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十二五”金融发展规划(草稿)

更新时间:2023-11-22 01:5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滁州市“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

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金融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进一步加快我市金融发展,推进金融生态建设,营造和谐金融发展环境,形成银行、证券、保险组织体系完善、服务功能健全并与其他金融组织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结合滁州市“十二五”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滁州市金融业发展基本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滁州市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市经济在全省率先企稳回升,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省处于领先位置,也是全市金融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成就最突出的时期。全市金融总量不断扩大,金融体系不断健全,金融改革不断深入,金融生态不断优化,金融实力不断壮大,有力地支持并促进了全市经济持续向好发展。

(一)全市金融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1.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

金融机构增添新门类,金融体系增加新力量,金融业态形成新格局。“十一五”期间,辖内农业发展银行在不断发展完善农业政策性业务和准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商业性金融业务;工、农、中、建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陆续完成股份制改革并取得明显成效;邮政储蓄翻牌

— - 1 - —

改制为集存款、贷款、结算和中间业务为一体的邮政储蓄银行;积极引进徽商银行、交通银行入驻滁州;在全省率先设立村镇银行;积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组建了国元农业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证券、保险机构快速发展;强力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全市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顺利完成。农村信用社改建、改组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步法加快,并在天长市引入了江阴农村商业银行。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证券、保险机构协调发展以及股份制银行、地方商业银行和新型金融组织为补充、分工协作的金融组织体系。

2.金融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2006年以来,全市金融业在保持资产和业务规模较快增长的同时,发展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升,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金融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10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776.44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1.81倍;各项贷款余额达473.76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1.45倍;2010年全市保费收入达21.7亿元,较2005年增加14.8亿元; 2家上市公司累计发行股票向市场融资8.45亿元,1家企业发行企业债券5亿元,新增2家企业上报证监会在审,申请募集资金10亿元。

二是资产质量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总额和比例持续“双降”,至2010年末,

— - 2 - —

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额为37.98亿元,比2005年末下降了29.7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7.89%,比2005年末下降了26.13个百分点。

3.金融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金融服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企业和个人信贷征信系统、出口收汇网上核销系统陆续建成并投入运行;华东三省一市银行汇票业务稳步开启;银行卡产业健康发展;网上银行、电子银行迅速发展,推进了金融服务手段电子化、信息化和规范化。

4.金融改革创新不断加强

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中小企业专营服务机构,实行单独审批、单独考核、独立核算;加强贷款流程再造,改进金融服务流程,完善贷款营销模式,提高贷款发放效率;金融产品创新步伐加快,新的信贷品种不断推出,有效扩大抵押担保范围;加强银、证、保合作,积极拓展收费类和服务类资金归集等中间业务,开展金融咨询、金融理财等业务;推广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务和信贷员包村、包企以及“一站式信贷工厂”。

5.新型地方性金融组织取得零的突破

小额贷款公司是在县域设立、只贷不存、服务小企业和“三农”的新型金融组织。“十一五”期间,我市小额贷款公司成长迅速,至2010年末,辖内正式开业小额贷款

— - 3 - —

公司12家,注册资本5.24亿元,累计发放贷款17.88亿元,实现辖内县域全覆盖。小额贷款公司依法设立、规范经营、加强内控、强化管理,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为全市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三农”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服务,成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支不容忽视的新生金融力量。融资担保体系逐步建立。全市成立融资性担保公司11家,已形成政府性担保公司主导、民营担保公司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6.金融生态不断优化

注重把抓好日常监管与防范金融突发事件紧密结合起来,把中央垂直管理与地方协调服务结合起来,不断提高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有问题金融机构和金融违规、违法案件以及非法集资处置,维护辖区金融稳定。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保障金融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滁州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对创建金融生态达标县(市)、示范县(市)工作力度。

(二)金融业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市金融业不仅自身取得了快速发展,而且成为重要的助推器,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向好发展。

1.金融成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十一五”期间,全市信贷投放增长速度要明显高于

— - 4 - —

GDP增长,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与此同时,全市金融业不断加大对重点建设项目、中小企业、产业转移、县域经济、“三农”的支持力度,其贷款增速均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2.金融为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 “十一五”期间,全市金融机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农村建设和支持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社会弱势群体创业、就业、就学等民生领域的信贷投放,在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解决城市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支持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保险业发挥其在参与社会管理、强化社会保障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应对自然灾害、大病医疗、意外伤害、重大突发事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

(三)滁州市金融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以来,全市金融业在滁州市经济社会良好的发展环境中自身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但相对于良好的发展机遇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的迫切要求,金融发展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不足。

一是金融组织体系仍不健全。金融营业网点主要集中在市区;股份制银行设立不多,外资银行尚未入驻,融资性担保机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刚刚起步,发展不快,规模不大,难以满足我市经济社会特别是多层次实体经济融资需求。

二是金融业总量规模仍然偏小。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

— - 5 - —

和农户金融服务有贡献的金融机构;强化对新增存款主要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与奖励;对因改制上市而补缴税费企业给予奖补,对实施再融资的已上市企业给予适当奖励。

3.坚持完善企业上市工作推进机制

建立健全“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市场运作、政策扶持”的工作推进机制。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改制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的梯度推进工作思路,强力推进企业上市和发债实现新突破。加强资本和货币市场融资知识培训,做实上市后备企业库;多措推进企业改制,深度培育上市企业;研究探索多渠道上市途径,提高上市过会成功率;抓好资本运营,做大做强上市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多方解决企业上市进程的问题;加强宣传培训,切实增强企业上市能力。

4.坚持构建合作联动和风险防范机制

加强金融工作沟通与合作,改进银企对接方式,创建网上对接平台。建立和完善政银企沟通、联系、交流机制,完善信息共享,及时了解掌握经济金融发展动向,切实帮助解决银企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在引进各类金融机构的同时,加大市场准入监管的力度,确保资金实力雄厚、符合条件、合法经营的金融机构进入我市金融市场。加强地方各级有关部门与人民银行、金融监管部门的合作与联动,把抓好日常监管与防范金融突发事件紧密结合起来,把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与强化对社会金融活动的治理结合起来,把中央垂直管理与地方横向管理结合起来,完善金融

— - 11 - —

应急机制和预案,提高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5.坚持实施人才集聚工程

“十二五”期间,争取引进若干名国内外高级职业经理人,培养若干名金融骨干专业人才。加强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和金融科研部门的合作,建立金融高级人才培训交流基地。引进和支持国际成熟的金融执业资格培训项目落户滁州,推进与国际国内著名金融机构间的人才培训和人员交流,着力提升金融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国际化程度。

6.坚持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以金融系统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为载体,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和个人征信“三位一体”的社会信用体系,推进社会信用标准化建设,加快整合和进一步开放信用信息资源,建立信用信息共享交流机制,形成包括信用法规、信用评级、信用产品市场及守信受益、失信惩戒机制在内的完整信用体系;进一步加强信用滁州建设、优化金融法制环境,严肃惩戒逃废金融债务等各类失信行为;认真开展反洗钱、反假币活动。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非法证券交易、侵占上市公司财产、保险欺诈等各类金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金融安全与稳定;加强金融知识的宣传普及,营造全社会关心金融、支持金融的良好氛围。

— - 12 -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2r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