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初中化学课程标准

更新时间:2023-05-21 12:4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第一部分 前 言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化学不仅与公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是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它在缓解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和粮食供应不足等方面,同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化学学科的上述特征,对新时期化学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而且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启蒙性和基础性。一方面,要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初步认识物质世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交流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断。

二、基本理念

1.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

2.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3.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 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同化学将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

6. 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重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三、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如图1所示。

图1 设计思路

1.依据国内化学课程的现状、国际科学教育和化学课程改革的趋势,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提出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如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2. 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具体体现化学课程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并据此制订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提出课程实施建议。

3.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心理发展水平和全面发展的需求选择化学课程内容,力求反映化学学科的特点,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以“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

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为内容主题,规定具体的课程内容标准。这些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载体。

4.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本《标准》的内容标准中单独设立主题,明确地提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所包含的内容及要求。

在内容标准的学习主题中设置了“活动与探究建议”,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和辩论等都是积极的学习方式。这些活动本身也是化学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5.《标准》中的“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包括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如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等。这些素材旨在帮助教师理解课程目标。教师可在相关主题的教学中利用这些素材来创设学习情景,生动地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体验化学与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6.《标准》结合案例对化学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多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课程的顺利实施。

四、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

《标准》对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分别指向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其中,认知性目标主要涉及比较具体的知识内容,体验性目标主要涉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容。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设有不同的水平层次,在描述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时,采用一系列词语来描述学习水平的不同层次的要求。这些词语中有的是对学习结果目标的描述,也有的是对学习过程目标的描述(见附录1)。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他们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初步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

2.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分析常见的化学现象,说明并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3.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某些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增强安全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5.初步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

6.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包括5个一级主题,每个一级主题由若干个二级主题(单元)构成。

每个二级主题从“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两个维度对学习内容加以说明。

“标准”规定了学习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最基本的学习要求。

“活动与探究建议”中所列举的活动不要求全盘照搬,在教材编写或教学时可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也可以增补更适当的探究活动。其中的实验探究活动应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去完成;综合性较强的探究活动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协作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同工作能力。

每个二级主题还提供了一些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为教学设计提供一定的线索。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可以选用其他的素材,创设更生动的教学情景。

一、科学探究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目标和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标准》对科学探究主题的内容和学习目标从三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一(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三)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化学实验应高度关注安全问题,避免污染环境,要求学生遵守化学实验室的规则,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四)学生的实验活动 学生学习和运用化学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方法,离不开实验活动。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安排和组织学生至少完成下列化学实验活动。

1.粗盐的提纯实验。

2.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

4.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的探究实验。

5.钢铁锈蚀条件的探究实验。

6.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水溶液的配制实验。

7.酸、碱的化学性质实验。

8.溶液酸碱性的测定实验。

9.常见氮肥的检验实验。

科学探究内容的教学和学习目标的实现,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活动。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探究活动可以有多种形式和不同的水平。活动中包含的探究要素可多可少,教师指导的程度可强可弱,活动的场所可以在课堂内也可以在课堂外,探究的问题可来自课本也可源于实际生活。在探究活动中各要素呈现的顺序不是固定的,如“进行实验”既可作为收集证据的途径,也可作为提出问题或作出假设的一种依据。探究活动包括实验、调查、讨论等多种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多开展课堂内的、体现学生自主性的探究活动。

科学探究既作为学习的方式,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必须落实在其他各主题的学习中,不宜孤立地进行探究方法的训练。对科学探究学习的评价,应侧重考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实际表现。

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科学课程学习的基础之上的,需要与义务教育阶段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相互配合。

附:有关科学探究学习的案例

案例1 微粒的运动――烧杯中的溶液为什么会变红?

问题情景

教师在课堂上演示下述实验。

在烧杯A中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让每个同学

都看到,得到的溶液是无色的。在烧杯B中装入10mL浓氨水。用一只大

烧杯把A,B两烧杯溶液罩在一起(如图2)。几分钟后,可以发现小烧

杯A中的溶液变成红色。

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怎样用简单的实验加以证明?

作出假设

学生对上述现象提出几种假设:

1.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B烧杯无关;

2.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A烧杯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3.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的溶液中,使A溶液变成红色。

实验探究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下列实验活动:

1.在洁净烧杯C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2.另取两只烧杯代替A和B。一只中的溶液与A相同,另一只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如上图放置,观察现象;

3.取出少量浓氨水注入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嗅到什么气味?

4.把烧杯B中的浓氨水滴入烧杯C中,观察现象。

获得结论

学生在讨论、交流基础上获得共识:

1.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2.B烧杯的浓氨水中有肉眼见不到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了烧杯A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并使溶液变红。

案例2 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发生变化吗?

提出问题

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之间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新的物质。那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吗?

猜想与假设

学生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平时的经验,对“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是否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问题,提出三种可能的假设:

①不相等,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②不相等,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③相等,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收集证据

经过讨论,引导学生通过下列方法检验假设:

1.查阅化学史资料:从波义耳的失误到拉瓦锡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2.根据化学知识进行推理: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反应前原子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原子的总质量。

3.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根据提出假设的依据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方案可由学生自行设计,教师

得出结论

在充分讨论和分析实验结果(甚至重新设计并完成一些探究实验)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得到探究结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进一步反思结论的正确性。

案例3 怎样防止自行车棚锈蚀?

探究的问题

学校(或社区、乡村)内的自行车棚采用了钢架结构,但使用不久就会生锈。为了延长使用年限,需要采取防锈措施。请同学们思考:怎样应用有关金属锈蚀的知识来防止自行车棚的钢架锈蚀呢?

猜想与假设

车棚钢架锈蚀的主要原因是: 、 、

设计方案

1.针对分析提出的原因建议采取下列防止车棚钢架锈蚀的措施:

(1)

(2)

(3)

2.查阅有关钢铁锈蚀原因和防护方法的资料,提出可采取的防锈措施,整理成参考材料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3.考察同类车棚的防锈方法及其效果,向有经验的人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写成考察报告。

4.设计几种方案,根据某些指标比较这些方案的优缺点,然后确定一个比较好的方案。

几点说明:

1.本课题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单独或以小组形式进行实地考察,结合成本核算和效果分析获得可行的方案。

2.如果没有适当的自行车棚,可选择类似的需要做防锈处理的农具棚、候车棚、露天铁架、温室内的铁支架或者家用铁器等,并写出有关的研究报告。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

无处不在的自然现象,蕴涵着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丰富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化学变化的奥秘,是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本主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一些身边常见的物质,帮助学生了解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用途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

本主题的教学要注重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用五彩缤纷的化学物质和丰富多彩的化学变化,让学生体验化学美。通过本主题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探究

宇航、潜水的呼吸供氧

氮气的用途

灯管中的稀有气体

温室效应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自来水的生产工艺

硬水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鱼池缺氧现象与增氧方法

制取蒸馏水

胆矾晶体的形成

海水制盐

有机玻璃的溶解与粘接

食品中的乳化剂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中国古代在金属冶炼方面的成就

铝从贵金属到廉价金属的变迁

不锈钢餐具

现代汽车、潜艇、宇宙飞船所用的合金材料的发展

我国重要的金属矿产资源及其分布

丰富多彩的金属矿物标本或图片

金属的切割与焊接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洗发剂、护发剂的酸碱性

作物生长最适宜的pH范围

高锰酸钾、双氧水等常见的消毒剂

海盐、岩盐、湖盐和井盐

根瘤菌固氮

侯德榜对我国制碱工业的贡献

常见的氮肥及使用注意事项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对物质组成的微观研究和定量研究使化学逐步成为能在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同时发展的一门自然科学。

本主题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利用有关探索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

本主题的教学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理解有关物质构成的微观概念;引导学生运用物质构成的初步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干冰的形成和升华

金刚石、石墨和C60

海水的主要成分

铁的几种氧化物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布朗运动

“桂花十里飘香”

STM(扫描隧道显微镜)与“原子操纵”技术

原子结构模型

农作物生长必需的化学元素

人体需要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元素周期表的发展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药品、食品标签上相应物质的成分及含量

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标准 四、物质的化学变化

物质世界充满了化学变化,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它对认识和确定物质的组成、结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主题主要包括化学变化的特征、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以及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等内容。

本主题的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发生的化学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变化的规律,初步了解研究化学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具体、生动的化学变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逐步形成“物质是可以变化的”的观点。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生石灰和水反应放出的热量能“煮熟”鸡蛋

石灰岩溶洞和钟乳石

葡萄糖在体内氧化释放能量

干电池和充电电池

用石灰石或贝壳烧制石灰

中国古代的“湿法炼铜”

用碱液处理树叶制成“叶脉书签”

用食醋清洗水瓶中的水垢

酸、碱性废水的处理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拉瓦锡与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镁条燃烧前后固体物质的质量

五、化学与社会发展

化学科学的发展增进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有的物质或某些化学变化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作用,因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本主题主要内容涉及材料、能源、健康、环境等问题,使学生知道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认识人类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教学中,要注意用具体的真实事件引导学生体会化学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不同材料燃烧引起的火灾与自救

“氢动”汽车的兴起

沼气、天然气和“西气东输”工程

“可燃冰”的利用

煤矿瓦斯爆炸的预防

面粉厂的防爆措施

海上原油泄漏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及其处理

中国的淡水资源危机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纯羊毛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从石器、青铜器、铁器到高分子合成材料

塑料制品的回收、再生与降解

纳米材料

导电塑料

新型陶瓷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人每天摄入的食物中所含的有机物(如淀粉、维生素、葡萄糖、蛋白质和油脂等)

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

导电塑料

有关误用化学物质危害人体健康的事件

常见的食品添加剂,我国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有关规定

吸烟者的肺部病理照片、录像或图片

被污染或变质的食物对人体的危害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污水的处理和利用

二氧化硫排放与“酸雨”

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富营养化污染与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

臭氧空洞和臭氧层保护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全面发展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化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1.全面体现三维目标。

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指的是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全面发展观下的教学目标设计,要按照科学素养的三维目标来重新构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只是三维目标之一,应注意挖掘化学知识中所蕴涵的科学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素;三个维度目标之间应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例如,关于“空气”内容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就可设计为“学习从化学角度认识人与空气的关系,懂得空气是人类生存的宝贵资源”,这样的设计与“能例举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的知识目标相匹配。

2.整体规划教学目标。

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是一个持续进步的过程,因此,应结合《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以及学生的已有经验,对主题、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针对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不同阶段,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例如,“酸”的概念的学习,就可以整体设计为四个阶段:在“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中,要求“知道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在“金属与酸的反应”学习中,要求“知道铁、铝能与稀硫酸反应”;在“常见酸的性质和用途”学习中,要求“定性认识酸的性质”;在“溶液酸碱度的表示”学习中,要求“了解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方法”,从而达到对酸的概念的初步认识。

3.科学设计课时教学目标。

全面体现科学素养的三维目标,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切忌生硬照搬,使得教学目标的制订流于形式。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使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具有更强的指向性。例如,“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的学习,其过程与方法目标就可以设计为“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课时教学目标应准确、具体和可行。例如,“铁钉生锈的原因”内容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如果表述为“通过实验探究铁钉生锈的原因,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则欠具体,而且也不可行;若设计为“通过实验探究铁钉生锈的原因,进一步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初步学习猜想与假设、实验设计等科学方法”则比较恰当。

案例4 “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

(2)通过实验比较铁、铝、铜等常见金属的导热性、延展性和导电性。

(3)通过实验探究常见金属与氧气、稀酸、其他金属的盐溶液的化学反应,认识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经历比较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体会小组合作的意义和快乐。

案例4中的教学目标在设计上将三维目标融为一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注重实验探究过程的阶段性,将探究设计成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在表述上也较为具体、可行。

(二)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加强实验教学

1.精心设计和组织探究活动。

教师应充分认识科学探究对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独特价值,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有效组织和实施探究教学。

化学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探究活动形式有两种:一是实验探究活动,二是调查、讨论等活动。例如,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可以通过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设计三组探究实验,从是否有可燃物、是否有氧气、是否达到着火点等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图书馆或互联网来查阅有关“钻木取火”“燧石取

火”的资料,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讨论,从而归纳出物质发生燃烧的三个条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和设计探究活动。

在探究教学中,应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提倡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活动,如分组完成“调查家庭金属废弃物的种类,讨论回收的价值和可能性”等课题。探究教学要讲求实效,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应避免探究过程的形式化和表面化;应把握好探究的程度,避免浅尝辄止或贸然提升知识难度的做法;应处理好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探究过程中教师包办代替或学生放任自流的现象。

2.加强化学实验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应认真组织学生完成好《标准》中要求的必做实验,重视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的学习。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实验形式,有条件的学校,可较多地采取学生动手实验的形式,增加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实验探究的机会;目前条件有限的学校,可采取教师演示实验或利用替代品进行实验,鼓励开展微型实验、家庭小实验等。如指导学生进行“蛋壳的性质”“食用油和洗洁精在水中的分散”等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重视培养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绿色化学思想。

案例5 “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热量可以煮鸡蛋”实验的改进

“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热量可以煮鸡蛋”的实验(煮熟一个鸡蛋大约需要近一试剂瓶的生石灰),生石灰用量大,而且在大城市中也很难买到。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时,可事先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袋装食品中的干燥剂(以生石灰为主要成分)和鹌鹑蛋。要求每小组至少收集四包干燥剂和两个鹌鹑蛋。学生分组实验时,每小组用一个250 mL烧杯和水就能将鹌鹑蛋煮熟。

案例5中的这位教师通过改进实验设计,利用较少的仪器、易得的试剂来开展实验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亲自动手操作和进行实验探究的机会,这是值得提倡的。

(三)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1.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在教学中,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

对于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应注意在教学中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例如,水是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物质,在水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生活中的水,探究水的组成和性质,了解水的污染和污染源、水的净化和纯化等。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存在着大量与化学有关的素材,如燃料与燃烧、溶液、酸、碱、盐、有机物和各种材料等。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需要收集和筛选素材,不断充实教学内容。

2.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学习主题,加强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的联系,如“设计实验探究某些农药或化肥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等,使学生在已有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得到尽可能全面的认识。此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学习主题,注意化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如“调查当地燃料的来源和使用的情况,提出合理使用燃料的建议”“调查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提出治理的初步意见”“调查常见食品添加剂种类,讨论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和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或探究。

(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努力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

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的学习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已有经验,以及学校的实际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情景素材,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学习情景中发现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学习情景素材可以是《标准》中所建议的,更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设计和开发。教师可采用演示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来创设学习情景。例如,在有关“元素”教学中展示地壳、海水和人体中的化学元素含量表;在有关“化学与材料”的教学中展示古代石器、瓷器、青铜器、铁器以及各种现代新材料的图片或实物;在有关“环境保护” 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影像和图片资料等。

2.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交流等各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主动发展;所选用的教学方式应与学生具体的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和学习方式相适应,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教师还应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运用实物、模型、标本、图表、幻灯机和投影仪等多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尤其要注重有效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重视多种教学媒体和手段的配合使用。利用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但模拟实验无法全面体现化学实验的功能,不能取代化学实验;微观图景跟宏观现象有很大的不同,不能简单地进行类比,在用计算机模拟微观图景时,应注意避免科学性错误。

3.有效开展复习和习题教学。

复习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为了有效地开展复习教学,教师可将系统归纳和活动探究结合起来,采取学生个人小结、小组讨论、大组交流、教师点评、解疑答问和学习竞赛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复习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复习的主体,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复习活动,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益。

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需要通过习题加以巩固和检验。因此,教师在继承以往习题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应积极进行习题教学的改革与探索。习题的选择和编制,应充分体现习题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全面发展方面的功能和价值,注重选择有真实情景的、综合性和开放性习题,通过改变题目呈现的情景,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来实现对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习题的数量应适当,难度应适中,避免出现新的“繁”“难”“偏”现象。习题课的教学,应注重引导和点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留给学生较充足的思考时间,避免教师的“一言堂”。

4.不断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标准,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进行分析和再认识的过程。化学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实践,对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教师应自觉地对自身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通过课堂教学前后的比较,对所制订的教学目标、所设计的各种学习活动和所运用的各种教学策略、评价方式等有意识地进行分析,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以便更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提高自身的教学反思能力,例如,撰写“教学反思札记”或“教师成长札记”,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自己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和心得体会等进行剖析和总结;校内外教师间的交流与沟通,也是提高教师反思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参加说课、上课、评课以及观摩课等教研活动,以教研促反思,以反思促优化,以优化促有效。

案例6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的课后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有些问题要引导学生提出,有些话要留给学生讲,有些事要让学生做。例如设计实验“证明氨水中挥发出来的微粒与氨水中某种微粒的性质相同”时,在一个班上,我没有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而是在我的指导下,按我的实验设计要求进行实验,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学生担心自己的操作是否会被教师批评,老师的精力集中在学生是否按自己的要求的去做,是否看到教师想让学生看到的实验现象,课堂气氛紧张而沉闷,学生没有什么新的发现。而在另一个班上,我为学生铺垫了一些必要的知识,让学生自己设计,学生的设计方案不仅简捷,实验现象很明显,学生还惊喜地发现变红的纸又褪色,真正使学生茅塞顿开,从中获得成功的感动和鼓舞。

这节课完成得比较顺利,学生对探究物质的组成非常感兴趣,对自己的表现很满意,享受到了探究学习的乐趣。我作为引导者,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通过提问、总结、讨论、实验、辩论、归纳等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课后有学生说:“我知道怎样学化学了,得把自己想像成微粒,进入物质里面,去感受物质间的变化。”

案例6这位教师以“教学反思札记”的形式,记录了在不同的班级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的感受和体会。“在教学中,有些问题要引导学生提出,有些话要留给学生讲,有些事要让学生做”的感悟,是对“教”是为了“学”,为学服务的最好诠释;讨论、实验、辩论等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是这种感悟的有力体现。 二、评价建议

课程实施评价的重点是学业评价,其功能主要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改善教师的教学,进一步完善课程实施方案。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学业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应严格根据课程标准来确定评价的目标,测评的范围和方式,以确保学习目标、教学要求和学业评价之间的一致性。

良好的评价活动应具备下列特征:关注学生三维学习目标的达成,强化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评价标准的制定应清晰、完备,以保证评价的信度与公平性;评价的设计、实施应科学,定

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能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任务真实和公平,能提供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并符合学生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评价的方式多样化,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评价结果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大量的反馈信息,增强学习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能让教师据此作出决策以改进教学。

(一)评价目标的确定

评价目标的内容、水平必须与课程目标及内容标准相吻合。评价既要考核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又要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评价目标的选定上,教师要按照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针对性地分解,使评价的目标更具体;掌握好评价的尺度,说明某一具体目标的不同表现水平。

在实践中,可以根据学习目标制作评价细目表或采用语句描述测评的行为表现和学习结果,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测验题目和评价任务的类型,确定每一具体内容领域所需要的题目和任务数量。

案例7 “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评价目标

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学习目标涵盖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包括(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2)通过实验比较铁、铝、铜等常见金属的导热性、延展性和导电性。(3)通过实验探究常见金属与氧气、稀酸、其他金属的盐溶液的化学反应,认识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经历比较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体会小组合作的意义和快乐。

与之相应,评价目标可采用细目表或描述性语言呈现。

(1)“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评价目标细目表

(2)“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评价的描述性目标

目标1:给出几种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指出哪些是金属,哪些是非金属,并阐明区分的依据。

目标2:给出几种常见的金属如铁、铜、铝等,设计或观察实验比较它们的导热性、延展性和导电性。 目标3:通过实验探究常见金属与氧气、稀酸、其他金属的盐溶液的化学反应,能够总结出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

目标4:了解实验探究的主要步骤,学会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3)“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评价方式

对于知识目标——金属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可采用试题测试学生掌握的水平,而有关实验技能的评价目标以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则适宜采用活动表现评价。

(二)评价方式的选择

实施学业评价所涉及的学习任务不同,评价的方式也有差异,常见的有纸笔测验、学习活动表现、建立学习档案三类。教师可以依据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水平,选择、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和相应的评价方式,以确保评价具有较高的信度(各次评价结果的一致性)和效度(评价结果反映了实际的内容和水平)。

1. 纸笔测验

纸笔测验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比较快捷、方便,是最常用的学业评价方法。

纸笔测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查学生的学业水平:观察、描述与解释简单化学现象的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从化学视角对有关物质的性质、变化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化学用语的识别与运用能力,简单化学问题的探究能力。

设计纸笔测验的试题,要依据课程内容标准,把握学习要求。考核的重点要以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主,不要放在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重现上;不应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取用鲜活的情景,体现实践性和探究性。

例如,对结晶现象的考查,不宜使用“使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有 ”之类的题目,应该设计联系实际的考题。例如,“为什么可以用晒盐的方法从海水把食盐结晶出来?为什么在严寒的冬天可以从盐碱湖中捞出纯碱(碳酸钠晶体)?”

试题类型要多样。运用具有实际情景、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问题。既能了解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程度,又能突出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考查。试题可以有适当的探究性和开放性,但不应脱离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识水平,要给学生充裕的作答时间,防止以“探究”“开放”之名出现新的繁、难试题。 编制联系实际考查学生能力试题时,情景要真实,避免出现科学性错误,要根据内容标准控制试题难度。编制联系实际的化学计算试题时,不要超越学生的知识基础。例如,对“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学习目标的评价,只要求学生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由一种物质的质量求算另一种物质的质量,如“通过电解水制得纯净的氢气可用于电子工业上制备高纯度硅。现有3.6 kg水被电解,理论上能制得多少千克氢气?”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宜出下列类型的计算题:①反应物不纯与原料损耗并存的化学反应计算;②需要进行反应物过量判断的化学反应计算;③几种反应并存的化学反应计算。

2. 活动表现评价

活动表现评价要求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某个实际问题,以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与活动成果。学生可以以行动、作品、表演、展示、操作、写作、制作档案资料等方式展示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在化学教学中,活动表现评价可以考察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获取和加工化学信息的能力、科学探究的能力等。

观察、分析学生在实验活动或实验考查中的表现,可以了解、评价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观察、描述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实验习惯与科学态度等等。例如,在“酸的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下述演示实验提问,以考查学生对酸的性质的掌握情况,以及观察、描述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案例8 通过演示实验评价学生的分析能力

——有关“酸的性质”的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在两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20% 稀硫酸各20mL。取两块条形铜片,把其中一片插入稀硫酸中。把另一铜片的一端置于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到表面明显变黑,再冷却到室温。把变黑铜片的一端插入另一只小烧杯的稀硫酸中。请学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分析比较实验现象,并解释原因。

从学生的调查研究活动中,教师可以多方面地了解、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获取信息、加工和表达信息的能力,考察学生能否全面、深刻地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案例9 在调查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金属材料的利与弊”的调查

学生在进行“金属材料的利与弊”的调查研究活动时,可以从各种媒体(包括网络资源)收集有关金属材料的使用信息,了解金属材料利用对社会发展、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的巨大贡献;了解金属材料制造、加工、使用中可能出现的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调查之后,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分析,编写调查报告,并通过小组讨论或编写小报,交流、发表收集的资料和调查研究的结论。教师可从学生的活动中了解他们能否应用金属的有关知识分析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了解他们处理调查数据、分析问题、做出结论并进行表述的能力,由此进行综合评价。

在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中,要侧重了解和评价学生探究活动的主动性、探究活动中所表现的多种能力。 案例10 对学生探究过程和探究能力的评价

——“测定、分析学校所在地雨水的pH”

“测定、分析学校所在地雨水的pH”的活动,学生要做雨水取样和pH测定的实验,要记录并处理数据,还要通过分析、比较,做出是否出现酸雨的结论。如果有酸雨出现,还要综合考虑当地社会发展和自然条件的实际,分析酸雨出现的可能原因。评价学生在上述活动中的表现,可以了解学生参与探究活动、进行交流讨论

的积极性、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考查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记录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依据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的能力。

总之,活动表现评价可以考查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分析问题的思路、实验操作的技能、口头或文字表达力;了解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进步。活动表现评价还能考察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思维的积极性、情感态度的变化、合作交流的能力等。

教师要注意从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中对学生的表现做多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通过面谈与学生直接沟通、交流做综合评价,以提高评价的客观性。还可以在学习活动后组织学生对自己和同伴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评和互评,提高总结、反思能力。

3. 建立学习档案

建立学习档案是要求学生本人把参与学习活动的各种资料收集起来,反映自己学习和发展历程。建立学习档案可以促进学生对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了解,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加强学生与教师、同学、家长间的沟通和交流;利用学习档案,教师可以更全面了解、评价每个学生,反思自己的教学,研究怎样改进教学。建立学习档案是学生自我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要注意鼓励并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 案例11 学习档案收集的资料实例

——对“身边的化学物质”的认识

一些学生在学习“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有关内容时,在学习档案中收录了以下资料:

(1)自己或同伴收集到的有关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资料,包括有关化学品性质、使用、生产的新闻,有关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动态的剪报、图片、照片、有关物质的标本等。一所学校所在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教师结合金属与矿物知识的学习,鼓励学生收集矿物标本,查找资料、写出有关矿物的主要成分和外观特征、当地开采利用的情况。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大大增加了学生对当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关注程度,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所收集、分析的资料成为学校学生引以自豪的学习成果。

(2)记录自己在学习空气、金属、水与溶液、生活中的化合物等项内容后对这些物质的性质及其与社会生活关系认识的小结、小论文和疑难问题。有些教师结合“燃烧与灭火”的学习,要求学生实地了解校园或社区里灭火器材的配备情况,作出记录和统计,发现存在的问题。学生把调查得到的有关灭火机的配备的数量、类型、使用期限和更新、维护的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数量不够、超出使用期限、放置地点不当等),都做了详尽记录,放入学习档案。

(3)自己设计的有关氧气、二氧化碳气体性质变化的探究活动设计方案,活动过程与结果的记录。

(4)对学校所在地区大气污染状况的调查和防治污染的建议。

(5)对自己学习状况、学习方法与策略的分析、评价资料和提高学习成绩的设想。学校在期中试卷分析中让学生检查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做统计分析。部分学生发现自己试卷中出现化学用语书写、使用错误的问题非常严重,他们翔实地记录、分析了差错的实例与原因,并一一订正,还提出了补救的方法与计划。他们把这份资料放入学习档案中,督促自己改进,在期末考试获得了显著进步。

建立学习档案的目的要明确。不能因中考选拔中没有直接考查学生的学习档案,就不予关注;也不能为应付上级检查而搞形式主义,单纯追求收集资?

初中化学课程新标准学习体会

一、认真学习化学课程标准,走进化学新课程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化学课标》)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化学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这样一个总体目标上。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学习”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等教育理念已进一步得到人们的认同。化学教育观面临着重大变革,化学教育目标在发生变化,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变为在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因此,我们应努力克服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定势,更新教学理念,逐步走进化学新课程。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

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一般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成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美好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要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趣,要从“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逐步建立起“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对话”不仅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流,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沟通。教师要将教材的情感因素、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情趣融合并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实际出发,制定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内容,应当摈弃哪些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内容。化学教学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行为,要将过多的“自我表演”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保证学生的合作学习时间,动手操作、思考问题、口头表达、讨论问题、发表见解都要到位。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就不能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多做暗示。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与,而在于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而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问。”问题提出之后,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根据美国教育专家的研究,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待三秒钟之后才能指名回答。这样做的好处有:学生可以回答较多的内容;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以减少卡壳的现象;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能够提高迟钝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增多发散思维的成分;能够减少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学生可以举出更多的论据;学生能够提出更多的问题;能够增加回答的多样性;能够增强学生相互之间的影响。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是化学学习的主人”的意识

化学教学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效的化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是应该提倡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注重知识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化学课题生活化,问题引入情景化是化学新课程的特色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设置一些问题情景,让学生从情景中获取信息,用化学思考方法去建立模型,然后进行解释,应用和拓展。要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化学活动,经历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勇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当不同见解难以统一时,应学会各自保留自己的见解。在进行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秩序地发表意见,要控制音量,不影响他人的讨论。如果分小结活动,人员的组合要采取轮换制,使每个人接触面广泛。小组成员可以轮流代表小组发言,组与组之间可以随机交流帮助。

三、改革对学生化学学习活动评价的方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应该改革过去传统的只注重学习结果和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忽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查的评价方法。正如《化学课标》中提出的:“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可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方法。可经常提出类似于“你是怎样想的?”“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等

问题,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表现自我。对学生的化学活动的评价应该包括评“知识与技能”和“思、情、意”。知识与技能是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学生在探究化学事实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方法对学生来说是研究新的知积和技能的基础。“思、情、意”目标是指思考、情感和意识三个方面的目标。也就是说要对学生的化学思考方法,学生在参与化学学习活动时所表现的好奇心、求知欲、获得成功的体验、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质疑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习惯评价。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化学意识包括化学学科感、符号感、时空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等;参与意识包括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意识包括创新的欲望、创新的素养等。

化学素质是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让我们认真学习《化学课标》,深刻领会《化学课标》中拓教学基本理念,改革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0m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