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策略

更新时间:2024-01-24 19:5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策略

——以“酸和碱”的复习课为例

摘要 关注学生在初中化学复习课“酸和碱”的学习过程,以学生的学习困难为切入点,探讨通过分步梳理思路,构建知识网络图、综合试题详解等活动,帮助学生突破学习困难。同时,通过前诊后测比较、课后访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了检测。 关键词 初中化学;学习过程;复习;前诊;后测

高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共同的目标,要想达到这一目标,不能只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特别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的认识发展是衡量教学效益的重要标准之一。教学要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关键是需要把握好学习的起点和难点。如果把学生的学习比作攀爬的过程,那么,教学目标是攀爬的终点,这是课程已设定的,一节化学课,特别是新授课不会有太多的差异;而教学的起点,特别是针对某一学生群体的起点是存在差异的。教学起点包括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技能、已有知识和认识。教学起点的准确把握是帮助学生攀爬的基础。摸准学生学习的困难点也是很重要的。学生学习的困难点就像影响学生攀爬的高台阶或巨石,教师需要采取“搭梯术”或“碎石法”,有效设计难点突破策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困难,促进学生认识发展,落实每一节课的效益。

图1 学生学习诊断图示

“酸和碱”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主要涉及“酸和碱”的概念、相关的化学反应,以及这些核心知识的综合。在中考当中往往分散在各类题型当中;特别是会出现在综合实验探究题当中,构成学生学习的难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安排一般在初中化学第二学期新授课教学的最后。初中化学复习课的教学,一般分为课时复习、单元复习、中考复习。由于学生刚刚学完“酸和碱”的相关知识,本节课的定位是在学生学习“酸和碱”的知识之后的第一轮复习,介于单元复习和总复习之间,目的在于根据本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诊断学生的学习,基于诊断的结果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困难,为学生总复习的学习提升奠定基础。

1.“酸和碱”的教学价值分析及学生课前诊断 (1)“酸和碱”的教学价值分析

“酸和碱”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课程标准当中的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的二级主题“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当中明确列述了其学习要求,包括“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

用途”等。“酸和碱”是继空气、水、金属及金属矿物及水溶液知识的学习后,又一类常见的化学物质,且是混合物。这类物质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都有学生熟悉的素材,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深入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可以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同时强化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酸和碱”的复习又是中考复习的重点与难点。在中考说明的考试要求当中,这部分内容的考试内容涉及多个知识点之间的综合。从考试水平来看,涉及知道(★)、认识(★★)、理解(★★★)三类考试水平要求。从历年中考试卷题目来看,包括基础题(如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与开放性题、信息题型的知识区域。从学生发展水平来看,考查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能力,渗透理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意识。

从学生发展的视角来看教学价值,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解决。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复习的内容如果能丰富学生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角度,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深度,丰富学生对化学物质性质与物质检验与鉴别的思路。即通过具体酸与碱的知识的复习,结合已有知识,学生进一步发展从酸碱性、稳定性/活泼性等多个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能够利用性质进行物质的保存与检验等能力。“酸和碱”的系统复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酸碱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正确书写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上升到类别;能基

于类别将零散的东西建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于综合题目的分析与解决。

(2)“酸和碱”的学生课前诊断 ①学生学习的已有基础

在本节复习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分别掌握了酸、碱的基本性质,对酸、碱的概念和应用已经非常熟悉,初步能够理解酸、碱、盐之间的转化,但不能熟练应用。 ②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基于前诊

为了准确定位学生的学习困难,并以此为基础实施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授课前对学生进行了教学前的学习诊断。前诊对象为教师授课的初三学生,共得到有效答卷26份。

前诊题1:请你参考下边的示例,以分别以“稀盐酸”、“氢氧化钠”为核心,选用初中常见的物质构建关于反应的知识网络图,并写出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用“—”表示两种物质间可以发生反应,示例:

设计意图:用开放性试题测查学生对酸碱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得分情况:从类别角度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得分为:最高分:14;平均分:3.1;

书写化学方程式规范得分为:最高分:20;平均分4.0。 试题分析:本试题旨在测查学生对有关酸碱化学方程式的掌握程

度及学生从类别的角度学习“酸和碱”的学习方法是否掌握。从得分情况可以看出,学生的类别意识比较淡薄,学习方法仍然侧重于死记硬背,但是对于规范书写化学方程式仍然存在很大问题。

前诊题2:A、B、C、D、E、F分别是氧化铁、稀盐酸、氢氧化钙溶液、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中的一种。他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反应关系,图中相连的两圆表示相应物质间能发生反应。 回答下列问题:

(1)C物质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应用是 。 (2)E与F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 (3)A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B能转化成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设计意图:用封闭的推断题型考察学生对酸碱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

得分情况:最高分:4;平均分:0.4;

试题分析:本试题旨在测查学生对酸碱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从得分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对重点物质的学习不突出,学习的知识相对零散、不系统,对重点酸碱盐之间的关系掌握不熟练;具有了用酸碱的基本知识分析简单及中档问题的能力,但是结合情境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薄弱,缺乏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学生的认识发展点

通过前诊,我们发现:学生的类别意识比较淡薄,学习方法仍然侧重于死记硬背,但是对于规范书写化学方程式仍然存在很大问题;学生学习的知识相对零散、不系统,对重点酸碱盐之间的关系掌握不熟练;具有了用酸碱的基本知识分析简单及中档问题的能力,但是结合情境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薄弱,缺乏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学生的认识发展点在于强化类别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对于“酸和碱”的系统认识,以

及应用在“酸和碱”的知识特定情境当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两个方面。

2.“酸和碱”的复习课教学策略

通过教学价值分析和学生前诊,确定教学目标,并据此设计教学重点突出策略、难点突破策略和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施策略。 (1)确定教学目标

“酸和碱”的复习教学目标定位如下:第一,知识与技能维度,复习巩固具体物质发生的化学反应,进一步掌握酸碱化学性质的知识;复习酸碱中和反应的相关知识,学会判断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已发生的方法。第二,过程与方法维度,通过问题和活动驱动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总结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的学习能力;通过真实情景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熟练应用知识的能力,提取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保持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确定教学重点及重点突出策略

教学重点是:构建酸碱知识网络,并能应用网络图解决实际问题。重点突出策略是: 通过“找朋友”活动,将具体物质拟人化,分组竞赛,学生点评。在学生点评过程中,渗透学习化学的方法——基于类别认识物质,进而使酸碱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3)确定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教学难点是:应用“酸和碱”的知识,在真实情景中解决问

题。难点突破策略是: 归纳解题的一般方法,并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过程外显“可视化”,以利于学生掌握。 (4)针对学生学习困难的教学思路与关键活动的设计

根据上述设计,我们从知识、学生认识、教学组织这三个方面分别设计教学的环节、问题和学生活动。

教学环节 问题设计 学生活动 环节一:复习引入 问题1:谜语竞猜? 活动1:猜谜语 环节二:复习具体物 质间的化学反应

环节三:酸碱网络图的应用1 环节四:酸碱网络图

图2 “酸和碱”复习教学思路

①概念复习环节的活动设计

复习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如果一味的重复或直接导入可能会引发学生的反感,因此新颖的引入设计,可以激发

环节五:小结 问题5:你从知识和方法上的收获是什么? 活动5:总结收获,并应用练习 的应用2 问题4:如何解决探究题? 活动4: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总结方法 问题3:如何解决实验推断题? 活动3: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总结方法 问题2:你如何判断两物质间可以发生反应? 活动2:小组讨论并表述及演示,构建网络图 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一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于是本节复习课采用了猜谜语的形式,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快速地投入复习课的学习中。 谜语如下:

a)老汉生来脾气躁,每逢喝水发高烧, 高寿虽已九十八,性情依旧不可变。

b)无水是生,有水就熟,此熟物为何种物质也?

②构建网络知识图的活动设计

通过对前诊试题的分析,学生的酸碱知识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而且不会从类别的角度归纳学习酸碱知识。鉴于学生的学习困难点,在该课的设计中先让学生复习熟悉物质间的两两反应,为学生搭桥,为学生潜移默化地建立类别学习方法的意识。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别完成任务,由组员自由汇报,其它同学补充。此种学习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课堂效率。 活动表格设计如下:

在下列表格中找出分别能和酸碱发生反应的物质,用“√”标记,并能简明地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稀盐酸 稀硫酸 NaOH 溶液 Ca(OH)2溶液 Fe Cu Fe2O3 CO2 CaCl2 Na2O3溶溶液 液 CaCO3 Ba(NO3)2溶液 酚酞 紫色石蕊 请你用整齐,简洁的方式表示上述物质间反应的知识网络图。

酸 碱 ③酸碱网络图的应用活动设计

学生的困难点之二是酸碱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较差,不能熟

练地解决综合题。在该活动中,选用了两个重点习题进行详细分析,让学生应用酸碱网络图,结合综合题的解题方法进行解题。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讲解,层层“盘剥”试题,老师的追问加之学生的精彩回答,使学生完全掌握了综合题的解法,并能熟练应用酸碱网络图解题。

3.学生学习情况的课后调查及分析 (1)通过课后作业辅助检测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诊断主要依靠教学后测进行,同时结合课后访谈为教师开展后续教学提供参考。后测试题如下:

1.同前诊题1

2.实验小组研究盐酸、氢氧化钙两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做了如下图所示8个实验。

已知:Na2CO3?CaCl2

CaCO3??2NaCl

(1)实验后某试管中为黄色溶液,该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后某试管中为红色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 ,溶液变为无色。由此推断,该试管中最初盛有的物质是 。

(3)实验后某试管的底部有白色固体,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有气泡出现由此可推断,该试管中最初盛有的物质是 。

(4)实验某试管中只得到无色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Na2CO3溶液,无明显现象。由此推断,符合

该现象的试管为 (填试管下方的序号);因此原无色溶液中的溶质是 (写出所有可能)。

表1 前诊-后测对比分析表

题目 得分 最高分 前诊1 类别 14 方程式 20 类别 14 后诊1 方程式 18 平均分 3.0 4 3 7.5 从得分情况对比分析可见,学生在规范书写化学方程式和从类别角度学习化学方程式的方法上有很大提升,该课的设计和实施是非常有效的。

后测题2和前诊题2同样是综合习题的考查,虽然最高分都是4分,但是平均分较前诊题提高1.2分,说明学生对综合题的解题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酸碱知识网络图的指导下,能够灵活应用酸碱的基本化学性质。

由此可以看到为学生搭好桥,让学生主动过桥,并让学生自己总结经验及解题的方法,将综合的问题分开处理,能够突破学生学习的障碍,更能吸引学生去迎难而上,并且成功而返。 (2)通过课后访谈辅助检测教学效果

课后,教师对不同层次的6名学生进行了“酸和碱”的复习进行了访谈。访谈问题是:上了本节课后,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想学习什么?

学生1:我原来只知道书上学过的物质间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不会判断未知的物质之间是否会发生复分解反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会从类别的角度学习物质及其变化了。我在做题时实验现象答不全,希望老师多帮助我。

学生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学会实验推断题的方法,即我可以把实验现象写在具体的实验步骤下面,把常见的酸碱具体物质写在下边,然后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判断推理,我会很容易做出题。我觉得35题(计算题)比较难,找不到溶质,希望老师在这几方面设计专题。 (另外4名学生简单作答收获很大或没有回答。) 从访谈中可以看出,学生能更好地判断无明显实验现象的反

应是否发生,以及从类别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化学反应。但是,遇到综合复杂问题的时候仍存在一定困难,再有本节课主要涉及定性分析,学生在涉及“酸和碱”的定量问题解决,即35题(计算

题)仍存在困难。这是需要进一步设计复习课教学来解决的问题。 4.反思与启示

有效的化学复习教学设计,首先要定位,不同阶段,我们教师要设计不同的复习课。所选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要会重组整合,要有发展性;所设计的活动要能体现问题的驱动性、过程的阶段性,以及认识的发展性。

如果我们的教学设计能够聚焦学科的核心知识,能够调动学生已有的认识,能够创设更多学生参与的机会,能够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最终能在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的能力,我们的复习教学就在向着有效和高效迈进。

“学习是思维的结果”。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激发、激励和支持学生的思考,以提问、思考、活动、理解来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

题)仍存在困难。这是需要进一步设计复习课教学来解决的问题。 4.反思与启示

有效的化学复习教学设计,首先要定位,不同阶段,我们教师要设计不同的复习课。所选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要会重组整合,要有发展性;所设计的活动要能体现问题的驱动性、过程的阶段性,以及认识的发展性。

如果我们的教学设计能够聚焦学科的核心知识,能够调动学生已有的认识,能够创设更多学生参与的机会,能够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最终能在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的能力,我们的复习教学就在向着有效和高效迈进。

“学习是思维的结果”。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激发、激励和支持学生的思考,以提问、思考、活动、理解来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1y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