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大树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3-04-01 11:39:01 阅读量: 中考作文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关于树的作文800字

关于树的作文800字

关于树的作文800字

2006年岁末,曾到宁乡沩山密印寺一游。密印寺为千年古寺,建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相传相当的灵验。虽不是佛徒,但也焚香虔心膜拜寺内供奉的佛、菩萨,祈祷家人平安。大约佛堂真是教化人的地方,人走入佛堂中,心头一振,原本的浮躁不安疲惫不堪突然变得平静如水,真怕自己会生出些出家的念头,逃也似的离开了大殿。

在寺内转了一圈,穿过密密压压的佛堂净舍从大殿旁走出,眼前开阔了许多,这是一块由黄墙围着的巨大的坪地,在城市当中难以觅迹的空坪,除了大殿前的一个香炉和七八个游客外几乎是空无一物。就在我们即将走出寺门的时候,偶一转头,寺东边围墙边的一颗大树跳进了我的视线,夕阳西下,苍茫的暮色中,这树就这样孤单地立在空荡荡的坪中,掉光了树叶的枝干就这样刺拉拉地伸展着,像一把把质朴却又尖硬地利剑坚定地毫无顾忌地刺向天空。远处依稀可见的是青山农家稻田菜地,虽是深冬,那山依旧是呈现着绿色,几家农户的屋顶也升起了袅袅炊烟,墙外的一切呈现着生机安宁祥和。然而,一道黄墙隔开了山外的一切,那树竟是孤零零的,叶子掉光了只剩下树干,苍凉地,站在黄墙内。那一刻,我被感动了,莫明的,被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包围着。 快步走到大树跟前,说明牌告诉我这是一颗千年古银杏,是唐代建寺时裴休丞相亲手所植。近前细看,发现这树竟然中部已空,内可纳七八人,抬头望着树的枝干,虽是树叶全无,但没有丝毫的枯败之像,可以想象得出待到开春新叶满枝时,此树该是怎样的枝繁叶茂。此树树身如此之高大,树干却如此之空空,千百年来的风霜雨雪虽然无情的肆虐过他的身体,在他身上摧残过太多的痕迹,但在他强大的生命力面前终究无能为力。围着他走了两圈,心中很是感慨,仰望大树,风吹过来,眼睛有些刺刺的痛。

天色渐晚,同行们催促着,恋恋不舍地走出寺门,回头望去,那树依然挺立着,孤单的,默默的,毫无顾忌的挺立着。

篇二:材料作文”大树与森林“写作指导与示例

大树与森林作文指导与示例

【原题回放】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独木不成林”,但是林中枝繁叶茂的大树又往往和其它的树保持着足够的距离。

【写作指导】

(一)材料解读

这是一则事理叙述性的材料,“理”在叙中,立意包含在富有理性的概括叙述的字里行间。不同于2016年作文材料的“理在理中”。材料以“但是”为界,分为两个部分。

前句“独木不成林”本义指一棵树成不了森林,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办不成大事。这句话陈述了一种事实(现象),即森林是由一棵棵“独木”组成的。比喻意味浓,强调团队与合作,强调“集体”的功用、价值高于个人。

后句“但是林中枝繁叶茂的大树又往往和其它的树保持着足够的距离”,从“但是”一词可知,引用此语是为了引出后面的意思,在大树的前面有两个限定语“林中”和“枝繁叶茂”,同时后一句强调成为“枝繁叶茂大树的关键”在于“与其他树保持足够的距离”,可知这一句谈论的是“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综合来看,材料是在讲树林是成片存在,但是,树要枝繁叶茂需要与其它的树保持一定的距离。对“距离”一词的理解可以是:个体要融入群体,但是需要在群体中保持自我意识和思考的独立性,不盲目从众,不随流俗,耐得住寂寞,保持独立人格、自由思想,拥有独特才干等。

可以讨论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也可以谈在群体中个体的独特、与众不同、有很大价值和作用。整则材料有为个体独立价值礼赞的倾向,可由自然现象确定社会、生活、人生等方面的立意。

(二)立意角度

1. 在“个体与群体”的范围内讲:

可以谈为人处事的和而不同,道德操守的慎独,文化的自信,团体合作中如何突出自己的个性,艺术创作中如何不媚俗保持自己的个性,国家发展时如何不从众走出符合自身特色的道路等等。

只要在“个体与群体”的话题范围,突出“个性”“独立”“保持距离”就视为切题,个体独特、与众不同,保持独立性,不盲目从众,不随流俗,耐得住寂寞,保持独立人格、自由思想,保持个体独特具有很大价值和作用,拥有独特才干等。

而“个性”的保持,行为的“独立”更多的应该指向“精神层面”的独特,不能单纯地理解为言行举止的标新立异。

2. 从对“距离”内涵的思考与领悟的角度谈:

(1)足够的距离对人生(人的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

(2)谈成长(结果)与距离(条件)之间的辩证性;

(3)谈要有责任,勇于担当,为人的成长提供足够的条件;

(4)谈自己(成长发展的主体)要努力争取足够的距离,争取成长的空间。

【优秀作文】

议论类文章

独立苍茫自咏诗

春日既临,众人锦衣华服,举杯吟咏,欢不异常。而春神孑然独立,与众人保持着一定距离,低眉敛目,只看向自己心间。

这是波提切利画作《春天》中的情景,不论色彩手法,我只赞叹于春神静观独处的高贵。

人作为社会性动物,与周围人事有密切联系自然难免,而且极为必要。只是真正的智者,从不紧紧依附他人,而为自己预留足够距离,那是我们独特的生命疆域和精神别苑,惟其如此,才能容纳天光云影,山高水长。

然不识此理者不知凡几,现代的人们因科技之便,成为地球村中的一员,便彼此拥挤在一起。一味关注他人生活,不知选择地接受他人的思想“雨露”。失去了距离,也丧失了个人的独至之处,终将干枯,腐朽。

距离是生命不可或缺的防护,我们谨用它来对抗误导,煽动,偏狭与遮蔽,只因距离太接近,便会吞没我们的清透。“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所言述的不正是此理?

吾等之所以注重距离,在于它是深思之必要,反省之必要,进益之必要,在这距离中我们看清了自己与世相,蕴育了清亮的目光与彻底独立的思维,成就了人性的高标傲岸、不同凡响。

1

此刻,我方才明了何以朱光潜先生说自己愿意放弃市井的雕梁华林,车水马龙的热闹繁华,而独自步行于人迹罕至的后门大街,只为“只为保留那一点诡秘的自由。”在个人众生相近,却又保留距离的这条路上,即使踽踽前行,也终会因为独立的坚守,不懈的探索与研求,收获别样壮丽的生命风光。

人们的精神疆场一旦是辽阔的,就必得存留于他人,与繁琐而无关世事间的距离,转而投注自己的心血与热爱,成全枝叶繁茂与天地浩大,譬如斯宾诺莎只靠磨镜过活拒绝荣誉,只为专心思考哲理,譬如余光中先生不应其他,于书房一心苦练??

高山仰业,景行行业。余好古,思杜甫所言:“侧身天地长怀古,独立苍茫自咏诗。”我们与天地万物承接,却终须保持距离,去装下古今,谱就个人华富的篇章!

沙拉里的牛油果

最近读到一篇关于牛油果的物候志,不由被这青黛色的水果深深吸引。一盆缤纷的水果沙拉,各种果儿相互调和融合出沁人滋味,再加上一点牛油果在里头,良久它的味道又倏忽分明起来,清香满口。

对于沙拉来说众味相和才成其美,但牛油果一边将其他味道衬得恰如其分,一边将自己与众不同之处丝丝渗透出来,不冲不烈,却偏偏木秀于林般独让人记住了它。

如此合于群又不被湮没,独特又不轻佻,或许就是它自有的处世智慧吧。

言及于此,我又想到了有牛油果气质的人。陈寅恪著述《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不只是一味灌输给我们他自己的见解,而是旁征博引,《隋书》《唐书》《北史》等先人智慧都被集纳,但是他又在书中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不盲从前论,援疑置理,清醒地处置对待前人史书,保持足够的距离。譬如礼制一章探讨隋源并非周制等。

从陈寅恪先生的做法和他毕生坚守的信条中,我仿佛得窥探“牛油果智慧”的一角。正是那种未曾高看自己一眼,而甘愿合于群、博彩众家之长的温润和谦逊,是谓“合”。也是那种未曾低看自己一眼,有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意,分明地与庸俗划上一条界线的独立,才成其高伟,是谓“离”。

合离拿捏有道,方才是真正的智慧。

我们未曾少见自诩尼采、楚狂人的人蔑视世间一切,单强调个“独”;而千千万万的平庸者混迹在川流不息中得过且过,依傍他人,妄图用变了性的“合”保一生平安,求一世荣华。这些,当然都不能称之为合离有道。一个会被当作疯子遗弃,一个始终碌碌无名。

所谓合,帮助我们成长,是如树木繁阴合众成林;所谓离,更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由他自由、独立的品质思想提供更枝繁叶茂所需的阳光、养分。合诚可贵,离更需智慧勇气,但当百年之材终长成,焉知离的难、贵不是足够的回报呢?

吃一口牛油果吧,品它温吞、熨帖的质感在舌尖弥漫,感受幽长回环的清香铺陈开来。仿佛生命,连缀依存,生生不息。

距离之外,成就自我

德国哲人叔本华曾语:“高贵的灵魂,擅长自己与自己对话。”如他所言,自我内心的对话,就是在个人与群体之间开辟出一隅空间。而在这足够的距离之外,人们才能忠于本心,成就自我。

而如今,人们似乎执著于“独木不成林”的古训,“群体意识”不断高涨,都惯于依附群体,渐渐失去独立自我成长的空间。为什么人们只愿消弥个人与群体的距离,以致迷失自我呢?

村上春树曾说:“现在社会里,人们喜欢互相强加,否则无法生活。”这就是说,现代人陷于群体的零距离感源于从众心理。即追随群体,共同生活,而不知道与其他人保持距离,有自我独立的追求。

是啊!古语固然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确乎人与人之间一味追求保持距离,怎么会有柴高火旺的和谐景象?但保持足够的距离,决不是孤立、孤僻,更不是教人支离于社会。而如今人们之间距离的丧失,或是因科技发展、网络四通八达所致。但深究其里,是每一个社会人缺乏真正的忠于本心的追求,距离消失之后,人们拥护在一条生命之船上,怎么能够成就自我呢?

幸而古人深知距离的重要性,知道保持足够的距离,有益于个人的成长。明人袁宏道在《答李元善》中谈及“故众人之所趋,我亦趋之,如蝇之逐膻,此小人之行径矣”,他启迪后辈写文章时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正因为这思想上距离,才能避免写文章如“蝇逐膻”,最终成就新奇的文章。

与其他人保持足够的距离,不仅有益于个人的成长,还有助于个人坚定追求自我梦想,最终成就自我。如布衣学者张中行,晚年闭门不出,独居于“都市柴门”,与外界众人保持足够的距离,坚定地默默耕耘于自我的文学天地,留下了《负暄锁话》等巨著,终于在文学的土壤之上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大树。于是可叹,独木亦成林。

2

袁宏道启迪后生要“独具世外眼,勿为俗世所沉也”,指明保持距离,成就自我的良方。仔细想来,清醒于世,独具世外眼,便是清晰地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追求。在个人与群体之间保持足够的距离,距离之外,方能成就自我。

在落花中羽扇纶巾中遗世独立

曾经也想做这样的女人,行走于落花之间,羽扇纶巾,品一茗清茶,等一株莲净心,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守心中那份初心。后来明白,就如“独木不成林”,真的好难。

我依旧向往,也总想起川端康成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加垒缪山不止的幸福,梭罗在瓦尔登湖垂钓,王尔德在阴沟里仰望星空。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希望。

今年金球奖回归正统,C罗凭借巨大优势完胜梅西,赢来了自己第四座奖杯。尽管这位年满30依旧在台上流泪的男人看似脆弱,一路走来,我只想为他叫好。从葡超到英超到西甲,C罗从未中止自己的梦想,他教会了我遗世独立首先心中有梦,有梦才有追逐。今夏欧洲杯,C罗又哭了。这次,他身披葡萄牙国旗,站在了自己向往十二年的领奖台上。尽管这十二年,他三次捧起金球,两次赢下欧冠,心中梦想有憾――他想为国家队带回荣誉。

也许这座奖杯不能给葡萄牙如今的经济危机解决什么实质性问题。但今夏C罗以个人之力将1000万葡萄牙人的心团结在一起。的确,足球不是一个人的战场。但队友已离开训练场时,C罗这位追梦少年还在门前苦练任意球。除了有梦,C罗还教会我遗世独立还需多于他人的努力。

我深深佩服的还有那个名字寓意为大陆上飘荡的一根羽毛。那个名为陆羽的男子似乎更符合我心中羽扇纶巾的文人形象。那个崇尚入世的年代,即便大儒圣贤也不敢将自己的著作称之为经。而陆羽认为“穷《诗经》,演《周易》不如载茗一车”。他大胆将自己的著作称之为《茶经》。对于茶,陆羽除了来自心灵深处的爱,还有宗教家般开宗立派的情怀,使他的名字与茶同流,名传千古,成为历史上一股泛着茶香的独特清流!

我为他那敢于挑战、不为常理所缚的胸怀震撼,倘若埋葬于常人的理论思想中,何谈遗世独立?你若无法摆脱世俗的锁链,你只能甘于平凡,在平凡中沉沦,一去不返。

时代趋于浮华,在这浮躁的时代,追求遗世独立还需一种投入。李宗盛曾在一广告片自导自演《论匠心》,片中他一边做一把手工吉他,一边画外音道:“无论时代如何改变,匠人的内心必须是纯净的。专注做好自己的事情,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去说吧。”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心境,你可以信或不信世上真否有桃花源,但内心深处留一处净土是必须的。

萧瑟者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庄子有言,不为外欲所扰的心灵才是纯净的。我想,有梦努力追梦。再像鲁迅将喝咖啡的功夫用在工作上,辅以一颗不落世俗的菩提心,便能真正遗世独立了吧。

遗世而独立

清华大学王国维纪念碑上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经世纪沧桑而仍然在斜阳的映衬下熠熠生辉。千百年来,多少所谓的仁人志士终究躲不过历史的浪潮,湮没于世。对今人而言,唯有怀揣独立的思想人格,方可傲然于世。

这种独立,不是标新立异的自我吹捧,更不是哗众取宠,妄自尊大。且看天下,张牙舞爪者,必为能量有限者,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真正的独立,是不愿与世人同流合污的傲骨,是在世风浅薄的时代不趋炎附势的精神,深深地渗透在中国文人的骨子里。

“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这样一个稀世大学者不愿与世人同流合污,竟选择在城外附近打铁!他的“非汤武而薄周礼”是他独立精神的写照。比起那些瘦骨嶙峋的隐士和趋炎附势的士大夫,嵇康实在健康得太多。他身上折射出一种自觉的文化人格,无关名利,中华文化在他的精神酷刑中屹然自立。嵇康如同池中的菡萏,独守自己的净土。

然而,如今的文人又有几个还能守住自己独立文化人格呢?究其原因,还不是为了“名利”二字?为了名利,他们甘愿身陷泥淖之中;为了名利,他们不愿做到“我手写我心”;为了名利,他们终如一士之谔谔般大鸣大放,如同忧郁的白衣小丑,空留孤独的背影。

李渔便与肤浅的世人不同,这个“最文艺的商人”放弃了“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投身于中国古代第一部戏曲理论专著《闲情偶寄》。与众不同的是,他细致地观察生活,研究装饰应如何摆放才有品质,女子如何化妆??那一句“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是何等超脱!可见,唯有摆脱名利的桎梏,才能更好地拥有独立的精神。

须知,人的最可贵之处不仅在于拥有独立的人格,更在于这种独立能给世人带来好处。季羡林老先生----盛名之下的孤独学问家,当初选择了晦涩生僻的吐火罗文学习,在大浩劫中偷偷完成了《罗摩衍那》这篇印度大史诗的翻译。与那些伪学者的初心实在是有云泥之别。季老不愿与伪学者为伍,秉持着“要争独立而不要争自由”的信条,为中印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

对当代人而言,诚然,我们不可能像嵇康那样打铁,但却能保持一种独立的人格。在偌大的林中做一颗遗世而独立的参天大树,唯其如此,人生的幸福便会如期而至。

若即若离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曾举过宋代一船家女的例子,她在归家途中远远望见夕阳照在湖面上,使湖畔的家也变得美丽,故而发出“始知家在图画中”的感慨。

不难得出,物理上的距离使人发现美。窃以为,不仅是物理上,在精神思想上我们亦应与大众,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这距离不需太远,若即若离,恰到好处,方得其中奥妙。

与社会大众保持一定距离最显而易见的益处便是能够保持个体的独立,不被俗世同化;进而能够保持自我的价值。在黑暗的时代,前者更为突出,诚如屈原所言:“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自古以来,志士仁人便是这样坚守内心的高洁与道义。而如今,我们更多面临的是独立自我的缺失。菲茨杰拉德有言:“自我像一支箭一样,从虚无射向虚无,深陷于社会。”被大众母体所笼罩的我们,逐渐被周围所同化,失去本心,随波逐流;思想被主流观点所左右,对于自己的内心,对于最深处的自我却一无所知,更是一味地趋同他人以求理解和价值认同,成为周国平所言毫无价值的人。再往里探一探,获得自我的独立,跳出大众笼罩的母体,我们往往能更敏锐地洞察社会的弊病。鲍鹏山曾将中国文人分为四类,其中“顺世者”便是积极融入社会之流,他们“与时俯仰”,但最终不能“通其狂惑”。反倒是那些“傲世者”,在山林中冷眼窥世,一如庄子,一如老子,一如墨子,反而更加洞悉时代的弊病,他们的思想批驳亦更加一针见血。正如欧文斯通所言,幸福麻痹人的感官。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尽力感受着社会生活的幸福,如在蜜罐中,瘫软在甜味里,自然便失去了感知时代弊病的愿望与能力。

最终,距离的保持将带来新生。拥有着“独立之精神”,又能对时代弊病有着切肤之痛,这些独立者们便能够孕育出全新的文化。瓦尔登湖畔的梭罗,远离社会生活,由此感受到了自然与人生的美妙,自成一派,开创了“荒野文学”。而古罗马时期遭到放逐的执政官西塞罗,在树林隐居时,不仅完成了先前的著论,更首次倡导“仁爱”,在血腥尚武的古罗马,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新思想。对此,尼采有感:“不要嘲笑那些离群索居的人,他们终有一天将成为一个民族。”

赫尔曼·黑塞曾以树木的口吻告诫我们:从来到这世上,我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诚然,人终究是社会动物,在社会中才能成长,正如独木不成林。但是请别忘记,林中枝繁叶茂的大树往往与其他树木保持一定的距离,与社会保持若即若离的距离,更有利于人的思想之树生根发芽。

木,俱秀于林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似乎是想表明一点,凡是过人之处者,不可过分显露,也要给其余的人留下施展才华的空间。标新立异而独善其身者,看似高高在上,实则“冷暖自知”。

这世上不乏人物,有开天辟地自古第一人,亦有默默无闻甘于平淡之人。而我今天想要谈的,非此两者,而是一类被赋予特殊身份的人——文人。文人亦普通人,而普通人却并非文人。曹文轩曾说:“世界小,文学大。”大概皆是有这样一群人的缘故。可有文人之文,却无读者,文学亦失去了它的意义。文人与读书之人,两者共同组成的世界,才是真正的“文学”。

而有的文人,为文实为天性,追求自我意趣,与读者若即若离;有的却只是作“迎合”之态,来满足他人的需要,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

前者与读者,保持太多的距离,使有些人只敢仰望,而不敢靠近。或有跳起仍无法企及者,干脆破口大骂,就如王开明所言:“一旦说出了浅人庸人所不懂的道理,便会被置于万劫不复之地。”学者易中天这样评价顾准:一、少年得志;二、才气过人;三、树大招风。这就不免可以料想到这人最后的结局了:众叛亲离,在病房里孤独地死去??我们暂且不谈他所做出的贡献,顾准与他人保持的距离,可谓是“遥远”,甚至是“迢迢”。他想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孕育一整片森林。殊不知,许多人已经“敬而远之”,他最后“独木成林”的心愿也化为虚幻的泡沫,无处可寻。

后世很少有人会想起顾准,可是我们却一直在读李泽厚。他写《苏轼的意义》一文感人至深,可是我们同时不能忽视――李泽厚的意义。他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美学”的先驱者,在建筑、文化、文艺等领域多有涉及。可又有多少人知道他的过去?那时他不被人肯定,他的“美学观”一再遭人怀疑,可他呢?还是继续走在那一条先锋者的道路上,他身后的距离不是为了留给后人瞻仰的,而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走上这一条路,让更多的读书人,都追寻到生命的意义。这样的距离,不远不近,恰到好处。80年代掀起的“李泽厚热”,足以证明这一点。

我想,真正的高贵不在于脱离群体,独木成林,而在于留出适当的空间,行走于世间。待清风徐来,木俱秀于林。树既如此,文人与读者,亦是如此。

茕茕独立

4

席慕容曾言:“一朵孤芳自赏的花只是美丽,一片互相恃着盛放的锦绣才是灿烂。”

然而,只有当这锦簇的花团之间保有一定疏密得当的距离之时,方不复真正的华灿。

人的成长,一如花的盛放。在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只有当它与周遭的生命个体保持着足够的距离,维持着一种依靠却不依赖,亲和却不亲附的姿态时,他方能获得足够的土壤,来孕育他自身独立的精神风骨。

此种疏密得当之距离,此种独立之风骨并非天然生成,亦非做一次努力便可一劳永逸的。它需要我们在世事的惊扰、人情的牵扯中时时反身自省、时时校正调整,是自我接受孤独的洗礼、寂寞的煎熬,以期维持着足够的距离,造就圆融自足的生命佳境。

鲁迅先生即一生做着这样的努力。

最初,他发表文章在《新青年》上,一群进步青年便拥护他为旗手。然而先生深谙,要想独立、清醒地思考,必要与他人保持着足够的距离,否则必身陷罗网,不能自主,于是他逃离了。后来,左翼联盟推举他为首领,中共说他是“最好的文学家”,他都一次次决然而孤独地出走??

这一个个决绝寂寞的背影正暗示、警醒着世人距离的意义。距离是独立思考、自由发表的空间和机会。只有当一个人与周遭的人保持足够远的距离时,我们才能够静下进来看清自己、看清别人、洞察世事,积极地思考,独立地判断,免于被不假思索的平庸之恶所蒙蔽,免于被“群体性的无意识”而奴役。

“涧产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摩诘在自开自落的山间红萼前领悟生命;“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生”,李义山在木兰舟上看透自我;“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杜甫在那水流云在的离远世界里流连忘返??

他们大抵都是了悟了距离之于人生的重要意义的人,方能自信从容的塑造出生命典型。

诚然,这足够的距离、独立的自我并不意味着一味的孤决,脱离现世,一味耽溺于自己的世界。 人是浮花浪蕊,不能自主,只有当我们学会与他人保持一种足够而又适当的距离时,才有可能成就一个成熟、圆满的生命个体,让独立之风骨茕茕于世间。

书独立之志

旷野无垠,大风漫卷。文学的原野上前行者无可胜数,他们各具风格特色,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流派共同构成斑斓多彩的文学长卷??

然而,细细看之,不难发现一大批雷同的作品,他们带着时代大潮一哄而上的特性,呼朋引伴,洋洋自得地喧嚣着。大师者,则小心地保持着与旁人的距离,一笔一画,行独立之志,书独属于自我的时代之歌。

所谓文学繁荣,是离不开众家力量的汇聚的。谚语有云“独木不成林”,百花齐放方是春。一名作家若踽踽独行,自以为高高在上,凌驾于时代与大众,虽不失为孤僻简陋,但逃不了为人所遗忘、厌弃的命运。

因而,我们所追求与褒扬的不是孤芳自赏,不是索性脱离了交流、碰撞,出尘脱世。执笔者,需要与同行切磋、借鉴,甚而竞争,但更需要关上门来与自己来一场心灵的对话。恰如席慕蓉所言,在人生与写作的荒原漫步中,我们总需要一个人的行走。

那是灵魂的独行。

作家与旁人保持的距离,是适当的喘息,自省的空间。这更倾向于合群者给予自我灵魂安静生长的机会。贾平凹在《敲门》一文中即叹息自己总难得一日半日安闲,疲于应付上门来的络绎人流。他暗暗发愿,希冀可以蜷居于不为人知的小屋内,与一张稿纸,一支墨笔,静诉心思。我想,这便是贾平凹先生渴求与旁人保持一点距离,进而享有思考的余地,让人物、文字逐渐成形。

李银河说道:“我愿最大程度地与自己裸程相见。”文学大家,大抵也都同样热爱与自己素面相对。总与他人厮混,便与那些嘈杂的声音靠得太近太近。那些鱼目混珠的念头,便似携着泥沙滚滚而来的洪水,轻易就冲垮了难得的宁静与怡然时光。

对距离的坚守,婉拒川流不息,带着各自欲望、利益来接近自己的俗世众人,是成就文学之硕果的关键。也许,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在盛名之下,再难写出什么优秀、传世的作品吧。

5

篇三:描写枇杷树的作文大全 八篇

【篇一:枇杷树作文】

我们学校门前有几棵枇杷树。树上有许多分叉的树枝,树枝上长着许多的枇杷,它圆溜溜的身子很像黄色的皮球身上还有好多好多的毛。

摸上去毛绒绒的,剥开皮我看见了黄色的果肉我并不想伤害它,我经过了一番犹豫后我下定了决心。终于,咬上了一口哇!好甜呀!再咬一口再咬一口,不知不觉中枇杷很快给我吃完了。听妈妈说:枇杷还有止咳的作用呢,枇杷叶煮水喝也有止咳祛痰的作用。我很喜欢门前的那棵枇杷树。

【篇二:枇杷树】

我喜欢八月飘香的桂花树,也喜欢高大挺拔的白杨树,但我更喜欢我家院中的枇杷树。

院中的枇杷树,枝叶茂盛、四季常青,就像一把巨大的伞撑在院子里。它的叶子是椭圆形的,叶顶和叶尾尖尖的,花儿是白色的小朵儿,小巧玲珑的,一串串的挤在一起,远看就像飘落在树枝上的雪花,美丽极了。枇杷果是圆的,还没有成熟的时候是青的,成熟了是金黄色,熟透了就是就是橘色的。果味酸酸甜甜的,我特爱吃。

每当夏季来临,果子熟了,金黄的果子一串串地挂满枝头,看上去,直叫人流口水。这时候我常常爬上树,一口气吃个饱。一树的果子,一家三口根本忙不过来,于是我就请伙伴们一起分享美味的果子。

枇杷树不仅有美味的果子,它的叶子还可以入药呢。我家左邻右舍,只要感冒咳嗽了,就到我家院中摘几片枇杷叶煎水喝,效果还不错呢。

听妈妈说,这棵枇杷树是自生自长的,从不向我们索取什么,却为我们奉献了美味的果实和可入药的叶子,我爱枇杷树,更爱枇杷树无私的奉献精神。

【篇三:一棵枇杷树】

我外婆家的院子里有一片空地,有一棵树挺拔地站在那里,它是一棵枇杷树。

记得小时侯,我曾好奇地问过外婆:这棵树几岁了?外婆笑眯眯地对我说:你几岁,它就几岁,那是我在你出生那天把种子栽下去的。

看着与我同龄的枇杷树已长成现在的样子,真让我羡慕不已。

枇杷树的正干很直,支干也是直的多。冬天,它的树叶依然是绿油油的,任凭风吹霜打,它仍然挺立不动摇。

枇杷树的花不是很抢眼,是淡黄色,给人一种淡雅的感觉。当淡黄色的枇杷花开满枝头的时候,会散发出一种淡淡的清香。

枇杷树的果实是枇杷,圆圆的、甜甜的、金灿灿的。它不仅是一种可可的水果,更是一种治疗咳嗽、哮喘的良药。每年的5-6月间,枇杷果就会挂满树梢,回报我们。

枇杷树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对人们的苛求非常少,但给人们的回报却是很多。我喜欢我家的枇杷树,它将伴随我一同成长。

【篇四:枇杷树】

我家楼顶上种有三棵枇杷树。枇杷树是十二月开花,一到二月就结果了。

枇杷树的杆子很粗,大多数叶子都长在上面,下面是光光的几根杆子。枇杷树的杆子是棕黑色的,其他杆子大多数有两三根手指那么粗,主干的直径有五到六厘米,枇杷树的叶子是深绿色的。它的叶子有一个巴掌那么大了,叶子的边边有一圈刺刺。枇杷树的叶子的叶面很滑,叶背有许许多多细细的小毛毛。整片叶子像蚂蚁们的诺亚方舟。

在数九寒冬,枇杷树和梅花一样不怕寒冷,在冬天开花。别的树开花在春天,结果果成熟了在秋天。而枇杷树开花在冬天,结果果成熟了在春天,这就是枇杷树和别的树与众不同的地方了。

枇杷树的花是白色的,花苞是淡黄色的,一串一串的,像葡萄一样,但是比葡萄多得多,小得多,密密麻麻的长在枝头,把枇杷树都压弯了腰。

我希望那三棵枇杷树能越长越好,越长越大,能早日结出又大又甜的琵琶给我吃。我会和妈妈一起帮枇杷树浇水、施肥的。

【篇五:枇杷树】

我家旁边种着一棵枇杷树,每到了春天,枇杷树就开满了白花。

从未见过今年的枇杷花开得这样的美丽,像一只只活泼可爱的白色蝴蝶在上面飞舞。只是深深浅浅的绿叶,仿佛在空中飘动,在向人们招手,在告诉人们春天已经到来了。树枝上的花儿随着风儿的吹,花来回的摇摆着。好像是一群小蝴蝶在空中跳舞。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一朵朵枇杷花在随着风儿的吹动动着。

叶子一片挨着一片,花儿是一朵,俩朵,三朵几朵连在一起,好像是几姐妹包在一起,彼此推着,挤着。每一片叶子都是长椭圆形,有锯齿,每片叶子的大小读不一样。在树上找不出一片一样的叶子。这绿色的叶子上都长满了毛毛,颜色便上深下浅,好像绿色都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下。绿叶等枇杷长完后就会落下来。但是这些枇杷叶可以当作药来治咳嗽。

这就是一棵美丽的枇杷叶,我喜欢枇杷叶。

【篇六:小枇杷树】

我家有一棵小枇杷树,近几年来,它又长大啦!

小枇杷树个子不高,大约有55厘米高。它有十七片又大又绿的叶子,一个棕黑色的树干,很多条长长细细的树根,它还没长树枝呢!树干下面有一大堆泥土,小枇杷树的旁边还有6-8个芦荟围着它,它们很乱,像是打架。小枇杷树有3片树叶被虫子咬了一大堆地方,真不好,幸好我除了2条虫,才保住了其它14片叶子。有时候当我去其他地方三天以上不回家时,我就开始想看看我的那些花花草草了,比如说小枇杷树、夜来香树、芦荟最想念的当然是我亲手种下的小枇杷树啦,有时候,我在梦中还梦见它呢!

我最喜欢的,就是我的小枇杷树!当然,我希望小枇杷树长大后能展示给更多的人看,而且给我吃上美味可口的枇杷,到了那时,我会再种枇杷树种子,等它大了后,让人们都能吃上美味的,香甜可口的枇杷!

【篇七:我家的枇杷树】

在我们家的小区里有许多的绿地,前年,我门去山里玩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者枇杷的小枝,于是,我们就把它种在了楼下。现在的枇杷树已经有一人多高,绿色的叶子有手臂一样长,有一个鼠标垫那么宽了。

每次放学回家,我都回去看看,可惜我没有一次看到他开花的样子,我也从来没有见过其他枇杷树的花,我宁愿只看这棵枇杷树开花,也不愿意早点看到枇杷树的花。我一回家,这养护的任务就交给了我,我是一个懒人,想:什么植物不是在大自然的哺育下长大的,那桃树也不是吗?有些树还比人工饲养的要长得好。这句话好像我的护身符,连妈妈都那我没办法了。

现在离这棵树结果还有好长时间,我不怎么喜欢吃水果,但自己家的果实不尝尝不就亏了吗?因为这是免费的嘛!自己的劳动果实如果给别人吃的话那心里肯定不会好过,但是,有福同享,我也愿意和别人分享。

枇杷啊!你在这宽阔的土地里长大,果子也要结得金灿灿的,甜甜的,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劳动果实。

这棵树和旁边的大树比起来逊色万分,但是在我的眼里却一点也不比千年的古树差。

【篇八:枇杷树】

我们学校有一颗高大挺拔的枇杷树,它大概有二三层楼房那么高了,听蒋老师说:这棵树已经有二十几岁了。

看它粗壮的身体,像巨人一样,树枝向四面八方伸展,好像在向小朋友招手。枇杷树的叶子成椭圆形,这儿一簇,那儿一丛,阳光照在枇杷叶上,叶子好像透明的一样,阳光下越发绿的发亮,整个像一把金色的大花伞,叶子的背面毛茸茸的,听说还可以做中药呢!那金黄的果子,一簇簇,一团团,像是在开小组讨论会呢,说着说着,有的成熟的枇杷一不小心离

开了树枝妈妈,投向了大地妈妈的怀抱,有的拨开绿叶,笑嘻嘻地往外瞧。

看着圆溜溜、黄灿灿的枇杷我馋得口水直流,因为枇杷甜甜的,有点酸味,真叫人吃不够。

我喜欢我们学校的枇杷树,它陪我们一天天长大,看着我们一天天读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zl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