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诊断讲稿 1、实验室检查--血液、红细胞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18 07:3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四章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验就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实验技术和方法,对病畜的血液、尿液、粪便、体液(如胃液、 脑脊髓液、 胸腹腔穿刺液) 、组织细胞及病理产物,在实验室特定的设备和条件下,测定其物理性状,分析其化学成分,或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其有形成分的方法,以获取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客观资料,配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实验室检验是一种复杂而细致的工作,为了得到正确的结果,必须遵守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次序。采取的样本必须有代表性,检验所有的试剂与器材,应符合要求,并定期进行检查和校正。要注意消毒工作,污染的器皿应先消毒后洗涤,以防传染性物质的扩散。

第一节 血液检查

血液检验是临床医学检验中应用最广,对辅助诊断最有价值,最常用的基本内容之一。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是通过循环系统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密切联系,参与机体呼吸、运输、防御,调节生理,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内外环境平衡的。 一、 血液样品采集与处理 (一)采血

采血的部位和方法,根据检验的项目、所需血量和动物种类的不同,可分为毛细血管采血、静脉采血和心脏采血。

1、毛细血管采血 实验项目需要的血量不多时使用,多用于血糖检查,或者血涂片。采血前先剪毛,酒精棉球消毒,待酒精挥发后,用消毒的干燥的针头迅速刺入2~3mm深(多在耳、唇、足垫部位),让血液自然流出,且勿挤压以免混入过多组织液。

2、静脉采血

部位:前臂头静脉(最常用),后肢隐外静脉,颈静脉(幼小动物或者脱水动物其他部位不宜采出有效血量时使用),后肢隐内静脉(猫常用)。

方法:局部剪毛消毒,用止血带(颈静脉多用手指压)扎住采血部上端,使静脉怒张,用消毒、干燥的注射器接上针头(一般供血、血生化检查或者凝血试验,需要较多血量时连接注射器,而对血涂片或者血常规往往不需要,头皮针即可),针头斜上面刺入静脉(颈静脉向远心端刺入,其余向近心端刺入)采血,待抽至所需量后,先放松止血带,再用消毒棉球按住伤口(颈静脉需要按压止血),拔出针头。除去针头,将血液缓缓注入清洁的试管内。需抗凝血液时,试管内加抗凝剂,并立即混匀,以免凝固。 3、心脏采血 为其他需要输血的供血动物采血时多用。

多选择左心室采血,右侧卧保定、麻醉。左侧胸廓下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界处的水平线与第五肋间隙交叉点处垂直刺入,见血,说明刺入心脏,继续进针入左心室。

4、注意事项

(1)尽量在动物平静时采血,并且操作者要有良好的采血技术,可有效地降低动物的紧张及避免医源性溶血。紧张可使血糖升高,也可引起天门冬酸转氨酶、肌酸磷酸活酶、乳酸脱氢酶、无机磷、镁离子测定值升高;

(2)采血前尽量禁食至少5个小时,因饮食可造成测定结果升高的项目有:胆固醇、血糖、无机磷、三甘油酯和血尿素氮;

(3)选择合适的针头,如无必要使用注射器抽吸尽量不用,用的话抽吸不宜过强,防治负压过大,引起血细胞破裂;

(4)每次采血均需使用新的无菌的针头与针管; (5)根据采血检测目的使用建议的采血管;

(6)取正确得采血量,采血量在采血管指示的范围内,防止抗凝剂对血液的影响; (7)充分的混合血液与抗凝剂,但是不宜过于用力,防止溶血。

1

(二)血液的抗凝

加入抗凝剂或者脱纤维蛋白法,前者多用 抗凝剂 作用 量(g/mg) 特点 1.对细胞形态影响不大 乙二胺四乙酸 1-2 5 脱钙 草酸钾 (3.8﹪溶液) 2 2.防止血小板凝集,对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涂片染色均无影响 枸橼酸钠 1.对凝血酶V因子有保护作用 2.毒性小 红细胞缩小,血清钾升高 用途 适用于血常规,不适用于生化、血气的检查 血凝试验及输血 不宜作红细胞压积及血清钾的测定 草酸铵可使红细胞膨胀 1-2 不影响红细胞大小,引起白细胞的肝素钠(锂) 抗凝 血酶 0.1-1 聚集及形态改变;对血液化学分析干扰少,做血涂片染色时背景呈现淡蓝色(干扰) 不能做血清钾、血清氮的测定,也不能用于输血 用于血气、生化,不宜用于血常规及涂片 草酸盐合剂 草酸铵+草酸钾 注:宠物医院常用商品化采血管

1、 EDTA抗凝管 紫色头盖,乙二胺四乙酸(EDTA,分子量292)及其盐是一种氨基多羧基酸,可以有效地螯合血液标本中钙离子,螯合钙或将钙反应位点移去将阻滞和终止内源性或外源性凝过程,从而防止血液标本凝固。适用于一般血液学检验,不适用于凝血试验及血小板功能检查,亦不适用于钙离子,钾离子,钠离子,铁离子,碱性磷酸酶,肌酸激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的测定及PCR试验。

2、血浆分离管 浅绿色头盖,在惰性分离胶管内加入肝素锂抗凝剂,可达到快速分离血浆的目的,是电解质检测的最佳选择,也可用于常规血浆生化测定和ICU等急诊血浆生化检测。血浆标本可直接上机并在冷藏状态下保持48小时稳定。

3、枸橼酸钠凝血试验管 浅蓝头盖,枸橼酸钠主要通过与血样中钙离子螯合而起抗凝作用。适用于凝血实验。

4、快速血清管 橘红色头盖,采血管内有促凝剂,可激活纤维蛋白酶,使可溶性纤维蛋白变为不可溶的纤维蛋白多聚体,进而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凝块。快速血清管可在5分钟内使采集的血液凝固,适用于急诊血清系列化试验。

2

(三)样本处理

1、全血 主要用于血涂片(形态检查)及血常规(计数检查)。

2、血浆 用于血液生化检验、凝血试验、内分泌激素及电解质检查。

加入抗凝剂的的血液置于离心管内,静置后在2000-3000的转速范围(过速易导致红细胞破裂而出现溶血)离心5-10分钟。

3、血清 用于生化与免疫学检查

未加抗凝剂的或加入促凝剂的血液静置一定时间后,血液凝固成块,析出淡黄澄清的液体即为血清,不含有纤维蛋白,为获取更多,可进一步离心。血液一经凝固,应尽快离心。

3

(四)保存

1、全血 形态学检查应立即涂片镜检或者是图片固定,做血液物理学和细胞学检查而又不能立即检查的,加入EDTA抗凝管放入冰箱保存,各种细胞的检查保存时间见下表:

表1 采血后的保存时间

检查项目 白细胞计数(WBC) 红细胞计数(RBC) 血细胞容积测定 血红蛋白测定(HGB)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血小板计数(PLT) 网状红细胞计数 (未成熟的红细胞) 保存时间(小时) 2-3 24 24 48-72 2-3 1 2-3 2、血清和血浆

(1)必须用吸管(不可倒入)与血细胞彻底分离,将血清或血浆放入无抗凝剂的管内,盖紧盖子防止污染,不要产生气泡防止破坏蛋白质。

(2)4小时内无法检测,放入冰箱冷藏保存,48小时内无法完成检测,放入零下18度冷冻保存。

(3)钙离子、氨、血糖、总胆红素、乳酸脱氢酶需要特别的处理与保存。

(4)临床上电解质检测对保存要求较高,一般采血后立即检测,生化检测的血浆或血清样本可以在离心后适当保存。

二、血涂片的检查

(一)血液涂片的制备 良好的血液涂片是细胞形态学的先决条件 1、玻片的处理 洁净、干燥载玻片

2、推片的选择 0.3-0.7mm厚的边缘平整光滑的载玻片,是血涂片制作的关键。没有时也可以用盖玻片推片。

3、血液 原则上采用新鲜血液,也可以用加入EDTA的抗凝血。

4、涂片 在玻片磨面靠近磨砂端滴一小滴血液,取推片放置在第一个玻片血滴前方,与其呈30度角,回拉推片缓慢与血滴接触,当血滴蔓延至边缘2-3mm时,将推片快速、平稳地在第一块载玻片上推过。推片法制备良好的血涂片呈火焰状,血膜厚度适宜,血细胞分布均匀,注意观察区和重叠区。每个患病动物要制备多个血涂片。

血滴越大、角度越大、推片速度越快则血膜越厚。贫血的样本推片时角度要适当增加。

4

5、干燥 可室温自然干燥,或者轻轻挥动风干,或者在酒精灯火焰元上方加温以加速干燥。涂片干燥时不得吸干或者擦干,以免产生刮痕(可以配备电吹风机)。不得冷藏,以免在冷载玻片上出现冷凝,导致细胞破裂。

6、固定 为防止血片血膜脱落(染色时),可用甲醇固定2-3分钟,干燥后即可染色。 7、染色 临床上多以diffquik染色法,又称为一步染色法,类似于瑞氏染色法。

(1)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质,与酸性染料B液(伊红)结合后染成红色,称为嗜酸性物质;

(2)细胞核蛋白和淋巴细胞质为酸性,与碱性染料C液(美兰或天青)结合,染成紫蓝色或者蓝色,称为嗜碱性物质;

(3)中性颗粒与B液C液均可结合,染成淡紫红色,称为中性物质。

5

(二)血涂片的镜检 1、观察内容

(1)红细胞 分布状态、颜色、大小、形态、有无再生象、包涵体、寄生虫以及与红细胞数的相关性。

(2)白细胞 形态变化、分布、有无其他种类细胞、包涵体及与白细胞数量与比例的相关性。

(3)血小板 形态及相对数。

(4)其他 有无异常细胞及寄生虫,如微丝蚴。 2、意义

(1)血细胞及血小板的大小、性质以及状态可提供疾病特征的重要信息。 (2)有些疾病,如血液寄生虫病和某些肿瘤疾病可直接确诊。 3、方法 (显微镜的使用略)

6

(三)红细胞分析 1、形态

(1)正常状态

指标 形状 大小 缗钱样红细胞(堆积) 多染性红细胞(蓝红色未成熟红细胞) 豪-乔氏小体(红细胞内深染的核残体)

犬 两面双凹的圆盘状 中央区域呈灰白色 6.0-7.0 um 中度 占红细胞总数1% 很少见 猫 两面双凹的圆盘状 中央灰白区域很小 5.5-6.0 um 显著 占红细胞总数1.5-2% 偶尔可见,比犬多

7

(2)异常状态

①红细胞大小不等症----红细胞大小不一致(主要见于各型贫血)

大红细胞----红细胞变大---见于网织红细胞----再生性贫血、骨髓增殖性疾病,幼龄犬多见;

小红细胞----红细胞变小----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播散性血管内凝集(高色素小红细胞);缺铁性贫血,铁利用障碍(低色素性小红细胞)。秋田犬正常红细胞比其他犬种小

②多染性红细胞症----涂片中多染性红细胞增多(网织红细胞)。

③低色素血症----血红蛋白的含量减少,细胞呈现较大的中央灰白区域---缺铁性贫血,铁利用障碍。

8

④异形红细胞症----出现异常形状的红细胞

棘形红细胞—红细胞表面有2-10个钝长的指状突起。

球形红细胞----小而圆的红细胞,深染,没有中央灰白区域。 口形红细胞----呈杯状的红细胞。

9

卵圆形红细胞----卵圆形 泪细胞----泪滴状的红细胞

海因茨小体----被氧化的血红蛋白沉淀。通常

在红细胞表面呈鼻状突起。

10

偏心红细胞----血红蛋白积于细胞的一极,另一极为未着色区域。

11

裂红细胞----形状不规则,通常呈不规则的三角形,为红细胞碎片

(3)人为异常

①锯齿状红细胞----表面出现有钉状突起的红细胞。

★血涂片中最常见的人为异常,易与棘形红细胞发生混淆; ★更常见于EDTA抗凝血制作的血涂片;

★锯齿状红细胞会影响到血涂片中某一区域的所有红细胞,而真性异形

红细胞只影响血涂片中散在的红细胞

12

②红细胞表面泡影----最常见于未干就染色的血涂片,可能是气体从红细胞中溢出时形

成的。

③染料沉淀----Diff Quik染色的血涂片上通常可以看到,注意与红细胞内寄生虫和红细胞

内嗜碱性点彩(见于铅中毒时)区分。

13

④红细胞染色过度----与福尔马林烟雾接触的血涂片,染色会出现大面积的绿色斑点;

涂片与diffquik碱性染料(C液 蓝色)接触过久,也会导致染色过度。导致很难辨别多染性红细胞症

⑤刮伤血涂片----要避免染色冲洗后用纸擦干或者吸干或者去除涂片表面的污渍留下刮痕; 刮痕在显微镜可见细胞呈线性损伤,尤其是红细胞 造成破碎的红细胞可能会被误认为是裂红细胞。

14

⑥假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聚集会导致血小板计数的假性减少,尤其是猫。

2、数量

(1)红细胞数量减少----贫血

贫血的分类

失血、出血 免疫介导性溶血性贫血 海因茨小体性贫血 再生性 贫血 血巴尔通体病 溶血性疾病 犬巴贝西虫病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磷酸果糖激酶缺乏症 机械性溶血 成熟缺陷性贫血 非再生性 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红细胞系骨髓再生不良) 核缺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细胞质缺陷 粒细胞增生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选择性红细胞系再生不良性贫血 泛发性骨髓再生不良性贫血 贫 血 ①再生性贫血:是指贫血时骨髓红细胞生成增加,最终红细胞数量达到正常值。 ☆观察血涂片是鉴定再生和非再生性贫血的第一步;

☆常规染色血涂片上,外周循环血液中多染性红细胞增多(幼稚红细胞),反应红细胞生成增加;

☆网织红细胞计数超过80000/uL时,表明为再生性贫血; ☆再生性贫血主要由失血和溶血引起。 A、失血性再生性贫血

☆通过临床检查,可找到失血原因; ☆失血比溶血性贫血的再生性要低,因为失血伴随着机体铁的丢失,铁是血红蛋白合成

15

的必要物质;

☆如果失血严重或者慢性失血,就会出现铁耗竭或者缺乏,引起非再生性贫血; ☆缺铁性非再生性贫血通常引起小红细胞症和低色素血症(血红蛋白减少); ☆失血性贫血会引起血浆蛋白、血清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的含量下降;

☆网织红细胞在80000-200000/uL之间时,提示再生性贫血,超过200000/uL时,应怀疑是溶血性贫血。

B、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破坏速度加快而导致循环红细胞寿命缩短。 ☆红细胞缺陷或者红细胞循环通过的微血管发生缺陷都会引起溶血; ☆溶血可发生在血管内,也可发生在血管外。血管外溶血与脾脏和肝脏巨噬细胞破坏和吞噬受损的红细胞有关,许多溶血性疾病同时存在血管内和血管外溶血;

☆血红蛋白血症和血红蛋白尿症只见于严重的血管内溶血疾病; ☆黄疸可见于血管内溶血性贫血或者血管外血管外溶血性贫血; ☆由于溶血与细胞缺陷有关,因此,红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与引起溶血性贫血的原因有关 a.免疫介导性溶血性贫血(IMHA) ☆犬猫均可发生;

☆发病机理是红细胞在循环过程中被抗体包被(图4-24),然后在血管内溶解或者被肝脏和脾脏内的巨噬细胞清除;

☆抗体可能是针对红细胞本身(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也可能是针对外源抗原的;

☆能导致免疫介导性溶血性贫血的疾病有:心丝虫病、淋巴瘤、红斑狼疮、药物诱发的免疫介导性溶血

☆免疫介导性溶血性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学特点是出现大量的球形红细胞(特点是:体积小、圆形、深染、没有中央灰白区域);还会出现影细胞(红细胞细胞质内不含血红蛋白)(图4-25,4-26,4-27);

16

17

☆血涂片显示为再生性贫血并出现球形红细胞,提示免疫性溶血,可通过库姆斯试验确诊,呈阳性结果表明红细胞凝集,如果红细胞自体凝集可直接确诊为免疫性溶血。

☆红细胞自体凝集的红细胞团块很容易与缗钱样红细胞混淆,可通过检查生理盐水稀释涂片来区分,如果仍有细胞团块,为红细胞自体凝集。

b.海因茨小体性贫血 ☆犬猫均可发生; ☆发病机理为:

18

☆大多数病例都是因为摄入某些氧化物引起,如洋葱,或者一些药物氧化作用引起,如对乙酰氨基酚(图4-28);

☆海因茨小体为氧化血红蛋白的沉淀,通常附着于细胞膜上呈鼻状突起,即使脱离红细胞也能观察到,此时红细胞称之为咬损红细胞;

☆海因茨小体溶血性贫血通常还能观察到偏心红细胞(缺乏中央灰白区域,所有血红蛋白都积于细胞一侧,而另外一侧在清晰的细胞膜旁边有一小块未着色的细胞质区域);

☆海因茨小体在常规染色的血涂片中与血红蛋白着色一致,而新亚甲蓝染色呈蓝绿色(图4-29);

19

☆猫血红蛋白比犬血红蛋白对氧化损伤更敏感,所以,猫更容易出现海因茨小体性溶血,另外,猫的糖尿病、肝脏疾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虽不表现溶血性贫血症状,但涂片中仍存在大量的海因茨小体。

☆确诊犬的海因茨小体性溶血性贫血,发现海因茨小体即可确诊,而猫需要同时存在显著地再生性贫血方可确诊。

c.猫血巴尔通体病

☆由猫血巴尔通体(血液寄生杆菌,有白蛉传播)引起,在红细胞表面呈嗜碱性的棒状物或者环状物(图4-30,4-31),需要与染料沉淀(图4-20)和猫焦虫病(4-32)区分开来;

20

☆病因包括:铁缺乏、铅中毒、维生素B6缺乏,铁缺乏与铅中毒是最主要的病因; ☆铁缺乏:失血性贫血末期;血涂片中出现中央灰白区域较大的小红细胞(小细胞性,低色素性);可见一定程度的多染性红细胞症,但是红细胞数量难以恢复至正常;

☆铅中毒:干扰血红蛋白合成,还会损伤脊髓基质,从而导致有核细胞释放到血液循环中,外周血液则出现正细胞正色素性伴有大量有核红细胞的非再生性贫血。

有核红细胞反应异常:指出现大量的有核红细胞,而没有出现更大量的多染性红细胞的现象。出现该情况,临床兽医应进一步调查铅中毒和猫白血病病毒感染的可能性。

B、再生障碍性贫血(红细胞系骨髓再生不良) a.粒细胞增生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发生炎症性疾病时出现的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类型之一,特点如下: -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轻度到中度贫血,PCV为20-35; -出现炎性白细胞像;

-骨髓涂片特征为:红细胞系再生不良,粒细胞过度增生,骨髓巨噬细胞内的铁增

加,浆细胞的数量也增加。

☆这类贫血可能与感染、肿瘤、免疫疾病有关。

b.选择性红细胞系再生不良性贫血

☆外周血液表现:轻微或者严重的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正常; ☆三个主要机理:

-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肾脏疾病:图4-41);

-外周组织的氧需求量以及氧利用量降低(如甲状腺机能减退时基础代谢率降低); -中毒或者免疫介导,红细胞前体发生选择性破坏。(问诊中要询问接触到的药物或者化学物品)。

26

☆确诊通过骨髓检验,特征为: -粒细胞和血小板生成正常 -红细胞前体减少 -骨髓内的铁含量增加

-骨髓内巨噬细胞可能会吞噬红细胞

c.泛发性骨髓再生不良性贫血(也称再生障碍性贫血) ☆外周血液学特征:

-严重贫血,严重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计数不定,通常出现严重减少症。 ☆发病机理不要分为两类:

-所有细胞系前体因中毒或者免疫介导作用破坏(图4-42) -骨髓痨性贫血(异常细胞成分占据骨髓空间)

27

☆传染病、有毒化学物质、电离辐射或者骨髓干细胞免疫破坏,都可导致泛发性骨髓细胞毒性

-传染病包括猫白血病和埃利希体病

-有毒化学物质包括雌激素以及化疗药剂,如阿霉素

-临床症状取决于诊断时各类细胞的缺损程度:贫血表现为黏膜苍白、嗜睡、食欲减退等;严重血小板减少症表现为出血现象;严重的白细胞减少症,表现为严重感染。

☆骨髓痨性贫血可由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疾病引起

-造血系统肿瘤和淋巴肿瘤是最常见的肿瘤性病因,包括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白血病、淋巴肉瘤以及红血病性骨髓瘤(图4-43)

-骨髓纤维化是主要的非肿瘤性病因,即骨髓空间被结缔组织代替(图4-44) -骨髓纤维化可能是骨髓严重损伤的最终结果(如雌激素中毒和电离辐射病),也可

能是自行发生的。其外周血特征为严重的非再生性贫血、严重的白细胞减少症、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反应。大多数该病例血涂片上出现泪细胞或泪滴状红细胞。

28

(2)红细胞增多症--循环红细胞量增加

由于循环红细胞量的相对或绝对升高,PCV值、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均高于参考值,而PCV值、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可因地理位置以及品种的不同而不同:

-生活于海拔6000ft以上的动物,显著高于生活于海平面的动物; -短头品种犬的PCV值要高于正常头形品种犬。

红细胞增多症动物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红细胞增多的程度成正比,PCV值>65﹪时,血液粘稠度增高、灌注不良以及组织氧利用率降低。

红细胞增多症分为相对增多、暂时增多、绝对增多。

①相对红细胞增多症

当血浆容量减少时就会发生相对增多症,通常由于脱水导致循环红细胞量相对增多 临床症状:脱水或者血浆内的水分渗入间质组织或者胃肠腔内。 病因:呕吐、腹泻、水摄入减少、利尿、换气过度、肾脏疾病。

实验室检查特点:PCV和血浆总蛋白浓度中度升高。还存在肾前性氮血症。 ②暂时性红细胞增多症 由于脾脏收缩,导致高浓度的红细胞进入循环血液引起。见于焦躁不安或易兴奋的犬猫,通常1小时内恢复正常;易兴奋的大型品种容易发生脾脏收缩。

实验室检查特点:PCV升高、无脱水症状、血浆总蛋白浓度正常。 ③绝对红细胞增多症

骨髓内的红细胞生成增加,导致循环血液内的红细胞增多。分为原发性和继发于EPO(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增加;患有绝对增多症动物血容量增加;

临床症状:全身无力,运动耐受性降低,行为异常,黏膜呈赤红色或发绀,喷嚏,双侧性鼻出血,视网膜和舌下血管变粗、扭曲,心肺功能障碍;

☆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是一种罕见的骨髓增生性疾病,特点是产生大量成熟红细胞

临床特征:除上面描述症状外,伴有不同程度的脾脏肿大、肝脏肿大、血栓、出血、抽搐;超高黏度可导致血栓、梗死或出血。

实验室检查特点:PCV显著升高(65﹪-75﹪),伴有骨髓内红细胞增生;低氧血症的临

29

床表现不明显;EPO水平正常或降低。

☆继发性增多(慢性低氧血症引起EPO生理性释放)

临床症状:由慢性肺病、心脏病、肺动脉主动脉短路或血红蛋白病导致的低氧血症。 病因:慢性肺病、心脏病、肺动脉主动脉短路、高海拔、短头品种、高铁血红蛋白症以及肾脏供血机能障碍。

实验室检查特点:PCV中等至显著升高,骨髓内红细胞增生,动脉PO2降低,EPO水平升高。

☆激发增多(动脉PO2正常,其他原因引起EPO和类EPO物质过度生成) 临床症状:肾脏、肝脏肿瘤的相关症状、占位性肾脏病灶或内分泌紊乱。

病因:肾脏囊肿或肿瘤、肾盂积水、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甲状腺机能亢进、嗜铬细胞瘤、鼻纤维肉瘤、肝脏肿瘤、高睾酮血症。

实验室检查特点:PCV中等至显著升高,骨髓内红细胞增生,动脉PO2正常,EPO水平升高。

补充:红细胞的生成、破坏、功能、生理 ☆生成

生成与骨髓,循环红细胞数量受血浆容量变化、红细胞破坏丢失速度、脾脏收缩、EPO的分泌、骨髓生成红细胞的速度影响。

正常PCV由内分泌循环维持,即肾脏受缺氧刺激后生成释放EPO,来刺激红细胞和血小板的生成,EPO不能刺激白细胞的生成。

☆破坏

犬红细胞平均寿命100天,猫为85-90天,犬每天约有1﹪的循环红细胞被新生红细胞替代,猫的比例稍高,新生红细胞是未成熟的形态异常的细胞(体积大、多染性等)。

衰老的红细胞被脾脏、骨髓、肝脏中的巨噬细胞吞噬代谢,代谢产生的铁可被重新利用。 ☆功能

运输:运输央企到组织细胞,再将二氧化碳运走。(红细胞主要由携气可溶性蛋白质血红蛋白组成,外被保护性的细胞膜);

流动性:可通过毛细血管,使红细胞与组织细胞紧密贴近。 ☆生理

代谢途径:主要为无氧糖酵解,可使红细胞利用最少的氧产生能量,来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

其他代谢途径有磷酸己糖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酶,保护血红蛋白不易氧化。 猫血红蛋白比犬易氧化,因为还有较多易被氧化的含硫氨基酸,因此猫更容易出现海因茨小体及发生海因茨小体性溶血性贫血。

30

☆猫血巴尔通体病可作为原发病发生,也可继发于其他免疫抑制性疾病,如白血病、猫艾滋病、传染性腹膜炎;

☆原发性表现为典型的再生性溶血性贫血,外周血液中会间歇性的出现大量血巴尔通体;继发性通常变现为严重的非再生性贫血;

d.犬血巴尔通体病

☆由犬血巴尔通体引起,在细胞表面呈多链状,单个比猫血巴尔通体大,易辨认(图4-33);

☆一般表现为再生性溶血性贫血。但是,通常继发于脾脏切除和一些免疫抑制治疗,如化疗。

21

e.犬巴贝西虫病

☆由蜱传播的犬血液原虫病,病原为犬巴贝西虫或吉氏巴贝西虫;

☆可引起真正的血管内溶血性贫血,表现为血红蛋白血症和血红蛋白尿症;

☆外周血液涂片中,巴贝西虫周期性的以泪滴状存在于红细胞内,长于1.5um(吉氏)至3um(犬),被寄生的红细胞内虫体可多达4条之多;

22

f.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K)

☆丙酮酸激酶是糖酵解途径中的一种酶,产生ATP不可缺少的物质,ATP是维持红细胞膜稳定性不可或缺的物质,ATP减少会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

☆PK缺乏是比格犬和贝生吉犬的遗传性溶血性疾病,出生时就有,3岁出现临床症状,发病早期,PK诱发的溶血表现为代偿性溶血,血涂片表现为明显的再生性,但患病动物可能不表现出贫血症状。随着年龄增长,贫血逐渐发展,晚期,骨髓耗竭并出现纤维化,此时的贫血表现为非再生性,此时该病就没有任何治疗办法了;

☆PK缺乏性溶血又称之为非球形红细胞性溶血(图4-36)

g.磷酸果糖激酶(PFK)缺乏症

☆ATP不可或缺的糖酵解酶,导致红细胞内ATP降低,寿命缩短,PFK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溶血性疾病,只见于史宾格猎。发病时,细胞不发生特殊的形态学变化,分析红细胞内PFK含量确诊。

h.机械性溶血 ☆两个机理:

红细胞通过异常弯曲的毛细血管,导致红细胞破裂和寿命缩短,称之为微血管性溶血,常见病因有:肾小球性肾炎、弥散性血管内凝集(DIC)、血管肉瘤

红细胞与大血管内湍急血流接触损伤破裂,常见病因有心丝虫病、心脏疾病中红细胞发生创伤性破裂;

☆该溶血红细胞形态学特征为出现裂红细胞,是小而不规则的红细胞碎片。

23

②非再生性贫血

是有红细胞无效性生成(红细胞成熟缺陷性贫血)或者红细胞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引起的,前者根据外周血液的变化推测,后者需要通过骨髓检查确诊。

A、成熟缺陷性贫血

☆外周血液呈非再生性(多染性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不增加)。即虽然骨髓内出现红细胞系增生,但是骨髓内的红细胞的生成增加不能反映在外周血液中,因此红细胞的生成是无效的;

☆成熟缺陷性贫血可分为核成熟缺陷性贫血和细胞质成熟缺陷性贫血。 a.核缺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这类贫血的主要问题是获得性骨髓缺陷,所有细胞系的核前体都不能发育成熟,但正常分裂,且细胞质的发育不受影响(图4-37,4-38);

☆细胞核与细胞质成熟不同步,就会导致巨幼红细胞的出现,表现为:细胞巨大;核未成熟、苍白(暗淡)、染色质不规则聚集;相对于细胞核的成熟程度,细胞质含有过量的血红蛋白;

☆该病骨髓内发现巨幼红细胞即可确诊;外周血液变化的提示有:常见轻度泛细胞减少症;贫血表现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到大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血涂片上偶尔可见巨幼红细胞;偶尔可见含有奇怪碎片和多个核碎片的红细胞;

☆细胞核缺陷是由DNA合成异常/减少引起的;

☆骨髓内细胞增殖过度,所有细胞系都会受到影响且出现核左移; ☆猫远远比犬常见,感染猫白血病病毒的猫中也很常见; ☆叶酸缺乏是病因之一;

☆化疗会干扰DNA合成以及核发育,易导致巨幼红细胞;

☆玩具贵妇犬的外周血液有时会出现巨幼红细胞,但属于该品种的正常现象。

24

b.细胞质缺陷

☆主要问题是血红蛋白合成异常,红细胞前体的核成熟正常,导致的结果是骨髓内出现以小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的细胞增生;红细胞前体连续分裂,变得越来越小,因为这些细胞永远不能获得充足的血红蛋白;正常网织红细胞可以生成,但是释放速度减慢;

2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0t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