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管理作业
更新时间:2023-10-12 13:1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浅谈风景资源理论与开发
卢文彬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09园林 0916040011
摘要:从分析我国风景名胜区面临的形势!总结各地的经验和旅游业发展的特点入手说明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具有不可避免的规律性和多种功能性#以及对景区资源的两重性进而概括出当前较普遍存在的长官意志!崇洋媚外!一哄而上!急功近利!盲目错位和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等种错误开发方式\,虽然这些问题属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但由于风景名胜资源的脆弱性与不可再生性等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由领导干部错误指导思想所导致的恶性开发方式,认真按照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精神切实加以解决\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文章运用经济学和城市规划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就贯彻落实&通知精神#在持续高涨的旅游业发展和城镇化浪潮中保护和利用好风景名胜资源提出了加强管理和调控的几个方面的重点以确保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风景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资源开发
正文
一 .风景名胜资源分类
我国的风景名胜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地理、气候、气象、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风景资源中包括
多种景观要素,所以对其进行分类不能采取硬性分割的作法,只能按照风景名胜资源中占主导地位
的景观要素的属性来进行分类。即在分类时应确定影响该风景名胜资源构成的主导景观要素并从3
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地质地貌特点以及其他的自然条件的特点,如植被、水文、气候、天象等;
第二,观赏的视觉效果和审美特色;第三,人文因素的特点及其在该风景名胜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的风景名胜资源分为3类,其中自然景观资源与人文景观资源构成了资源的主体,在这两大类
别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综合景观资源.
(一)自然景观资源
所谓自然景观资源,是指以自然事物和因素为主的景观资源,可分为天景、地景、 水景、生景4个类别。
1.天景是指天空景氰。_包括日月星光、虹霞唇景、冰雪霜露、风雨云雾等天象景观。 2,地景是指地友景观。包括国土、山峦、沙漠、火山、溶洞、峡谷、洲岛礁屿等地质景观。
3水景是指水体景观。包括泉井、溪流、江河、湖泊、潭池、瀑布跌水、沼泽滩涂、冰川等。
4.生景是指生物景观。包括森林、草地草原、珍稀生物、物候季相等景观。 (二)人文景观资源 所谓人文景观资源,是指可以作为景观资源的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想象与历史成就,是以人为
事物和因素为主的景观资源。可以分为园景、建筑、史迹、风物4个类别。
1.园景是指园苑景观。包括古典园林、现代园林、植物园、动物园、陵园等。 2.建筑是指建筑景观。包括景观建筑、民居古建、宗教建筑、宫殿衙署等。
3.史迹是指历史遗迹景观。包括石窟、碑石题刻、人类历史遗迹、人类工程遗迹等。
4风物是指民俗景观。包括民风民俗、宗教礼仪、神话传说、地方物产等
二.风景名胜资源的特性
风景名胜资源是人类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景名胜资源表现出如下的特性:
1整体有用性
风景名胜资源是由多种景观要素构成的,而多种单一的景观要素经过天然的或人为的组合加工后成为风景名胜资源并表现出有用性。各种景观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例如,如果破坏了景观资源中的树木这个景观要素造成的不只是森林的消失,同时必然引起土壤和径流的变化.这种变化也破坏了野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风景资源之所以是美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是一个完整的景观体系。所以,在风景资源的使用价值上整体有用性大于局部有用性。 2空间的固定性
风景名胜资源是在某个特定的地域内形成的,因此风景名胜资源都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对风景名胜资源的利用只能在相应地域及其可波及范围内发生作用,而无法将其移动、调整,这与一般资源在利用方式上存在着差别。 3时间的无限性
风景名胜资源的形成过程中其数量、质量及周围的自然人文环境都随时间而发生变化,自然景源的形成需要时间打磨与进化,如植物资源可以以一年为一个周期,气候资源甚至以日为一个周期发生变化;而人文景源的丰富同样需要历史的更迭与延续。所以。风景名胜资源的使用应该建立在资源所包含的自然与人文信息不被破坏、更改、丢失的基础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完好地向下传递,使其在使用的时间上具有无限性。 4景观的不可复制性 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强调指出的两项原则是遗产项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其中真实性就表现为景观的不可复制性。如果为了某种目的将景观移动或复制,景观失去了产生、生存的自然与文化背景,同时也失去了它作为遗产最珍贵的东西,其使用价值变得很低,甚至丧失。对于自然遗产,在开山炸石、筑坝截流、乱砍滥伐之后,要恢复其原有景观的面目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文化遗产,有些的确为人工产品,但是其中的历史、文化、
宗教底蕴,却是今人无法比拟的。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4条的规定,人类社会对已确认的遗产资源唯一可做的是“保护、保存、展出和遗传后代”。遗产资源的不可逆性和非再造性表明,对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只能采取事前预防行动,即保护;资源一旦遭到破坏,事后补救和惩罚行动于事无补。景观的不可复制性表明风景名胜资源是一种保护性资源,而不是开发性资源。 5景观的共享性
风景名胜资源不仅表现于其所存在的区域,区域之外在一定程度上同样可以享用,而且这种共享性是无论所有者或生产者是否同意都始终存在的。共享性还表现在风景名胜资源被破坏的时候,造成景观消失、景观环境恶化等现象,这种对于景观资源产生的负效益也具有共享性,负效益不可
三.自然景观规律
自然景观的美是具体可感的。长江、黄河、东海、西湖、泰山、峨眉、江南
、塞北、处处皆美而所具的美却不相同。从世界范围观之, 非洲的自然景观雄壮而豪放, 如乞力马扎罗的群峰", 撒哈拉的旷漠", 南北两极则终年冰封,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东南亚诸国四季青绿, 峰峦葱郁", 水如碧带",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是特定时空内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以岩溶景观为例, 中国的岩涪景观遍布湘、粤、桂、黔、川、贵、皖、浙诸省, 云南的石林、广东肇庆七星岩、湘西张家界, 均因岩溶景观而成为风景名胜, 而桂林山水则是岩溶景观的典型。无水不成岩溶。可溶性岩类",主要是石灰岩.在一定的地质、气候和水文条件下, 通过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与冲刷作用形成独特地貌因此, 岩溶景观必处于雨水地区, 处处表现出优美的流水溶蚀的节奏与韵律", 桂林的山、石、洞都是由水雕刻而成的, 人们赞其美为替山、带水、幽洞、奇石, 所谓如替、似带, 即韩愈所称羡的“ 水作青罗带, 山如碧玉答” , 已准确概括了桂林自然景现的特色, 而“ 幽” 与“ 奇“ , 则更深一层地揭示了桂林山水景观的个性。",、们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几千年来不断深化, 其经历可概括为三个台阶。第一个台阶是正确地区别自然景观的美丑, 区另??的依据是感观和心理上的不同享受。矫健的松、挺秀的竹、含苞欲放的花、一平如镜的水是美的, 因为它给人以感官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惬意, 反之,干萎凋谢的花, 呆滞发臭的水、残枝朽木则是丑的。人们欣赏自然景观的第二个台阶是将欣赏与人类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人们从景观中所获得的美感不仅仅是感性的, 而是通过联想、比拟表现出理性“ 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所欣赏的不仅有松柏的造型美、线条美、色彩美,更包含气质美, 孔子从长青的松柏联想到人的修养与品德
。风景性地皆有名日, 这些名目诸如“ 猴子观海” 、“ 仙人指路” 、“ 玉笔替花” 、“ 夫妻岩” 、“ 老人峰” 等, 无不包蕴着人们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欣赏自然景观的第三个台阶是赋予自然景观意境或象征意义如以莲花象征高洁、兰花象征清雅。这种象征植根于人们对景物性格的准确把握, 莲之所以象证高洁, 是因为它虽生长于污泥之中其根藕洁白, 其子晶莹. 兰之所以象征清雅则是因它生一长于幽谷, 其色洁, 其香醇, 不与芜草为伍。
四.人文景观规律
旅游文化是人文景观的灵魂。如何充分挖掘出人文景观所蕴含的旅游文化, 对一个景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旅游文化毕竟是一种精神产品, 要把这种精神产品表现出来或者传递给旅游消费者, 就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对其进行恰当的物化。对旅游文化进行物化的过程就是寻找旅游文化载体的过程。要想使人文景观内在蕴涵的文化恰当地表现出来, 开发合适的 旅游文化载体就显得非常重要。传统的旅游文化研究大体上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方面, 宏观研究大多“集中于旅游文化概念、特征、内容及其结构体系等基本理论问题的探 讨”;微观研究则对“诸如建筑、园林、宗教、民俗等人文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分析赋予了高度重视, 但对旅游景观开发中文化规律的探讨着力不多, 至少可以说缺乏比较深入的述”。
很长时间以来, 许多旅游规划师发现要想深入挖掘和恰当表现一个人文景观的旅游文化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忽略了旅游文
化是由特定载体表现的事实, 没有关注到旅游文化载体的层面, 在人文景观旅游开发实践中的可操作性较差。实际上, 旅游文化的幕后主导者是旅游文化载体, 旅游文化的问题本质上就是旅游文化载体的问题。通过对旅游文化载体的考察, 可以把复杂的旅游文化现象置于一种可以量化的标准之下,有利于我们全面地认识人文景观的旅游文化, 从而促进人文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五、风景名胜区发展目标的确定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核心就是如何调控资源保护与利用关系的问题。所以,风景名胜区发展目标的确定需要在对整个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从风景名胜区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目标。内部系统目标与外部系统目标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内外连通的关系,也就是说内部系统的发展是外部系统发展的基础,同时外部系统的发展又直接影响着内部系统的发展,所以在风景名胜区发展目标制定的过程中,二者不可偏废,需要用系统方法来整合资源、合理开发,以达到风景名胜区环境、社会、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整体目标。同时,刑用发展目标来指导规划、推动规划、检验规划,使规划更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内部系统目标是将风景名胜区作为单独的系统来考虑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关系。内部系统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建立并完善以保护为基础的风景游赏主体系统; 建立并完善以便利为主旨的旅游设施配套系统; 建立并完善以和谐为核心的居民社会管理系统。
外部系统目标是将整个风景名胜区融入更大范围的系统中,来寻求风景名胜区系统与外部各系统之间关系的协调发展。外部系统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维护生态,保存自然与文化信息的科教基地; 美化国土,提供国民愉悦身心的游乐空间; 发展旅游,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发展目标确定的形式,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按照发展目标内容的
深度,可以分为总目标和分项目标,同时也可以按照发展目标时序上的安排,来确定近期、中期、远期的分时段的发展目标。
六.风景资源开发中的政府规制
1 规制及风景资源规制的理论依据
规制一词由英文Regulation 翻译而来, 意指政府以法律、规章、政策、制度等对微观经济活动加以控制和制约。关于/ 规制0, 并无一个统一确定的定义, 各种文献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解释也各有差异。比较有影响的, 一是Kahn 指出的: 作为一种基本的制度安排, 政府规制是对/ 该种产业结构及其经济绩效的主要方面的直接的政府规定, 比如进入控制、价格决 定、服务条件及质量的规定, 以及在合理条件下服务所有客户时应尽义务的规定0 1 。二是Stigler1971 年指出的: / 作为一种法规( Rule) , 规制是产业所需要的并为其利益所设计和操作的0 o。在他看来, 规制是国家强制权力的应用。1981 年, Stigler 还将规制范围扩展到所有公共) 私人关系中, 不仅仅包括老式的公用事业和反托拉斯政策, 还包括对要素市场的公共干预、举债和投资, 以及对商品和服务的生产、销售或交易的公共干预?。三是植草益提出的公共规制或公的规制, 即由社会公共机构如政府部门对私人以及其他经济主体行为的规制? 。
从发展的轨道看, 规制的引入主要是为了解决市场机制本身无法有效解决的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问题, 代表公众利益的政府寄希望通过一系列政策手段, 控制受规制企业实施的价格垄断或对消费者滥用权力, 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实现帕累托最优, 增进社会福利, 这也是以福利经济学和市场失灵为根基的公共利益理论的基本主张。然而, 20 世纪70 年代后, 由西方国家先后陷入滞胀而带出的/ 政府失灵0, 也使该主张受到了质疑。以/ 规 制俘获0理论( Capture Theory of Regulat ion) 为基本依据的部门利益理论提出了放松规制, 促进竞争是达到规制目的的最有效手段的理论主张。这与/ 公共利益论0提出的规制手段完全相左, 尽管如此, 两派关于规制的目的即确保公共利益的实现以及资源配置的有效是一致的。本文也正是从这一角度来思考风景名胜区资源开发利用中政府规制的一系列相关问题。
111 防止由自然垄断特性带来的对公众消费利益 的损害
风景名胜区位置的独特性、资源特点的惟一性、景区资产不可分割性、给人们观赏感觉的差异性, 决定了景区的不可替代性和自然垄断性。这种自然垄断性意味着对景区经营者收费必须实施经济规制。否则, 景区经营者可能滥用其垄断地位, 为获垄断利润而制定较高价格, 从而损害公众利益( 全民观赏权) 的实现。当然, 政府经济规制的主要对象是接入费或门票, 对其他服务如旅游中的吃、住、娱、购等价格不需事前规制, 因为只有接入服务具有强垄断性,而其他服务存在很大的替代竞争性。当然, 不规制不等于不监督, 实际上, 至少要根据竞争法进行事后监管, 以防垄断权利的延伸。
112 防止准公共品特征可能带来的/ 搭便车0收费 公共品的最大特征是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指产品的消费效用在不同的消费者之间不能分割, 任何人都可无偿使用, 或由于技术上不可能,或虽技术上可能但成本高昂得不可接受而不能将不为消费产品付费的人排除在外。非竞争性则指某物品消费者增加时, 不会影响原来消费者对该物品的消费, 也不必增加社会成本, 其新增消费者使用该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按照以上公共经济学中的公共产品理论, 风景名胜区的风景资源无疑属公共性资源。
然而, 当风景区设立门票成为旅游景区、对消费者实施进入限制时, 作为一个产品就有了产品消费的排他性, 但进入后的观赏消费仍是非竞争性的。这样, 景区资源变成了具有排他性的非竞争性的准公共产品, 这种非竞争性使支付接入费后的消费者享有景区内资源的全部观赏权。然而, 由于景区内的资源观赏权与非景区的一般国有资源观赏权不同, 它不能独立存在, 必须依附于具有竞争性、排他性的经营性资产项目之中。于是, 对景区内的消费者而言, 可能会在获取其应该享有的观赏权的同时,获取了由于经营者投入才产生的更多观赏服务。而对经营者而言, 他没有这种免费提供服务的义务, 但又不能根据成本对观赏服务和其他服务或相关联项目服务各自单独收费, 只能将这些收费绑在一起, 难免产生成本的/ 交叉补贴0, 也继而产生搭便车高收费, 即对本不应收费的观赏服务也通过相关经费项目收取了费用, 这显然会对进入景区后的消费者的观赏权造成损害。
113 减少风景区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外部负效应
外部性是一定的经济行为对外部的影响, 造成私人( 企业或个人) 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偏离的现象。外部经济有正负之分, 在风景区经营中, 负外部性的产生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公共品性质带来的拥挤所产生的外部性。每个消费者在观光决策时, 并不会考虑别人的决策, 由此难免出现观景人数的拥挤情形, 进而影响公共品的基本特性。二是在无法剥离资源性资产和经营资产情况下, 经营者过度开发经营难免对资源性资产的公共 品性质带来影响, 如景区资源破坏以及生态环境被毁, 由此带来开发时的负外部性。三是开发经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如汽车尾气、垃圾、除草剂等形成外部环境成本。这些外部性通常并未纳入经营者的经营成本之中, 而存在于景区经营者与消费者交易之外, 难用市场机制进行控制。若不加以规制则必然造成社会边际成本越来越偏离于景区边际成本。所以, 政府必须实施规制, 通过严格审批或对开发活动征收庇古税, 减少经营者过度开发冲动, 或利用经济规制手段制定有效的收费政策, 解决公共品特性带来的拥挤外部性, 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风景区资源与身俱有的特性决定了完全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时, 会产生/ 市场失灵. 只有通过政府规制的手段, 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社会福利的不断增加。
七、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基本方法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研究对象—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利用系统,是一个规模庞大、因素众多、功能综合、结构复杂、约束重重、动态时变的生态经济大系统,这说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利用活动的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客观上决定了风景名胜区规划不是一个或几个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满足,而需要一组由多个学科文织融汇而组成的高度综合的系统工程方法。具体说,它是以系统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定性分析引导客观全面的系统综合与评价,在理性预测系统目标的前提下,科学决策系统的架构与发展。其方法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1思维方法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思维方法是处理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利用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即从系统观点出发,着重考虑风景名胜资源的完整性、真实性、动态性等特点,把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全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在充分研究与综合分析其结果的同时,进行系统评价,从而确定最有效地实现系统目标的各项要求和条件,并以此指导具体的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的各项资源保护与利用活动。 2理论方法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理论方法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其原因在于风景名胜区自身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针对如此复杂系统的规划.必然需要汇集多学科知识、多专业人才、多部
门经验、多技术成果进行协调研究,从而形成“合力”。风景名胜区规划学是由生态学、经济学、地理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环境科学等多种学科相互渗透、交融而形成的一门高度综合的边缘学科。因此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理论方法实际是各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的综合与提炼。综合而形成的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系统理论方法。提炼而形成的是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利用活动密切联系的、具有专业特色的理论方法。 3研究方法 。既注意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各种要对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研究摇要把规划对象看成一个系统,既注意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各种要素之间的平衡,又注意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协调,以确保规划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从现在到来的各阶段的均衡运行,促进社会、经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规划者思维方法的具体化.即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的方法。系统分析是对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利用系统的剖析统综合是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系统整体认识的深化,以明确系统的要素、结构及约束条件。系.以把握系统的功能及整体协调优化。简单说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的方法是以取得满意的系统整体效益为目标,为寻找解决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利用问题的最优策略、最优方案所采用的各种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的总称。 4.技术方法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技术方法是指风景名胜区规划过程中所采用的硬技术的总称。规划的科学性与综合性决定了风景名胜区规划过程中,必然会采用各相关专业技术的最新成果,综合应用于规划过程中,以提高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科学化水平及可操作程度。纵观整个风景名胜区规划技术方法的更新与完善,主要是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核心,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测量技术、数字技术等已然成为当今风景名胜区规划重要的技术支持。
5.管理方法
风景名胜区规划目的就是要对风景名胜资源进行宏观控制与管理,使资源达到永续利用。因此,风景名胜区规划必须为风景名胜资源管理提供相应的管理方法。第一,是以数据库技术为核心所建立的风景名胜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及资源保护与利用决策支持系统,对风景名胜资源信息进行快速收集、加工、处理和传递,为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利用活动提供信息支持、管理支持和决策支持,实现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第二,是以资源价值量核算为核心所建立的风景名胜资源资产管理体系.以满足国家对风景名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三,是以信息反馈控制为核心所建立的资源控制体系,用以对土地利用全过程进行最优控制。
6.工作方法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工作方法是指风景名胜区规划系统工程具体实施的工作程序系统,可用一个三维坐标结构予以描述,即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理论坐标、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程序坐标及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实施坐标。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理论坐标是指风景名胜区规划过程中所需的各种专业知识与技术支撑,它包括系统工程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景观生态学、资源管理学、社会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程序坐标是指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逻辑程序,它可分为:明确问题、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设计、系统优化、系统决策、规划实施;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实施坐标是指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实施过程,它包括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利用动态监测、风景名胜资源价值管理评估、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动态调整等内容。
八、规划程序
(一)规划的逻辑程序
风景名胜区规划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其核心就是解决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利用过程中遇到的或者未来将遇到的问题,所以规划按照解决问题的逻辑分为以下6个步骤: 1.系统分析与评价
根据风景名胜资源系统的组成,研究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系统的分析在时间上分为历史分析、(或子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研究系统现状分析与未来趋势预测,在空间上可以分为系统内部分析与系统外部分析两个部分。系统评价一般包括资源个方面,而以资源评价最为重要。
2.明确问题
(1)明确风景名胜区的组成与边界
(2)明确规划性质、规划期限及规划要求。 (3)明确规划依据与指导思想。
(4)明确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总目标及分项目标。_问题函萌确需要以对系统的理性分析与客观评价为基础,同时使规划能够针对现状问题,提出适当的系统架构,以解决系统当前存在问题并满足系统未来发展的需要。 3整合系统
在系统分析与评价和明确问题的基础上保护特征,在保护的前提下完善旅游服务、源保护为核心的系统架构。,提出多种系统构建整合方案。系统结构需突出资源的居民调控、经济发展等各子系统间的关系。即构筑以资 4.方案的筛选
方案筛选过程是一个理性评价的过程,也是一个决策的过程,需要本着“科学规划、统一管理、对各方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方针,综合与分析各方案的优势与劣势,对各方案的可操作性.影响度等指标加以评价,确立科学合理的系统结构及功能布局,使系统组成与关联达到最优
5.系统优化与完善
以系统结构为基础,对决策方案加以完善与补充,通过保护、游赏、道路系统、居民调控、基础工程等各专项规划,形成总体规划系统的专项支撑子系统,体系。以形成层次分明、结构清晰的规划
6系统的补充与调整
必然无法完全满足系统发展变化的要求。系统的开放性与运动性决定了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必然无着系统的变化而不断补充与调整内容也就成为规划不可缺少的一个坏节
九.规划的编制程序
风景名胜区规划是针对资源、社会、大致可以分为5个阶段:调查研究阶段、规划实施监管与修编阶段(图4-1)。经济等各系统进行的宏观调控,整个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定目标阶段、规划部署阶段、规划优化与决策阶段以及规划实施监督与监督阶段.
1.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阶段主要需要完成前期准备、调查工作、现状评价、综合分析等内容,这一阶段是风景名胜区规划重要的基础调研阶段,资料收集的丰富性与真实性;人员组成的科学性与协作性;现场调研的深入性与灵活性以及综合分析的准确性与前瞻性都将直接影响规划进度、深度、效能等各个方面,后期的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都是在调查研究阶段的成果基础上开展的。
z制定目标阶段
制定目标阶段主要包括确定性质、确定指导思想、确定规划目标、制定发展指标、架构宏观发展战略等内容。这一阶段是在前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各种理论与方法,对风景名胜区发展制定控制性的原则内容,为整个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提出大的方向与方针。同时,根据规划目标对风景名胜区的系统分区、结构布局、资源保护与利用方式及强度等诸多内容提出相应的规划方案与构想。这个阶段十分强调它的政策性与战略性,因此在完成此阶段内容后需要进行专家评审,从风景名胜区整体发展的角度加以把握与引导。 3.规划部署阶段
规划部署阶段是在上一阶段所确定并经过专家评审通过的发展目标、技术指标及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对资源保护、社会经济调控、游赏服务设施等子系统进行系统的构建、协调与完善的过程,能使系统的整体性、协调性、连续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是风景名胜区规划中子系统技术细化与主系统协调完善的过程。 4规划优化与决策阶段
在规划方案形成之后,要在征询规划专家、当地政府、国家主管部门等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规划成果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可视化等方面进行相应的优化和精选,使规划成果更能满足规划实施与管理的需要。
5.规划实施监管与修编阶段
风景名胜区规划得到相应人民政府审批后,便成为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可以指导风景名胜区事业的各项工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在实施与监管过程中,会不断出现规划中未能预料的变故,规划必须根据内在条件与外部环境的变化来不断使自身的系统得到更新与完善,使规划与建设管理永远处于一种良性互动状态。
十.开发与对策
、我们根据风景资源结构和区位条件关系区分出7 种区域旅游开发模式, 并对各种模式提出其主要开发措施(表4 )。实际的旅游城镇和风景旅游区的具体结构是多种多样的, 但从这7 种模式出发, 可以把其归属于某一模式, 进而讨论其开发措施; 开发措施主要是如何完善或有重点突出旅游活动行为,改善风景结构, 解决进出交通条件等方面问题.有些城镇可正处于过渡类型, 或者是潜在属于某一模式, 因而区域旅游开发模式的合理选择将可加速该地的旅游合理开发。 2 、提高导游水平, 要使导游说明与文化和科学内容相结合, 使导游说明与观赏美学、文化历史、自然风光形成原因相结合, 将更有旅游吸引力。例如, ( 1) 对苏州园林若能从观赏美学分析其构景和游览路线, (2 )易经发源地羡里城( 河南安阳市汤阴县) 除了介绍易经的文
化和科学意义外, 若从天外来客起源加以解释, (3) 对喀斯特、花岗岩、红层丹霞等地貌风光能结合形成原因进行导游说明, 便可大大增加其旅游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蒋益 自然景观的性格及其塑造 长沙文学.1997
2. 桓占伟 人文景观旅游文化载体初探1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 3. 谢 茹 试论风景资源开发中的政府规制 旅游学刊 2004 4. 陈传康中国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途径和对策 人文地理1991 5 陈富良. 放松规制与强化规制[M] . 上海: 三联书店, 2001.
6 张晓, 等. 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M]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7 张昕竹. 论风景名胜区的政府规制[ J] . 中国园林, 2002, ( 2) . 8 陈传康,19 86 , 对宗教旅游的认识, 中国旅游报, 2 月9 日。 9 何新,19 86, 诸神起源, 三联书店。
10 何光岳, 198 8, 南恋源流史, 江西教育出版社。
11.魏民.陈战是 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正在阅读:
资源管理作业10-12
建筑施工安全常识06-16
《液压传动》习题及答案05-03
《汉书·霍光传》原文及译文09-21
金博达建材试验软件04-15
勇敢的“海燕”作文800字07-08
当前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调查问03-26
H&K BJ820中文说明书(wire bond)08-20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检测试题05-24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资源管理
-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