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网络通识课程名单及简介DOC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06 09:5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尔雅网络通识课程及简介

序号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不同侧面介绍西方文明,除了宏观的概说之外,还广泛细致地介绍了西方文明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宗教、音乐、建筑、公共艺术等诸多领域,同时也对西方文明与中国文明二者展开了详尽的比较,旨在使1 0011021863 西方文明通论 学生对西方文明的各个层面有较深入的了解,并从本国文明的角度出发,拓宽视野,了解中西文明各自的特点及优势,会通中西文化。主讲人刘家安、单纯、毕明辉、丁宁、王人博、丛日云、陈炎,分别来自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山东大学,在各自从事领域,如西方政治思想史、文艺学、音乐史学等都有丰富的研究成果。 《西方文化名著导读》通过对西方人文学科经典著作的细读,带领学生深度理解西方文明的精华,培养相应的人文素养,并熟悉相关的专业知识。在彭刚老师生动讲解中,帮助学生打破固有的学科限制,通过对有更多可读性的文学文本的细读,引领学生进入对哲学和宗教学问题的思考。课程对柏拉图的《理想国》、奥古斯丁的《忏悔录》、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十余部西方经典著作进行深刻的阐释与分析,促使学生在更生动和形象的语境中思考人性、人生、良知、美好生活、理想、好的政府等重要的哲学问题。主讲人彭刚,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西方思想史和史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艺术导论是对艺术活动进行分析、研究,以揭示艺术的本质和规律,指导人们按照艺术的特殊规律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本系列主要讲述了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功能、文化系统中的艺术;艺术的种类以及对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等美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来研究艺术,力求探索和发掘艺术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个人的艺术修养。主讲人彭吉象,现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书记、教授、博导。中国高教美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高教影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艺委会副会长,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第二批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师从朱光潜、宗白华等6位导师。 2 0011021862 西方文化名著导读 3 0011022039 艺术导论 1

所谓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像魔鬼一样的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我们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如何在现场进行自救互救。本课程主要讲述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急救原则,呼救技巧,现场急救的灾种和病4 0011022067 突发事件及自救互救 种等等,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的伤亡。通过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主讲人费国忠,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主任医师,教授。《上海院前急救》杂志创始人和编辑部主任、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和上海市科普专家宣讲团成员,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戏剧学院兼职教授。目前主要从事院前急救的科研,急救知识的普及和健康管理等。 《中国古建筑欣赏与设计》这门课程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知识、发展历史、类型风格、平面设计、立面造型及结构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而丰富的介绍。柳肃老师在该领域学识渊博,对于中国各地古建筑的特点、发展历史如数家珍、信手拈来;采用了大量实例和图片来分析中国古建筑的设计特点和造型风格,让抽象复杂的建筑理论和建筑5 0011022068 中国古建筑欣赏与设计 术语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授课语言生动有趣;上课板书条理清晰,寥寥几笔就将中国古建筑的基本样式和布局明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得抽象复杂的建筑理论和设计理念变得生动活泼,易于理解。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本课就带你一起欣赏中国古建筑,参悟其背后所体现的文化韵味。主讲人柳肃:日本国立鹿儿岛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博士,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副院长。从事建筑历史和古建筑保护设计的教学和研究。 当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发展迅速、成就巨大、变化剧烈的社会,而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并存,这些问题的存在和演变,不仅涉及到社会的公平、正义等根本性问题,还与当代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当代中国社会问6 0011022000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透视 (2013版) 题透视》这一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国情,了解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是把握我国国情,观察我国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利益分化、社会结构变革以及社会制度变迁的一个较为直接的途径,促使大学生观察、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思考解决重大社会问题的路径选择和基本方略。主讲人尚重生,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政治理论,以剖析社会独到深入而闻名,素有“社会解剖师”的称号,言辞幽默、犀利、深刻,被誉为武汉大学“四大名嘴”之一。 2

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当我们走进美术馆和博物馆参观时,面对风格各异、琳琅满目7 0011022041 美术鉴赏 的美术作品可能会产生疑问:哪些是好的作品?哪些是一般的作品?艺术家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法而不是那样的方法来创作这些作品?通过本课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掌握观看艺术作品的特殊规则与角度,获得审美享受、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特殊精神活动。主讲人李松,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美术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汉唐美术史、佛教美术史、道教美术史。 明朝的历史长达277年,对这样一个夹在两个少数民族统治王朝(元朝和清朝)中间的汉族王朝的历史,究竟应该如何表述和评价,历来褒贬不一。作为长期研究明史的专家,樊树志教授讲授的《明史十讲》主要涉及了明朝的历8 0011021949 明史十讲 史分期及其成就以及扭曲和贬抑明史的几种观点,力图对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问题,进行具有深度和新意的解读,不纠缠于历史的线索和细枝末节,给不同专业学生提供历史深邃感的启示,激发他们重新思考中华文明史的兴趣。主讲人樊树志,复旦大学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明清史、中国土地关系史、江南地区史;著有《中国封建土地关系发展史》、《明清江南市镇探微》、《万历传》、《崇祯传》等。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几千年来无数文人雅士为之醉倒,不断探索。本系列将从书法发展的历史、书法流变、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名人佳作及行书、草书、魏碑等具体书法形式等诸多方面对中国书法艺术做详细的讲解,旨9 0011022040 书法鉴赏 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懂得如何欣赏书法这一民族艺术,增强对中华国粹的认识。主讲人刘琳,中国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家协会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多年从事美术、书画教育、研究等工作。主讲人赵君,北京大学教授,匠门书画院艺术总监、“和谐中华、海峡两岸”书画艺术家交流活动副秘书长、书画家。 本课程的范围上起古希腊与罗马时期的科学与技术,下迄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不仅介绍了西方科学技术的10 0011021858 从“愚昧”到“科学”-科学技术简史 历史,还涉及到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乃至于中西方科学技术的相互交流与影响,同时也对科学技术史这门学科本身的发展进行了描述。旨在使学生从历史与学科史的双重角度把握中西方科学技术的历史,比较全面地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并培养基本的科学素养与思维方法。主讲人冯立升、蒋劲松、鲍鸥、杨舰、戴吾三、刘兵、雷毅,均为清华大学的著名教师,在科技史、生态哲学、科学文化等领域有长期深入的研究与丰硕成果。 3

中华诗词滥觞于先秦,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数千年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中华诗词之美》这一课程从小词中画眉簪花照镜之传统讲起,共有五11 0011021855 中华诗词之美 部分:从性别文化谈小词中画眉簪花照镜之传统;南唐冯李词对花间温韦词的拓展;王国维《人间词话》问世百年的词学反思;咏荷诗词;中华诗词之特美。主讲人叶嘉莹,现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主要著作有《迦陵论词丛稿》、《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灵谿词说》、《唐宋词十七讲》等数十种。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中华民族精神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所折射出的底蕴和更深一层的内涵则是纯真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精神》这12 0011021952 中华民族精神 一课程从反思与建构、比较与融通、寻根与探源、传承与发展等多个方面阐释中华民族精神,介绍全球化背景下民族精神的现代转化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具有巨大凝聚力的中华民族精神。主讲人黄长义、欧阳康、李太平、杜志章、栗志刚,均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在教育学原理、现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等方面都有独到的研究建树。 基督教在西方具有极高的地位和极大的影响力,而不只是一种普通意义上的宗教信仰。自从其确立以来,基督教就对整个西方文化起着主导性作用。西方文学、哲学、政治、经济、艺术以及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无不受到基督教的13 0011021956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 影响。更有意思的是,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最为开明、现代科学技术和文明最为发达的国家大多是信仰基督教的国家。 赵林教授从基督教的文化源流与早期发展、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发展、基督教与西欧封建社会、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等几方面对课程主题展开阐述。主讲人赵林,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全国宗教学学会理事。研究方向:西方哲学史、西方宗教思想、西方文化史、世界文明史。 4

课程从西方哲学史论结合的方面,讲述了西方哲学2600年的艰难历程,发掘哲学史上有教育意义有代表性又意义深刻的故事,有意识地以哲学问题为引线,使哲学问题成为中心和线索,将历史拉入现实,突出西方哲学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说明“智慧的痛苦”的深刻含义,使学生们了解哲学家是怎样对于那些永恒的哲学问题提出自己的解答14 0011021957 西方哲学智慧 方式,从而引导他们进行哲学思考,理解西方哲学的智慧。主讲人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近代西方哲学、德国哲学。曾荣获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称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吴玉章优秀教学奖”。主要著作有《康德的道德世界观》、《生与死》,主编《西方哲学智慧》、《西方哲学问题研究》、《西方哲学史》等。 本课程主讲影视鉴赏方面的广泛内容,主要包括影视的产生、影视理论、电影艺术与文化、电影的文化性、美学风15 0011022001 影视鉴赏 格、意识形态,以及现代主义电影美学、后现代主义电影美学等多方面内容,讲解由浅及深、具体细致。主讲人陈旭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兼任中国高教影视学会理事、连续多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特邀评委等多个职务,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理论、当代文化艺术思潮、影视文化、中外电影史等。 本课程分四讲:论文与写作、论文写作的规范与要求、研究与研究方法、学位论文的工作报告以及如何做学术交流。16 0011021958 学术基本要素- 专业论文写作 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发表数量是衡量现代大学的研究水平和一个国家的知识产量的重要标准,没有严谨的学术规范,一个大学是培养不出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学术论文对于现代学术研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于学术论文应当有严格的规范,本课程就是对学术规范的详细说明,对学生进行学术规范训练,有助于学生培养严谨规范的学术风格。主讲人李砚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科学》丛刊主编。 食品安全关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食品安全与日常饮食此课程中,陈芳副教授主要讲述了以下内容。分别是: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生物因素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有害物;食品安全风险分析;食17 0011021959 食品安全与日常饮食 品安全危机管理食品安全标准等。旨在让学生全面掌握关于食品安全的知识,学会健康饮食。主讲人陈芳,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理论与技术;天然产物分离提取与功能食品;果蔬加工与贮藏技术。 5

《现代自然地理学》以全新的体系和结构阐述地球表层系统,环绕地球的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各自的组成、结构、运动、特征,以及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人与环境的关系等,在讲解理论的同时还涉及到自18 0011021857 现代自然地理学 然地理学的应用知识,理论与实践结合。主要内容包括:现在自然地理学概述,二十一世纪的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地球与地球表层环境,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及其相互作用。主讲人王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专业领域为自认地理学、地貌学,代表著作《现代自然地理学》等。 该课程结合历史时间顺序以及现实理论基础展开叙述,主要包括爱因斯坦的生平,量子论以及相对论的诞生,宇宙的发展历程探索,放射性与原子弹的研究,广义相对论的研究,关于白矮星、中子星与黑洞的介绍,霍金生平及其19 0011021856 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 宇宙 黑洞研究,膨胀的宇宙、虫洞与时间机器,时间的性质文明的诞生,文明的演进等。该课程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出宇宙的奥妙以及天文物理研究的现状和渊源,为学子们普及物理知识,增加学术修养打下良好基础。主讲人赵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统计物理的教学,活跃于黑洞物理、弯曲时空量子场论和时空理论等研究领域。 本课程包括化学概述、动感物理及自然与人类三大部分。化学该书是化学基础课程,主要讲解原子结构,包括原子的概念界定、原子理论发展历程、研究过程及原子模型、基本构成等。动感物理由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及其底子,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张首晟博士讲授,他们抛开晦涩的学术理论,而与同学分享他们自20 0011021859 魅力科学 身对物理学的理解,告诫学子科学的乐趣,同时将高深的量子物理理论回归到日常生活中,让学生领略到自然科学在自己身边的魅力。自然与人类这一部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人类与自然密切关系的平台,看到人类对自然的整个认识过程。来自南开大学的徐士进教授通过亚洲灾害的类型和成因、自然资源、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类月球探测的历史过程,引导学生深入地认识自然、科学与科技,观察科技如何改变人生、社会与自然环境,引发学生对人类未来的启示。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0g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