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防御机制理论谈精神胜利法

更新时间:2023-06-06 08:4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理分析的实践早已渗透到了对文学与艺术的鉴赏。运用防御机制的相关理论从把社会文化作为其自身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分析鲁迅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都做过哪些深刻思考,并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运用的广义上的精神胜利法的利弊做妥善的考量。

毕业论文 从防御机制理论谈精神胜利法 学生姓名 学 号 院 系 专 业 应用心理学 指导教师 二O一一 年 六月 二十一日 目

理分析的实践早已渗透到了对文学与艺术的鉴赏。运用防御机制的相关理论从把社会文化作为其自身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分析鲁迅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都做过哪些深刻思考,并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运用的广义上的精神胜利法的利弊做妥善的考量。

目录

一、从防御机制理论说起 ....................................................................................................................................................... 1

二、鲁迅对社会文化因素的思考 ........................................................................................................................................... 2

三、阿Q和他的精神胜利法 ................................................................................................................................................... 2

四、精神胜利的实质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 4

五、社会文化因素对防御机制产生的影响............................................................................................................................ 5

六、新时期对精神胜利法的再思考 ....................................................................................................................................... 6

理分析的实践早已渗透到了对文学与艺术的鉴赏。运用防御机制的相关理论从把社会文化作为其自身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分析鲁迅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都做过哪些深刻思考,并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运用的广义上的精神胜利法的利弊做妥善的考量。

从防御机制理论谈精神胜利法

******院校应用心理专业,

【摘要】:心理分析的实践早已渗透到了对文学与艺术的鉴赏。运用防御机制的相关理论从把社会文化作为其自身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分析鲁迅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都做过哪些深刻思考,并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运用的广义上的精神胜利法的利弊做妥善的考量。

关键词:防御机制理论;社会文化因素;广义的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也被人们俗称为阿Q 精神,源自鲁迅笔下的小说人物阿Q在面对其悲剧的人生命运时所表现出来的不敢正视现实,而使用虚假的胜利或者即刻的忘却来在精神上实行自我麻醉的过程。时至今日,这一词被更多的用于形容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某种自我轻贱与自我安慰的品质。但不论是前者亦或是后者其实都可以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解释与分析,并在这一基础上对产生此心理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行评定和预测。

一、 从防御机制理论说起

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概念之一,是自我的一种功能,借助于它,自我可以摆脱由内心冲突所导致的不快和焦虑,控制过度的冲动、情感和本能欲望,以保持内心的平衡。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三焦虑:一种是现实焦虑,它是人觉察到周围环境中存在或已发生的现实危险所产生的内心紧张、不安和恐惧。第二种为神经质焦虑,它是由于担心失去对本我控制而产生的潜在危险所引发的,这种焦虑不是对本我自身的恐惧,而是害怕它不分青红皂白的冲动带来受惩罚的结果。第三种焦虑称为道德焦虑,它是由于意识到自己的思想行为不符合道德规范而产生的良心不安、羞耻感和罪恶感[1]。这里要强调的是三种焦虑往往是会同时出现的,例如一个有些饥饿的游客想偷吃街边摊在卖的暂无人看管的包子,一方面他害怕冲动所带来的惩罚而产生焦虑,另一方面的焦虑也会因受到良心与道德的谴责而出现。不难看出焦虑本身其实对人有积极的一面,但焦虑程度若太高,持续时间太长,那么人是无法忍受的,严重的焦虑往往会导致人格的分裂和精神病。所以为了减轻或消除人格内部的冲突,降低或避免焦虑,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统一,人格结构中的自我就创造出了许多保护性的机制,它们往往表现成了这个人某些特定的思考模式或外显行为,这些模式和行为就被弗洛伊德称作防御机制,并在他本人和其后诸多追随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发现了防御机制的多种形式:如压抑、否认、投射、反向作用、合理化、替代和升华等等很多。而所有这些机制的背后所包含的各自特有的产生机制和表现形式,本文就不在这里占用篇幅去一一描述了,而在后文中也会运用到其中几项的具体作用。

理分析的实践早已渗透到了对文学与艺术的鉴赏。运用防御机制的相关理论从把社会文化作为其自身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分析鲁迅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都做过哪些深刻思考,并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运用的广义上的精神胜利法的利弊做妥善的考量。

既然防御机制有多种形式,那么自我在建立不同形式的防御机制的问题上也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大致上我们可归纳为成熟程度、所受刺激类型、人际关系、支持系统和社会文化因素等几个方面[2]。其实这些因素也正是在不断的影响着我们人格系统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继而延伸到防御机制中去的,所以它们在对防御机制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便也不难理解。本文其实主要是从社会文化因素这一个角度去探讨他对防御机制的产生会有哪些影响。

二、鲁迅对社会文化因素的思考

能把防御机制与鲁迅的小说人物相联系,一方面可以说是因为文学作品大都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浓缩与提炼,另一方面更要提到的是鲁迅本人的写作目的:鲁迅在他的《呐喊·自序》中写到过他为何放弃学医而从事文学创作的原因,他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3]。从这一席话不难看出鲁迅把自己的写作的目的定位为改变国人的精神,也就是说他对当时的国人(这一具有集合性质的整体)的心理特征便应有着自己深刻的思考和独到见解。那么在鲁迅看来又是什么原因让国民的精神愚弱,解决的办法又是什么呢?在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中,他借助一位思想和行为都与所生活的环境格格不入的青年的口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吃人的社会文化才是产生精神愚弱的国民的根本原因[4]。

为了能够更好的解释群体性心理状态的形成与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之间的关系,就不得不先简要的说明一下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正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时期,旧社会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显著,变革对社会文化所带来的冲击与矛盾日渐突出。鲁迅曾这样表达过他对当时社会境况的担忧,他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5]?他用“昏睡”这样的比喻来形容当时社会环境中人们精神状态,而人们的这种“昏睡”的精神状态又是因为受到了当时社会文化熏陶而产生的,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在鲁迅看来吃人的社会文化造就了精神愚弱的国民的根本原因,而在他描写过的众多的精神愚弱的小说人物中,阿Q和他的精神胜利法又是最具代表性的。

三、阿Q和他的精神胜利法

怎样去评价阿Q的人格,也许在每个读者的心中都有着不同的定位。为了便于准确地把握阿

理分析的实践早已渗透到了对文学与艺术的鉴赏。运用防御机制的相关理论从把社会文化作为其自身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分析鲁迅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都做过哪些深刻思考,并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运用的广义上的精神胜利法的利弊做妥善的考量。

Q行为的外部意义及内部原因, 我们先给他的人格特征这样一种定位:第一、阿Q并不是精神病。有人认为,所谓阿Q的精神胜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类似于精神性的“幻想系统”或“系统性幻想”的心理反映。所以阿Q常常在幻想和现实之间混淆不清,把幻想当成现实,生活在自己虚构的世界里[5]。以这种理由来证明阿Q的人格有精神问题实际上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阿Q的最大特色就是精神胜利法,使用精神胜利法的前提就是必须有混淆幻想和现实的能力(用以否认现实)。而阿Q并不是真的分不清幻想和现实,他的自知力非常清晰:例如原文中写阿Q有一次赌钱赢了又遭人抢,他两次使用了惯用的精神胜利法后,却还是“忽忽不乐”, 只好“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辣辣的痛后才睡着;又如被闲人打的那次,他能意识到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7]”不难看出他的幻想都建立在解决具体事件的基础之上,且逻辑清晰, 这些并不符合精神病人的要求。第二、阿Q的情商与智力有可能略低于常人[8]。阿Q单靠用“儿子打老子”这样的方法就能欺骗自己,这对一个正常人可能远远不够用。阿Q有时对人情世故的懵懂无知也可以作为证据:当一个老头夸赞阿Q真能做时,阿Q很“喜欢”,酒店的人嘲笑阿Q戏弄小尼姑, 他还自以为得了奖赏,愈加兴兴高采烈地拧了小尼姑的面颊以示谢意 这足以可见阿Q对人情世故的反应多么迟钝。那么建立在以上两个判定的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对精神胜利法这一心理活动做出准确的定位。

阿Q的精神胜利法主要表现为三种方式:其一是自我欺骗,其二是自我忘却,其三是接受现实。

(一)自我欺骗式精神胜利法

经常有人把精神胜利法定义为“在物质上处于被支配地位的人们,在精神上克敌制胜的自欺欺人的思想与方法[9]”这样去理解的精神胜利法是自我欺骗式的精神胜利。其理由如下:阿Q的精神胜利其实并不能在精神上战胜敌人,他战胜的仅仅是精神上的自己。所谓“战”,至少应有两方存在。阿Q头脑中用“儿子打老子”也好,自轻自贱“第一个”也罢,都是自己感觉似乎是占了上风,所以克敌制胜了,而阿Q这样能够得胜的是精神而并不是现实,这一点足以说明他的胜利本身并不在于打赢了别人,而在于以胜利的假象骗过了自己。既弗洛伊德所说的自我对焦虑的成功压抑。所以,阿Q要在精神上战胜的真正的敌人也正是他自己的焦虑。值得一提的是:战胜焦虑也是所有的精神胜利法所必须拥有的最基本特点。

(二)自我忘却式的精神胜利法

现实中的失败并不一定都引发自我欺骗式的精神胜利法,他还会通过自我忘却和接受现实来获得心理的平衡。阿Q使用忘却这一法宝的机会在小说中不是很多的,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在接受式的精神胜利法没有奏效或者在似乎比他高一等又并不是他可以完全鄙视的“假洋鬼子”那里用过。“假洋鬼子”拿一根棍子打了阿Q后,阿Q对自己并不是十分的有底气(“假洋鬼子”是钱太爷的儿子,社会地位比他高很多)。所以出于对封建礼教的潜移默化,阿Q没能选择“儿子打老子”之类的自我欺骗式精神胜利法。这里不难看出自我在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抵御焦虑时受到了

理分析的实践早已渗透到了对文学与艺术的鉴赏。运用防御机制的相关理论从把社会文化作为其自身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分析鲁迅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都做过哪些深刻思考,并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运用的广义上的精神胜利法的利弊做妥善的考量。

来自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前面也已经提到自我创造防御机制时受多种的因素影响,在这里便是一个简单的印证。因为打心眼里他还是承认“假洋鬼子”虽然没有了辫子,可还是要高他一等。这时他的自我选择使用的正是“自我忘却”这一招。阿Q每次在成功地自欺后能“倒头就睡”也都多亏了“忘却”这种精神胜利法。当然,要是该用自欺式精神胜利法才能应付的事,如果没用,对他来说,恐怕是很难忘记的,要不怎又说“阿Q也很自尊[10]”!在这里也能看出自欺式的胜利比忘却相对更能帮助自我抵抗焦虑控制冲动,从而保持内心的平衡。

(三)自我接受式的精神胜利法

“接受”听上去该是人们遇到问题的一种积极反应,而且这应该也不算是阿Q的专利。然而,阿Q的接受还是很独特,原因是阿Q用此法的对象有高度的选择性。比如阿Q说自己也姓赵,被赵太爷打了一嘴巴后,直接用手摸着左颊就和地保一起退出了;阿Q的恋爱失败后,赵秀才因他胆敢戏弄自己的女仆而罚了阿Q一顿,阿Q 也“自然没话”。在此种情境下,阿Q选择“接受”了。阿Q之所以“接受”是由于他以为别人本来就高自己太多,所以用不着精神胜利,也用不着忘却,这本身是“合乎情理”的事。而在“大团圆”这章中,阿Q在第二次被抓进栅门时“并不十分懊恼”,“他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有时要在纸上画圆圈的 ”当他意识到自己要被示众时,“他不过以为大约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不免要游街要示众罢了。”他意识到要杀头时,阿Q “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阿Q已经觉得这些遭遇算不上是耻辱,因而连“忘却”也显得多余。阿Q的精神胜利到最后变成了麻木的接受:这是鲁迅揭露民族精神愚弱时一个最重要的论题,也是在吃人的社会文化下所能塑造出来国民悲剧性人格的原因。如果说阿Q是被社会文化制度所麻木的典型形象,那么麻木便是人们在不断地运用消极性防御机制来抵御焦虑后,精神胜利法的终极表现形式!

四、精神胜利的实质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认为,几乎所有的自我防御机制都有两个共同点[11]:第一、他们是无意识的,即人们总是不知不觉地、无意识地采用他们。第二、他们往往否定、歪曲或虚构实际情况,具有与现实想脱离的特性。从上文的分析其实已不难看出,精神胜利法作为一种心理过程它属于防御机制的范畴。

首先是自我欺骗,它可以说是一种对现实的否认,因为要让自己相信现实并不真实,那么要欺骗自己首先就要否定现实。在防御机制理论中,否认是最早表现出来的自我防御机制之一[12],通过这种机制,人们不相信、不承认对自己不利的、带来痛苦的现实情况。否认使人脱离现实,从普遍意义上讲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消极办法。阿Q在否认的基础上还会加上一些自己幻想的理由作为辅助,而且往往很夸大,这一特点与前面所提到的阿Q的智商与情商较低不无关系。

其次是自我忘却,忘记的实质是一种压抑,而并不是真的能把记忆从大脑中删除。压抑是自

理分析的实践早已渗透到了对文学与艺术的鉴赏。运用防御机制的相关理论从把社会文化作为其自身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分析鲁迅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都做过哪些深刻思考,并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运用的广义上的精神胜利法的利弊做妥善的考量。

我防止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进入意识领域的一种直接有效的办法(可以说它是所有防御机制的雏形)。通过它,那些会带来焦虑的观念和欲望被禁闭在本我之中,人意识不到他,焦虑自然会大大减轻。压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本我中先天本能的冲动和和原始欲望的压抑;另一种是对个人后天生活中的痛苦经验和不良欲望的压抑。阿Q被假洋鬼子毒打当然是一种痛苦的经验,他的忘却指的就是压抑后焦虑不能进入到意识的水平。

再次是自我接受,接受首先需要的是一个能说服自己不再焦虑的理由,这就需要合理化。通过这种机制,人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或者内心想要抵抗的痛苦经历编造出一个似乎合理、自己的意识水平能接受的解释。其实理由可以合理,也可以不合理,说它能够不合理的原因是判定标准在于使用者自己能不能接受,说他需要合理是因为能否接受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当事人所处环境的社会文化道德法律等因素的影响,就这样,我们把焦点放在了社会文化因素对所在群体在运用防御机制的影响上,那么在鲁迅看来能使国民精神愚弱的防御机制又是怎样受到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的呢,这便是下一节要谈到的重点。

五、社会文化因素对防御机制产生的影响

本文之所以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去谈对精神胜利这一防御机制的的影响,并不是说在防御机制的形成与选择中社会文化起决定作用,而是因为精神胜利最早源于阿Q,而阿Q源于鲁迅。鲁迅对这样的阿Q和这样的精神胜利的描写并不是文学上的妙手偶得,而是他对当时吃人社会文化的准确思考和深刻批判。

而把鲁迅的思考与弗洛依德的理论相联系也并非牵强。其实鲁迅对阿Q的诸多心理描写和潜意识分析都遵循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这样说的根据在于他不仅翻译了深受弗洛伊德影响的厨川白村的理论专著《苦闷的象征》[13],而且将心理分析运用于小说创作中;并还对弗的理论进行了扬弃,认为弗洛伊德“偏激”“偏执”的泛性论观点有时是“过度的穿凿附会[14]”。

那么社会文化因素是怎样影响防御机制的选择的呢?之前已经提到焦虑的产生可以来自本我、自我和超我,而且往往同时存在,所以作为自我创造的防御机制就有必要分别的来防范这三种焦虑,尤其是来自本我和超我的焦虑。为了缓解本我的焦虑,自我的办法是想方设法解释不受惩罚的原因来释放冲动,还是举前文提到的那个想要偷吃包子的游客为例,他的本我和超我都会因饥饿去偷盗然后出现的后果而产生焦虑,如果他的自我觉得本我带来的焦虑更需要被缓解,那么他的自我可能会选择合理化或者退行等更能缓解本我焦虑的防御机制,即他自己可能会不知不觉的把卖家不在所以不用给钱作为一个合理的行为(注意:这里的合理化与前面提到的阿Q的合理化不同,阿Q的合理化是为了缓解社会等级制度所带来的道德焦虑而更偏重缓解超我焦虑的合理化),或是行为无端的变得幼稚像小孩子一样去拿包子而暗示自己可以躲避成人式的的谴责。这样做都大大的缓解了本我被惩罚的焦虑,但超我的焦虑负担其实是有增无减的。另一种情况如

理分析的实践早已渗透到了对文学与艺术的鉴赏。运用防御机制的相关理论从把社会文化作为其自身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分析鲁迅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都做过哪些深刻思考,并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运用的广义上的精神胜利法的利弊做妥善的考量。

果他的自我觉得超我带来的焦虑更需要被缓解,那么自我可能会选择压抑或投射,因为我们所受的社会文化影响告诉我们虽然饥饿但偷盗是不道德的,即他自己可能会试图忘记饥饿或是让自己接受目前的生理状态从而避免自己内心道德的谴责,或把罪责迁移到卖包子的人身上,因为包子旁边没有人叫卖,所以自己并不知道这包子是别人的,而不算偷。这样做对道德谴责的焦虑减轻了,但本我释放而受到惩罚焦虑其实并没有缓解。

让我们回到阿Q的身上,他的精神胜利法似乎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区分缓解的是本我焦虑还是超我焦虑,其实这也是正常的,人格系统是个复杂的整体,对某一行为的目的很难用唯一的因素去解释,但通过之前我们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三中表现形式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阿Q的悲剧与他的精神胜利法用在缓解超我焦虑是有很大关系的,这便是鲁迅所说的精神愚弱国民的麻木接受,它是利用精神胜利法不断缓解社会文化枷锁所带来的超我焦虑到最后的终极表现,是没落的封建礼教对人民大众的迫害所在。除了阿Q,被封建婚姻逼得精神失常的祥林嫂,被封建科举逼得行为怪异的孔乙己其实都是在吃人社会中产生畸形防御机制的典型人物[15],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当然防御机制不只受社会文化因素的的影响,还受成熟程度、所受刺激类型和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影响,社会文化的影响往往代表了群体发展某一种防御机制的倾向[16],而一个人的成熟程度、所受刺激类型和人际关系等又使防御机制的运用有了个体差异。从防御机制是否成熟的角度看,最佳的防御机制应该对本我和超我的焦虑都有缓解而能让两者的焦虑程度达到平衡,一般认为这样的防御机制包括升华、利他和幽默等。

六、新时期对精神胜利法的再思考

我们知道,防御机制的产生是人们自我保护的手段,那么运用精神胜利法就并不全是弊端,在我们现在所生活的这个新时期,广义上的精神胜利法其实无处不在:“难得糊涂”、“自我安慰”、“吃亏是福”这些生活小窍门无不带有精神胜利的色彩,那么它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好处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还是让我们从阿Q说起。

抛开鲁迅对阿Q的时代背景限制,从阿德勒的自卑心理学层面上看[17], 阿Q算是个人性被扭曲的好胜者。阿Q精神胜利法的核心是“优胜”。其实,在阿Q深层人格构成中,蕴藏着许多自卑感和自贱感,以致他可以自轻自贱地承认比畜生还低下的“虫豸”。从心理学上讲,自卑感使人产生对优越的渴望。有了自卑感,人就有了对补偿的需要。那么阿Q怎样来补偿自己的精神需要?别无选择:精神胜利法。他用诸如此类的妙法,愈合自己的心灵创伤。

其实,广义的精神胜利法既可以用来缓解超我的焦虑,也可以用来缓解本我的焦虑。不管是逃避否认,还是忘记现实,在一定的程度范围内都有助于我们自己维持内心的稳态。我们常说一个人拥有“阿Q精神”也是说他在面对烦恼和焦虑时有着某种大度、隐忍与退让的精神。防御机

理分析的实践早已渗透到了对文学与艺术的鉴赏。运用防御机制的相关理论从把社会文化作为其自身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分析鲁迅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都做过哪些深刻思考,并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运用的广义上的精神胜利法的利弊做妥善的考量。

制的发生一般都是无声无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最后往往变为一种习惯,形成了某个人应对问题的独特风格。而精神胜利法在应对焦虑时往往是消极被动的,从而失去了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所以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从更广的意义来讲,精神胜利这一外延还可以扩展到我们每个人看待外界事物发展的期望上来,这样理解的的精神胜利更渗透在着我们每个人每一天的意识与无意识之中。

参考文献

[1] 郑雪.人格心理学 [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2] 路敦跃 张丽杰.防御机制研究进展 [J] .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1992 第2期.

[3] 鲁迅.呐喊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4] 代廷杰.“吃人”文化 [J] .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 第5期.

[5] 鲁迅.呐喊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6] 吕俊华.论阿Q精神胜利法的哲理和心理内涵 [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

[7] 鲁迅.呐喊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8] 平心.人民文豪鲁迅 [M] .北京:新文艺出版社,1956.

[9] 江潮.阿Q论稿 [M]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

[10] 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11] 郑雪.人格心理学 [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12] 郑雪.人格心理学 [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13] 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14] 鲁迅.鲁迅全集:第7卷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5] 鲁迅.鲁迅小说全集 [M]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16] 弗洛依德.文明及其不满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17] 阿德勒.超越自卑 [M] .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社,2009.

[18] A.Freud:Egoand the Mechanisms of Defense[M].London,HogarthPress,1973.

[19] 秦士军 沈东郁.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妄想与心理防御机制的关系研究 [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

[20] 夏华安.论《阿Q正传》的心理描写特点 [M]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3 年3 月.

[21] 张梦阳.阿Q新论 [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21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