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创新理念探讨

更新时间:2024-04-07 02: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创新理念探讨

摘要:如今高校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人才的重任,而配备大量精密、高端设备的高校实验室为广大本科生、研究生提供可靠的培养条件。如何依靠高校专业特色,合理建设高校实验室;如何结合科学研究,建设和发展高校实验室;如何借助强大的师资力量,对实验室功能进行创新等问题,如何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结合教学实践环节的改革来创建相应的实验室,这已成为影响高校科研水平、育人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此,分析了我国高校实验室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总结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主要模式,展示了西南石油大学油气储运国家重点学科“复杂多相流体研究室”建设的创新理念,这对石油企业与高校实验室建设及管理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创新理念;设备利用;校企联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在专业特长、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等方面均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实验室在高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担负着关键的育人任务,是高校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同时,其设备配置及使用情况也能一定程度上客观地表现高校的科教水平与能力。此外,对于理工科院校,在实验室取得成果的多少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对自身实

验室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自从1977年我国恢复高校建制以后,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实验室人员为恢复高校的教学设施、加速实验室建设付出了艰辛劳动,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大批高级专业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使高校实验室本身的建设开始走上正规化、现代化的轨道。尽管如此,我国高校实验室建设仍处于发展阶段,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何正视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将直接影响实验室建设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成果水平。 一、实验室现存问题分析

1.开放时间不足与教学资源浪费问题。目前,一般高校对本科生的教学采取周一至周五全天必修,周六、周日选修的模式,这种排课方式可能导致工作日内没有课余时间供学生自由支配,加之平时课程繁多,难以接触和走进实验室。即使学校为本科生在教学中安排了实验环节,也常常是“走过场”,学生无法充分思考与设计实验。同时,由于高校实验室中仪器规格普遍较高、价格昂贵,一般规定只对有实验课程的学生开放,在教师及实验员的监督与指导下实验,以保证设备运行安全,这种规定看似“合理”,其实有违学生求知、探索的愿望,致使“学生不敢进实验室”。

2.设备更新滞后与经费短缺问题。高校实验室一般根据其申报级别,获得对应的经费支持。借助这些资金,高校往往可以将实验室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然而,实验内容与实验室的研究方向需要

不断优化和完善,如果缺乏后续经费支持,往往造成实验室发展或更新停滞。实验设备属于学校固有资产,如果实验室没有设备购置费与维护经费的持续供给,则实验装备很难及时“更新换代”。同时由于高端实验仪器价格昂贵,普通高校教师一般难以个人承担。 3.实验室功能拓展问题。高校实验室应具备的功能及其对教学、科研的作用,实验室建设负责人及团队首先就得充分调研与论证,并向上级部门申报,进而通过立项、论证、建设和验收等环节,才能确保实验室建设规划功能的实现。对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实验室而言,其功能可能随实际生产、社会需求变化而发展。由于实验室管理机制不完善,实验功能在实验室建成若干年后仍然维持在建设初期的水平。因此,如何结合实际需求与制订合理的实验室建设规划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重要问题之一。

4.管理队伍技术水平问题。有调查表明,在美国的实验室管理人员中,绝大部分受到了高等教育,并具有专业学位,而我国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其高学历比例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并且大部分研究人员的文化程度较低、所学专业与实验管理偏离较大。长期以来,在国外大力发展高校实验室专业人才建设的同时,我国高校实验室专业队伍建设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高校尚无完善、科学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任职岗位评估机制,造成了部分实验室工作人员忙闲不均,工作表现评定结果与实际不符。同时,受传统观念影响,高校在人员配备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倾向教学与科研工作,以至于很多

优秀创新型人才与实验室管理无缘。 二、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与专门技术人才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现,从而促进了我国实验室建设规模及技术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其基本模式可归结为改革传统的实验室管理体制、配置合理的实验教学资源、建立科学的实验室建设投资理念、实行高效的专家管理机制等。

1.改革传统的实验室管理体制。由高校根据学科、专业以及课程设置,统一规划,综合管理、优化投资、资源共享,避免二级管理中实验室资源不合理的再分配,防止各院系、分支机构垄断相关实验室资源。通过资源共享,最大程度利用实验室和实验仪器设备。同时,科学解决投资重复问题,充分探寻现有设备的潜力,保证重点建设,提高投资效益。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制订和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仪器使用规章制度、仪器使用预约制度、仪器操作规程等,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2.设计高效的实验教学配置。在高校实验室设计前,既要充分考虑实验室的实验功能,也要尽可能地发挥其教学作用,做到实验教学合理配置,提高各种设备的使用效率,做到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对于工科院校而言,其实验室建设应该考虑学科互补,实验资源实现共享,不同研究方向的人员可以在同一设备上寻求可研项目。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实验设备网上预约体系,将完整的实

验设备功能简介公布在互联网上,供全校师生浏览,同时实行实验设备预约制度,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率,促进了高校不同学科的科研发展,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3.打造高水平的专家管理体系。高校中各学科的专家资源丰富,若能在实验室管理上合理使用这些人才,必将使实验室管理水平迈入新的高度。通过公开招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方法,组建实验室管理团队,成立实验室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参与实验室建设规划,实验仪器购置,实验活动开展,学术讲座安排等工作,依托专家组在各学科上的科学成果和深刻认识,增强实验室整体科研学术气氛,提高学校研究水平。同时,专家组能够培养年轻的实验室工作人员,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进一步提升实验室管理团队的工作效率。

三、实验室建设新理念

以笔者所在单位——西南石油大学为例,着重介绍油气储运工程“复杂多相流体研究室”的建设、管理及创新方式,旨在总结经验,为广大同行借鉴和参考。

1.创新建设、服务学生。作为油气储运工程学科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复杂多相流体研究室”承担了课程实验、人员培训和科学研究等工作。对未来主要从事油气输送相关工作的学生而言,该实验室无疑将成为把他们引入现场实际的重要渠道。在深刻认识本实验室对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后,实验室负责人以展板形式列

出了实验流程和实验设备平面图,供参观与实验的学员观摩。围绕装置特点、组成、功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训,以便他们能够生动形象地为来访者讲解,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着眼于本专业所属院系的本科生创新基金,实验室负责人设立了若干依托本实验装置的创新研究课题,供有兴趣的本科生研究小组选择申报,并为其提供良好的实验研究环境。截止2011年9月,本实验室已承担本科创新基金8项,先后在国内学术期刊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余篇。

2.校企联合、争取资助。本实验室建成之初,设备各功能还能满足研究需要,但随着油田生产现场需求的提高,测试精度、实验结果与实际的关联、实验数据处理等方面都有待完善。面对难题,如果指望上级主管部门划拨经费,显然将消耗大量时间。因此,实验室负责人主动与相关单位合作,在双方签订的项目中将实验目标提高,借此通过项目经费完善实验装备、拓展测试范围与研究深度。通过这种模式,在短短三年内,本实验室已为设备升级、补充及完善筹措资金百余万元,实验室规模与配套装备明显改观。 3.联系实际、拓展方向。本实验室在建设前的可行性评估阶段,将其定位于管输流体流动特性研究。然而,当该研究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实验室管理者发现,为更加准确地把握现场生产特点,必须充分认识石油生产过程中流体流动的本质及主要影响因素。为此,

实验室主管老师多次奔赴生产一线,与生产管理者探讨沟通,并带回了石油生产单位对本实验室发展的建议和意见。在多方的帮助和指导下,本实验室已具备中低压管道中各类流体流动特性研究的实验条件,并与多家石油单位进行了项目合作,取得了可喜的科研成果。

4.学科交叉、培育团队。由于本实验室大量装置的维护与调试涉及油气储运、仪表与自动化、流体力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因此在招收研究生时,充分考虑其专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团体。借助该研究团队,可根据发展要求,快速、深入地制订对策,并逐步形成了较为强大的创新实力。 四、未来发展方向

1.继续加强校企合作,切实推动实验室硬件建设; 2.进一步拓展研究方向,充分挖掘实验室的潜力; 3.人才多元化,保证研究团队人员各有所长、优势互补; 4.通过各种渠道确保高校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以“科技强校”为核心,加快实验室建设。 参考文献:

[1]杜立平.加强计算机实验室建设的几点思考[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6,(6):62-65.

[2]李璇,杨万政.构建现代化高校实验室工作新模式[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8):166-169.

[3]周伯明,王菊芳.实验人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实验室建设的关键[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5,22(8):142-146.

[4]朱文强.完善高校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的研究与探讨[j].科技广场,2010,(2):136-138.

[5]刘历.浅谈高校实验室管理与建设[j].科技资讯,2010,(26):225.

[6]刘欣,尹秀玲,宋金玲.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的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5):38-39.

[7]汪丽,赖瑢,等.加强实验室文化建设提高大型贵重仪器的使用效益[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8):327-329.

[8]陈和柳,刘树良.试论高校实验室优化管理的模式[j].企业技术开发,2007,(26):79-8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0a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