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85)《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更新时间:2023-07-21 20:5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土地资源学 答案

(0685)《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填空题

1、有限性、固定性、动态性、永续性、多宜性、多用性。

2、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3、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地貌、人为活动地域分异规律。

4、以西、以北为牧区,以东、以南为农业区,以北——旱作(雨养)农业,以南——水田农业。

5、区域性、组合分配、冰川、两面性。

6、人口、土地制度、社会需求

7、数量结构、数量结构、频率比、多样性指数。

8、时间演替、正向演替、节律性演替。

9、光温生产潜力、光温水土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光温水土生产潜力。

10、商品性、增值性、养育、景观。

11、河流、沼泽、潜水、承压水、土壤肥力、土壤的水分状况。

12、积温、无霜期、多年极端低温、土地制度、风俗习惯。

13、土地刻面、限区、土地型、土地立地、土地系统。

14、植被、土壤、地貌、频率比、多样性指数、形状指数、自然演替、人为演替、正向演替、逆向演替。

15、适宜纳、适宜类、指标类、指标组、指标类、土地经济分析和土地经济效果分析。

16、光温水土生产力、太阳总辐射、水分有效系数、土地质量系数。

17、结构、功能、恢复植被及保护其环境功能。

18、生产性、动态性、多功能性、伦理观、系统理论、价值理论。

19、光照长度、光照质量、土壤养分、可溶性盐分、pH值、土地制度、风俗习惯、人口及劳动力。

20、土地点、土地组、土地类、土地系统。

21、主导因素、实用、面积比、多样性指数、平均面积、分割度、时间演替与空间演替、节律性演替与非节律性演替。

22、潜力级、潜力亚级和潜力单元、指标组和具体指标、土地经济效果、土地经济分析。

23、光温水土生产力、温度有效系数、土地质量系数。

24、有序性、自组性、自然适宜性、新适宜性。

25、自然要素、人类活动、自然经济综合体、水文、土壤。

26、(土地)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

27、光(太阳辐射)、水(降水)、积温、积温不等效。

28、半湿润区、干旱区。400mm、800mm。

29、温、土、组合分配、土地资源类型、河流、两面性。

30、自然要素区位、经济区位和交通区位。

31、景观法、参数法、农用地、未利用地。

32、时间演替、正向演替、节律性演替。

33、气候图、土壤图、光温土、光温水土。

34、生产力高低的鉴定、使用价值大小的鉴定。

土地资源学 答案

35、(土地)系统分析方法、现代技术应用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

36、土壤厚度、土壤有机质、积温、积温、不等效。

37、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类型调查、土地质量调查、土地权属调查。

38、半干旱、多风、植被、沙漠。

39、挖损、压占、可供利用。

40、光照长度、光照质量、土壤厚度、pH值、土地制度、人口及劳动力、不等效。

41、土壤毛细管、强烈蒸发、土壤表层、植物。

42、限区、土地刻面、土壤、地貌。

43、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行政经济法律工程技术、调整改造综合整治。

44、产权性、增值性、生产力水平、区位、经济区位。

45、湿润区、半湿润区、400mm、以北旱作(雨养)农业,以南水田农业、长江。

46、垂直地带性、地貌、人为活动、地域分异规律、弱酸性至弱碱性。

47、光温生产潜力、光温水土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下限值。

48、土地类型调查、土地质量调查、农业用地、使用价值。

49、可比性原理、系统分析原理、限制性原理。

二、名词解释

1、土地

是大气对流层的下部至地壳一定深度的立体空间内有关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它包括地貌、岩石、水文、土壤和生物等组成要素。

2、土地分类

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的综合属性差异、空间分布规律等,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作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归并,从而划分出若干土地类型。

3、土地资源调查

是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技术,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

4、土地经济评价

土地经济评价指从社会的和经济的角度,运用经济指标通过劳动与投入的耗费与提供产品或其它效益的对比关系,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和决定出土地的适宜性类型及其适宜性等级。

5、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

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指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评价方法。

6、作物光温水土生产力

是既考虑作物生长的气候因素,又考虑土地质量条件的生产潜力,亦可称之为土地生产力或气候——土壤生产力。

7、土地类型

是指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

8、持续土地利用评价

是指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科学分析,指出土地利用的持续性的过程。

土地资源学 答案

9、土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是指土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光能利用率和动物的能量转化率持续稳定以及系统输出的能量(产品)与投入物质能量间的比率持续稳定提高的过程。

10、土地沙漠化

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破坏了植被,地面失去覆盖,使非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11、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是指采取一定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重新组织,提高其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12、土地生产潜力

是指土地在用于农林牧业生产或其它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但不考虑利用类型时,主要指土地固有生产力(光温生产力,光温水生产力,光温水土生产潜力)

13、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

也称人口承载力、土地承载力,是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平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14、作物光合生产力

是指各种环境因素(温度、水分、CO2和土壤等)、作物密度以及管理水平等都处于最适宜的状况时,太阳辐射能的光合产量。

15、土地生态系统

是指土地各自然要素构成的,并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内,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物质和能量交换系统。

16、土壤次生盐渍化

是指由于人为活动不当,引起土体内和地下水中的水溶性盐类随土壤毛细管上升水流向上运行,在强烈蒸发条件下,在土体内,尤其是在土壤表层累积,因而使原来非盐渍化的土壤发生了盐渍化,或增强了原土壤的盐化程度,从而影响一般植物的正常生长的过程。

17、作物光温生产力

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是指作物其他条件均处于最适状态,仅在光、温等因素综合影响下的生产力。

18、农业生态区法

农业生态区法,它是根据比例尺将地面划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的气候和土壤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在同一生态单元内,其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也相似,因而其土地的生产潜力进一步就决定于灌溉条件的有无与投入的高低,在此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位,以人均消耗进行计算,以评价其一定行政单位的人口承载力。

19、土地资源利用

指人类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为基础,对土地进行的开发、利用、改造与经营等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

20、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或某些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地生产能力或其他功能的衰减,以至土地生态系统向简单无序的方向演替的过程。

土地资源学 答案

21、土地复垦

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

22、土地结构

是指在某一个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同级)在质和量上的对比关系,以及它们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或图式。

23、作物光温水生产力

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是指作物其他条件均处于最适状态,仅在光、温、水等因素综合影响下的生产力,也称气候生产力。

24、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

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也称人口承载力、土地承载力,是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平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25、土地数量结构

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包含哪些土地类型,它们各占多大面积比例,即某区域与同级各种土地类型组成比关系

26、土地资源

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27、基本农田

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是耕地中的精华。

28、土地资源的适宜性

指土地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对发展某项生产或作为某种用途所提供的生态环境的适宜程度

29、土地适宜性评价比配

是指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与一定土地利用的土地用途要求相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

30、土地生态设计

是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选择和优化。

31、土地类型的演替

是指土地类型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地理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当各种自然,人为因素作用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或作用时间到达某一时段时,土地类型属性发生变化的过程,而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

32、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

是指在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学的标准,应用计量经济方法,评价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的过程。

33、土地经济分级

按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性状,或生产力(产值)的大小,以评价为基础,将土地分为不同的

土地资源学 答案

等级。如城镇土地、农用地的分等定级。

三、辨析题

1、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

2、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

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源于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类型划分依据是景观形态特征、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土地资源类型划分依据是土地属性和利用价值;土地类型分类的结果是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基础;土地类型强调综合属性,土地资源类型强调可利用性和利用价值,土地类型包括了土地资源类型。相同的土地类型应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适宜性等。

3、土地与土地资源。

严格地讲,土地与土地资源是有区别的。土地的概念是我们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称,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涵义,它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如宜农土地资源、宜林土地资源、旅游用地、交通用地等等。因此,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更广,而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4、土地资源学与土地科学及二级学科的关系

土地科学为一级学科,包括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学、土地管理学等二级学科。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是土地科学的理论基础,为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土地利用是目的,是为了持续发展生产并持续获取需要的各类产品;土地管理是国家为达到土地利用目标而采取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管理措施的手段。

5、土地潜力评价与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或称土地资源潜力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

等)及其对土地的某种持久利用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对其作出等级划分。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某块土地针对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 一定的用途条件)是否适宜,如果适宜其适宜程度如何作出等级的评定。

两者属不同概念,但有相关性和可比性。

首先,两者都是针对一定用途或一定经营管理措施,只不过前者针对性强(用途范围小或具体),土地潜力评价针对性弱(用途范围大或不具体)。

其次,在一般情况下,每一个潜力级的土地均可视为适宜于一定土地利用大类的土地即单项土地潜力评价可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

最后,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可归纳或转化成土地潜力等级。

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四、简答题

1、土地经济评价的特点

(一) 对原始资料有很高的要求。

(二) 必须选定恰当的评价指标。

(三) 要正确地进行价格折算。

土地资源学 答案

(四) 要更多考虑到地域的差异性。

(五) 要有较强的时间观念。

(六) 土地经济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

2、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农业生态区法方法步骤

① 编绘气候、土壤、作物及耕地资源相同比例尺图

② 编绘光温土生态区和光温水土生态区图

③ 在生态区图上叠加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分区图

④ 在光温土生态区图与光温水土生态区图及其生产力计算基础图上叠加耕地资源图,并计算一定

行政单位内耕地、草地、水土的土地生产力,最后统计出总的土地生产力。

⑤ 在土地生产潜力自然因素量化计算基础上考虑经济投入水平。

⑥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计算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阶段。

按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土地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可将土地资源利用分为四个阶段。

a人对土地依存关系的原始土地资源利用阶段

b土地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的自给型土地资源利用阶段

c土地与人之间的尖锐矛盾关系的商品型土地资源利用阶段

d土地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可持续土地资源利用阶段

4、土地类型调查的意义。

a是全面收集编纂、存储土地信息的主要手段(自然属性资料、社会属性资料)

b为土地评价提供基础资料

c为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与开发提供基础资料

d有利于深化对地表自然地课分异规律的认识,为国家和区域制定土地资源管理对策提供依据。

5、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1、建立立体的土地和土地利用观

2、协调土地利用运行系统

3、开展土地利用耦合效益评价

4、实行土地资源资产化管理

6、土地生态系统的多层次结构

水平结构方面:①各种子系统在地球表面连续不断的分布,如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②与气候、土壤、生物地带性分布具有相对应的景观生态结构,即土地类型宏观地带性地域分异,体现在纬向地带性分异和经向地带性分异;③与区域性地质、地貌、水文等要素具有相对应的区域景观单元结构,是研究区域土地类型结构和分布模式的基础。

在垂直结构方面:①地上层——气候、小气候、植被、动物;地表层——土壤、河川径流、浅层地下水、植物和微生物;地下层——土壤层以下的岩石、深层地下水等;②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所造成的气候、土壤、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

7、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a人口和土地的供需矛盾突出

b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c土地生产力较低

土地资源学 答案

d非农业用地缺乏宏观控制

e土地资源退化严重

首先,表现在水土流失逐年加重。

其次,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

第三,草原退化也在发展。

第四,土地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8、土地资源评价的目的。

1、为区域综合开发治理及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2、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3、为土地管理服务

①为土地税收服务

②为调整承包土地和征地补偿费提供依据

③为土地交易服务

④为估计土地经营好坏服务

9、简述美国的土地资源潜力评价系统。

该评价系统分为潜力级、潜力亚级和潜力单元三级。

a潜力级——潜力级是潜力评价中最高的等级,其含义是限制性或危害性的相对程度相同的若干土地潜力亚级的归并。全部土地划分为8个等级。

b潜力亚级——潜力亚级是具有相同的限制因素和危险性的潜力单元的组合。同亚级的土地,其土壤与气候等对农业起支配作用的限制性因素是相同的。与潜力亚级相应的共四种限制因素:侵蚀危害(e)潮湿,排水不良或洪涝(w),根分层(S),气候(c)。

c潜力单元——潜力单元是潜力亚级续分,是对于一般农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经营管理具有大致相同效应的土地组合。即一个潜力单元,对于植物的适宜性和经营管理技术都很近似,性质较为均一,具有相似土地利用潜力和相似管理措施需要的土地结合。

10、土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a具有多层次结构

水平结构方面,在垂直结构方面

b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

c是人类活动的基地

d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和补偿功能

11、我国土地资源开发的对策。

a控制人口和保护耕地

b增加投入、改造低产田和建设商品粮基地

c对土地资源实行宏观生态开发

1)跨流域调水与水土资源平衡

南水北调工程,加强水土保持林和防护林工程的建设

c加强草原的建设与保护

12、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涵义。

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数量”和“质量”的永续性。土地资源“数

土地资源学 答案

量”和“质量”的永续性包括以下四方面涵义:

存在形式的永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永续性;经济效益的永续性;生态环境的永续性

13、土地数量结构主要数量指标。

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包含哪些土地类型,它们各占多大面积比例,即某区域与同级各种土地类型组成比关系,常用如下一些数量指标来表示。

(1)面积比:适合土地类型图斑面积有明显差异的区域

(2)频率比:适合图斑面积相差不大的区域(不同类型)

(3)分异度:面积偏差率

(4)多样性指数:土地类型多样化程度

(5)优势度:表示一个区域或样区一种或几种土地类型与配该区域或样区内的土地类型的程度,与多样性构成反比

14、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a针对性原则(以一定的利用目的为前提)

b比较原则

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坚持“三比较”的原则,即比较土地利用的需求和土地质量;比较对土地的投入与产出效益;比较不同的土地用途,作出决策。

c区域性和综合性原则

d可持续利用原则

15、土地的基本特性。

A、土地的资源特性

1)生产性 2)区域性 3)动态性 4)可更新性 5)多功能性

6)有限性 7)不可替代性

B、土地的资产特性

1)商品特性 2)产权特性 3)增值特性 4)不动产特性

16、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步骤。

(一)确定土地用途或利用方式

(二)确定各种土地用途或利用方式对土地性质的要求和限制性

(三)划分土地评价单元及确定土地性质(土地质量)

(四)土地用途要求与土地质量的比配及评定各土地评价单无对指定用途的适宜性等级

(五)分析评价结果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六)校核、确定、整理评价结果

17、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目的意义

建立土地数据库;为土地利用决策服务;为土地评价服务;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土地科学研究服务;为制定国民经济发展长远规划服务

18、土地评价的特点

必须有特定的目的;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评价的结果应该能直接用于生产实践;评价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要进行多因素分析

19、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内容

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信息;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情况;农业用地内部结构调整情况;基本农

土地资源学 答案

田保护区状况;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监测。

20、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对策

完善土地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护基本农田;增加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土;实施土地资源宏观生态开发;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2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外业调绘目的

补调权属界和境界,检查室内预判内容,改正错判内容,补充漏判内容和修正界线。主要包括地类图斑调绘、线状地物调绘、境界与权属界调绘、新增地物补测。

22、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内容

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信息;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情况;农业用地内部结构调整情况;基本农田保护区状况;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监测。

23、简述土地的含义

①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

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④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24、土地污染防治措施

一是控制和消除工矿业“三废”排放;二是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和综合防治病虫害的新措施,逐步减少农药用量和使用高效低毒易分解的农药;三是推广平衡施肥法,防止地下水的硝态氮污染和富营养化;四是对于已经污染的耕地,可以采取剥离表土的措施去除污染,不能去除污染的耕地,要坚决退耕。

25、简述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质量的比配方法

比配是指将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

比配的方法采用最小因子法,即按单因子适宜性等级。具体要求是:

1)确定土地用途或利用方式,各土地用途或利用方式对土地的性质有不同的要求

2)选择参评因子

3)编制参评因子适宜程度分级表

4)通过对照比较,确定评价单元的每个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

5)对评价的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进行比较,选最小的等级作为这个评价单元的评价结果。

26、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对策

1)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 进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3) 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方法的研究

4) 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的研究

5)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技术和方法的研究

6) 加强土地保护,防止生态恶化

7) 控制人口,实施计划生育

27、农用地整理的任务和内容。

任务:

土地资源学 答案

1)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2)提高耕地质量

3)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内容:

1)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

2)调整农田整治及道路、沟渠等基本建设

3)农地改造

4)复垦废弃土地、开发宜农荒地

5)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6)规划地界、确定权属

7)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28、基本农田保护的意义

1)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需要

2)减轻人地矛盾

3)防止耕地总体质量下降。

4)减少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的非农建设占用)占用

五、问答题

1、热量是如何影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

地球表面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太阳发射的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以后变成为的长波辐射。它支配着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温度,而温度又影响着土地资源利用中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与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所以热量资源对土地资源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热量资源大致与纬度相平行,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a温度影响着土地资源利用中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与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

b积温——日平均气温的累积温度。有≥0℃与≥10℃积温,其多少,表示耐寒、喜温两类作物在当地能否成熟。若大于作物需要的积温,则作物可以种植,也可成熟,否则不能种植。积温也决定熟制。

我国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的几条≥10℃积温的等值线有:

1700℃等值线,位于大兴安岭北麓,属冻土层的南界,此线以南耐寒喜凉作物可以生长;

3500℃等值线,沿长城—线,相当于冬小麦的北界,一年一熟,此线以南可种冬小麦;

4500℃等值线,秦岭、淮河一线,该线以北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6500℃等值线,南岭一线,以北可—年两熟到两年五熟。

c无霜期与温度生长期有一定关系,但两者并不相等,因为有些耐寒的越冬作物,如冬小麦,在初霜以后及终霜期以前照常生长,故生长期比无霜期长。多年极端低温即多年中出现的极端最低温度,包括有杀伤性低温、抑制性低温。其对作物的影响与其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有一定的关系。

2、论述水土流失原因及防治措施?

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受水力侵蚀(简称水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等而随地表径流或土壤水分损失的现象。我国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地理原因,也有社会经济原因。水土流失的防治应该从侵蚀发生的机制着眼,对症下药,因地制宜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生物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通过修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降低地面坡度,截短坡长,减少土壤侵蚀。不宜修梯

土地资源学 答案

田的地方,可以采取顺坡梯田、鱼鳞坑和等高耕作等水保耕作措施

生物措施就是通过种草植树,建设水土保持林,利用植被降低雨水对土壤的冲刷,这是恢复土地资源生产力的根本。

耕作措施可以通过作物留茬,增加地表盖度或燥度,减少降雨对地表的冲击,降低地表水流速,从而减少土壤侵蚀。少耕免耕,秸秆还田,都能增强土壤的抗蚀性能。

3、论述土壤对我国土地资源及利用的影响?

土壤既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又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有人称土壤是土地资源的心脏。每一种土壤都有独特的上体构型、理化性状及肥力特征,这些特征、特性及生产力,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土地资源的特性。

a农作物最佳的耕作层厚度为大于20~25厘米,最佳的土层厚度一般大于100厘米,临界大于50厘米。

b土壤质地基本上反映了该土壤的耕作性能与保水、保肥性能。

件,对土地资源的质量影响很大。

d土壤有机质含量往往是土壤肥力高低的综合标志,它反映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土壤养分状况等两个方面。

epH值,另一方面也影响许多土壤养分的有效程度,在石灰质更多时,如>15%以上,则常会使土壤剖面的某一层次胶结而成坚硬的结核或石灰盘,影响根系的生长。

0.3%以上时即开始影响作物生长,当达到0.5%时即对作物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达到0.7%时作物即严重减产,如达到l%以上,一般作物即难以生长。 pH值7.0为中性,是作物生长的良好土壤环境条件。

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工作程序?

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

(一)准备工作

组织专业队伍-制定工作计划-资料准备-用品

资料准备:各种专业图件与数字、文字资料,工作底图

工作底图:地形图

(二)外业调绘

路线勘察-建立解译标志-室内预制-调绘(土地资源调查工作核心)

(三)内业工作

转绘-面积量算-编图与图面整饰-成果整理

(四)检查验收

5、论述地形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

a、海拔高度。

一般海拔高度升高100m,温度约下降0.5~0.6℃,>10℃的积温减少150—200℃,这样就导致了土地资源利用中生物生长的生长期缩短,使土地资源的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类型演替,同时,气温下降而温度增大,使土地资源水分状况随海拔增加而发生变化。

b、坡度。

土地资源学 答案

<3°为极缓坡土地资源类型,适于农业利用,机械化耕作;

3°—7°为缓坡土地资源类型,适于农用,一般可机械化耕作;

8°—15°为中坡土地资源类型,可用于农业,一般应采取工程性水土保持措施;

16°—25°为微陡坡土地资源类型,可用于农业,但必须采用工和性水土保持措施;

25°—35°为陡坡土地资源类型,一般不适于农用

>35°为极陡坡土地资源类型,不适于农用。

地形因素中除海拔,坡度对土地资源影响之外,坡形(凸凹形坡,平坡,复式坡等),以及

坡向(阳、阴、半阳、半阴坡)对土地资源类型与利用也有较大的影响。

6、论述降水对我国土地资源及利用的影响?

降水资源对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影响较大,即使一个地方土壤再肥沃,光、热资源再丰富,如果降水资源不稳,分布不均,会严重制约这个地方农业生产,比如天干水旱、洪涝。降水量空间分布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两条有重要意义的等降雨量线:

400mm等降雨量线——自大兴安岭起,经通辽、张北、呼和浩特、榆林、兰州、玉树、那曲、日喀则。以西、以北为牧区,以东、以南为农业区。

800mm等降雨量线——东自青岛起,向西到淮北,然后循秦岭经川西到青藏高原东南角。此线以南以水田农业为主。这条等值线和400mm等值线之间旱作农业发达。

年内变化——季节变化:1)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2)多雨中心的季节位移。3)暴雨的季节性。年际变化:南方年降水变化率:10%—15%,最高可达2倍。北方年降水变化率:20%—30%,最高可达10倍。

7、美国的土地资源潜力评价系统是如何划分的?。

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土壤侵蚀,潜力评价成为控制土壤侵蚀研究项目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该评价系统分为潜力级、潜力亚级和潜力单元三级。是以它们长期种植农作物或生长饲料作物不会导致土地退化为前提的。

a潜力级——潜力级是潜力评价中最高的等级,其含义是限制性或危害性的相对程度相同的若干土地潜力亚级的归并。全部土地划分为8个等级。

b潜力亚级——潜力亚级是具有相同的限制因素和危险性的潜力单元的组合。同亚级的土地,其土壤与气候等对农业起支配作用的限制性因素是相同的。与潜力亚级相应的共四种限制因素:侵蚀危害(e)潮湿,排水不良或洪涝(w),根分层(S),气候(c)。

c潜力单元——潜力单元是潜力亚级续分,是对于一般农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经营管理具有大致相同效应的土地组合。即一个潜力单元,对于植物的适宜性和经营管理技术都很近似,性质较为均一,具有相似土地利用潜力和相似管理措施需要的土地结合。

8、论述土地开发整理的重要性及农用地整理的任务和内容。

土地开发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为依据,以行政经济法律工程技术为手段,实现对土地利用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措施。

重要性:

1)土地整理是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

2)土地整理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3)土地整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4)土地整理是农业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

土地资源学 答案

任务:

1)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2)提高耕地质量

3)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内容:

1)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

2)调整农田整治及道路、沟渠等基本建设

3)农地改造

4)复垦废弃土地、开发宜农荒地

5)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6)规划地界、确定权属

7)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1c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