新闻学院 考研 人大老师论文 重点导师论文
更新时间:2023-03-18 00: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新闻学院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陈力丹/赵一争
【专题名称】新闻与传播 【专 题 号】G6
【复印期号】2010年03期
【原文出处】《新闻记者》(沪)2009年11期第37~39页 【英文标题】Freedom of Speech Allows Wrong Remarks
【作者简介】陈力丹 赵一争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生王权也参与了本文写作
“5·7”杭州交通肇事案如同一出戏,一波三折。先是被害人和肇事者被作为各自人群(穷学生和“富二代”)的代表,推上网络舆论的前台,接着是“70码”的疑云,再后来又出现了“替身受审”。在这场现实“活剧”里,网络意见实际上推动着事件的发展,而贯穿始终的是网友对官方的不信任心态。8月24日,新华社记者从湖北、浙江两省的公安机关获悉,对胡斌是否真身提出质疑的熊忠俊,被湖北鄂州市公安机关依法作出行政拘留10天的处罚。这起事件,最后以“谣言散布者”熊忠俊被行政拘留而收场,但是留给我们的思考并未结束。
是散布谣言,还是提出质疑?
拘留熊忠俊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这条规定:“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鄂州市公安机关依据的是该法的第一款,即认为熊忠俊“散布谣言”,“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熊忠俊对胡斌是否真身提出质疑,即是“谣言”吗?仔细研究他所发的几篇关于“替身受审”的帖子就会发现,他并没有陈述事实,只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他所用的图片并没有造假,他也没有捏造证据,只是从媒体发布的信息中,得出自己的判断,并把它表达出来。网友的大量关注和支持,也表明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只是没有表达出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假如错了,就有罪吗?地球是圆的,但是如果我认为地球是方的,并且拿出我所认为的证据来,我就是在散布谣言吗?用“地心说”蛮横地讨伐“日心说”的历史教训,不应该被遗忘。
熊忠俊的言论属于对事实的判断,而非叙述事实本身,他用来说明问题的两张照片都是正规媒体传播出来的,而照片上的人物形象差别之大,常人一看即知,因而他的言论和“没有事实根据”或“捏造”不沾边。新闻报道说,在相关部门发布澄清意见后,熊仍然发布相关文章。这就需要看看杭州方面发布的都是些什么样的“澄清事实”的消息了。他们最初对网络上的质疑不屑一顾,随后只说这是不可能的,最后以胡斌的亲属及朋友并未提出疑问进行自证,并让胡斌的父亲出面。特别是“胡斌在看守所因生活规律改变而长胖”的解释,更是直接挑战全国网民的智商。这样做自然难以消除人们的疑虑,人们仍然有权利进一步提出质疑。
另外,熊忠俊对胡斌是否真身提出质疑,如何能归结到“扰乱公共秩序”,同样值得质疑。他的行为若造成了什么后果的话,也不过是网民群起跟风和有关部门被迫澄清事实而已。
网民跟风,是大家对熊忠俊的观点表示认同,而官员澄清事实,则是职责内应该做的事情,这与“扰乱公共秩序”有何相干?
衡量言论自由的标尺要看是否允许说错话
存在多种声音是舆论的常态,事情越是重大,越可能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议论中每个人在接受、理解、传播信息方面都存在差异,任何人的判断都难以达到百分之百的正确。如果要求人们只能传播正确的(正确与否的判断本身,相当程度上是主观的)言论,那么实际上便是剥夺人们的言论自由。密尔在《论自由》中说过,“在那种气氛之中,从来没有,而且也永不会有一种智力活跃的人民”。给一个熊忠俊以行政拘留10天处罚的寒蝉效应,会使千万个熊忠俊“自觉”噤声,却使千千万万个熊忠俊在心里发出更大的猜疑声。 从古至今,因言而获罪的案例实在是不少。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手机和网络通讯的发展,公众的表达渠道增多,公民的权利意识增强,这是好事。然而随之出现的,却是不断发生在县级行政当权者那里的因言获罪事件。“彭水诗案”,是较早的一个产生轰动效应的典型例子。在这些案子中,处罚的依据很简单,就是“散布谣言”,而我国法律中关于“谣言”的定义尚存在较大的主观解释的空间。因此,很容易把公民各种言论表达的行为划归为“谣言”。于是,就出现了很多以“造谣”罪名扼杀言论自由的事情。
这次的熊忠俊事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华南虎”事件。两者同样是照片,同样是质疑——不同之处在于,一个判断对了,一个判断错了。在“华南虎”事件中,最初的怀疑者也只是根据照片来表达自己的疑惑,发表自己的观点。可是,不管最后老虎是真是假,都不应该归为“造谣”。同样,熊忠俊只是在行使一个公民的权利,可惜他判断错了,故而以“散布谣言”的罪名受到行政处罚。以判断的对错与否来定义谣言,这是违反常识的。一旦这种逻辑成立,那么杭州交警最初对于车速“70码”的判断,不也是在“造谣”吗? 在“替身受审”事件中,熊忠俊作为普通公民行使其表达权,并没有触犯法律,也没有造成“扰乱社会秩序”的实际后果。相反,通过他的质疑和官方的澄清,反而消除了大家心中的疑惑。这正是言论自由的终极目标——让真理愈辩愈明。“虽然各种学说流派可以随便在大地上传播,然而真理却已经亲自上阵;我们如果怀疑她的力量而实行许可制和查禁制,那就是伤害了她。”①如果以“造谣”的罪名来压制言论自由,那么真理就失去了战斗的机会,不能消灭那些潜在的疑惑和谬误;甚至有可能,真理也会被压制。 政府应该如何面对公民的质疑
一个有责任的政府,应该是勇于担当的政府。公信力不是靠粉饰得来的,而是靠事实和真理来证明和维护的。“一个好政府和一个坏政府同样容易发生错误??如果能迅速纠正一个错误,如果处在最高地位的人对一个平易的忠谏能比其他人对一笔大贿赂更重视,这就是最符合诸位的高尚行为的美德,而且只有最伟大和最贤明的人才能具有这种美德。”②在现代法制社会里,这种要求不仅是道德层面的,更是法律层面的。只有认真听取意见,才能发现和改正错误,而不应该一味打压不利于己的言论。
在这一事件中,杭州的公检法机关应该感谢熊忠俊,正是他的“造谣”,让官方得以证明了清白。试想,如果大家都是把这种疑惑藏在心里而不表达出来,那么官方的公信力会比现在更低。这种隐藏表面上看是平静的,但爆发出来的力量却是惊人的。一个阶段以来频繁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正是长期压抑的不满情绪找到了某个宣泄口,造成表达的非理性。如果在瓮安事件中,贵州省的主要领导一开始就能积极地应对人们关于“俯卧撑”的质疑,采取配合的态度澄清事实、纠正错误,或许就不会发生群众大规模的聚集和攻击。
历数最近一些有关言论自由的事件,大都是发端于网络。的确,网络作为一个平台给了每个人分享和传播信息的机会,网友们经过长期的实践,也懂得如何利用这个平台。现实中
的传播活动,由于传播力量的分布不均,表达能力的不同,社会地位和关系的影响,很难实现真正的言论自由;许多人的言论自由只能通过小部分人(主要是记者)的言论自由来得到表达和实现,而即使是这一小部分人的言论自由也是受制于各种体制的。网络媒体的低门槛使得大家都能有平等的机会进入,从事信息传播活动;而匿名性的特点又能让大家不必受制于传统的社会关系的制约。可以说,网络为现实中难以操作的言论自由提供了一个实现的机会;实践也证明,如果网络能够被很好地利用,确实能够促进公民的言论自由和社会的民主化进程。网络这片自由的土地,应该得到保护。尽管可能会有良莠不齐的信息,会有判断错误的言论,但是我们要坚信真理是战无不胜的。每一个理性的人,都能做出自己的判断,真理不会被打倒,而谬误终将被消灭。
政府不应该把不利于己的言论视为洪水猛兽,而要当作苦口良药。政府部门的工作应当被公民监督,即使这种监督出现了错误的判断,也不应该追究监督者的责任。相反,政府应该反思,自己为什么会受到广泛的质疑。如果说一个人的错误判断,只是一个偶然的话,那么一群人的错误判断,就说明这种怀疑确实不无道理。政府要做的是反思自己的行为,鼓励公民的监督,以此证明自己的清白,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公信力。公民的言论自由,必须得到法律的保护,而不应该以“造谣”的罪名加以扼杀,打消公民自由表达的积极性。公安机关在处理熊忠俊事件中强调其身份是“无业人员”,事实上带有歧视意味。他在发表针对政府的质疑时,其对应身份无疑是“公民”,拥有宪法赋予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的公民。 当然,就本案而言,熊忠俊的言论表达亦应有所检讨。根据公开的资料,其第一篇网文名叫《荒唐,受审的飙车案主犯“胡斌”竟是替身》,这种不留余地的直言判断很容易授人以柄。文中其对杭州方面及胡斌家人也用了一些不太准确的揣测之语,不过如果胡斌家人觉得这样的表达伤及其人格权,他们自可诉诸法律,警方似乎不该越俎代庖。 注释:
①②[英]弥尔顿:《论出版自由》第55~56页、63页,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新媒介的2010:趋势与关键
喻国明
【专题名称】新闻与传播 【专 题 号】G6
【复印期号】2010年05期
【原文出处】《中国广播影视》(京)2010年2期第140~141页 【英文标题】New Media in 2010: Trends and Key Issues 【作者简介】喻国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当前媒介业的一个现实是,几乎所有的媒介在竞争和发展中者感到一种势单力薄的资源短缺。显然,媒介依靠自身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时,而媒介间的资源、业务及品牌的关联与整合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旋律。基于这样一种认识,笔者对2010年的传媒发展的走向,提出如下判断。
新媒介加冕:渐次成为传媒市场的主角
与传统媒介不同的是,新媒体尽管与传统媒介有不少发展轨迹上的“交集”,但究其本
质,它和传统媒介并不在一个“相位”上开展,因而在传统媒介的经营形势处在很大压力的背景下,新媒介却极可能具有不同于传统媒介的新的机遇和可能性。处在市场发展的不同层面和不同“相位”上,不同媒介的“活法”和对于经济形势的判别是不同的。
1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介在现行的制度格局下,在资本市场上的活跃程度、在市场整合的开合度上,显然有着传统媒介不能比拟的优势。传统媒介在资本市场上的作为还仅仅是一个试验性的开始,新媒体则从一开始就脱胎于资本市场的襁褓之中;传统媒体在跨地域、跨媒体方面的扩张兼并大体上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构想上,而新媒体在跨地域方面已经完成全国性的整合,其在跨媒体方面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中国传媒很大程度上还是表现为地方性的媒介;而新媒介的跨区域、跨媒体的联网组团方面的程度要比传统媒介强得多。
2其次,现阶段的传播市场已将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渐次细分为内容生产、渠道传输和市场终端三个部分。而传统媒介目前的价值重心仍然停留在内容生产这一环节上,由于它远离市场的终端,其内容的主要诉求也多集中在满足人们对社会普遍的、公共的、共性的“宏大”需求上。
新媒介不但有内容、做渠道,而且其“触角”深深植根于人们的“生活圈”、“消费圈”的环境终端。尤其是像分众传媒、卖场视频、移动电视等新媒体,本质上是属于植入终端的“环境媒介”,它们进入到人们生活、消费的场景当中,成为人们生活消费的基本的构成要素,适于传播与传统媒介不同的个性化、情境化、对象化的“微内容”,这种“嵌入性”实时传播具有某种当下促销和行为激发的显著效果。这种植入式的传播所带来的即时促销和行为激发的价值并不会因为经济形势的趋紧而丧失,相反可能反而将其特有的价值凸显出来。 基于此,笔者认为,新媒体的价值自有其特殊优势,并且这种优势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减损肯定要比传统媒体小得多。所以,在媒体投放方面,对新媒体的眷顾,已经成为近年广告主投放媒体的热点——特别是当广告预算紧缩的时候,新媒体的投放灵活、经济节省等特点可能成为广告主的重要考虑,这将演化成一道景观、一个趋势。而对于新媒体的未来发展而言,“整合”和“嵌入”将成为其全部战略部署和战术操作的“关键词”。 整合与关联:竞合是媒介市场的必然趋势
媒体整合的要求是与“竞合时代”的到来相关联的。随着媒介市场“碎片化”时代的到来,单一媒体的经营价值势必有一个平均递减的趋势。
如果不能突破以经营自身渠道为本的限制,转而以受众(或用户)的媒介使用习惯、媒介“消费”组合为本,去链接更多的媒介渠道实现一种对接性的媒介组合,那么,媒体的广告经营就不可避免地将呈现下降的态势。显然,媒介依靠自身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有出息、有价值的媒介一定是竞合时代的引领者,采取更加开放的经营策略去实现发展所必需的资源整合。这种资源整合首先是对于传统媒介丰富的、成熟的、权威的内容资源的接入。新媒体的创始者常常声言自己只做渠道、只做终端,作为最初的集中化战略本身无可厚非,但是渠道和终端一经建成,内容就是制约其与环境中的人“界面”友好与否的关键,我们不能想象一个内容贫乏、单调,甚至令人厌恶的媒介终端能够造就良好的传播效果。而引入传统媒介的品牌影响力、接入传统媒介成熟与丰富的内容应该视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第一步。
其实,无论是内容还是广告,现代传媒业在所谓开源节流中的一个最主要的操作模式,
就是解决如何让一个内容、一则广告从一个介质、一次性地使用到多种介质形态上两次、三次、四次多次地使用和“落地”——这种多介质的多次传播是内容资源和广告资源价值挖掘的基本形式。
嵌入“圈子”:占据媒体价值创新的制高点
新媒体毕竟有着传统媒介所不具备的新的技术与功能。而一个好的传播媒介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看它是否能够较为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其媒介的技术可能性。
如果我们在利用传统媒介内容的基础上,再将视线投向在新技术条件之下被逐渐激发出来的“全民生产”的“微内容”资源整合的领域,新媒介的功能、特色、核心价值将会逐渐在这类对于“微内容”的利用和整合中得到彰显。“公民新闻”、“维基百科”、“第二人生”、“人肉搜索”等等对于蕴藏与“草根”中的微内容、微价值、微力量的利用与整合所焕发出来的巨大社会能量和商业价值,足以使我们对于在这一领域的资源发掘充满信心和希望。
“嵌入性”是与媒体如何寻找新的价值增长点、开创传媒发展新格局联系在一起的。问题在于,媒体产业新的价值增长点存在于哪里呢?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价值是指客体的属性满足特定主体需要的有用性。因此,价值不仅仅是客体自在的属性与品质,还取决于它和特定主体(人)的关联方式和关联程度。 显然,一篇报道、一个传媒,其价值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目标人群生活方式的关联方式和关联程度,看它是否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圈”、“工作圈”和“消费圈”中。而描述这种关联方式和关联程度的社会指标是“嵌入度”。
“嵌入度”是对于“嵌入性”的度量。“嵌入性”是经济领域研究的基本范式,是审视社会经济生活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结构的基本理论,是指经济社会中的行动者既不可能脱离社会背景孤立的行动,也不是完全受社会限制、按社会外在规范行事,而是嵌入具体的、当下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并做出符合自己主观目的的行动选择。而这种融入到具体社会关系体系的行动者(个人与组织)与其他行动者的互动就会形成各种不同的关系,而所谓“关系性嵌入”是指单个行动者的经济行动是嵌入于他与他人互动所形成的关系网络之中,当下的人际关系网络(on-going interperson relationship)中的某些因素,如各种规则性的期望、对相互赞同的渴求、互惠性原则都会对行为者的经济决策与行动产生重要的影响。“嵌入性”的概念告诉我们,任何经济活动在其本质意义仍是社会生活的一类,其价值是在与社会的关联中实现的。笔者认为,将这一概念的内涵延伸到传媒领域,用来描述和评价传媒的价值活动同样适用,换言之,“嵌入性”理应成为解释传媒价值的基本概念。而媒体对于社会生活的“嵌入度”的考察则意味着从社会关系的维度上来考量传媒的影响力价值。
传媒责任:时代的发展与内涵的转变
喻国明
【专题名称】新闻与传播 【专 题 号】G6
【复印期号】2010年06期
【原文出处】《新闻与传播研究》(京)2009年6期第11~13页
【英文标题】The Responsibility of Media: The Change of Its Connotation in the New Era
【作者简介】喻国明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在现代社会,媒介由于其影响力的日益凸显,媒介的社会责任便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课题。在全球知名媒体共同发起、新华社承办的世界媒体峰会上,胡锦涛同志强调了“与人民同命运、与时代共发展”是世界各地媒体当下最重要的社会责任,他进一步阐述了这种社会责任的内涵:“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增强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在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和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胡锦涛同志的讲话其实质是要解决媒介的基础价值或社会角色的问题。而在我看来,正如胡锦涛同志的讲话所指出的,这一问题的回答,须与媒介所处的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要求联系在一起,即在宏观的社会背景的框架内加以确认的。那么,我们这个时代究竟呈现出哪些不同于过去发展阶段的特点,而为我们强调媒介的社会责任提出了一系列本质性要求呢?
一、当前社会发展的特点与要求
1、社会的有机化,引发了“危机共尝”效应。
由于文明的进步是以社会的有机化程度加深为表征的。但社会有机化程度的提升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予我们福利、效率和秩序的同时,也使危机的发生日常化、危机的转换直接化了:任何局部的危机都有可能迅即转化为整体的危机;原本私人性的问题不经意间便上升为公共性问题;而物质性的危机常常会引起我们对于信任、对于社会、对于价值质疑的精神危机??并且,不管我们愿意还是不愿意,我们和世界上所有地区、所有人们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社会关联格局客观上已经形成。任何一个局部、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社会元素的危机都有可能引发全局性的危机,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作壁上观。
2、世界的一体化,消减着局部与个体的力量。
现代文明的发展,使整个社会日益联结为一个整体。资源的整合、市场的整合、政治的整合、社会的整合,越来越超出某一个局部而区域化、规模化、全球化,使我们面对困境的解决之道越来越身处一种非自我的抗争和努力可以奏效的境地上——我们身处一个大格局下,我们对于这个大格局越来越显得无能为力和失去可控制感。我们的福祉或者灾祸、我们的升迁或者下岗,已经不取决于我们自身的努力,在大势之下,我们身不由己地被卷入、被裹挟、被左右,决定着我们生存进退的利益链条、关系链条不但是长长的,且彼此复杂地纠结在一起,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
3、传播的技术革命在带给人们更加丰富的资讯的同时也造成了“信息过载”的压力和困扰;在“解放”了人们“嘴巴”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们在众说纷纭的多元表达下的无所适从。
麦克卢汉指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传播的技术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感知世界、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方式。从Web 1.0到Web2.0,我们经历着文明社会的最大变故:传播的技术革命不仅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眼睛和耳朵——让人们看到、听到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而且破天荒第一次解放了人们的嘴巴——使任何一个人的社会表达都有了一个前所未有
的自由空间。于是,人们所面对的信息环境已经不再是经过传统媒介“精心配置”的逻辑清晰、主旨明确、规格严整的内容“营养餐”了,而是多元丰富,但同时又是逻辑混乱、主旨各异、良莠不齐、互相抵牾的内容“自助餐”。它这种“信息超载”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而话语的众说纷纭在消解着传统权威的同时,也在引发社会的“价值危机”。 4、社会的治理结构由于信息资源分配方式的革命,发生了从“全景监狱”到“共景监狱”的转换,由此带来的传统的社会治理方式的危机。
研究表明,社会深层结构的裂变往往是伴随着社会认知的转型与传播格局的更新而发生的。我们今天所面对的一个最为重要的事实是,传统社会建立在信息资源垄断基础上的社会治理模式发生了从“全景监狱”到“共景监狱”的根本性转换。
所谓“全景监狱”是福柯对人类社会控制方式的一个比喻。福柯发现,在传统社会,社会管理者主要是通过信息不对称的方式来实现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社会治理。这种控制形式恰如古罗马人发明的一种金字塔式的监狱:犯人被监禁在不同的牢房中,狱卒则处于最高一层牢房顶端的监视室内,他可以看到所有犯人,而犯人们却看不到他,并且犯人们彼此之间也缺少有效沟通和传递信息的渠道。在这种情况下,无论管理者是否到位或者缺位,犯人们都假定它的存在,因而不得不接受外在控制,同时也自觉地惩罚自己。
而今天我们所面对的真正变化是,传播的技术革命正在促成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共景监狱”。与“全景监狱”相对,“共景监狱”是一种围观结构,是众人对个体展开的凝视和控制。他们之间信息的分配已经比较对称了,管理者在信息资源把控方面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试图通过信息的不对称所实现的社会管理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人们不再一如既往地凝神聆听管理者和传媒的声音,人们在“交头接耳”中沟通着彼此的信息,设置着社会的公共议程,质询,甚至嘲笑着处于公共视野之中的领导者或者媒体。于是,处于场中央的管理者与观众的交锋一触即发。
二、三大转型:主流传媒社会责任与角色扮演的现实操作
尽管现实的社会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的困窘与压力,但是,如果我们善于发现时代的发展特征,把握住社会传播领域新的需求空间,我们便有可能转“危”为“机”。应该说,环境监视与议程设置是传统意义上媒体的基本角色与职业责任。在当前的社会,由于全民表达时代的到来和社会议题上“共景监狱”的形成,传媒履行其社会责任的内涵也在发生深刻的转型。
1、从立足于信息的发布权到立足于信息的解释权。
在今天,发布新闻已经不再是传媒工作者的“专利”了。有研究表明,现阶段有超过40%的新闻的首发者不是专业的新闻媒体和媒体工作者,而是作为普通公民的“博客”、“播客”们,这一“公民新闻”的浪潮还将进一步扩张自己的“领地”,将使专业新闻媒体在提供新闻方面的份额比例日渐收缩。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新闻报道成为一种每一个人都可以自我的“通用技能”的时候,专业媒体所拥有的记者必然在发现事实方面处于“劣势”——他们在接近事实的便捷性方面远远不及“无处不在”的普通公民。
但是,非专业的新闻报道者的一个通常的缺陷就是注重那些具有“表面显著性”特征的事实,而对于某些重要的,但不具备“表面显著性”特征的事实则往往弃之不顾,这便造成了新闻“还原”真相时的某种关键性缺失。其次,在信息超载时代,人们未来将可能多地把握世界的丰富性,不得不以牺牲深度为代价,浅尝辄止、望文生义,“有主张、无论据”便成为大众信息消费当中的“常规性”认知现象。以汶川地震中那张曾经感动了千百万网民的“背妻男”的照片为例,人们其实完全不了解这个男人除那张照片所记录的情境以外的任何信息,却仅凭“一瞥式”的认知方式,便望文生义地、凭着自己的想象被感动了。因此,补
充人们不对称的社会认知中的关键论据性信息,便成为媒体的一种责任和价值。
其次,公民新闻呈现中的信息通常是以片段性的事实、彼此割裂的状态传播着的。湿湿的各个片段之间缺少一个有机的结构把它们缀接在一起,形成一种展现事实真相的客观逻辑——这一逻辑的给予,事实上就是对于解释权的一种争夺。给人们一种观察社会的框架、把握事务的逻辑、判别是非的标准,这便是希望传播中价值营造的“第二做点”。而这恰恰是“公民新闻”运动背景下媒体的社会角色扮演的关键性责任。 2、从意见的表达者到意见的平衡者。
传媒常常被赋予“代言者”的角色。在Web2.0时代,媒介的“代言者”角色将逐渐弱化,而意见平衡者的角色将日渐凸显。今天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任何一个规模化的社会群体的利益和主张都不能被忽略,否则,社会必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媒体和媒体工作者作为传播领域的守望者,其最重要的任务和角色就是致力于各种社会利益、社会主张在一种相对的平衡当中获得自身的空间,只有这样,社会这条大船才不至于倾覆。因此,媒体的专业责任就是实现社会表达的意见平衡、关系的平衡,设置情绪的平衡——“当社会笑的时候,不要让大家笑出狂妄;当社会哭的时候,不要让大家哭出沮丧。”
3、从“社会守望”者到“社会对话”的组织者:传播领域的“游戏规则”的改变。 在“共景监狱”社会信息场域之下,媒体的一个重要责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姆式”的信息服务,而是充分调动社会全体成员的力量和智慧,建立规则,让他们在传播领域享有更多的控制权,在自主中实现社会的自我关照和自我治理。换言之,媒介要成为聚合各种社会资源的平台,更加开放的媒介运作的模式,其实质就是实现一种传播权利的让渡。这种权利的让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A、选择权分享。你给人们更多的选择空间,事实上会反过来提升你价值实现的可能性,提供资源整合的可能性。
B、参与权。让人们在我们的传播平台上有更多的社会表达,文化表达,如果能够通过你的平台比较畅达的表达各种社会利益群体不同的主张,不同情绪的时候,媒介在社会生活当中的作用和意义将会显著提升,并且能够吸引更多的社会和商业资源的加盟。 C、媒介接近权。把部分的媒介的评价权、决策权、表达权交给社会,交给受众,交给服务方,交给用户。
显然,社会的有机化,强化了人们对于资讯的质量需求;身处全球化大格局中的人们对于信息需求在层次性上更加丰富且深刻。而承受信息超载压力的焦灼中的人们需要简约精要的信息产品以使他们对于世界的把握更加经济节省、更加富于效率。事实上,人们自主意识大大增强的同时,期待着秩序和引导,期待着“减负”和明快。简约成为一种价值,规则成为改革的关键。^
物联网和Web3.0:技术革命与社会变革的
交叠演进
高钢
【专题名称】新闻与传播 【专 题 号】G6
【复印期号】2010年06期
【原文出处】《国际新闻界》(京)2010年2期第68~73页
【英文标题】Internet of Things and Web 3.0: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Social Transform
【作者简介】高钢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北京,100872 【内容提要】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不仅作为一个科学技术的概念,而是作为
网络技术运用的一个全新的景观呈现于人们面前。互联网应用的最初十余年我们感受的是它拓展着人类信息传播自由时空的巨大潜能,而今天网络数字技术让我们感受的是人类与整个物质世界的直接连接,智慧交流。物联网建造的人类与世间万物全程信息交流的传播结构,将导致人类社会行为方式及至社会运行方式的巨大改变。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基本特征,观察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社会应用,我们会发现一个技术革命与社会革命交叠发生的演进线路图:Web1.0时代:内容传播—信息搜索。机构为主体的公共传播。人与信息的连接。Web2.0时代:个体创造—群体协作。个人为主体的社会关联。人与人的连接。Web3.0时代:万物感知—智慧控制。物质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全方位信息交互。人与物质世界的联接。面对信息通讯技术的突飞猛进,新闻传播实践和传播学研究都面临变革的震荡。
The article outlin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t points out tha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s not only a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but will take profound effects on the people's behaviors and the social structure. 【关 键 词】物联网/Web3.0/信息传播Internet of Things/Web 3.0/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685(2010)02-0068-06 当人们还在感受着视频信息传播、无线网络应用的快乐,沉浸于博客(Blog)、维基(wiki)、推特(Twitter)这些Web2.0技术应用的兴奋之际,物联网——一个更为深刻的信息技术革命已经悄然而至。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不仅作为一个科学技术的概念,更是作为网络技术运用的一个全新的景观呈现于人们面前。如果互联网应用的最初十余年我们感受的是它拓展着人类信息传播自由时空的巨大潜能,那么今天网络数字技术让我们感受的将是人类与整个物质世界的直接联接。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题为《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的报告,对物联网进行了描述:
“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全域计算和全域通讯的世纪,我们的组织、社区和我们自己都将在这样变革的世纪里受影响发生变化。
在今天,全域信息通讯的发展已经开始使这种现象进行到更深刻的阶段,从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开始扩展到长距离的器件和日常用品。人和物之间、物和物之间的新通讯形式诞生了。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ICT)的世界加入了新的维度:过去有任何人之间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信息交换,现在加入了任何物体。
各种连接会因此翻番增加,并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动态的网络——物联网。物联网既非科幻小说,亦非商业骗局。它是建立在坚实的技术优势和广受认可的全域网络前景之上的。”①
今天我们能够想见的物联网 (The Internet of things)就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②
世间万物——从家用电器到图书资料、从私人物品到公共设施、从动物到植物的所有物体,只要嵌入能够主动发送信息的微型智能感应芯片,它们就可以拥有自我状态的表达能力,这种遍及客观环境各个角落、附着在与人类相关的各种物体之中的智能感应设备与无线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就产生了物联网这种人类与物质世界进行信息交互的新的形态。物联网一方面推进了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信息连接,另一方面推进了人类与物体之间的信息交互。 当人类用自己的智慧赋予了世间万物自我表达能力的时候,人类便走向了与物质世界能量交互的更高的智慧阶段。人们借助物联网,可以通过物体自身发出的信息,准确了解物体的方方面面的状态,并实现与世间万物的直接信息交流。
今天不少人可能还会感到这似乎是一个遥远的科学幻想,然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正在快速推进着这一趋势的呈现。
这种“物与物相连”、“人与物相连”的智慧网络,是互联网应用效能的极限延伸,当它通过智能感应设备把与人类相关的所有物体连接在信息网络之上的时候,就推动人类更精确、更全面、更及时地了解客观世界万事万物的状态,更智慧地协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更有效地达及科学设定的目标。
曾因对以太网的创造及应用做出贡献而获得美国国家科技奖章的罗伯特·梅特卡夫说过:“网络的增长价值等于网络中节点数的平方。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数百亿日用电器连入Internet的时候,网络的价值会有多么大的激增。这将成为互联网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事情。”③
他所提出的“计算机网络的价值等于其结点数目的平方”④这一被视为互联网基础定律之一的梅特卡夫法则,已经被互联网的实践成果所验证,而物联网时代的技术应用将对其进行更为丰富、更加深刻的阐释。
物联网建造的人类与世间万物全程信息交流的传播结构,将导致人类行为方式及社会运行方式的改变。
物联网在全球范围的发展
2009年2月24日,在以“点亮智慧的地球——新机遇·新智慧·新世界”为主题的2009年IBM论坛和中国策略发布会上,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钱大群向中国讲述了他们的“智慧地球”的理念。他描绘了世界智慧运转的三个维度。第一,我们需要也能够更透彻地感应和度量世界的本质和变化。第二,我们的世界正在更加全面地互联互通。第三,在此基础上所有的事物、流程、运行方式都具有更深入的智能化,我们也获得更智能的洞察。当这些智慧之道更普遍,更广泛地应用到人、自然系统、社会体系、商业系统和各种组织,甚至是城市和国家中时,“智慧的地球”就将成为现实。这种应用将会带来新的节省和效率并提供了新的进步机会。⑤
这不是一个科学幻想的序曲。
2008年11月6日,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纽约举行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就表述过基于全程信息感知的对人类生活各个领域进行智慧控制的宏大设想。
他说:“这个世界已经紧密相连,不论是在经济、技术还是社会层面。但是我们也知道仅仅连接是远远不够的。是的,世界会变得越来越‘平’,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人类联系也将更加紧密。但是,有一点变化潜力无穷。那就是,我们的地球变得越来越智能化。”⑥他
还用一系列数据说明了由于非智能的系统所带来的浪费与危机。他提出的解救之策,就是建造基于精确信息感知的智慧控制系统,也就是基于物联网等技术的“智慧地球”。 2009年1月2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圆桌会议”,作为两个被邀请发言的嘉宾之一,彭明盛谈及经济复苏战略时再度强调了他的智慧地球的理念:“我们需要在短期危机应对措施和长期目标之间更好的应用平衡术。对医疗信息化的支持,对智能电网的支持,对教育和宽带的支持,都是关键。”⑦
2009年2月,引起世界关注的美国经济振兴计划面世,之中投资百亿美元的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美国国家电网的智能化改造计划,被国际社会视为奥巴马政府科技维新战略的方向性预示。
不仅美国,世界都在关注着物联网。
2009年6月,欧盟委员会向欧盟议会、理事会、欧洲经济和社会委员会及地区委员会递交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声称要确保欧洲在建构物联网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009年10月,欧盟委员会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对外发布了物联网战略,提出要让欧洲在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基础设施发展上领先全球,除了通过ICT研发计划投资4亿欧元,启动90多个研发项目提高网络智能化水平外,欧盟委员会还将于2011年~2013年间每年新增2亿欧元进一步加强研发力度,同时拿出3亿欧元专款,支持物联网相关公私合作短期项目建设。2009年10月,韩国广播和通信委员会通过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将物联网市场确定为新增长动力。该规划树立了到2012年“通过构建世界最先进的物联网基础设施,打造未来广播通信融合领域超一流ICT强国”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确定了构建物联网基础设施、发展物联网服务、研发物联网技术、营造物联网扩散环境等4大领域、12项详细课题。⑧
2004年日本政府提出2006~2010年间实施的“u-Japan战略”。这一战略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实现所有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连接,即所谓4U=ForYou(Ubiquitous, Universal, User-oriented, Unique),希望在2010年将日本建设成一个“实现随时、随地、任何物、任何人均可连接的泛在网络社会”。⑨
2009年7月6日,日本政府IT战略本部制定出了日本新一代的信息化战略
——“i-Japan战略2015”,更详细地绘制出将数字信息技术融入社会各个领域,以此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新蓝图。⑩中国作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大国,同样高度关注物联网的建设。
2009年8月7日,中国温家宝总理赴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考察调研。温家宝总理在调研时提出了把传感网络中心设在无锡、辐射全国的想法。温家宝说:“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
2009年11月3日,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向北京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在谈及要科学选择新兴战略性产业时,他明确提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11)
2009年12月16日,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无锡市人民政府三方联手,启动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建设,“中国传感网产业园区(筹)”和“中国传感网创新研发中心(筹)”面世。这无疑可以被视为中国已经启动了对大千世界智慧感知系统的建造工程。
在2009年12月21日-22日召开的 “2010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透露了中国发展物联网战略意向:
“加快培育物联网产业,制定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和应用推进计划,发展关键传感器件、装备、系统及服务。推进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建设,促进物联网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融合发展。”(12)
物联网推动的Web3.0趋势
从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上提出物联网的概念至今仅十年,物联网已经从一个近乎科学幻想的描述,演化为世界的前沿行动。信息网络信息传播正在完成着它的过程演进,释放着它推进社会变革的巨大潜能。
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基本特征,观察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社会应用,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技术革命与社会革命交叠发生的演进线路图: Webl.0时代:
内容传播—信息搜索。机构为主体的公共传播。人与信息的连接。
在Web1.0时代,是信息总量剧增,全球信息互联,信息综合提供,网络数据检索为其主要特征的网络泛传播时代。这一时代其主要的信息提供模式仍然是机构为主体的公共传播。我们感受的是信息总量的急剧增长,信息获取的及时、全面、精准和便利,大型门户网站和网际搜索引擎在满足我们综合性信息需求的同时,帮助我们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海洋中实施导航、检索、诠释和分析。每个人与世界范围的信息联系起来,人类极大地扩张了自己的观察视野。 Web2.0时代:
个体创造—群体协作。个人为主体的社会关联。人与人的连接。
在Web2.0时代,是媒介形态多元,个体传播强化,网际协作普及为其主要特征的网络社会形成的时代。这一时代信息的提供模式从形态上看是以视频信息为主的多元媒体形态的融合,从信息传播的渠道上看是以移动网络为主的宽带网络的应用,从信息传播目标上看是以满足人的多元社会需求而进行的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从网络信息的结构的演进功能上看是网络社会结构的形成。Web2.0时代,我们感受的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时空界限的突破,个人信息传播能量的扩张,个人与群体之间通过网络建立起各式关联,网络社会的属性清晰显现,网络世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能量交互变得更为顺畅,更为直接,更为强大。 Web3.0时代:
万物感知—智慧控制。物质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全方位信息交互。人与物质世界的联接。 Web3.0时代正在到来,我们或许还不能准确描绘出它的景观。但是从目前已经呈现的前端征兆和发展趋势看,它将是物体全面互联、客体准确表达、人类精确感知、信息智慧解读的时代。这个时代将生成一个物质世界与人类社会全方位连接起来的信息交互网络,我们感受的是由此生成的超大尺度、无限扩张、层级丰富、和谐运行的复杂网络系统,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聚融的全新的文明景观。在这个或许可以被称之为Web3.0的时代,人类将赋予物质世界自我表述、自我展现的机能,在与客观世界的直接信息交互的基础上,获得更高级别的与物质世界和谐共生的智慧。
物联网的呈现,推动信息传播的结构和功能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它将全面感知信息、准确传输信息、智慧分析信息、科学利用信息结合为一个信息传播及应用的整体过程, 信息感知环节:由于无线射频感应技术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的广泛应用,物体将获得自我状态的表述功能,也就是物体将拥有主动信息传播功能。这将引发人类感知世界方式的重大变化。
人将从个体感觉器官对客体存在状态的经验感知和通过传统媒介的间接感知,发展到通
过信息技术对客体的存在状态的智慧感知。这不仅将突破人自身的感知局限,而且会摆脱人为中介的感知滤层所造成的偏差、变形和失真。
信息传输环节:以无线宽带网络为基础设施的信息传播通道将极大的扩张其信息传播的效能,多媒体信息流将更加迅速、更加顺畅、更加普及、更加高效地在网络上传播。移动多媒体信息终端将具有更丰富更强大的信息获取功能。Netflix创始人Reed Hastings认为,到达平均10M带宽时,Web3.0时代的信息传播通道就将具备基础条件。(13)
信息分析环节:面对海量增长的感知信息数据、人类日益变化的物质文化需要需求及社会各领域运行的多元目标,大规模网络数据的分析工具与分析方法将应运而生,为人们提供大尺度、多层级的感知信息数据的分析集成,以满足人们的多元需求,支持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
与对目前网络信息的检索系统不同,从信息的构成上看,物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分析面对的整个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的本体信息,比互联网人类编制的信息浩瀚得多复杂得多;从信息分析的目标上看,物联网是推进人类与物质世界的直接能量交互,远远超出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范畴。因此,物联网时代的信息分析需要实现多元能力的集合,它包括: 信息的综合调集能力:对来自不同感知系统的信息的综合识别能力和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
信息的分类处理能力:针对不同领域信息和不同使用目标的定位、定向处理能力。 信息的集成共享能力:信息分析结论的多群体多领域的分享和信息分析工具的社会普及应用。
物联网必然进一步推动全球化的趋势。人类的共同利益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共识,世界范围的信息共享和信息协作将成为人类的主流意愿和行为趋势。但是,由于利益结构的复杂性,文化形态的多元性,历史与现实造成有形和无形的各种障碍,在现实世界中,人类达及共识境界的道路也会变得更加艰难和坎坷。此外,物联网中的信息已经不仅是人类制作的信息,而是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的本体信息,包括人的自然生命的信息,这样一个信息世界的能量是巨大的,而感应技术、传播技术、分析技术的普遍应用无疑加大着物联网世界的不稳定性和危险性。
信息安全已经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基础安全要素。个人权利的保护、公共利益的维护、国家安全的保障都会面临新的问题与困难。
由于物联网结构的规模极大扩展,功能极度丰富,从信息的精确采集到信息的高效传递,从数据的科学分析到信息的社会共享,从个人隐私的保护到国家安全的维系,从全球统一协作到国度区别管理,从技术负面效应的抑制到文化价值差异的协调,物联网整个运行时空间潜伏的矛盾与冲突都将突破当今互联网的界线和形态。
2009年6月,欧盟委员会提出的《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Internet of Things-An action plan for Europe)所涉及的14项内容中,关于物联网的安全运行管理、个人数据及隐私保护、物联网立法和规范制定等方面的内容占据了整个行动计划的主要比重。(14)
十五年前,尼葛洛庞蒂提出了数字化生存的概念,他的核心思想是:比特(Bit),作为信息时代新世界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15)今天,互联网的发展,物联网的呈现,越来越深刻地证实着尼葛洛庞蒂预言的洞察力。 物联网对未来新闻传播的影响
职业新闻传播的本质使命是向公众告知他们生存环境发生的重要变化。至今,职业新闻媒体还是以直接报道事态变化情状为其基本的工作形式。而物联网的呈现与发展,对传统新闻传播模式产生着影响与震荡:
当客观世界自身具有了自我表达能力,而公众能够更为直接地感知客观世界的情态展现的时候,以新闻记者个人观察及新闻机构观察构成的公共传播的信息单元,是否将显露出巨大局限?
当信息获取功能和信息分析功能更为强大的个人信息终端更加普及的时候,人们对于大众媒体的依赖会发生什么变化?公众还会像今天这样局限于对孤立事件有限形态的了解和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所处的被动位置吗?
在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前十五年间,媒体感受到的震荡还是媒介融合趋势下媒介形态的改变,随着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媒体感受到的震荡或许将是从媒介形态到工作内容及方式的全方位转型。就其工作的内容及方式上看,职业传媒机构和职业传媒人或许将从直接描述事物情状更多地转移至向公众告之需要感知的环境变化的领域及趋向、提供分析感知信息的方法与工具、协调与公众信息传播相关的公共关系这些领域之中。 曾经让新闻学拥有了更坚实的理论基础的传播学理论体系在今天也面临着信息通讯技术应用带来的震荡。经典传播学理论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各个学派已经从各个方面对它的理论体系进行着日益精美的建造。但是,面对信息通讯技术的突飞猛进,经典传播学研究本身已经直接面对突破自身局限的挑战:
首先,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仅仅是与人类相关的浩瀚的信息传播活动的组成部分之一,人与物质世界之间的信息交流无疑是深刻影响人类命运的更为丰富的信息传播活动。 第二,即使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在其形态、结构、渠道、手段、目标各个方面也都受到物质世界、客观环境的深刻影响与制约。
最重要的是在信息通讯技术的推动下,客观世界日益拥有了主动表达能力,更多的客观事物将加入到人类的信息交流体系之中,整个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将形成全新的信息交流系统。
在这样的趋势下,“传播学”的学术疆域,也许应该从解读人类之间信息传播活动的深层机理,向认识人类与大千世界之间更为浩瀚的信息传播领域扩展。
信息传播是一个涉及到物质世界与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客观存在现象,如果按照现代科学的发现,显性物质不过占有物质总量的极其有限的比率,而人类的信息活动仅仅只是大千世界信息传播活动的有限组成部分,信息传播的更为深刻的规律发现就有待于新的学术视野的拓展,这无疑将导致新的传播学理论体系的建造。
今天的网络信息技术正在建设的是人类社会与客观世界的全程信息交互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不仅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新的社会结构正在形成,而且过去看似完全被动的客体存在也因人的智慧而得到了主动表达的智慧机能,从而推进着人与客观世界的全程智慧交流。
两个趋势已经明显呈现:一是信息通讯技术将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各个领域的运行状态及结构;二是各个领域的信息通讯技术的应用实践都将对信息传播理论体系的建造产生影响。
未来的传播学领域将聚合起更多的学科背景,面对人类与大千世界的广泛而复杂的联系,借助多元学科知识、使用多元科学工具与方法,深入探讨信息传播和系统控制的特点与规律,建造起更具说服力和适应度的理论体系。 [收稿日期] 2010-01-02 注释:
①International Telegraph Union 《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http://www.itu.int/osg/spu/publications/internetofthings/
②《物联网》,互动百科http://www.hudong.com/wiki/???è?????#1
③方兴东、王俊秀《IT史记》,中信出版社,2004年1月,http://fxd.bokee.com/3698813.html。
④《梅特卡夫法则》,MBA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wiki/?¢???1????¤??3????
⑤《IBM“智慧的地球”引领科技变革蓬勃兴起》,2009-02-24,赛迪网 http://news.ccidnet.com/art/3217/20090224/1687105_1.html ⑥彭明盛《智慧的地球:下一代领导人议程》,
http://www900.ibm.com/ibm/ideasfromibm/cn/smarterplanet/20081106/sjp_speech.shtml
⑦《美国总统奥巴马与IBM董事长彭明盛等畅谈复苏战略》,2009-02-18,CNET科技资讯网http://news.zdnet.com.cn/zdnetnews/2009/0218/1345259.shtml ⑧《韩国通过〈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2009-10-20,通信产业网http://www.cnttr.com/viewnews_178672.html
⑨《日本物联网国家战略——u-Japan战略介绍》,2009-09-25,RFID中国网http://www.rfidchina.org/readinfos-37185-178.html ⑩《i-Japan战略2015》,科技中国
http://www.techcn.com.cn/index.php?doc-view-134486#3
(11)《温家宝: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2009-11-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ldhd/2009-11/03/content_1455545.htm (12)《李毅中对2010年物联网和电子政务发展提出展望》,
2009-12-28,http://www.echinagov.com/gov/zxzx/2009/12/28/92354.shtml (13)《web3.0》,互动百科http://www.hudong.com/wiki/web3.0
(14)European Commission Information Society 《Internet of Things-An action plan for Europe》 http://ec.europa.eu/information_society/policy/rfid/doeuments/ commiot2009.pdf
(15)[美]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等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2月,第3页。^
“公民新闻”的兴起与传统媒体的应对
——对西方新闻传播变革的观察与分析
蔡雯/郭翠玲
【专题名称】新闻与传播 【专 题 号】G6
【复印期号】2010年02期
【原文出处】《新闻战线》(京)2009年9期第49~52页
【英文标题】The Rise of Citizen Journalism and the Traditional Media’s Strategy:
正在阅读:
14江苏省医疗器械注册质量管理体系核查申请表 - 图文02-02
20082009赛季NBA球队战绩影响因素的统计建模分析09-14
机电一体化复习资料08-18
便携式三坐标10-23
03工可说明11-21
西方童话故事画02-09
企业所得税10-19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论文
- 导师
- 考研
- 人大
- 重点
- 老师
- 学院
- 新闻
- 热工自动装置理论试题库
- 内蒙古伊图里河高级中学高一化学《2.1 物质的分类》同步测试(a卷)
- 公安部、建设部关于印发《停车场建设和管理暂行规定》和《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试行)》的通知
- 慕课学习平台技术参数 - 图文
- 485通讯电路设计分析
- 计算机基础理论题c
- 云南省实验教材五年级第6册信息技术教案全套 - 图文
- 设施农用地备案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 大学生网络依赖心理研究
- 航空运输产业与三亚学院合作开办空乘特色专业建设规划方案
- 机械系统设计
- 25 寻找幸运花瓣儿 王超(二次修改)
- 2005 04基础工业工程试题及答案 - 图文
- 2018-2019学年上学期君赵小学新兴铜版画课程总结
- 美债危机的成因及影响研究
- 区孕产妇健康管理工作调研
- 2015年12月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中南讲法》复习资料
- 《审计学》第04部分作业参考答案
- 保险员岗位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