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世界古代史下册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3-08-16 11:12:01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自己整理的有关世界古代史的复习资料以及一些小知识

1、大化改新的内容及其意义。

经济方面:将土地和部民收归国有。a.班田收授法:农民从国家领取口分田,6年一次,终生耕种,死后归还国家。b.租庸调制:租为田租,庸为徭役,调为贡品。官吏/贵族按职位高低授予食封,以封户所纳之租的以半和庸调的全部作为俸禄,此外,还授予贵族以有条件私人占有的位田、职田和功田。

政治方面:中央集权制—天皇至高无上。改革官僚制度:中央设二管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其中国司和郡司由中央任命。

军事方面:废除贵族世袭控制军事的特权,实行征兵制,由21至60岁的正丁服兵役。

改革经历反复,最后获得成功,701年《大宝律令》,718年《养老律令》最终确立了大化改新的诸项举措。

意义:a.改革使日本的社会结构和土地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氏族贵族奴隶制统治最终解体,生产者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由奴隶、半奴隶式部民变成班田制下农奴,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

b.班田收授法一段时间内抑制了土地兼并,建立了国有土地所有制。

c.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体制,扩大了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改革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建立了为封建经济飞舞的上层建筑。

附课本的A废除部民制代之以班田收授法,为新国家奠定了基础,从而改变了政权性质,使之成为为新的封建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

B.大化改新,把广大部民从氏族贵族地占有下解放出来,并授予口分田,承担一定的租庸调,地位有所改善,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C.改新确立了律令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削弱了氏族豪强的传统特权,限制了他们为了争夺人口和土地而进行无休止的斗争,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

2、日本的封建庄园制与西欧庄的比较园制。

A.从上层建筑看,日本庄园制削弱了王权,但没有削弱中央权力,而西欧削弱了中央权力。

B.在西欧封建庄园中,庄园习惯法很大作用。而日本的封建庄园采取家长制奴役形式,农民没有任何权力,也没有权力观念,只是无条件的服从和受奴役。在这种氛围中兴起的封建家丁{后来发展为武士}也只有浓烈的效忠意识。

C.从所有制关系看:日本式多元化,层层寄进,西欧则是层层分封,日本农民受剥削更重。

因此,日本的封建庄园式封建割据势力增强、天皇权势旁落、武士专权的温床。 3幕府政治产生的根源。

A.天皇政治的衰落,班田收授无法再进行,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天皇逐渐失去了物质收入,国家财源、兵源枯竭。

B.武士阶层的发展,地方豪强的独立性日益强大。

C.庄园经济的发展,地方豪强的独立性日益强大。

4、如何理解伊斯兰教产生与阿拉伯国家形成的关系?

自己整理的有关世界古代史的复习资料以及一些小知识

A.从产生背景看:伊斯兰教的创立适应统一国家的需要。公元6世纪前后,阿拉伯正处于阶级社会前夕,内部分化日益明显,社会秩序动荡不安。周边外族觊觎半岛商路控制权,百年来频频侵扰,兵连祸结,致使经济严重衰退,面对极度恶化的社会经济形势,阿拉伯各阶层都迫切要求改变现状,创立统一的国家,伊斯兰教应运而生。

B.从伊斯兰教的教义看:伊斯兰教主张“安拉”式唯一的真神,伊斯兰教信徒都是兄弟,用一神教取代阿拉伯人的多神宗教,适应统一的需要。《古兰经》对建立国家后的伊斯兰教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规范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C.从统一的过程看:伊斯兰教的创立和传播过程就是阿拉伯半岛统一、建立、扩张的过程。穆罕默德自称是使者和先知,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对后世伊斯兰教国家的政治形势产生了重要影响。阿拉伯国家的扩张是在“圣战”的旗帜下进行,伴随着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迅速传播。

5、分析阿拉伯帝国迅速建立与分裂的原因。

建立:内部原因:

A. 穆罕默德建立伊斯兰教,使得阿拉伯地区有了共同的宗教信仰,为建立统一

的阿拉伯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

B. 统一的阿拉伯国家的建立,为阿拉伯帝国的迅速建立奠定了国家基础。

C. 欧麦尔时期和倭玛亚王朝时期的量词大规模征服运动,为阿拉伯帝国奠定了

疆域基础。

D. 当时阿拉伯社会政治复杂,战乱不断,阿拉伯人民渴望摆脱困境,奠定了社

会基础。

外部原因:拜占庭与波斯断断续续一个世纪的战争,国力衰落,给其提供了机会。 分裂:内部原因:

A.庞大的阿拉伯帝国是阿拉伯贵族借武力征服而建立的多民族、多信仰的国家,不同民族与不同信仰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与矛盾,导致教派分立和封建割据。 B穆斯林内部也因复杂的矛盾而四分五裂,有什叶派、逊尼派、卡尔马特派等,宗教派别之争与政治权利的角逐,使帝国统治内部争斗愈演愈烈。

C.下层群众与统治阶级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导致风起云涌的人民反抗大潮,有巴贝克起义和黑奴起义等。

D.军事封土制的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造成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离心倾向不可节制。

外部原因:十字军东征、塞尔柱突厥人的入侵加速阿拉伯帝国的分裂,蒙古的入侵灭亡了阿拉伯帝国{其实阿拔斯王朝的建立已经表明阿拉伯帝国的分裂}

6、导致西欧封建庄园制衰落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A.西欧先是连续出现三年歉收,造成大饥荒,之后,又遭受黑死病和虫灾的横扫,再加上战乱的破坏,使得大量劳动力人口锐减,庄园农奴得不到及时的补充,使封建主的领地无法经营,不得不隔成小块出租,加速了其衰落。

B.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工钱上涨,粮价上涨,封建庄园收入减少,况且封建主又长期在外作战,多封建庄园缺乏管理。

C.14世纪中叶以后,出租自营地的浪潮席卷西欧大部分地区,庄园主纷纷出租自营地,地权不稳。

7、哪些因素导致了西欧农奴制的瓦解?

自己整理的有关世界古代史的复习资料以及一些小知识

A.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封建主不断追求享受,开支增大,对货币需求量增大,加速了自营地出租和农奴解放。

B.战乱,黑死病,饥荒使劳动力减少,农奴地位提高,随着货币地租的流行,农奴不再受制于封建主,大多数的农奴出钱赎的自由,农奴人身依附关系消除,许多农奴获得解放。

C.封建主长期外出作战,给农奴有逃亡的机会。

8、.英法等级君主制的确立及其影响?

确立:A.12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市民阶级兴起,手工业和商人也被列入劳动者等级,为等级君主制的确立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B.中世纪西欧教会提出的等级理论为等级君主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C.14世纪的西欧国王已经摆脱了封君封臣制的影响,强调全国的臣民归他统治,提供了政治保障,国王开始借助等级代表大会实施统治。

D.市民阶级的不断发展壮大,为了自身利益,在王权与封建割据势力、教权的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也是一个原因。

英法等级君主制形成的标志: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

影响:A.标志着西欧封建社会的国家机构正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王权得到强化。

B.等级代表会议主要掌握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受到重视,贵族与市民共同掌权,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为西方近代民主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C.结束了中世纪早期英法政治混乱和分裂割据状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9、英法百年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

原因:A.是12世纪以来英法两国争夺大陆领土的斗争和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B.弗兰德尔问题,英法都在争夺法国北部的商业区,尤其是毛纺织业发达的弗兰德尔地区。

C.法国王位继承问题。1328年,法国加佩王朝绝嗣,腓力六世继位,英王爱德华要求以腓力四世外孙的资格继位,王位继承问题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1337年,英王爱德华三世自称法国国王,战争开始。

影响:A.英法百年战争,不论对英国还是法国人民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当时又是黑死病流行的时代,在战争和疫病的双重打击下,英法两国的经济大受创伤,民不聊生。

B.战争是法国完成了统一,促进了法兰西民族的融合过程和封建经济的发展。初步奠定了英法俩国的势力范围及版图。

10、法兰克王国建立前法兰克社会的主要特点及其对法兰克封建制确立的影响。

A. 政治上:4世纪起,法兰克人越过莱茵河,进入高卢,不断扩张,法兰克新

贵族与部分罗马地主处于经济利益,政治权利,实行了联合,共同组成后来法兰克王国的封建主阶级,由奴隶制开始向封建制过渡。

B. 经济上:法兰克人起初组成农村公社,经营农业,兼营畜牧。公社土地分到

自己整理的有关世界古代史的复习资料以及一些小知识

各户耕种,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后来教俗贵族地主利用特权兼并公社农民的自由地,失去土地的农民被迫投靠大地主,逐渐变为封建制度下的农奴。 影响:A.在生产力提高的情况下,法兰克王国封建生产关系逐步产生和发展,法兰克人地主与罗马人地主逐渐合一,奠定了后来封建制度的政治基础。

B.由于天灾人祸、国家赋税沉重和大封建主的兼并,奴隶和破产的法兰克公社成员成为依附的农民阶级,调动了其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C.虽然农民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但仍然没有人生自由,农民仍然受到残酷的剥削。

11、查理*马特采邑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内容:A.查理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没收叛乱贵族土地和部分没收教会的土地,分封给官员和将领,条件是必须服兵役和履行臣民义务,只限终生不得世袭。

B.受封着不履行义务,收回采邑,封主或封臣一方死亡,也收回采邑,分封关系终止,继承人如愿继续以前的行为,必须重新进行分封。

影响:A.中央把土地作为采邑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再把它分给自己的臣下为采邑,层层分封,层层结成主从关系的封建等级制度,加快了法国封建社会的进程。

C. 封主有责任保护封臣,封臣也必须忠于封主,封建主阶级内部的联系加强了。

D. 封臣得到采邑的同时获得领地上农民的管辖权,队农民的控制加强了。

E. 采邑制改革后,骑兵逐渐代替步兵,奠定了西欧骑士制度的基础,也为日后

加洛林王朝的强盛创造了条件。

F. 随着大封建主的做大,后期造成强大的地方势力,中央不能控制。带来了许

多严重后果。

12、西欧中世纪行会存在的社会基础、特点及其影响。

社会基础:A.欧洲中世纪,虽然商业和行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当时水平仍然低下,尤其是手工业各行业没有分工。

B.从生产关系看,城市手工业者从事的是小商品生产,靠出卖产品来换取所需,生产目的不是发家致富。

C当时的封建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条件不完善,封建贵族和城市贵族的压迫,城市手工业者为了采取限制竞争和充分利用本地市场来解决产品销售问题,获取更多的利润,害怕竞争的手工业者组织起来限制竞争,并得到政府的支持。

特点:A.垄断性。最大特征就是反竞争,行会经常通过市政当局阻挠外来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活动。

B.职业性与技术性。职业有学徒、帮工、师傅,三者是按照技术水平区分的,学徒、帮工向师傅的转变需要通过行会组织的技术考核。

C.阶级性。流落城市的农民和逃亡农奴除少数可以加入行会,其他的只能从事粗苯劳动的零工,有的行会明令禁止农奴血统的人加入本行会。

D.地区性和时间性。每个地区的行会都各具特色。时间,行会有长期的,有短期的。

影响:积极:

A. 前期行会是在反对封建领主和城市贵族的压迫剥削斗争中产生的,在当时的

那种生产力低下市场狭小的条件下,保护了手工业者的利益,有其积极意义。

B. 前期行会在争取城市独立,保存生产经验,发展手工业都起了积极作用。 消极:

自己整理的有关世界古代史的复习资料以及一些小知识

A.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的扩大,行会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B. 行会后期的种种规定,不只限制了自由竞争、从业人员数量、商品的大量生

产,而且限制了新生产工具的应用。其消极作用与如来越明显。

13、封君封臣制及其对西欧国家政治产生的影响。

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内容。11世纪时,西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封臣对君承担许多义务,一是“效忠”、二是“帮助”、三是“劝告”。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主要是“保护”和“维持”封臣,不得伤害后者的荣誉、财产和生命。封君封臣关系与重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利益相联系,一经缔结无论封臣还是风君都不能随意解除。封君封臣一方若不履行其义务,都可能导致封君封臣关系的破裂,酿成武装冲突。在西欧封建社会行政体制不完善极不完善的情况下,封臣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

影响:A.它是西欧封建社会国家行政体制不完善、政治分裂和国家权力分散的产物。国家成为一个松散的契约关系。

B.这种体制导致西欧的政治秩序非常不稳定,是西欧封建战争不断发生的重要原因。

C.这种政治体制的不稳定和不完善性也使西欧可以较快的采用新的体制,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14、教权与皇权及王权的斗争。

教会权力与德皇世俗权力的斗争。

A.11世纪前德皇控制教会,挟持驻在罗马的教皇,依靠自有农民的军队,一度有较大的势力,这时世俗权力占上风。

B.10至11世纪随着自由农民依附大封建主,教会开始联合地方封建势力对抗皇权,皇权开始衰落,教会实力大增,11世纪中期教皇格里哥利七世进行改革,强调教皇权力至高无上,规定世俗国王不再有主教授职权,卡诺莎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

C.11-12世纪,德王亨利四世、腓特烈二世先后与教皇发生战争,均告失败。 德皇与教皇为争夺世俗最高统治权发生的战争,结果导致德国的长期分裂。 教权与王权的斗争。

法王前期为扩大王权需要教会道义上和政治上的支持,教皇需要法王帮助他反对德皇,关系还好,随着法王权势的扩大,对法国教会实行政治上控制,经济上剥削的政策,法王腓力四世开始向教会征税,并派人囚禁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以及后来的阿维农之囚事件,说明教皇权力开始衰落。

可以看出,在与世俗权力的斗争中,虽然教权有时占上风,但最终将从属于世俗权力,随着各民族走向独立,不断冲击着基督教的统治秩序,教权的衰落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

15、十字军东征原因及其影响。

原因:A.基督教的圣地耶路撒冷被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后,对基督徒的骚扰。受迫害的基督徒宣扬伊斯兰教徒对其圣地的蹂躏,这是直接原因。

B.鼓吹和参加十字军的人怀着各种目的积极支持,教皇的宣传鼓起了人们的热情。

C.没有遗产可以继承或遗产较小的封建主子弟希望在东方得到土地,也积极参

自己整理的有关世界古代史的复习资料以及一些小知识

加。

D.教皇和西欧教会期望能以武力在东方传播天主教。

E.意大利商人怀着攫取更多的商业特权,提供物资基础。

F.对未来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农民希望通过东征可以发财和改善自己的处境。

影响:积极:

A. 十字军东征客观上打开了东方贸易的大门,商品交换更趋活跃,促进了手工

业和商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造成了有利于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

B. 东侵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与交流增多,阿拉伯数字、代数、罗盘、火药通过东

征传到了西方,也促进了西方军事技术的发展。

C. 十字军东征使欧洲大陆走上一条世界主义的道路,使欧洲认识到更为广阔的

外部世界,其敢于冒险的精神为后来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借鉴。

消极:十字军东征侵略和掠夺的性质暴露的越来越明显。使地中海东部各国生灵涂炭,阻碍了各国历史的发展,同时,战争也给西欧各国人民带来了苦难和不幸。

16、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的内外政策。

查士丁尼统治时期被认为是拜占庭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

查士丁尼对内政策的核心是巩固奴隶制阶级的统治,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扩张领土。

对内政策:A.平定、镇压农民起义,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B.改革吏治,提高行政效率。

C. 编纂《查士丁尼法典》,总结统治经验。

对外政策:查士丁尼的对外政策是对内政策的延续,他任用酷吏,横征暴敛。实行专卖制度,目的是为了发动对外的征服战争。主张扩张领土,恢复古罗马的的版图,他的征服战争是多东方和平,对西方战争。532年与波斯缔结“永久和约”,533年,贝利撒留率军攻打汪达尔王国。

17、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历史进程。

A.从9世纪20年代到11世纪中叶的200多年间,是拜占庭封建生产关系得到迅速发展,封建制度最终确立的时期。拜占庭在马其顿王朝的统治下进入帝国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但是9世纪以来封建关系的发展导致了阶级矛盾,普洛尼亚的实施暂时加强了国家和军队的实力,但潜伏着离心倾向,导致分裂割据的加剧。

B.拜占庭在马其顿王朝结束后急剧衰落,之前内部存在的问题爆发,外敌阿拉伯与塞尔柱突厥人的入侵使其结束了“东方帝国”时代,丧失了地中海东部控制权,充其量是一个希腊王国。

C.马木路克苏丹使贸易发生重心转移,拜占庭贸易受到排挤,十字军第四次东征在威尼斯商人的教唆下把矛头对准了君士坦丁堡,将其夷为平地,并建立了一个拉丁帝国,1216拜占庭在热那亚支持下复国,但经济早已衰落,从此一蹶不振。

D.10世纪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使失去土地的人不断增加,起义不断,农民反抗封建剥削和压迫的斗争加速了其衰落。

E.最后,在塞尔柱突厥人和奥斯曼突厥人的兴起,将拜占庭的统治区域不断蚕食,最终在1453年攻破君士坦丁堡,改称伊斯坦布尔,拜占庭最终灭亡。

18、德里苏丹国对印度的统治及其影响。

自己整理的有关世界古代史的复习资料以及一些小知识

政治上:A.德里苏丹国改变了印度传统的政权组织形式,采用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神权政体,苏丹作为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权和教权于一身。

B.中央设各部,改变了印度传统官吏世袭制度,地方设行省,边远地区保留印度教土邦。

军事上:拥有规模较大的常备军,全国军队分为骑兵、步兵、和象兵。

经济上:实行土地国有制,苏丹在名义上拥有全国的土地,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意识形态上:将伊斯兰教作为国教在印度广泛传播。

影响:A.德里苏丹国采取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并将军事采邑制引入印度,深刻地影响了印度封建社会的发展。

B.实行土地国有制,对印度封建土地制度产生了很大影响。

C.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印度的穆斯林人数剧增,伊斯兰教上升为与印度教并列的宗教,它的传播加深了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对立,导致了尖锐的宗教矛盾,这也是印巴分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伯、波斯等的语言、文化、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大量传入印度,奠定了现代南亚文化的基础。

19、蒙古帝国的建立(填空)及其世界影响。

,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在畔举行大会,即蒙古位,号“成吉思汗”,国号“大蒙古国”。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扩张

A.1205年起,成吉思汗三次攻打西夏。1211年蒙古铁骑进攻金朝,并占领中都。

自己整理的有关世界古代史的复习资料以及一些小知识

始。1267年至1279年,经过对南宋多年的征战,元军终于灭宋。

蒙古帝国包括:大汗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中国元朝是蒙古帝国五个汗国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即大汗汗国的继续发展。

影响:A.蒙古扩张带来了一些灾难性的后果,被征服地区所造成的毁灭性打击使得文明出线了倒退。

B.蒙古的征服与统治改变了亚洲和大部分欧洲的政治组织和民族结构,很多国家遭到削弱和灭亡,突厥势力兴起,这也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奠定了基础,“蒙古国的思想和习俗”已为莫斯科大公国和东正教的专制主义铺平了道路。

C.促进了东西方交通和文化交流。

D.在蒙古人地统治后,东西方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方向。800—1200年,穆斯林世界远远超过西方,但在16世纪这种差距已经消失。

20、造成英法王权强弱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英国和法国国王采取了那些措施加强王权。

英国:英王实际掌握的土地很少,在威廉一世还形成了比较集中的王权,但随后就开始衰弱,到了亨利二世时限制封建主的司法权力,到了约翰时期,随意破坏封臣制的惯例和传统。剥夺他们的封土继承权,滥用监护权。与大封建主的矛盾进一步恶化,因神职任命问题又得不到教会的支持,对法战争的失败更恶化了其处境,随后大封建主利用“大宪章”将英王严格的管制起来,英王的主要权力逐渐被贵族剥夺。

法国:法王积极利用自己是全法国最高一级封君这一优势,在宗教上寻求教会道义上和政治上的支持,在打击大封建主上占据优势,百年战争初期法国的失败激发了法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国王得到了广大市民及贵族的支持,法国王权得到巩固。

措施:英国:

A. 爱德华一世统治期间,英国国会制度正式确立。1295年,为解决各项重大事

宜,爱德华一世召开国会,通过争取新兴的政治力量市民和骑士的支持,以对抗并削弱大封建主、大贵族的权力。

B. 英王规定拥有一定地产收入的自由农民皆需上升为骑士,并履行相应的义务。

一方面得到了市民和骑士阶层的支持,一方面保证了兵源和获得了纳盾牌钱。有利于加强王权。

C. 鼓励骑士和市民上层分子担任治安法官,拥有行政权力,成为地方的代表。

D. 爱德华三世时,骑士和市民参加国会成为一项制度确定下来。

法国:A.召开三级会议,积极争取富商和市民的支持。采取有利于城市发展的举措。

自己整理的有关世界古代史的复习资料以及一些小知识

C. 对英百年战争,确认了国王可以不经三级会议征收新税,导致国王权力大大

加强。

21、印度教的兴起、主要教义及其取代佛教在印度的主流宗教的原因。

印度教的兴起:为应对佛教、为应对佛教、耆那教的强有力挑战,婆罗门教开始改革,开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变化,融合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思想,又吸收了印度其他的民族信仰,最终演化而成的。印度教从笈多王朝开始,中经8—9世纪商羯罗改革,最后定型。

主要教义:A.信奉吠陀,.承认吠陀的权威。吠陀经典被认为是印度历史上一切文化的渊源。

B.信仰多神教的泛神论,多数印度教徒都是多神论者,但他们往往只崇拜一个天神。

C..强调因果报应及灵魂解脱之说。认为每一种生命都有灵魂,会再生或转世,善恶将得到报应,这种轮回周而复始,无始无终。要得解脱必须达到梵我如一的境界,即灵魂与神合而为一。

取代佛教的原因:

A. 大小乘佛教的并行及论战,虽然推动了佛学的深入探讨,但是,总体上说,

是不利于佛教的发展的。戒日帝国瓦解后,佛教开始衰落.

B. 印度教是适应封建制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打破了婆

罗门教在宗教上的垄断特权,允许首陀罗听诵史诗、《往世书》,可以崇拜克利希那,允许在家里举行宗教仪式。首陀罗的地位得到了改善,扩大了信教的基础。

C. 它的松散性、包容性和适应性非常有利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受。 符合广大群众的心愿,减轻了群众对接受它的抵触情绪。

22、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城市的兴起是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对欧洲文明有重大影响. ⒈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使欧洲出现了一个新的等级一一市民阶级.而在此之前,西欧社会只有农奴和在农奴之上的贵族、教士.而且,这些市民的经济力量、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还在稳步提高,这就意味着国家日后要更加重视和支持这些人的利益及其他们的对外冒险事业.此为社会变化. ⒉城市商品经济的作用,促使旧的自然经济的领地庄园制度瓦解和农奴依附地位的消失.门类齐全的庄园生产转而成为满足市场需要的专业化生产,新型的自由农民出现.以前人们的财富观念只有土地,现在则包括货币和可用货币估价的商品.新的商品为土地贵族提供了新的消费,从而也就瓦解了土地贵族,他们不再搞劳役地租,而改用货币地租,使农奴变成了人身自由的佃农.此为经济变化.

自己整理的有关世界古代史的复习资料以及一些小知识

⒊城市与王权结盟,促使王权加强,国家出现了不与封土相联系的官吏;同时市民阶级参与政治,城市自治和城市议会,也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此为政治变化.

⒋随着城市的出现,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这就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这是文化变化

23、西欧封建庄园的主要特点。

庄园是封建主剥削农奴的基本组织,其特点是将耕地分成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两部分;农奴除耕种自己份地外,还须自带工具无偿地耕种领主自营地,每周3至5天,农忙时增加,且须先完成自营地的生产和收获,是为劳役地租。份地上产品归己,自营地上产品归领主,农奴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一目了然。

农奴还得向封建主献纳贡物,如鸡蛋、家禽和酒;交纳各种捐税,如结婚税、死手捐(继承税)、什一税等;做各种杂役,如修桥、筑路、盖房和运输。庄园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

农奴生产是为满足自己家庭需要和为封建主提供消费资料,不是为了交换。 24朝鲜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一、上古朝鲜

蒙古人种,有旧石器文化遗址和古人类化石。4、5千年前进入新石器文化,遗址遍布半岛。前5世纪出现青铜器。

前5—4c北部出现古朝鲜国——箕氏朝鲜 ,南部居住“三韩”部落(马韩、

弁韩和辰韩)。(后马韩发展为百济,辰韩发展为新罗。

前194年燕人卫满灭朝鲜国,自立为王,领有平壤一带。铁器由北传入。前

108年汉武帝派兵灭卫氏政权,设乐浪四郡,直到公元4世纪初。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传播到朝鲜,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三国时期(前1-7c)

反对乐浪的斗争中,首都为平壤的高句丽兴起,西南部的百济、东南部的新罗形成三足鼎立,达6百余年。

三、新罗统一下的朝鲜半岛

(一)新罗统一朝鲜

660年新罗联合唐军灭百济,668年灭高句丽,三韩之地为新罗统一。统一了大同江以南的半岛。

9世纪危机:土地兼并、高利贷盛行,丁田制破坏、大贵族争权激化,中央

权威衰弱、社会矛盾尖锐导致人民起义。(梁吉)-弓裔于897建后高句丽(摩震、泰封),918年王建政变夺取政权,改国号高丽,都松岳(开城)。

甄萱于900年建后百济,它们与残余新罗形成后三国时代(900—936)。高丽再次统一,称为高丽王朝(10c—14c)

(二)人民起义、外族入侵与高丽王朝的灭亡

人民起义:源于田材科制的破坏、外戚武人专权导致政治腐败与政局动荡。 1176年,亡伊、亡所伊为首的南方人民大起义在南方爆发,是无数人民起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西北城市贫民和农民起义;奴隶起义。

自己整理的有关世界古代史的复习资料以及一些小知识

外族入侵:契丹(三次)、女真和蒙古(1232—1259共五次)

1388年,高丽与明朝交战,李成桂政变,建李朝,1394年迁都汉城, 1396年改国号朝鲜(14c-17c)。17世纪初女真侵略,至1637年1月沦为清的附庸,到甲午海战止。

25 高丽王朝的田柴科与李朝的科田法的异同

同:1土地为国家所有制 2国家把土地租给农民耕种并收取地租,农民无土地所

有权 3国家把土地授予官僚及贵族,士兵。

异:1田柴科中官僚贵族的土地归其所有不用向国家交租,士兵授田为15结

2科田法领有凡田地的官僚贵族必须向国家纳田租 3科田主要限于京畿一

带,限制了土地兼并和地方割据。4士兵和土豪另外授军田,每人5~10结

26壬辰卫国战争;

历朝鲜战争,又称朝鲜壬辰卫国战争;日本称之为文禄之役,第二次称之为

庆长之役,或合称为文禄-庆长之役。这场战争由日本前关白丰臣秀吉在1592年(壬辰年,中国万历年间,日本文禄、庆长年间)派兵入侵朝鲜引起。因朝鲜的宗主国是明国,是故向中国求援,明神宗应请求派军救援,日本占领朝鲜并以之为跳板进攻明国的行动受阻,丰臣秀吉也在战争末期死去。他死后不久,日本军队全部从朝鲜撤退。

27 越南历史基本线索

一、上古越南

前5c进入金属时代,前4c,雒越人入居越南红河地区,创东山文化(清化省),原始社会解体期,形成部落联盟。其中蜀部落首领子泮于3c中称安阳王,成为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后来西北欧雒人进入,加入改称欧雒国,首都叫螺城。

二、中国统治时期(前2c—10c)

秦三郡

赵佗建南越国。

前汉设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二征(征则、征贰)起义

542年李贲起义,建万春国。

7c-9c唐设安南都护府。

906年曲承裕自立节度使

939年吴权独立。

前黎朝(980-1009年)

1009年李公蕴建李朝大越国,都升龙。

三、李朝统治时期(1009—1225年)

李朝之前有“十二使君之乱”、丁氏王朝、前黎朝

四、陈朝统治时期(1225—1400)

1400-07年黎季犛专权建胡朝,为明所灭,置交趾布政司。

1428年黎利建后黎朝(1428—1789)都升龙

28 幕府政治产生的根源

1天皇政治的衰落: 班田制的解体与国家财源、兵源的枯竭。庄园的扩展→武

自己整理的有关世界古代史的复习资料以及一些小知识

士势力的膨胀→天皇权力的削弱。

2新兴的武士不仅是豪族的武装力量,也是中央朝廷和摄关家争取和依靠的力量。因此,武士势力不断上升,甚至凌驾中央权力之上。

29倭马王朝和阿拨斯王朝时期的阿拉伯社会的特点

政治:除保持伊斯兰教神权统治原则外,阿拉伯帝国大量吸收以拜占廷帝国为主的其他文明国度的制度,形成一种伊斯兰世界所特有的、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政体。元首是哈里发。

经济:实行土地国有制

阶级制度:分为四层:阿拉伯人 麦瓦利平民 迪米人 奴隶

社会制度具有浓厚的奴隶色彩

30 穆斯林对西班牙的统治及其影响

419年,西哥特人在高卢南部和西班牙地区建立了西哥特王国。 587年,国王列可列德(586—601年)宣布正统基督教为国教,从此,西班牙成为基督教世界的一部分。

711年,阿拉伯将领塔立格在尤利安伯爵的配合下战败西哥特王国,使西班牙成为阿拉伯国家的一部分

750年,阿拔斯取代倭马亚王朝。阿卜杜拉·拉赫曼逃亡到西班牙,于756年宣布独立为后倭马亚王朝(756—1031年)。

经济:,阿拉伯人将灌溉技术引进西班牙,兴修水利工程,精耕细作,变荒野为

沃土,发展农业。因而,西班牙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首都科尔多瓦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

文化:科尔多瓦修建了许多清真寺,清真寺内设立学校,教授学生,研究各种

学问。科尔多瓦大学成为欧洲著名的学府,亚、非、欧三洲都有很多人到这里留学。科尔多瓦成为当时世界著名的文化中心。

名词解释

天方夜谭,即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反映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相传萨桑王国的国王山鲁亚尔生性残暴,他每天娶一名少女,第二天就把他杀死。山鲁佐德为救无辜的女孩,便自愿嫁给他,并在每天晚上将一个故事,每每讲到最精彩的地方就刚好天亮。国王想听完故事,不忍杀她。就这样过了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被感动,与她白头偕老

阿维森那 前287-前212)古希腊学者。主要贡献是发现了杠杆原理和计算浮力的阿基米德原理;确定了许多物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设计了多种机械和建筑物;计算了圆内切与外切九十六边形的周长,求得圆周率π的范围是3/10/71<π<3/1/7;得出了著名的阿基米德螺线的极坐标方程。罗马进犯叙拉古时,他应用机械技术来帮助防御,城破时被害。

《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或《国法大全》,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编纂的一部汇编式法典,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

自己整理的有关世界古代史的复习资料以及一些小知识

该法典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法典,学说汇纂,法学阶梯以及新律。最后完成于公元530年左右。法典内容为东罗马帝国时期的皇帝敕令,以及权威的法学家对于法律的解释,还有给法律学生当作法学的入门教材等。 在整个编纂工程完成之后,任何对于《民法大全》的评论或者其他立法都被禁止。该法奠定了后世法学尤其是大陆法系民法典的基础,是法学研究者研究民法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资料之一

普洛尼亚制 拜占庭帝国的监领地制度,又称“恩准制”,与法兰克的采邑制相似。科穆宁(1081—1185)王朝时期确立。即政府将国家的和农村公社的土地分给公职贵族监领。监领主必须为国家服役,并按监领地的大小提供相应的兵员为国家服役。监领主同时也拥有对监领地上的农民的支配权。农民必须向监领主缴纳租税,并服劳役。因此,在监领地制形成的同时,自由农民也成为了依附农,拜占庭的封建化也宣告完成。后来监领主又取得领地的行政和司法权。监领地变成封闭型的封建大地产。普洛尼亚制的实施暂时加强了国家和军队的实力,但也潜伏着离心的倾向,导致分裂割据的加剧 索尔兹伯里誓约 征服者威廉于1086年8月1日在索尔兹伯里召开誓忠会,要求所有等级的领主参加。大多数封建主到会,向威廉王宣誓效忠, 达成了“索尔兹伯里誓约”。 索尔兹伯里誓约”规定,所有的国王直属封臣,不论大小,都必须直接向国王宣誓效忠,听命于国王,为国王服军役。由于威廉一世是征服者,他成了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2w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