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稿-学生评教(于洋重写)

更新时间:2023-08-22 04:3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篇:专稿-学生评教(于洋重写)

专稿:学生评教——教师的心中之痛,

学生眼中的无奈 (重写)

6月22日中午12点,浙江传媒学院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的学生评教准时结束了,同学们也在这次评教中发现评教系统升级,与以往发生了很大转变。首先学生要对每位老师每项教学项目选择教学能力是否与学校要求指标“完全符合,比较符合,符合,不符合”,与以往很大不同的是,为了保证学生公正,认真对待评教,分数是根据符合程度来划分的,完全符合的分数幅度在85分到101分,比较符合的往下推,打完分数后,对每位老师还要求进行评语。相比较以往五分制决定老师命运的评教系统而言,现如今的评教系统要合理,负责得多。

一个学生评教,为什么学校会如此重视并及时升级评教系统?一个简单的对老师教课进行评价的系统,又为何成为了众多老师的心中之痛,学生们的无奈心烦?让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为什么要设置评教系统。

学生给教师打分是目前国内众多高校对教师教学监督的一个重要机制,很多学校把学生评教的结果纳入教师考核量化中,甚至和绩效工资挂钩,以此来判别教师执教能力。学生对任课老师的教学质量进行审查评价,审查不合格者将不能申报职称。

记者采访了社科部主任肖国飞,肖老师表示说,学生评教系统可以很好的起到监督教师执教能力的作用,并且体现了老师学生平等的特点,老师有权给学生打分,反过来,学生同样有权利对执教老师进行评分,这样能保证学生在大学学习中学到知识,也是学校对学生负责的表现。但是目前一个较为严峻的状况是,很多同学本着不负责任的态度,完全没有意识到没有把握好自己的这项权利,对老师任意妄为的打分,看不顺眼的老师就打很低的分数,讨好学生给学生高分的老师就打很高的分数。“有很多要晋升职称的老师来我这里哭,他们各项要求都达标,但就是学生评教一项不合格,导致不能升职称。过后我对这些老师进行教学检查,发现这些老师中很多老师是非常负责,非常认真,对待所教专业学术一丝不苟,但是学生打分就是很低。我十分想对这些学生说,老师每次认认真真的准备课件备课,认真对待学术,你们能保证每节课都到吗?很多同学总是逃课,到了期末评教的时候,因为不了解老师如何,就随意打个分数,我认为是非常不负责的表现,也是对这些老师的一种伤害。”正是由于学生,在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对事物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上有限,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和过程也缺乏实质性了解,而评价指标、评价内容又不可能非常详细和面面俱到。因此,学生所能进行评价的内容,大多只是他们主观上所感觉到的情况,再加之评价方式给学生带来的各种压力,往往容易使学生的评价受到教师态度、考试成绩、学习动机、情感色彩等因素的影响。肖老师对此现状非常忧虑。

对学生评教系统,反应最为强烈的应该是在校生了。有很多学生坦陈,“学生参与教师评价,虽然是民主的体现,但是一部分学生没有充分正确地行使好这个民主权,敷衍了事或功利性的选择不乏其人。大部分学生对此积极性不高,每次好像都是用硬性规定强逼学生去评,如果不评教则学期期末成绩没有,令人不爽,使得权利变成了义务,造成了很多评价的非理性现象的存在。”

也有学生称,治学严谨的教授得不到学生的好评,主要还是教学方法不当,教与学脱节造成的。一个教授学问再高,如果不能把自己的知识最大限度地传授给我们,转化成我们自己的知识,你讲你的,我们根本听不进去,学问再高也枉然。所以评价一位教授优秀与否,不能光看其学问的高深,还要看我们接受知识的程度。一个不受欢迎的教授,怎能教好一批学生呢?能做到像影视艺术学院的朱晓军老师,学问既高,又能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为之着迷,这样的老师才是一个优秀合格的同学们喜欢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在评教中得分固然不会低,这样的老师也固然不会为了赚取“评教分”而刻意迎合学生,敷衍学生。有的老师是对评教又痛心又无奈,想把理论学术的教好,又怕学生不听讲抵触,于是到学期末讨好学生,给学生划重点划考试题,这也是老师的一个悲哀,那些不给学生透露考试题的老师在学生眼里反而是“坏老师”的代表了。这就是目前老师们的尴尬状况:被学生的这把犀利的刀架在脖子上,想认真教课不是,不认真教课也不是,怎么办?

记者随后采访了浙江工商大学法语联盟的法籍老师卡特琳娜和维基尼亚,两位老师表示,在法国没有这样的学生给老师评分的东西,学生给老师打分往往从个人意愿和好恶出发,不会从老师的德、能、勤、绩等方面去加以考核,如此“打分”,更多的是“打击”,潜移默化引导了学生对老师评头论足的观念,自以为对老师享有“弹劾权”的孩子更加任性自我;而老师为了“分数”不至于太难看,往往也会迎合学生,活得卑躬屈膝。如果一味迎合学生的口味,哗众取宠,不负责任的谈笑风生就等赢得满堂喝彩和绝对高分,谁还愿意孜孜不倦为了一个小问题而上下求索?如果教师整天琢磨的是讨好学生,最终,在苍白的谈笑风生中还是耽误了学生。

浙江传媒学院肖国飞老师表示,对教师评价必须保证评价的科学性、有效性、可靠性。在评价指标上要全面,要考核教师的专业能力、师德师风、科研和学术水平等;在评价方法上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领导、家长共同参与;在评价标准上,应根据学科类别与教师职级的具体情况,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定量评价能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尽量采用定量的评价。评价结果要反馈给教师,帮助教师分析、反思,促进教师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记者认为,评教制出现的种种乱象,归根结底,其实是学生公民权利意识淡薄的结果。因此即使评教制是一种表面看起来具有很好监督、促进作用的制度,实质上目前仍很多地处于表面虚华阶段。当然,因为一时的弊端得不到解决而去全面否定一个具有民主潜力的制度,是十分不理智的。我以为在推行评教制的同时,我们还应加大对公民权利的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手中权利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以很公平公正的态度,做出内心最中肯的选择。

第二篇:学生评教

学生评教问题汇总

1.个别教师不能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2.个别教师提问的次数太少,且举例题有点少。 3.个别教师课堂有些呆板,并且表情有点严肃。 4.个别教师存在语速太快或者声音太小的问题。 5.个别教师使用方言授课。

学生评教问题落实措施

(一)个别教师不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等问题落实措施

①提问时不应只注意举手的同学,可以把简单的问题留给程度较差、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让他从回答对问题中找到自信,有利于后半节课的听讲。

②多表扬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不要一味批评,要试着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只要有就放大了去说,让他感觉到老师关注他、同学欣赏他。 ③上课时多提醒学生看老师、看黑板??学生对老师的提醒一定会麻痹,多变换形式,幽默一点来缓解一下枯燥的课堂,吸引不注意听讲的学生。

④批改作业时,不要吝啬自己的笔墨,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多写一些对症下药的评语,要他感觉到老师在关注他,上课时他就很容易和你沟通、交流。

(二)个别教师提问次数不多、举例不多等问题落实措施

①课堂中应穿插提问,既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可运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利用他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体验,启迪学生,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从而获取或形成新知识。同时提问还可以了解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程度,然后根据获得的信息,对教学做调整和弥补。

② 提问要有技巧。首先优化提问的形式:“趣问”。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学生好奇、好玩、自尊心强等特点,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构成提问序列,力求提问过程新颖别致,使学生喜闻乐答,让学生有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感受,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促进课堂的“互动生成”。其次优化提问的切入点:“巧问”。只有找到适当的切入点,只有巧的问题才能真正拓宽学生的思路,引起丰富联想,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课堂教学中。再次,优化提问的发式:“曲问”。““曲”是指问题答案不能浅显直露,而应该让学生通过仔细思考才能发现。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所谓“曲问”,是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曲问多见巧思,易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最后,优化提问的内容:“精问”。“精”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精要恰当,避免繁杂琐碎,做到精益求精,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仅本身要经得起推敲,同时还得强调组合的最优化,就是问题与问题之间有联系、有层次,力争使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让学生解答这些问题时,既理解和掌握知识,又得到严格的思维训练。 ③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举一反三”,我认为更应该强调学生的“举”和“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目标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能“举一反三”上。“举一”是策略,“反三”是目的,这里的“举一”是指要掌握分析与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理清分析相近问题的一般思路,形成一种追根求源的探究意识,养成一种合成学习的团队精神。在新课标下,教师要创设更多机会让学生参与和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

(三)个别教师上课传统、死板,课堂气氛不活跃等问题落实措施 ①教师要督促自己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素养,激情参与,在备好课的情况下自由发挥,避免知识掌握不全面备课不充分带来的不由自主的古板。

②教师可以多向那些上课自如,能积极调动学生和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师学习,多去听课,多自我总结自我提升,让自己尽快转变课堂的氛围。

③学校领导和备课组给予帮助和建议,让上课稍显古板的教师组成团队,团队合作探究争取克服这个问题,尽快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④多听取学生的建议,虚心接受来自学生和其他教师的问题和建议,通过不断的听取意见,不断的从学生口中获得真实的评价,来不断的完善自我,提高自我。

(四)个别教师上课声音小、语速快等问题落实措施

①如果教师上课声音小是因为教师自信度不高,还没有完全适应教师的节奏,在公众面前讲话不适应,可以通过不断地练习,再有其他有经验教师的帮助,很快就会好起来。

②如果教师上课声音小是生理性的,那么教师可以选择上课时带着小型扩音器,通过机器的声音来提高教师声音。

③教师讲课语速快,通过学生提的建议,教师在上课过程当中不断提醒自己,如果不行,可以安排某一个学生作为提醒,当学生感到不适应时随时提醒老师,通过不断的训练,语速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④上课语速较快的教师,可以多去听语速适中教师的课,参考语速适中教师的课上课语速,多听取学生建议,可以通过一些训练语速的方法来不断训练自己,改善自己尽快适应学生对上课语速的要求。 (五)个别教师使用方言授课等问题落实措施

① 提高教师思想认识,加快推普步伐。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学习有关推广普通话活动的文件,领会精神,提高师生推广普通话和使用普通话的能力。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功,掌握和使用普通话是每位教师必备的素质条件。教师的推普工作如何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我校将进一步规范推广普通话工作,要求教职员工校内各项活动坚持使用规范的普通话。

②明确普及要求,严格遵守规章制度。领导要带头讲普通话,要求广大教职员工、学生都要说普通话,做到校内一切场合坚持用普通话,养成使用普通话的良好习惯。教师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会议、宣传和其他集体活动中都要使用普通话,让普通话成为师生的交流语言。严格执行教师持普通话上岗制度。

③开展普通话教学,参与普通话培训。为了不断提高普通话教学质量,做到讲、练结合,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师不仅要掌握普通话理论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口语表达能力。我校将把用普通话教学列入对中、青年教师的业务考查内容,作为评优的条件之一。认真抓好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普通话水平。

④加强宣传力度,开展“推普”活动。我校利用宣传橱窗、广播、板报等平台向教职员工和家长宣传“推普”知识,增强我校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语言规范意识和推广普通话的参与意识。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促进推广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不断深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第三篇:于漪教你写作文

源头活水,生意长流 ──从生活中取材

众所周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论怎样能干的媳妇,没有“米”,也是做不出饭的。写文章同样道理。没有充分、生动和质地优良的材料,只在技巧上兜圈子,翻花样,写出来的文章必然是内容干瘪,面目可憎。文章不应当是“做”出来的,而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心坎里的清泉来自何方?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来自从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领。须懂得:生活中源头活水流淌,笔下的文章就生意长流。

于漪教你写作文一源头活水,生意长流──从生活中取材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这是德国大文学家歌德的一句名言。确实如此,生活之树常青,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写文章,也就是写生活,学写文章的人,要在生活这一关上认真下功夫,关心,了解,发现,寻觅,感受。大脑中采集的自然与社会的信息越多,写作的素材越丰富。

要身入生活,心人生活,才会了解周围的人和事,景与物,才会有所发现。每个人都生活在“生活”之中,可从生活中获得的认识与感受却大相径庭。有的人目光敏锐,善于观察,不仅像摄像机一样能把客观的物像摄人自己的眼帘,印入自己的脑海,而且能在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新鲜东西,生动的,带着生活露水的;而有的人身在见,听而不闻,虽然也用眼睛,但浮光掠影,至多只有模模糊糊的印象。二者比较,关键在是不是“身入”、“心入”。“身入”而“心”不“入”,生活中大量有趣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材料,就会从眼皮底下溜走;至于“身”不“入”,不认真生活,不认真实践,那就更谈不上从生活中取材了。

怎样才能身入、心入呢?要对接触到的人和事有浓厚的观察兴趣,学会观察的方法。观察,不只是用眼睛,还要用耳朵,用鼻子,不仅用感觉器官,更重要的是用“心”,用“心”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鲁迅先生《社戏》中月下行舟的几段文字就是身入生活、心入生活,从生活汲取生动材料的典范。文中是这样描述的: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地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稍加分析,我们就可从这几段文字中获得以下启示:

一、调动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认真观察,材料就入目、入耳、入心。“碧绿的豆麦田地”、水气里“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等等景物用眼观察所得;“说笑”、“嚷”、“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歌吹”、“宛转”、“悠扬”的笛声等等是用耳观察,通过听觉而采集的;“豆麦”和“水草”散发出的清香这个材料靠嗅觉所获;“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的材料又借助于触觉。而“忽而轻松”、“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心也沉静”、“自失起来”、“弥散”在“夜气”里等等的内心感受又与对景物观察所得胶合在一起,使人目、入耳的材料更有份量。通过感觉器官去获取材料无不需要用心思考,把心扑上去。观察包含着思维,渗透着思维,思维能力决定观察的深浅与正误。

二、观察忌笼统,忌大而化之,要拆开来看,拆穿来看。“拆开来看,拆穿来看”是朱自清先生在《山野掇拾》中的经验之谈。对描写的对象不能只看整体,要善于一部分一部分拆开来“看”,还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看”。如月下开船情景,正因为拆开来看,所以材料十分具体。先写“跳下船”,再分开说“拔前篙”、“拔后篙”,又把“坐在舱中”和“聚在船尾”分别述说。这是一层意思,写开船前的准备。第二层意思是开船。“点”、“磕”、“退”、“上前”、“出了桥”。 1

如果不拆开来看,不把一个一个动作、一个一个细节收入眼底,就不可能有如此具体、生动的材料。因此,分析的方法是观察中的重要方法。

老舍先生说:“观察事物,必须从头到尾,寻根追底,把他看全,找到他的‘底’,不知全貌,不会概括。”观察如只注意一鳞半爪,那就只会在记忆中留下破碎不全的事实,难以形成质地优良的写作材料。观察事物,不管是观察环境还是观察人物,都要既注意整体,又注意局部,还要注意细部;都要捕捉特征,按一定的顺序;都要既观其静态,又了解其变化。多角度、多侧面地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就能采集到丰富的写作材料,把握全貌。冰心《观舞记》中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拉克希曼舞蹈的场景可作生动的说明。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宛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贴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显然,这里描绘的是飞动的美,而这种飞动的美如此活灵活现,除高超的语言修养外,基础是扎实的观察本领。

一、观察有序。从头部的长眉、妙目到手指到腰肢,自上而下。衣服、装饰,从髻上到腰间,也是自上而下。

二、观察细致而全面。“双眉颦蹙”、“笑颊粲然”、“侧身垂睫”、“张目嗔视”、“点额抚臂”、“画眼描眉”、“挺身屹立”、“按箭引弓”,种种情态尽收眼底,而这些情态又在瞬息之间变化,六个“忽而”准确地传递了这方面的信息。如果没有敏锐的目光和敏捷的思维,要看得那么全面,辨别得那么细微,是不可能的。

三、观察有独特的发现。一般说,观看舞蹈,多注意舞姿、舞步,四肢的舞动是重点。而这儿不仅写“四肢”,更写“五官”,是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讲说优美的诗歌故事。“无限的哀愁”、“无边的喜乐”、“低回宛转的娇羞”、“叱咤风云的盛怒”等等都是通过面部表情的观察,作者独特的发现。而“花朵”、“褶裙”、“铃声”和“四肢五官”揉成为美妙的整体,刻画出诗句里的悲欢离合。正因为有这些独特的发现,因而材料充实,形象丰满,构成了飞动的美。独特的发现不会送到你的身边,而是靠用“心”观察,用“心”感受与体验。

一个人的生活范围有限,因而,除了观察自己的所见、所闻外,还要注意主动寻觅。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说:“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他告诉我们老百姓当中必有可采集的有价值的写作材料。《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就是这样的实践者。他曾背着席子到乡间道路旁边摆设茶摊,遇到野老村夫,便请他们说古道今,讲述各种故事,他一边听,一边记录,广为采撷。老舍先生创作《骆驼样子》时就是花许多功夫去寻觅有关素材。他在《我怎样写<骆驼样子>》一文中说:“记得在民国二十三年春天吧,山大的一位朋友跟我闲谈,随便的谈到他在北平时曾用过一个车夫。这个车夫自己买了车,又卖掉,如此者三起三落,到末了还是受穷。听了这几句简单的叙述,我当时就说:‘这颇可以写一篇小说。’紧跟着,朋友又说:有一个车夫被军队抓了去,哪知道,转祸为福,他趁着军队转移之际,偷偷的牵回三匹骆驼来。??我只记住了车夫与骆驼。这便是《骆驼样子》的故事的心核。”十分明白,单凭这故事的心核是不可能写成小说的,于是,老舍先生有意识地寻觅材料,寻觅有关人力车夫的各种材料,不仅自己搜集,而且请朋友了解、记述。由于材料十分丰厚,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

学生写作虽不是进行文学创作,但同样应有意识地寻觅材料,开阔视野。趁假日之闲、课余空隙,就某些问题作一些调查访问,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各类人物,可超越自己生活的狭小圈子,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材料。

法国大作家福楼拜要求初学写作的莫泊桑,“首先要练练你的眼睛”,要把眼睛练得明亮,把耳朵练得敏锐。俄国小说家契诃夫说:“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锐敏、永不罢休的观察者。”无数成功的作家都把观察看作学习写作的头等重要的基本功,我们初学写作的学生当然应借鉴这些经验,

锻炼观察的本领,兴味盎然的从生活中汲取材料。

佳作借鉴

泰山一片月

泰山月,是很美的。那空明澄碧的月色,令人想起潺潺的清泉。坐在泰山极顶的观月峰上赏月,云淡风轻,玉盏般的圆月,悄无声息地悬在空中,那样的清,那样的静,恰似一泓蓄满琼浆的晶

亮亮的湖,恍如一伸手,就可以掬下一杯清冽冽的甘露哩!

我见过西子湖畔的平湖秋月。十里荷花,一派烟云。月儿刚露脸,漫天就抖下迷迷蒙蒙的雾,那月色总是潮润润的,妩媚中颇有几丝缠绵。泰山月的韵致,却迥然不同。万里平畴,独尊一岳。那月光,明朗得很,干净得很。上了南天门,便是“天街”,凡尘淘尽,一碧如洗。“天街”两侧,庙宇,古道,高楼,绿树,剔透玲珑,纤尘不染,全浸润在脉脉的月色里。极远的地方,有一缕洁白的云霓,轻盈而扶摇直上,欲乘风飘云,那便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么?游月骋怀,你不得不赞叹古人创造的“月华如水”的妙喻。泰山一片月,消融了山的险峻,树的苍凉,消融了古庙的寂寞,峡谷的幽深。白日里,“云端挂天梯”的“十八盘”,此刻,也完全失却了峭拔和威严,而幻成泛着银晕的飘带,宁静而温柔地飘浮着、飘浮着。万籁俱寂。

泰山山腰的柏洞,月景又是另一番韵味。这里是古松古柏的世界。涧水清清,滋润着满山森森的古树林。二三百年的老树,只能屈居小字辈。莽莽苍苍的树林中,极少野草和杂生的小树。勤快的山风,就像是不辞辛苦的清洁工人,洒扫庭除。月光遍地,树影婆娑。细细看去,斑驳陆离的坡地上,仿佛还有扫帚留下的痕迹,给人一种如返古朴故园的暖融融的感觉。从山上俯视,月下松林,一派素装,高洁,雅致;从山下仰望,浓墨如泼,虚实相间,恰似一幅气势磅礴的写意画。泰山的月亮,也贪恋这块净土,从浩渺遥远的天庭中,竟忘情地落在那剪影似的逶迤的山脊上。走着、走着,仿佛只要紧走几步,就可以走进明镜般的月亮里去。

泰山山脚,有一座普照寺,曾是冯玉祥先生隐居过的地方。当年,抗日战争爆发,正值国家民族危亡之秋,冯先生深明大义,在张家口组织抗日同盟军,力挽狂澜,不幸屡遭暗算,失败以后,便来到这里。一页悲壮苦涩的历史,永远镌刻在这块土地上了。寺中筛月亭,是赏月的佳处。逝者如斯夫,只有一轮明月,深情而依恋地辉映着一片琼楼玉宇。一棵相传是六朝老僧种植的千年松,虬枝弯曲如盘龙,英气逼人,枝枝丫丫,旁逸斜出,令人肃然起敬。月行中天,丝丝缕缕的月光,从枝繁叶茂的缝隙中筛落而下,骤然间,掠过几丝晚风,树梢一阵沙沙地颤动,摇落的月光,似片片雪花,使人通体生凉。待定神看时,杳无踪迹,树影又恰似凝住了。那一棵棵历经沧桑劫难的古树,竟看不到一丝枯枝败叶,它们抖擞精神,悄然屹立着,是独事这圣洁的佛国之乡的清幽恬静,还是悉心期待着那日出东方、普照大地的气势恢宏的一幕?

曾听一位青年散文家说过: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月亮的时代。乍听起来,新奇之中未免有点茫然。上了泰山,才真正理解这话中的诗味和哲理:月亮是美的,美化着山,美化着水,美化着严峻的历史和人人向往的未来,也美化着一颗颗纯真不泯的心哩!

这篇文章选自1984年9月14日《羊城晚报》,作者沈世豪。古往今来,名字描写泰山日出壮丽景象的佳作不少,写泰山美妙月色的却不多见。而这篇文章把月下的泰山描绘得画意浓郁、诗意盎然,令人心醉。且不说其选择角度的别出心裁,单是在生活中观察景物、择取写作材料的功力就值得学习、借鉴。

作者着力描绘了三个月下景点,一是泰山极顶月景,二是山腰柏洞月景,三是山脚普照寺中月景。三个月景貌似独立成篇,实则作者足迹的移动隐含其中,是动点观察的反映,移步而换景。

泰山极顶赏月,一绘形态,二描月色。在观月峰定点观察,月如玉盏,悬在空中,背景是淡淡的云,轻轻的风。因为在极顶观月,故而有伸手可挽月的感受。尽管重在绘形,但又将“色”胶合起来刻画,“恰似一泓蓄满琼浆的晶亮亮的湖”、“清冽冽的甘露”比得绝妙,把月色融融的景象刻画得如在眼前。写“天街”月色,先用“凡尘淘尽,一碧如洗”概括,再以月下景物“剔透玲珑,纤尘不染”渲染;既绘近处的月华如水,万物白日状态被消融,又绘远处欲乘风飘去的洁白的云霓;既有真,又有幻。看得真切,感受独到,泰山月的韵致在笔下具体而生动地展现出来。

山腰柏洞月景围绕古松古柏展开,以“月光遍地,树影婆娑”总揽,突现“斑驳陆离”的特征。极顶 3

赏月的感觉是清冽、宁静,此处是暖融融,如返古朴故园,赏月者的感受随着眼前景物的变化而变化,外在的物与内在的情巧妙结合,更能引读者人佳境。为了多角度多侧面描绘柏洞月景,除平视外,又以俯视和仰视的角度观察,出现了高洁、雅致的素装和气势磅礴的泼墨写意画的迥然不同的景色。如此着笔,丰厚而不单薄,奇妙而不平淡。

如果说极顶赏月是较为广泛地写景物,柏洞月景是对松柏群体进行粗笔勾画,那么普照寺的月景就是聚焦在一棵六朝千年松身上了。虬枝、枝丫、针叶,各具其态;从繁枝茂叶的缝隙中筛落的月光,静时“丝丝缕缕”,动时“似片片雪花”;忽而“摇落的月光”使人通体生凉,忽而“片片雪花”杳无踪迹。静中有动,动中又有静,把月光下千年松动动静静、静静动动的美姿刻画得维妙维肖。而冯玉祥先生深明大义的历史材料,更给普照寺月景增添万般情意。

作者通过三个月景的具体描绘,总绘了泰山一片月的诗意美、哲理美。笔下美景得力于观察的准确、细致、有深度、有层次。

一、定点观察和动点观察结合,还插入散点观察。为了突出泰山月的韵致,作者采用了跳跃观察的方法,打破位置的顺序,从山上、山下不同方位观察,使柏洞月景更为动人。

二、观察中注意比较。作者选择了十分有个性的平湖秋月月色作比较,以“潮润润”、“妩媚”、“缠绵”的特征与眼前泰山月对比,使泰山月的“空明澄碧”更富神韵。

三、主体与背景和谐地组合。“玉盏般的圆月”有“云淡风轻”的自然背景,“普照寺”、“筛月亭”有冯玉祥组织抗日同盟军失败而隐居于此的悲壮而苦涩的历史的人文背景。这样处理,景物清晰,情洒泰山,使写景的文章寓含人文的活力。

四、主观感受逐层深化。泰山极顶赏月,有伸手可掬甘露之感;柏洞观月,虽离天庭“遥远”,但有走进明镜里的错觉;山脚观千年松屹立,猜度其独享清幽和恬静,抑或悉心期待日出的心情。凡此种种,如不用眼精细观察,用耳仔细谛听,用心深入感受,是不可能见之于笔墨的。当然,相关的知识,文字的功夫也十分重要。

习作评说

乡情浓郁话豆干

亲戚从海外归来,一进门就念叨起豆干来:“孩提时就跟豆干结下不解之缘了。那油花花、热腾腾的油炸豆干,上锅后切成小块,蘸上辣椒盐水,又香又辣,真把舌头都嚼断了!”还说,华侨几乎都喜欢吃豆干,嚼上一口豆干,乡情油然而生,唤起几多回味啊!

潮乡吃豆干,少说也有几百年历史了。豆干是老少咸宜的食品,无论城镇还是乡野,处处都可见到。村口榕树下,一摊子油炸豆干,围满腰束水带的村汉。他们边品尝边谈农事家常,这种乐趣实在不可名状。村头大巷几家卖生豆干的摊子,摆满白色、黄色的生豆干,顾客买上三几块,抹上盐粉香料,切开煮熟,就成款待客人的上莱。至于市井街头,更有豆干街、豆干亭、豆干圩,其规模之大,令人耳目一新。架起竹篷的油炸豆干摊子,一摊连一摊,几十上百个摊子一起炸开,烟气弥漫,香味四溢。那些享尽口福的豆干客,抹抹油腻的嘴巴,舔着舌头,恋恋地离去。还有好酒者,带上一瓶酒,蹲在摊子边,切了两块豆干送酒,喝得醉醺醺的。

潮乡豆干有好几个品种:有纯大豆的正宗豆干,有以薯粉制成的薯粉豆干,也有大豆和薯粉混合制成的豆干。按含水份多少分,有干豆干,专供油炸的半水豆干,水豆干;按制作方法分,有蒸熟晒干的豆干脯,有油炸得酥脆可口的豆干片,有用香料腌制的乌豆干等,真是五花八门。

至于豆干的烹调,除了油炸、煎片之外,还可用白豆干切片煮鲇鱼、鲤鱼头,加上香菜,南乳汁,色泽鲜红,味道香醇,是色香味俱佳的菜肴。用生豆干对角切成两半,在斜边切个口子,填入用肉糜、咸鱼肉、香菜制成的馅料,下锅煎熟,这就是遐迩闻名的“酿豆腐”,令人见之垂涎欲滴。豆干切成丝条,还是制作饼馅的配料。将豆干碾压成泥,加进鸡蛋、猪肉、面粉,用豆腐膜卷咸肉卷,蒸熟切块油炸,这是筵席上不可少的下酒料。

豆干的制作颇见功夫。先磨豆、洗浆、煮浆,加进适量石膏,装进大木桶内,让它慢慢凝结。待结成浆糊状时,可舀入包格。包格是木制的架子,每框架分成许多小方格,底部垫上木板,格子铺上纱布,小格子内装满豆浆凝固体,把纱布包起来,架上再加上一块木板。这样叠成几架后,顶部压上石块去水。待豆浆凝固体凝结成块,拆去纱布煮熟,就成应市的“生豆干”了。

豆干虽小,却是潮乡群众喜爱之物。今天,它已远传异乡,为群众生活增添色彩,更让海外赤子一睹 4

豆干就萌生缕缕乡情。

(肖苑)

这是写岭南风情的一篇短文,介绍的对象是小小的豆干,但内容具体充实,使人长知识长见识。

有些材料是耳闻目睹所得,如村口榕树下村汉品尝豆干谈农事,村头大巷卖豆干小景,市井街头炸豆干盛况等等;有些材料显然是追踪观察,作了一番调查研究的结果,如豆干的品种,从原料的质地、配置的成分和制作的方法等方面,条分缕析地加以说明,如不作仔细的调查,难以说得具体、准确。观察切忌浮光掠影,浅观即止。如果这样,所获材料不是残缺不全,一鳞半爪,就是不够真切。本文豆干的烹调着重写了三种方法,就是精细观察的反映。豆干怎么切,怎么碾压,加哪些配料,怎么制作,色、香、味如何,一一道来,清楚明白。

文章有两个明显的不足。一是标题中的“乡情浓郁”未在文中充分体现。除文章开头与结尾一引一收煞之外,关于豆干的介绍未能有意识的照应,因而出现文章开头、结尾与文章的主体部分缺乏有机联系的毛病。二是文字上有些地方欠准确。比如:“那油花花、热腾腾的油炸豆干,上锅后切成小块??”,“上锅后”怎么“切”呢?可能操作程序未理解真切。又如:“其规模之大,令人耳目一新。”“耳目一新”不够妥贴,改为“惊讶”比较恰当。再如:“更让海外赤子一睹豆干就萌生缕缕乡情。”全句已以“它”为主语,再用“一睹豆干”就累赘而不通了。尽管如此,习作者观察本地风情,从生活中汲取生动而丰富的写作材料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有人说:中学生生活圈子很窄,哪会观察出什么名堂?其实不然,不要说观察校外的大干世界了,就是学校生活的某一丁点,只要用眼用耳用心,也会取得极其有趣的活泼泼的材料。如若不信,请看:

燕子在我们教室门前做窝

一对燕子在我们教室的走廊里做窝。从侦察环境,到选择位置,到清理地基,到衔泥构筑,五天时间便告竣奏凯了。有人赞美窝儿精巧,有人赞美燕子勤奋,我更钦佩的却是这小小的一对竟在我们教室门前安家落户的勇敢、见识和自信。

试想,我们这些十四五岁的中学生,既好奇,又好动,还有出名的“弹弓手”,一下课,便蜂涌在走廊上跑跳打闹,即是有个小粉蝶飞过来,也会掀起一阵扑捉的狂热,而这对小燕子却全然不怕,何等勇敢。

然而,它们也一定知道,我们这里虽然不多不安静,可都是有文化,讲文明,守纪律的中学生,对人类的“益友”岂肯加害?而且,正由于我们“不安静”,在这里才没有猫的出没,蛇的暗算,各类天敌的威胁。这对小燕子之所以勇敢,正是因为有这个见识。

说它们自信,是说它们相信自己“行得正”。“爱人者,人恒爱之;害人者,人恒害之。”小燕子有益于人而无求于人,终生扑食蚊蝇,美化环境,能得万物之灵的人之爱,岂不是最大安全,和人做伴,与人为邻,便在情理之中了。

由此想到麻雀,麻雀自知“行不正”,所以只好偷偷摸摸住墙洞;鹦鹉虽“行不邪”,却又太过娇爱无大用。而燕子,在益己中益人,在益人中益己;于功无所恃,于利无所争,怎不深得人的喜爱而加倍尊重它们自由选择的生活呢?

这对小燕子在我们教室门前飞来飞去,虽然那矫健的身影,呢喃的话语常使我们在课堂上禁不住向外张望,却使我们受到不少启迪,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我担心学校卫生大扫除时有人把它们的窝捅掉,便作了这篇小文,希望登在班报上。也希望有更多的同学能就“燕子为什么敢在我们教室门前做窝”这件事,写写自己的观感。

(张海霞)

这篇短文写的是教室门前的小事,尽管出于十四五岁的中学生之手,但活泼生动,生活气息浓,又耐人寻味。

首先,习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抓材料,发现一对燕子,便连续观察,于是燕子“从侦察环境,到选择位置,到清理地基,到衔泥构筑,五天时间便告竣奏凯了”的材料进入文中,过程清晰,要言不烦。

其次,善于把眼前从生活中的观察所得与往常在生活中的观察所得结合起来运用。下课时走廊里跑跳打闹以及扑捉小粉蝶的狂热情景为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常事,习作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与眼前发生的事沟通、联系,眼前材料寓含的深意极其自然地得到揭示。

再次,观察的对象不拘泥于某一点。既观察燕子如何做窝,又观察它们飞来飞去矫健的身影和呢喃的 5

话语;既观察同学对燕子的赞美,又观察同学在课堂上禁不住向外张望的情景;既表露自己观燕子做窝的感受,又猜度燕子的心情与胆识,人与物,人与人,个体与群体,彼此之间的关系,均作了认真的观察,进入文章,构成有机的整体,各自发挥作用。

善于调动知识储存为眼前材料服务,从而深化材料的价值,突出文章的主旨也是本文的明显优点。燕子的“行得正”,“终生扑食蚊蝇,美化环境”,麻雀的“行不正”,“只好偷偷摸摸住墙洞”,鹦鹉虽“行不邪”,“却又太过娇爱无大用”,这些知识都储存在习作者的脑海里。由于眼前燕子做窝事儿的触发,这些知识从脑中小仓库里跳跃而出,通过比较,展开议论,赞美勇敢、见识和自信的主旨就突现在读者眼前。

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简洁(除结尾稍有孩子气之外)。个别句子中有别字,如“蜂涌”的“涌”应是“拥”。

要语一束

生活是丰富无比的宝藏,其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材料。

要从生活中有效地汲取活泼泼的写作材料,必须身人生活,心人生活,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感受,使所接触到的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事人脑人心。

要激发观察兴趣,学会观察方法。对所接触的人、事、景物,有浓厚的观察兴趣,就能见别人之所未见,闻别人之所未闻,获得“发现”的欢乐。观察要注意位置,定点观察最基本,动点观察和散点观察是定点观察的连续和发散。观察要注意顺序,方位如上下、左右、里外、远近等顺序要理清,不可杂乱;类别顺序、逻辑顺序同样要理清,否则就会杂乱无章。

观察既要把握整体,认清局部,更要在拆开来看,拆穿来看上下功夫。一部分一部分拆开来看,才能洞悉细微之处;前前后后、左左右右拆穿来看,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抓住观察对象的实质。

观察事物不仅要注意形态,而且要注意其发展变化,不仅要注意现状,而且要善于调查采集,追根究底,洞悉过去,预测未来,在深度上开掘,在广度上延伸。

开阔视野,广为采撷

──勤于积累

写作上的“有米之炊”单靠在生活中观察、搜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勤于积累。尽管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不竭源泉,但一个人的生活范围毕竟有限,要打开写好作文的广阔天地,须学习、掌握更多更广博的知识,了解古今中外天下事,为此,在青春年少之际,要广泛阅读,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以开阔视野,实实在在地下一点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细功夫。再说,人不可能事事都直接经验,都亲目能睹,亲耳能闻,亲身实践,通过阅读,能懂得许许多多个人无法接触到的事物,冲破个人生活的局限。须记住:阅读是吸收,吸收得越丰富,表达时笔下越有神。

文心絮语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传世名篇,中学生无不读过。它不仅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情操给后人以深深的启迪,就是对洞庭景色的描绘,也是景物描写中的一绝。“朝晖夕阴”的万千气象,“霪雨霏霏”的阴风浊浪,“春和景明”的上下天光,把巴陵胜状刻画得有声有色,如在眼前。然而,你是否想到:范仲淹据说没有到过洞庭湖,也没有登过岳阳楼,笔下所描绘的巴陵胜状,非亲眼所“观”,而是虚拟的。既是虚拟,为何又写得如此逼真,使人拍案叫绝呢?原

来他有生活上的积累,再加上读画所得,笔下便出现绝妙好景。

范仲淹是苏州人,从小熟悉太湖景色,后来又官贬饶州(现江西上饶),又对鄱阳湖的景色十分了解。生活上有太湖景、鄱阳湖景的积累,再从滕子京那儿得到《洞庭秋晚图》的画,仔细阅读,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巧妙地揉合,笔下洞庭湖的景色就活灵活现。

上面这个例子清楚地告诉我们,生活积累对写作是多么的重要。深知其中道理的年轻人常以作家为榜样,勤奋地把生活中撷取的朵朵浪花记下来,如春意盎然的美景,扣人心弦的场景,精彩纷呈的对话,鞭辟入里的议论,均可作点手记。生活手记是写作素材的仓库,经久不懈地储存,必然富足。

也许有同学认为:我们的记性好,这些事物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忘不了,何必一丁点儿的东西要麻 6

烦“笔”呢?其实不然。人类确实具有惊人的记忆力。据研究,人脑可以储存1015比特的信息,容量巨大,保持的时间也很长。巴金说过,有两百篇文章储存在他的脑子里。日本索尼电器公司职员友寄英哲能背诵圆周率到小数点后2万位。然而,任何一个人不可能做到事事有清晰的记忆,遗忘会悄悄跟随着每一个人。因此,写作材料的仓库不仅靠记忆,更靠手勤。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说得好:“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要提高写作能力,还须勤于从书刊阅读中采集,善于积累多种材料,凡材料厚实的文章,或启人深思,或拓人视野,都可看到作者勤学、积累的功力。众所周知,马克思为写《资本论》,每天要到大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去翻阅书刊,他前后翻阅了1500多种书籍,作了大量笔记。他在图书馆习惯坐同一个位置,有时一天在图书馆里坐十几个小时,他座位下的地板小知不觉被踩成了两个脚印。当然,中学生习作所要求的无法与如此的巨著相比,但写巨著的这种废寝忘食、苦苦积累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精读,撷取有价值的材料。有些佳作,不仅语言好,内容好,材料也很丰富,能增进知识,增长见识。阅读时应精细、精心,反复咀嚼,在理解、体会的基础上摘录备学备用的材料。例如唐弢的《作家要铸炼语言》一文以十分丰富的材料论证自己的观点,对学习语文的中学生来说,很有摘录的价值。有的可直接摘录,如: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引自清人沈德潜著的《说诗畔语》,全句是“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

贾岛诗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相传他在《送无可上人》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句下注的一首小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卢延让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唐朝范阳人。他的《苦吟》诗前四句是:“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有的自己作简要的概括,如:

文学语言同时要具备绘画和音乐的特点,有色彩、有音响地来描写生活和反映思想。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多次更易,先后用过“到”、“过”、“人”、“满”,最后才选定“绿”字。

宋祁《玉楼春》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也经过多次改动,著名学者王国维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必须向生活汲取,从人民的口头采集语言。普希金跟奶妈学语言;列夫·托尔斯泰一接触到民间语言,就立意改变自己的文风和语法;契诃夫听到有趣的谚语立即记下;阿·托尔斯泰从法院里审问犯人的一本记录中感受到活生生的俄罗斯语言,并依靠这个宝藏写出了小说《诱惑》;高尔基说:“从16岁开始,我就是作为一个别人私语的旁听者,一直活到现在的。”

社会急遽变化时,新事物不断涌现,旧的关系不断改变,语言受到冲击,随着发生变化。此时语言会出现大矿藏。尽管这种语言显得幼稚、粗糙,乃至混乱,但其中确实埋藏着“语言的金子”。

请看,一篇短文中容纳了多少有关锤炼语言的材料,稍加摘录,就有10条,如果不注意积累,就会从眼皮底下溜走,从记忆中消失,有时至多留下个模糊的印象。

博览,同样要注意积累,勤于动笔。在现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更要博览群书,文史哲,数理化,音体美等等书籍均要涉猎。阅读面广,智力背景丰富,如蜜蜂采花,采过许多花,就能酿出蜜来。

积累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摘录式笔记。如上文所举例子。可录名言佳句、精彩段落,可对书中、文中主要论点、主要内容摘其要记录下来。

做卡片。可摘录,可提要,可批注,可写心得。

索引。如果要记的内容多,可采用索引的方法,把文题、书名、作者、页码等记在笔记里或写在卡片上,备日后查用。

报刊剪贴。把报纸或杂志上具有价值的简短文章,剪下来贴在活页本上以备阅读、运用。

积累时可铺开一定的“面”,广为收集,也可先列若干专题,如理想、志向、道德、情操,学习方法,名言警句,科学天地等等,定向积累。

无论用哪种方法积累,有两点特别要注意。一是积累到一定阶段,要进行分类整理,千万不能糊成一锅粥,如果眉目不清,材料再好,也难以及时而充分地使用;二是忌滥,积累的材料确有意义,确有价值,评注、心得也是真有独特见地的,如果一般性的都捡到“仓库”里,拉杂不堪,把“宝贝”淹没,也成不了写作的宝库。

积累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可能有成效的。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近代学者梁启超等等都在读书积累方面下过大功夫。英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为了积累写作材料,曾写了几百本读书笔记,摘录了两万数干张卡片。

开阔视野,广为采撷

于漪教你写作文二开阔视野,广为采撷(1)

柿叶铺庭红颗秋

我家庭园正中偏东一口井的旁边,有一株年过花甲的柿树,高高的挺立着,虬枝粗壮,过于壮夫的臂膀,枝条特多,大叶四展,因此布荫很广。到了秋季,柿子由绿转黄,更由黄转为深红,一颗颗鲜艳夺目,真如苏东坡诗所谓“柿叶铺庭红颗秋”了。

柿是落叶乔木,高可达二三丈。每年春末发叶,作卵形,色淡绿,有毛,叶柄很短。夏初开黄花,花瓣作冠状,有雌性和雄性的区别。雌性的花落后结实,大型而作扁圆形的,叫做铜盆柿;较小而作深圆形的,叫做金钵柿。我家的那株柿树,就是结的铜盆柿,今秋产量共有五百多只。可惜未成熟时,就被大风吹落了不少,成熟以后,又被白头翁先来尝新,又损失了一部分;然而把剩余的采摘下来,除了分赠亲友外,也尽够我们一家大快朵颐了。在柿子未成熟的时候,皮色尚未转黄,而孩子们食指已动,那么我就先摘下一二十颗,浸在盛着鸳鸯水的钵子中(把沸水和冷水混合起来,叫做鸳鸯水),四面用棉絮包裹,过了十天至半月取出,扦了皮吃,甘美爽脆,十分可口。至于皮色转黄而尚未转红的柿子,味涩不堪入口,必须用楝树叶阉熟,或放在米桶里过几天,也会成熟。柿子成熟之后,又酥,又甜,实在是果中俊物。

古人对于柿树有很高的评价,说是有七绝:一长寿,二多荫,三无鸟巢,四无虫蛀,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这七点柿树确兼而有之,为他树所不及。只因落叶肥大,曾有人利用它来练字。据说唐代郑虔任广文博士,工诗善画,家贫,学书而苦于没有纸张,因慈恩寺有大柿树,树叶可布满几间房子,他就借了僧房住下,天天取柿叶来写字,一年间几乎把整株树上的叶片全都写遍了;他的书法终于大有成就,被夸为“郑虔三绝”的一绝。

成熟的柿子称为烘柿,晒干而皮上生霜的称为白柿。据李时珍说,烘柿并不是用火烘熟的,只须将青绿的柿子收放在容器中,自然烘熟,好像烘过一样,涩味尽去,其甜如蜜。白柿就是生霜的干柿,做法将大柿压扁,日晒夜露,等它干了之后,藏在陶瓮里,到得皮上生了白霜才取出来,这就是柿饼,那白霜称为柿霜。据说患痔病的常吃柿饼,可以减轻;将柿子和米粉作糕饼,可治小儿秋痢,那么食物也可作药用了。

这是现代作家周瘦鹃的一篇说明柿树、柿子的短文,从这篇短文中,我们可清楚地感受到作者积累的丰富。

首先是园林知识的丰富。对柿树的枝、干、叶、果、生长情况、结实情况了如指掌,因而说明时具体、明白、准确、细致。特别是柿子转色的叙说,不仅具体,而且给人以美感。这是由于作者一边从事创作和翻译,一边以相当多的精力从事园艺工作,从亲身实践中积累了栽培花木、种植盆景的经验。

其次是文学知识的积累。柿树叶子肥大,可利用它来练字,非停留在一般性的叙述水平,而是举唐代画家郑虔的事例加以说明,更有说服力。举例又不拘于用叶写字,而是顺带介绍郑虔的官职——广文馆博士及三绝——诗、书、画(郑虔与杜甫为诗酒友,工诗善画,书法出众),使所举例子更为丰满生动。又如 8

文章标题,引的是“柿叶满庭红颗秋”的诗句。全诗是“柿叶满庭红颗秋,薰炉沉水度春篝。松风梦与故人遇,自驾飞鸿跨九州”。诗题是《睡起》。该诗一般不为人引用,且作者一说苏东坡,一说黄庭坚。由此也可见周瘦鹃文学方面积累之深。

再次是古代科学知识、古代文化的积累。如古人对于柿树的“七绝”的评价;又如柿子未成熟时,孩子们食指已动的用典(《左传》记载,春秋时,楚国人送给郑灵公一只大甲鱼,公子

宋见了,食指忽然自己摇动,以为一定可吃到好的东西。)增添了情趣。

医药知识丰富,也是一特色。柿饼可减轻痔病,和米粉作糕饼,可治小儿秋痢等。

至于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形容柿树“年过花甲”;用词的生动、准确,如“大快朵颐”(“朵”是动义,如手之捉物叫做“朵”,“朵颐”,就是动颐,嚼。“大快朵颐”形容吃得十分开心。)等等。真可谓用得得心应手。

这篇短文选自周瘦鹃的《花木丛中》一书,如果有兴趣读一读,就会发现书中所反映的花木知识是何等渊博,有趣的典故,美丽的诗词,俯拾皆是。读了,能大大增添学养。

开阔视野,广为采撷于漪教你写作文二(1) 习作评说

尾巴趣谈

动物有尾巴,这个结论童叟皆知。猫有尾巴,那黑白相间的尾巴,就像一把钢鞭,给猫增添了不少威风;鱼儿有尾巴,那片月牙儿似的尾巴灵活地摆动着,鱼儿也悠闲地穿行在水草之间;松鼠有尾巴,那条红棕色的尾巴几乎和身子一般大,每当松鼠在树上活蹦乱跳时,这条尾巴也随着身子一起一伏,高高地翘在后,看上去还挺可爱。

可是,动物们长了那么多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尾巴,作什么用呢?首先,尾巴能帮助动物活动。就拿我们熟悉的鱼来说吧,鱼的尾巴就像船上的浆和舵,它左右摇摆时,可以产生一股反冲力,推动鱼身的前进。金枪鱼的速度之所以能达到70公里/小时,还是尾巴起了重大作用;另外,鱼尾也能控制前进的方向,当它向左偏时,能使身体两侧的水压不平衡,于是,鱼儿就会向左转弯;反之,则会向右转弯。另外,尾巴还能保护自身并成为一种武器。在烈日当空的夏天,牛常常会受到一种叫牛虻的小飞虫的袭击,它们专门在牛、马的皮肤上吸血,牛为了避免受到袭击,往往会拿自己的尾巴在身上拍打,以便赶走牛虻。还有一种动物——鳄,它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二亿多年了。鳄之所以没有在茫茫的生物界中消失,主要是由于它的尾巴,它的尾巴几乎有身长的一半,且表皮十分坚硬,当它猛一转身甩开尾巴时,有几百公斤的力量,可以把一棵大树打断。一般的羚羊、牛、马等动物更谈不上挨它一下子了,连“百兽之王”——老虎,也惧它三分。所以鳄鱼凭着尾巴几乎可以打败除了人以外的一切动物,使它历经沧桑,在二亿年中没有被淘汰。

这就是一般动物的尾巴的主要功能。可是,还有些动物的尾巴具有一些特殊的功能,使尾巴成了这些动物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澳大利亚有一种大家颇为熟悉的动物——袋鼠。袋鼠一般高达2—3米,它前肢特短,生在胸前,后肢特长,这样的结构十分有利于跳跃,使它能以60公里/小时

的速度向前跃进;可当它站立时,由于前肢很短,不能支持到地面,很容易摔倒。可是袋鼠长了一条1米多长的尾巴,平时跳跃时,尾巴也一上一下地摆动,保持袋鼠的平衡,当它站立时,尾巴又好像“拐杖”似的,直挺挺地支撑着地面,以防摔倒。要是没有尾巴啊,它真的要“寸步难行”了。

绵羊大家一定很熟悉,可它的尾巴也有特殊功能。当绵羊来到水草丰盛的地方,它就会“开怀畅饮”,吃得饱饱的,然后把养料都储藏到尾巴里面,就好像骆驼把养料藏在驼峰里一样,那条尾巴一下子会长粗2—3倍,好像胡萝卜一样;在行走的途中,绵羊就利用尾巴中的养料过活。当它再来到水草丰盛的地方时,那条粗大的尾巴已经变成了细细的一根了,接着,它又大吃大喝,把养料再储藏进去??

除了以上几种以外,有些动物的尾巴具有报警的功能,当它把尾巴外面深色的地方竖起时,就表示“没有敌人”,当它把尾巴里面浅色的地方竖起时,就意味着“危险,快逃”??

看到这里,你知道了吧,别看尾巴大小不同,功能各异,可是对动物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了。

这是一篇初中学生参加作文比赛的当堂作文,尽管文字上有缺点,但从知识积累的角度看,还是颇具特点的。

参赛者对动物的尾巴的形态、功能有所了解,并作了一定的积累,有些有关知识储存在记忆中,使用时信手拈来,毫不费力。

文中谈到的尾巴涉及的动物面较广,有猫、松鼠、鱼、牛、鳄、袋鼠、绵羊等;说明尾巴的功能,有一般的,有特殊的,并运用数字和打比方的方法,使说明具体生动。如果平时阅读不认真,不注意积累,笔下不可能有如此生动的材料。

语言毛病比较多。有形容不当的,如鱼儿尾巴像“月牙儿”;有以偏概全的,如猫的尾巴“黑白相间”,其实猫的皮色多样,不都是“黑白相间”;有说明欠准确的,如袋鼠的尾巴在于支撑地面,帮助袋鼠站立,而不在于助跑,不在于没有尾巴,就“寸步难行”;又如绵羊到水草丰盛的地方吃水草,不能说是“开怀畅饮”;有的不够明确,如尾巴的报警功能,未举例说明。此外,在说明的层次方面也可作一点调整,使条理更为清晰。尽管如此,由于参赛者平时注意知识积累,故而文章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有可读性。

广为采撷,对中学生来说,也是做得到的,采撷越广,文章材料越丰富多彩。下面是香港一位中学生的习作,从中也可见到平日注意采撷的情况。

面 谱 说

昨天放学经过街角时,被一张夺目的戏曲海报吸引住。这并不精致,可是剧中主角那张涂满油彩的面庞,却深深地吸引了我,勾起了我的回忆。

小时候,婆婆常和我去看粤剧,每次当我见到那些开脸的艺人总情不自禁地想:好好的一张脸为何要涂得像个怪物似的?“哪!黑面的是包公、白的是奸鬼曹操、红的就是关公。面上涂了颜色,好让咱们看戏的容易辨别清楚嘛!要不然,我怎知谁是忠谁是奸呢?”这是婆婆妁.答案。可是我还不明白,

为什么演古人要开脸,演现代人却又不开脸?婆婆答不上,总是说:"从前又岂同现在。”于是我就识趣不问了。问题因此搁置,但对面谱的兴趣却更为农厚了。

其实,不单中国的京剧、粤剧等借助面谱来分辨角色,就是东南亚、非洲乃至西洋也用面谱。就以日本为例,传统戏剧演员,均需涂上面谱。据说白色是代表武士,是忠的。表演时,他们除涂面谱外,还要穿上一套十多磅重的戏月艮,又笨又重。他们认为,这样才能表现出武士的威严和雄壮。至于东南亚、中亚及非洲一些部落在庆典时,喜欢以舞蹈助兴,舞者面上也往往涂上面谱以助辨认角色。西洋一种历史悠久的表演者——小丑,也是涂上不同的面谱,使人辨别他们不同的表情。

从前,各地舞台表演者都用面谱来帮助观众辨别角色。现在,借助面谱的舞台表演已渐衰落,现代角色再不用涂得满脸花花绿绿的了。

你可能会问:“这一来,面谱岂不失去了它的作用了吗?”不,面谱虽已从表演者的脸上取下来,但自古至今,它们从未从人们的脸上剥落。

无形面谱,正如演戏的面谱一样,出现在世界每个角落,不论欧洲人、亚洲人,还是美洲人等,都戴它。

文明与面谱,似乎有不解之缘。文化基础深的民族,面谱的花样自然繁多。比如粤剧,面谱的颜色与式样可说是多彩多姿。中国人是聪明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对于戴面谱的学问自然更精通。一个人随时可以拥有多种多样面谱,可真是世上罕有,一批精于此道的面谱专家纷纷出现了。一些落后部族,当然不甚了解面谱的妙用,所以一个人顶多只有一个面谱,于是文明人本着一片善心,企图改变他们,把“文明”带到他们那儿去,使他们也变成爱戴面谱的“文明人”。

可是你可知道,“面谱”实在有如毒品与病菌一般,是会毒害人间的!人们借助它,把病毒传染到世界每个角落,腐蚀人的本来面目,使人类走上尔虞我诈、互相仇恨的道路,长此以往,后果真是不可设想!

由此可见,无形面谱是一种不治之症。世人沾染日深,到头来只能是自取沦亡。只有还未戴过面谱的孩子能保留真纯,我不禁想起鲁迅的一句话:“救救孩子。”真的,救救孩子吧!

这篇议论文有一定的深度,启人深思。它从一张夺目的海报引出议论的课题——面谱,然后从纵横两 10

个方面展开论述。纵的方面是演古人开脸,以助辨别忠奸,演现代人不涂面;横的方面由京剧、粤剧的面谱论述到其他地区、其他国家对面谱的使用。对有形面谱进行论述后,进而对无形面谱展

开论述,着力论述文明与面谱的关系,揭露文明人对落后民族的欺凌,揭露面谱对成年人乃至孩子的毒害,指出去除无形面谱的艰难,最后以“救救孩子”的呼声作结。文章有说服力,除见解鲜明、结构清晰、详略得当外,十分重要的在于材料比较充实。习作者既善于从生活中直接取材,如戏曲海报、小时候看粤剧,婆婆的言谈等生活中的材料,又注意从书报杂志中取材,如日本的传统剧,西洋的小丑,东南亚、中亚及非洲一些部落的庆典等,都是间接获取的材料。

由此可见,兴趣广泛对材料积累能起积极的作用。

开阔视野,广为采撷

于漪教你写作文二开阔视野,广为采撷(1) 要语一束

头脑里“仓廪”充实,写的文章才会材料厚实,质地好。

“仓廪”靠坚持不懈地储存。一是生活素材的积累,二是从阅读中积累。对中学生来说,精读、博览尤为重要。

积累须眼勤、手勤,多看、多读、多记录,背诵一些名言警句、精彩段落也是一种有效的积累手段。

积累的方法多种多样,可做读书笔记,可做卡片,可作索引,可剪贴,可自己创造好方法。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都要眉目清楚,讲究实用。

过一段时间,阅读积累的材料,既是吸收精神养料,也是一种乐趣。

拈笔伸纸,一吐为快 ──写作的冲动感

学习写作的人在认识上常常会进入这样的误区:只要掌握写的技能技巧,作文一定高质量高水平。其实不然。学习写作,技能技巧固然重要,但最为重要的莫过于写作的热情,写作的冲动感。没有想写、要写的强烈愿望,没有非写不可、非写好不可的迫切性、责任感,再好的技能技巧也难以掌握,更不必说下笔千言,感人肺腑了。

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情感,它影响乃至决定人的思想言行,胸中写作热情似火烧,就会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感。写作冲动感一经形成,就会思绪纷呈,妙语连珠,写作进入最佳状态。写作热情、写作冲动不是自天而降,凭空产生的,而是写作的人频繁地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对自然界的山水景物、花草鸟兽,对社会上纷繁的人和事认识、理解、感受的结果。

中学生都读过作家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也都为之而感动过。这篇300字的通讯在50年代初期曾经使亿万热血青年产生思想上的碰撞,曾经使亿万读者激动得热泪盈眶,一时间,热爱祖国、热爱最可爱的人的浓烈感情弥漫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植根于千千万万的人民心中。为什么这篇文章有如此动人的魅力呢?作者一番倾吐心潮的话语能给我们以极好的回答。他是这样说的: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我能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基本的原因,是我们的战士的英雄气魄、英雄事迹,是这样的伟大,这样的感人;而这一切把我完全感动了。”

“在现实生活中的深入感受,对写作的人是多么重要!你感受得深了,写出来,也就必然有那么一股子劲,人家读了,也就感受得深;你感受得浅,人家从你这儿受到的,也就浅;你根本还没感觉呢,那就用不着说了??你跟他们交上知心朋友,你对他们了解得深,他们的气质、思想、感情,就会感染你,使你 11

也沉入到他们的情绪中。也就是说,才能使你感受得更深些。”

从这三段话中,我们至少可领悟到以下一些写文章的道理。

一、作者思想感情的潮水放纵奔流,急于要说,急于要写,急于要告诉别人,正是这种写作冲动,正是这种难以控制的奔腾的写作热情,造就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写作冲动是写作的内驱力,是使思维活跃、生活素材在脑中涌现的内部动力,写作的人如果蕴藏的思想感情不汹涌澎湃,如果没有一吐为喜悦、为愉快、为欢乐的表达情绪,下笔绝不会一泻千里,气势感人。

二、写作的热情与冲动来之于对现实生活的接触与理解。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到保家卫国的火热的斗争中,和志愿军——指导员、战斗英雄、一般战士、干部、新参军的学生和过去曾经是落后的人交朋友,了解他们,沉入到他们的情绪中,理解,感受,深深地感受,因而有倾吐为快的热情。学习写作的人要能激情满怀地表达自己的爱憎,歌颂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鞭挞丑陋的人和事,必须认真地生活在社会生活之中,用眼观看,用耳倾听,用心细思,事事留意,处处积累,培养写的热情。如果对生活冷冷淡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那无论如何也出现不了写作冲动的动人境界。

三、写作的热情与冲动还来之于崇高的责任感。作者长期生活在部队里,战士

伟大的英雄气魄,感人的英雄事迹不断撞击作者的心灵,震撼作者的肺腑,出于崇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要把战士的纯洁的品质、刚强的意志、淳朴的气质、宽广的胸怀和英雄的业绩告诉给祖国的朋友们,让人们为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为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学习写作的学生尽管与作家写通讯报道的目的不完全相同,但同样应该有一种责任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写出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的文章,是学习的需要,日后工作的需要,是步入社会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需要。学习写作的目的意义越明确,肩上越有责任感,越能激发旺盛的写作热情,越容易孕育写作冲动。

写作冲动绝不是装腔作势,无病呻吟,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作者的耳目与心灵,激起作者内心的不平静,涌出要诉说、要呐喊、要歌颂、要鞭挞等等强烈情感。伟大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千古传诵的佳作,就是心声的吐露,特别是末尾处: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经过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杜甫在成都营造了一座并不十分坚固的草堂,好不容易有了个安身处所。谁知有一天突然暴风雨发作,江翻石走,草堂旁据说已经生长了二百年的高大的柟树尽管与雷雨抗争,但是根还是断了,被狂风拔起,像死了的龙虎一般倒在荆棘中。八月的又一天,秋风怒号,草堂顶上的三重的茅草都被无情的风卷走,有的挂在林梢,有的沉入塘坳。黄昏时候,风虽停了,但乌云聚集,下起了密密麻麻的雨,雨不停地整整下了一夜,屋里已漏得没有一块干土。雨下到地上,下到屋里,也下到诗人的心上,漫漫长夜无法入眠。诗人思绪万千,心潮起伏,由自己遭受的灾难联想到流离失所的人们,联想到怎样才能盖上千万间的房屋,使天下寒士喜笑颜开,再不遭受狂风暴雨袭击之苦。诗人情不可遏,于是在无眠的长夜里唱出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种情感的冲动构成的千古绝唱,高潮在“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呐喊,在心扉的坦露,在生命的奉献。这种高尚而博大的情怀令读者激动不已,肃然起敬。

写作热情表现的方式不尽相同,有的是勤于笔耕,以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为快乐,有的是孜孜矻矻,长期坚持,力求文字能准确地表达情意。比如宋代大文豪苏轼曾这样说:“某生平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踰此者。”意思是说:自己生平没有痛快、高兴的事,只有写文章,想到什么,笔下就能曲曲折折充分地加以表达,自己认为人世间快乐的事,再也没有超过写文章的了。这种炽热的写作热情、写作冲动,可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正因为苏轼把写诗作文升华到人生欢乐的境界,把人生欢乐融化于写诗作文之中,因而他的作品气势恢宏,畅达淋漓,挥洒自如。他的同乡唐庚也是宋代著名诗人,他写诗作文的情况就与苏轼迥然不同,苏轼是欢天喜地,唐庚是愁眉苦脸。唐庚说:“诗最难事也!吾??作诗甚苦,悲吟累日,然后成篇??明日取读,瑕疵百出,辄复悲吟累日,返复改正??复数日取出读之,病复出,凡如此数回。”这段话从另一角度揭示了持续高涨的写作热情。他说,写诗是最难的事,自己写诗非常苦,要痛苦地口吟好些天,然后才能成篇。第二天拿出来读读,发现毛病百出,于是再痛苦地推敲好些天,反复修改。隔了一些时候拿出来再读,又发现了毛病,这样反反 12

复复好多次。这种对写作执着追求的热情十分难能可贵。

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明白:写作热情可呈奔放的形态,也可呈含蓄、深沉的形态,但不论什么形态,其共同点是要写、爱写,要充分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意。而这一点正是我们当代学生应该也必须具备的。

热爱是培育写作热情、激发写作冲动的基础。热爱生活,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爱慕、敬佩,主动地接受教育,以高尚的人文美、雄伟粗犷或雅致灵秀的自然美陶冶自己的心灵,知识增长,心灵丰富,心田里就会有绵绵思绪往外倾吐。热爱生活,对生活中假、恶、丑的东西充满憎恨、厌恶,同样有要说、要写的感情冲动。

在热爱生活的同时,还必须热爱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在都德的《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学生们读到这个内容,心中很不服气,认为我们祖国的语言最优美。我觉得我们学生的认识、感情是可贵的。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宝藏极其丰富,它的表达情意的准确程度、细腻程度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只有怀着热爱它的深情,孜孜不倦地探求、挖掘,才能体味其中的奥妙,领略其中的无限风光。语言文字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要掌握工具,熟练地加以运用,须坚持不懈地认真地进行训练。只有满怀浓厚的兴趣,满怀浓郁的深情进行训练,才会以写作为乐事,才会有旺盛而持久的写作热情。

无数写作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写作热情越高涨,写作情感越激越,语言编织的文章越情真意切,内容丰厚,习作者越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年青的学生风华正茂,豪情满怀,只要有学好祖国语言文字的强烈愿望,不断培育写作的热情,必会出现拈笔伸纸、一吐为快的动人佳境。

拈笔伸纸,一吐为快于漪教你写作文三拈笔伸纸,一吐为快(2) 佳作借鉴

一句话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首诗爱国主义感情如火山般的喷发,震人心魄。为何能有如此巨大的感人力量?那是因为作者在感情极端冲动下写成。作者闻一多是现代著名诗人、学者。他在国外饱尝民族歧视之苦,而国内又是反动军阀的罪恶统治,他悲愤满腔,胸中燃烧着炽烈的爱国热情,正如他写给诗人臧克家的信中所说,把自己比喻为“没有爆发的火山”。1925年夏,他回到祖国,正是反帝运动高潮的时候。这时候他不仅看到了帝国主义反动派对人民血腥的统治与镇压,也看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精神。席卷全国汹涌澎湃的反帝怒潮,说明了“谁是中国人”,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伟大”,胸中的火山爆发了,他大声喊出了一句话:“咱们的中国!”“爆”,揭示了在胸中积蓄已久的话进发而出。诗人察觉到缄默的中国蕴藏着惊天动地的巨 13

大力量,坚信一旦火山忍不住缄默,就会突然间青天里一个霹雳,到那时帝国主义反动派就要“发抖,伸舌头,顿脚”。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一句话》是首响亮着中华民族庄严的最强音的诗,激情奔放,语言凝炼,它是诗人对祖国命运满怀的深情浇灌而成。炽热的爱国情感燃起了势不可挡的写作热情,这种写作热情浇铸的诗句铿铿锵锵,唤起读者由衷的共鸣。

写作冲动、写作热情并不都是像火山岩浆般的喷射,有时它表现为细微的、平和的、素静的,甚而是含蓄的,难以觉察的。李广田的散文《花潮》就是另有一番风味。

花 潮

昆明有个圆通寺。寺后就是圆通山。从前是一座荒山,现在是一个公园,就叫圆通公园。

公园在山上。有亭,有台,有池,有榭,有花,有树,有鸟,有兽。

后山沿路,有一大片海棠,平时枯枝瘦叶,并不惹人注意,一到三四月间,真是花团锦簇,变成一个花世界。

这几天天气特别好,花开得也正好,看花的人也就最

星期天,我们也去看花。不错,一路同去看花的可多着哩。进了公园门,步步登山,接踵摩肩,人就更多了。向高处看,隔着密密层层的绿荫,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真是,“寺门尚远花光来,漫天锦绣连云开”。这时候,什么苍松啊,翠柏啊,碧梧啊,修竹啊,??都挽不住游人。大家都一口气地攀到最高峰,淹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后山一条大路,两旁,四周,都是海棠。人们坐在花下,走在路上,既望不见花外的青天,也看不见花外还有别的世界。花开得正盛,来早了,还未开好,来晚了,已经开放,“千朵万朵压枝低”,每棵树都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微风中枝头上颤抖着说出自己的喜悦。“喷云吹雾花无数,一条锦绣游人路”,是的,是一条花巷,一条花街,上天下地都是花,可谓花天花地。可是,这些说法都不行,都不足以说出花的动态,“四厢花影怒于潮”,“四山花影下如潮”,还是“花潮”好。古人写诗真有他的,善于说出要害,说出花的气势。你不要乱跑,你静下来,你看那一望无际的花,“如钱塘潮夜澎湃”,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在阳光照耀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而且,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谁知道呢,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的嗡嗡声,也许什么地方有黄莺的歌声,还有什么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再加上风声,天籁人籁,就如同海上午夜的潮声。大家都是来看花的,可是,这个花到底怎么看法?有人走累了,拣个最好的地方坐下来看,不一会,又感到这里不够好,也许别的地方更好吧,于是站起来,既依依不舍,又满怀向往,慢步移向别处去。多数人都在花下走来走去,这棵树下看看,好,那棵树下看看,也好,伫立在另一棵树下仔细端详一番,更好,看看,想想,再看看,再想想。有人很大方,只是驻足观赏,有人贪心重,伸手牵过一枝花来摇摇,或者干脆翘起鼻子一嗅,再嗅,甚至三嗅,“天公斗巧乃如此,令人一步千徘徊”。人们面对这绮丽的风光,真是徒唤奈何了。

老头儿们看花,一面看,一面自言自语,或者嘴里低吟着什么。老妈妈看花,扶着拐杖,牵着孙孙,很珍惜地折下一朵,簪在自己的发髻上。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好像参加什么盛会,不少人已经穿上雪白的衬衫,有的甚至是绸衬衫,有的甚至已是短袖衬衫,好像夏天已经来到他们身上,东张张,西望望,既看花,又看人,洋气得很。青年妇女们,也都打扮得利利落落,很多人都穿着花衣花裙,好像要与花争妍,也有人擦了点胭脂,抹了,点口红,显得很突出,可是,在这花世界里,又叫人感到无所谓了。很自然地想起了龚自珍《西郊落花歌》中说的,“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真也有点形容过分,反而没有真实感了。小学生们,系着漂亮的红领巾,带着弹弓来了,可是他们并没有射击,即便有鸟,也不射了,被这一片没头没脑的花惊呆了。画家们正调好颜色对花写生,看花的人又围住了画花的,出神地看画家画花。喜欢照像的人,抱着相机跑来跑去,不知是照花,还是照人,是怕人遮了花,还是怕花遮了人,还是要选一个最好的镜头,使如花的人永远伴着最美的花。有人在花下喝茶,有人在花下弹琴,有人在花下下象棋,有人在花下打桥牌。昆明四季如春,四季有花,可是不管山茶也罢,报春也罢,梅花也罢,杜鹃也罢,都没有海棠这样幸运,有这么多人,这样热热闹闹地来访它,来赏它,这样兴 14

致勃勃地来赶这个开花的季节。还有桃花什么的,目前也还开着,在这附近,就有几树碧桃正开,“猩红鹦绿天人姿,回首夭桃惝失色”,显得冷冷落落地呆在一旁,并没有谁去理睬。在这圆通山头,可以看西山和滇池,可以看平林和原野,可是这时候,大家都在看花,什么也顾不得了。

??

花潮描绘得如此有声有色,情趣盎然,关键在于作者心潮起伏,汹涌澎湃。作者如果走马观花,对海棠无千种情,对观花人无万种爱,无涌上心头要表述这花景、人景的强烈欲望,笔下要能如此风光绮丽,花潮荡漾,显然是不可能的。

作者的心潮融合在花潮的描写之中,咏花的热情在字里行间细细渗出。潮,铺天盖地。往上看,“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攀到高峰,“淹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每棵树炫耀千朵万朵的鼎盛,每朵花诉说自己的喜悦。总写,分写,群体,个体,花的气势已伴随着作者的热情生动地铺展开。然而,仅仅凭此细说,还远远不能表达心潮的起伏。于是,进一步在花潮的动态上着笔。“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行文至此,花潮铺天盖地、汹涌澎湃的气势毕现。

单从形态、色彩角度刻画尚不能充分表达歌颂之情,于是又诉诸听觉,从声音方面着笔。以风声、蜜蜂嗡嗡声、黄莺歌声,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天籁人籁,交织成为海上午夜的潮声,把花潮的气势,花潮的生命力深入一步地铺展,把视觉形象和听觉感受糅合起来,达到淋漓尽致的地步。

美景须靠人添意,景中有人,景就活起来,洋溢生意。人潮因花潮汇集,流动,二者交融,画卷就更为波澜壮阔。作者在人潮的描绘方面,同样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仍然用铺陈的手法来描绘观花人的种种形态和心态。尽管观花人有坐,有站,有大方,有贪心,但共同的特点是陶醉,陶醉于花巷、花街、花海、花潮之中,面对绮丽风光,只得“徒唤奈何”了。总写了观花人的形态、心态,还未尽情,还未达到“一吐为快”的境地,于是又分笔写老头儿、老妈妈、青年们、青年妇女们、小学生们、画家、摄影者等等观花的情景。尽管这些人表情不同,动作各异,但都“聚焦”在“花”这个耀眼点上,沉浸在花潮的欢乐之中。“喜欢照像的人,抱着相机跑来跑去,不知是照花,还是照人,是怕人遮了花,还是怕花遮了人,还是要选一个最好的镜头,使如花的人永远伴着最美的花”,这些句子只要稍加思量,就可感受到作者的写作热情如暖流奔泻。作者把“人”与“花”交织起来写,巧妙地选择了照相的角度,把花与人、人与花胶合在一起,一“照”,一“遮”,一“伴”,气象万千,意味无穷,深化了花潮的意境。作者的心潮调动了手中的笔,极其生动地描摹了圆通公园的花潮,绘声绘色绘形,给读者以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拈笔伸纸,一吐为快于漪教你写作文三拈笔伸纸,一吐为快(3) 习作评说

黑土地上的忏悔

爷爷去了,带着深深的遗憾和期待,带着我的忏悔,走进了自己耕耘了一辈子的黑土地。

窗外,下着淫雨。风直灌进我的脖子,我一哆嗦,蓦地一抬头,看见屋檐下的燕巢在冷风中微微摇动。

??

“爷爷,这鸟儿叫啥名字呢?”我曾经这样问爷爷。

“噢,它是燕儿呀!”

“燕儿?”

“是呀,你可记得‘燕子归来寻旧垒’么,它是吉祥的鸟儿啊!”

唉!怎么能忘呢?小时候,我常常偎依在爷爷身旁,听爷爷讲“九死而不悔”的屈原,精忠报国的岳飞。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则是“燕子归来寻旧垒”这句诗了。每当讲到这里,爷爷总是深情地对我说:“孩子,这就是我们祖国啊!人,不能忘了本土啊!”

屋内,悲悲切切,我木然地望着门外的小河,蒙蒙细雨飘落在河面上。

??水乡的夜,是那么美,黑黝黝的山峰像屏障,萤火虫一闪一闪,满月在河面上撒下了一把银波。

“这么晚了,您老还在打鱼?”

“噢,孙女咳嗽,打些鲫鱼治嗓子。”

第二天,我刚起床,爷爷就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鲫鱼汤走进来,“喝了吧!”

鱼汤真鲜啊!干渴的嗓子仿佛一下子就好了。

“爷爷,真好喝!”当我抬起头来,才看见爷爷眼里布满了血丝。

“爷爷,您的眼睛??”

“噢,没事,歇歇就行了。”回答得很轻松。

为了我,爷爷通宵未眠??

在爷爷身边,我度过了五年的小学生活,该上初中了。一天,爸爸从城里来了,要接我回去读书。我急哭了,我怎么舍得离开这曾给我无穷乐趣的故土?

“爷爷,我不去,不去嘛!”我几乎是在哀求。

“孩子,在城里能学到更多东西,若真想爷爷,放假时回来看看,不也挺好么?”

就这样,在一个清晨,我告别了老屋,告别了爷爷,告别了蜻蜓、蚂蚱。

“上学堂要认真,莫惦记着爷爷。”我倏地发现,爷爷眼里也含着眼泪。走了很远,还依稀看见爷爷站在门口。

噢,爷爷??

时间,像飞梭,编织着日月星华。我离开老屋已整整三年了,带着久别后重逢的喜悦和激动,回到了爷爷身边。

可是,当我风尘仆仆踏上这片黑土地时,却失望了,满腔的喜悦顿时被莫名的压抑代替了。在我的记忆里,故土的一切都是那么有吸引力。现在,却觉得那么狭小。村庄的南北两端相隔不过两百米,几个小孩在跑着玩风筝,脚下扬起一阵尘土。

这就是我日思夜想的故土么?

蜻蜓、蚂蚱我已失去了兴趣,小河已没有往日的光彩,老屋,长出了枯草,爷爷——老了。

现实与想象相差太远了。

我第一次怀念城里的一切,柏油马路,高大的楼房,以及永远被妈妈拖得干干净净的棕色地板。

“渴了吧?喝一口井水吧!甜着哩。爷爷从水桶里舀了一杯井水,递给我。

我接过杯子,抿着嘴喝了一口。

随即,又吐了出来。

“怎么了?你!小时候不是很爱喝吗?”爷爷吃惊地望着

“谁爱喝啦?土腥味!”

“??”爷爷手中的杯子失落了,水汩汩流进了黑土地的缝隙里。

“爷爷,您??”我拾起了杯子。

“爷爷很累,去歇会,一个人玩吧!”

我分明望见,爷爷深深地叹了口气,摇了摇头。

从那以后,爷爷总是从商店里买汽水给我解渴。

??人们的悲哭声,把我从回忆中惊醒,后院,有一口井,我叹了口气,走过去,按住摇把,向下压了几下,没有水涌上来,而我的手却沾满了灰尘,好久没人使用这口井了。几经周折,我终于望见了井水从井口涌出,舀出一杯,清明透亮的,杯中似乎又出现了爷爷吃惊的样子。心一酸,仰起脖子,一口气喝下,是那么清甜。唉,三年的城市生活,改变了我对这片黑土的眷恋之情。

此时,我明白失去的太多,太多??

爷爷,你若在天有灵,能原谅我么?

黑土地,曾哺育过我的土地,能饶恕忘了本土的子孙么?

那天,我刚进门,爷爷就怒气冲冲地问我:“这本书是哪儿买来的?”我一愣。

“《霹雳舞入门》,是你看的么?”不等我回答,爷爷又说了第二句。

几天别扭的生活,已使我觉得不适,今天忽然被爷爷说一顿,我不禁反问了一句:“凭什么不能看?娱乐有什么不可以?”

“你会耽误正业的!”

争论的结果,那本书锁进了爷爷的柜子,我也负气离开了故土。

??

现在想起来,太后悔了。要是我登上火车一刹那间看看黑土地,一定会回到爷爷身旁;要是我好好的,设身处地为爷爷想一想,我也许不会离开爷爷。

留给爷爷的是怎样的痛苦啊!

晚上,躺在床上,想了很多。我难道忘了本土?

“人,不能忘了本土啊!”爷爷的话,在我耳边响起,犹如一声霹雳,把我震醒了。

在爷爷遗像面前,我陷入了沉沉的反思中。相片上的爷爷那么削瘦,但精神矍铄,我仿佛听见爷爷正在对我说:“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最重要的莫过于热爱国土了!”

“姐,这是爷爷给你的。”堂弟递过一个包。我颤抖着揭开外面包着的报纸,里面是《霹雳舞入门》这本书。扉页上,有爷爷用毛笔写的一句诗:“燕子归来寻旧垒。”

堂弟落泪了。我也禁不住热泪长流。

(龚霁凡)

情动于中而言溢于外。显然,习作者面对爷爷的永远离去有说不尽的遗憾,有无穷尽的忏悔。这份真挚的亲情,这份由衷的爱戴,冲开了记忆的闸门,往事如潮水一般涌上心头,不吐不快,不痛痛快快表达,难以平抑心头感情的波涛。正因为感情上波澜起伏,才掀起写作上的冲动,也才可能写出这一波三折的文章。

文章下笔点题。谁“忏悔”?谁和“黑土地”为伴终生?为什么是“黑土地上的忏悔”?习作者用了十分简单而平静的语言来述说。然而,在这简单而平静的背后却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遗憾、期待、悲哀、悼念、忏悔??一下笔,就揪住了读者的心。

写作冲动促使习作者把眼前景与昔日事交织起来写。由屋檐下的燕巢在冷风中微微摇动眼前景的触发,勾起了孩提时代爷爷深情教导、疼爱备至的往事。黑土地上的无穷乐趣,是爷爷亲手撒播,三年后返回故土的失望、冷漠,使爷爷伤心而无奈。鲜明的前后对照,使内心的忏悔之情极其自然地升腾。习作者又从记忆中的土腥味的井水引出眼前的汲井水,喝井水,以“清明透亮”、“清甜”的井水寄托对爷爷的哀思,表述对爷爷的忏悔、对黑土地的眷恋。正当用呼告的手法请求爷爷原谅、请求黑土地饶恕时,笔锋一转,又从眼前景引出了往事的诉说。一本《霹雳舞入门》惹得爷爷暴怒,而爷爷离开前在这本书的扉页上写的“燕子归来寻旧垒”的诗句,更似重锤扣击习作者的心窝,愧疚之情不能自己。

写作冲动并不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漫无边际,杂乱无章。尽管习作者由于内心的激动,一会儿眼前景,一会儿昔日事,一会儿昔日事,一会儿又眼前景,但并不杂乱,因为全文有一根中心线贯串,那就是“燕子归来寻旧垒”。祖孙之间的亲情凝聚在对故土——黑土地的热爱、眷念中,而热爱故土又与热爱祖国紧密相联,这就使“黑土地上的忏悔”寓有深刻含义,不是一般地寻找“旧垒”,对爷爷的怀念,不是一般的亲人之念,而是在向一位爱国老人奉献哀思和赤诚。

毕竟是习作,有些语句拖沓,省略号用得过多,结尾“堂弟落泪了”完全是赘笔。

拈笔伸纸,一吐为快于漪教你写作文三拈笔伸纸,一吐为快(4) 要语一束

写作冲动是写作的内驱力,是使思维活跃,生活素材在脑中涌现的内部动力。

文章是心灵的轨迹,有旺盛的写作热情,有一吐为快的冲动感,一行行文字就会从火热的心头奔腾而出。

写作热情、写作冲动来之于对自然、对社会的频繁接触。热爱生活,投入生活的怀抱,眼看,耳听,潜心思考,体验感受,情感获得孕育,思维得到锻炼,想写、要写的冲动会奇迹般地出现。

学会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崇高责任感,是形成写作冲动的最根本的动力。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肩负着跨世纪建设伟大祖国的重任,有责任也有义务从小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主动、积极而又精心地练习。经常练,持之以恒地练,笔端就能生花。

上下求索,神游八荒 ──让思想插上双翅

写作时,课堂上常发生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文思枯竭,三言两语就把要说的倾倒完了,千千瘪瘪;有的学生却思绪绵绵,脑子里如有活水,或潺潺流淌,或波澜起伏,笔下洋洋洒洒。究其原因,与写作材料充足与否当然有密切关系,然而,切不可忽视另一重要因素,即想象力发挥得如何。

根据近代脑生理的研究,人的大脑可分为四个功能部位,即感受部位、判断部位、储存部位和想象部位。就多数人而言,前三个部位注意开发,想象部位比较忽视。据研究测试,一般人只用了自身想象力的15%,潜力很大。学写作,就要重视想象力的发展。人们说,科学是从想象开始的,如果人们不幻想能像乌一样飞,像鱼一样游,哪来今日的飞机、潜艇?写文章也一样,发挥想象力,让思想插上双翅飞翔,就能上下求索,神游八荒,获得十分丰富的写作材料。

想象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古人曾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陆机《文赋》中“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意思是:开始写文章,往往是集中视线,不听其他,深入思考,广泛采集,心神可以飞驰在八方最远之处,遨游到极高极高的地方。运用想象于一瞬间就能观察到古今,奔驰于四海。又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是说写文章要开展想象,想得很远很远,静静地专心思考,就会联想到千年的人与事;容颜隐隐地有所变化时,思路已扩展到万里以外了。从两段引述的文字中,我们可清楚地体会到想象的巨大功能。人坐在屋内握笔,心神可在天地之间任意遨游,贯通古今,横越四海,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开辟了十分广阔的思维空间,也开发了无穷无尽的新鲜乃至奇特的写作材料。

开展想象应选择不定向的、跳跃式的、自由自在的方式,也就是浮想联翩,不受限制地思考。一般地说,人们思考问题常常是按一定的常规、一定的角度进行,思维的范围比较窄,而想象却不是按部就班地思考,是不受任何拘束放开来想,思维充分发散。思维发散,头脑中就能形成许多从来没见过的事物形象,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形象。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在写作中发挥想象的能力,无与伦比,令人叹为观止。

《天问》是一首长诗,在这首诗里,屈原一口气对天文、地理、人事等各方面提出一百七十几个问题,构思新颖,想象极其丰富,可说是篇奇文。摘录天文部分中某一些问题剖析,就可窥见开展想象的全貌。

(译文)

老天共有九层,

是谁经营测量的? 这个样子有什么用处,

是谁最早动手兴建的? 轮毂上的绳子拴在何处? 天的极顶又安装在哪儿? 八根擎天柱如何顶住? 地的东南角何以倾塌? 九重天的边缘延伸到何方? 它依托连接在什么东西上? 天边有多少的弯曲和角落,

谁能算清楚这笔帐? 天在何处与地相合? 十二区如何划分?

日月附在什么东西的上面? 星宿何以陈列得错落有致? 太阳早上从汤谷出来,

晚上停宿在蒙汜;

从天明到天黑,

它要走多少里路? 月亮有什么本领,

死后又能再生? 顾兔生在肚子里,

对它有什么用处?

一连串问题如水银泻地,一发而不可收。从天有九层想到是谁经营、谁测量、谁兴建,究竟建造了有什么用处;想到宇宙像个旋转的车轮,车轮中心上的绳子拴在什么地方呢;想到天的最高处安装在哪儿,八根柱子又怎么顶住它呢;想到天的东南角为什么会倾塌,天的边缘究竟延伸到什么地方,依托什么,连接在什么东西上;想到天边究竟有多少弯曲和角落,这笔账谁能算清楚;想到天和地究竟在什么地方相连接,天上星宿12个区究竟是怎样划分的;想到太阳、月亮究竟附着在什么东西上,而星宿又为什么在天上摆布得那么错落有致;太阳早出晚归,究竟一天走多少路;月亮死而复生,究竟靠什么本领,兔子(顾兔:月中兔子的名,即蟾蜍。)生在月亮肚子里,对月亮究竟有什么用处呢。真是一会儿天,一会儿地,一会儿日月,一会儿星辰,就在这跳跃式的思想自由驰骋中,展现了作者无穷的智慧和奇特而绚烂的精神世界。难怪黑格尔说,“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

想象不是胡思乱想,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想象的内容来自现实生活,想象是以生活和知识为基础的。如上面引述的“地的东南角何以倾塌”就根源于生活,因为我国地貌状况是西北高,东南低,大河大江由西流向东南,最后归人大海。又如“十二区如何划分”,也不是凭空而来,因为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星宿方位划为十二个大区。有这方面知识作基础,一触即发,问题就从脑中蹦跳出来。其实,上面所提出的寓含了众多神话传说的资料,是有坚实的生活与知识为基础的。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无人不知,生活中有猴子、猪猡,《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发挥想象,就创造出孙悟空、猪八戒等形象;生活中有正气,有邪恶,而邪恶总是诡计多端,变换出种种伪善面目欺骗善良,源于对生活的深刻认识与理解,于是创造出白骨精的丑恶形象,创造出孙悟空以变化多端的神力与屡施诡计的妖精反复斗争的故事,以巨大的艺术魅力吸引千千万万读者。

写作中开展想象要善于捉住“触发点”。“触发点”常常是眼前的实景,即眼前的人、事、景、物。“触发点”选得好,想象的阀门打开,就如同童话中的魔棒一样,脑中会闪现出许多奇妙的事物,许多生动的形象。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是一首抒情小诗,想象丰富,具有童话色彩。这首诗的想象的“触发点”就是“街灯”,由眼前的实景“街灯”想到天上的“明星”,再由天上的“明星”想象开去,创造出天上街市的美景。人间、天上,回环互比,由于想象这面折光镜的作用,诗闪发出比现实更为奇幻的光辉。

莫奈是法国19世纪著名印象派的画家,他画的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学这幅画十分有名。画上,教堂掩映在雾中,轮廓隐约可见,而雾是紫红色的。有人看了这幅画,思想立即在历史长河中纵横,是什么缘故呢?原来是画上紫红色的雾触发了他。紫红色的雾就是他展开想象的“触发点”,由此他想到伦敦环境有污染,环境污染伴随着17世纪英国工业革命而产生。通常雾是灰蒙蒙的,画上却是紫红色的,这一反常规的色彩具有新奇性、刺激性,而具有新奇性、刺激性的事物最能激发想象力,是比较理想的想象“触发点”。

谈到想象,人们常常想到联想,甚至把二者混为一谈。想象和联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都是思索,而且从由此及彼开始,但联想基本在由此及彼的轨道上运行,如由井冈山的竹子联想到老乡冒生命危险冲过白匪封锁线用小竹筒给山上红军战士送饭的情景,联想到毛委员和朱军长用毛竹做的扁担带领队伍下山判[粮食的情景,联想到红军北上抗日去了,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一样坚贞不屈,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且联想的材料都是已经有的生活经验,所以联想是已有生活经验的组合。想象是在已有生活 19

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构成新的形象,而且是多向性的思维,不定向的,跳跃式的。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写诗人在梦中漫游仙界时,忽而飞渡镜湖,月照我影;忽而身登云梯,天鸡啼鸣;在千岩万转中迷花倚石,闻熊咆龙吟,见电霹山崩;在恍惚间见云里的神仙纷纷而降。众多的形象纷至沓来,都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所创造。当然,任何想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不可能无中生有;构成新形象的一切材料都来自生活,来自过去的经验,不过,经过了加工改造。有人说,联想是想象的基础,想象是联想的升华,这是有道理的。

梦也是一种想象,组成梦境的素材仍然是感知过的,上述李白的诗已证明。幻想是对未来的想象,同样源于生活,科幻小说就是以文学体裁来对未来科学的预测。

对青少年学生来说,爱思、多思,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对知识渴求,都能激发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越丰富,写出来的文章越能闪发光彩。

上下求索,神游八荒于漪教你写作文四上下求索,神游八荒(1) 佳作借鉴

好的故事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带了闪烁的日光,井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进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被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这是鲁迅先生的名篇之一,写于1925年2月24日。作者处于“昏沉的夜”,“石油”(点灯用的煤油)已经不多,身边缭绕着烟草的烟雾,而思想却长着翅膀飞翔,“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很美丽,幽雅,有趣”,是想象中故事的总貌,怎么美丽,怎么幽雅,怎么有趣呢?于是出现了众多的美的形象——美的人美的事编织成的云锦,像万颗奔星般飞动,飞动到遥远遥远,以至于无穷。想得自由自在,一下子把视野扩展到无穷尽。

思想跳跃,由天而地,坐小船经山阴道,于是,“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一二十种形象次第展现,接着,这些形象又都倒影在小河中,诸影诸物解散、摇动、融和、退缩,复近于原形。日光,水光,闪烁晃动,诸物由静而动,由动而静,千变万化,美不胜收。

由过去所见,又一跃而写现在所见,同样是美不胜收。一切事物交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而且色彩斑斓。青的天,大红花和斑红花拉长为缕缕的胭脂水,拉成的红色锦绣带织入狗中,狗织人白云中,白云织人村女中,斑红花影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而这一切又是发生在水中,是从水里看到的人世间的云锦,真是奇思妙想,令人神往。

两幅美景构成了一个好的故事,而这故事中的人、事、景、物都似曾相识,不过是进行了加工,进行了新的组合,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绚丽的新形象。新形象不是无中生有,是以生活为基础的。

想象的内容与眼前的实景要注意衔接,要衔接得自然、巧妙,不能脱钩脱节。也就是说,要注意由眼前景渡到想象景,“渡过去”,又要注意由想象景渡回眼前景,即“渡过来”,如果不渡过来,文章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乱飞无主了。《好的故事》在衔接过渡方面很精彩。身处昏沉的夜,展开美好的想象,是“闭了眼睛”“蒙胧中”开始的;被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深深吸引,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皱蹙,整篇的影子撒成片片。衔接得十分自然。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睁开眼苏醒以后还要寻梦境,趁“几点虹霓色的碎影”还在,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然而抛书取笔时,才知何尝有一丝碎影,只有昏暗的灯光。以昏沉的夜开篇,以昏沉的夜结束,基调是悲苦的,这是现实;然而想象中的世界是绚丽多彩的,令人向往的,在强烈的反差中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思想和无限的感慨。

鲁迅生活的时代早巳过去,但他在诗文中发挥想象作用的做法在当代文学作品中仍屡见不鲜。且不说许多名著,就是台湾女作家席慕蓉的一篇短文,也可看出想象在作品中的重要功能。

贝壳

在海边,我捡起了一枚小小的贝壳。

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怪不得古时候的人要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海边捡起这一枚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过的小小柔软的肉体早巳死去,在阳光、砂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贝壳中生命所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呢?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

在千年之后,也许也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这篇短文寥寥几百字,写的是极其普遍的自然小景,然而却新气扑鼻,启人深思。对贝壳的精细描写固然有特色,而使文章大为增彩不同凡响之处,却是想象的开展。上苍给短暂和细小、脆弱和卑微的生命制作出来的居所是多精致、多仔细、多一丝不苟,联想到与贝壳的生命比,自己在世间停留的时间更长,空间更多,能做到的事应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文章至此,对生活的积极进取态度已有所表现,但这样表达毕竟一般化,比较平面,缺乏深度。就在此时,作者的思想突然腾飞,腾飞到千年之后可能出现的情景,两个“反复”,一个“叹息”,就把一颗固执而简单的心生动地捧到了读者的面前。与“精致”、“仔细”、“一丝不苟”比,思想升华了,意味隽永了。

21

想象的线头是怎样拉开的呢?“触发点”就是一枚小小的贝壳,尤其是它的精致的花纹,复杂的图样。面对着它,仔细观察,认真感受,深入思考,思想就离开眼前景展翅翱翔。

上下求索,神游八荒于漪教你写作文四上下求索,神游八荒(2) 习作评说

测验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可是脑子却专横地不许我接触书本。窗外的雨下个不停,教人心烦。我一丝劲儿也提不起,只好伏在案上,闭上眼睛??

不一会儿,灵魂好像离开了我的躯壳,飘啊,飘啊,飘到一个不知名的地方。

我伫立观望,只见村屋寥寥可数,阡陌整齐地把田地分割开来。农民背着太阳,把着耙子在犁地。老人在屋前的小园剪草栽花,畜栏中的鸭子和绵羊在相互嬉戏,好一幅农家乐的美景。温暖充盈在空气中,把我这孤单的人也感染了。

小溪波明如镜,水流渗出了一股清凉。清新的空气,不禁使我贪婪地吮吸起来。微风又把花香阵阵传送,我感到无比舒畅。偶而捡起一块泥土,也是芳香扑鼻。我感到身上的每一毛孔都在享受着大自然释放的芬芳,像吃了灵丹妙药似的,全身十分受用。

我走进绿林,林里一棵棵树木上挂着累累的果实。我随手摘下数颗,放在怀中珍藏。

穿过绿林,我一口气爬上山坡,轻轻躺下,一边欣赏天地交接的壮观,一边欣赏云儿的变幻,奇趣无穷。

大阳在山坡后若隐若现,把霞彩衬托得更为绚丽。它们争妍斗丽,美不胜收。霞彩构成的图案是世界上最谐和最自然的,霞彩的颜色也是世界上最美丽最绚烂的。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黑夜从四周静悄悄地压过来,大自然依然弥漫着令人陶醉的气息。我虽没有床和褥,但田野为床,星空为被,榕树根为枕,足以使我安然入梦。

突然,一阵风刮来,把我吹醒。啊!身边的美景已无影无踪,我又返回到现实的繁华世界。

雨点把我的书本沾湿了,我把窗子关上。这一关,虽标志着梦中旅程的结束,但毕竟寻觅到向往已久的美妙世界。我振奋精神,专心致志地复习功课。

(陈淑华)

这是一篇中学低年级学生的习作,内容是寻觅美妙理想的世界。作者寻觅的理想世界是风景优美的农家乐的清凉世界。

发挥想象,在头脑中开辟广阔的天地,是本文的明显特点。作者神游不知名的地方,看田舍风光,观小溪流水,嗅空气中芬芳,摘果实珍藏,赏天地交接的壮观,云儿变幻的奇趣,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纷至沓来,构成了美丽的画面,表达了喜悦的心情。

想象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文章从白天的欣赏自然风光写到夜晚的安然入睡,时间跨度大;由村落而小溪,而绿林,而山坡,而天地为被褥,空间不断转换。事实是:作者身在小屋,纹丝不动。很显然,想象比观察、感受更能扩展取材的领域。想象是以生活和知识为基础的,如果作者平时对田园风光不注意观察,不具备有关的知识,不管怎么想,也想象不出文中的众多形象,当然也不可能选择它们作为写作材料。

文中注意了想象景与实景的衔接。开头用“伏在案上,闭上眼睛”过渡到神游大自然;思想张开双翅翱翔后,又要妥贴地收回。结尾用风把自己吹醒,返回现实,目的就在于把梦境和实境衔接起来。

用梦境表现奇思幻想是文中展开想象的常用方法,但不用梦境同样可以充分想象,神话、传说、童话等等,想象色彩都无比浓郁,许多真知灼见都是通过精彩纷呈的新形象表达出来的。文学作品如此,一般习作也可向这方面努力。下面是一篇习作:

假如我是

假如我是一个可以同时生活在人间、仙境和地狱的人,那就好了,因为可以在不同的世界生活,看看不同世界的事物。

22

在人间可以过着繁荣、热闹的生活,可以结交不同个性的人,可以去许多地方游览,又可以有很多消遣,例如:逛街、看电影、游泳、旅行等等,自由自在。

当烦恼时,可以到仙境,那里不会有烦恼,生活宁静安逸,所以人也特别快乐。

当自己想做坏事时,可以到地狱看看。看那些做了坏事的人,死后要受到怎样痛苦的惩罚,警惕自己不要这样去做,否则就会遭受同样的痛苦。

当然,这些地方也有各自的缺点。在人间,虽然可过着多姿多彩的生活,但是和人相处久了,不免会发生磨擦,会弄得自己很不开心。在仙境住久了,慢慢便会因为太安逸而感到厌倦。在地狱,虽然可警惕自己,但目睹那种恐怖场景,心中十分恐惧。所以,住在哪处都有缺点。

我更希望有一处地方能汇集它们三处的优点,三处的优点是——繁荣、安宁、有警惕性。虽则繁荣,但不会有斗争;虽则安宁,但不会令人感到沉闷;虽则有警惕性,但不会令人惊慌。我想这样的地方会十分难找,因为没有一处地方是十全十美的。

人间、仙境和地狱,如真的要我选择,我当然会选人间,因为我居住在人间已十多年,对这里的环境已经适应。

不过以上只是一些幻想,我们应该要面对现实,不要只追求幻想,应当珍惜求学时光,勤奋学习,努力创造自己美好的理想。 (戴恩霞)

这篇习作是香港一名中学生所写。《假如我是》是近几年流行的作文题,这一类作文题给习作者自由思考的余地很大,习作者能充分发挥想象,超越自身的条件,超越时空的限制,写出动人的文章。

常见的《假如我是》,往往是把自己调换一个位置,或是教师,或是医生,或是营业员,等等,等等,总是在人间,在地球上。这篇习作与众不同,习作者大胆想象,把自己设想为可以遨游于人间、仙境和地狱的人。既体会到这三处的特点,又看到它们的不足;既放开来大胆幻想,又收束到面对现实,落脚在及时努力的基点上,不落窠臼,给人以新鲜感。

文章一起笔就引人注目。“一个可以同时生活在人间、仙境和地狱的人”,这明明不可能,但加上了假设的前提,这句话就无可置辩地站立起来,文章由此而展开。

习作者用三段文字简述人间、仙境和地狱各自的优点和缺点,除对人间生活有粗浅感受外,仙境与地狱的情况纯属想象所得。习作者上赴仙境,下人地狱,为文章蒙上奇异的色彩。

“选择”是从幻想回到现实的关键词,想象的翅膀收缩得比较巧妙。

文章结尾拖沓无力,与全文思维的活跃情况大不协调。

上下求索,神游八荒于漪教你写作文四上下求索,神游八荒(3) 要语一束

广泛的取材来自作者丰富的想象。作者的思想插上双翅在天地之间遨游,就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美丽生动的形象。

想象不是胡思乱想,想象的内容来自现实生活,生活和知识是想象的基础。

要善于选择想象的“触发点”,从眼前的所见所闻出发,拉开想象的线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浮想联翩。

眼前的实景与想象中的“虚景”要注意过渡、衔接,既巧妙地渡过去,又妥贴地渡过来。

想象和联想有联系,又有区别。联想基本在由此及彼的轨道上运行,而想象是不定向的,跳跃式的,自由自在的。联想是想象的基础,想象是联想的升华。

想象力的提高靠生活材料的积累、知识的储存与运用,以及想象的训练

(摘自《于漪文集》

23

第四篇:学生评教制度

第一条 学生评教是教学评估的一项重要工作,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估是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前提。为了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学生评教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开展学生评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协助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了解教学情况,总结经验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条 学生评教每学期进行一次。

第四条 教学秘书负责协助教务处做好评教工作。

第五条 学院应高度重视学生评教工作,积极向教师和学生宣传学生评教的意义。

第六条 评教的范围:本学期所有参加课堂教学的教师。

第七条 评教的内容: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及对教师的总体评价。指标有不同的内涵和要求,并分“a”、“b”、“c”三个级进行评价。

第八条 评教采取学生填涂调查表的方式。

第九条 学生评教的实施与操作

1、学院根据教学进度计划表,核定参与评教的教师,定好教师编号及班级编号,仔细核对,查漏补缺,并与各班仔细核对,确保无误。

2、确定评教时间。一般定在学期的期中进行,以避免考试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3、落实评教组织人员。参与评教的组织人员必须与所评的课程和班级无关,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因素干扰。

4、落实安排评教所需的教室。

5、在评教前对评教组织人员进行培训。

6、进行评教。评价量表当堂收集并及时交回基础部。

第十条 学生评教的数据整理归档:基础材料由部里保管,数据上交教务处。

第十一条 评教结果的反馈:

1、在学生按照评价标准划分后,评教人员分等级反馈,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合格五个等级。

2、同一等级按姓名不分先后顺序向教师反馈。

3、评为“优秀”的教师将在基础部予以通报表扬;评为“不合格”的教师结合校督导和领导听课情况个别谈话,对其提出改进意见。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执行。由教学主任负责解释。

基础科学部

2010年9月15日

第五篇:学生评教总结

心理10-3班学生评教总结

1.教育技术学理论:老师讲课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讲解详细略得当,理论知识丰富,授课过程中联系自己的生活,不照本宣科,但讲课中使用的课件与书本内容不符,上课笔记量过大而且重点不突出。 2.教育技术学上机:上课很有耐心,详细解答学生的问题,但上课的教学内容过泛,不能很精细地讲解,所以感觉学到的东西不多,不能很灵活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3.实验心理学:老师专业知识渊博,在上课过程中与同学互动交流,耐心解答疑难讲解到位,但授课过程中太繁琐重点不突出,而且上课缺乏趣味

4.SPSS应用:老师上课幽默风趣,讲解仔细,且专业知识丰富。由于此科目为上机课目,老师没有细致讲解操作原因,使同学们无法形成明确的体系而且讲解操作过快,同学们操作练习时间较少。 5.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教学内容联系实际,举例丰富,可以让学生有更多自己的感悟并在授课过程中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针对专业进行引导。如果给学生更多时间实现效果应该会更好。

6.英语:老师上课用英语授课口语很好,注意细节但讲课过程中授课方式死板,上课气氛太低沉,讲解题目不够到位。

7.新疆地方史:老师专业知识很强,并能清晰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内容丰富并且组织学生去博物馆参观,但上课过于严肃,气氛不够活跃。

8.维语:老师教学计划很有条理,并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从最基本的知识进行讲解,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身边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学习。但老师对学生的作业不够重视,希望可以多教点日常用语。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19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