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12-22 10:5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学设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设计者:卢伟峰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的分析: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平面解析几何》第一章最后一节内容,是在研究了平面内直线的方程,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既是第一章的终点部分,又是第二章解决一些轨迹问题的基础,同时,这节课也是培养学生迁移,联想及探索创新能力的好素材。

2、学生的分析:学生刚学完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处理一些简单问题上有了一个明显的认识,但在较复杂的应用方面还不够熟练,所以进行必要的引导很有必要

二、教学目标:(依据教纲和本节教材的特点确定) (1)知识目标:A: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

B: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迁移,联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

形结合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多种手法,进行数学的美学教育,提高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迁移,联想,创新思维,找出证明途径。 五、教学关键:教师必须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的内在动机外

显行为化。

六、教法分析:(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1、教师必须抛弃过去的那种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启发引导,迁移联想,构建模型。由于本节内容为第一章最后一节内容,学生对点、线、线线关系均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因此改变传统的求证方法,以引导思路为主,让学生边探索,边发现,最后证明距离公式。 2、多媒体教学,使整个课上得生动、有趣、高效。 3、使用教具,多媒体课件及投影仪。 六、 学习方法分析:

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让学生“动手、动脑”,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做,大胆猜,严格证,勤钻研”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最终达到学生会学的目的。 七、 教学程序: 1、复习提问:

① 平面内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 ② 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简明的情景设置为本节作好 知识的铺垫与图形准备) 2、演示启发:

由复习可知,点到直线的距离是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那么怎样用解析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呢?

演示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

若已知点P(X0,Y0),直线L:Ax+By+C=0,让学生自己寻求解决的办法,教师引导思路,特殊情况的处理,若AB=0时,让学生动手画出图象。 ① Ax+C=0

O Y Q P X Y O Q X P ② By+C=0

(设计意图:让学生画出图形,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 一般情况,A≠0,B≠0时,

思路1:先求直线PQ的斜率,再求与直线l的交点Q的坐标,利用

两点距离公式求距离。

演示一 (设计意图:思路1是学生较自然地想到此方法,让学生动手做时,必然碰到较为复杂的运算过程,也就会有其他思路的想法。) 思路2:过P作直线L的平行线L’,利用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的性质。

|MQ|=|MN|sin(π-α)

而|MN|由直线在x轴上的截距离可求出。

(设计意图:思路2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并对平面几何知识有一回顾。) 思路3:利用直角三角形

① -COSα=COS(π-α) ② |PQ|=|PM| COSα

而|PM|较容易找出。

演示三 演示二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迁移、联想能力。) 思路4:采用迂回包抄的办法,过P作PM||x轴,PN||y轴,利用面

积公式有:|PQ|=(|PN||PM|)/|MN| 而|PN|,|PM|,|MN|较容易求出。

(通过层层递进式的数形结合方法,让数学的美体现出来,培养学生

浓厚的学习兴趣。)

思路5:连结P与直线上的一点Q,当|PQ|达到最小时,就是点到直

线的距离。

演示五 演示四

(思路5利用了较强的逻辑推理,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了=空间。) 3.应用举例:

例一:求点P0(-1,2)到直线①2x+y -10=0,②3x=2的距离。 (通过应用举例,巩固所学知识。)

变题思考1,点P0(-1,2)与直线2x+y-10=0上所有点的连线中,

最短距离是多少?

变题思考2,△ABC中,BC也在直线2x+y-10=0上,且|BC|=10,

A(-1,2),求S△ABC

(通过变题思考,把静态问题转化为动态问题,加深,加宽对距离公

式的理解。) 4.小结:

本节课重点讲解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及其运用。在证明占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中,运用了数学的迁移思想,函数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通过小结,为今后求轨迹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 5.作业布置

① 利用各种思路中的一种,证明点P(X0,Y0)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公式。 ② 练习P45 习题三 13

(1)教师规范的板书对学生可取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有利于学生思考及总结,同时也给没懂的学生有个弥补的机

会。

八、 板书设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0p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