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更新时间:2023-04-25 06:1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计划的报告

时间:2015-05-13 15:52:05 来源:作者:点击: 204

荆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荆门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1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跨越发展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一核六片十五园”为载体,以发展“双千亿产业”为抓手,齐心协力攻项目、抓转型、建城镇、稳农业、重民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总量扩大、质量提高、结构优化、后劲增强、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的良好态势。除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超计划目标5.6个百分点外,其他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均超额完成了市七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2.59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9.6%,同比增长15.6%,增幅比年计划高2.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5%、20.3%、15.5%。产业结构得到改善,一、二、三产业比重由上年19.9:48.4:31.7调整为17.7:52.5:29.8,二产业比重提高了4.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95.4亿元,同比增长19.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9.39亿元,可比增长43.8%,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22.0%,增幅比年计划高25.8个百分点。

(二)农业经济亮点纷呈。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91.95亿元,同比增长4.4%。全市粮食总产255.72万吨,同比增长1.3%,粮食总产实现“八连增”,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沙洋项目区如期完工,钟祥、京山项目区顺利推进;生猪、牛、家禽出栏(笼)分别增长3.1%、7.4%、1.4%;水产品产量增长10.2%。“四个一批”工程成绩斐然,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500亿元,京山县、钟祥市被评为全省农产品加工先进县(市、区);钟祥、沙洋等农产品加工园区获省表彰;国宝桥米、广源食品等被评为全省综合十强龙头企业。多功能农业特色明显,成功举办中国荆门第四届油菜花旅游节,钟祥彭墩村被授予首批“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沙洋王坪村打造中国生态水乡“正中水镇”初具规模。水利建设成效显著,“三万”活动助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58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扩挖改造万方塘堰2.23万口,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5万亩;汉江流域(荆门段)综合开发规划编制完成;仙女湖工程、引江提灌等重大工程跻身省规划。“中国农谷”建设上升为省级发展战略,屈家岭核心区总体规划稳步推进,“农谷大道”等一批重大项目全面启动。

(三)工业经济领跑同类城市。全市开展以“要素保障百日会战、园区建设百日会战、企业发展百日会战”为重点的工业经济“百日大会战”活动,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市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480.77亿元,同比增长26.2%,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26.5%,增幅高于年计划4.2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位居“一主两副”之后,在全省同类城市中领跑。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明显,

全市化工、食品、建材、机电、轻纺五大支柱产业完成产值1664.1亿元,同比增长55.7%,占全市工业产值的96.2%,拉动工业增长53.1个百分点。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税金84.5亿元,增长17.5%,其中,实现利润77.2亿元,增长50.3%。园区建设全面提速,园区总体规划已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和要素保障工作推进顺利,全市15个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33亿元,增长85%,完成开发面积59平方公里,吸纳各类从业人员11.5万人,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中国光谷·荆门产业园”正式成立。

(四)现代服务业支撑力增强。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8.24亿元,同比增长18.3%。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服务业优惠政策,东宝区初步被纳入全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范围。抢抓国家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发展机遇,以掇刀大型生产型物流园区平台为依托,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李宁物流园、人民电器鑫港国际物流园等一批物流项目相继开工建设。着力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唱好重头戏,明显陵—漳河景区、大洪山风景区、纪山楚文化旅游区被纳入鄂西圈十大核心景区建设规划,京山绿林世纪广场、屈家岭月湖度假村等一批旅游项目扎实推进,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102.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3.07亿元,分别增长27.3%和31%。商贸服务业加快发展,星球商业中心、宜洋汽车后市场等项目进展顺利;积极构建农村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新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社251家,总数达到1064家,覆盖全市76.3%的行政村。金融服务网点快速发展,引进了交通银行,组建了3家村镇银行,截止目前全市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78亿元,同比增长37.1%。

(五)项目投资增势强劲。全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不断扩大投资规模,加强协调服务,强化调度管理,项目建设进展良好,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90.63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6.7%,同比增长39.9%,增幅比年计划高14.9个百分点。全市共实施500万元以上的项目1907个,增49.8%,其中新开工项目1707个,增50.8%。全市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10个,同比净增15个,完成投资295亿元。其中航特科技工业园一期、钟祥广源食品工业园一期、京山伟嘉纺织工业园、沙洋巨星粮油深加工、东方百货新农村冷链物流、上海商贸城一期等47个亿元项目竣工投产;荆门石化扩能改造、天茂丙烯工程、沙洋龙池粮油产业园等一批亿元项目顺利推进或基本建成,荆门港石牌核心港区、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大连实德科技综合产业园等30多个重大项目前期取得实质性进展。招商引资工作扎实推进,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0家,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8687万美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4.6%,同比增长28%,增幅比年计划高16个百分点;“中国光彩事业荆门行”共洽谈签约各类招商引资项目112个,投资总额530亿元。

(六)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年实施循环经济项目145个,完成投资125亿元。荆门化工、格林美、荆襄磷化三大循环产业园区发展步入快车道;格林美成功申报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并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格林美模式”在全国推广。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全市共实施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技术改造项目360个,总投资113亿元,同比增长31%。突破性发展新兴产业,编制出台了《荆门市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格林美新材料公司废旧电路板中稀贵金属循环利用等项目已投产,华山观风电一期即将竣工,东宝风电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提高,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7.5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4.5%,新

增高新技术企业12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校企共建研发中心5家。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实施节能产品生产及技术改造项目52个、减排项目24个,全年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8%、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8%;化学需氧排放量下降1.2%、氨氮排放量下降0.98%、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2.1%、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0.98%,均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七)城乡面貌明显改善。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契机,加强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实施了东宝山隧道改造、三水厂管道取水工程、城市绿化工程、交通畅通工程等40个城镇建设项目,完成投资7.2亿元;全面加强市容市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市场秩序等专项整治活动,拆除违法建筑15万多平方米,清除“牛皮癣”5万多条,统一门店招牌2500余块,一批市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钟祥建设现代园林型中等城市,京山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沙洋建设汉江流域“明珠城市”均取得较大进展。镇级市、中心镇和特色镇镇区道路、供排水、污水处理等一批公共设施建设项目顺利推进,完成投资1.1亿元。掇刀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杨竹流域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和屈家岭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等3个示范区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加快推进,5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和32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八)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全面提速,全市精简行政审批事项175项,审批环节由843个减少到680个;承诺时限由平均14.7天减少到11.1天,行政审批提速25%。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漳河新区挂牌成立,镇域小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工作深入推进,在全省率先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全市5个县(市、区)已全面实现门诊统筹和基本药物制度覆盖。文化领域改革稳步推进,组建荆门日报传媒集团,广电网络整合全面完成。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积极探索林权流转、抵押贷款、抵押担保、林权评估等林业改革的新机制,配套改革取得良好成效。企业上市进展顺利,全市列入省上市后备企业达26家,同比增加7家,凯龙集团已向中国证监会递交申报材料,新洋丰已通过省证监局第二阶段辅导验收,宝源木业、博士隆、金汉江公司等企业改制上市工作正有序推进。外向型经济保持活跃,全市完成出口38287万美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9.1%,同比增长28%,增幅比年计划高10个百分点。

(九)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积极落实就业各项政策,城镇新增就业4.6万人,超年度目标任务0.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控制在4.3%年计划以内。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3.97‰,控制在4.5‰年计划以内。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参保、参合率均达98%以上,参保(合)率在全省排名前列。实施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3.3万人次,发放救助资金2186万元。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建设村级文化活动中心60个,农民健身工程210个,组织文化惠民演出120场;新改建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30所,维修改造中小学校舍2.9万平方米,资助1.1万名家庭困难中职生完成学业。对口援疆工作有序推进,建立了“双层全覆盖”工作机制,项目、人才、产业援疆成效显著。

(十)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526元(全口径),同比增长14.2%,增幅比年计划高4.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48元,同比增长18.7%,增幅比年计划高8.7个百分点。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市新建通村公路328.7公里,所有行政村全

部通上油(水泥)路;新解决农村饮水安全10万人;新增清洁能源用户2万户。住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全市新建廉租住房956套,经济适用房1507套,公共租赁住房4062套,完成各类棚户区改造10406套,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2.5平方米。

2011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严峻考验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良好。这是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扎实工作的结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应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经济结构不尽优化,产业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二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较突出,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的任务还较重。三是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四是城市与工业污染物排放基数较高,加上资源环境对发展的约束加剧,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节能减排压力加大。这些问题,都要我们认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和措施建议

2012年是我市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全面落实市七次党代会精神和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建设实力荆门、文化荆门、生态荆门、幸福荆门的起步之年。我们既面临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宏观经济复杂多变的严峻挑战,同时又有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省委、省政府将“中国农谷”建设上升为省级发展战略等诸多发展机遇。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全省竞争态势,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千亿经济总量、百亿财政收入”为目标,抢抓“中国农谷”机遇,深化“一核六片十五园”园区建设,做实“双千亿产业”,推进“三化”同步发展,力争综合实力走在全省同类城市前列,奋力实现跨越崛起,成为湖北构建“战略支点”的重要支撑。201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5%左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7%;出口总额增长16%;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城镇新增就业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二氧化碳、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率分别下降3.5%、3.8%、1.2%、1.5%、2.6%、1.0%。为实现上述预期目标,我们必须集中全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抓总量提升,努力推进经济跨越发展

立足跨越发展目标,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着力抓好重大项目投资,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做大经济总量,确保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

一是狠抓重大项目建设,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按照“实施大项目、建设大园区、发展大产业”的工作思想,大力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着力抓好重大项目投资,力争201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68亿元,增长30%以上。千方百计推进重大项目投资,开工建设230个亿元项目,确保完成年度投资380亿元,其中,新建或续建重点建设项目50个,完成年度投资120亿元,力争天

茂丙烯工程、中集能源装备二期、金龙泉米糠蛋白一期等项目建成投产。千方百计推进重大项目前期,着力抓好40个重点项目的前期推进工作,确保国电长源荆门热电厂四期扩建、荆门市仙女湖工程、荆门石化1000万吨扩能改造、漳河机场等重大前期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千方百计扩大民间投资,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间投资投向农业、科技环保产业、公益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千方百计扩大项目储备,围绕中国农谷建设、园区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兴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等重点,继续抓好项目策划储备,进一步充实完善全市重大项目库,力争2012年储备项目总投资达到1.3万亿元。

二是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认真落实国家关于收入分配和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努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完善城乡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完成城区商业网点规划修编,构建合理规范市场流通体系。启动工人文化宫城市综合体、漳河新区CBD(中央商务区)等项目,加快星球商业中心、荆门国际广场等项目建设。全面开展标准化菜市场改造,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引导农产品流通企业建立直采基地。拓宽和开发消费领域,支持信贷消费、租赁消费、网络消费等新型消费业态发展,促进居民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优化消费服务环境,千方百计保障市场供应,努力保持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强化监管和服务,让广大群众放心消费、安全消费。

三是深入推进“一核六片十五园”建设,促工业经济提速。着力推进“项目满园”工程。开工建设华能热电联产、实德科技综合产业园、海鸥卫浴工业园、德力西电器设备制造等项目,扎实推进中航荆门航空新城、李宁产业园加工园区、湖北财富农业科技园、洋丰中磷二期、大峪口扩产改造、明达玻璃工业园、玉皇聚苯乙烯等一批项目建设,确保园区项目投资成为推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导力量。跟踪服务好65个“光彩事业荆门行”签约项目,尽快形成实物投资量。着力加强园区统计调度考核,使工业园区成为推动跨越发展的突破口。继续加快推进“一核六片十五园”水、电、路、管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提高园区产业承载力。优化完善园区规划,进一步督促各地修改完善园区总体规划、产业规划、要素规划,确保园区规划编制如期完成。做好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工作,积极争取筹建东宝工业园区转正。着力抓好要素保障,以“双千亿产业”的20家骨干龙头企业和“总量50强、增速50快企业”为重点,在电力供应、劳动用工、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配置上予以重点倾斜,力争新增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20家、规模企业80家。

四是全力打造“中国农谷”品牌,促现代农业发展。紧紧围绕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目标,高标准编制“中国农谷”总体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认真开展农谷项目策划包装,全力推进农谷的项目建设。配套完善“中国农谷”基础设施,完成武荆高速公路至屈家岭连接线、农科教推广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农谷风情小镇、屈家岭文化遗址公园等项目前期。完善“中国农谷”建设体制机制,组建荆门农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设立“中国农谷”发展基金,引进各类市场主体,拓宽融资渠道,创新土地开发经营模式,推进农耕文化展示区、农业科技先行示范区、农业生态旅游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继续加强粮棉油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推广高效渔业养殖模式,提高标准化畜禽养殖场覆盖面。提升京山、沙洋、钟祥农产品加工园区和东宝森工产业园的规划建设水平,力争新增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4家,过30亿元的1家。扎实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推进汉江流域综合整治进程,完成65公里汉江堤防崩岸整治、100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4条中小河流整治

任务,抓好4个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扎实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项目建设,实施低丘岗地改造2万亩、开展土地整治20万亩。

五是立足招商引资和市场融资,促发展后劲增强。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推进产业招商。整合全市招商力量,健全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招商奖励制度、招商代理制度和投资协调处理制度等工作机制,坚定不移地推进大招商、招大商,切实提高引进项目的资金到位率、开工建设率和竣工投产率。力争引进外资1.89亿美元以上,内资260亿元以上,出口4.32亿美元以上。拓宽融资渠道,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步伐,加强上市后备企业的储备管理和分类指导,力争凯龙集团过会上市,新洋丰、博士隆、宝源木业、金汉江等企业上市推进工作取得较大突破。提高银政企合作效率,协调和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尤其是政府支持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大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积极发展担保业和PE(私募股权投资)、VC(风险投资)投融资模式,支持发行企业债券和中期票据。

(二)着力抓结构调整,强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力度,落实服务业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李宁物流园、众诚批发及冷链物流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石牌核心港区、仪邦物流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发展旅游业,完成明显陵-漳河、大洪山、纪山楚文化等三大旅游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规划编制工作并组织实施。加快推进旅游大环线、漳河环库(水陆)自行车风景道、马河青林寨红叶古堡景区、京山县游客接待中心、沙洋农业四季花开生态风情园、大洪山陈湾温泉、太子山国际狩猎场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扎实推进荆门游客集散中心、航空俱乐部、屈家岭文化遗址公园等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积极支持客店镇创建鄂西圈旅游综合示范镇建设,继续办好油菜花旅游节、漳河横渡大赛等品牌节会,力争全市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135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65亿元。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快国华人寿天平保险全国电销中心等项目建设。鼓励发展现代金融业,力争全市3家农村信用联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引进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组建1-2家村镇银行、5-6

家小额贷款公司。改善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设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网。整顿和规范保险业经营秩序,推进政策性保险试点。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以新闻传媒、演艺娱乐、体育用品、文化体育休闲等产业为重点,积极推进荆门日报传媒集团、荆门广播电影电视传媒集团、荆门文化体育产业集团等文化产业集团建设。

二是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全力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与改造,积极争取国家专项支持。加快格林美城市矿产资源循环产业园建设,支持荆门格林美城市矿产资源循环产业园申报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立再生资源循环回收体系。深入推进荆门化工、荆襄磷化和格林美城市矿产资源三大循环产业园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循环经济取得新突破,建设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加快葛洲坝水泥厂迁建和污染企业搬迁前期工作进程,综合治理中心城区污染源,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积极开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继续推进沼气、太阳能等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建设。组织实施重点循环经济项目120个,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确保完成省下达我市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和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降耗,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环评审批和节能评审制度。创新节能管理机制,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统筹推进

城乡生态建设,深入推进生态城市创建。深入开展竹皮河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推进乡镇一级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及固体废弃物处理能力。

三是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实施重点技改项目100个以上,重点加快推进大峪口扩产技改、航特科技装备工业园、京山伟嘉技改等项目建设。以千亿化工产业发展为重点,强力推进重点化工企业的科技创新和龙头带动,力争化工产业产值达到700亿元以上;以千亿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引导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提升技术水平,提高产品档次,增强千亿农产品加工重点企业核心竞争力,力争全年农产品加工产业产值达到600亿元以上。

四是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加快培育和发展通用航空、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8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4.7%。在航空产业发展上,大力支持中航605所开展水陆两栖飞机、超轻型水上飞机、浮空器研发。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策划、储备并实施一批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重大项目,加快东宝和京山风电等项目前期工作,推进钟祥华山观风力发电项目建设,争取安能钟祥和屈家岭生物质发电等项目尽快通过省发改委核准并开工建设。重点支持格林美、天茂实业、航特科技、凯龙化工等企业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宝源木业、荆玻、博士隆科技等企业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支持福耀玻璃、李宁产业园等建设国家级研发中心、工程中心或重点实验室。积极支持荆门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

(三)着力抓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

一是加快中心城区建设与管理。以加强城市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品位为工作重点,着力抓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和城中村综合改造规划编制工作,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做好漳河新区总体规划和漳河“三圈”、荆门高新区等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支持漳河新区建设,积极组织申报一批项目,千方百计筹措城市建设资金,加快推进漳河大道、双喜大道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力争市政务中心早日开工,荆门火车站工程、荆门公铁物流中心等前期项目有较大进展。改造提升老城区,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努力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完善和丰富城市绿化景观和生态效果,做好已关闭采石场的生态复绿工作,加快象山风景区、东宝山·千佛洞风景区和市植物园建设,新建凤凰湖公园、银河游园、双泉公园、杨湾公园等城市绿化精品,创新碳汇造林机制,全力创建“湖北省森林城市”。

二是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抓住国家加大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机遇,超前谋划一批城乡基础设施项目,支持各县市城区建设中等城市,继续抓好掇刀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屈家岭·中国农谷核心区建设。深入推进镇级市建设试点工作,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加强镇级市、中心镇和特色镇镇区道路、供排水、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建设。深入推进杨竹流域生态文明新农村和省、市新农村试点示范镇、村建设。加快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施,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是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荆门城区西外环、武荆高速公路沙洋连接线、荆门公铁换乘中心、荆门城区铁路货站整合和编组站搬迁、荆门煤炭储

运基地、引江济江工程、钟祥汉江二桥、石牌核心港区等重大项目的前期推进工作,力争部分项目早日开工。加快武荆高速公路京山连接线、荆新线一级公路等项目建设,确保部分项目建成开通。

(四)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继续做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快健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建设,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推进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快全科医生培养。

二是全面开展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推进全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转变农村文化管办方式,大力推动农村公益文化服务。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

三是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立足打造全省“审批效率最高”的城市,进一步清理、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加快对县市区、开发区审批放权,全面实行行政审批零收费,着力抓好漳河新区、“中国农谷”的审批服务工作。加快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改革,设置专业技术官职位,推进公务员流动管理。深化电子政务建设,推进电子化招投标,形成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事项网上一口受理、在线协同办理。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深入推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全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着力优化就业环境,积极推进全民创业。通过完善政策、强化培训、建设特色创业园等措施,扶持5000人创业,带动就业2万人。抓好“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和技能培训计划,积极帮助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努力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人,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万人,力争实现新增城镇就业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建立物价上涨与低收入群众生活补贴联动机制,推进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应保尽保和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医疗救助全覆盖。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五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177万人,努力实现城乡医疗保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启动荆门市失能半失能托养中心、“千福园”老年公寓二期养老服务建设工程。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积极实施危旧房改造工程,新增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400户,新建廉租住房1200套,新建经济适用住房1600多套,新建公共租赁住房4000套,改造各类棚户区7837户。

三是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抓住中央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机遇,组织实施一批“十二五”规划社会发展项目。加快推进市文化艺术中心、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等项目前期,加快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镇文化站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面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试点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建设工程。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改造建设一批县级医院和乡镇、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加快南城区医院建设步伐,支持市一医院建设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积极争取将市职业病防治医院(石化医院)纳入国家专项规划;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完成农村卫生监督体系和农村急救体系建设。继续做好对口援疆工作,进一步完善“双层全覆盖”机制,加快推进援建

项目实施,加强援建双方交流互访。

各位代表,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是立足新的起点,实现跨越崛起的重要一年,任务艰巨,意义重大。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克难奋进,为完成2012年的各项目标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荆门跨越崛起做出新的贡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1w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