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更新时间:2024-03-25 01: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1) 空想社会主义:

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太阳城》)→18世纪空想平均主义(《自然法典》《论法制或法律的影响》)→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主义(法国圣西门“实业制度”、傅立叶“和谐社会”和英国欧文“新和谐公社”),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在理论上致力于社会制度的分析。 2)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适应社会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特殊规律的基础上,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理论,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二、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 1. 第一国际与巴黎公社

1864年,国际公人协会(第一国际应运而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与国际工人运动的结合,初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指导地位。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是第一国际的产儿,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失败后,第一国际解散) 1889年7月,恩格斯指导下,国际社会主义着在巴黎举行代表大会标志着第二国际诞生。(后期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占了上风,导致第二国际解体)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晚年初步分析了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科学论述了和平斗争与暴力革命的关系

2. 十月革命胜利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列宁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俄国实际,制定了无产阶革命的战略策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革命形势成熟的条件下,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1) 它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成现实,开启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 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运动。

3) 它激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革命,掀起了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新高潮。 4) 它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推进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1. 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

三个时期: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1917年11月到1918年春。列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计划)、外国武装干涉时期和国内斗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1918年夏到1921年春)、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1921年初,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发展经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列宁逝世后,联共(布)党及理论界在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最后斯大林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占据了主导地位。实行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建立社会主

义大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32年底完成,在广大农村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制度基础。1936年12月,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

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弊端表现为:

1) 所有制上,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所有制单一,明显脱离生产力发展实际,

经济缺乏活力和效率。

2) 经济体制上,实行自上而下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的调节作用 3) 经济发展战略上,片面强调以发展重工业为主,追求外延式的粗放增长,追求高速

度,不讲求质量效益

4) 政治方面,片面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权利

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终身制,家长制,个人崇拜。

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2. 社会主义发展到多个国家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继十月革命后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解决了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系列的基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列宁关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

僵化的苏联模式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最终导致了苏共解散、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教训: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第三节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一、俄国,中国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与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三、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的曲折前进

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36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