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习题:必修3第6单元总结提升

更新时间:2023-05-13 03:2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历史 必修3

总结提升

知识网络

时空定位

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政治思想发展)的阶段、特征

(续表)

二、20世纪中国的三大理论成果与历史性巨变

1.三大理论成果侧重解决的理论问题。

(1)三民主义侧重从理论上解决“要不要革命、要不要民主”的

问题。

(2)毛泽东思想侧重从理论上解决“中国革命的任务是什么、怎

样进行革命”的问题。

(3)邓小平理论侧重从理论上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的问题。

2.三大理论与三次历史性巨变。

3.从现代化视角审视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理论成果。

从1840年开始,中国从辉煌的农业文明时期进入艰难探索、曲折发展的时期。实现现代化,融入工业文明大潮成为中国的历史主题。于是,为了使中华民族走向独立富强,先进中国人更加自觉地寻求真理,将实现现代化作为历史使命。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理论成果就是先进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复兴道路的探索成果。

中外文明(文化)交流

1.16世纪以前的中外文明交流——以“东学西传”为主。

(1)“东学西传”的特点:①中西文化交流没有大规模开展,双方没有深入的相互了解和认识。②交流层面多停留在物态文化方面,诸如四大发明、丝绸、瓷器等手工业产品。

(2)“东学西传”的主要原因:①16世纪前,中国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均取得辉煌成就,特别是科技和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②中国政府长期实行开放、开明的对外政策。

(3)“东学西传”的主要影响:①四大发明传播到西方,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等;②儒家思想传播到西方,影响近代启蒙思想“以德治国”。丝绸、瓷器等流入欧洲,丰富了欧洲的物质生活。

(4)16世纪以前,也存在“西学东渐”的现象。

2.16世纪至19世纪30年代的中外文明交流——“西学东渐”为主。

(1)“西学东渐”的背景:①新航路开辟,西方殖民扩张。②欧洲近代科学的兴起与发展。

(2)“西学东渐”的特点:①传教士是中外文明交流的主要桥梁。②西方传入中国的主要是地理知识、科学技术(如水利技术)。③中国主动学习和接纳西方先进文明。④由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西学东渐逐渐式微。

(3)“西学东渐”的影响:为明末清初进步儒学创造了条件。

(4)此时期也存在着“东学”的“西传”,西传的中国文化主要是制度文化、思想文化和科技文化。西方启蒙思想家以儒家道德理想主义为依据,批判教会的蒙昧主义和世俗君主的专制。

3.近代中国的中外文明交流——“西学东渐”逐步深入。

(1)“西学东渐”逐步深入的背景:①工业革命进行,西方列强强行打开中国闭关自守的国门。②先进中国人开始自我救赎,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2)“西学东渐”逐步深入的特点:①西方文化占据主导地位。②规模、深度、广度都大大超过前一时期。③文化交流以暴力征服或战争方式为主,并出现了空前的碰撞和冲突。④“西学东渐”走的是先科技(中体西用思想)、后制度(维新变法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再思想(新文化运动)的道路。⑤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过程,经历了先以西方资本主义为师、后以俄为师、再走自己的道路的转变。

4.近代中国在文明交往与发展模式选择中的交互作用与影响。

(1)中国人民在与不同文明交往中主动吸纳和学习西方文明、选择发展模式,近代中国走向文明进步。

(2)近代中国在保存优秀传统文明基础上,对西方文明进行创造性融合与改造,先后形成康梁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1p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