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结构师考前注意事项

更新时间:2023-03-15 20:4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考前注意事项:——一些常用表格的整理。

1. 砌体结构中,对于小砌块砌体,灌孔时??问不一样)。

2. 砌体结构中求稳定系数?时的高厚比?要乘以??(只与砌体材料种类有关);而高厚比验算时则不

必乘以??。 3. 容许高厚比

、砂浆强度等级有关。 ???只与砌体类别(墙或柱)

?1.0,未灌孔时???1.1(同一道题可能第一问和第二

4. 不论是房屋的第几层确定计算高度时,都要根据间距s和层高H来确定计算高度H0,只不过,对于

同一栋楼静力计算方案都可一样。 5.

壁柱间墙都按刚性方案计算高厚比?

6. 计算灌孔砌块砌体时其中的

f要考虑面积等调整,网状配筋砖砌体中的

f也要考虑面积调整等。

7. 钢结构中,注意型钢表示的含义。

如T型钢:T147?200?8?12表示腹板高?翼缘宽?腹板厚?翼缘厚; H型钢:H200?204?12?12表示腹板高?翼缘宽?腹板厚?翼缘厚。 即腹板高在前,然后是翼缘宽。

而且Ix表示的是绕平行于翼缘的形心轴的惯性矩(不管H型钢是否横着放,只不过注意其平面内、外计算长度的区别),Iy则为绕平行于腹板的形心轴的惯性矩。

8. 计算长细比或稳定系数时要注意当钢材强度等级不同时要乘以fy235或fy235或

235。 fy9. 别想当然的以为普通螺栓的抗拉强度(170Mpa)等于Q235钢材的抗拉强度设计值(215Mpa);也别

以为其抗剪强度(140Mpa)等于Q235钢材的抗剪强度(125Mpa)。 10. 有侧移框架的?max?1.0而不是0.65?0.35M2. M111. 压弯构件平面内稳定系数?max与中间侧向支撑点个数没有关系,只与两支座的弯矩有关而与侧向支撑

点处的弯矩无关,当然与框架的有无侧移有关。

压弯构件平面外稳定计算时用的是Mx和Wx而不是My和Wy,切记!!! 12. 受弯构件只有整体稳定,公式中并不包含?max。

13. Q345钢材长细比查表时别忘记了采用345。 23514. 稳定承载力计算时,要注意板件的厚度,当超过16mm时,强度值也不一样。

1

15. 计算梁的弯曲应力时别忘记了可能要考虑塑性发展系数?x即:?x?Mx?x.Wx;

但在计算折算应力即

?2??c2??.?c?3?2?Mxh0.Ixh时其中的?的计算式则不能考虑塑性发展系数?x(不知道什么原因)即此处?而不是??Mxh0.?x.Ixh;

而且一定要注意计算折算应力时用的数据必须是同一截面的各应力。 16. 区别Mx,弯矩作用平面内、弯矩作用平面外、绕x轴弯矩、绕y轴弯矩等

Mx——作用于最大主刚度平面内即y-y平面内,绕x轴的弯矩,

17. 区别型钢的几种高度,什么计算高度h0(即腹板净高)——型材和非型材不一样(关键是型材有内弧)

p23、p27、p33。

18. 计算突缘加劲肋稳定性时,??h0i,其中h0为腹板高度(不包括两侧翼缘的厚度),i为考虑了(两

侧或一侧)15tw(即型钢腹板的一部分长度)的绕平行于腹板轴(即对称轴而不是非对称轴)的平面外的旋转半径。——《钢结构设计规范》p32第4.3.7条和p85。 19. 设置封头肋板——p35

20. 横向加劲肋的设置和纵向加劲肋的设置——《钢结构设计规范》p31第4.3.6条。

21. 《钢结构设计规范》4.1.3条:当梁上翼缘受有沿腹板平面作用的集中荷载、且该荷载处又未设置支承

加劲肋时,腹板计算高度上边缘的局部承压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c??.Ftw.lz (4.1.3-1)

F——

?——

lz——集中荷载在腹板计算高度上边缘的假定分布长度,按下式计算:

lz?a?5hy?2hR (4.1.3-2) a——集中荷载沿梁跨度方向的支承长度,对钢轨上的轮压可取50mm;

hy——自梁顶面至腹板计算高度上边缘的距离;(翼缘厚度加上内弧)

hR——轨道的高度,对梁顶无轨道的梁hR=0;

f——钢材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在梁的支座处,当不设置支承加劲肋时,也应按公式(4.1.3-1)计算腹板计算高度下边缘的局部压应力,但取??1.0。支座集中反力的假定分布长度应根据支座具体尺寸参照公式(4.1.3-2)计算。

2

注:腹板的计算高度h0:

对轧制型钢梁为腹板与上、下翼缘相接处两内弧起点间的距离; 对焊接组合梁为腹板高度;

对铆接(或高强度螺栓连接)组合梁为上、下翼缘与腹板连接的铆钉(或高强度螺栓连

接)线间最近距离(见图4.3.2)。

另附4.3.8条注:翼缘板自由外伸宽度b的取值为:对焊接构件取腹板边至翼缘(肢)边缘的距离;

对轧制构件取内圆弧起点至翼缘(肢)边缘的距离。

再附4.3.2条:(p27)。。。。此处h0为腹板的计算高度(对单轴对称梁,当确定是否要配置纵向加劲

时,h0应取为腹板受压区高度hc的2倍),。。。。。

22. 《钢结构设计规范》4.3.1条:。。。。。。轻、中级工作制吊车梁计算腹板的稳定性时,吊车轮压设计值可

乘以折减系数0.9。应该是在计算梁的腹板局部稳定时计算局部压应力用的。即《钢结构设计规范》4.3.3条中的?c。

23. 《钢结构设计规范》4.3.3条中的?c计算时取??1.0;

?1.0)

《钢结构设计规范》4.3.4条中?c2取4.3.3条中0.3?c(即也取?24. 考虑腹板屈曲后强度应该是针对承受静力荷载或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焊接组合梁。

a. 承受静力荷载或间接承受动力荷载; b. 焊接组合梁

塑性设计和承受动力荷载(疲劳)时不得利用腹板屈曲后强度。 。。。。。。。不得考虑塑性发展系数?x,《钢结构设计规范》4.1.1条:

MyMx??f (4.1.1)

?x.Wnx?y.Wny ?x、?y——截面塑性发展系数;

对工字型截面:?x=1.05,?y=1.20; 对 箱 形截面:?x=?y=1.05; 对其他截面:可按表5.2.1采用。

当梁受压翼缘的自由外伸宽度与其厚度之比大于13235fy而不超过15235fy时(即13235fy?b?2tw?15235fytf),应取?x?1.0,fy为钢材牌号所指屈服点。

对需要计算疲劳的梁,宜取?x=?y=1.0。

20.《钢结构设计规范》4.4.1条:腹板仅配置支承加劲肋(或尚有中间横向加劲肋)而考虑屈曲后强度的工字

3

形截面焊接组合梁(图4.3.2a),应按下式验算抗弯和抗剪承载力:

M?Mf?V??1???1 (4.4.1-1) ?0.5VM?Mueuf??2??h12?Af2.h2?.f (4.4.1-2) Mf??Af1.h2?? 式中:M 、V—— Mf—— Af1、h1—— Af2、h2—— Meu、Vu——

1.Meu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Meu??x.?e.Wx.f (4.4.1-3)

1???hc3tw? ?e?1? (4.4.1-4)

2Ix 式中:?e——

Ix——

hc——按梁截面全部有效算得的腹板受压区高度;

?x——梁截面塑性发展系数;

?——腹板受压区有效高度系数。

2.Vu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

当组合梁仅配置支座加劲肋时,取公式(4.3.3-3e)中的

h0a?0。

25. 《钢结构设计规范》4.3.6条:加劲肋宜在腹板两侧成对布置,也可单侧布置,但支承加劲肋、重级工

作制吊车梁的加劲肋不应单侧布置。

横向加劲肋的最小间距应为0.5h0,最大间距为2h0(对无局部压应力的梁,当采用2.5h0)。

h0tw?100时可

4

纵向加劲肋至腹板计算高度受压边缘的距离应在度,对双轴对称截面2hchc2.5~hc2范围内。(hc为梁腹板弯曲受压区高

?h0)

在腹板两侧成对布置的钢板横向加劲肋,其截面尺寸应符合下列公式要求:

h0?40 (4.3.6-1) 30b 厚 度:ts?s (4.3.6-2)

15 外伸宽度:bs? 在腹板一侧布置的钢板横向加劲肋,其外伸宽度应大于按公式(4.3.6-1)的1.2倍,厚度不应小于其

外伸宽度的

1。 15 。。。。。。

26. 《钢结构设计规范》4.3.7条:梁的支承加劲肋,应按承受梁支座反力或固定集中荷载的轴心受压构件

计算其在腹板平面外的稳定性。此受压构件的截面应包括加劲肋和加劲肋两侧15tw的腹板面积,计算长度取腹板高度h0。

当梁支承加劲肋的端部为刨平顶紧时,应按其所承受的支座反力或固定集中荷载计算其断面承压应力(对突缘支座尚应符合本规范第8.4.12条的要求);当端部为焊接时应按传力情况计算其焊缝应力。支承加劲肋与腹板的连接焊缝应按传力需要进行计算。

关于此条的做题心得体会:——未考虑腹板屈曲后强度时加劲肋设置的计算

1. 支承加劲肋一般设置于跨中有集中荷载作用的位置或梁的支座处。 2. 支承加劲肋与腹板的连接关系有两种方法:(二者选一)

a.支承加劲肋与集中力作用处翼缘刨平顶紧;——感觉此种情况一般用于支座处。 b.支承加劲肋与腹板通过角焊缝连接。

3. 支承加劲肋的设置与是否利用腹板的屈曲后强度也有关系。一般说来当利用腹板屈曲后强度时不

设置纵向支承加劲肋(本来就放任腹板屈曲,再设置纵向加劲肋就没什么意义了)。

4. 支承加劲肋的宽度bs不应超出支座处翼缘板的宽度b1(即:bs235fy范围内?b1?b?tw) 2 5.注意加劲肋切角导致其承压面积的减小。即:

R?fce.Ace

Ace?2(bs??1).ts

式中:R——跨中集中力或支座处反力;

Ace——端面承压面积(刨平顶紧) fce——端面承压强度设计值 bs——腹板一侧加劲肋的宽度;

ts——加劲肋钢板的厚度;

5

?1——加劲肋水平切角宽度。

6.注意加劲肋切角导致支承加劲肋与腹板通过角焊缝连接时角焊缝长度的减少。即:

lw?hw?2?2?2hf

R?1.3?0.7hf.?lw.ffw

式中:R——跨中集中力或支座处反力;

lw——焊缝计算长度;

(与h0有啥区别?) hw——腹板高度;

?2——加劲肋竖向切角尺寸;

上式中一定要注意系数1.3的含义:1.3是考虑加劲肋截面端部传来的力对焊缝的偏心影响系数。 在施兰清旧教材p325提供的是另一种解法即不考虑1.3的系数而分开计算角焊缝的?f和?f,

2?0.7hf?lw2R.e ?f?、?f?(其中W?)然后利用下式进行判断:

0.7hf?.lw62WR??f???f2?ffw ??????f? 用后一种方法关键是偏心距e的确定(由于有切角,所以算起来耐烦一点,经常取40mm)。

需要注意的是此处角焊缝尽管受剪但由于均匀受力其长度无需满足lw2?60hf,即超过也行。

但是:2007年真题认为此处受力是均匀分布的,即不受lw?60hf所限,同时也未考

虑1.3的偏心系数。到底按谁的来呢???????

7.计算支承加劲肋的稳定系数时,确定其截面类型(a、b、c)挺头痛。一般说来十字形截面为b类截面;

而T形截面(支座处)为c类截面;不完整的十字形也可以取为b类,也有的书取为c类。

8. 《钢结构设计规范》8.4.11条:焊接梁的横向加劲肋与翼缘板相接处应切角,当切成斜角时,其宽

度约为

bsbs32(但不大于40mm)即:?1?bs3;高度约为

bs2(但不大于60mm) 即

?2?,见图8.4.11,bs为加劲肋一侧的宽度。

27. 考虑腹板屈曲后强度时加劲肋的设置的计算

一般说来,为了保证腹板的稳定性,除了需设置横向加劲肋外,还需设置纵向加劲肋。但现在考虑到利用腹板屈曲后的强度即容许腹板局部屈曲,于是可以不设纵向加劲肋。

考虑梁腹板屈曲后强度后,腹板中间加劲肋(跨中部的加劲肋)需要承受拉力场斜向拉力的竖向分力;梁端支座加劲肋除了承受支座反力R外,还需承受拉力场的水平分力H,这与前面不考虑腹板屈曲后强度时是有所不同的。下面分别讨论:

a.中间横向加劲肋设计 i.加劲肋截面尺寸的确定:

6

h0?40 (4.3.6-1) 30b 厚 度:ts?s (4.3.6-2)

15 外伸宽度:bs? ii.验算加劲肋在梁腹板平面外的稳定性: 横向加劲肋中的轴心压力:Ns?Vu??cr.hw.tw?F

式中:F是作用于加劲肋上端的集中压力。(其上为均布荷载时则F?0) 然后就是计算加劲肋面积A(注意要包含加劲肋每侧15tw235fy范围内的腹板面积)

?求惯性矩Iz?回转半径iz?还是c类)?最后判断公式NsIzh?长细比?z?0??(截面类型咋确定?到底是Aizb类

??.f.A是否成立。

iii.加劲肋与腹板的连接角焊缝

(计算同上即:lw?hw?2?2?2hf

R?1.3?0.7hf. b.支座处支承加劲肋设计

?lw.ffw)

在R和H的作用下,一般用单根支座加劲肋由于不能满足验算要求,通常采用封头肋板。

即假定水平力H由封头肋板承受,而竖向力R则由支承加劲肋承受。

i.由张力场引起的水平力H(或称为锚固力)

梁端支座加劲肋除了承受支座反力R外,还需承受拉力场的水平分力H,

H??Vu??cr.hw.tw??1???ah??0?2 规范规定该水平力的作用点距计算高度上边缘 ii.确定支承加劲肋和封头肋板的间距e

h04处。(参见夏志斌书p143)

①把支承加劲肋和封头肋板及两者之间的板梁腹板看成为一竖向放置的工字形截面小梁,

两端简支于板梁的上、下翼缘,水平力H作用在此竖直小梁的小梁顶截面(即工字钢腹板的上翼缘)处的水平反力为Vh截面(即工字钢腹板的下翼缘)处剪力为

h04处,因而得到该

?3H4(此处剪力最大,底

1H); 4②再按竖直小梁腹板的抗剪强度确定支承加劲肋和封头肋板的间距e,即:

??Vh?fv e.twVhtw.fv

?e?

7

iii.选用封头肋板截面尺寸 竖直小梁中的最大弯矩为M?h033.H?h0.H; 44163h0.H;

16e.f 假定此弯矩完全由该小梁的翼缘承受,并按小梁截面为双轴对称考虑,由抗弯强度条件得

需要的封头肋板截面面积为:

Ac? 取封头肋板截面宽度bc(两侧总宽度)与板梁翼缘板(两侧总宽b)同宽,即取bc?b,

则由局部稳定要求封头肋板的厚度为:tc?1?bc???再看由此算得的bc?tc是否大于大15?2?于

Ac?3h0.H16e.f,若大于大于即可以。

iv.支承加劲肋的设计

①按支承加劲肋端面承压强度试选其外伸宽度bs和厚度ts

R?fce.Ace?Ace Ace?2(bs??1).ts?支承加劲肋的宽度bs不应超出翼缘板宽度一般取bs?b?tw2;

一般取加劲肋水平切角尺寸为?1?40mm(即加劲肋切角宽度)

?

?ts(还需满足局部稳定要求)

ts?bs判断上式求得的ts能否满足此式关于局部稳定的要求。 15235fy范围内的腹板面积)?

②按轴心受压构件验算支承加劲肋在梁腹板平面外的稳定性

计算加劲肋面积A(注意要包含加劲肋每侧15tw求惯性矩Iz?回转半径iz?Izh?长细比?z?0??(截面类型咋确定?Aiz??.f.A是否成立。

到底是b类还是c类)?最后判断公式Ns 注意:若e?15tw.235fyfy则加劲肋靠近封头肋板一侧取e宽另一侧仍然取

15tw.235,若e?15tw.235fy则取加劲肋靠近封头肋板一侧和另一侧均取15tw.235fy。

③加劲肋与梁腹板角焊缝的连接计算

lw?hw?2?2?2hf8

R?1.3?0.7hf.?lw.fwf(一般双面加劲肋时为?lw?4lw)

一般取加劲肋竖向切角尺寸为?2?60mm(即加劲肋切角高度)

注意:勿忘系数1.3

28. 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的计算

轴心受压构件首先要确定截面类型(a、b、c),其次要搞清楚计算长度,然后就是学会查表(只有

轴心受压时才查表,当然压弯构件中的?x、?y也是)。象受弯构件、压弯构件中的平面内、外稳定系数

?b则是通过公式计算出来的。

A. 双轴对称截面

B. 单轴对称截面

尤其是双角钢截面,对y轴一定要用换算长细比。

29. 受弯构件的计算

A.强度计算

⑴弯曲正应力计算

《钢结构设计规范》4.1.1条:

MyMx??f (4.1.1)

?x.Wnx?y.Wny ?x、?y——截面塑性发展系数;

对工字型截面:?x=1.05,?y=1.20; 对 箱 形截面:?x=?y=1.05; 对其他截面:可按表5.2.1采用。

当梁受压天翼缘的自由外伸宽度与其厚度之比大于13235fy而不超过15235fy时(即13235fy?b?2tw?15235fytf),应取?x?1.0,fy为钢材牌号所指屈服点。

对需要计算疲劳的梁,宜取?x=?y=1.0。

⑵剪应力计算

《钢结构设计规范》4.1.2条:

??V.S (4.1.2) I.tw V——计算截面沿腹板平面作用的剪力;

S——计算剪应力处以上毛截面对中和轴的面积矩;

9

I——毛截面惯性矩;

tw——腹板厚度。千万不要误写为b ⑶局部压应力的计算

《钢结构设计规范》4.1.3条:当梁上翼缘受有沿腹板平面作用的集中荷载、且该荷载处又未设

置支承加劲肋时,腹板计算高度上边缘的局部承压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c??.Ftw.lz (4.1.3-1)

式中: F——

?——

lz——集中荷载在腹板计算高度上边缘的假定分布长度,按下式计算:

lz?a?5hy?2hR (4.1.3-2) a——集中荷载沿梁跨度方向的支承长度,对钢轨上的轮压可取50mm;

hy——自梁顶面至腹板计算高度上边缘的距离;

hR——轨道的高度,对梁顶无轨道的梁hR=0;

f——钢材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在梁的支座处,当不设置支承加劲肋时,也应按公式(4.1.3-1)计算腹板计算高度下边缘的局部

压应力,但取? ?1.0。支座集中反力的假定分布长度应根据支座具体尺寸参照公式(4.1.3-2)计算。

注:腹板的计算高度h0:

对轧制型钢梁为腹板与上、下翼缘相接处两内弧起点间的距离; 对焊接组合梁为腹板高度;

对铆接(或高强度螺栓连接)组合梁为上、下翼缘与腹板连接的铆钉(或高强度螺栓连

接)线间最近距离(见图4.3.2)。

另附4.3.8条注:翼缘板自由外伸宽度b的取值为:对焊接构件取腹板边至翼缘(肢)边缘的距离;

对轧制构件取内圆弧起点至翼缘(肢)边缘的距离。

再附4.3.2条:(p27)。。。。此处h0为腹板的计算高度(对单轴对称梁,当确定是否要配置纵向加劲

时,h0应取为腹板受压区高度hc的2倍),。。。。。

⑷折算应力计算

《钢结构设计规范.4.1.4条;

?2??c2??.?c?3?2??1.f (4.1.4-1)

??M.y1 (4.1.4-2) In 10

B.3——轧制槽钢简支梁

不论荷载的形式和荷载作用点在截面高度上的位置,均可按下式计算:

?b?570b.t235. (B.3) l1.hfy' 按公式(B.3)算得的?b值大于0.6时,应用(B.1-2)式算得的?b代替?b值。 B.4——双轴对称工字形等截面(含H型钢)悬臂梁

按公式(B.1-1)计算,但公式中系数按表B.4查得。即:

2???y.t1??4320A.h?235? ?b??b. (B.1-1) ..1?.????y2Wx?4.4hf???y? B.5——受弯构件整体稳定系数的近似计算

均匀弯曲的受弯构件,当?y?120235fy时,其整体稳定系数?b可按下列近似公式计算:

1.工字形截面(含H型钢): 双轴对称时:?b?1.07??y244000235?fy (B.5-1)

?y2fyWx?? 单轴对称时:?b?1.07? (B.5-2)

(2?b?0.1).A.h14000235 2.T形截面(弯矩作用在对称轴平面,绕x轴):

1)弯矩使翼缘受压时: 双角钢T形截面:?b?1?0.0017?yfy235 (B.5-3)

(巴山夜语:注意是?y而不是?yz!!!但求?y时用的是?yz。对于T形截面求?b

时一定要用?y而不能用?yz)

部分T形钢和两板组合T形截面:?b 2)弯矩使翼缘受拉且腹板宽厚比不大于18?1?0.0022?yfy235 (B.5-4)

235fy时:

?b?1?0.0005?yfy235 (B.5-5)

' 按公式(B.5-1)至公式(B.5-5)算得的?b值大于0.6时,不需按公式(B.1-2)换算成?b;当

按公式(B.5-1)和公式(B.5-2)算得的?b值大于1.0时取?b

16

?1.0。

37. 注意单轴对称时所用的?y、?yz的选用原则。斜平面。。。

单轴对称截面如T形截面和双角钢截面计算受弯构件的整体稳定和压弯构件的平面外稳定时,其?b

的计算所用到的是?y而不是?yz;?y的计算用的则是?yz。

38. 受弯构件不需要计算整体稳定的39. 单角钢的一些知识汇总:

A.《钢结构设计规范》5.3.1条:确定桁架弦杆和单系腹杆(用节点板与弦杆连接)的长细比,

其计算长度l0应按表5.3.1采用。

桁架弦杆和单系腹杆的计算长度l0 表5.3.1

项 弯曲方向 次 1 2 3 注:1.

在桁架平面内 在桁架平面外 斜平面 弦杆 腹杆 支座斜杆和支座竖杆 其他腹杆 l1中的b指的是整个翼缘宽度而不是1宽度。

2bl l1 —— l l l 0.8l l 0.9l ;l1为桁架弦杆侧向点之间的距离。 l为构件的几何长度(节点中心间的距离)

2.斜平面系指与桁架平面斜交的平面,适用于构件截面两主轴均不在桁架平面内的单角

钢腹杆和双角钢十字形截面腹杆。

3.无节点板的腹杆计算长度在任意平面内均取其等于几何长度(钢管结构除外)。

当桁架弦杆侧向支承点之间的距离为节间长度的2倍(图5.3.1)且两节间的弦杆轴心压力不相

同时,则该弦杆在桁架平面外的计算长度,应按下式确定(但不应小于0.5l1):

l0?l1(0.75?0.25N2 (5.3.1) N1 式中:N1——较大的压力,计算时取正值;

N2——较小的压力或拉力,计算时压力取正值,拉力取负值。

桁架再分式腹杆体系的受压主斜杆及K形腹杆体系的竖杆等,在桁架平面外的计算长度应

按公式(5.3.1)确定(受拉主斜杆仍取l1);在桁架平面内的计算长度取节点中心间的距离。

B.《钢结构设计规范》5.3.8条:受压构件的长细比不宜超过表5.3.8的容许值。 受压构件的容许长细比 表5.3.8

项次 1 构件名称 柱、桁架和天窗架中的杆件 柱的缀条、吊车梁或吊车桁架以下的柱间支撑 容许长细比 150 17

2 支撑(吊车梁或吊车桁架以下的柱间支撑除外) 用以减小受压构件长细比的杆件 200 注意:1.桁架(包括空间桁架)的受压腹杆,当其内力等于或小于存在能力的50%时,容许长细比

可取200。

2.计算单角钢受压构件的长细比时,应采用角钢的最小回转半径,但计算在交叉点相互连接的交叉杆件平面外的长细比时,可采用与角钢肢边平行轴的回转半径。

3.跨度等于或大于60m的桁架:

其受压弦杆和端压杆的容许长细比宜取100,

其他受压腹杆可取150(承受静力荷载或间接承受动力荷载)或200(直接承受动力荷载)。

4.由容许长细比控制截面的杆件,在计算其长细比时可不考虑扭转效应。

C.《钢结构设计规范》5.3.9条:受拉构件的长细比不宜超过表5.3.9的容许值。 受拉构件的容许长细比 表5.3.9 项次 1 2 3 桁架的杆件 吊车梁或吊车桁架以下的柱间支撑 其他拉杆、支撑、系杆等(张紧的圆钢除外) 构件名称 承受静力荷载或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 一般建筑结构 350 300 400 有重级工作制吊车的厂房 250 200 350 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 250 —— —— 注:1. 承受静力荷载的结构中,可仅计算受拉构件在竖向平面内的长细比。

2. 在直接或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中,单角钢受拉构件长细比的计算方法与表5.3.8注2相同。 3. 中、重级工作制吊车桁架下弦杆的的长细比不宜超过200。

4. 在设有夹钳或刚性料耙等硬钩吊车的厂房中,支撑(表中第二项除外)的长细比不宜超过300。 5. 受拉构件在永久荷载与风荷载组合作用下受压时,其长细比不宜超过250.

6. 跨度等于或大于60m的桁架,其受拉弦杆和腹杆的长细比宜取300(承受静力荷载或间接承

受动力荷载)或250(直接承受动力荷载)

D.《钢结构设计规范》5.3.2条:确定在交叉点相互连接的桁架交叉腹杆的长细比时,

在桁架平面内的计算长度,应取节点中心到交叉点间的距离; 在桁架平面外的计算长度,当两交叉杆长度相等时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压杆 1)相交另一杆受压,两杆截面相同并在交叉点均不中断,则:

l0?lN1(1?0) 2N 2)相交另一杆受压,此另一杆在交叉点中断但以节点板搭接,则:

l0?l1??2N012N. 3)相交另一杆受拉,两杆截面相同并在交叉点均不中断,则:

l0?l13N(1?.0)?0.5l 24N 4)相交另一杆受拉,此拉杆在交叉点中断但以节点板搭接,则:

18

3Nl0?l1?.0?0.5l

4N 当此拉杆连续而压杆在交叉点中断但以节点板搭接,若N0?N或拉杆在桁架平面外的

3N0l2N(?1)时,取l0?0.5l。 抗弯刚度EIy?4?2N0 式中l为桁架节点中心间距离(交叉点不作为节点考虑);N为所计算杆的内力;N0为

相交另一杆的内力,均为绝对值。两杆均受压时,取N0 2.拉杆,应取l0?N,两杆截面应相同。

?l

当确定交叉腹杆中单角钢杆件斜平面内的长细比时,计算长度应取节点中心至交叉点的距离。

桁架交叉腹杆在桁架平面外的计算长度

项次 杆件类别 杆件的交叉情况 桁架平面外的计算长度 1 压 相交的另一杆受压,两杆在交叉点均不中断 l0?lN1(1?0) 2N2 相交的另一杆受拉,两杆中有一杆在交叉点中断但以节点板搭接 l0?l1??2N0.12N 3 相交的另一杆受拉,两杆在交叉点均不中断 l0?l13N(1?.0)?0.5l 24N4 杆 相交的另一杆受拉,此拉杆在交叉点中断但以节点板搭接 3Nl0?l1?.0?0.5l 4Nl0?l 5 拉杆 我的理解:

1. 桁架杆件分弦杆和腹杆,弦杆又分为上弦杆和下弦杆,显然弦杆不可能在竖向平面内

不对称即不可能是单角钢只能是双角钢、T形钢或双轴对称的工字钢或H形钢。而腹杆则可以是单系腹杆也可以是交叉腹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管是单系腹杆还是交叉腹杆都既可以是单角钢也可以是关于y轴对称的截面形式。

2. 对于单系腹杆只有斜平面一种情况即只有一种计算长度(0.9l或1.0l),相应的回转

半径则用最小回转半径imin;显然其长细比为:

??l'imin

l——当腹杆为支座斜杆和支座竖杆时l?1.0l;

19

'' 当腹杆为非支座处的斜杆和竖杆即为其他腹杆时l 巴山夜语:单角钢的斜平面也就是桁架的平面。 3. 而对于交叉腹杆则分平面内和平面外两种情况分别计算,

'?0.9l

平面内的计算长度为为节点至交叉点之间的距离(如0.5l); 平面外的计算长度则为节点之间的距离(如1.0l)。

4. 当交叉腹杆有单角钢截面时其平面内的回转半径为最小回转半径imin,而其平面外的

回转半径则为iy(即一肢平行于y轴)。即:

平面内长细比为:?x?l0x0.5l ?iminiminl0yiy?l iy 平面外长细比为:?y? 2、3、4款即《钢结构设计规范》5.3.8条注2的具体解释。

5. 关于压杆和拉杆容许长细比的讨论:

屋架中受压支撑构件的容许长细比为????200;

屋架中受拉支撑构件的容许长细比为前者即后者即

????400或350,

????400用于一般建筑结构; ????350用于重级工作制吊车的厂房。

6. 关于弦杆的讨论: 上弦杆:

在桁架平面内的计算长度一般取节点中心的距离l;

在桁架平面外的计算长度一般取上弦横向水平支撑的节间长度。

在有檩屋盖中如檩条与横向水平支撑的交叉点用节点板焊牢则此檩条可视

为屋架弦杆的支承点。

在无檩屋盖中考虑大型屋面板能起一定的支撑作用,故一般取两块屋面板的

宽度但不大于3m。

下弦杆:

则视有无纵向水平支撑,取纵向水平支撑节点与系杆或系杆与系杆间的距离。

33.屋盖支撑

一般分为:横向水平支撑、纵向水平支撑、垂直支撑、系杆。 横向水平支撑又可分为上弦横向水平支撑和下弦横向水平支撑。 上弦横向水平支撑一般布置于房屋两端或纵向温度区段两端。

下弦横向水平支撑当屋架间距小于12m时一般要设置;当屋架间距大于12m

时一般不设置(施工不方便)但上弦支撑要加强。

纵向水平支撑 单跨厂房一般沿两纵向列柱设置,多跨厂房则要根据具体情况沿全部或部分

20

《高砼规》附录B.0.3:高层建筑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时,突出屋面房屋(如楼梯间、电梯间、水箱间等)宜作为一个质点参加计算,计算求得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应增大,增大系数?n可按表B.0.3采用。增大后的地震作用仅用于突出屋面自身及与其直接连接的猪蹄结构构件的设计。增大系数?n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1、 表B.0.3注:1.

GnG以及

KnK有关。

Kn、Gn分别为突出屋面房屋的侧向刚度和重力荷载代表值;K、G分别为主

体结构层侧向刚度和重力荷载代表值,可取各层的平均值;

2.楼层侧向刚度可由楼层剪力除以楼层层间位移计算。

小议:其实法二与法一的差别也就是顶部放大系数的取法不一样,其他的计算都一样。 105.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首先要明白:

1.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不考虑顶部附加水平力?Fn(或曰?n);

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不考虑局部突出部分的放大作用,局部突出部分仅仅是作为一个普通的质点

计算,没有任何特殊的考虑。 106小结以下:——高宽比

1.计算风荷载体型系数时用的高宽比中的宽度应该为窄边而不是迎风面宽度。

2.计算风振系数?z?1??.v.?z?z时用于计算脉动影响系数v的高宽比中的宽度为迎风面宽度。 ——《荷载规范》7.4.4条。

3.《荷载规范》7.4.1条用于判断是否考虑风振系数?z时用的高宽比(H为窄边而不是迎风面的宽度。即与风向无关。

4. 《荷载规范》附录E求结构自振周期时用的宽度为窄边而不是迎风面宽度。

B是否大于1.5)中的宽度

46

纵向柱列布置。

当屋架间距小于12m时通常布置在屋架下弦平面,但三角形屋架及端斜杆

为下降式且主要支座设在上弦处的梯形屋架和人字形屋架也可以布置在上弦平面内。

当屋架间距大于12m时,纵向水平支撑宜布置在屋架的上弦平面内。 垂直支撑无论有来屋盖或无檩屋盖,通常均应设置垂直支撑。

屋架的垂直支撑应与上、下弦横向水平支撑设置在同一柱间(即不是沿厂房通长布置)。屋架跨度小于等于18m可只在跨中布置一道;屋架跨度大于18m时宜在跨度

13的地方布置两道。

系杆应在横向支撑或垂直支撑节点处沿房屋通长设置系杆。系杆分为刚性系杆和柔性系杆。

34.计算框架柱的长细比时,所用的横梁和柱子的线刚度分别为

E.Ibl和

E.IcH,并没有考虑

什么刚接或铰接的影响(即不考虑其他的因素)。唯一要注意的是:

无侧移框架:梁远端为固接(即嵌固)时横梁线刚度要乘以2.0; 梁远端为铰接时横梁线刚度乘以1.5; 而当梁远端为刚接时则不乘(或曰乘以1.0)。

——这就有点不可思议,刚接应该介于1.5和2.0之间才对呀,why!!! 有侧移框架:梁远端为固接(即嵌固)时横梁线刚度要乘以2 梁远端为铰接时横梁线刚度乘以0.5; 而当梁远端为刚接时则不乘(或曰乘以1.0)。 ——这就有点不可思议,刚接应该介于23;

3和0.5之间才对呀,why!!!

其次:当横梁与柱铰接时横梁线刚度取为0;底层柱与基础刚接时取K2底层柱与基础铰接时取K2?10,

?0。

再次:注意摇摆柱!!!柱顶一定要有轴力作用否则无法求出具体的摇摆柱的影响

有多大。

35.梁与柱的焊缝连接问题

A.若梁的翼缘和腹板与柱的翼缘均为二级以上对接焊缝,则强度能够保证(即无

需验算)。

B.若梁翼缘处为二级以上对接焊缝,但梁的腹板与柱的翼缘为角焊缝时则要计算角

焊缝的强度。此时腹板的角焊缝既要承担剪力还要分担一部分弯矩,腹板弯矩按下式承担:Mw?Iw.M

If?Iw 然后分别计算?f?MwVV、?f?? WfA0.7hf.?lw 21

??f 再按????f ⑴吊车台数的问题

???2?ffw ?f??236.吊车梁计算的相关知识点

计算吊车梁的强度、稳定按两台吊车考虑;

计算吊车梁的疲劳和变形(刚度)时按作用在跨间内起重量最大的一台吊车考虑。 ⑵多台吊车的折减问题

按照《荷载规范》5.2.1条和5.2.2条的说法折减只是针对排架的计算,吊车梁计

算时并不考虑两台及两台以上吊车的折减;而当计算排架且有两台或两台以上吊车时不管是纵向水平荷载还是横向水平荷载都要乘以折减系数。

⑶动力系数的考虑问题

首先,动力系数的考虑只是针对计算吊车梁及其连接的强度

其次,疲劳和变形的计算采用吊车荷载的标准值,且不考虑动力系数; 再次,

⑷标准值、设计值问题

疲劳和变形的计算采用吊车荷载的标准值,且不考虑动力系数,且是一台最大的吊

车;

强度和稳定计算时用的是设计值,且要考虑动力系数。(计算水平向的不考虑动力

系数)

⑸吊车梁自重问题的考虑

①通常采用考虑吊车梁永久荷载影响的内力增大系数?z

吊车梁永久荷载影响的内力增大系数?z

吊车梁跨度 吊车梁钢 材 Q235钢 Q345钢 6 1.03 1.02 12 1.05 1.04 15 1.06 1.05 18 1.08 1.07 24 1.10 1.09 30 1.13 1.11 36 1.15 1.13 一般吊车梁跨度为6m时取1.03;12m时取1.05;18m时取1.07. ②吊车梁自重荷载分项系数取1.2。

魏明钟的书是按1.2考虑的即:1.1

pp+1.1 ?1.2 ?0.05 ?Mxk ?1.4 ?Mxkp夏志斌的书是综合考虑按1.4考虑的即:1.1?1.4?1.05?Mxk 上两式误差应该很小,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误差为 ⑹吊车梁强度的计算问题

①首先要明白正应力计算时一定不能考虑塑性发展系数,当然剪应力、局部压应

力和折算应力就更不用考虑了;

②计算吊车梁竖向弯矩时要考虑动力系数(1.05或1.1)、荷载分项系数(1.4)、

吊车梁的自重(而且要注意的是此处的自重包括一部分活荷载,因此自重也要乘以动力系数,但自重分项系数仍按1.2采用——参见魏明钟书p260)。 假设吊车活载产生的弯矩为M, 则Mx,max=1.1

1。

147)

?1.4 ?M+1.1 ?1.2 ?0.05 ?M

22

式中:1.1为动力系数;

1.4、1.2分别为活载和恒载的分项系数;

0.05为考虑吊车梁和轨道等自重设为竖向荷载的0.05倍。 显然与此即Mx,max相应的最大竖向剪力为:

Vmax?1.1?1.4?V?1.1?1.2?0.05?V

③计算吊车梁及其制动结构的强度、稳定性以及吊车梁、制动结构、柱子相互间

的连接时,横向水平荷载应取max?1.4Tk,1.4Hk?(注意横向水平荷载不

考虑动力系数1.1——参见夏志斌书p210),这一点不同于下一条的横向水平挠度的计算。另外要注意的是只有重级工作制吊车才考虑卡轨力1.4Hk,轻、中级工作制吊车并不考虑卡轨力1.4Hk,直接取1.4Tk。

④计算局部承压强度时荷载设计值也要考虑动力系数1.1或1.05。 ⑺吊车梁的变形(刚度)验算

包括竖向挠度和水平(横向)挠度的验算,其中:

吊车梁竖向挠度的验算只考虑一台吊车荷载及吊车梁自重(通过系数表示)的标

准值引起的最大弯矩,不考虑动力系数。要注意的是计算吊车梁竖向挠度时竖向荷载标准值中要考虑吊车梁的自重。即计算竖向挠度时用的最大弯矩标准值为1.05乘以一台最大的吊车在跨中产生的最大的弯矩标准值,1.05包括0.05的自重。

吊车梁水平(横向)挠度的验算一般是针对冶金工厂中设有工作级别为

A7、A8级吊车的车间,其吊车梁或吊车桁架的制动结构尚应计算由一台最大吊车横向水平荷载的标准值(Tk,按荷载规范计算)产生的水平挠度,不宜超过制动结构跨度的

1。再就是要注意计算吊车梁水平(横向)

2200(——魏明钟p258)

挠度时横向荷载标准值的计算中不应该包括吊车梁的自重。

而且,计算吊车梁横向水平挠度时用的水平力只是吊车横向水平力而不是取与

卡轨力中的较大值来计算(即使重级工作制吊车也不考虑卡轨力)——参见夏志斌书p210、魏明钟p260 即取:Tk ⑻疲劳计算

①疲劳计算时用的也是一台最大的吊车的荷载、也不考虑动力系数、也是标准

值(即不考虑荷载分项系数)。不管是计算弯矩还是计算剪力。

②计算疲劳时不考虑吊车梁的自重。——参见夏志斌p212 小结一下:

1. 使用吊车横向水平荷载时无论是用来计算横向水平挠度还是计算吊车梁的强度

等都不乘动力系数。只不过计算挠度时用的是标准值而计算强度时用的是设计

?10%?Q?g而不能取与卡轨力Hk?0.1?Fk中的较大者。 n 23

值。

2. 使用吊车竖向荷载计算吊车梁强度时用的是设计值且要乘以动力系数;而使用吊

车竖向荷载计算吊车梁竖向挠度时用的则是标准值且不考虑动力系数。 3. 计算吊车梁强度、竖向挠度时要考虑吊车梁自重;而计算横向水平挠度(若有相

关强度计算也是)、疲劳时则不用考虑吊车梁自重。

37.檩条计算时的一些知识及要点:

①沿坡向竖向荷载q计算“檩条”的竖直、水平分量时要分别乘以cos?和sin?。

即 :Y?q?s?cos?、X?q?s?sin?;s为檩条坡向间距。

' ②沿水平面竖向荷载q计算檩条的竖直和水平分量时 法一:先转换成沿坡屋面的竖向荷载q了沿坡向的竖向荷载即q''''?q'?cos?,再乘以坡向间距s则变成

?cos??s。显然q'?cos??s?q'?s',其

中s为坡向间距s的水平投影。通俗的说就是:坡向间距s的水平投影乘以沿水平面的竖向荷载q等于沿坡屋面的竖向荷载q向间距。

法二;可以直接用沿水平面的竖向荷载乘以cos?变为沿坡屋面的竖向荷载。 ③再将②中的q象①中一样分解。即:

'''''?q'?cos?乘以坡

Y?q'?cos??cos??s、

' X?q?cos??sin??s

④求檩条“侧向弯矩“时要注意若檩条跨中有一个侧向支撑则l减半计算。侧向有拉

My不条时一般无需验算梁的整体稳定。赵赤云p236计算稳定应力时用的Mx、

是一个截面的。

38.格构式柱的计算: 缀板式:

两侧的剪力为V?A.f85fy235 V 2VV 一个肢一侧的剪力为 :1?

24 一侧的剪力为:V1?

缀条式:

24

两侧总共剪力为V?A.f85fy235 一侧的剪力为:V1?V 2 一侧的一根斜缀条所承受的轴力为:N? 斜缀条稳定计算时的注意事项:

V1n.cos?(单肢为1.交叉肢为2)

①计算长度:取两肢轴线b0(不是总宽b)除以cos?。

b0 ②单角钢偏心(稳定)强度:折减系数k ③回转半径取最小回转半径imin ④截面类型为b类。

⑤斜缀条连接焊缝的计算:(强度)

?0.6?0.0015?,??cos?imin

?iv

i.焊缝强度设计值要乘以0.85的折减系数!!!(焊缝也不能幸免,搭得沾光); ii.三面围焊长度 缀板

缀板(M、V)与柱肢连接焊缝为三面围焊,但偏于安全计,不计两侧面角焊缝的作

用。只计端面(但端面焊缝长度不扣除2hf)即:

?lw计算时不考虑端面角焊缝的最大系数?f=1.22(偏于安全)

?f?MM ?1W?0.7?hf?hb26V

0.7?hf?hb ?f? 再按:?f22()??f?ffw验算。 ?f 另外还要注意验算缀板刚度和分肢稳定性。

40.梁的栓焊混合连接或都是焊接或都是螺栓连接,要注意: 1)连接处(截面)弯矩的分配

2)连接处(截面)剪力由腹板承担,但由于焊缝或螺栓连接造成的偏心,此剪力将产生

一个附加弯矩,也由腹板承担。

具体参见《赵赤云》p212、《沈祖炎》p239 40. 连续板、梁的计算跨度

梁兴文下p22 蓝宗健p250

41. 重力荷载代表值,震规取多质点系数为0.85,而高钢规取0.8 ???

25

42. 区别锚固长度、搭接长度和连接区长度 43. 受扭计算时

Acor?bcor?hcor ucor?2(bcor?hcor)

此处:bcor?b?2c?b?2?25

2?2 5 hcor?h?2c?h?上式中是c而不是as

'44.由于一般柱的保护层厚度比梁的保护层厚度多5mm,因此as和as也分别多出5mm。初步估算时

按下表取值(初取)

as,as' 类别 单筋 双筋 柱 40 60~70 梁 对于板,可取as=20mm。 45.主动土压力的计算

35 60 尤其要注意的是,当计算填土中存在地下水时分两种计算方法: 一种是水土分算法,一种是水土合算法。

水土分算法是将主动土压力和水压力分别计算后再叠加的方法。适用于渗透性大的砂土层。 水土合算法在计算土压力时将地下水位以下的土体重度取为饱和重度,水压力不再单独计算叠加。

适用于渗透性小的粘性土层。

应该说明的是:要看清题意。墙背的总压力包括主动土压力和水压力之和。计算主动土压力时地下水位以下部分要用有效重度(即浮重度)。

一般说来,当墙后填土有水时,(主动)土压力部分将减小,但计入水压力后,总压力将增大,而

且水位越高总压力越大。所以为保证挡土墙的安全必须做好填土内的排水工作。

当挡土墙高度超过5m时,是计算主动土压力时乘以?c,但计算压强时并不需要乘以?c。即:

pa???z?ka;

1Ea????z2?ka??c

2切记!!!! 水土分算时,当挡土墙高度超过5m时,计算总的墙背压力时,只是主动土压力乘以?c的系数,

26

水压力并不乘以系数?c。(赵赤云的30天冲刺有相关的习题)。

计算挡土墙的滑移和倾覆稳定性时,一定要注意别忘了主动土压力这一项,尤其是计算挡土墙墙

底的边缘最大应力时,容易疏忽主动土压力偏心造成的弯矩(两项,水平项和竖直项)所产生的应力和主动土压力的竖向分力所产生的轴向应力(弯矩产生的应力是另外的)——赵赤云的书有教训。

46.计算基础底部压力时,一定要分清公式中的宽度b的意思,别把l当成了b。

47.计算土层分层处的主动土压力时,不同土层的粘聚力系数不同时,计算有区别。计算上层土底压

力和下层图上的压力就不同。

上层土底的压力用上层土的粘聚力系数,而计算下层土上的压力时用的却是下层土的粘聚力系数

。 ??.h依然用上面若干层的)

ii48.计算柱对承台的冲切时,在求?0x时,?0x?a0.84,?0x?0x;当a0x?h0时在公

h0?0x?0.2式?0x?a0xh0中取a0x?h0,当然a0x?0.2h0也必须满足,这样就保证了0.2??0x?1。

还有一点要注意:在承载力公式计算的右侧中,同样要求a0x?h0,当a0x?h0时同样要取

a0x?h0???????????

49.砖墙条形基础当砖墙两侧的小台阶小于60mm时,按规范的取法为取60mm,但赵赤云的30天冲

刺,仍按到柱边的距离取(我认为有道理)。 50.沉降计算及相关的zn?b(2.5?0.4lnb)中的b指的是矩形的短边(不一定是弯矩作用方向的长

度),而偏心时弯矩作用方向一般指的是b。但沙治国的书不是这样讲的,

51.梁板基础计算支座或跨中弯矩时,如果没有告诉求单位宽度的弯矩,一定别忘记了乘以板的宽度。

否则量纲也不对(即不是KNm,而是KN)。 52.计算复合地基的单桩承载力(或特征值)时,

力,是否需要按宽度和深度进行修正即:

fsk、fspk(或fsp)的取值规范为天然地基的承载

fa?fak??b.(b?3).???d.(d?0.5).?m

这一点在赵赤云的30天冲刺中,有两个例子,请好好参考一下。

53.计算T形截面梁的极限弯矩时,当求出为第二类(即进入腹板)T形截面时不能用

hfxx'') 而要用Mu??1fcbx(h0?)??1fc(bf?b)?hf?(h0?Mu?fy?As?(h0?);

22254.偏心受压时重点是小偏心受压;

偏心受拉时重点是大偏心受压。当为大偏心受压时,一定要先求

所求得的

'As'(即由?MAs?0求),当

As'?0时先按As'??min?b?h算As,然后按As'?0算As,取二者的较小值。

若先求As则可能无穷大,白忙活!!!!

27

55.计算裂缝wmax,受弯构件(梁)时?te?As,千万别忘记了系数0.5.

0.5bh56.箍筋肢距的考虑感觉是抗震规范里才考虑,对吗????《高规》p《混凝土规范》p179??? 57.螺旋式间接钢筋“附注”地雷挺多!!!!

57.T形截面梁抗扭计算时,翼缘的面积不包括腹板进入翼缘的部分b?hf,而是(bf''?b)?h'f。

58.小偏心受压时,先前也假定?s是受拉的,才与?s负压。

59.小偏心受压时,As和

????1??0.8?fy??fy配套,正拉

?b??1?b?0.8As'都必须大于0.2%bh。

'60.大偏心受压时,As和As都必须大于0.2%bh,但我有一点疑问就是,规范说偏心受压中的受

拉钢筋应当按受拉而不是受压钢筋考虑最小配筋率(即取0.2%和45ftff中的较大值)。?????

61.大偏心受拉时,一般参考书中As和As都必须大于0.2%和45'ftff中的较大值,但规范说偏心受

拉计算时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即大偏心受拉,因为小偏心受拉时

As'应按0.2%考虑,此处偏心受拉指的应该是

As和As'一般都受拉而不是受压。

62.土地液化及其常识

A.只有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不含黄土)才可能在地震时发生液化;

6度时一般情况下可不进行判别,但是对液化沉陷敏感的乙类建筑可按7度的要求进行判别, 7~9度时乙类建筑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进行判别。 B.初步判别法

饱和的砂土和粉土(不含黄土),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初步判别为不液化或不考虑液化

影响:

(1) 地质年代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时,7、8度时可判别为不液化。 (2) 粉土的粘粒(粒径小于0.005mm的颗粒)含量百分率,7度、8度和9度分别不小

于10、13和16时可判别为不液化土。

(3) 天然地基上的建筑,当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和地下水位深度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

不考虑液化影响:

du?d0?db?2 (不考虑土层液化的覆盖层厚度条件)

dw?d0?db?3 (不考虑土层液化的地下水位深度条件) du?dw?1.5d0?2db?4.5 (不考虑土层液化时覆盖层厚度与地下水

深度之和所应满足的条件)

28

式中:dw——地下水位深度(m),宜按建筑使用期内年平均最高水位采用,也可按近

期内年最高水位采用;

,计算时宜将淤泥和淤泥质土扣除; du——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m)

,不超过2m时应采用2m; db——基础埋置深度(m)

,可按规范下表采用。 d0——液化土特征深度(m)

液化土特征深度d0(m)

烈度 饱和土类别 7 粉土 砂土 6 7 8 7 8 9 8 9 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是指地震时能抑制可液化土层喷水冒砂的厚度。构成覆盖层的非液化层除天然地层外,还包括堆积五年以上,或地基承载力大于100kPa的人工填土层。 当覆盖层中夹有软土层(如淤泥和淤泥质土层),对抑制喷水冒砂作用很小,且其本身

在地震中很可能发生软化现象时该土层应从覆盖层中扣除。 覆盖层厚度一般从第一层可液化土层的顶面算至地表。

C.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法(即进一步判别法)

一般情况下,当地面下15m深度范围内的锤击数N63.5(未经杆长修正)小于下式确定的

临界值Ncr时应判别为液化土,否则为非液化土。 (1) 砂土

Ncr?N0?1?0.1(ds?3)?0.1(dw?2)? ( ds?15m)

化简即为:Ncr?N0?0.9?0.1(ds?dw)?

(2) 粉土

Ncr?N0?0.9?0.1(ds?dw)?3?c ( ds?15m)

式中:Ncr——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

N0——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按表采用; ds——饱和土标准贯入点深度(m); dw——室外地面到地下水位的距离(m);

29

?c——粘粒含量百分率,当?c?3时取等于3。

当采用桩基或埋深大于5m深基础时,尚应判别15~20m范围内土的液化,这时上两式变为: (3) 砂土

Ncr?N0(2.4?0.1dw) (15m?ds?20m)

(4) 粉土

Ncr?N0(2.4?0.1dw)3?c (15m?ds?20m)

(1) 和(2)中将ds取为ds=15即得到如上两式。

D.液化指数

IlE??(1?i?1nNi)?di?wi Ncri 式中:IlE——液化指数;

n——在判别深度范围内每一个钻孔标准贯入试验点总数;

Ni、Ncri——分别为i点标准贯入锤击数的实测值和临界值,当实测值大于临界值时应

取临界值的数值;

di——i点所代表的土层厚度(m),可采用与标准贯入试验点相邻的上下两标准贯入

试验点深度差的一半(即i点上下两相邻试验点之间距离的一半),但上界不小于地下水位深度,下界不大于液化深度;

wi——i层土单位土层厚度的层位影响权函数(单位为m?1)。

时应采用0值,5~15m之间线性内插取值;

当判别深度为15m时,且该层中点的深度不大于5m时应采用10,等于15m

当判别深度为20m时,且该层中点的深度不大于5m时应采用10,等于20m

时应采用0值,5~20m之间线性内插取值。

上式中di、wi可参照郭继武《建筑抗震设计》教材p39图2-19;一

般来说,考试时贯入点的深度位置必须给出,否则无法求解。

在求标准贯入点代表的土层厚度时,应注意考虑实际土层的分界线。 显然,液化层的厚度愈厚,埋藏愈浅,它对建筑的危害性就愈大。 这里特别需要注意di的取值:

di——i点所代表的土层厚度(m),可采用与标准贯入试验点相邻的上下两标准贯入试验点

深度差的一半(即i点上下两相邻试验点之间距离的一半),但上界不小于地下水位深度,下界不大于液化深度;

言下之意,地下水位之上的砂土或粉土并不会液化,液化深度以下(通俗的说既是最底层)

30

的非砂土和粉土也不会液化。

若地下水位离地面较近,取第一个标准贯入点代表的土层厚度时,地下水位作为上界为第一个贯入点代表层厚度的顶标高,第一个贯入点和第二个贯入点之中点为第一个贯入点代表层厚度的底标高,底标高和顶标高的差即为第一个贯入点代表层厚度;

同样的道理,中间若无非液化土层,则第i个标准贯入点代表层厚度则为第i个标准贯入点和第i+1个标准贯入点之中点之标高减去第i-1个标准贯入点和第i个标准贯入点之中点之标高所得的差值;

中间若有非液化土层(或通过计算不会液化的砂土层或粉土层),则计算其上面一层的贯入点的代表层厚度时,该此液化土层的顶标高即为该贯入点所代表土层的底标高,顶标高计算同一般的一样;同样的道理计算该非液化土层下一个标准贯入点的代表层厚度时,此非液化层的底标高则为该标准贯入点代表土层的顶标高,底标高计算同一般的一样。

最下面一个标准贯入点的计算既是把最底层的标高作为所代表土层的底标高。

63.框架计算的若干问题

《高规》5.2.2条:在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中,现浇楼面和装配整体式楼面中梁的刚度可考虑翼缘

的作用而予以增大。楼面梁刚度增大系数可根据翼缘情况取为1.3~2.0。

对于无现浇面层的装配式结构,可不考虑楼面翼缘的作用。

《高规》5.2.3条: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可考虑框架梁端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对梁端负弯矩乘以调

幅系数,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装配整体式框架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可取为0.7~0.8;

现浇框架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可取为0.8~0.9;

2.框架梁端负弯矩调幅后,梁跨中弯矩应按平衡条件相应增大;

3.应先对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梁的弯矩进行调幅,再与水平作用产生的框架梁弯矩进行

组合;

4.截面设计时,框架梁跨中截面正弯矩设计值不应小于竖向荷载作用下按简支梁计算的

跨中弯矩设计值的50%。

64.分层法

针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无侧移框架(多层多跨)。 基本假定:

a.多层多跨框架的侧移很小而可忽略不计;由此假定即可用力矩分配法进行计算。

b.每一层框架梁上的竖向荷载只对本层的梁及与本层梁相连的框架柱产生弯矩和剪力,忽略对

其他各层梁、柱的影响。

还有要注意的是:

①解题原理还是力矩分配法;

②除底层柱子外,其他各层柱的线刚度乘以0.9的折减系数,弯矩传递系数为

1;

32 底层柱脚本来即为固定支座,固底层柱的线刚度不予折减,传递系数也取1。 此处传递系数是将最后分配完成后的值进行传递,并不是每分配一次都要传递。

③将②中算完的不同层的节点值进行叠加。

④由分层法计算得到的框架节点弯矩一般并不平衡。为了减少误差,对于不平衡弯矩较大的节

点可对不平衡弯矩再作一次分配,但不传递。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

梁或柱节点弯矩分配时还是用的线刚度即ib?Eb?Iblb、ic?Ec?Iclc并不包含任何其

31

他的系数。这一点与力矩分配法用的转动刚度不一样。

65.反弯点法

反弯点法是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计算的近似法。

用d值求解框架内力称为反弯点法,反弯点法假定梁刚度无限大,节点无转角,除底层柱外,柱的反弯点都在柱高的中点,底层柱则取离柱底2柱高处。实际工程中当

3ib?3才可用反弯点法。 ic,此法并没有考虑节点转角?。 d值即为柱的抗侧刚度(即单位侧移下的剪力)反弯点法的解题要点:

①确定反弯点的位置。即:底层为距柱脚2 ②计算各柱的侧移刚度。即:d系数。

③求出每个楼层的剪力并根据各柱的侧移刚度进行剪力的分配,再根据反弯点的位置求出各杆端

的弯矩。

④求出各柱的柱端弯矩后,根据节点力矩的平衡即可知道节点处各梁的力矩之和,然后根据各梁

的线刚度的大小进行比例分配。(我感觉应该根据各梁的转动刚度进行分配,因为和远端的连接方式有关,可能它针对的是框架即全部为刚接而不是铰接,下面要谈到这个问题)。 部分柱端铰接的情况:

同一根柱上、下两端均为铰接时,显然它没有抵抗水平荷载的能力,它的侧移刚度为零,即

3柱高的位置;其它层为各层的柱中点。

?12icEcIc,。注意此处柱的刚度不用乘以0.9的折减i?c2hhd?0。这种柱称为摇摆柱,仅用以承受竖向荷载。

当柱仅有一端为铰接、而另一端为刚接时。一般有两种情况即:上端铰接下端刚接和上端刚

接下端铰接。由于梁的线刚度比柱的大得多,在推导柱的侧移刚度时假定刚接柱端的转角为零,固将刚接柱端用嵌固端表示。从而可以得到一端铰接的柱的侧移刚度为:d?3ich2,显然仅为两端刚接柱侧移刚度的

14。一端铰接柱的剪力的分配同上面一样按各柱的侧移刚度

分配。柱端弯矩则按下面的公式确定: 铰接端:

刚接端:

其他的不变。 局部框架横梁不贯通的情况:

M?0

M?V?h (相当于反弯点在铰接处)

这就可以利用刚度的串、并联关系进行计算楼层的侧向刚度。——请参见梁启智p77—78 66.D值法——改进的反弯点法

D值法和反弯点法都是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计算的近似法。D值法是改进的反弯点法。因为不可能每层都满足

ib?3,因此要考虑节点的转角,从而柱子的侧移刚度与d值法不同,这是D值ic法和反弯点法的第一个主要区别。另一个主要区别就是反弯点位置的区别。D值法反弯点位置(即柱的反弯点高度比?)与如下几个因素有关:

a. 柱所在楼层的位置;

b. 上、下梁相对线刚度的比值;

32

c. 上、下层层高的改变。

一.柱的侧移刚度D

D???

。 ?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确定(?考虑了d值法中的近、远端连接情况)

12ich2(考虑了d值法中的近、远端连接情况)

二. 柱的反弯点高度比?

柱的反弯点高度比?即是反弯点(离下端)高度与柱高的比值。

①柱所在楼层位置的影响——规则框架的反弯点高度比?n ②上、下梁线刚度不同时柱的反弯点高度比的修正值?b ③上、下层层高不等时柱的反弯点高度比的修正值?u、?l

基本思路:

框架的水平荷载主要有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它们都可以简化为框架节点水平集中荷载的作用。因无节间荷载,各杆的弯矩图都是直线,各杆都有一个弯矩为零的点即反弯点。当然各杆的反弯点位置不一定相同。 当梁柱线刚度小(即

ib?3)时,杆端有相对位移?,且有转角?。 ic用D值法求解框架内力时称为D值法,考虑了节点转角的影响,又称为“改进的反弯点法”。反弯点的位置不一定在中点。要根据一些因素进行修正确定,D值法较为精确也更具有普遍意义。但由于在推导?c式时作了一些假定仍属于近似法。

67.剪力分配法

好像主要针对排架、框架。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也是用剪力分配法,如反弯点法(也称为

d值法)和D值法(也称为改进的反弯点法)均属于剪力分配法。 (1)无侧移排架的内力计算 (2)有侧移排架的内力计算

68.力矩分配法

好像主要针对连续梁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力矩分配法三要素——转动刚度、分配系数、传递系数。 需要注意的是力矩分配法分配系数计算时用的是转动刚度,即:

4EI l3EI 远端铰接时:S?3i?

lEI 远端滑动时:S?i?

l 远端固定时:S?4i? 传递时,远端固定时传递一半即传递系数为C=1;

2 远端铰接时不传递即传递系数为C=0;

远端滑动时传递系数为C=?1。

33

小议:应该就只有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在竖向荷载作用时,梁的线刚度才乘以系数。其他的像分

层法、D值法、反弯点法等都是用原始线刚度(只不过有的要作适当的折减调整)

69.超静定结构的解法分类: 主要针对连续梁和框架。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主要是力矩分配法——如分层法;

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主要是剪力分配法——如反弯点法(也称为d值法)和D值法(也称为改进的

反弯点法)

力矩分配法要用到杆件(节点)的转动刚度S,然后分配; 剪力分配法要用到楼层的侧移刚度(柱子的侧向刚度)

分层法中,柱的远端都假设为固定端。除底层柱外,其余各层柱实际上应看做弹性固定端。。为了反

映这个特点,可将上层各柱的线刚度乘以0.9的折减系数,传递系数由

112改为3。如下表:

传递系数 柱 远端支承情况 线刚度调整系数 底层柱 柱脚固定支承 固定支承 1 1 20 柱脚铰支 铰支承 0.75 非底层柱 弹性支承 0.9 1 370.偏心受压剪力墙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的假定:

1.在墙体发生破坏时,剪力墙腹板中受压区的分布钢筋应力仍然很小,因此在计算时忽略受压区分布

钢筋作用。

2.按照平截面假定,不考虑受拉区混凝土的抗拉作用,受压区混凝土按矩形应力图块计算。 大偏压时受拉区分布钢筋应力及受拉、受压端部钢筋都达到屈服,在1.5倍受压区之外假定受拉区分布钢筋全部屈服。 小偏压时端部受压钢筋屈服而受拉分布钢筋及端部钢筋均未屈服。 《高砼规》7.2.8条: 矩形、T形、I形偏心受压剪力墙(图7.2.8)的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计算,也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无地震作用时:

N?As'fy'?As?s?Nsw?Nc (7.2.8-1)

N(e0?hw0? 当xhw)?As'fy'(hw0?as')?Msw?Mc (7.2.8-2) 2?h'f时:Nc??1fcbwx??1fc(b'f?bw)h'f (7.2.8-3)

hfxMc??1fcbwx(hw0?)??1fc(b'f?bw)h'f(hw0?)

22??1fcb'fx (7.2.8-5)

' 当x?h'f时:Nc

xMc??1fcb'fx(hw0?) (7.2.8-6

234

???s?fy.................................................(7.2.8?7)? 当x??bhw0时:?Nsw?(hw0?1.5x)bw.fyw.?w..................(7.2.8?8)

?1?Msw?(hw0?1.5x)2bw.fyw.?w.............(7.2.8?9)?2fy?x??(??1)........................(7.2.8?10)?s??0.8hbw0??Nsw?0.................................................(7.2.8?11)?当x??bhw0时:?M?0.................................................(7.2.8?12)

sw??1??b?........................................(7.2.8?13)f?y1??Es?cu?式中:as——剪力墙受压区端部钢筋(不是分布钢筋)合力点到受压区边缘的距离;

'b'f——T形或I形截面受压区翼缘宽度;

e0——偏心距,e0?MN;

fy、fy'——分别为剪力墙端部受拉、受压钢筋强度设计值;

fyw——剪力墙墙体竖向分布钢筋强度设计值;

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h'f——T形或I形截面受压区翼缘高度;

hw0——剪力墙截面有效高度,hw0?hw?as';

?w——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配筋率; ?b——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

?1——(1.0~0.94) ?1——(0.8~0.74)

?cu——混凝土极限压应变,按《混凝土设计规范》采用。

《混凝土设计规范》7.3.6条:

包世华《新编高层建筑结构》p229——233

基本假定:

35

1)忽略受压区分布钢筋的(抗压)作用;(如有可靠措施防止分布钢筋压屈也可在计算中计

入其受压作用,当然一般都没有考虑)。

2)忽略受拉区混凝土的抗拉作用;

3)除了未考虑受压区的分布钢筋外,在中和轴附近的分布钢筋应力较小也不计入。因此,只

计算hw0?1.5x范围内的分布钢筋,并认为它们都达到了屈服应力。

分类:大偏心受压、小偏心受压、大偏心受拉、小偏心受拉等四种。

A.大偏心受压(???b)承载力计算公式: 由 由

?X?0得:N??1fcbwx?fy'As'?fyAs?(hw0?1.5x)Aswfyw; hw0?Mx2?0得:

N(e0?Aswfywhw0xhwxxx?)?fyAs(hw0?)?fy'As'(?as')?(hw0?1.5x)(?)2222hw024 此处:用的是e0? 有eahwxM?且e0?22N而不是用e'x??as',为什么不考虑?呢?还 2?20mm呢?即用的是最原始的距离(因为e0就是从矩形的中心算起的)。

式中:Asw——剪力墙腹板中竖向分布钢筋总面积,布置在hw0高度范围内。hw0?hw?as 注意:必须验算是否满足???b,如不满足则按小偏心受压计算配筋。 B.小偏心受压承载力(???b)计算公式:

总之:

1.竖向分布钢筋只在腹板出现而不在翼缘出现。《混凝土规范》说竖向分布钢筋的

分布范围为h0?as(也即hw0?as),而《高规》说竖向分布钢筋的分布范围为

'hw0(即hw?as),还是有点细微差别即差个as。

''2.大偏心受压或小偏心受压剪力墙均不考虑?和ea,只取e0。 3.大偏心受压时考虑hw0?1.5x范围内的分布钢筋(受拉),并认为它们都达到了屈服应力。

4.小偏心受压时完全不考虑竖向分布钢筋的正截面受压(弯)承载力。当然受剪时要考虑其作用。 5.

as、as'一般相等,按约束边缘构件阴影部分长度来考虑,若为矩形则为阴影部

分长度的一半。T形则麻烦一点,但有的书仍按矩形考虑???????????

36

剪力墙正截面承载力《高规》与《混凝土规范》之比较

步骤 第 一 步 第 二 步 像柱一样,先作准备工作即求出e0再由ei《混凝土设计规范》 《高规》 ?hMM、ea?w 求出e0?N30N 后无需再求什么ea、?;即 Mhw?, N30Mh?.ei??(e0?ea)??(?w) N30?e0?ea?到轴向力N到受拉钢筋的距离为: e?e0?hwh?as?e0?hw0?w22 然后可与0.3hw0进行比较初判破坏类型(大、小偏心受压); 假设为大偏心受压 hswh0?as'?继续求出相关参数??。 h0h0 37

第 三 列出计算公式并验证判别正确与否 列出计算公式并验证判别正确与否 ''''''?N??1fc??bh?(b?b)h?fA??AN?A 0ff?yssssfy?As?s?Nsw?Nc ?+Nsw N(e0?hw0?其中: hw)?As'fy'(hw0?as')?Msw?Mc2?h'f?2''N.e??1fc??(1?0.5?)bh0?(bf?b)hf(h0?)? 2????大偏心受压时 ?s?fyNsw?(hw0?1.5x)bw.fyw.?wMsw?1(hw0?1.5x)2bw.fyw.?w2fy +fyAs(h0?as)?Msw 式中: '''步 Nsw?(1????1)fyw.Asw 0.5?1?小偏心受压时: ????12?Msw??0.5?()?fyw.Asw.hsw ?1????s?x??1) ?b?0.8hw0(且当???1时取???1; Nsw?0、Msw?0、?b??11?fyEs?cu hswh0?as'? ??h0h0有点细微区别就是: 第一类T形截面(即x?h'f时): xNc??1fcb'fx Mc??1fcb'fx(hw0?)

2第二类T形截面(即x《混凝土规范》说竖向分布钢筋的分布范围为 h0?as'(也即hw0?as'),而《高规》说竖向分布钢筋的分布范围为hw0(即hw别即差个as。 '?h'f)时: ?as),还是有点细微差Nc??1fcbwx??1fc(b'f?bw)h'fxMc??1fcbwx(hw0?)??1fc(b'f?bw)h'f(hw0 2 ?h'f2) 71.

Mct、Mcb表示经过6.2.1条(非底层底截面)或6.2.2条(底层底截面)调整过,但未

经过6.2.4条(即角柱1.1的调整系数)的调整。

72.同样Mb、Mb也表示经过。。。。。。

lr73.《高规》p42公式E.Jd?2.7H.?Gi中Gi是重力荷载设计值不是代表值,那此设计值怎

2i?1n 38

么计算?????是1.2(Gk?0.5Qk)吧,当然不可能用1.35、1.4等系数吧!!!!

抗震设计时用的则是重力荷载代表值。

74.计算轴压比时,对于柱子用的是地震作用下的轴力的设计值,即包括分项系数1.2、1.3等;而对于剪

力墙则是重力荷载代表值但要乘以分项系数1.2。 75.计算柱子的箍筋的体积配箍率时?v??c.fc要求当混凝土强度等级小于C35时按C35考虑,fyvfyv超过360Mpa按360Mpa考虑;

但计算剪力墙中箍筋的体积配箍率时?v??v.fc则对混凝土的等级没有要求即是多少就是fyv多少,但对钢筋的等级要求是相同的即fyv超过360Mpa按360Mpa考虑。

76.约束边缘构件中的箍筋必须安排到最边缘。否则约束个屁!!!!

77.山坡(风载)计算?z时,?B的计算中z是从建筑物的第一层底(相当于原始的?0.000处)

算起,即建筑物的高度,而不是从山脚(即坡底)算起的高度,换句话说即z不包含坡

高H。另外要注意必须tan??0.3。

78.箍筋肢距应该是针对抗震设计时才考虑的。加密区

梁 一级 二、三级 四级 max?200mm,20d? max?250mm,20d? ?300mm ?300mm 柱 ?200mm max?250mm,20d? 注意是max而不是通常想象的较小值!!!! 79.偏心受压,当N未知时计算?1的两种方法: 法一:假定?1?1再复核;

法二:利用经验公式?1?0.2?2.7ei h0

?(1?0.?5?)啥意思????? 0.480.偏心受压时,最不利内力的判定:

大偏心受压时:M大N小最不利; 小偏心受压时:M大N大最不利。 81.柱根:《高规》6.4.3条注2——指框架柱底嵌固部位。 82.考试时,一考到题就要想到是求标准值还是设计值;

39

83.考试时,一看到抗震或抗震等级就要想到要乘以

1?RE。

84.非抗震设计时的基本组合要考虑风荷载;

抗震设计时小于60米高度不考虑风荷载组合,大于60米高度才考虑风荷载。 85.分层法框架梁的传递系数还是0.5,只不过柱子要分底层柱(0.5)和非底层柱(

1)。 387.受压构件(包括大、小偏心受压)一侧钢筋为0.2%bh,全部钢筋为0.6%bh(非抗震

时);抗震时根据不同的抗震等级和柱的类别(中柱,脚柱、边柱等)选用不同的配筋百分率。 88.受拉构件。。。。。。。??????

轴心受拉和偏心受拉构件中任一侧的纵向受拉钢筋,其最小配筋百分率是与受弯构件中的纵向受

拉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相同的,都是取0.2%A和0.45ftfyA中的较大值。

这我就有点疑问,那大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又该如何取呢?几乎所有的辅导书包括梁兴文的教材也是也是取0.2%和0.45ftfy中的较大值。这明显不符合《混凝土设计规范》9.5.1条注2:

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

89.配置纵向受力钢筋时,记住永远要与最小配筋率比较以下!!!

配置箍筋时也要与最小配箍率比较一下;斜截面计算时别忘了截面(即传说中的剪压

比)也要校核。 90.连梁的有关知识

《高规》7.1.8条:剪力墙开洞形成的跨高比小于5的连梁,应按本章(即连梁)的有

关规定进行设计;当跨高比不小于5时宜按框架梁进行设计。 《混凝土规范》 。。。。。。。。 91.配筋率

感觉只有梁是用?min对应b.h;而用?对应b.h0; 柱子则统一用b.h。

?min ?max ? As b.h0梁 ?min?b.h ??As??max b.h0 ??柱 ?min?b.h As?As'As??min 或????b.hb.h剪力墙 ??As b.h92. 混凝土梁配筋、截面复核计算三部曲: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26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