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校 概 况 - 24876
更新时间:2024-03-27 02: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学信网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目 录
一、中南大学概况………………………………………………………………………………………… 1 二、2011年中南大学国家奖及部分省部级奖简介……………………………………………………… 2 三、2010年中南大学国家奖及部分省部级奖简介………………………………………………………17 四、2011年中南大学授权专利项目………………………………………………………………………26 五、2010年中南大学授权专利项目………………………………………………………………………106 六、联系方式………………………………………………………………161
学 校 概 况
中南大学坐落在湘江之滨、岳麓山下,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首批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部省重点共建的高水平大学。
学校的学科设置涵盖工学、理学、医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哲学、教育学、历史学、农学等十一大门类,辐射军事学;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有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和教学基地5个。有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82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42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
学校拥有一支以两院院士为核心、博士生导师为中坚、正副教授为骨干的雄厚师资队伍。现有两院院士1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博士生导师767人,教授及相应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371人;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28人。 学校具有很强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建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011年进校科技活动经费逾10亿元。2000年以来,共获国家科技三大奖53项,其中,“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和“硫化矿电位调控浮选理论与实践”、“高效利用与高性能铝材制备理论与技术”分别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专利实施率达70%,居全国高校前列;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创新战略、学科性公司制创新平台、制度化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等被誉为高等学校科技工作中的“中南大学创新模式”,促进了地方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中南大学正肩负着历史重托,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为实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校 址: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南路 邮政编码:410083 传 真:0731-88836204 88836032
产学研合作咨询电话:0731-88836342 88879272 88877850 网 址:http://kjc.csu.edu.cn 邮 件:kjckfb@ csu.edu.cn
- 1 -
难冶钨资源深度开发应用关键技术
—2011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钨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一直被列入国家战略储备物质。我国钨资源的储量和产量均占世界第一,但随着钨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入,原料杂质含量逐渐升高,钨钼共生复杂。开发高效钨冶炼新技术,制备高性能钨制品,改变我国高技术无产品仍需要高价进口的局面,显得尤为重要。
本项目集中中南大学冶金、材料、化学领域的优势学科和我国钨企业力量开展研究,突破了国外NaOH不能分解白雾的理论禁锢,建立了复杂钨矿碱浸出的新理论,研发了基于浸出/结晶耦合机理的碱浸出技术;调控钨离子形态由简单离子聚合成为同多酸根离子,提高其对树脂的亲和性,发明了高浓度离子交换新技术;建立了重力作用下无离子交换反应工程学理论;发明了高效能的串联式逆流交换法,解决了高浓度的高密度溶液吸附过程交换容量低的问题,揭示了各种杂质的钙盐在碱溶液中的溶解沉淀规律,研发出添加钙剂深度脱出磷、砷、硅杂质的新技术,使的钨酸钠溶液的纯度就可达到APT标准;发明了铁基吸附剂深度除锡、钒技术;发明了锰酸盐选择性沉淀分离宏观钨、钼新技术,解决了我国白钨资源中约50%的高钨高钼共生复杂矿的高效利用难题;提出了与硬质合金的制备密切相关的液态金属中合金元素扩散方程,揭示了杂质元素对硬质合金制备过程中的作用规律;通过引导和控制液相Co中的物质迁移和扩散,发明了三明治结构、表面韧性梯度结构以及特粗晶等各种新型结构硬质合金制备技术,开发出高性能的硬质合金钻齿和涂层刀片,新型结构的钻齿的寿命高达传统硬质合金的2—3倍。
项目发表论文112篇,SCI、EI检索56篇,申请专利21项,项目成果成功用于厦门钨业、株硬集团等企业,近三年新增产值118.8亿元,潜在经济效益4100亿。成功解决了我国难冶钨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难题,形成了新型结构性质合金可转位刀片和钻齿的高技术产品,并达到国际龙头企业的先进水平。
- 2 -
铅高效清洁冶金及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与产业化
—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铅广泛应用于化学电源、防辐射及电化冶金等领域,2010年我国精铅产量420万吨,预计2015年我国铅需求将超过600万吨。我国铅冶金工业面临原生资源短缺、技术装备落后、能耗高、污染重等问题,同时废铅酸蓄电池、阳极泥等含铅二次资源社会积存量增加,未合理利用,亟待开发清洁冶金新技术。
项目通过自主创新,攻克了铅冶炼及二次资源循环利用过程关键技术难题及工程实践问题,拓展了铅原料使用范围,大幅提高铅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节能减排效果明显,生产环境有效改善。项目主要形成5项创新:①发明了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炼铅新技术及卧式底吹还原炉装置,淘汰了鼓风炉工艺,工序综合能耗较传统鼓风炉工艺降低40%,减排二氧化硫90%,减排二氧化碳70%,终渣含铅小于2.5%。②创新优化了氧气底吹氧化熔炼过程,与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炼铅相结合,集成为两段式双底吹全熔池直接炼铅系统,形成了清洁、高效、短流程直接炼铅新工艺,铅总回收率97.5%,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降至230Kg标煤。③研发出适合我国废铅酸蓄电池物理分选的专门生产系统与工艺技术,实现了废铅酸蓄电池规模化、自动化高效拆解和分选,彻底分离出铅膏、废酸液、塑料和板栅,其中废酸液和板栅得到直接循环利用。④发明了铅膏底吹混合熔炼新技术,将铅膏搭配铅精矿后采用双底吹全熔池直接炼铅技术,实现了高温脱硫,使铅和硫得以同时循环回收利用。⑤发明了底吹熔炼处理铅阳极泥的火法连续冶炼新工艺及装置,以氧化铅替代纯碱和萤石进行造渣,过程节能环保、生产效率高。
项目获授权专利40项,制定了4项国家标准,建立了覆盖近百个城市、逾3亿人群的废旧铅酸电池回收网络。项目成果已在豫光金铅公司建成年处理2×18万吨废铅酸电池、20万吨铅精矿、3吨金、600吨银的工业生产线。近三年实现销售收入140.7亿元,利润4.35亿元和税收1.72亿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引领了产业升级和行业技术进步。
- 3 -
混凝土桥梁服役性能与剩余寿命评估方法及应用
—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我国现有公路桥梁62万余座,其中混凝土桥梁占90%以上,其中近60%在环境和不利荷载等因素的作用下服役水平下降,近年来,混凝土桥梁服役过程中的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危害,其主要原因在于对混凝土桥梁服役性能与寿命评估研究严重不足。
项目历时10年,在混凝土桥梁服役性能评价、剩余寿命评估、维修加固决策方法以及监测传感器等方面取得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1、创建了混凝土桥梁服役性能监测系统和评价方法。发明了5种实时监测传感器,形成了桥梁服役性能监测系统;基于快速锈蚀构件→实桥构件→实桥破坏性试验的系统研究,揭示了桥梁服役性能演变规律;提出了服役混凝土桥梁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性能计算方法,开发了集安全性和适用性于一体的评价软件;攻克了老化损伤桥梁承载力评定的关键技术难题。
2、构建了基于时变可靠度理论的混凝土桥梁剩余寿命评估方法。发明了材料性能快速腐蚀试验设;建立了服役混凝土桥梁抗力衰减、车辆荷载随机过程模型,提出了基于时变可靠度的剩余寿命评估方法;揭示了气候变化、车辆荷载等对混凝土桥梁寿命退化影响规律。
3、提出了基于力学行为与剩余寿命评估的混凝土桥梁维修加固决策方法。构建了考虑车型、收费标准等因素的间接维护成本模型,提出了在服役时间和结构性能双控条件下混凝土桥梁合理维修加固时间确定方法,发明了混凝土桥梁新式加固装置,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系统,实现了兼顾维护技术、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桥梁维修加固最优决策。工程应用表明,可降低维护成本20%-30%。
发表论文106篇,其中SCI、EI收录41篇,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软件著作权3项,研究成果被鉴定为\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成果被纳入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在全国570余座的服役混凝土桥梁中成功应用,减少拆除桥梁140余座,确保了安全运营和路网畅通,节约成本7.59亿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4 -
血液净化系统监测与控制系列关键技术及整机设备
—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血液净化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依靠进口国外血液净化整机设备,没有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临床诊治成本居高不下。
项目充分运用血液净化医学理论,采用血液透析、透析滤过、灌流、置换、吸附等独立或综合治疗模式,对急慢性肾衰、尿毒症、肝肾衰竭、多器官衰竭、严重创伤、感染、急性胰腺炎、中毒等病症开展了系统的临床治疗研究,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各种血液净化模式的独立或综合临床应用机理,建立了完善的血液净化临床应用技术理论和疗效评价体系;基于临床应用技术理论,针对血液净化设备运行和治疗过程对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的要求,对液体平衡、在线离子浓度检测、高可靠性漏血监测、超滤精确计量、气泡高效排除、空气监测、液体恒温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了对应的工程实现方法,研制了相应的整机核心部件,为自主研发整机设备、提高整机性能和降低整机成本提供了技术支撑;创新性地设计、研制了SWS型血液灌流机、持续血液净化系统、在线式血液透析滤过机等系列血液净化设备,构建了自主创新的血液净化设备工程技术体系和知识产权体系,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性能测试,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产品整体性能和疗效与同类进口设备相当,部分性能指标优于进口设备,设备售价为同类进口设备的1/2左右,治疗费用可降低1/3~1/2。
项目累计申请国家专利41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32篇,制定完成了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3项。整机产品用户包括北京301医院等大型三甲医院在内的2000余家医疗机构,出口俄罗斯等63个国家和地区。近三年累计销售6177台,实现收入6.369亿元,利润2.241亿元。
- 5 -
复杂难采深部铜矿床安全高效开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金属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剧增,浅部资源逐渐枯竭,大规模开发深部金属矿产资源成为我国矿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深井开采面临高应力、高地温、高水压、高井深等复杂开采技术条件,矿山安全和效益之间矛盾问题更加突出。
本项目围绕上述深井开采这一世界性技术难题,结合建设冬瓜山现代化矿山项目的设计、基建和生产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长达15年多学科联合攻关,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部开采理论和技术。此项目形成了以下主要技术创新成果:
1、首创了无矿柱连续回采阶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方法,实现了安全高效回采;
2、研发了基于控压助流及新型喷咀装置的全尾砂高浓度连续充填新技术,解决了极细粒级全尾砂浆的立式砂仓制备、自流管道输送降压和脱水的国际性难题;
3、构建了全新的数字矿山软件开发与应用平台,革新资源管理、开采设计和生产规划技术和方法,为矿山生产科学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4、研发了抑制硫化矿石氧化自燃的复合防灭火剂及聚丙烯酸钠作为硫化矿石缓结剂应用的方法,创新预防硫化矿石自燃的综合技术措施;、
5、建立了微震监测平台,提出了区域岩爆预测方法和判据,为地压灾害防治提供了技术保障。 本项目共发表论文229篇,SCI、EI检索70篇,专著2部,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3项。项目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安徽冬瓜山矿深部铜矿床开采,实现了无废害排放,有效地保护了地表生态环境,改善了井下作业环境,提高了生产作业的安全性;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40多亿元,近3年累计经济效益26.03亿元,带动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研究成果总体处于国际先进,部分成果为国际领先水平,相关技术在云铜、华锡、中冶、紫金等十余家大型矿山企业推广应用,在矿业行业中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和价值,有力地推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
- 6 -
2型糖尿病新治疗方案研究与临床应用
—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我国成人2糖尿病特点是流行广、增长速度快、治疗难和治疗达标率低(9.7%-26.8%)。胰岛素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主要药物,但往往只是其它降糖药物不能控制血糖时的最后选择。 本项目基于近年来对 2 型糖尿病病理生理机制认识的逐渐深入,提出了2型糖尿病新的胰岛素治疗方案,研究了新治疗方案中胰岛素作用的分子和遗传学机制。项目取得3组大研究成果:
1、立了初诊2型糖尿病新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国首次明确初诊 2 型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治疗可改善其胰岛分泌功能,发现初诊 2 型糖尿病患者接受短期胰岛素治疗后可获得病情缓解,并在国内外首次阐明其病理生理机制;提出早期胰岛素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新治疗方案。
2、研究了新治疗方案中胰岛素作用的相关分子机制。首次发现胰岛素对糖尿病动物模型的降糖外作用,胰岛素具有调脂、抗炎、抗内质网应激的作用;阐明了炎症因子调节肝脏糖脂代谢关键基因的机制;明确了纠正脂代谢紊乱在早期使用胰岛素促进病情缓解中的重要作用,新发现 3 个导致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的脂蛋白基因突变位点。
3、在国内外先建立并应用三种胰岛功能评估技术,结合糖尿病遗传学的新发现,提高了临床个体化诊治水平。首次在国内建立三种胰岛功能评估技术并在临床推广应用;确诊了我国首例 A 型胰岛素抵抗综合症,并首次明确胰岛素受体R1174W突变的临床意义;首次发现葡萄糖激酶E339K突变可导致青少年的成人发病型糖尿病-2型(MODY2),并明确了E339K突变蛋白的功能;开展2型糖尿病多个易感基因研究,丰富了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特有的遗传背景。
本项目共发表论文255篇,其中SCI收录47篇。标志性创新研究(Lancet 2008,IF:30.8)国内外首次证实胰岛素对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优于口服降糖药,被评为2008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美国内科医师学院于 2008 年将该研究全文改编发表作为临床医生的继续教育教材。本项目建立的新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已在包括北京协和医院、301医院等一流医院在内的国内100多家医院临床应用,对提高我国2型糖尿病治疗达标率起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 7 -
基于微生物特异性的重金属废水深度净化新工艺
—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近年来我国重金属污染和\癌症村\事件频发,严重危及国民健康,重金属废水的深度净化与回用成为我国废水治理的重大难题。作为主要污染源的有色重金属废水具有离子种类多、组份复杂、金属浓度和硬度高、水量大等特点,长期以来缺乏经济高效的处理技术。
项目围绕微生物对重金属离子超强耐受能力、靶向协同去除作用,通过对微生物处理重金属污染物十多年的研究,取得4组重要发明:
1、发现了两类对重金属具有特异性的菌种,发明了这类特异功能菌的有效分离方法,建立了菌种对重金属耐受性强弱的诊断、识别方法,并发现“重金属去除容量”可以作为细菌靶向去除重金属能力大小的有效判据;
2、发明了功能菌规模化培养技术,研究了单一菌株在复杂重金属环境中靶向去除重金属污染物的机制;发明了细菌内聚营养源固定化颗粒制备及其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方法;揭示了复合功能菌群协同去除多金属的机理;
3、提出了基于复合功能菌群的多基团净化重金属废水的新理念,基于分子设计研发了细菌代谢产物功能扩增的多基团嫁接技术,发明了用于深度净化重金属的复合配位体水处理剂及其制备方法,为大规模深度净化重金属废水提供技术保障。
4、发明了\多基团配合-水解-脱钙-分离\(CHDS)新工艺,开发了重金属废水与药剂高效混合反应器,发明了高效的固液分离方法,实现了基于微生物特异性的大规模重金属废水深度净化的工程化与推广应用。
发表国际重要期刊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授权专利13 项。项目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株冶集团和豫光金铅有限公司等重金属废水处理工程,并解决了韶关冶炼厂30000 m3 高铊复杂废水污染事故的应急问题。对其中8个工程近三年应用情况统计发现,项目成果创造利润6266.2万元,节约建设投资总额1.375亿元,实现年回用重金属废水1210万m3,年减排铅、锌、汞、镉、砷、铊等重金属110.76吨,对有色行业可持续发展与重金属污染控制技术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该发明可广泛应用于重金属采选冶、化工、电子等涉重金属污染行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 8 -
列车结构塑变吸能技术及装置
—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列车碰撞事故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触目惊心,以人为本,研制吸能安全列车,为乘员提供安全保护是客运列车发展的永恒主题。我国与美、英、德等发达国家几乎同步开展列车耐撞性研究,但由于各国对其核心技术均相互保密,加之我国机车车辆结构型式、列车传递纵向力方式与国外相比有显著差别,因此,迫切需要自主创新。
项目历时15年,针对列车碰撞事故中乘员生存空间显著损失,人体伤害程度超限,爬车、穿透破坏、之字形脱轨等问题,从理论方法、关键技术、产品设计3个层次开展研究,发明了列车碰撞可控变形吸能技术:
1、提出碰撞可控变形吸能车辆设计方法。发明碰撞吸能车辆可控塑变力学分区技术及吸能装置,建立吸能车辆多级纵向刚度匹配模式,发明“弱刚度的吸能结构、强刚度的止挡结构、次强刚度的缓和结构、弱刚度的弹变结构”的多级刚度车体,已投入工程应用。
2、建立多车辆耦合碰撞吸能列车设计方法。发明吸能客运列车编组及连接技术,为预防车辆间耦合互撞导致的穿透破坏、爬车、之字形脱轨等后继事故的发生提供技术支撑。
3、建立碰撞吸能控制与行车失稳预警方法。提出多参数融合的列车碰撞阈值结构控制方法,实现了在正常运行时吸能列车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传递纵向力;发明列车运行姿态实时在线非接触监测方法及装置,实现了行车失稳预警。
项目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1项,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8项,发表论文39篇。本项目形成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列车碰撞可控变形吸能技术,已实施6年,大大提升了国内机车车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力地推动了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科技进步,发展了列车多体耦合撞击动力学,培养了一批轨道交通装备研究与设计的高层次技术人才。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出口客运列车、国内城市地铁及轻轨车辆,显著提高了轨道交通载运工具碰撞安全性,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 9 -
全氯循环法高效利用难处理氧化矿制备高性能镍钴材料
—2011年湖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我国是全球镍和钴消费最大的国家,资源自给率严重不足。随着硫化镍(钴)资源与高品位(Ni>1.5%)镍红土矿的急剧减少,含镍1.0%左右的镍红土矿和低品位难选铜钴氧化矿受到全球关注;传统方法处理低品位镍(钴)氧化矿存在资源利用率低、提取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低品位镍(钴)氧化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当前的国际难题。
项目针对低品位镍红土矿和难处理铜钴氧化矿,发明了全氯循环法高效利用难处理氧化矿制备高性能镍钴材料的系列关键技术并实现集成创新:
主要理论创新:①揭示了镍钴氧化矿中有价金属赋存状态、酸浸过程中各组元行为与相互作用机制,为难处理氧化矿的强化浸出提供了理论支撑;②揭示了氯盐浸出体系定向净化与多元材料结构演变规律,为短流程直接制备高性能材料提供理论支撑;
主要技术发明:①氯盐体系强化浸出方法,增强对高价铁矿物的分解,抑制镁的溶出。 ②从浸出液中分离富集镍钴的新技术,实现在较低温度下从氯盐浸出液中沉淀出晶态铁水解产物、常压硫化氢沉淀富集镍钴,避免了加压、高温等操作条件,能耗低。③湿法氯化处理体系的盐酸再生循环新技术,使高温焙烧炉的生产能力提高60%,能耗降低1/3,实现了低能耗盐酸再生;④ 镍钴富集物的直接材料化冶金新技术,采用盐酸处理硫化镍钴富集物,经定向净化、成分调配、高温雾化水解、晶型重整直接制备高性能镍、钴氧化物材料;⑤通过上述技术发明的集成创新,形成了全氯闭路循环法高效利用难处理氧化矿制备高性能镍钴材料新工艺,实现从难处理氧化矿中高效提取镍、钴直接制备镍钴材料,并综合利用铁、镁资源;水、酸全封闭循环,无废水排放。
本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发表论文40多篇,项目成果在湖南海纳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等成功产业化,经济效益显著。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实现了镍红土矿、铜钴矿等氧化矿的清洁高效综合利用,有效地缓解我国镍钴铜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10 -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震及稳定性的研究与应用
—2011年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组合结构是在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结构,具有增加稳定性和整体性,增强结构抗火性和耐久性等一系列优点。目前尽管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已经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应用,但对组合结构抗震及稳定性等关键技术仍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在工程应用中尚存在诸多亟代解决的技术难题。
项目针对这些亟代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通过十多年的联合攻关,取得了下列创新性成果:
1、分析了综合力比、剪力连接度和横向配筋率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抗震设计参数,完善了简支组合梁抗震计算与设计方法,发展了连续组合梁抗震计算与设计方法;
2、首次开展了钢管混凝土格构柱的抗震性能研究,得到不同参数对其抗震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合理适用的钢管混凝土格构柱稳定承载力的半经验半理论计算公式及其设计方法;
3、提出了经济合理的工字型组合梁和箱型组合梁的整体稳定和局部稳定的计算理论与设计方法和组合梁负弯矩区稳定设计的修正方法;
4、建立了单肢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的弹塑性全过程分析方法和偏压构件的模型柱法及非线性有限元法,完善了分层有限元计算理论,提出了单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承载力与变形实用计算公式及组合截面实用计算方法;
5、提出了考虑组合效应的组合框架恢复力模型,并编制了相应的分析计算软件,提出了合理的组合框架的抗震设计参数范围;
6、建立了考虑组合效应的组合框架屈曲荷载计算方法和计算长度法,提出了考虑组合效应以及半刚性连接的组合框架二阶分析方法,提出了组合框架的简化塑性稳定设计方法。
项目成果在建筑工程和桥梁工程中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在全国二十多个实际工程中得到了推广应用,取得直接经济效益1.7亿元。同行专家鉴定一致认为,“该项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工程应用价值,总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钢管混凝土格构柱与钢管混凝土柱-组合梁组合框架结构抗震及稳定性分析方法居国际领先水平。”
- 11 -
基于界面物理化学作用的复杂矿物浮选分离原理
—2011年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高效利用丰富的难处理矿物资源是解决我国有色金属资源严重短缺的重要途径。但随着矿产资源日益复杂贫细化,矿物性质迥异,基于传统浮选理论的分离技术愈来愈不适用。
项目通过研究复杂难处理矿物资源分离提取过程中浮选体系下的共性问题,寻找矿物浮选体系中矿物表面性质变化、矿物/药剂相互作用、矿物颗粒间相互作用等规律,探索溶液化学调控方法,形成了“基于界面物理化学作用的复杂矿物浮选分离原理”。 主要科学发现有:
1、揭示了浮选剂与矿物的界面相互作用机制,建立了矿物高效浮选捕收剂和抑制剂的结构性能关系;借助QSAR工具,提出了浮选剂分子结构的组装设计原理;
2、研究建立了矿物/溶液平衡、浮选剂/溶液平衡及矿物/浮选剂相互作用的数值化计算与图解平衡体系,提出了复杂矿物浮选分离溶液化学调控原理,开创了浮选溶液化学研究方向;
3、首次将界面极性相互作用理论用于浮选研究,提出了微细矿物颗粒间界面相互作用及其凝聚、分散与浮选行为的界面力调控方法。
以上述发现为指导,开创了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正、反浮选获得高品位铝土矿精矿的技术;研发了适于硫化矿电化学浮选的捕收剂与小分子有机抑制剂,大幅度提高了大宗矿产的金属回收率。
项目发表论文128篇,(SCI收录78篇,EI收录74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出版专著5部,其中《浮选溶液化学》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项目成果得到众多国际权威的认同:加拿大工程院院士Z. Xu在《Minerals Engineering》发表专文,认为胡岳华的浮选分离溶液化学原理\开创了一水硬铝石型矿石反浮选分离的理论与技术\;美国工程院院士M.C. Fuerstenau,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G. J. Jameson等主编的《浮选:一百年的革新》一书中,认为“胡岳华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对浮选剂在铝硅酸盐矿物表面的吸附和研发新型浮选剂作出了重要贡献”(Significant Contribution);应美国工程院院士 Somasundaran邀请,胡岳华与导师王淀佐合著的《浮选溶液化学》的主要内容编入了《Solution Chemistry: Minerals and Reagents,Elsevier》。研究成果在中国铝业、大冶有色、华锡车河多金属矿、汇源铝业等企业得到应用。其中铝土矿浮选工业应用,扩大我国可经济利用铝资源量约20亿吨,为延长铝资源保障年限提供了技术支撑。研究成果为使我国矿物加工学科成为国际一流,培养创新人才作出了贡献。
- 12 -
生物方剂分析药理研究策略的应用
—2011年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阐明方剂中的疗效相关成分是一世纪性难题。国际上解决方法是将单体药效成分推测为方剂的体内药物物质,缺乏充分证据。本项目提出生物方剂分析药理学(BAP)研究策略,即用吸收成分与母方疗效比较的研究模式阐明代表冠心II号与当归补血汤疗效的吸收生物活性成分(ABC)及其分子机理,其研究体现临床、ABC测定与作用机理相结合的特色。
项目技术创新点:
1、首次提出阐明代表方剂疗效的主要吸收活性成分的BAP策略,其血中ABC测定、ABC与母方疗效比较和ABC剂量等于母方含量三要点的研究模式,国内外未见报道。
2、首次阐明冠心II号的心脏保护作用是由吸收的阿魏酸(F)、丹参素(T)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A)引起的。FAT被证明吸收入体内、疗效与母方一致、其剂量等于母方含量,国内外未见文献报道。同时阐明该方抗心梗机理,涉及吸收的三成分抑制心肌凋亡。
3、首次建立方剂急性药效研究方法,更新了中药以慢性调整药效为主的观念。
4、国内外首次建立的经胸冠脉血流显像方法测定人口服方剂对冠脉血流量的影响、用荧光微球方法测定方剂对大鼠缺血区的心肌血流量的影响。
5、首次报道当归补血汤对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具有抗炎作用,虽不能直接降低血糖,但增加了CRP和TNF-α浓度,增加了成活率和喝水量,介导了体重变轻等效果。同时还首次证实当归补血汤明显调节血脂、抑制主动脉MCP-1、 ICAM-1和CD36的基因表达。
学术水平:
这是约十万个方剂中首次阐明方剂体内主要药效物质及其作用机理。其总体研究居方剂作用机理领域国际领先水平,对于推动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吸收生物活性成分发展成创新中药、中医药走向国际主流医学界具有重大意义。
推动本行业或本领域科技进步作用:
1、给十万个方剂提供阐明方剂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的范例; 2、促进国际药学前沿创制多靶点药物的发展;
3、为创新中药研究提供新思路与方法:输送药效成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楚的候选创新中药; 4、提供草药与方剂新的质量控制标准;
5、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促进中医进入国际主流医学。 应用或引用情况:
本项目发表论文38篇,其中发表SCI论文10篇,包括8篇方剂药效的SCI论文和3篇Pubmed收录论文,获国内外引用436篇次,他引301篇次,其中SCI他引12篇次;其研究思路、方法与结论被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13个省份23家院校及科研院所推广应用,被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宏灏教授评价该策略有可能成为中药质量控制评价方法的第三条路。
社会效益:
BAP策略有助于阐明方剂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原理、质量控制以及创新中药研制,促进中医药学科发展;其思路与方法已在13个省份23家科研院校实际临床与科研中推广应用,取得良好效果,发表论文被国内外广泛他引;临床与动物的方剂急性疗效思路与方法,将更新方剂慢性调节研究的观念,大大拓广了中药治病救人的范畴;该策略对中国数万个方剂的药效物质的探索具有指导意义。
- 13 -
时滞系统鲁棒控制的自由权矩阵方法
—2011年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时滞现象在工业过程系统、网络系统和生物过程中普遍存在,如何度量控制系统保持稳定性和性能的时滞大小,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中显得特别重要,因此时滞系统的时滞相关鲁棒控制问题一直是控制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项目主要科学发现包括:
1、提出时滞相关鲁棒稳定性分析的自由权矩阵方法,有效降低了传统方法的保守性,已成为目前时滞系统研究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2、提出基于自由权矩阵的参数依赖Lyapunov泛函方法,为多胞不确定性系统的鲁棒控制提供了新方法;
3、提出基于自由权矩阵的积分不等式方法,在系统矩阵不能控的条件下,利用输入时滞项对具有状态与输入时滞的系统进行有效控制,解决了著名学者Richard于2003年在国际控制领域顶级刊物Automatica上提出的一个公开问题;
4、提出基于自由权矩阵的增广Lyapunov泛函方法,从泛函构造的角度为时滞系统鲁棒控制提供了新思路;
5、提出基于自由权矩阵的改进锥补偿算法和完全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的时滞相关鲁棒镇定方法,获得了有效的控制器设计方法。
发表论文76篇,出版专著2部,7篇论文刊登在国际控制领域顶级刊物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和Automatica上,9篇论文刊登在其他IEEE汇刊,其中SCI收录33篇,EI收录58篇,SCI他引1354次,Google Scholar总他引2790次。13篇论文进入ESI在工程领域前1%高引用论文,其中6篇进入前0.1%高引用论文。获Automatica的“Most Cited Article 2006-2010”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的“Highly Commended Papers”、关肇直奖等奖励。
项目提出的自由权矩阵方法能有效度量控制系统保持稳定性和性能的时滞的大小,为时滞系统鲁棒控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前主席Kwon WH教授,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David HJ教授等领导的研究团队,在时滞系统鲁棒控制、网络控制系统设计、非线性系统分析等领域应用自由权矩阵方法解决时滞相关鲁棒控制问题,使自由权矩阵方法成为国际上普遍使用的时滞相关鲁棒控制方法。
- 14 -
自身免疫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研究
—2011年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自身免疫糖尿病属于1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10?15%,根据发病缓急又可以分为急性发病的经典1型糖尿病(T1DM)和缓慢发病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两种类型。T1DM多见于青少年发病,容易出现酮症酸中毒,并可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LADA是缓慢进展的自身免疫糖尿病,早期临床表出现酷似2型糖尿病,但胰岛β细胞受免疫破坏而最终需依赖胰岛素治疗,受诊断条件的限制,其极易被误诊为2型糖尿病而延误治疗。由于多数医院不能准确检测胰岛自身抗体,国内对自身免疫糖尿病缺乏系统性的全面研究,这些因素严重地制约了我国自身免疫糖尿病诊治水平的提高。
此项目首先建立了完善的国际标准化胰岛自身抗体检测和评价体系,依托糖尿病免疫分型诊断中心和糖尿病免疫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系统地探讨了免疫易感基因、细胞与体液免疫及胰岛β细胞功能在中国自身免疫糖尿病人群中的特点及变化规律,提出了适合国情的糖尿病免疫分型标准并被广泛地应用;采用多指标联合体系对自身免疫糖尿病进行了精细分型,创新地提出并证实了糖尿病的连续疾病谱学说,为患者选择针对性干预及准确地判断预后提供了科学依据;发现了格列酮类药物和维生素D有助于保护LADA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为其治疗提供了可行的方案,观察了GAD疫苗对1型糖尿病模型——NOD小鼠的预防作用及探讨了其机制,为人类最终预防自身免疫糖尿病提供了实验基础。
项目组从1995年开始,对自身免疫糖尿病开展系统性研究,迄今已历时15年之久,2004年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的研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此项目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3篇,并牵头组织了全国21个省、直辖市的46家三级甲等医院参加的LADA多中心系列研究,推动了我国糖尿病免疫学的研究及其成果应用,促进了该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该项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引起了国际和国内同行的广泛关注,提高了我国对自身免疫糖尿病的研究能力和诊治水平。
- 15 -
重大建设项目执行控制体系及技术创新管理平台研究
—2010年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当前,我国正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工程建设迎来新一轮发展高峰,其投资效益和管理水平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然而,由于缺乏先进实用的管理技术和标准,重大建设项目的执行力与技术创新能力处于瓶颈阶段。本项目依托于众多重大工程科技攻关课题,取得大量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成果。
1、创建了工程项目“执行控制”理论体系
在创新我国重大工程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执行控制”理念,创新性地构建了由文化子系统、目标子系统、组织子系统、CPF 子系统、信息化子系统和评价子系统构成的工程项目“执行控制”理论体系,各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撑,是一个动态、开放的有机整体。该成果突破传统工程管理理论的局限,丰富了我国工程管理理论。
2、研制了\成套管理技术
研究和借鉴国内外工程建设经验,研制以合同化、程序化、格式化和信息化为核心内容的\成套管理技术,制订了一整套完整的管理制度、管理流程和管理用表,实现了管理目标合同化、管理内容格式化、内容执行程序化、执行手段信息化。该成果有利于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快速复制和推广应用。
3、开发了建设管理信息系统
开发了以工程单元信息控制技术为特色的建设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采用偶尔连接的设计策略、灵活规范的业务流程和台帐式工程量清单模式,具有强大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和辅助决策功能,并支持网络化协同应用,可实现项目生命周期一体化管理,为工程建设管理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先进实用的操作平台。该软件已取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08SR17652),并得到推广应用。
4、 构建了技术创新管理平台
深刻揭示工程技术创新的原理与本质特征,构建了重大工程项目技术创新管理平台。该平台以“执行控制”文化为引导,以创新型组织为保障,以“CPFI”成套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动态评价反馈为动力,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为宗旨,通过创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实现优势技术集成和突破,实现了管理技术与工程技术的无缝连接,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工程技术创新之路。
本项目结合重大建设项目需求,进行理论创新、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有效提升了项目执行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共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8部,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研究成果对推进我国工程管理理论的深化,提升工程管理水平与效率,加快重大工程技术创新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16 -
废弃钴镍材料的循环再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钴、镍金属广泛应用于电池、催化剂、硬质合金、磁性材料、不锈钢、机械工具、染料等众多行业,在现代工业中不可缺少。我国钴镍资源稀缺、消费快速增长,已探明的钴金属储量不足十万吨,仅占世界钴资源的1%,2009年国内消费生产1.4万吨,占全球消耗量的25%;我国镍资源不到世界的10%,2009年消耗量45万吨,自产仅15万吨。而我国每年的废电池超过30万吨,锂离子、镍氢、镍镉等各类含钴镍的废电池保有量已超过100万吨,充分利用这类失效钴镍作为再生资源,不仅可缓解我国钴镍资源紧缺,同时避免了环境污染。现有钴镍再生材料的主要局限是不能满足二次电池、合金等高端产品的应用要求。
本项目通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科技专项等系列项目,产学研合作,针对典型多元系废旧电池等钴、镍废料的再生和高性能钴镍新材料技术展开研究,创造性地解决了性能修复、活化和特殊结构成形、拆解/分类、高效分离提纯等关键技术与产业化装备的重大技术难题,开发出适应多种废料的失效钴镍材料循环再造的全套产业化技术并工业应用。
主要科技创新点:发明了氨循环法高锰与镍、钴分离的技术,开发出硫酸铵部分沉淀镍-硫酸铵、碳铵、氨水混合溶液两步法沉锰新工艺;发明了以雾化水解沉淀和分级热解还原为核心的失效钴镍材料制备球状、纤维和针状等特定形状的钴、镍粉体工业生产技术;发明了冷冻干燥制备钴镍前驱体技术,成功生产出超细钴、镍系列分体材料;研制开发出废弃电池控制破碎、自动分选机等系列专门生产系统与工艺技术,实现了废料的高效拆解/分选和自动化生产。建成了年处理两万吨以上各种废弃钴镍材料、年产两千吨超细钴镍粉和三千吨钴镍精细化工材料的生产线。
大规模工业生产出超细金属钴粉和镍粉、球形氢氧化镍、方形四氧化三钴和类球形氧化亚钴等四大系列钴镍粉体材料,完全修复失效钴镍材料性能,产品成本低于原矿产品的生产成本。经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粉末冶金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检测和用户使用证明:产品性能优越,满足电池、硬质合金等不同行业技术标准和使用要求,能替代进口产品。获得了国家重点新产品和湖北省、广东省名牌产品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鉴定为“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废弃钴镍物料制备超细粉体技术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投产后产销量保持连年增长,已销售14亿元(近三年12亿元),实现利润三亿元和税收六千万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项目获授权40项专利技术(24项发明)、制定和形成了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13项;先后在深圳、湖北建立了覆盖20各城市、7千万人群的废旧电池回收网络,开采“城市矿山”资源,缓解了我国钴镍稀缺资源的需求,同时保护了环境。项目科技创新、创业,实现了技术跨越,成功实践循环经济,引领产业升级和行业技术进步,循环材料造福社会。
- 17 -
大型链篦机-回转窑赤铁矿氧化球团生产的关键技术开发和应用
—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铁矿氧化球团是现代大型高炉炼铁不可或缺的优质炉料,占我国入炉铁料15-20%,而发达国家占80-90%。我国球团矿产量严重不足,其原因有:一是原料磁铁矿极其短缺;二是生产装备规模偏小、效率低、成本高。而以价廉易得的赤铁矿生产球团,存在:原料成球性差、生球强度低、膨润土配比大、焙烧温度、能耗高、回转窑易结圈及球团矿还原膨胀率大等问题。此外,我国年排放硫酸渣5200万吨以上,造成大量铁资源浪费和严重环境污染。因此,开发以赤铁矿和硫酸渣为主要原料的大型链篦机-回转窑氧化球团生产技术,对提升我国高炉炼铁技术水平,充分利用铁资源,摆脱优质原料受制于国外的困境,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针对原料成球性差的问题,系统揭示了其表面特性与成球性能的关系,提出了含铁原料比表面积应大于1800-2000cm2/g的技术标准;开发了球磨与高压辊磨联合预处理技术及高压辊磨闭路流程,尤其是在硫酸渣配比高达50%时,仍能生产出优质球团矿,使原料成本下降40%左右;基于球团理论和药剂分子设计理论,发明了强亲水性的有机复合膨润土及其插层复合与纤维网状化处理技术及装备,解决了有机粘结剂热稳定性低和膨润土粘结性差的难题,使膨润土配比降低50%左右,生球爆裂温度提高73-140℃,球团铁品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发明了高效摆动式刮刀强化分级装置,改善了圆筒造球机内球团运动学和成球动力学条件,使我国第一台圆筒造球机顺利运行,产量提高21.2%,生球落下强度提高35.5%,填补了我国圆筒造球工艺的空白;针对赤铁矿球团还原过程因相变导致体积膨胀的问题,开发了一种硼镁复合添加剂和赤铁矿熔剂性球团技术,提出了铁酸钙强化球团固结和抑制还原膨胀的机理,有效改善了球团矿冶金性能,解决了球团焙烧温度高、还原膨胀率大的问题;开发了全烟气梯级循环利用的余热利用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能耗下降33.2%以上。上述技术的集成,在赤铁矿和硫酸渣配比高达70%条件下,国内首条、世界最大的年产500万吨球团矿的链篦机-回转窑生产线仍能顺利运行,并解决了回转窑易结圈的世界难题,且能耗由40.83 kg标准煤/t下降到21kg/t。
本项目共申请专利19项,获授权专利14 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6 项,国际发明专利1 项),形成6项关键技术,研制了5套配套装备。成果已在武钢集团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等12家球团厂(其中4家在建设中)推广应用,为强化高炉炼铁提供了优质炉料。三年来累计产值491.783 亿元,新增利润45.7734 亿元。技术出口到巴西、印度等国4家球团厂。成果对推动我国钢铁原料工业结构优化、降低能耗和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 18 -
铜冶炼生产全流程自动化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闪速冶炼是现代火法炼铜最主要的方法,包括铜精矿的配料与干燥、闪速熔炼、转炉吹炼、电解等主流程工序以及渣选矿、烟气制酸等辅助工序。铜闪速冶炼反应机理复杂,是一个高温、高压、多尘、强腐蚀的生产过程,关键工艺参数无法实时测量,原料来源复杂、工况多变,难以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控制,造成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削弱了我国铜冶炼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自1999年以来, 在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项目等课题资助下,研发了铜冶炼生产全流程自动化关键技术。成果的实际应用,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降低了能耗、减少了环境污染,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能力。项目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关键工艺参数在线检测
铜冶炼过程由于高温、剧烈反应、强腐蚀等因素,造成一些关键工艺参数无法准确及时测量。基于铜冶炼全流程中积累的大量历史生产数据及工艺机理,提出了基于多模型智能协调的关键工艺参数在线检测方法,研发了气流干燥水分、闪速熔炼工艺指标、铜转炉吹炼终点及铜电解过程电解液成分等关键工艺参数在线检测技术。
2、基于数据的操作优化
铜冶炼过程操作参数多且相互关联,难以实现全局优化。利用铜闪速冶炼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生产数据,提出了基于数据的操作优化技术,并应用于闪速熔炼、转炉吹炼和烟气制酸过程。实现了闪速炉炉况综合优化,提高了冰铜品位并降低了炉渣含铜率;优化转炉吹炼过程冷料添加量和添加时序,提高了转炉冷料平均处理量;实现了烟气制酸过程一级动力波入口压力的优化控制和转化器各层入口温度优化设定,提高了硫的回收率并降低了尾气SO2的排放量。
3、多目标智能优化
铜冶炼过程控制变量多、约束不确定且经常要考虑多个生产目标,为此提出了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多目标智能优化方法,形成了铜精矿配料优化技术和电解过程稳态优化技术。铜精矿配比的优化,降低了配料生产成本;电解过程中给液主管流量和过滤液流量的优化,降低了残极率及电解综合电耗。
4、渣选矿贫化生产过程矿浆浓度、粒度检测及生产过程优化控制
针对渣选矿过程中矿浆浓度和粒度测量困难及由于工况变化造成生产不稳定的问题,设计了多流道载流矿浆粒度仪,开发了基于重量法的载流型矿浆浓度测量系统和渣选矿过程智能优化控制系统,实现了磨机处理量的最大化和磨矿粒度的最优控制,提高了渣选矿回收率。
5、研发了以优化控制为核心、集成了管控一体化功能的铜冶炼全流程综合自动化系统 建立了铜冶炼全流程综合自动化系统,实现了全流程工况在线监控、数据综合管理等功能,保证了气流干燥、闪速熔炼、转炉吹炼、电解等主流程工序和渣选矿、烟气制酸等辅助流程工序的优化运行。
- 19 -
铝电解用优质炭阳极生产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
—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炭阳极被公认为铝电解槽的“心脏”,在铝电解过程中起着导入强大直流电和参加电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炭阳极质量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铝工业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创新开发优质炭阳极生产技术是我国铝电解工业进一步降耗减排的关键,也是我国炭阳极工业淘汰落后、产业升级的必然趋势。本项目以中国铝业公司郑州研究院为依托,联合中铝各分公司及中南大学,对利用我国自产的原材料生产优质炭阳极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技术突破,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
1、 首次全面揭示了我国石油焦性质的地域分布特征以及微量元素对石油焦质量的影响规律 采用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方法和设备,首次对我国六大区域生产的石油焦的各种性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首次发现了我国石油焦成分和性质的地域分布特征;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揭示了石油焦中主要微量元素对石油焦氧化反应性的影响规律;建立了我国铝用石油焦新的研究方法、质量控制体系和分析检测标准。
2、首创了石油焦选择性耦合混配技术
创新地提出了多种石油焦选择性耦合混配新工艺,即对不同来源的石油焦的微量元素含量、粒度分布和颗粒结构和强度进行全面分析,根据各种微量元素对石油焦反应性影响的规律,精心选择可实现交互耦合作用的多种不同种类、不同成分和不同粒度的石油焦(也可以是低质焦),并设计科学合理的混配控制参数,进行混配并充分均化,形成颗粒组成合理、抗氧化性强的混合石油焦,成为炭阳极生产的优质原料。
3、首创了炭阳极生产干料配方新技术,包括石油焦煅烧新工艺、多粒级配比技术、球磨控制工艺以及洁净残极大颗粒配方等
利用我国独特的罐式煅烧炉技术和自主开发的煅烧回转窑的燃烧模型及控制技术,大大提高了煅后焦的质量;开发了多粒级配方优化技术,细化了粒级设置,采用最大化堆积密度原理,设计了优化的干料粒级配方,提高了炭阳极的密度和强度,减少了炭阳极的内在结构缺陷;开发了球磨粉布林值控制工艺,通过确定球磨粉布林值的控制目标值,并进行布林值在线检测和控制,使球磨粉粒度和比表面达到最佳值范围,从而提高炭阳极的体积密度;开发了大颗粒洁净残极配方技术以及残极清理技术及装备,制定了返回残极清理以及钠含量的控制标准,将强度高的洁净大颗粒残极作为炭阳极生产配方中的骨料,显著提高了炭阳极的体积密度、强度和抗氧化性。
4. 开发了高粘度煤沥青的混捏、成型和炭阳极节能均质焙烧新工艺
开发出了以改善煤沥青流变性和浸润性为重点的混捏、糊料降温和优化成型参数的混捏成型新工艺以及相应的控制技术,解决了混捏糊料不均匀、成型生坯密度低的技术难题;开发了以优化焙烧升温曲线、均衡火道温度、提高焙烧最终温度为核心的焙烧新工艺以及相关的新型焙烧控制系统。
- 20 -
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机制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元变性中的作用
—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阿尔茨海默病(简称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变性病,由于对退行性变的本质不清,故缺乏特异检测指标,严重制约了研究进程。随着人口老龄化,AD已成为家庭和社会的严峻问题。AD的特征脑病理改变是形成大量神经原纤维缠结(NFT)和老年斑,NFT的含量与痴呆程度正相关。NFT的主要成分是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故探讨tau过度磷酸化机制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有重要意义。本项目重点研究了导致tau过度磷酸化的关键激酶和酯酶及其调节机制、tau过度磷酸化及相关激酶对神经元功能和活性的影响、如何检测人体微量磷酸化tau蛋白。经过18年的研究,在获得非预料性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经过深入思考和验证,在国际上首次对AD神经元变性的本质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得到认同。 主要成果:
1、发现同时过表达tau可拯救糖原合酶激酶3(GSK3)介导的急性细胞大量凋亡,揭示了tau过度磷酸化籍底物竞争机制保护生存因子beta连环素达到抗凋亡作用;同时,含过度磷酸化tau蛋白的细胞功能和结构受损。下调蛋白激酶PINK1表达可通过过氧化损伤导致神经元选择性死亡。
2、GSK3可使tau蛋白多个AD位点过度磷酸化,上调GSK3导致记忆障碍;过氧化应激等可在细胞和动物整体水平激活GSK3;GSK3受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和蛋白激酶C(PKC)共同调节,同时抑制PI3K和PKC可持续激活GSK3;蛋白激酶A(PKA)和GSK3在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中起正性协同作用。抑制磷酸酯酶2A引起tau过度磷酸化和记忆损伤。
3、检测脑脊液中tau蛋白PHF1磷酸化可诊断AD,并巧妙地设计和建立了高特异、超灵敏的ELISA-双酶底物循环技术,用于检测人脑脊液中微量磷酸化tau蛋白的水平。 科学价值:
1、根据tau过度磷酸化同时使神经元逃逸凋亡和损伤细胞功能的研究发现,创新提出\慢性退行性变是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使细胞逃逸凋亡并同时进入病态生存的结果\,提出退行性变的有序分子调控理论假设及\退行性变死亡degenerasis\新概念,在国际上首次试图揭示AD神经元变性的本质,引起国际同行的认同性讨论。有关研究结论被国际著名AD专家Avila和Stone课题组分别在转基因鼠和AD患者中证实。该发现不但有重要理论价值,还为客观评价AD神经元退行性变提供了新标识分子。
2、有关GSK3的系统研究为完善AD发病机制提供了新资料,Aliva在Nat Med的News & Views栏目总结AD记忆障碍的两条途径,其中之一便是本项目GSK3的研究结果,GSK3已被用于AD药物研发靶点;研究中建立的新方法和实验模型在国际广泛应用;
3、为动态检测微量磷酸化tau蛋白提供了方法,可望用于AD的临床诊断和药效评估。 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9篇,SCI引用1245次(他引946次,H因子21,即有21篇论文至少被SCI引用21次),8篇代表论文中有2篇PNAS,SCI引用343次(他引277次),引文包括10余篇IF 20的权威期刊。项目负责人王建枝被聘为美国AD杂志(IF 5)副主编、JNT杂志顾问委员、应邀为AD国际会议特邀报告主持人、以7%中标率获美国AD协会研究基金、为Prog Neurobiol(IF 11.6)杂志写综述。
- 21 -
非线性泛函微分方程理论及应用
—2010年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时滞现象在实际问题中是普遍存在的,在通讯系统、控制系统和神经网络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提出了大量的时滞微分方程问题,反映时滞现象的泛函微分方程已经成为非线性分析领域内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从1999至2008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资助下,结合非线性泛函分析与动力系统的方法,我们对非线性泛函微分方程的定性理论、稳定性理论、振动性理论、周期解存在性、边值问题和分支理论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1、将Wright (1955年)和Yorke(1975年)分别获得的关于纯量时滞微分方程著名的3/2-稳定性准则首次成功地推广到高维时滞微分系统,创立了研究高维时滞微分系统解的稳定性非常有效的非Liapunov方法,推进了Yorke理论的发展。以应用数学顶级期刊《SIAM J APPL MATH》等7个国际杂志编委、单调动力系统国际权威、美国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的Hal L. Smith 教授为代表的多位学者认为我们的方法是研究高维时滞微分系统解的稳定性非常有效的非Liapunov方法.
2、首次系统地研究了一阶超线性时滞微分方程的振动性,获得了保证其所有解振动的“sharp” 振动准则。以色列Ben-Gurion University of the Negev著名学者L. Berezanski 教授认为我们的工作“填补了自19世纪Sturm提出微分方程的振动性理论以来的一个长期的空白”。
3、系统地研究了一阶时滞微分方程的临界振动性,首次建立临界状态下一阶时滞微分方程与二阶常微分方程振动等价性 (即建造一座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利用二阶常微分方程丰富的振动性结果,在临界状态下,建立了一系列一阶非线性时滞微分方程的振动准则和线性化振动准则.很好地解决了微分方程权威专家A.Elbert教授等提出的(二十几年未解决的)三个公开问题。
4、系统研究了一阶时滞差分方程解的振动性,导出了一系列保证其所有解振动的“sharp” 振动准则,这些准则已经成为研究时滞差分方程解的振动性的基本准则。
在《J. Differential Equations》《SIAM J. Math. Anal.》、《Nonlinearity》、、《Proc. Amer. Math. Soc.》和《J. London Math. Soc.》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20篇,其中SCI收录85篇。这些成果发表后,已被2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在SCI包括《J. Differential Equations》、《SIAM J. Appl. Math.》和《Nonlinearity》等国际一流刊物他引535次,其中单篇他引43次。
- 22 -
EB病毒瘤蛋白LMP1介导的信号转导分子机制及其功能的研究
—2010年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病毒感染所致的肿瘤占人类肿瘤的约1/5,研究病毒感染与肿瘤发病的分子机理,发展相应的预防及干预策略是当前肿瘤研究的热点。EB病毒群体感染率超过90%,是人类肿瘤中I类致瘤因子,EB病毒潜伏膜蛋白1(LMP1)是其编码的重要致瘤蛋白,在鼻咽癌病人中EB病毒LMP1阳性率超过70%。阐明EB病毒编码关键致瘤蛋白的机理,不仅将为深入理解EBV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意义,同时对于发展有效的预防与干预策略将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我们从1996年开始,以中国人群高发肿瘤—鼻咽癌为研究模型,以环境因素EBV与宿主基因的相互作用为切入点,从信号网络、功能蛋白的翻译后修饰、化学预防与治疗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了EB病毒LMP1介导的信号转导分子机制及其功能,发展了靶向LMP1的实验治疗策略。①阐明了LMP1介导的3条信号转导通路及通路间的cross-talk,构建了LMP1调控的信号网络(图1),实现了EBV LMP1信号通路研究由单条通路向网络调控的转变,突破了在B细胞模式中研究LMP1功能的局限;②发现LMP1可激活细胞内重要激酶如PKC、MAPK等以及p53、STAT3等重要的转录因子,调节survivin和EGFR入核,上调EGFR启动子活性和JNK磷酸化水平,形成c-Jun/JunB二聚体,对EBV LMP1的功能进行了拓展;③以LMP1介导的网络调控机制研究为基础,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靶向LMP1脱氧核酶的关键技术。发现靶向LMP1的脱氧核酶具有放疗增敏的效应,为脱氧核酶作为鼻咽癌放疗增敏剂的临床应用转化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图2);以源于高等真菌的Grifolin及EGCG为代表,提出了化学干预信号网络中重要靶分子的新的实验证据,为进一步发展基于网络调控的化学预防建立了基础。
- 23 -
“列车碰撞安全保护技术”
—2010年湖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针对轨道交通特有的多车辆耦合列车撞击问题,在国内率先开展研究,历时近二十年,以给乘员提供安全保护为目标,按撞击动能转化为车体两端塑性大变形的思路,提出列车碰撞安全保护技术,进一步研制吸能安全列车。
提出吸能车辆碰撞力学行为表征方法。提出碰撞吸能车辆可控变形力学分区方法,使车辆两端为塑性大变形吸能区、车辆中部载人区为弹变结构安全区;通过试验发现、理论分析,得到车辆结构碰撞力学特性谱函数及提高吸能量的方法;提出吸能车辆多级纵向刚度匹配模式。
创建多车辆耦合吸能列车研究方法。提出多车辆、弹塑性耦合列车纵向撞击动力学分析模型,涵盖弹塑性变形、非线性力学特性、车辆间连接及车辆动态接触等问题;开发吸能列车编组及连接技术,提出耐冲击吸能客车和传统客车混编模式;自主开发列车多车辆耦合撞击分析软件包,解决了干线列车、城市轨道列车、磁浮列车等多体耦合撞击仿真难题。
建立列车碰撞阈值控制方法及安全评判准则。提出车钩连接装置的“破坏阈值”控制方法,实现当纵向撞击力超过阈值时,剪断车钩与车体的连接件,使钩缓装置与车体底架脱离,不再参与撞击变形;提出车辆结构产生塑性变形条件的阈值控制方法;开发列车碰撞阈值计算软件包,涵盖车辆吸能部件、钩缓连接装置、吸能车辆等“三大”模块。
研究成果已推广应用。主持完成出口客车吸能结构设计,已出口伊朗、委内瑞拉、斯里兰卡、安哥拉等6个国家,共出口客车278辆、动车组24列,为企业创外汇19625万美元;主持完成国产城市轨道车辆吸能结构设计,共生产1334辆,为企业新增产值828752万元,应用于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地铁,累计运营里程达到1.3亿公里。
本项目形成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轨道车辆碰撞保护技术,打破了国外在轨道车辆装备核心技术的垄断地位。随着我国干线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蓬勃发展,本项目的成果对于降低乘员面临的生命威胁、提高轨道交通工具的安全性具有重大社会效益。
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软件著作权9项。出版编著1本,发表论文61篇。
- 24 -
多组元铝合金相图热力学及原子移动性的理论及应用
—2010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铝合金是仅次于钢铁后用量最大的结构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列车和汽车等领域。铝合金热力学、动力学数据库是提升现用铝合金性能和开发新型铝合金的重要理论基础。国际上广泛使用的铝合金热力学数据库是欧共体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发的数据库。该数据库包含的元素不多,没有包含亚稳相,因而不能设计新型铝合金。我国当前所用的铝合金热力学数据库都是国外开发的。为了设计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铝合金,自2003年以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项目等课题资助下,我们建立了多元Al合金热力学、动力学数据库,并对其微观结构演变开展了系统研究。在Acta Mater.和Intermetallics等17种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149篇,SCI他引557次,同他人合作在美国出版专著一本。项目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发现了一个描述化合物扩散生长的新模型,解决了扩散领域的一个世界难题
线性化合物的扩散描述是扩散领域一直没有解决的难题。综合热力学、扩散动力学及晶体结构信息,引入平均热力学因子,发现了一种描述线性化合物扩散生长的新方法。还建立了一种构筑多元相扩散系数的科学方法。建立的方法被Int. J. Mater. Res.论文审稿人评价为未来研究工作的样板。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比较中、美、日、瑞典等10国科学家发表的Al合金扩散系数研究结果后,最终选定本研究结果为国际标准。
2、提出了构筑含亚稳相的多元相图的新方法
将相图计算及第一性原理与实验相结合,研究了多元Al合金的相平衡。还考虑晶格振动与热电子激发对自由能的贡献,计算了系列亚稳相的热力学性质,并设计实验验证了计算结果。这些工作拓展了相图计算的应用范围。研究方法被国际著名刊物Metall. Mater. Trans. A论文审稿人评价为:作者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种研究相平衡的创新方法。
3、 建立的通用热力学模型被国际刊物CALPHAD主编L. Kaufman教授称为杜-金模型 考虑有序/无序相变理论及晶体结构信息,首次用一个热力学模型描述多元相的有序和无序状态。此模型突破前人用两个模型分别描述有序、无序状态的局限性,该模型已成功用于多元Al合金的热力学计算。有关论文获2007年度国际相图委员会最佳论文奖, 该奖项是由6位国际著名科学家每年从前一年发表在国际刊物的近500篇论文中评选的,是相图热力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奖项。 4、建立了国际上最准确的Al合金数据库
构筑了国际上最为精确的多元Al合金相图热力学和扩散系数数据库。耦合相图计算和相场方法,定量模拟了Al合金凝固和热处理过程中微观结构的演变,使多元多相材料微观结构的定量模拟前进了一步。所建立的热力学数据库被瑞典科学院院士M. Hillert教授等评价为国际上少有的高质量数据库。自2005年以来,J. Phase Equilibrium & Diffusion(该刊是美国金属学会主办的相平衡研究专业学术期刊,代表国际上相图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以多达43个版面收录了我们所发表的系列研究成果。德国材料学会主席、德国金属学报主编G. Petzow教授称:在微观结构和微观偏析方面,杜勇的工作已经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
- 25 -
2011年授权专利项目
专利号: 200710192401.1
专利名称:一种Cu-TiNi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摘要: 一种Cu-TiNi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1)原材料准备、(2)复合结构制作、(3)热轧复合、(4)固溶处理、(5)压应力时效处理;本发明--一种Cu-TiNi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加工工艺简单、所制Cu-TiNi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强度高、热膨胀系数低、导热率高、密度低,适于作为现有电子封装材料的更新换代产品,可实现工业化生产,满足现代电子工业对封装材料的要求。
专利号: 200610031867.9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超级电容器Ruo2电极材料的热处理工艺
摘要:一种用于超级电容器RuO2涂层电极材料的热处理工艺,分别配制质量百分比为1%~10% TaCl5、5%~30%RuCl3·3H2O,溶剂均为(CH3)2CHOH,混合;将制备好的RuO2涂层去水后,浸入到①过程中配制好的混合溶液中反复提拉,每烘干一次提拉一次,提拉4~6次即可;然后在空气气氛下进行热处理,热处理加热方式为在温度100℃-300℃范围内进行阶梯式升温,热处理时间2-4.5h,阶梯式升温完成后,最后再冷却。本发明首次提出了改善RuO2薄膜与基体间的附着力工艺,能够应用于混合型超级电容器的高倍率充放型氧化物电极材料,具有一定的工业价值。
专利号: 200910043001.3
专利名称:铝合金板的淬火装置及方法
摘要:铝合金板的淬火装置,包括辊道、保温装置、上支架、下支架、喷嘴排,所述辊道由多个平行安装的由电机和传动装置驱动的辊子组成;所述保温装置设置在辊道的一端;所述上、下支架分别安装在辊道上、下方;所述喷嘴排安装在设于上、下支架上的轨道上;所述喷嘴排通过装有开关阀、流量计和压力计的管路与加压装置相连。实施上述装置进行铝合金板淬火的方法,首先将铝合金板送入辊道一端的保温装置内,然后,调整喷嘴排位置及喷嘴排上喷嘴中冷却介质流量密度、压力,使铝合金板在辊道上依次通过喷嘴排;本发明结构简单合理,操作使用方便,可根据铝合金板的尺寸实现对喷射介质的压力、流量和喷射角度的实时动态调整,有效提高铝合金板淬透深度,降低淬火残余应力;适于工业化应用。
专利号: 200910043613.2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制备超级电容器Ruo2电极材料的涂敷热分解工艺
摘要: 一种用于制备超级电容器RuO2电极材料的涂敷热分解工艺。采用纯度大于 99.0%金属钽(或钛、不锈钢、镍)箔作为基片,经过打磨抛光,丙酮除油,碱液加热浸泡,混合酸洗,去离子水超声波清洗。将RuCl3和SnCl2溶于有机溶剂,配制成稠状混合溶液。将稠状混合溶液在基片上多次涂敷均匀,然后经过200~ 500℃热处理,使RuCl3转变成RuO2,完成成分和结构转变,提高附着力,增强薄膜的电容稳定性。用CHI660C电化学测试仪对薄膜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测定比电容达612~634F/g。附着力达15.4MPa。
- 26 -
专利号: 200910043209.5
专利名称:铝合金的强电场时效热处理方法
摘要:2E12铝合金强电场时效热处理方法,包括下述工艺步骤:将待热处理的2E12铝合金在498~502℃固溶,出炉水淬后,放入强电场中进行时效。本发明在铝合金常规固溶处理后,利用强电场将电能直接传导到材料的原子尺度,一方面改变原子的排列、匹配和迁移等过程,另一方面,影响材料中空位的扩散过程进而影响析出相的形态和数量,使材料固态相变中发生的晶体的生长形态、大小、分布和取向等得以控制,从而控制材料的组织,使材料获得优良的综合机械性能。本发明方法简单,操作方便,通过电场来控制晶界析出相的形态和分布,同时减少晶内第二相的析出数量,有效提高了2E12铝合金的塑性和耐疲劳损伤性能;适于工业化生产。
专利号: 200910043327.6
专利名称:一种钽电容器用钽壳内壁Ruo2薄膜的制备方法
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钽电容器用钽壳内壁RuO2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 钽壳预处理:将钽壳打磨、抛光和清洗;备用;2)可旋转悬挂电极的制备:采用中空石墨电极作为阳极,中空石墨电极的壁上设有多个通孔;3)电沉积工艺:以酸性氯化钌胶体水溶液为电沉积液,将所述的中空石墨电极和钽壳分别作为阳极和阴极放入所述的电沉积液中在钽壳内壁沉积RuO2薄膜;4)薄膜的热处理。该方法制备的RuO2薄膜可作为电容器的阴极材料以减少阴极材料的数量,能显著减少电容器的体积,提高电容器的体积能量密度,从而使高能电容器小型化成为可能。
专利号: 200910042740.0
专利名称:一种金刚石/W-C梯度结构复合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金刚石/W-C梯度结构复合涂层及其制备方法。该复合涂层的特征在于WC-Co硬质合金上,形成以W-C梯度结构的过渡层和以金刚石涂层为耐磨涂层的复合涂层。其制备方法是,以硬质合金为试样,在Murakami试剂中浸蚀表层WC 形成富钴层,然后以纯钨作为靶材,氩气和含碳气体作为反应气体,采用反应溅射方法,通过调节含碳活性气体在反应气氛中的浓度制备不同结构的W-C梯度结构作为过渡层,以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制备金刚石耐磨涂层。本发明既解决膜/基结合强度的问题,又保证金刚石薄膜表面光洁度。
专利号: 200910042967.5
专利名称:一种Al-Zn-Mg-Sc-Zr合金的热处理方法
摘要:一种Al-Zn-Mg-Sc-Zr合金的热处理方法,包括热轧,第一次固溶,冷轧,第二次固溶,时效五个步骤;在第一次固溶时,使第二相溶入基体,得到过饱和固溶体,有效提高Sc、Zr元素的合金化作用,同时可软化合金为其后的较大变形量的冷轧提供充分软化的机体,其后的冷轧可使未固溶的粗大相破碎,有利于第二次固溶时溶入基体,提高基体的过饱和程度,减少合金变形时裂纹出现的几率,同时,为时效析出更多的强化相提供基础。经过本发明工艺方法处理后的合金,在冷轧变形量为50.0%时与常规热处理合金相比,其固溶态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分别提高70MPa和50MPa,时效态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分别提高40MPa和35MPa;本发明工艺方法简单、操作方便、适于工业化应用,为航天航空材料性能的改善提供了一种新的加工方法。
- 27 -
专利号:200910043146.3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制备超级电容器Ruo2电极材料的电沉积工艺
摘要:一种用于制备超级电容器RuO2电极材料的直流-示差脉冲组合电沉积技术,采用纯度大于99.95%的金属钽箔作为基片,配置RuCl3·3H2O、SnCl2和NaNO3的混合溶液,浓度分别为1~5mmol/L、0.2~1mmol/L和10~200mmol/L,经充分搅拌、静置。以石墨做阳极,金属钽片为阴极,先用1~3mA/cm2直流电流沉积0.5~1h,再采用示差脉冲电流沉积沉积2~3h,电压脉冲宽度为1~10sec,脉冲周期为2~ 20sec,振幅为0.01~0.02mA/cm2,每点电压增益为0.005~0.01mA/cm2,其终止电流密度为5~8mA/cm2。制备RuCl3·3H2O薄膜前驱体,薄膜自然凉干后经过200~ 500℃处理,升温速率为10℃/s,保温时间为2-3h。本发明首次提出采用直流- 示差脉冲组合电沉积技术制备RuO2薄膜,工艺简单,操作简便,具有一定的工业价值。用CHI660C电化学测试仪对薄膜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附着力的测试采用GB5210-82拉开法,测定比电容达720F/g,附着力达11.3MPa。
专利号:200710034951.0
专利名称:一种超高导热金刚石-铜复合封装材料及其生产方法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金刚石-铜复合封装材料及其生产方法,基体材料为铜,金刚石颗粒含量在2~60%(质量),粒径范围为1~150μm,添加剂为铜或银,其含量为0.1~10%(质量),添加方式为采用化学镀的方法将添加剂镀于金刚石粉末颗粒表面。采用生产工艺步骤为:①采用化学镀的方法,将铜或银镀于金刚石粉末颗粒表面,形成0.1~5μm 厚的镀层;②将化学镀后的金刚石粉末颗粒均匀地分散于金属模具中,然后放入电解槽;③以金属模具为阴极,铜为阳极,硫酸铜溶液为电解液,通入直流电进行电积,使铜在阴极的模具上不断析出,直到覆盖金刚石;④取出电沉积好的样品清洗干净,然后按所需尺寸进行分切。本发明的材料具有热导率高、热膨胀系数小的优点。
专利号:200810143703.4
专利名称:一种利用半固态成形技术制备复合材料制品的材料成形方法
摘要:本发明涉及用半固态成形技术制备复合材料制品的方法,属于材料加工领域。由于不同半固态材料间的液体在压力作用下可相互融合,但融合过程又被均匀分布的固体颗粒限制在复合结合面下很浅的一层,因此半固态成形时不同材料可以保持独立,并且形成很好的复合界面。由于半固态材料在高速剪切流动时具有层流特征,不同半固态材料在充型过程中及充型完毕仍然能保持充型前所处的相对位置,即使狭窄的、具有弯道的浇道也不会使不同半固态材料绞在一起。因此,通过用半固态成形的方法把两种以上半固态材料同时压力填充入模具型腔中,实现不同材料的复合。成形后制品具有加工形状复杂、功能部位具有相应功能要求的材料、复合组织与性能的良好的特征。
专利号:200910043798.7
专利名称:一种Al-Mg-Nd-Sc铝合金
摘要:一种Al-Mg-Nd-Sc铝合金,由下述组分(重量百分比)组成:Mg:5.5~ 9.5,Zn:0.05~0.25,Ti:0.05~0.1,Nd:0.1~1.0,Sc:0.1~1.0,其余为Al。制备这种新型稀土铝合金的方法是在Al-Mg合金熔炼过程中加入经真空熔炼的 Al-Nd及Al-Sc中间合金。本发明加工工艺简单,组分
- 28 -
配比合理,通过钕、钪稀土元素合金化的作用,显著细化Al-Mg合金晶粒,提高合金强度;同时Nd、 Sc的加入,形成Al3Sc、Al16Mg7Nd质点,这些质点起到了阻碍位错移动和钉扎亚晶界的作用,因而抑制了Al-Mg合金再结晶。由于Al-Mg合金本身就是一种广泛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重要材料,因此,在本发明的基础上可以开发出一系列含Nd、Sc的新型稀土铝镁合金,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等诸多领域。
专利号:200910043798.7
专利名称:一种Al-Mg-Nd-Sc铝合金
摘要:一种Al-Mg-Nd-Sc铝合金,由下述组分(重量百分比)组成:Mg:5.5~ 9.5,Zn:0.05~0.25,Ti:0.05~0.1,Nd:0.1~1.0,Sc:0.1~1.0,其余为Al。制备这种新型稀土铝合金的方法是在Al-Mg合金熔炼过程中加入经真空熔炼的 Al-Nd及Al-Sc中间合金。本发明加工工艺简单,组分配比合理,通过钕、钪稀土元素合金化的作用,显著细化Al-Mg合金晶粒,提高合金强度;同时Nd、 Sc的加入,形成Al3Sc、Al16Mg7Nd质点,这些质点起到了阻碍位错移动和钉扎亚晶界的作用,因而抑制了Al-Mg合金再结晶。由于Al-Mg合金本身就是一种广泛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重要材料,因此,在本发明的基础上可以开发出一系列含Nd、Sc的新型稀土铝镁合金,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等诸多领域。
专利号:200910307168.6
专利名称:一种Al-Mg-Mn-Zr-Sr合金及制备方法
摘要:一种含锶的中高强高韧可焊Al-Mg-Mn-Zr-Sr合金,由以下组分组成:Al、Mg、Mn、Zr 、Sr。其制备方法是:按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配料;然后加热至820℃-850℃,完全熔化,降温,静置,用C2Cl6精炼,浇注于预热模具中;将铸锭均匀化处理后加热、挤压变形,挤压比为12。本发明组分配比合理、加工制造容易、操作工艺简单、利用Sr元素合金化,有效改善铝合金组织结构、提高铝合金综合机械性能,适于工业化应用,为Al-Mg-Mn-Zr系中高强可焊铝合金综合机械性能的改善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
专利号:200910312130.8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制备无铅易切削黄铜的多元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备无铅易切削黄铜的多元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添加剂含有铜、铋、锡、稀土和磷等,其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数为:铜(Cu)65-75%;铋(Bi)5-22%;锡(Sn)3-10%;富铈(Ce)混合稀土0.5-5%;磷(P)0.5-2.5%;另外还有≤0.05%的杂质。该添加剂采用真空熔炼方法制备,应用于制备无铅黄铜时,加入量仅为20-70g/kg熔体。本发明设计选取合适的合金元素及其含量代替对人体有害的Pb提高黄铜的切削性能,并将这些元素以多元添加剂的形式加入到黄铜熔体中,不仅降低了合金元素的烧损率,而且简化了熔炼工艺。采用该添加剂制备黄铜时生产成本低,产品完全达到国际环保、健康、安全标准的要求,并具有优良的切削性能、力学性能、加工性能和耐腐蚀性能。
- 29 -
专利号:200810030496.1
专利名称:0.3~5um波段红外透过耐高温玻璃陶瓷材料及制备方法
摘要:
一种0.3~5um波段红外透过耐高温玻璃陶瓷材料及制备方法,成分包括 GeO2 40-50%,SiO2 20-25%,Al2O3 0-10%,MO或MF2 5-16%,R2O3 0-10%,ZrO2 1-10%; M为碱土金属离子中的一种或几种,R为三价的稀土金属离子中的一种或几种。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0.3~5um范围内具有较高红外透过率并且最高工作温度可达1000℃的新型玻璃陶瓷材料。本发明还提供制备上述玻璃陶瓷材料简单实用的方法。
专利号:200810143548.6
专利名称:高居里点无铅PTC热敏陶瓷电阻材料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居里点无铅PTC热敏陶瓷电阻材料,该热敏电阻材料主成分组成为(Bi1/2K1/2)Ti1-x-wCexDyO3,其中x=0.2~0.5,y=0.001~0.004, w=-0.02~0.02;D为半导化元素,如含有Sb、Nb、Ta、V元素中至少一种元素组成;配方中可外加少量添加剂成分,如含B、Si、Al、Mn等元素中至少一种金属元素的氧化物、无机盐或有机盐等化合物。本发明的高居里点PTC热敏陶瓷材料中不含铅,避免了电阻元器件制造和使用过程中铅对环境与人体的危害。解决了高居里点无铅PTC热敏陶瓷电阻材料半导化的技术难题、并能通过调节主成分组成实现不同居里温度点的PTC热敏陶瓷电阻材料。
专利号:200910042969.4
专利名称:一种TiAl基合金高温氧化涂层及方法
摘要:一种TiAl基合金高温防氧化涂层,由下述组分组成:SiO2、Na2O、 CaO;实施TiAl基合金高温防氧化涂层的方法是:首先,按组分比例取TiAl 基合金高温防氧化涂层各组分,加热至1500℃左右保温后冷却,得防氧化涂层原料,将所得防氧化涂层原料加热到粘流态,涂敷在TiAl基合金表面或将 TiAl基合金完全浸泡在粘流态的涂层原料中,即可对TiAl基合金在1300℃以下条件下进行的高温热加工实施防氧化保护。本发明组分配比合理、生产工艺简单、操作使用方便、成本低、可有效防止TiAl基合金高氧化、不影响TiAl 基合金高温变形能力、涂层与基体在常温下分离方便,有效的克服了现有技术使TiAl基合金变形不均匀、容易出现裂纹的缺陷及变形后包套与合金分离比较困难弊端,适于工业化应用,可替代现有TiAl基合金高温防氧化工艺。
专利号:201010199477.9
专利名称:一种聚苯胺/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苯胺/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属于复合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首先在微乳液中制备纳米银粒子,然后再原位复合聚苯胺形成纳米复合材料。本发明不但可以解决复合材料中纳米银粒子的团聚问题,还可形成纳米银粒子在内,聚苯胺在外的核壳包覆结构的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和热性能及电化学性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发明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率高,具有良好的工业化生产前景。
- 30 -
专利号:200910043771.8
专利名称:一种主晶相为Y3Al5O12的 Y-Si-Al-O-N体系氧氮微晶玻璃的制备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主晶相为Y3Al5O12(YAG)的Y-Si-Al-O-N体系氧氮微晶玻璃的制备方法,其基础玻璃中各组成元素的原子百分比范围为:Y:11~13at.%,Si:10~14at.%, Al:13~16at.%,O:53~60at.%,N:2~10at.%。其制备方法是:(1)玻璃配合料的制备; (2)基础玻璃的熔制;(3)基础玻璃的热处理。以本发明得到的Y-Si-Al-O-N氧氮玻璃的转变温度为930~980℃,微晶玻璃的析晶度高达73.1%~92.7%,微晶玻璃的维氏硬度为 12.13~13.45GPa,微晶玻璃的主晶相为YAG,YAG晶粒呈树枝状。
专利号:200910311198.4
专利名称:一种生物医用β-钛合金的制备工艺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医用β-钛合金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A)合金制备;B)表面涂覆;C)热锻开坯;D)热轧;E)冷轧成形;F)热处理。本发明的β-钛合金采用高真空电弧熔炼加多次搅拌、浇铸、测相变点、真空加氩气保护均匀化、涂覆、热锻、热轧、冷轧、固溶、水淬、人工时效、水冷后,将材料加工成2mm厚的板材,制备出具有优良综合性能的β钛合金生物医用材料。本发明是一种能提高材料强度、耐磨性和抗蚀性,降低材料弹性模量,保持材料良好加工成形性能的生物医用β-钛合金的制备工艺。
专利号:200910311922.3
专利名称:一种纳米弥散强化弹性Cu-Nb合金的制备方法
摘要:一种纳米弥散强化弹性Cu-Nb合金的制备方法,包括制备低氧级Cu-Nb合金锭坯、热挤3压及冷轧工艺制备弹性带材;所述低氧级Cu-Nb合金锭坯制备包括原料粉末真空或氮气保护球磨、氢气保护退火及真空热压制备冶金坯锭;所述热挤压及冷轧工艺制备弹性带材包括对冶金坯锭实施挤压比≥15∶1的热挤压及对挤压材实施道次变形量为8%~10%的冷轧变形;本发明所制备的合金与铍青铜相比,具有强度高、导电率高、抗高温退火软化性能好和不含有毒元素(如铍)的优势。本发明工艺方法简单、操作方便、可实现批量生产;所制备的Cu-Nb合金具有高强度、高导电、高抗应力松弛特性,适用于航天航空以及电子工业高性能导电弹性器件,如大功率密封电磁继电器等。
专利号:200810143139.6
专利名称:一种制备复合纳米微粒强韧化烧结钼材料的方法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复合纳米微粒强韧化烧结钼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钼材料的强化和韧化相为La2O3/Mo5Si3复合纳米微粒,其中Mo5Si3以纳米MoSi2的形式加入,利用高温下MoSi2与Mo的原位反应生成Mo5Si3,而La2O3以La2O3纳米微粒的形式加入。本发明涉及的制备方法,是将稀土氧化物的低温韧化和三硅化五钼的高温强化有机结合,起到增韧补强的双重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钼材料的耐高温性能和低温韧性。
专利号:200910304048.0
专利名称:一种铝硅合金中硅的分离方法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复合纳米微粒强韧化烧结钼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钼材料的强
- 31 -
化和韧化相为La2O3/Mo5Si3复合纳米微粒,其中Mo5Si3以纳米MoSi2的形式加入,利用高温下MoSi2与Mo的原位反应生成Mo5Si3,而La2O3以La2O3纳米微粒的形式加入。本发明涉及的制备方法,是将稀土氧化物的低温韧化和三硅化五钼的高温强化有机结合,起到增韧补强的双重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钼材料的耐高温性能和低温韧性。
专利号:200910043711.6
专利名称:稀土掺杂高强度二硅酸锂微晶玻璃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摘要:一种稀土掺杂高强度二硅酸锂微晶玻璃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基础玻璃的摩尔百分比组成范围为SiO2:61.2~66.0%、B2O3:0~2.5%、Al2O3:0~1.6%、 P2O5:1.0~3.7%、ZrO2:0~2.3%、K2O:1.0~1.8%、Li2O:24.2~31.8%、MgO: 0~2.0%、CaO:0~2.0%、La2O3+Y2O3:0.5~4.2%。将上述氧化物组成对应的原料进行球磨、过80目筛、混合均匀后制得配合料;将配合料置于坩埚内,在 1480~1520℃保温2~3小时熔化,浇注到不锈钢模具中成型,在500℃下退火0.5h;在电阻炉中于500℃~550℃下核化1h,600℃~850℃晶化2h。该微晶玻璃的析晶度高达60~70%,抗弯强度比不添加稀土氧化物的微晶玻璃高100MPa以上,最高抗弯强度达334MPa,最大弹性模量达143GPa,最高断裂韧性达3.34MPa·m1/2。本发明玻璃稳定性良好,热处理温度较低且容易控制。
专利号:200910042518.0
专利名称:一种利用凝胶注模成型技术制备BeO陶瓷的方法
摘要:本发明属于陶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凝胶注模成型技术制备BeO陶瓷的方法。其步骤包括BeO粉体的前处理、配料、球磨混料、真空除气、凝胶固化、干燥排胶、烧结。本发明制备BeO陶瓷的方法,原料处理简单,工序简短,设备投入少,成本低,并且减少操作人员与BeO粉体接触,降低了BeO的毒害,适合工业化规模生产。
专利号:201010126235.7
专利名称:含低熔点相铝合金板材的成型工艺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低熔点相铝合金板材的成型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铸锭冷轧;(2)二级中间退火工艺再冷轧;(3)中间退火再冷轧;(4)板材矫平及精整。本发明是一种既能消除每道次冷轧后铝合金板材的内应力和加工硬化,又能使低熔点相不过烧的含低熔点相铝合金板材的成型工艺。
专利号:201010219696.9
专利名称:一种强力变形制备超高强镁合金棒材的方法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超高强镁合金强力变形制备超高强镁合金棒材的方法。所述合金成分为(w%):Gd:6-13%,Y:2-6%,Zr:0.3-0.8%,其余为Mg及不可去除的杂质元素。本发明具体步骤为:将镁合金半连续铸造坯料预变形成棒材,再利用强力变形方法制备出超高强镁合金。由于快速强力变形能使合金发生显著加工硬化,加工后再配合适当的等温时效,使合金抗拉强度>600MPa,屈服强度>540MPa,延伸率>1%。从而可满足交通运输工、通讯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对高强度镁合金的需求,扩大镁合金的应用范围。
- 32 -
专利号:201010199429.X
专利名称:以苯胺为分散剂的聚苯胺/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摘要:本发明为一种以苯胺为分散剂的聚苯胺/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首先采用苯胺作为分散剂,以次磷酸钠为还原剂在40℃水浴环境中制备纳米银粉;然后将反应体系移到室温环境中,在纳米银胶的溶液中滴加过硫酸铵溶液引发苯胺的聚合,原位复合制备聚苯胺/银纳米复合材料。制备的复合材料产物纯净,颗粒均匀,形成了聚苯胺在外,纳米银粉在内的核-壳结构的包覆材料;该纳米复合材料热性能好,电导率高,电化学性能良好,有望应用于电解电容器或二次电池的电极材料。
专利号:200910043838.8
专利名称:Yb3+掺杂的氟氧化物透明微晶玻璃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摘要:一种Yb3+掺杂的氟氧化物透明微晶玻璃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基础玻璃的摩尔百分比组成范围为:SiO2:42.0~52.0%、Al2O3:18.0~27.0%、 CaF2:14.0~21.0%、NaF:9.0~11.0%、Na2O:4.5~5.5%、Yb2O3:0.5~7.0%。其制备方法是:将原料进行球磨、混合均匀后制得配合料;置于坩埚内,加热到1390~1450℃保温熔化1~3h,浇注成型,在520~540℃温度下退火1~ 2h,将基础玻璃在其第一析晶峰温度点(Tx)附近进行热处理,得到微晶玻璃。该微晶玻璃材料晶相包括CaF2和由部分Yb3+离子进入CaF2晶格而形成的Ca0.8Yb0.2F2.2晶相,是一种光谱性能优良的激光介质材料,其综合性能如下:吸收截面为2.68pm2,受激发射截面为5.51pm2,荧光寿命为1.32ms,饱和泵浦强度(Isat)5.77、最小泵浦强度(Imin)0.60。
专利号:201010219698.8
专利名称:大规格高强镁合金挤压材的热处理工艺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规格高强镁合金挤压材的热处理工艺,其合金成分为(wt.%):Gd:6-13%,Y:2-6%,Zr:0.3-0.8%,其余为Mg及不可去除的杂质元素。热处理工艺具体步骤为:采用半连续铸造而成的镁合金铸锭进行均匀化处理,处理工艺为445℃-455℃/5h+535℃-545℃/15h;将均匀化后的该镁合金铸锭挤压成形,得到大尺寸挤压板材和棒材,对挤压产品进行人工时效处理200-220℃/20-64h。该镁合金强度得到大幅度提高,时效后挤压板材的抗拉强度>460MPa,屈服强度>390MPa;时效后挤压棒材的抗拉强度达到>455MPa,屈服强度>400MPa。
专利号:200910311729.X
专利名称:一种制备多孔非晶态合金块体材料的粉末挤压成形方法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多孔非晶态合金块体材料的粉末挤压成形方法,将非晶粉末和粉末状NaCl造孔剂分别筛分后,根据孔隙度要求按比例称取,用混料机均匀混合后,进行包套、除气、封套,然后将包套封装的粉末在过冷液相区(Tg-Tx)进行加热保温5min~15min、按照设计的挤压比挤压成形,采用机械加工方法去除包套,用水溶解法去除造孔剂,得到块体多孔非晶态合金材料。该方法简单易行,所制备的多孔非晶态合金材料具有孔隙度可控、开孔结构、孔径分布均匀等特点,同时能保持粉末的结构状态,造孔剂的溶出环境友好,造孔剂经处理后可重复使用。
- 33 -
专利号:201010555941.3
专利名称:一种制备复杂形状钼铜合金零部件的方法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复杂形状钼铜合金零部件的方法,将有机单体与交联剂按一定体积比相混并加入水中配成10~35wt%浓度的预混液,加入一定比例的钼粉及少量分散剂,制备出粉末体积比为42~52%的均匀稳定浆料,然后加入适量引发剂及催化剂并注模成形得到所需产品形状的坯体。坯体经干燥、排胶后,在1200~1450℃下烧结得到近终形钼骨架,随后再通过熔渗铜而得到高致密度钼铜合金。该方法工艺简单、材料利用率高、成本低、产品力学及热学性能高,且易于实现复杂形状钼铜零件的大批量直接制备,有利于钼铜合金在电子、仪表、航空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专利号:201110023960.6
专利名称:一种高强度高导电性微硼铜合金材料及制备方法
摘要:一种高强度高导电性微硼铜合金材料,其成分按重量百分比为:0.01~0.2%的B、0.2~1.8%的稀有金属(稀有金属选自Zr、Te的一种或两种)、余量为Cu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经熔炼及形变热处理后,制备出性能优良的铜基合金。所获得合金具有优越的综合性能,其抗拉强度530~600MPa、导电率78~95%IACS、延伸率≥12%、并且具有成本低、易回收再利用、易加工以及制备工艺简单等优点。本发明的铜合金材料主要适用于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导线、大规模集成线路引线框架、电极材料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专利号:201010144980.4
专利名称:一种钢基体表面热障涂层及制备方法
摘要:一种钢基体表面热障涂层,包括玻璃粘合层和陶瓷表层,所述玻璃粘合层及所述陶瓷表层分别由玻璃粉末及稀土锆酸盐粉末通过电泳沉积法沉积在钢基体表面。本发明采用与基体有着良好结合的玻璃作为粘结层,可有效提高涂层的抗热震性能;以稀土锆酸盐为表层材料,使涂层具有更好的隔热和抗氧化性能。通过调整电泳沉积工艺参数可以方便的调整涂层的厚度,以使涂层的强度与厚度达到良好的比例,适应不同的服役环境条件。本发明工艺方法简单,操作简便,通过电泳沉积-活化烧结技术在金属表面制备以玻璃作为粘合层、稀土锆酸盐作为表层的复合陶瓷隔热涂层,涂层具有良好的抗热震性能、隔热和抗氧化性能,可实现工业化生产,特别适于锅炉、汽轮机、动力机械、工业炉和航空、石油化工等行业耐高温设备的表面处理。
专利号:200810143118.4
专利名称:混杂填料填充的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灌封材料及制备方法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混杂填料填充的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灌封材料及制备方法,特别是采用玻璃纤维粉(MG)与SiO2或AlN混杂填料和聚氨酯改性的TDE-85环氧树脂制备环氧树脂灌封材料及其方法。该环氧树脂灌封材料是以聚氨酯对TDE-85环氧树脂基体进行增韧改性,甲基四氢苯酐为固化剂,1,4-丁二醇为扩链剂,三羟甲基丙烷为交联剂,2, 4,6-三(二甲胺基甲基)苯酚为固化促进剂,MG与SiO2或AlN混合为填料并按规定的质量比均匀混合后制成,具有良好技术性能,特别是力学性能。实验表明,混杂填料可以有效弥补单一颗粒填料填充的环氧树脂灌封材料的性能不足,具有较佳的综合性能。
- 34 -
专利号:201010571290.7
专利名称:CuNiSiAl系弹性铜合金的制备方法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CuNiSiAl系弹性铜合金的制备方法,包括:熔铸、均匀化处理、热轧、固溶处理、冷轧、时效处理、再冷轧等步骤。本发明合金组分合理,合金化程度高,生产工艺简单,操作方便,生产成本低。本发明生产的合金与铍青铜相比,具有高强度、良好的导电性能、高抗应力松弛性能和不含有毒元素铍等优势。本发明所制备的CuNiSiAl系弹性铜合金具有超高强度、高抗应力松弛等特性,可适用于航天、航空以及微电子工业高性能导电弹性器件,如大功率密封电磁继电器等。
专利号:201020228126.1 专利名称:双向潜孔锤
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既能正向冲击钻进也能反向冲击回退的双向潜孔锤。该双向潜孔锤主要由传扭结构、气动冲击机构组成,由花键轴、后轴套组成的传扭机构与钻杆联结,花键齿传递回转力到潜孔锤,而花键轴可以进行轴向移动,实现传递回转力到潜孔锤,气体由气缸中央的排气通道向外排出,通过拉动芯管上的排气口的位置实现由正向冲击到反方向冲击的切换。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双向潜孔锤成孔后即使遇到钻孔掉块、缩径现象,利用双向空气潜孔锤的反向冲击作用也可顺利退出孔内钻具,防止孔内事故,并进一步挤密孔壁及地层,保证成孔质量。
专利号:200810189804.5
专利名称:一种集成寻北和寻南功能的陀螺经纬仪及其实现方法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成寻北和寻南功能的陀螺经纬仪及其实现方法。该陀螺经纬仪包括陀螺电源和陀螺马达;所述的陀螺电源为所述的陀螺马达提供三相交流电压或一路直流电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陀螺经纬仪还包括一个用于控制所述三相交流电压相序改变、或控制所述一路直流电源极性改变的控制单元。该方法为:通过改变陀螺经纬仪内陀螺马达的供电电源的相序或极性,实现陀螺马达的正转和反转切换,从而实现陀螺经纬仪寻北和寻南功能的切换。使用本方法制造或改装好的陀螺经纬仪进行定向时,不受测量控制点点位设置与周围环境的影响,即在各种环境下都可以进行测量,解决了陀螺经纬仪定向中,长期存在的一个影响定向测量工作的问题。
专利号:200910303878.1
专利名称:一种剔除轨枕干扰的铁路路基检测雷达数据处理方法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剔除轨枕干扰的铁路路基检测雷达数据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找出铁路路基检测雷达原始数据轨枕反射面同相轴的位置,提取轨枕反射信号;对反射信号进行低通滤波,求得表征轨枕位置的逻辑尺;以逻辑尺为参考,对路基检测原始数据进行筛选,即可即获得剔除轨枕干扰的铁路路基检测雷达数据。本发明根据轨枕干扰信号提取轨枕的相关信息,进而剔除轨枕干扰信号,便于铁路路基检测雷达数据的进一步处理。本发明方法具有安全、高效、适应性强的特点。
专利号:200810031399.4
- 35 -
专利名称:一种孕镶金刚石采煤采矿截齿及其制作工艺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孕镶金刚石采煤采矿截齿及其制作工艺,包括钢体齿身(2)和齿头(1),所述的钢体齿身与所述的齿头直接通过粉末冶金的方法,利用热压工艺烧结成为一体;所述的齿头除了含普通的胎体金属和非金属粉末之外,还添加了超硬磨料金刚石成分。其制作工艺包括胎体粉末混料—工作层料的配混—热压烧结成型—修整和开刃。本发明是一种能实现大幅度提高采煤采矿截齿的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的孕镶金刚石采煤采矿截齿。其制作工艺简单快捷。
专利号:201020290677.0
专利名称:一种肿瘤标志物胶体金免疫层析定量检测试纸条
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肿瘤标志物胶体金免疫层析定量检测试纸条。包括样品垫、金标抗体结合物膜、硝酸纤维膜、吸水垫、反应支持物。所述的硝酸纤维膜以靠近样品垫一端为起始端,靠近吸水垫一端为末端,依次包被5条抗体条带,分别为包被鼠抗人肿瘤标志物单克隆抗体I的T1、T2、T3、T4检测条带和包被羊抗鼠IgG的C质控条带,金标抗体结合物膜为喷涂有胶体金标记的鼠抗人肿瘤标志物单克隆抗体II的膜。本实用新型实现了肿瘤标志物的快速、准确的定量检测,从而满足了应对癌症普查筛选和家庭癌症预后监测等快速检测的需要。
专利号:200910302984.8
专利名称:一种基于GPRS的多频激电仪远程测控系统
摘要:一种基于GPRS的多频激电仪远程测控系统,其包括接收机控制中心、控制器终端和发送机终端,所述接收机控制中心、控制器终端和发送机终端分别通过RS-232串口与一个GPRS通信模块双向连接。利用本发明,可以实现多频激电仪接收机对发送机和控制器的远程无线测控,大大提高野外工作效率,降低野外工作强度。
专利号:200910043715.4
专利名称:一种二次电池测试系统
摘要:一种二次电池测试系统,其包括单片机控制模块、测试状态控制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基准电压模块、充放电模块、内阻测试模块和环境温度测量模块;单片机控制模块输出端与测试状态控制模块输入端连接,单片机控制模块并与数据采集模块通过数据线双向连接,还与环境温度测量模块双向连接;基准电压模块输出端分别与测试状态控制模块输入端和数据采集模块输入端连接,测试状态控制模块输出端分别与充放电模块输入端和内阻测试模块输入端连接,充放电模块输出端和内阻测试模块输出端分别与数据采集模块输入端连接。本发明可显著提高电池检测准确度和精确度,工作稳定可靠;具有内阻测试功能,可监测二次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内阻变化,并为二次电池分选匹配提供内阻参数。
专利号:200810031420.0
专利名称:一种金刚石定位排布孕镶地质钻头及其制造工艺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金刚石定位排布孕镶地质钻头,包括金刚石胎体(1)和金刚石(2),所述的金刚石(2)按照设计的规定位置有序地排列在所述的金刚石胎体(1) 中。金刚石定位排布孕镶地质钻头的制作方法包括金刚石胎体粉末混料—胎体粉末压制成薄坯—薄坯上铺排金刚石—多层薄坯
- 36 -
组合冷压—冷压胎体刀头还原—装钢体烧结—冷却脱模—修整包装。本发明是一种使用寿命长和工作效率高,同时也能使金刚石钻头的寿命和效率保持稳定,使得产品性能得到更好的控制的金刚石定位排布孕镶地质钻头。该金刚石定位排布孕镶地质钻头的制造工艺简单可靠,便于操作。
专利号:200910044327.8
专利名称:一种变化信息采集与时空数据更新一体化的系统与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变化信息采集与时空数据更新一体化的系统与方法,该系统包括地理空间变化信息采集终端、主数据库服务器和客户数据库服务器。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获取现有的地图数据;步骤2:对地理空间现场进行变更测量,生成增量信息文件;步骤3:地理空间变化信息采集终端通过通信网络将增量信息文件分别发送给主数据库服务器和客户数据库服务器;步骤4:主数据库服务器和客户数据库服务器根据接收到的增量信息文件实时更新数据库服务器中的地理空间数据库。该方法通过变化信息获取与更新的一体化来提高时空数据更新与一致性维护的自动化程度;能提高空间数据更新的反应速度;能减轻网络传输的负担。
专利号:201020579304.5
专利名称:一种便携式运动生理参数监护仪
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携式运动生理参数监护仪,包括主控模块、数据采集模块、触摸屏模块、报警电路和SD卡存储模块,所述的数据采集模块和触摸屏模块分别与主控模块通信连接,所述的报警电路的控制端连接至主控模块的输出端,所述的SD卡存储模块的输入端连接至主控模块的输出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应用近红外线光密度变化曲线与血液中乳酸浓度变化的高相关性并参考心率法来监测人体运动中的生理状态,判断运动合理性。不需采用会对人体产生创伤的方法来采取血样进行血液乳酸含量的检测,且仪器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可有效地检测出人体运动时的实时生理状态,不需采用复杂昂贵的仪器对血液成分进行分析。
专利号:201020599777.1
专利名称:用于电法勘探的直流高压电源
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电法勘探的直流高压电源,包括交流发电机和M个开关电源,M大于等于2,M个开关电源的L端均与发电机的L端相接,M个开关电源的N端均与发电机的N端相接,M个开关电源依次排列,每一个开关电源的正端都引出作为直流高压输出的一个正端抽头,对于前M-1个开关电源中的每一个开关电源,前一个开关电源的负端与相邻的后一个开关电源的正端相接,最后一个开关电源的负端作为直流高压输出的公共地端。该高压直流电源具有装置轻便、电能转换效率高、供电电流稳定、成本低廉、适用性强及环保等优点。
专利号:201020579302.6
专利名称:一种凸点触摸式盲人导航仪
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凸点触摸式盲人导航仪,包括主控模块、超声波测距模块、凸点触摸屏模块和GPS定位模块,所述的主控模块分别与超声波测距模块和GPS定位模块通信连接,所述的凸点触摸屏的控制端连接至主控模块的输出端。本实用新型利用GPS装置来确定行走的基本路线和方向,并提示道路中的一些固定的障碍,同时在行走时不停地向前方发射超声波,并分
- 37 -
析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以判断有无障碍物在前方,并将实时信息通过凸点触摸屏以凸点式盲文的形式传递给使用者,有效地确保了盲人出行时行走路线的正确,并能提示盲人避开路上的障碍物,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工作稳定可靠,成本低廉,适合大范围的推广使用。
专利号:200910044642.0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地下掘进工程中的隐患电法超前预报方法
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地下掘进工程中的隐患电法超前预报方法。在隧道或巷道走向方向上,通过埋置于地下的长距离定源第一供电电极、第二供电电极建立顺隧道或巷道走向的近似均匀电流场,随着隧道掘进,通过埋置于巷道掌子面的测量电极和可置于巷道内或外的测量电极测量并记录在近似均匀电流场背景下的电场变化,根据电场变化规律来预测预报掌子面附近隐患的存在。电法仪器可置于地表设站观测,无须巷道内供电,电极布置简便,预警预报成本低,广泛适用于地下煤矿及矿山生产、交通、水利水电、地铁等含巷道或隧道施工的工程领域。
专利号:201010251192.5
专利名称:数显式钻杆与岩芯摩擦力测定仪
摘要: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数显式钻杆与岩芯摩擦力测定仪,岩芯固定在加压及夹持装置的下端,加压及夹持装置设置在支架上,加压及夹持装置的上端设置有加压饼,模拟钻杆与电机的轴相连并随轴旋转,岩芯压在模拟钻杆上,用于传递岩芯和旋转的模拟钻杆之间摩擦力的导杆穿过加压饼后与传感器相连。该数显式钻杆与岩芯摩擦力测定仪检测方便、结构小巧、读数稳定且准确。
专利号:200810031377.8
专利名称:一种单坐标点双能量地震信号采集系统
摘要:一种单坐标点双能量地震信号采集系统,包括低主频频带信号采集通道、高主频频带信号采集通道、微处理器和数据存储及预处理单元,通过不同的模拟信号增益及相关信号调理电路,利用两个独立的数据采集通道实现两个宽频带信号双能量采集,每个坐标点上采集两道地震记录以代表不同的频带,便于后期有针对性地完成地震数据处理与资料解释,并能相互参照,有效地提高了勘探施工效能。同时由于高主频频带信号采集电路充分利用了检波器的灵敏度和硬件动态范围,具有较大的模拟信号前置增益,使得高主频频带信号的信噪比得到增强,为后期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带来了较大益处。在采用双能量地震信号采集系统后,相应的地震仪信号通道数扩展一倍。
专利号:200910304091.7
专利名称:一种耐高温熔盐腐蚀金属陶瓷阳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摘要: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耐高温熔盐腐蚀金属陶瓷阳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涉及的金属陶瓷惰性阳极材料由下述质量配比组成:50%-95%尖晶石型氧化物,1%-30%其它氧化物,1%-30%金属或合金,0.1%-2%晶界耐蚀强化剂。本发明通过在原料中添加一定量的+3价镧系稀土氧化物粉末,烧结过程中稀土氧化物与陶瓷基体反应并沿晶界形成耐高温熔盐腐蚀的铁酸盐新相,同时促进晶界连通气孔的消除和材料烧结致密化,从而达到提高材料,尤其是晶界区域,耐高温熔盐腐蚀性能的目的。
- 38 -
专利号:200810031235.1
专利名称:化学气相沉积合成无金属催化剂自组生长碳纳米管的方法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化学气相沉积合成无金属催化剂自组生长碳纳米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载气的保护下,先将卧式真空管式高温炉升温到940℃~ 980℃并保温,再通入碳源气体和载气的混合气,碳源气体的分解产物在该高温炉的低温区衬底上沉积,形成自组生长碳纳米管;所述的碳源气体为气态含碳化合物。所述载气为氮气、氢气、氩气之一种或其2种或多种的混合气体。由于不使用金属催化剂,本发明所制得的碳纳米管不含金属催化剂,产物纯度高,制备成本低,有望实现连续生产。
专利号:200710036185.1
专利名称:一种切削不锈钢用的物理气相沉积纳米多层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切削不锈钢用的PVD纳米多层涂层及其制备方法,具体制作工艺如下:(A)将硬质合金基体做表面清洁处理;(B) 接着在真空条件下,采用多靶磁控溅射方法在旋转运动的硬质合金基体上交替沉积以TiN/(Tix,Al1-x)N/(Tiy,Al1-y)N/(Tix,Al1-x)N为调制周期的纳米多层涂层,采用Ar2为溅射气体,Ar的流量为180~300 cm3/s,Ar的分压为1.7~9.0′10-1Pa,反应气体为N2,并通过控制N2的分压来控制总压。本发明将具有优良高温抗氧化性能的高Al含量 TiAlN引入到多层涂层材料体系中,提高了涂层的高温抗氧化性能和硬度,通过显微结构优化设计,改善了涂层的韧性,使该种涂层在具有高温抗氧化性能的同时,还获得了优异的力学性能。本发明所制备的纳米多层涂层在不锈钢切削加工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专利号:200910042955.2
专利名称:一种Ti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隔热材料的制备方法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Ti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隔热材料的制备方法,在粉末轧机上根据实际要求控制孔隙度和尺寸将Ti粉冷轧成多孔Ti 基体板坯;根据Ti-40~50at.%Al成分配比制成熔渗预制坯,即将高纯Al板置于多孔Ti基体板坯之上,平稳放置于真空烧结炉内进行熔渗烧结,真空度为大于1×10-3Pa,熔渗过程采用进行双温反应熔渗,第一阶段以25~35℃/min快速升温至750~850℃,保温时间为1.5~ 2.5h,随后以4~6℃/min缓慢升温至1250~1350,保温时间为 0.5~1.5h,随炉冷至室温。本发明是一种工艺简单,成本较低,氧和杂质含量容易控制,而且容易获得高孔隙度、大孔径多孔材料的 Ti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隔热材料的制备方法。
专利号:200910043721.X
专利名称:一种以铜合金为金属相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及其金属相加入方法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以铜合金为金属相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及其金属相加入方法,解决该类复合材料烧结过程中纯铜金属相溢出的问题,并提高材料的致密度、电导率和韧性。本发明的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的金属粉末是在Cu粉表面包覆一层镍钴合金或其中之一,或者在铜粉表面先包覆Ag、Pd、Au、Pt中的一种或多种金属,然后再包覆一层金属镍或钴,或者镍钴合金,制成复合粉末。复合粉末中镍或钴含量为5%-40%;其它金属含量为0-20wt%。金属复合粉末与陶瓷粉末充分混合均匀后,通过压制成型、脱脂、烧结等工艺制备出陶瓷 -金属复合材料。解决现有材料体系在制
- 39 -
备过程中铜相聚集、溢出的问题,同时在材料致密度、导电率、强度和韧性等方面有较大的改善。
专利号:200810031747.8
专利名称:用偏钨酸铵和仲钨酸铵制备高压坯强度钨粉的方法
摘要:本发明涉及用偏钨酸铵(AMT)和仲钨酸铵(APT)为原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直接氢还原,或者将偏钨酸铵和仲钨酸铵直接一步氢还原后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来制备高压坯强度钨粉的方法,该方法所生产的钨粉可以在不需要添加任何成型剂的情况下直接成形为强度高的压坯,压坯的横向断裂强度达到2.8~4.0MPa。采用该方法制备的钨粉可广泛应用于大制品钨以及钨合金的制备。
专利号:200810143575.3
专利名称:碳/碳-铜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摘要:碳/碳-铜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碳/碳复合材料坯体的制备,铜合金的感应熔炼、浇铸,采用热等静压对碳/碳坯体材料渗铜。本发明采用热等静压渗铜工艺,适用于碳毡及碳纤维针刺整体毡增强碳/碳复合材料坯体的均匀渗铜;通过添加Cr、Ti、Ni改善铜合金熔体对碳/碳复合材料的润湿性能;采用本发明,可将尺寸为100mm×100mm×35mm,表观密度为1.4g/cm3的针刺整体毡增强碳/碳复合材料坯体,均匀渗铜至表观密度为4.2g/cm3。
专利号:200910308206.X
专利名称:风力发电机用金属基主轴刹车片及其制备方法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风力发电机用金属基主轴刹车片及其制备方法,该材料包含了铁粉、铜粉和锡粉、硫磺、短切钢纤维、铜纤维、高铝陶瓷纤维、无机氧化物以及石墨等。其制备方法为首先将各组分材料按照配方称料,在特殊的干式混料机中进行搅拌混合,保证各纤维充分分散、均匀,在常温下压制成型,然后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进行烧结,随炉冷却,最后进行机加工即得本发明的材料。同普通粉末冶金刹车片相比,本发明制备的摩擦材料通过加入金属和陶瓷纤维,显著改善了材料力学性能及静摩擦力矩,同时产品具有适中而稳定的动摩擦系数、更好的耐磨性、低制动噪音且对对偶磨损较小的优点,能充分满足风力发电机主轴高速制动的要求,并真正实现环境友好性。
专利号:201010178211.6
专利名称:高均度陶瓷基前驱体团粒的DP制备工艺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均度陶瓷基前驱体团粒的DP制备工艺。特征在于应用液、固两种物相状态的陶瓷粘结剂组份,采用倾斜式Startmix混料技术,将粘结剂、混杂纤维、摩擦性能调节剂和填料等制成颗粒粒径在2-4mm左右的陶瓷基前驱体团粒。DP制备工艺采用液、固两种状态的陶瓷基粘结剂,粘结剂分散性更好,能降低摩擦材料中有机粘结剂的用量,改善摩擦材料内部结构,改善制动衬片热衰退特性,稳定刹车片高温摩擦性能,还可降低制动衬片的受热膨胀量和热龟裂,解决摩擦材料存在已久的“三热”(热衰退、热龟裂、热膨胀)问题。同时,前驱体团粒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由于粉尘飞扬而造成的物料损失和环境污染,而且团粒具有不易吸潮、不易结块、流动性好、便于计量等优点。
- 40 -
专利号:200910311727.0
专利名称:一种制备多孔非晶态合金块体材料的粉末锻压成形方法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多孔非晶态合金块体材料的粉末锻压成形方法,将非晶粉末和粉末状NaCl造孔剂分别筛分后,根据孔隙度要求按比例称取,用混料机均匀混合后,进行包套、除气、封套,然后将包套封装的粉末在过冷液相区(Tg-Tx)进行加热保温5min~15min、按照设计的锻压比锻压成形,并保压30s~90s锻压,采用机械加工方法去除包套,用水溶解法去除造孔剂,得到块体多孔非晶态合金材料。该方法简单易行,所制备的多孔非晶态合金材料具有孔隙度可控、开孔结构、孔径分布均匀等特点,同时能保持粉末的结构状态,造孔剂的溶出环境友好,造孔剂经处理后可重复使用。
专利号:200810143574.9
专利名称:碳/碳-铜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摘要:碳/碳-铜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具有密度梯度的碳/碳复合材料为坯体,采用热等静压渗铜方法制备碳/碳-铜复合材料,使碳/碳-铜复合材料在厚度方向具有热膨胀系数梯度过渡。采用本发明的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可有效控制碳纤维预制体沿厚度方向的增密速度,使预制体密度由表及里逐渐降低,获得具有密度梯度的碳/碳复合材料坯体;采用本发明,可制备厚度为0.1mm~5mm的碳/碳- 铜复合材料,其厚度方向的线膨胀系数从1.5×10-6/℃过渡到15.2×10-6/℃;应用本发明得到的界面膨胀梯度过渡结构,可有效改善碳/碳复合材料与铜连接界面的膨胀失配,促进两者的可靠连接。
专利号:201010158247.8
专利名称:一种Al-Zn-Mg-Cu系铝合金的时效处理工艺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Al-Zn-Mg-Cu系铝合金的时效处理工艺,时效温度为120℃保温24h,回归温度为170-200℃保温5-30min,回归完毕后,进行淬火处理或随炉冷却至再时效温度,再时效温度为120℃保温24h;在一次回归再时效后,再进行一次或多次以上回归再时效处理。针对现有Al-Zn-Mg-Cu系合金峰值时效、过时效以及一次回归再时效热处理技术的不足和缺陷,本发明基于Al-Zn-Mg-Cu合金一次回归再时效后的再次回归处理中,晶界析出相可继续长大和离散,而晶内析出相仍可以再次溶入基体,后续再时效时仍可再次析出至峰值时效状态的发现,提出一种新的时效处理方法,该处理方法能使Al-Zn-Mg-Cu系合金在保持强度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抗腐蚀性能。
专利号:200910304114.4
专利名称:一种微波熔渗制备W-Cu合金的方法
摘要:一种微波熔渗制备W-Cu合金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1.将W粉,还原Cu粉按W-3Cu的质量百分比配料,球磨混合;2.按设计成分,取混合粉及电解铜粉于150~510MPa的压力下分别压制圆柱W骨架及熔渗Cu压坯;3.将压制好的圆柱W骨架、熔渗Cu压坯及SiC片置于氧化铝纤维保温包套内,然后,放入微波高温炉炉腔,用真空泵将炉腔抽至真空度100Pa以内;4. 向微波炉炉腔内通入N2、H2混合保护气体,调节微波高温炉输出功率,以30℃/min左右的升温速度加热至1350℃左右,保温,关闭微波炉,冷却后即获得理想的合金。本发明工艺简单、操作方便、
- 41 -
烧结周期短、能源消耗低、所制得的W-Cu合金性能优异,可替代现有熔渗法制备W-Cu合金工艺。
专利号:200810031871.4
专利名称:铝电解陶瓷基惰性阳极与金属导杆连接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铝电解陶瓷基惰性阳极与金属导杆的连接结构及其制备方法。陶瓷基惰性阳极和金属导杆间采用粘结剂粘接,所述粘结剂由填充料和磷酸盐溶液构成,配合适当的固化工艺来实现惰性阳极和阳极导杆的稳定导电连接,连接结构具有5MPa~20MPa以上的连接强度,连接结构可经受长期的强烈的热、电和热腐蚀性气体的冲击,可长时间承载0-10A/cm2的电流密度。
专利号:201010300305.6
专利名称:一种非石墨化导电碳阳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石墨化导电碳阳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1)按原料重量百分比:针状焦60%~79%、导电碳黑1%~10%、中温煤沥青20%~30%,配制碳阳极原料;(2)将针状焦和导电碳黑干混均匀后,加入中温煤沥青混捏,控制混捏温度为150℃~200℃;(3)采用温压模压法压制成坯,控制压制温度为110℃~150℃、坯体密度为1.56g/cm3~1.64g/cm3;(4)对坯体实施加压碳化,控制碳化温度为800℃~950℃、碳化压力为8MPa~10MPa;(5)对坯体实施浸渍沥青/碳化增密,控制浸渍温度为160℃~200℃、浸渍压力为8Pa~12Pa,碳化工艺同步骤(4),循环碳化至坯体密度为1.75g/cm3~1.85g/cm3,即得非石墨化导电碳阳极材料。本发明提高了非石墨化碳阳极材料的导电性能。
专利号:200710034379.8
专利名称:一种磁悬浮列车滑撬所用的炭/炭-碳化硅材料的制备方法
摘要:一种磁悬浮列车滑撬所用的炭/炭-碳化硅材料的制备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将无纬布与网胎间隔交替叠层针刺制成密度为0.4~0.58g/cm3的准三维炭纤维整体毡后,进行1800℃~2100℃高温处理,采用等温CVI或热梯度CVI 法进行热解炭增密,制得密度为1.4~1.5g/cm3的多孔C/C坯体,保护气氛下对坯体进行2000℃~2300℃高温处理,1500℃~1650℃下进行非浸泡式定向熔Si 浸渗。本发明解决了由二维炭布叠层制备的C/C-SiC磁悬浮滑撬易分层脱落失效的问题,且生产周期远低于CVI和浸渍炭化制备C/C磁悬浮滑撬的方法,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
专利号:200910044315.5
专利名称:一种铸造无铅易切削黄铜
摘要:一种铸造无铅易切削黄铜,本发明黄铜各成分质量分数是:铜56.0%- 68.0%,锰2.0%-2.9%,锑2.1%-3.0%,铁0.1%-0.2%,硼0-0.05%,硅0- 0.1%,铝0.2%-0.3%,钪或钇0.6%-1.2%,余量为锌,其中锰和锑的总和不超过 5.1%、杂质总量不超过0.05%。本发明通过调整黄铜成分,优化了黄铜的微观组织。从一系列的成分中筛选出具有良好切削性能和铸造性能的黄铜成分,其流动性为60-70cm,切削性能相当于HPb59-1的72%-82%。本发明的无铅铸造易切削黄铜适用于铸件的切削加工。
- 42 -
专利号:200910308457.8
专利名称:一种含稀土氧化物强化相钛合金的粉末冶金制备方法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钛合金中获取弥散分布的稀土氧化物强化相的粉末冶金方法。其以稀土氢化物粉末的形式添加稀土元素,将稀土氢化物粉末与氢化脱氢钛粉末以及其它必要的合金粉末或合金元素粉末充分混合,经过冷等静压成型或模压成型,然后将压制坯体在高温下真空烧结,最后将烧结后的钛合金进行高温变形,变形方式可以是锻造,轧制,挤压等。本发明方法生产工艺简化,能获得理想的稀土氧化物强化相,提高了钛合金的综合力学性能。
专利号:200910043114.3
专利名称:控制粉末冶金材料及制品烧结膨胀缺陷的烧结方法及模具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控制粉末冶金材料及制品烧结膨胀缺陷的烧结方法及模具。在粉末坯体的烧结过程中,对坯体施加三向约束压应力,对坯体产生约束作用,限制烧结过程中坯体的物理或化学反应而产生的体积膨胀,实现约束烧结,控制其烧结致密化,消除烧结膨胀缺陷。在约束模(1)内设有外模,约束模(1)与外模之间的配合锥度为 5°<θ<15°,在外模内设有内模,在内模与烧结坯体之间设有防止坯体与模具发生反应的隔离片(6)。本发明是一种可以有效控制粉末冶金材料及其制品在烧结过程中产生的膨胀、变形、开裂和孔隙/空洞等缺陷,提高其烧结密度和质量的约束烧结方法及模具,该模具的使用方法简单易行。
专利号:200910304035.3
专利名称:一种非金属陶瓷基汽车刹车片及其制备方法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金属陶瓷基汽车刹车片,其材料配方按重量百分比计算为:粘结基体 15-30,增强纤维25-40,摩擦性能调节剂10-20,抗磨润滑剂15-30,弹性增韧剂5-10,填料 10-30。本发明是一种使用寿命长、制造性能好的非金属陶瓷基汽车刹车片,该非金属陶瓷基汽车刹车片的制备方法简单可行。
专利号:201010146150.5
专利名称:一种抑制硬质合金烧结过程中稀土定向迁移的方法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抑制硬质合金烧结过程中合金中的稀土向合金烧结体表面产生定向迁移的方法。本发明通过烧结炉内气氛中S杂质含量水平的标定、烧结炉内气氛中S杂质的清洁、清洁后烧结炉内气氛中S杂质含量水平的再次标定等步骤,在确定烧结炉内气氛中S杂质含量水平的标定等级为安全级后即可对稀土掺杂硬质合金进行烧结。在烧结过程中合金中的稀土会稳定存在于合金烧结体内部,不会向合金烧结体表面产生定向迁移与表面富集。
专利号:201010300487.7
专利名称:一种药型罩用Cu-W-Ni铜基复合材料及其电铸方法、电铸液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药型罩用Cu-W-Ni铜基复合材料及其电铸方法、电铸液,属于电铸领域。其电铸液配比为:NiSO4.7H2O??200-250g/L;Na2WO4.2H2O??60-90g/L;CuSO4.5H2O6-10g/L;CuCl2.2H2O??1-3g/L;Na3C6H5O7.H2O??270-320g/L;C12H25SO4
- 43 -
Na??0.3-0.5g/L;糖精1.0-1.5g/L;1,4丁炔二醇0.25-1mL/L。电铸条件为:10%的稀硫酸调节pH=5.5-7.0;温度50-70℃;电流密度为5-15A/dm2;机械搅拌;Cu为99.9%,P为0.02-0.06%的磷铜板做阳极。利用本发明制备的Cu-W-Ni铜基复合材料晶粒细小,组织均匀,且Cu-W-Ni铜基复合材料药型罩易于铸厚,表面无缺陷,工艺稳定。
专利号:200910304027.9
专利名称:一种低金属陶瓷基汽车刹车片及其制备方法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金属陶瓷基汽车刹车片,其材料配方按重量百分比计算为:粘结基体15-30,增强纤维25-50,摩擦性能调节剂10-20,弹性增韧剂5-10,填料10-30,其中:所述的粘结基体主要以改性铝硅酸钠作为无机高温粘结剂,少量酚醛树脂和橡胶作为有机中低温辅助粘结剂,无机陶瓷粘结剂和有机粘结剂的重量比=5∶1;所述的增强纤维主要为钢纤维,铜纤维、矿物纤维和有机纤维作为辅助增强纤维,钢纤维与辅助增强纤维的重量比=1∶1 ;所述的摩擦性能调节剂主要包括铬铁矿、石墨和摩擦粉;所述的弹性增韧剂主要包括丁腈橡胶、有机摩擦粉;所述的填料主要为石油焦炭和重晶石。本发明是一种使用寿命长、制动性能好的低金属陶瓷基汽车刹车片,该制备方法简单可行。
专利号:200910308215.9
专利名称:风力发电机用金属基偏航刹车片及其制备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风力发电机用金属基偏航刹车片及其制备方法,该材料包含了铁粉、铜粉和锡粉、硫磺、短切钢纤维、铜纤维、高铝陶瓷纤维、无机氧化物以及石墨等。其制备方法为首先将各组分材料按照配方称料,在特殊的干式混料机搅拌进行搅拌混合,保证各纤维充分分散、均匀,在常温下压制成型,然后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进行烧结,随炉冷却,最后进行机加工即得本发明的材料。同普通粉末冶金刹车片片相比,本发明制备的摩擦材料通过加入金属和陶瓷纤维,显著改善了材料力学性能及静摩擦力矩,同时产品具有动摩擦系数适中而稳定、耐磨性能更好、对对偶磨损较小且制造成本较低的优点,能充分满足风力发电机偏航制动的要求。
专利号:201010177995.0
专利名称:一种低金属陶瓷基气压盘式刹车片及其制备方法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金属陶瓷基气压盘式刹车片及其制备方法,其材料配方按重量百分比计为:陶瓷粘结剂15~25,酚醛树脂0~5,非金属混杂纤维10~30,金属纤维10~25,摩擦性能调节剂10~30,弹性增韧剂0~20,填料10~20。其生产流程如下:首先依次称取放入高速混料机内混匀,然后按照传统树脂基摩擦材料的干法一次成型工艺进行压制、热固化处理,最后机加工、陶瓷化处理、检验包装。按照所述工艺制得的低金属陶瓷基气压盘式刹车片具有制动力矩较大、紧急制动舒适平稳、无明显衰退、无噪音、少落灰、而且生产工艺简单,环保,特别适用于城市客车气压盘式制动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专利号:200910227072.9
- 44 -
专利名称:Al-Zn-Mg-Cu系合金的固溶热处理方法及用该方法处理的铝合金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Al-Zn-Mg-Cu系合金的固溶热处理方法及用该方法处理的铝合金。Al-Zn-Mg-Cu系合金的固溶热处理方法先后包括两个阶段:1)低温保温析出阶段:200~300℃低温保温2~12h;2)高温短时固溶阶段:470~485℃固溶15~30min。与常规的固溶热处理相比,本发明提出低温保温析出-高温短时固溶的复合固溶热处理工艺,能在第一阶段从变形态组织中析出大量第二相粒子,在随后的第二阶段中,利用低温析出粒子钉扎亚晶界,有效溶解第二相粒子,同时避免亚晶长大和发生再结晶。经过这样的处理,合金耐蚀性和强度同时得到提高。
专利号:200810143585.7
专利名称:多晶硅炉用碳/碳复合材料发热体的制备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晶硅炉用炭/炭复合材料发热体的制备方法,将U形炭纤维坯体进行高温纯化预处理后沉积,热处理温度为1600~2800℃;将U 形炭纤维坯体以高纯N2为载气和稀释气体、C3H6为炭源进行裂解增密制备出炭 /炭复合坯体,裂解温度850~1200℃,时间100~400h,炉内气压0.5kPa~ 2.5kPa;将增密至一定密度的炭/炭复合坯体进行机加工,酸洗+氯盐洗,进行高温纯化处理,处理温度为2000~2800℃;将炭/炭复合坯体以高纯N2为载气和稀释气体、C3H6为炭源进行表面涂层处理,裂解温度900~1300℃,时间10~ 100h,炉内气压1.0kPa~4.0kPa;并测定炭/炭复合材料发热体成品的技术指标。本发明能制备出纯度高、电阻率随温度变化稳定、使用寿命长的大尺寸异形薄壁炭/炭复合材料发热体。
专利号:200910303699.8
专利名称:一种高强度高导电性氧化铝弥散强化铜的制备工艺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强度高导电性氧化铝弥散强化铜的制备工艺,铜铝合金粉末中铝含量为 0.1%-0.6wt%,杂质含量不超过0.5wt%;氧化剂为氧化亚铜。合金烧结后,经过致密化处理后直接进行冷变形,避免了传统制备工艺中的热变形工艺。制备的氧化铝弥散强化铜基复合材料具有高强、高导性能和优良的抗高温软化性能:抗拉强度大于500N/mm2,导电率大于 80%IACS,软化温度高于600℃;在950℃退火30min后,材料的抗拉强度高于400N/mm2。是目前制作集成电路引线框架、高速电气化铁路架空线、电阻焊电极、大推力火箭发动机内衬等部件的理想材料。
专利号:201010178212.0
专利名称:一种低金属陶瓷基鼓式刹车片及其制备方法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金属陶瓷基鼓式刹车片及其制备方法。其原料组成按重量百分比计为:陶瓷粘结剂20-30,钢纤维10-20,复合纤维15-30,碳酸钙晶须0-5,玻璃纤维2-5,人造石墨0-5,鳞片石墨5-10,铬铬铁矿0-5,摩擦粉2-5,复合填料0-15。制备方法包括:混料-冷压-热压-热处理-机加工-陶瓷化处理。本发明制备的刹车片具有耐高温、高压、和耐冲击等特点,使用寿命比现有产品提高2倍以上。
专利号:201010300150.6
专利名称:复合黑体法测量比热装置
- 45 -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黑体法测量比热装置,激光光源(1)的照射端后设有可变光栏(2),可变光栏(2)后设有分光片(4),激光能量传感器(13)与分光片(4)对应设置,分光片(4)后设有聚焦透镜(5),具有能量传感器功能的壳体(7)的顶端有小孔(6),样品(8)上设有温度传感器(9),三通道放大器(10)的三个通道分别与温度传感器(9)、具有能量传感器功能的壳体(7)、激光能量传感器(13)电连接,三通道放大器(10)通过数据采集卡(11)与计算机(12)电连接。本发明是一种被测样品无需表面进行任何处理与加工且测量比热以及导热系数的精度高与可靠性高的复合黑体法测量比热装置。
专利号:200910044796.X
专利名称:一种铸造低铅易切削黄铜
摘要: 一种铸造低铅易切削黄铜,各成分的质量百分数为铜56.0%-68.0%,锰2.0%-2.3%,锑2.1%-2.4%,铅0.18%-0.20%,硅0-0.1%,铝0.2%-0.3%,钙或钡0.3%-0.5%,余量为锌,锰和锑的总和不超过4.5%、杂质总量不超过0.05%。本发明能有效解决铅黄铜中铅含量过高而污染环境的问题,可以为电子器件、水暖卫浴、结构件等领域提供一种铸造性能优良的低铅易切削黄铜。
专利号:201010184362.2
专利名称:一种超细晶碳化钨/钴系硬质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摘要:一种含稀土六硼化物的超细晶碳化钨/钴系硬质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领域。所述材料的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如下:稀土六硼化物含量在0.1~2%之间,碳化铬在0.1~0.6%之间,碳化钒在0.1~0.4%之间,钴粉在5~15%之间,其余为碳化钨粉。按照各组元的重量百分比称取一定粒度的碳化钨粉、钴粉、稀土六硼化物粉、碳化铬粉以及碳化钒粉。采用球磨法将粉末混合均匀。通过模压成型工艺压制成具有一定形状的生坯。将生坯经过脱脂后放入高温低压烧结炉中进行烧结,随炉冷却后得到超细晶碳化钨/钴系硬质合金。本发明组分配比合理,生产工艺简单,通过掺杂稀土六硼化物,抑制烧结体合金中碳化钨晶粒的长大,有效降低合金中WC晶粒尺寸并提高合金硬度与断裂韧性;得到高硬度高断裂韧性的超细晶碳化钨/钴系硬质合金,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专利号:201010201900.4
专利名称:一种利用含锰还原铁粉制备铁基粉末冶金材料的方法
摘要:一种利用含锰还原铁粉制备铁基粉末冶金材料的方法,是根据设计的铁基粉末冶金材料组分及配比称取各组分,同时,向所述组分中添加金属铜-钛合金粉,混合均匀;然后,烧结,冷至常温,即得到本发明利用含锰还原铁粉制备的铁基粉末冶金材料。本发明利用铜-钛合金中钛的活度降低,而金属钛的化学活性比锰高,当烧结温度超过铜钛合金的液相线温度后,铜合金粉末熔化并与铁粉颗粒发生反应溶解于铁粉颗粒中。当温度达到金属钛与锰氧化物的反应温度后,发生还原反应将金属锰还原出来并溶解在铁颗粒中实现对铁基体的固溶强化。本发明工艺方法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适于工业化生产,使含锰铁鳞作为铁基粉末冶金材料制造原料成为可能。
专利号:200910043468.8
- 46 -
专利名称:一种铁基梯度结构齿轮及其制备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铁基梯度结构齿轮及制备方法,为了实现高的表层硬度和芯/壳层结合强度,采用了Fe2Ni为芯层,添加合金元素 Cr的Fe2Ni为壳层,通过Cr的强化效果,采用烧结/热处理使表层硬度超过40HRC,芯壳层实现冶金结合,通过烧结时间调整,实现Cr 在界面处的均匀扩散,芯/壳层结合强度高于280MPa。
专利号:201010178796.1
专利名称:一种陶瓷纤维增强陶瓷基汽车制动摩擦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陶瓷纤维增强陶瓷基汽车制动摩擦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其材料配方按重量百分比计算为:粘结基体15~30,增强纤维25~40,摩擦性能调节剂10~20,抗磨润滑剂15~30,弹性增韧剂5~10,空间填料10~30。本发明是一种使用寿命长、制造性能好、性价比高的陶瓷纤维增强陶瓷基汽车制动摩擦材料,该材料的制备方法简单可行。
专利号:201010125198.8
专利名称:一种含银粉末冶金钛钼铝钒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含银粉末冶金钛钼铝钒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各组份及其重量百分比为:Mo??2~8,Al??3~7,V??2~6,Ag??2~10;其余为钛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按照各组元的重量百分比称取一定粒度的钛粉、钼粉、铝粉、银粉以及铝钒中间合金粉。采用混合法将粉末混合均匀。通过模压成型工艺压制成具有一定形状的生坯。将生坯放入真空烧结炉中进行烧结,随炉冷却后得到含银的钛钼铝钒合金。本发明工艺过程简单,在混料时加入银粉,可改善生坯的成型性,进而提高烧结体的致密度,从而得到高致密化的含银粉末冶金钛合金,可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专利号:201010282336.3
专利名称:一种高强铝合金等温变向自由锻方法及装置
摘要:一种高强铝合金等温变向自由锻造方法,首先,将经预加工的高强铝合金坯料放入变向等温锻造加热保温炉中加热,加热温度为350℃~450℃,保持炉温不变;然后,根据坯料所需组织性能指标要求,在变向等温锻造加热保温炉内对坯料反复镦粗和拔长,直至达到锻件设计尺寸;本发明等温变向自由锻造装置,包括加热炉、锻压机,所述炉体安装在所述锻压机的锻台上,所述锻压机的锻镦安装在所述炉底板上设置的通孔中,所述锻压机的锻头则安装在所述炉顶板上设置的通孔中。本发明工艺方法简单、操作方便、实现了高强铝合金在变向自由锻造过程始终处于等温条件下进行,不易发生再结晶,锻造过程中不需要再次加热坯料,锻件组织变形充分,锻件各部位变形均匀,不易产生裂纹,改善锻件质量,提高锻造效率。锻件组织性能良好,适于工业化生产。
专利号:200910044786.6
专利名称:一种CVD热板法快速制备高密度各向同性炭的方法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CVD热板法快速制备高密度各向同性炭的方法,把作为发热体和CVD沉积垫底的石墨板、石墨纸、石墨筒或石墨棒等直接通电发热,置于真空或保护气氛的沉积炉中,发热体和垫底之间的周围采用多孔体作为扩散进气部位,碳氢气体和稀释气体的混合气体通过不
- 47 -
同方向,不同孔径的孔体扩散进入发热体和沉积衬底之间的沉积区,形成各向同性的气体运动状态。通过调节气体的进气流量、系统压力、发热体和沉积衬底的温度以及二者之间的温差和距离等工艺参数,可制备从低到高各种密度、各种结构的微米级的涂层或厚度10mm以上的热解炭块体材料。本发明投资少,设备简单易行,成本低,速度快,密度高且均匀,此方法既可制备涂层,又可制备块体。
专利号:200910044786.6
专利名称:一种CVD热板法快速制备高密度各向同性炭的方法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CVD热板法快速制备高密度各向同性炭的方法,把作为发热体和CVD沉积垫底的石墨板、石墨纸、石墨筒或石墨棒等直接通电发热,置于真空或保护气氛的沉积炉中,发热体和垫底之间的周围采用多孔体作为扩散进气部位,碳氢气体和稀释气体的混合气体通过不同方向,不同孔径的孔体扩散进入发热体和沉积衬底之间的沉积区,形成各向同性的气体运动状态。通过调节气体的进气流量、系统压力、发热体和沉积衬底的温度以及二者之间的温差和距离等工艺参数,可制备从低到高各种密度、各种结构的微米级的涂层或厚度10mm以上的热解炭块体材料。本发明投资少,设备简单易行,成本低,速度快,密度高且均匀,此方法既可制备涂层,又可制备块体。
专利号:200910311183.8
专利名称:一种大功率风电机组用铜基粉末冶金制动闸片及制备工艺
摘要:一种大功率风电机组用铜基粉末冶金制动闸片,由下述组分组成:铜、石墨、海砂、铬铁、锡、硅铁;其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首先,按组分配比称取各组分的粉末,掺入硬脂酸锌和航空煤油,混合均匀;然后,压制成压坯;将压坯置于表面电镀铜的钢背上,在压坯表面覆盖石墨板盖,置入烧结炉中进行梯温梯压加压烧结后加水冷罩冷却至常温,出炉,即得到本发明的铜基粉末冶金制动闸片坯。本发明组分配比合理、加工制造方便、耐磨性好、使用寿命长;其使用寿命和制动性能能满足功率大于2.5MW风电机组高速轴制动要求,可实现工业化生产,产业化前景良好。
专利号:201010117231.2
专利名称:一种烧结钐钴基稀土永磁材料母合金的熔炼方法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烧结钐钴基稀土永磁材料母合金的熔炼方法,采用真空感应熔炼技术熔炼合金锭,并浇铸在旋转的水冷铜辊、水冷钼辊、铜盘或钼盘上以获得大的冷却速度,来制备钐钴基母合金锭,(1)将具有高熔点的钴与铁、锆、铜、钆、镝、钬、镨等元素中的一种或多种放入真空速凝熔炼炉中的坩埚中先熔化,然后再加入钐进行精炼,可大幅减少钐的挥发;(2)采用旋转的水冷铜辊、水冷钼辊、铜盘或钼盘上对熔炼好的合金液体进行快速冷却,水冷铜辊、水冷钼辊、铜盘或钼盘上的转速为1-4m/s。本发明是一种可精确控制熔炼合金成分,并且炼制出具有柱状晶组织和单一相结构的烧结钐钴基稀土永磁材料母合金的熔炼方法。
专利号:200910308708.2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制备碳化硅粉末烧结多孔体的组合粘结剂及使用方法
- 48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制备碳化硅粉末烧结多孔体的组合粘结剂及其使用方法,组合粘结剂成分为偏磷酸铝和聚乙烯醇。其组合粘结剂使用方法为:先在碳化硅粉末中加入浓度为0.007-0.056克/毫升的偏磷酸铝水溶液,在200℃烘干、过筛后,再加入浓度为 0.035-0.14克/毫升的聚乙烯醇水溶液,80℃烘干后过筛,模压成型,烧结得到碳化硅多孔体;所述的偏磷酸铝加入量为碳化硅粉末的0.5-4wt%,所述的聚乙烯醇加入量为碳化硅粉末的0.5-2wt%。得到的碳化硅成型坯表面光洁,成型质量好。在800℃烧结3h后,得到的碳化硅多孔体强度高,耐高温性好。
专利号:201010298619.7
专利名称:一种制备多孔非晶态合金块体材料的粉末热成形方法
摘要:一种制备多孔非晶态合金块体材料的粉末热成形方法,是按设计的多孔非晶材料的孔隙度确定非晶粉末和造孔剂粉末体积比,按比例取非晶粉末及粒径与所设计的多孔非晶材料的孔隙尺寸相匹配的造孔剂,混料得到非晶粉末与造孔剂粉末的混合料;然后,将混合料模压成压坯,加热至非晶粉末玻璃转变温度Tg和晶化温度Tx之间保温,加压、保压3-5分钟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非晶粉末与造孔剂的热压坯;将热压坯置于酸溶液中,去除造孔剂后,水洗、干燥,即得到多孔非晶态合金块体材料。本发明制备设备、工艺简单,成本低,效率高;所制备的多孔非晶态合金材料具有孔隙度可控、开孔结构、孔径分布均匀等特点。适合规模化生产。
专利号:201010126840.4
专利名称:一种包覆改性无铅焊料合金粉末的方法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包覆改性的无铅焊料合金粉末的方法,取微细SnAgCu或SnInAg或InAg无铅焊料合金粉末,采用以酒精为介质的超声仪超声震动10~20min;加入硬脂酸使其在50~70℃时形成浓度为0.0005-0.01mol/L的硬脂酸酒精溶液,并保温15~45min;经50~70℃等温热抽滤分离包覆合金粉末与溶液;抽滤后合金粉末经30~40℃真空干燥1~2小时即可得厚度为5~10nm、包覆致密的改性焊料合金粉末。用本发明的改性方法,在SnAgCu或SnInAg或InAg无铅焊料合金粉末表面包覆了硬脂酸单分子或多分子层,隔离了合金粉末与环境介质,提高了粉末的抗氧化性能,并同时提高了焊粉的分散性和流动性,提高了焊料合金粉末与有机助焊剂的相容性。
专利号:201120162888.0 专利名称:空白药物载体贴膜
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白药物载体贴膜,在薄膜层(4)上设有一层医用胶粘层(3),在所述的医用胶粘层(3)上设有一层空白药棉层(2),所述的空白药棉层(2)上布有多个小孔,离型纸(1)覆盖住所述的空白药棉层(2)后粘贴在所述的医用胶粘层(3)上。所述的空白药棉层(2)设在所述的医用胶粘层(3)上居中位置。所述的薄膜层(4)采用水性聚氨酯薄膜。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使用方便、能适用不同药物且治疗效果好的空白药物载体贴膜,能够保护药物,防水透气,使药物与皮肤作用持久,具有韧性,舒适自然,能与伤口密切贴合,具有很好的性能。
专利号:200810032069.7
专利名称:一种双季铵盐类化合物在硅酸盐矿物浮选上的应用及其硅酸盐矿物浮选捕收剂
- 49 -
正在阅读:
学 校 概 况 - 2487603-27
优秀员工获奖感言最新9篇03-22
艺术学院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团总支工作总结 - 图文09-12
英语单选习题汇总(二)03-18
MAS双机系统安装指南(HP Windows群集和SQL Server群集)V1.005-03
导数的概念及导数的几何意义03-06
宇通客车2010年财务报表分析09-17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分类复习试卷12-04
关于消防灭火器材配备情况说明08-07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24876
- 加强卫生系统行风建设的思考
- 优秀中学班主任先进事迹材料
- 管件规格表示方法
- 安徽省明光英普辅导中心七年级英语上册《Unit 8 When is your bi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AB卷(有答案)
- 体现生命意志和生命活力的强大作文素材
- 高一数学《平面向量》期末练习题有答案
- 最新7—18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 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 第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
-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标准实验报告
- 流体力学 大作业
- 2014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数学试卷
- 排水工程部分习题及答案1016
- 道路绿化养护管理制度
- 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提高专题) - 图文
- 小学一升二年级语文阅读练习题
- 《三维设计》2014届高考数学理科一轮复习教师备选作业第三章 第
- 单反相机入门教程 佳能 尼康 强烈推荐(一) - 图文
- 我国旅游商品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