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察报告(2016-06-06)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05 09: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 录

文字部分

第一章 前 言 - 1 -

一、工程概况 - 1 -

二、勘察目的及任务要求 - 1 - 三、勘察工作布置及方法 - 1 -

第二章 道路沿线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 3 -

一、自然地理及气象 - 3 - 二、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 - 4 - 三、工程地质条件 - 4 - 四、水文地质条件 - 6 - 五、工程地质评价 - 6 - 六、岩土参数的选用 - 7 -

第三章 对路基、管线、桥梁及河堤基础设计与施工的建议 - 8 -一、 对路基及管线基础设计与施工的建议 - 8 -

1、对路基及管线基础设计的建议 - 8 - 2、对路基及管线基础施工的建议 - 8 -

二、 桥梁基础设计与施工中需注意的岩土工程问题 - 8 -

1、桥位适宜性评价 - 8 - 2、桥梁基础评价 - 8 -

3、桥梁基础施工中需注意的岩土工程问题 - 9 -

三、 河堤设计与施工中需注意的岩土工程问题 - 9 -

1、河堤设计建议 - 9 -

2、河堤施工中需注意的岩土工程问题 - 9 -

第四章 结论及建议 - 9 -

一、结论 - 9 - 二、建议 - 10 -

附件部分

1、附件1:现场勘探照片(3页) 2、附件2:室内水土试验报告(1份) 3、附件3:波速测试报告书(1份)

图件部分

1、 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图号:01-1~01-4)2、 剖面图综合图例(图号:02)

3、 工程地质剖面图(图号:03-1~03-20)4、 单孔柱状图(图号:04-1~04-14)

光华西八路青羊区环城生态区段道路及附属设施项目 工程地质补充勘察报告

第一章 前 言

一、工程概况

光华西八路青羊区环城生态区段道路及道路附属设施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光华大道南侧文家街道蔡桥社区及七里沟社区范围,项目建设单位为成都青羊城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该项目原名称为“光华8线(双流区界~蔡桥C-4线)市政道路工程 ”, 我院已于2010年12月完成了相应的勘察工作,并于2011年3月提交了详细勘察报告。由于多种原因,该项目迟迟未开工,按成都市青羊区发改局(成青发改项目【2015】29号文件)批复意见,该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目前需及时启动该项目。

我院按建设单位要求,在原详细勘察基础上,按设计单位相应技术要求,进行本次补充勘察工作。该项目总规模长1694m,宽40m,起于绕城高速内侧600m处,止于绕城外侧江安河处,包括市政道路、跨苏坡支渠桥、跨江安河桥及江安河两侧约300m新建河堤,其中桥的宽度与道路宽度一致。

该项目为新选线址路段,在原详细勘察完成后,部分区域地面进行了临时建设及地貌改造。 该项目由成都市市政工程设计院设计,路面设计标高总体按自然地面走势,道路两侧雨水管道埋深约1.2m,污水管道埋深约5.0m,该道路工程设计重要性等级为二级;桥梁为单跨及多跨,分类为小桥及中桥;河堤沿岸设计长度约300m,具防洪及通行功能。各分项项目具体设计指标,见表1~表3

道路设计指标 表 1

道路名称 道路类别 设计路线总长(m) 起止桩号 设计路基宽度(m) 光华西八路青羊区道路及附属工程 城市道路 1694 K0+60~K0+1754 33(含人行道共40m) 桥梁设计指标 表 2

子项名称 桥梁分类 跨数 跨径或跨径总长(m) 结构体系 跨苏坡支渠桥梁 小桥 单孔跨 18 梁式或钢架式 跨江安河桥梁 中桥 多孔跨 87.9 梁式或钢架式

信息产业部电子综合勘察研究院

河堤设计指标 表 3

河堤名称 左岸设计堤顶标高 右岸设计堤顶标高 (m) (m) 河道中线起止桩号 防洪控制高程 (m) 左岸及右岸 519.42~518.20 518.93~519.20 0+00~2+90 518.733~518.368 二、勘察目的及任务要求

根据相关规范、规程及相应勘察技术要求,本次勘察的主要目的是:查明道路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对各地段路基的稳定性和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作出工程地质评价,确定路基适宜的路面结构组合类型、路基压实、防护与加固、路基排水等设计参数,为不良地质作用防治等提供工程地质依据,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同时,对桥梁及河堤基础形式及埋深等提出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1、查明道路沿线各地段的地形、地貌特征、划分场地地貌单元; 2、查明道路沿线各地段的地质构造、路基土的类型、性质及分布; 3、查明道路沿线各地段路基的湿度情况,划分土基干湿类型;

4、实测道路沿线的地下水位,并查明地下水类型、地表水的来源、水位以及排水条件,论证地表水、地下水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

5、查明道路沿线暗埋的沟及坑等分布;

6、调查了解地下回填土及路基的土类、厚度及密实度;

7、查明道路沿线地段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类型、性质、空间分布及危害程度,论证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并提出计算参数及整治措施的建议;

8、查明跨桥地段及河堤区域的地质构造、地基土的类型、性质及分布; 9、查明建筑场地类别,评价场地土的地震效应。 三、勘察工作布置及方法

(一)勘察工作的依据 1、相关规范规程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2)《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

(3)《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 (4)《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

- 1 -

光华西八路青羊区环城生态区段道路及附属设施项目 工程地质补充勘察报告

(5)《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05);

(6)《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7)《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8)《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 C30-2015); (9)《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11)《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 (1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13)《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1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15)《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 (16)《土的工程分类标准》(GB/T50145-2007); (17)《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50585-2010); (18)《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19)《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

(20)《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

(21)《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各市、县、乡镇地震动参数一览表》 川震防发[2009]117号

2、类似工程提供的勘察技术要求及对沿线工程地质条件的了解。 (二)勘探点的布置及勘察深度 1、勘察等级

根据《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第3.0.1条本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复杂等级为二级,岩土条件复杂等级为二级,本工程的勘察等级为乙级。

2、勘探点布置

(1)市政道路:由于为补充勘察,本工程道路为次干道,道路宽30m,包括两侧人行道共

信息产业部电子综合勘察研究院

40m宽度。道路中线勘探点间距为60m~117m,局部横断面勘探点间距为16.5m~20.9m,勘探孔深度均达到地面下5m~8m。本次勘探点沿道路中心线及局部横断面共布置钻孔19个(编号: 1~19)。其中控制孔8个,孔深8.0m,一般孔11个,孔深5.0m。

(2)跨苏坡支渠桥:本次补充勘察,桥位勘探点由设计单位布置,按设计提供的《光华8线跨苏坡支渠桥梁工程勘察技术要求书》(2016.05.05),左右两侧共布置及完成6个钻孔,深度均为30m,同岸钻孔间距20m~21m。

(3)跨江安河桥:本次补充勘察,桥位勘探点由设计单位布置,按设计提供的《光华8线跨江安河桥梁工程勘察技术要求书》(2016.05.05),桥梁4跨,每跨布置3个钻孔,但鉴于本次为原详细勘察基础上的补充工作,且受工程造价限制,在每跨上布置及完成2个钻孔,实际共布置及完成8个钻孔,深度均为35m,同跨钻孔间距20.7m~51.1m。由于受河流水位上涨影响,局部钻孔位置有一定偏移。

(4)江安河两侧河堤:在跨河桥梁区域约300m段,沿两侧布置勘探点。钻孔间距42.1m~60.9m,钻孔深度15.0m~20.0m。 (三)勘探方法及手段 1、工程地质调查

搜集和研究道路沿线的区域地质、地震资料及附近已有的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技术资料和经验,进行现场踏勘及工程地质调查。为对道路工程建设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勘察过程中调查了道路两侧10.00m范围内的不良工程地质作用。

2、测量放点

勘探点的测放,系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拟建区域道路平面图,按照图上坐标,结合现场已有的地形地物特征,并根据勘探点平面布置图进行施放。

测量仪器采用日本拓普康HiPerⅡ型GPS,以成勘院中心控制系统为引测依据,本工程高程系统为1956黄海高程系统。

3、钻探

目的是查明道路、桥梁及河堤沿线地基土的结构、性质、鉴别土质类别及特性,确定各工程地质层的分布及埋藏条件,采取土试样。

本工程道路区域及河堤部分钻孔采用了SH-30A型钻机进行野外钻探,同时,用小螺纹钻配合进行。桥梁区域及河堤部分钻孔均采用SM植物胶全回转取芯钻探,进行全断面取样。

4、原位测试

- 2 -

光华西八路青羊区环城生态区段道路及附属设施项目 工程地质补充勘察报告

对粉土采用了标准贯入试验,以评价其物理力学性质。在道路沿线及河堤部分钻孔区域,对土层以下砂卵石,采用超重型动力触探;同时,对部分SM植物胶钻孔,再采取超重型动力触探进行对比测试,从而为提供物理力学指标及地层划分提供依据。

5、室内土(水)工试验

采取粉质粘土及粉土原状土试样进行室内常规试验,采取标贯中的扰动样及卵石层中透镜体细砂进行颗分试验,并采取扰动样进行重型击实试验,采取了两处河水及两处地下潜水进行水质分析试验。

室内土(水)工试验由成都清华岩土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完成。 6、波速测试

在苏坡支渠及江安河拟建桥梁两岸,各选取两个钻孔进行孔内单孔波速测试,以测定地层一定深度内的剪切波速,为地震效应评价提供依据。

波速测试,由四川中节能工程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完成。 (四)完成工作量及勘察工作周期

勘探工作量一览表 表4

序号 工作内容 工作量 单位 1 工程地质调查 0.09 km2 2 测放勘探点 51 (个) 3 道路段动力触探孔 25 孔数(个) 动探孔 90/6 进尺(m)/孔数(个) 4 河堤区域 回旋取芯孔 120/6 进尺(m)/孔数(个) 对比动探孔 75/5 进尺(m)/孔数(个) 苏坡支渠回旋取芯孔 180/6 进尺(m)/孔数(个) 5 桥梁区域 对比动探孔 30/2 进尺(m)/孔数(个) 江安河桥回旋取芯孔 6 280/8 进尺(m)/孔数(个) 梁区域 对比动探孔 45/3 进尺(m)/孔数(个) 7 波速测试 4 孔数(个) 8 原状土试样 16/16 数量(件)/孔数(个) 9 扰动土试样 7/7 数量(件)/孔数(个) 10 击实试验样 2 (件) 信息产业部电子综合勘察研究院

11 河水取样 2 (件) 12 地下水取样 2 (件) 13 标准贯入试验 3/3 次(次)/孔(个) 现场野外钻探工作于2016年05月16日~05月30日完成,于2016年06月07日提交工程地质补充勘察报告。

第二章 道路沿线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一、自然地理及气象 (一)沿线交通位置

该项目市政道路、桥梁及河堤工程,位于成都市青羊区光华大道南侧蔡桥社区及七里沟社区范围,江安河西侧道路段延伸至双流石井社区,具体位置,见附图01。

附图:01

(二)主要气象特征

成都平原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其主要特点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少冰雪。根据四川省气象局多年观测资料统计,成都市主要气象特征为:

1、年平均气温16.2°C,极端最高气温37.7°C极端最低气温-5.9°C;

2、年平均降雨量950mm,其中12、1、2月为旱季,三个月降雨量仅占年降雨量的3%左右,

- 3 -

光华西八路青羊区环城生态区段道路及附属设施项目 工程地质补充勘察报告

7、8、9月为雨季,三个月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以上;

3、年水面蒸发量:970.4mm~1139.30mm; 4、年平均相对湿度:82%;

5、风速、风向:年平均风速为1.35m/s,瞬时最大风速为27.4m/s,主导风向是N、NNE、NE向,三个风向频率31%左右。

二、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 (一)地形及地貌特征

道路沿线地形地物较为复杂多变,主要为原有道路、农田、居民区、堆积弃土、树林及沟渠等。地形具有一定起伏,实测沿线勘探孔孔口高程为519.76~515.72m,最大高差为4.02m。

道路沿线及跨渠小桥区域地貌单元为岷江水系漫滩冲洪积层一级阶地。 (二)地质构造

成都地区在地质构造体系上位于华夏系龙门山隆起褶带和新华系龙泉山褶皱带之间,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龙门山、龙泉山继续抬升,整个平原普遍下沉,中更新世晚期,新构造运动更加剧烈,最终形成了成都地区现今的构造轮廓和地貌景观。

区内断裂构造和地震活动较为微弱,从区域构造上看,成都凹陷盆地属相对稳定地块。地质构造,见附图:02 隆起褶断带第四系沉降区龙安县 低山丘陵门绵阳西部山地四凹陷盆地隐伏断裂山 成北褶 断灌县彭州龙带安德镇都金堂 郫县新都成都泉 平川大邑安仁山 新津原简阳褶 蒲江彭山断名山盆 带地 附图02 三、工程地质条件

(一)道路沿线(含河堤及桥梁区域)环境地质条件

信息产业部电子综合勘察研究院

工程地质调查表明,道路沿线桩号7+60~8+20段分布有原人工砂石采坑,桩号17+40~17+60段有游泳池,其余区域分布农房、树林及菜地等。同时,拟建河堤西岸已修建临时河堤。对路基存在较大影响的主要是桩号7+60~8+20段原砂石采坑及桩号17+40~17+60段游泳池,分布情况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图号:01)。

(二)路基及桥基土的组成及分布

根据现场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结果,道路沿线地层组成在钻探深度范围内自地表可依次分为四大层:即人工填土(原定名“填筑土①”)、粉质粘土(原定名“中液限粘质土②”)、粉土(原定名“粉质中液限粘质土③1”)、粉砂(原定名“粉砂土③2”)、细砂④及卵石土⑤。

各工程地质层及亚层的土质特征描述如下:

1、人工填土(原详勘报告的“填筑土①”):呈褐黄色、褐灰色,主要为道路沿线的原耕地及林地表层土,局部地段为原有路面、农舍地基及人工挖掘小沟及后期地表改造回填物。主要为粘质土组成,含植物根系,局部区域上部以碎砖瓦块为主,层厚为0.30~4.60m,平均层厚1.74m,层底高程为518.21m~512.52m,场地遍布。

2、粉质粘土(原详勘报告的“中液限粘质土②”):褐黄色、黄色,稍湿,以可塑状为主,含少量氧化铁及铁锰质结核。层厚为0.3m ~1.9m,平均层厚1.16m,层底高程为515.96m~513.69m,场地大部分地段该层缺失。 3、粉土(原详勘报告的“粉质中液限粘质土③1”):褐黄色、褐灰色、灰色、黄色,稍湿。含少量氧化铁及铁锰质结核,层底部分含少量粉细砂。层厚为0.6m~2.7m,平均层厚1.67m,层底高程为516.75m~514.79m,场地大部分地段该层缺失。 4、粉砂③2:青灰色,湿,含少量云母片,呈薄层及透镜体分布,层厚约0.4~1.2m,平均层厚0.64m,层底高程为515.92m~512.28m,仅极小部分地段分布。 5、细砂④:青灰色,湿,含少量云母片,呈薄层及透镜体分布,平均层厚0.92m,仅极小部分地段于卵石中分布。 6、卵石土⑤ 松散卵石⑤1:灰色,湿~饱和,卵石含量约55%,岩性以岩浆岩及变质岩为主,中~微风化,磨圆度较好,多呈亚圆形,卵石粒径一般20~60mm,局部区域含砂量较大。

- 4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1r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