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产业结构演化特征分析

更新时间:2024-06-16 03:1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合肥市产业结构演化特征分析

XX,XXXXXXXXX

摘 要:产业结构的演进既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又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是经济发展

根本性的影响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是必然的,深刻的影响着每个地区,本文通过对合肥市区域发展现状与产业结构演化过程的分析,探求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着重分析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GDP的产值上和就业人数上,通过数据分析,来探讨合肥市的产业结构演化的特征。同时找出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合肥市;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演化;就业结构;GDP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Hefei City Anhui

Province

Wanghu, College of Land Resources and Tourism

Abstract: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a pattern. It is the result of economic

growth, but also the found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development fundamental factors. 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gional economic restructuring is inevitable and profound impact on every region of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become a hot academic research, this situation through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Hefei and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spatial struc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analyzes the secondary industry, tertiary industry's output value in GDP and employment, through data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Hefei,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t the same time find out the process of upgrad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Hefei City; Industrial Structur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Employment structure; GDP

一般认为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它存在着两种形态:一是以研究产业之间比例关系及

1

其变化为宗旨的形态[1];二是以研究产业之间投入、产出联系为宗旨的形态。产业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从不同侧面可以分析出许多结构关系。如从国民收入来看,有产业的经济结构,从劳动力层面来说,有产业的就业结构等;根据对产业的不同划分,又有一二三产业结构、轻重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结构等。由此也可以看出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之间有着多方面多层次的紧密联系,如何全面深入理解产业结构的发展演化特点对区域发展将是一个重要课题[2]。本文将着重分析合肥市的产业结构特点以及演化特征,重点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两个方面分析。

1合肥市区域发展现状

合肥,安徽省省会,位于安徽中部,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3],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

合肥市辖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区和肥东、肥西、长丰3县,并赋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市级管理权限。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7029.48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面积233.4平方公里;市区总面积838.52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面积72.93平方公里,新增南岗镇面积91.95平方公里,新增烟墩乡面积106.78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为320平方公里(2010年),5年间建成区扩大约10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为491.43万人(含四区三县),全市常住人口510万人。其中市区户籍人口208.58万人,市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非农业人口310万。(2009年) [4]。

改革开放以来,合肥迅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从产业发展来看,国有企业实行战略性调整,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完善,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工业增长速度和效益进一步提高。汽车及工程机械、家用电器、化工及新型建材等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正逐步壮大;旅游、房地产、社区服务、金融保险业等新兴三产蓬勃兴起[5];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从区域经济发展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逐步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正在形成。县域经济逐渐从以农为主向多元经济发展转变,随着城镇化战略加快实施和工业化步伐的推进,县域经济有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现代化城市建设看,重点开展了住房建设、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和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城市规模不断拓展,城市整体功能进一步完善,环保治理初见成效,城市环境进一美化,兴建了一批文化设施,开工建设政务文化新区、大学城,大大提升了城市的整体档次和品位。

2合肥市产业结构分析

2.1 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演化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 国内生产总值(GDP)

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6]。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一般来说,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关键性指标,这个指标

2

的变动反映的是国家经济的增长或衰退。

表1 合肥市国内生产总值及比重(1978—2008)

图1 合肥市经济总量变化图

3

图2 合肥市产业结构变化图

从合肥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上看,从1978至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不断上升,但是增速不同。在1990年以前,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是缓慢的,通过三次产业在GDP的比重,可以发现,第二产业的比重最大,其次是第一产业,最后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处于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最弱,此阶段处于“二、一、三”模式。1990年以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加快,第三产业产值超过第一产业,但主导产业仍然是第二产业,其所占的比重最大,第一产业最弱,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的动力是第二三产业,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在1999年时,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三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日益显现,它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稳步上升,到2005年有回落的趋势,最终在2006年又低于第二产业的比重。从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看,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超过一定限度后便会出现回落趋势,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迅速攀升。早期工业化国家实现这一转变的临界点大约是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达到50%左右。后期工业化国家,则在第二产业比重达到30%左右时,出现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然后第三产业发展减缓,第二产业比重继续攀升到40%以上的状况[7]。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合肥市目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阶段,是“二、三、一”模式。

2.2 产业结构演化阶段性特征

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例,随着时间的变化,也相应的发生改变。在这些年份当中,不难发现,1990年、1999年是明显的拐点,因此我们选择1990年、1999年、2008年来分析合肥市的产业结构。

2.2.1 1990年合肥市产业结构特征

在1990年,根据 1990 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分布情况表,由此可以看出合肥市 1990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8.19 亿元;三次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28.73%,45.30%,25.93%。第二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比例最高,第三产业比例最低。即在1990年的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占有主导地位,其次是第一产业,最后是第三产业,三次产业结构处于“二、一、三”的模式。与去年相比,三次产业都有增长,其中第二产业的增速最快。

4

表2 1990年各产业GDP及就业情况

GDP(亿元)

GDP比重(%)

就业人数(万人)

就业比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6.72 26.36 15.11 28.73 45.3 25.97 116.6 47.8 39.3 57.24 23.47 19.29 1990年合肥市从业人数为 203.7 万人,第一、二、三次产业的从业人数比重分别为57.24%、23.47%、19.29%,就业结构呈现出“一、二、三”的模式。三次产业中,合肥市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有 116.6 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数有 47.8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有 39.3万人。总的来看,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所占比重最大,第二产业从业人数次之,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最少,说明合肥市的第三产业很薄弱,还不发达,就业结构的模式为“一、二、三”,而在当年的产业结构分析中,我们得出合肥市 1990 年的产业结构模式为“二、一、三”。可以看出,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的发展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在发展中国家,产值结构转换普遍先于就业结构转换。在对合肥产业结构以及就业结构的分析,得出第二、一产业均显示出主导地位。在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从业人数比重最高,主要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发达。 2.2.2 1999年合肥市产业结构特征

根据 1999 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分布情况表,由此可以看出合肥市 1999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7.1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 11.05 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11.10%,43.81%,45.09%。第三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比例最高,第一产业比例最低。即在1999 年的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占有主导地位,其次是第二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三次产业结构处于“三、二、一”的模式。与去年相比,三次产业中增长率最高的也是第三产业,其增长率为 17.4%;第二产业的增长率为 11.6%,而第一产业减少了 11.6%。第三产业的比重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这也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律,从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看,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超过一定限度后便会出现回落趋势,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迅速攀升,会超过第二产业的比重[8]。

表3 1999年各产业GDP及就业情况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GDP(亿元)

GDP比重(%)

就业人数(万人)

就业比重(%)

36.31 143.32 147.52 11.1 43.81 45.09 118.8 59.4 65.8 48.69 24.34 26.97 通过和1990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由203.7亿元增长到327.1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5.4%,可以看出增长的速度还是挺快的,第一产业的产值由16.72亿元上升到36.3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8.9%;第二产业的产值由26.36亿元上升到143.3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0%;第三产业的产值由15.11亿元上升到147.5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8.81%,比较三次产业的增长率可以发现,第三产业的增长率最大,是第一产业的3倍还多,第二产业的增率次之,第一产业的增长率最小,这十年来,合肥市的工业发展速度非常快,这主要是有产业政策的调整,政

5

府大力发展工业,迅速提升合肥市的工业实力,提高工业产值,使合肥市由主要依靠农业向工业是发展;在这十年中,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将近30%,这是因为政府为了提高合肥市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制定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得到了提高,其经济总量大幅度提高,所以第三产业在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增幅较快。下面我们再分析再就业结构方面的变化,在就业结构方面,通过比较,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微微增长,就业比重由57.24%下降到48.69%,比例在下降;第二产业从业人数由47.8万增长到59.4万,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口由39.3万增长到65.8万,增速达到67%,这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想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态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劳动力总是倾向与流向高收入的行业。

2.2.3 2008年合肥市产业结构特征

2008年,又过了9年,合肥市的经济又获得了飞速发展,城市规模扩大了一倍,合肥市 2008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64.84 亿元,比上年增长了 17.2 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6.32%,50.15%,43.53%。第二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比例最高,第一产业比例最低。即在 2008 年的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占有主导地位,其次是第三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三次产业结构处于“二、三、一”的模式。与去年相比,三次产业中增长率最高的也是第二产业,其增长率为 21.7%;第三产业的增长率为 13.3%,而第一产业增长率仅为 7.3%。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为 654.92 亿元,建筑业增加值 180 亿元,其比重分别为 39.34%和 10.81%,其增长率分别为 22.7%和 17.2%;

表4 2008年合肥市各产业产值

GDP

全市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工业 建筑业 第三产业

绝对数(亿元)

比上年增长率

比重%

1664.84 105.2 834.92 654.92 180 724.72 17.2 7.3 21.7 22.7 17.2 13.3 ---- 6.32 50.15 39.34 10.81 43.53

通过和1999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由327.15亿元上升到1664.8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9.81%,增速大大超过1990—1999年的增速,在这十年,合肥市的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第一产业的产值由36.31亿元上升到105.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2.5%;第二产业的产值由143.32亿元上升到834.9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1.6%;第三产业的产值由147.52亿元增长到724.7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9.3%,比较来看,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最快,超过了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为合肥市的主导产业,第一产业的比重继续下降,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越发达,第一产业的比重越来越低,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会持续上升。再来分析一下,2008年的就业结构:如下图:

6

表5 2008年合肥市就业人口情况

从业人员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301.4 2008 地区 安徽省 合肥市 合肥市比重% 73.1 113 从业人数(万人) 总数 115.3 24.25 37.49 38.25 表6 合肥市就业人口在全省中的位置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3916 301.4 7.7 1592.8 73.1 4.6 968.7 113 11.7 1354.5 115.3 8.5 图3 合肥市就业比重

由图所示,2008 年合肥市从业人数为 301.4 万人,占安徽省从业人数 3916 万人的 7.7%。第一、二、三次产业的从业人数比重分别为24.25%、37.49%、38.25%,就业结构呈现出“三、二、一”的模式。三次产业中,合肥市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有 73.1 万人,占安徽省第一产业1592.8 万人的 4.6%;第二产业从业人数有 113 万人,占安徽省第二产业 968.7万人的 11.7%;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有 115.3 万人,占安徽省 1354.5 万人的 8.5%。我们又将第二产业分为工业和建筑业,各占合肥市从业人数的 19.71%和17.78%,在三次产业中的所有行业中,该两个行业的从业人数比重较大;但是总的来看,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所占比重最大。 2.3 产业结构演化分析

根据世界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经验我们发现,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第一产业均占主导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的比重将逐步加大,最后在经济进入成熟阶段后,将形成第三产业处于主导地位,第二产业居中,第一产业比重最低的格局。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合肥市经济总量迅速增长,产业结构也得到了不断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经历了较为复杂的过程,总体来说依次经历了由“二、一、三”的模式过渡到“二、三、一”的模式,然后转变为“三、二、一”的模式,并又演进到“二、三、一”的模式,下面我们对具体的演变阶段进行具体的分析[9]。

1.在九十年代以前,合肥市的产业结构一直处于“二、一、三”的模式,在

7

很长一段时期内,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一直处于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对外开放,合肥市的经济也得到的很大的发展,第一产业的经济比重也逐年下降,随之而来的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其经济比重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第二产业处于较为稳步发展的状态。

2.九十年代早期,第三产业比重在1990年开始超过第一产业,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带动。20世纪90年代,合肥市政府在改善和调整合肥市产业结构方面做了不少工作,1992年合肥市被定为对外开放城市后,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政府始终把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使产业结构中不合理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3.九十年代末期,随着合肥市经济的发展,经济总量也大幅度提高。为了提高合肥市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政府部门也制定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得到了提高,其经济总量大幅度提高,使得第三产业在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增幅较快。到1999年,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的比重,合肥市的工业经济逐步向中期过渡,这主要是由于合肥市是省会。

4.二十一世纪初,第三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日益显现,它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稳步上升,到2005年有回落的趋势,最终在2006年又低于第二产业的比重。从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看,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超过一定限度后便会出现回落趋势,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迅速攀升。早期工业化国家实现这一转变的临界点大约是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达到50%左右。后期工业化国家,则在第二产业比重达到30%左右时,出现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然后第三产业发展减缓,第二产业比重继续攀升到40%以上的状况[10]。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合肥市目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阶段。合肥市政府经过20多年的政策支持,合肥市经济不断发展,已经逐步被建设成为以制造加工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化城市。目前合肥市工业门类齐全、配套呈现一条龙的形式,基本形成了家用电器、装备制造、汽车、新材料、化工及轮胎、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技术及新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8大重点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合肥市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之一。 2.4 结论与建议

1. 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力度。

2.继续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使其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 3.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努力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结论:

通过对合肥市近三十年的产业结构的研究,可以得出,合肥市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比例越来越高级,符合产业结构发展的规律。 参考文献:

[1] 赵春雨.芜湖市产业结构演化与区域发展研究[D].2002, [2] 安徽统计年鉴 2009[M].安徽省统计局.2009

[3] 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80-181

[4] 欧祥超.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对劳动力配置影响研究[D].河海大学硕士论文.2004 年 [5] 余昕、冼可敬.安徽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行惯性问题研究[J].科技广场.2007.4.

8

[6] 樊宝平.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及其对策[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

院学报.2004. (1)

[7] 孙学工.90 年代中国的就业与产业结构调整[J].管理世界.1998 年 02 期 [8] 杨德礼、迟旭.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转移影响的结构分析[J].管理工程报 [9] 合肥经济普查年鉴——2004[M].合肥市统计局 2005:163~164

[10] 刘绵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演变分析[J].江西省农科院会计中心,2005,03

致谢:

在写本文期间,老师给予了大量的指导,及时帮助指导,使我顺利的完成了论文的写作,在这里表示感谢!

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1z3.html

微信扫码分享

《合肥市产业结构演化特征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
范文搜索
下载文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