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津县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2-27 21: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盐津县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序言
盐津县属国家级贫困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自我积累能力差,特困人口大多居住在边远、高寒的深山区,水、电、路、安居等基础设施极其落后,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十分恶劣。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号)和《关于下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的通知》(国开发[2011]7号)的精神,依据《关于抓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开办发[2011]111号)》和《关于我省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分州县规划编制进度安排的通知》(云贫开办发[2011]218号的要求,并结合中央2011年11月29日在北京召开的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要求全面推进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将昭通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的战略部署和国家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把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和区域合作协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明确了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指导片区区域发展
1
和扶贫攻坚的重要文件。
本规划规划期为2010—2020年。 一、基本情况 (一)规划范围
本规划区域范围包括全县的盐井、普洱、滩头、中和、牛寨、兴隆、落雁、庙坝、柿子、豆沙等10个乡镇78个行政村16个社区2624个村民小组,区域面积2030平方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389736人,其中城镇人口34375人,乡村人口355361人。境内有苗族、白族、回族和彝族等21个少数民族。
(二)自然条件
盐津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在东经103?59′18?~104?27′50?、北纬27?49′11?~28?24′38?之间,东西经差28′32?,南北纬差35′27?。总面积2030平方公里。盐津是云南与内地交往的咽喉、中原入滇的要道,素有“滇川门户”之称。县城座落于关河两岸狭窄的斜坡峭壁地带,海拔464米,距省会昆明560多公里,距昭通 140多公里,距水富99公里。距宜宾140多公里,距成都500多公里。地处滇东北云川交界处,居昭通、宜宾两市之中部,东北与四川筠连、高县、宜宾三县接壤,南连云南彝良,西与云南大关、永善、绥江三县毗邻,北与水富县接界,县境南北狭长,东西略窄,最大纵距62.5公里,最大横距46公里。盐津属典型的山区县,
2
境内地势起伏较大,山势以高中山为主,呈南高北低状,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斜。由于受关河、白水江深切,将全县分为三大块,东北片区、南部片区和西北片区,并形成了关河东岸和西岸两大山脉,造就出重峦叠嶂、山势陡峭、沟壑纵横的地形地貌特征。最高海拔2263米,最低海拔329米。
盐津属中亚热带与温带共存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偏暖,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干雨季分明(干季为11月至次年4月,雨季为5至于10月),无霜期长、云雾多、日照少,有多雾多湿多雨的特点。据气象部门统计,年平均气温17℃,极端最高温42.8℃,极端最低温-2.5℃,大于10℃的年积温5370℃,多年平均日照为965.7小时(841-1170小时之间),日照率22%,相对湿度81%,无霜期为328天。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1226.2毫米,最高值1800毫米,最低值1000毫米。全县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7.83亿立方米,折合多年平均径流量884毫米,径流系数0.72,径流的地理分布与降水分布相同,高值达1200毫米,低值为700毫米。
全县有河流、溪涧5063条,其中常年不断流的78条,流域面积大于10平方千米的26条,大于20平方千米的19条,大于30平方千米17条,主要河流有关河(朱堤江)、牛街河(白水江)、温沼河、上清河等,关河、白水江、兴隆河为干流。大小沟溪交错,呈南向北三大叶脉状水系。水
3
能资源极为丰富,流量稳定。全县水资源总量17.83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65万千瓦。
全县土地总面积为2030平方公里,耕地39286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4.69%,其中水田77819亩,旱地315046亩(在国土面积中,坡度在0-15°的有238.4 km2,占国土面积的11.84%,15°-25°的有687.94km2,占国土面积的34.2%,25°-35°的有772.41 km2,占国土面积的38.37%,35°以上的有318.31 km2,占国土面积的15.81)。岩溶石漠化逐年增加,土壤板结和贫瘠日趋加重。
全县高山区占总面积的23.5%,二半山区占45.5%,矮山河谷区占31%。充沛的雨量、湿润的土壤、高二半山和婑山河谷区结合,适合各种作物生长,对发展农业和林业生产极为有利。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盐津良好的生态环境森林资源有用材林26科63种,用材林以杉木为主,主要树种有杉、松、栋、秋、杨、桦、楠、桤木、榕树、泡桐等,较为珍贵的树种有植物王国中“活化石”美称的杪椤树和红豆杉,还有银杏、香樟、珍楠、鹅掌杉等。经济林果有茶叶、蚕桑、五倍子、竹类、黄柏、杜仲、油桐、枧子、木漆、柑桔、干果等,竹类资源品种较多,主要有水竹、茨竹、楠竹、班竹、苦竹、硬头黄竹、罗汉竹、黄皮竹等。植被属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混交林,由于土壤气候的立体性,形成了各类型的森林植被群落。通过数年来实施长防、中幼林扶育、天
4
然林更新、封山育林、天保、退耕还林等工程,目前全县植被覆盖率达到53.7%,森林覆盖率达到49.78%。粮食作物主产玉米、水稻、小麦及薯类。经济作物有油菜籽、大豆、花生、麻类、魔芋、芝麻等。畜牧以生猪为主,其次是黄牛、和山羊,家禽主要是鸡,其次是鸭、鹅、肉鸽等。盐津乌骨鸡系地方优良鸡种,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营养滋补作用,经科研测定,属国内营养价值最高鸡种。有“肉之冠、药之首”之赞誉,已载入《云南家畜家禽品种志》,其赖氨酸、氮氨酸的含量均高于我国著名的江西泰和乌骨鸡。
盐津主要有煤、铁、铅、锌、硫磺、铜、盐、银、硅等十多种矿产资源。其中:高灰特低硫优质无烟煤探明储量达6.5亿吨,年产量达100万吨;铜矿已探明49个点,D级储量585万吨,E级储量7972吨,矿层厚度为0.23—1.98米,矿石品位2.73—40%,含量为1.92—3.2%;铅锌矿点8个,D级储量502万吨,铁锌含量6.24%,锌含量12.5%;重晶石矿D级储量4288万吨;硅石矿D级储量2866万吨;绿石岩矿D级储量56360吨;陶瓷原料矿D级储量95570吨。还有储量达20亿吨的优质石灰石资源,另外,还有方解石、澎润土、石英砂等也具有可观的开发价值。
(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1、经济发展。2001年到2010年,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增长4.69倍和4.59倍,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
5
分别增长2.29倍和2.98倍,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5.71倍和2.45倍,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由50:17:33调整为24:42:34,城镇化率由7.3%增长到15%。有内昆铁路、昆渝高速公路两条大通道横穿县境南北。到威信的二级公路已建成通车。
2、社会事业。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全面实现“普九”,2010年,7-15岁适龄儿童在校率达到96%,成人文盲率下降到1%;卫生医疗条件逐步改善,每万人有医护人员8.5人,拥有病床13.1张,所有乡镇都设立了卫生院,100%的村建立了村级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2%;农村低保覆盖面逐步扩大,2010年全县共有2.95万人享受低保。
3、民族文化。盐津民族文化底蕴厚重。自秦开“五尺道”以来,盐津即成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夜郎文化、巴蜀文化与滇中文化在此交汇融和形成独具特色的“三川半”文化,文化的沃土和相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孕育出了一批知名度甚高的专家、学者和文人墨客,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片区民族融合和文化开发程度高,内外交流不存在语言文化障碍。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以苗族文化为特色的多民族地域性文化,民俗风情浓郁,民间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各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
6
(四)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
1、贫困面广量大,贫困程度深。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0元,仅相当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的46.12%。按照国家统计局测算结果,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196元的农村贫困人口12.14万人,贫困发生率38.05%,比全国高34.25个百分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实施期间,片区共确定32个贫困村,占全县的41.03%。贫困群众还存在不通路、不通电、不通邮、不通电话和耕作难、运输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取妻难、饮用水不安全、社会保障水平低等的困境。有部分特困人口还生活在边远高寒山区,自我积累能力差,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极其落后,资源匮乏,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基本失去生存条件。
2、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条件差。片区内主干道网络尚未能成,公路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水利设施薄弱且严重老化,电力和通讯设施落后,还有破烂、危房10530户占14.6%。64个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占行政村总数的82%;有1600个自然村不通路,占自然村总数的61%;公路路面较差,等级偏低,等外公路偏多,通路不通车现象严重。有61个村没有完成农网改造任务,占行政村总数的78.2 %,有79个自然村不通电,占自然村总数的3%。基本实现行政
7
村村村通电,农户通电率85%,但是供电线路简易、老化,达不到供电技术要求的占50%左右,电力设施陈旧,农村电价太高。
3、产业发展缓慢,市场体系不完善。经济发展水平低,特色产业没有形成。2010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24:42:34,与全国10:47:43相比,第一产业比例偏高2倍多。片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5695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倍多。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4.68个百分点。缺乏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大企业、大基础,没有产业链条,没有规模经营性产业,更没有形成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农产业没有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贫困村不少农民素质低,没有发展思路,没有可靠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县内仓储、包装、运输等基础条件差,金融、技术、信息、产权和房地产等高端市场体系未建立。产品要素交换和对外开放程度低,物流成本高。
4、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软硬件建设严重滞后,山区群众往往享受不到公共设施等社会资源,得不到救助扶持,城乡居民就业难度大。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年,中小学生辍学率3.6%。69个村没有规范健全的卫生室,占行政村总数的88.5%;有9个村没有卫生室,占行政村总数的11.5%;人均
8
教育支出41元,卫生支出支出25元,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0%。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
5、生态环境脆弱,土地承载能力有限。片区全部为山区,海拔高,气候恶劣,旱涝灾害并存,泥石流、风灾、雨雪冰冻等灾害易发。部分地区水土流失、石漠化现象严重。土壤瘠薄,人均耕地面积为1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2%。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尖锐,产业结构调整受生态环境制约大。
6、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2010年片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民纯收入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13%和46.12%,与2001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62元和农民人均纯收入914元相比,差距进一步拉大。2010年片区内城乡居民收入比为4.97:1,由于山高坡陡,山大沟深,土地瘠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县内各乡镇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差距明显。 (五) 发展机遇
尽管存在不少困难,但也有一些难得的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就西部大开发、扶贫开发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明确了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总体思想、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提高扶贫标准,极大地激发了贫困地区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9
创造性;二是国家“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区域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片区承接东部地区和中心城市产业转移、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三是国家将云南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作为国家战略来推动,为我县建设连接成渝经济区和滇中经济区重要经济走廊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四是随着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家有能力、有条件加大对连片特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五是乌蒙山贫困片区的贫困问题更加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六) 重大意义
加快我县区域发展,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有利于贫困人口整体脱贫致富,有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有利于推动多民族交流与交往,有利于保障长江流域生态安全,有利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对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和社会和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对深入探索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新机制、新体制和新模式,为新阶段全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贫攻坚提供示范,实现国家总体战略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0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基础;着力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形成全社会扶贫和全方位协作新格局,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率先实现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目标。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加快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片区发展为扶贫攻坚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有效提高扶贫攻坚整体工作水平,使各族群众特别是贫困人口共享发展和改革成果;通过扶贫攻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推动和加快片区发展。
11
2、坚持加快发展与改革创新相结合。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探索、锐意创新作为推动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强大动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允许在相关领域先行先试。促进区内优势互补与协作发展,积极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加快对外交流合作,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全社会扶贫新格局。
3、坚持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相结合。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以产业园区为重要载体,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严格保护耕地,改善生态环境。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水平建设,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形成良性互动格局。
4、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更加注重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大力促进各种资源向最困难的地区、最贫困的人口倾斜,确保贫困群体优先受益。
5、坚持统筹协调与突出重点相结合。促进连片特困地区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着眼长远打牢发展基础,又要立足当前解决突出问题;既要统筹区域整体发展,又要着力突破最薄弱环节;既要通盘考虑总体规划,又要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6、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支持相结合。片区广大干部群
12
众是促进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主体,要继续发扬不等不靠、自经中不息和艰苦奋斗精神,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国家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指导,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解决片区发展的特殊困难。 (三)战略定位
1、人口控制、生态建设、扶贫攻坚综合试验区。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探索区域发展和扶贫开发统筹推进新路子,探索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合力攻坚新格局,探索连片开发与扶贫到户相结合新途径,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创造和积累经验。
2、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大通道。充分发挥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及将云南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的政策优势,深化跨省市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跨省交界欠发达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途径、新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3、重化工及清洁载能产业区。将我县建成区域内有重要影响的重化工及清洁载能产业集聚区。
4、生态旅游文化区。利用丰富独特的山水生态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省际生态文化旅游协作,建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生态文化旅游区。
5、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按照《全国主体功能
13
区规划》要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 (四)发展目标
到2015年,初步形成区域内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与体制,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骨架基本形成,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1、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高于10%。综合交通运输骨架基本形成,县城通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所有乡镇和95%以上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所有自然村(村民小组)通砂石路,城镇化率明显提高,达到35%以上。
2、扶贫攻坚实现新突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10%,贫困人口数量减少50%以上。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增强,扶贫开发合力攻坚机制基本形成,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初步扭转。
3、民生改善迈上新台阶。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九年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医疗保障水平全面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实现新型
14
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城乡公共文化、广播影视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逐步实现人口均衡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4、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天然林得到有效管护,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7%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重点生态功能区得到有效保护;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水平明显下降;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建成比较完善的预警、监测系统和较强的救援处臵能力。
5、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与周边地区和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努力扩大城乡居民就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结构优化、密切协作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实现同步增长,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扭转;区域协作体制机制全面建立、高效运转,区
15
域发展步入一体化协调发展轨道。民族团结稳定、社会和谐繁荣,与全国基本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专栏1 主要发展指标 1、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在“十二五”期间高于10%,“十三五”期间高于12%。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在“十二五”期间高于8%,“十三五”期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在“十二五”期间高于10%,“十三五”期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城镇化率在“十二五”期末达到25%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35%以上。 5、人均教育、卫生、社保和就业四项支出在“十二五”期末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60%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80%以上。 6、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在“十二五”期末达到80%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90%以上。 7、人口自然增长率在“十二五”期末下降到8‰以内,“十三五”期末下降到7‰以内。 8、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在“十二五”期末下降到1.7吨标准煤以下,“十三五”期末下降到1.2吨标准煤以下。 9、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在“十二五”期末下降到200立方米以下,“十三五”期末下降到160立方米以下。 10、森林覆盖率在“十二五”期末达到57%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60%以上。
三、 空间布局 (一) 功能分区
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依据整体保护、点状发展的原则,将片区划分为三个区。
重点发展区。主要包括县城和乡镇集镇,约占区域总面积的7%。要充分利用城镇空间和产业基础条件,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适度集中人口、集散产业,着力提高综合承载能力。
农业生态区。主要包括矮山河谷及二半山地区,约占区域总面积的62%。以种养殖业为主,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
16
生态保护区。以高(深)山区为主,包括森林、荒山荒坡、封山育林区、自然保护区,坡度在25度以上,粮食单产150公斤以下的耕地等区域,约占区域总面积的31%。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主,按照“高山绿色银行(林产业)”进行规划。除适当发展生态旅游、种养殖业和必要的科学试验外,限制其他生产建设活动。结合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人口适当异地安臵。
(二) 空间结构
主体空间结构。依托铁路、高速公路,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昆明、成都、重庆等周边重要城市及重点经济区的经济联系,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人口适度集聚,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三) 城镇布局
重点城镇。加强县城及10个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提高人口集聚能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就业渠道,带动当地群众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
四、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保护环境、协调推进的原则,统筹区域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连通内外、功能配套、安全高效、适度超前的现代化基础
17
设施体系,为片区扶贫攻坚创造良好条件,为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一) 交通
1、交通主通道。建设“三横三纵”交通主通道,积极推进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的重大项目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对完善主通道、消除省际断头路、促进旅游业发展等有重要作用的重大项目,建设和完善豆沙镇、中和镇、普洱镇、滩头乡、兴隆乡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形成连接昭通、宜宾、彝良、永善、筠连等城市的综合运输通道。
2、区域内交通网络。重点推进交通主通道联络线、通县公路、县际断头公路建设,建设农村公路硬化工程,扩大路网覆盖面,提高公路技术等级,完善路网结构,实现区域内所有乡镇通沥青路(部分乡镇通高速公路和二级公路),所有行政村通水泥路,所有自然村(村民小组)通沙石路。配合国家铁路网规划,建设一批对改善乌蒙片区交通条件以及应急保障具有重要作用的高速铁路。积极推进跨片区运输合作和交通协同管理,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逐步实现交通一体化。
专栏2:盐津县交通“三横三纵”路网规划 “三横”主要指:1.水麻高速公路(盐津段,串丝至普洱至中和至豆沙)(待建)。2、豆沙至老黎山至新区四级公路(途径豆沙古镇至风景区老黎山至新县城水田坝)(待建)。3、柿子至普洱二级公路(该路途径柿子工业园区至老县城盐津镇至普洱镇)(待建) “三纵”主要指:1.柿凤二级公路(该路途径柿子乡、庙坝乡)(已建)。2、新区至水田坝至青龙咀二级公路(该路连接新区至水田坝至中和G40高速公路)(待建)。3、盐电二级
18
公路(该路途径盐井镇、牛寨乡)(待建)。
(二) 水利
1、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统筹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实施流域综合整治和上下游水资源联合开发与调度,建立政府调控、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管水、用水、节水机制,推进水资源有偿利用和水价综合改革,大力发展低耗水、高产出的节水型农业与清洁型、循环型高效节水工业。
2、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积极推进重点水库和提水工程建设,提高区域供给、水资源调蓄能力、区域调蓄防洪能力,有效缓解工程性缺水问题。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大水土保持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做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重点灌区节水改造。加强中小河流重点河段防洪工程建设。建设抗旱水源工程,统筹推进防汛抗旱指挥、气象、水文预报预警体系建设。
3、加强水环境安全监测。建立防汛抗洪预警预报系统和山洪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加大对城乡集中饮水水源的保护力度,科学调整并划定水源保护区,确保水环境安全。
专栏3:水利设施重点建设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塘、库、堰、渠整治为重点,增加库、塘、堰的蓄水容量和沟渠的排灌能力;重点抓好落雁乡三龙滩水库、普洱镇水子冲水库;全力推进全县农村人饮安全工程;新开工建设省政府双百工程14956件“五小水利”工程;结合中低产田地改造,争取“十二五”末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抓好配套建设,新建
19
一批干支渠防渗工程,并继续加大力度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使既有水利设施充分发挥效用;强化对水资源的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重点抓好豆沙石门、中和、兴隆蒿芝、庙坝高坎、盐井花苞小流域治理;建立健全兴隆、牛寨、落雁、普洱、滩头等区域的山洪灾害预警预报机制。
(三) 能源
1、完善能源供应体系。调整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积极开发利用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进连接川渝气田的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和区域用气管网建设。
2、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大力推进绿色能源县建设,保护森林资源,进一步强化农村能源普及率,加强农村沼气池、节柴灶、太阳能建设,提高农村沼气池、节柴灶、太阳能普及率,加强技术服务,切实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开展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扩大小水电覆盖范围。继续完善农村电网改造,提高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用电保障水平,实现“户户通电”。
3、推进电网建设。加快变电站和输电线路的升级改造,推进电网智能化建设,逐步扩大技术应用覆盖范围。加强城乡一体化电网建设,全面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和供电质量,实现省际、县际电网互联,提高电网应对自然灾害和保障经济发展的能力。
专栏4:电网重点建设 加强和完善1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架,优化网络结构,主要项目为:新建110kV余粮弯(水田)输变电工程;配合牛寨500kV换流站项目建设,新建110kv牛寨变电站。加强35kV及以下的网架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主要项目为:新建35kV兴隆变至35kV滩头变输电工
20
林基地,在全县建成以工业原料林为主的基地;二是发展材用和笋用竹林基地,全面改造低产竹林;三是木本核桃园、板栗园油料林基地;四是盐肤木基地。 4、加强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完善乡镇农产品交易市场: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以全县10个乡镇集贸市场为基础,集贸市场、零售市场相结合,完善相关设备设施,建立健全市场法规,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和管理行为,确保市场竞争的公开、公平、有序。
二是建立大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在昆水公路沿线建立一个占地150亩的大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配套建立完善水、电、路基础设施,农产品检测站、电子信息服务平台、仓储、冷藏、垃圾处理等配套服务设施。
5、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组织,整合合作组织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扶持组建联合社,提升发展层次,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延伸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联合起来为产业提供优质服务。围绕主导产业和优质特色产业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县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150个。
(二)能源与重化工
在安全环保等配套基础设施完善达标及运行管理水平有保障的前提下,统筹规划,适度发展无烟煤等地方矿产资源,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资源综合加工能力,严格保护生态
26
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
专栏7:主要资源开发 煤炭采掘业。按照“电矿结合,煤电化一体”的工业发展思路,加快资源深度勘探,推进煤矿标准化建设和技术改造,促成现有煤矿改组、整合,加快煤炭资源开发和利用,延伸煤炭产业链,促进煤炭产业组团发展,实现煤炭资源优势转换。争取原煤年产量达到350万吨,产值达到14亿元。新建南杆门煤矿、半沟煤矿、桃子煤矿、碳沙湾煤矿、正沟煤矿、寨子沟煤矿,建煤选厂2个。 矿冶化工业。按项目实施进度,促成伊力集团实施60万吨电石化工项目、中大集团实施20万吨电石化工项目,使县内电石生产量达到115万吨规模。延长电石产业链,生产下游产品,引进企业投资实施PVC系列加工项目和离子膜烧碱项目;推进150万吨石英砂开发和10万吨工业硅项目顺利实施;争取产值达到106.24亿元。新建100万吨伊利集团电石厂、20万吨中大集团电石厂,力争建成我省最大的电石生产基地;不断延伸电石产业链,建设30万吨双氰胺项目;开发利用丰富的石英砂、石灰石资源,逐步形成工业硅、高档化学硅、硅合金等产业集群。以石英砂为依托,重点发展高档硅产品加工业。 水电开发业。加快推进以白水江、关河、横江水能梯级开发为主的中小水电开发进度,全县在建和拟建中小水电站全部建成,使装机容量达到50万千瓦以上,产值达到3.9亿元。建成横江万年桥、燕子坡电站、牛栏沟电站、林家渡电站、七里半电站和白水江麻柳电站。 建材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的新型建筑墙体材料和建材工业,重点是引进新的水泥生产工艺,扩大水泥生产规模,促进水泥建材产业升级转型。引导石特水泥厂加快技术改造和创新步伐,新建120万吨的电石渣利用生产线,推广煤矸石烧砖工艺,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降耗,产值达到4.39亿元。新建陶瓷地板厂、花岗石地板厂、页岩地板砖厂;扩建全县采石采砂厂,规模达到500万m3
(二)旅游业与民族文化产业 旅游业:
1、重点景区和线路
依托盐津县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美的生态旅游资源,着重突出古道雄关、关隘文化、古镇、喀斯特自然山水峡谷风光和乡村特色,以豆沙古镇为龙头,以水麻高速和关河为发展轴,以豆沙古镇旅游、峡谷风光游、乡村生态旅游、喀斯特山水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科考探险旅游等旅游产品为主要支撑,把盐津县建设成为背靠云南,面向川渝黔乃至中原地区的“雄关古镇旅游休闲胜地”。未来努力形成主
27
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旅游线路。
专栏8:旅游线路 1、区内环线:豆沙古镇—中和水乡风情游—新县城山水园林游—老黎山乱山子生态休闲游—白水江、关河峡谷观光游—溶洞探险游—生基民族风情游; 2、沿江线:莲花洞—白水江景区—三股水瀑布—关河风景长廊—关河平湖。 3、区域联合旅游线路 3.1昭阳区渔洞湖水景乐园、大龙洞等休闲观光游—大关黄连河瀑布等生态观光游—团结峡谷观光游—豆沙古镇—中和水乡—大佛山森林公园景区—普洱风情小镇—绥江夫人坝梯田等观光游; 3.2昭阳区渔洞湖水景乐园、大龙洞等休闲观光游—大关黄连河瀑布等生态观光游—溪洛渡休闲度假旅游—豆沙古镇—老黎山乱山子森林公园—盐井风情小镇—牛寨山水避暑胜地; 3.3宜宾竹文化旅游、 酒文化名城旅游—威信红色旅游—小草坝景区旅游开发—大关黄连河瀑布等生态观光游—豆沙古镇; 3.4宜宾竹文化旅游、 酒文化名城旅游—水富大峡谷旅游景区—普洱风情小镇—老黎山乱山子森林风景区—豆沙古镇—大关黄连河瀑布等生态观光游—昭阳区渔洞湖水景乐园、大龙洞等休闲观光游。 4. 大区域旅游路线 4.1昆明—昭阳—大关—盐津—乐山—丽江—昆明; 4.2昆明—昭阳—盐津—宜宾—重庆; 4.3昆明—昭阳—盐津—乐山—成都。 5. 专题旅游线路 5.1生态养生游:水田新区—老黎山乱山子生态休闲游—中和水乡风情体验。 5.2生态科考探险旅游线路 豆沙古镇—白水江风景区—三股水瀑布—万亩竹海; 豆沙古镇—老君山—长胜溶洞; 豆沙古镇—乱山子—老黎山。 6.民族风情体验:豆沙古镇—中和水乡—普洱风情小镇—生基苗族村寨。 7. 乡村旅游:豆沙古镇—上村旅游—赵溪村乡村游—花鱼坪休闲度假区—黄平河乡村旅游。 8.库区之旅:关河库区—白水江库区。 9. 会议之旅:豆沙古镇—中和镇—普洱镇。 10.自驾车休闲之旅:豆沙古镇—盐井风情小镇—牛寨山水避暑胜地—小石林。 2、旅游设施建设。
提高和建设公路质量等级;完善和改造联系各旅游区、点之间的旅游道路,建设旅游环线;规范旅游交通运输。美化沿江公路旅游环线、不同旅游区间的旅游干道采用不同植物绿化;尤其要对各特色乡村、新农村示范点道路进行生态设计。完善交通干线、旅游区支线的旅游标识和解说系统。
28
专栏9:旅游设施建设 古道观光开发:五尺道上有243个马蹄印,是豆沙关重要的历史遗迹。应在沿路设置详尽的解说牌标志,介绍五尺道和马蹄印的历史渊源,使游客真正体会到“古道”的文化底蕴。 汇同溪特色乡村游:汇同溪是五尺道上的一个驿站,古道、古建筑等古元素保存良好,开发特色乡村游,也是豆沙古镇游的一种补充。 云南多民族文化风情园:盐津自古即为川滇门户,是中原入滇的主要通道之一,这不仅是云南的北大门,也可通过多民族风情园的建设成为反映和展示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社会文化风情的窗口。在此可以领略各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村舍建筑、生产、生活、宗教习俗。 豆沙关隋代古城堡:雄踞于豆沙古镇南约500米的五尺道间,始建于隋朝,是利用五尺道雄奇险峻的自然形势,用大石条砌成的一座军事性城堡,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石门关”三个古朴劲拔的大字由当代书法家楚图南先生所书。古关是豆沙重要的历史古迹之一,在开发过程中重点突出“险”字,同时登石门雄关,俯瞰五尺道、关河水,对望僰人悬棺,远眺五道并行,可体会 “咽喉巴蜀、锁钥南滇”的意境。 唐代袁滋题纪摩崖石刻:唐代袁滋题纪摩崖石刻是国家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和旅游吸引力。为了能很好的保护古迹,同时又能方便游客参观,可在附近的岩壁上复制石刻,且配以详尽的解说系统,使游客可从视觉、触觉和听觉上全方位的感受石刻古迹,了解唐朝时期的历史风云,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僰人悬棺、僰人山寨:僰人文化具有极大的神秘性和吸引力,虽然国内其他地区也有多处僰人悬棺遗址,但是像豆沙这样能非常方便地观看到的却很少,因此它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还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有条件做成国内知名的僰人文化旅游区。但是,目前对豆沙僰人文化的开发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甚至没有基本的观看设施和解说系统。僰人文化神秘幽远,因此需要配备详尽的解说系统,包括导游讲解、图片资料展示等,使游客能深入的了解僰人文化。并依托僰人文化,打造僰人山寨,开发僰人悬棺表演节目。县旅游局已经规划在古镇内建僰人山寨、餐饮用房、剧场、陈列馆等。从僰人民俗文化、民族文化、文化遗产、服饰、饮食文化几个方面开发运营。 宗教朝拜:清代观音阁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为如意斗拱装饰的三重檐歇山顶式建筑。左、右、后三面依岩为壁,阁门高悬洞口,飞阁凌空,内有泥塑观音等神像数尊,并有形似观音的钟乳石,飞檐画栋,均有慈航普渡众生的浮雕壁画,造型别致。游客可体验佛教文化,寻找心灵的寄托,可洞经佛祖感悟人生。 豆沙古镇风情街区:古镇风情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体验旅游项目,现在发展的态势非常好,豆沙古镇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应积极开发古镇观光、古驿道文化休闲度假、宗教朝拜、乡村生态旅游、农家乐体验游、土特产购物游、自驾车旅游等优势和特色旅游产品购物。 豆沙四季观光果园:在豆沙古镇外围区域通过产业调整发展绿色农业,形成较大面积的生态果园,农作物的农业产业观光区。将自然景观观光与农业观光相结合,丰富旅游者的游程,丰富旅游购物商品的种类。 豆沙关儿童乐园建设项目:项目的实施有利于豆沙古镇旅游产业合理发展、开发的利用,增添新的亮点、看点和文化氛围,提高豆沙在全省、全国的知名度,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和推进小集镇建设步伐,形成度假和体验康体的好地方。 老君山建设项目:老君山地处豆沙古镇背面,高速公路贯穿,出入川滇的主要交通要道,建设开发老君山项目是丰富豆沙古镇旅游产品的主要措施。在老君山景区内将新建观光台、观光步道、书法碑林、寺庙等。 29
3、旅游产品多元化开发
旅游购物品的开发及其市场培育,不仅有利于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增加地区财政收入,而且也能够促进盐津县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就业途径。同时还可增强盐津县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专栏10:重点发展三大旅游购物品系列 1.生态绿色食品系列:充分利用盐津生态环境良,物产丰富的优势,开发无污染、纯天然的绿色食品系列。如竹笋、乌骨鸡、腊肉、茶叶、山菌等。 2.竹制品:盐津县竹类丰富、覆盖面积大。可利用这一优势,提高知名度,发展如竹编、竹刻、竹雕、木刻画等旅游工艺品,作为旅游者馈赠亲友的佳品。 3.水晶工艺品系列:将水晶玉进行加工,开发成为各种方便携带的旅游工艺品或旅游纪念品,这将对特种旅游者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在加工工艺和艺术创意上再进行深度挖掘,根据市场需求开发研制出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集美观、实用、艺术为一体的旅游纪念品。 民族文化产业:
1、特色民族文化品牌的传承与保护。加强对我县散杂居苗族地区的饮食、服饰、手工业品、歌舞、乐器、口碑文学等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抢救、整理和保护,弘扬我县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加强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抢救和整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
2、大力扶持民族文化精品工程。大力扶持民族文化精品工程,以我县开发建设水田坝为契机,建设一个具有浓郁苗族特色的集居住、餐饮、购物为一体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制定特殊优惠政策,推动具有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
3、民族文化设施建设和民族文化及自然遗产保护。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设施是民族文化及自然遗产
30
保护的载体。
4、发展民族工艺品。大力支持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方民俗文化特色手工业品的发展,重点支持民间剪纸、苗族手工服饰、芦笙制作等,推进民族手工业传承与创新,并给予优惠政策和优先支持。
5、改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人居环境。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发展民族特色体育。加强城乡体育健身场地和实施建设,鼓励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体育健身项目,例如射弩、高跷等,选拔体育人才参加全市、全省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增加少数民族群众参与锻炼的积极性。
专栏11:民族文化重点建设 加强对我县散杂居苗族地区的饮食、服饰、手工业品、歌舞、乐器、口碑文学等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抢救、整理和保护,弘扬我县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加强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抢救和整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八十年代末期,经县文化馆收集整理,县民委、文化局编印《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盐津故事卷》、《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盐津歌谣卷》之后。2005年在全省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中,盐津县文化馆收集整理的民间音乐《打鼓草》、《关河号子》、《民间舞蹈传承人刘仕忠》,民间工艺《庙坝火纸》、《民间风俗礼仪传承人贾书相》、《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区豆沙镇石门村》经县政府同意列为盐津县第一批县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名录。其中民间音乐《打鼓草》、《关河号子》、《庙坝火纸》、《竹雕工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区豆沙镇石门村》申报为昭通市第一批市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名录。目前,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7项,其中市级保护名录有5项,省级保护名录有1项,县级1项。 规划建设水田新区图书馆、水田新区影剧院、水田新区博物馆、水田新区体育馆、黄葛槽新区图书馆、黄葛槽新区文化馆、盐津老城区文化馆、十个乡镇的带看台的蓝球场等文化基础设施。民族文化保护:主要保护五尺道遗迹、马蹄印、豆沙关石刻及僰人悬棺、恢复石门关守卫等保护僰人的文化、保护马帮文化和恢复马帮生活体验,重点恢复傩戏、牛灯、车灯、狮杆表演保护恢复关河古渡口、纤夫文化、关河号子。自然遗产的保护主要有秦五尺道、唐袁滋摩崖石刻、石门关、三关楼石塔、乌蒙王“阿杓墓”等。逐步完善我县景区内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特别是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体系,突出历史文化脉络,重点保护历史遗存及其环境,充分发掘其中的文化内涵。 为了进一步改善少数民族散居地区的人居环境,实施1000户散杂居少数民族群众的水、电、路、房和居住环境的改善工程,每户补助2万元,彻底改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人居
31
环境,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发展民族特色体育。
(四)现代服务业与新型产业
1.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交通优势和集散能力,建设区域综合性物流中心,完善与物流相配套的运输场站、仓储、商品配送、信息网络服务等综合服务平台,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在重点城镇建设物流节点。
专栏12:重点物流建设 依托现有的商品流通市场和仓储设备,发挥区位优势,以水富内河航运港、内昆铁路货运站为主轴,以水麻高速公路和普柿二级公路沿线为次轴,着力打造连接滇川渝的物流大通道。重点建设黄毛坝物流园区、普洱物流中心、豆沙物流中心,实现货物集散、货物中转、配送、物流信息服务、商品展示交易、贸易洽谈等综合物流服务功能,成为滇东北地区重要的物流平台。 加快发展乡镇及县市间贸易物流。以黄茅坝现代物流中心和现有物流企业为支点,横向发展周边乡镇及周边各县乃至外省县市的贸易物流业,在周边县市建立物流节点和合作伙伴,形成以区域合作为基础的物流区域联合体,保障商品畅通无阻,实现区域间无障碍物流。县城计划建设粮食批发市场、水井街农贸市场、黄葛槽综合批发市场、水田坝综合批发市场、庙坝综合批发市场、柿子综合批发市场、中和综合批发市场、豆沙综合批发市场、普洱综合批发市场、牛寨综合批发市场,计划投资1500万元。继续“万村千乡工程”建设,巩固和发展农家店,发展乡村集贸市场。 加快物流资源整合,大力培育和发展现代物流企业,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带动战略。建立一批现代理念和现代设施配套的物流企业或配送中心;成立一批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的物流专业公司;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企业;通过改制、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整合一批分散经营的个体物流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吸收社会资金进行产权改造,组建几个有特色的大型物流集团,实现规模化经营。 增强邮政电信服务能力,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促进信息服务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融合,加快行业信息化应用,建设包括商务投资、金融、物流、产品质量检验检疫、旅游、劳动力、科技、文化等综合性和专业性信息在内的信息交流服务中心。 加强大型专业市场建设。依托我市的矿产资源开发优势,规划建设矿产开采加工设备和矿产品交易大型专业市场,建设大型建材批发市场。依托我县的生物资源开发优势,努力建成茧丝绸、丝织、农特产品等区域性的交易中心,加快开展一批新市场的筹建工作。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工程”建设,巩固和发展农家店,积极采用“农改超”等多种形式改造、提升传统农贸市场。 2.商贸服务业:加强城乡商业网点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形成以专业批发为主、特色零售为辅,辐射功能强、业
32
态完善、服务配套、规范有序、活跃繁荣的商贸服务格局。
3.家庭服务业: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和病患陪护。鼓励各种资本投资创办家庭服务企业,规范市场秩序。
4.金融、科技和信息服务业:完善城乡金融服务体系,提升中心城市金融综合服务能力,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加强科技信息服务的区域合作,提升科技服务水平。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和医疗等信息综合应用和资源共享。
(五)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协作发展
1、推进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管理,强化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实施减排科技术示范工程,积极推广低碳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因地制宜承接产业转移。利用当地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和省会城市产业转移,合理确定承接重点,把承接产业转移与调整自身产业结构结合起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市场竞争力。
3、促进产业园区集约发展。统筹规划产业园区建设,合理确定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提高产业集聚效益。支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鼓励协作区与东部地区共建产业园
33
区,积极引进优秀管理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支持有条件的产业园区适当扩区调位,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申请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
4、建立产业协作发展机制。积极探索产业协作发展利益共享机制,促进产业优化布局,重点建设 等特色产业集聚区,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形成优势资源共同开发、产业园区共同建设、发展利益共同享有的产业协作发展格局。支持异地兴办工业园区,实现基础共建军、产业共育、利益共享、环保共担的机制。
(七)产业化扶贫
建立健全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利益联结、分享机制。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对贫困村建立和贫困农户加入农村合作组织给予特殊扶持。发挥各种合作组织、农村致富带头人、经纪人等在带动贫困农户和协调企业方面的纽带聚合作用,促进企业和贫困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加大扶贫贴息贷款的投放力度,创新扶贫项目贷款贴息管理机制,完善小额信贷扶贫到户形式,进一步完善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帮助扶贫对象参与特色产业开发。鼓励企业在贫困村建产业基地,为贫困农户提供技术、市场、信息等服务,优先吸纳安臵贫困劳动力就业,优先收购贫困农户农副产品。积极推行订单农业,促进农超对接。
34
专栏13:产业扶贫重点建设 发动农户积极参与。一是要选准扶贫产业。在扶贫产业的选择上,要突出区域优势、自然资源、市场需求、群众参与、长远规划等重点环节,对那些资源优势明显、市场需求稳定、覆盖面较广、符合长远发展前景的产业予以定位,确定发展目标,给予重点扶持。二是要建立产业基地。对那些条件比较成熟、发展潜力比较好的产业,有针对性地采取财政扶贫资金补助、贴息贷款扶助等方式,集中联片兴建各类产业基地,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三是要宣讲优惠政策。要通过下发宣传资料、逐户登门宣讲、张贴宣传标语等形式,把发展扶贫产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的扶持办法让群众有进一步的了解,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抓好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引导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 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是产业化扶贫的助推器,要提高贫困户的整体素质,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引导农民从传统的小农思想束缚中摆脱出来,投入到大市场中去,使他们自觉地想致富、去致富、自觉地运用科技致富。乡、村两级都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使大多数的贫困户真正掌握1-2门实用技术。 拓宽销售渠道。一是要培育好各类流通组织和能人。扶贫产业要发展,就要有针对性的培育一批产业流通组织和“中介”能人。要采取减免有关规费、重点奖励销售大户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各种能人去跑市场、开发市场,通过对市场的敏锐分析和研究,与农户签定产品销售合同。二是组建好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对有一定规模、有一定农户覆盖面和有一定前景的扶贫产业,要鼓励农户在自愿加入的前提下,组建好产业发展经济组织,由协会统一与客商和加工企业签定产品销售合同,再由经济合作组织统一为农户发展产业提供技术培训、规范产品标准、发布病虫害信息、疾病防疫、产品销售、采摘包装等全方面管理和服务。三是扶持发展好各类龙头企业。要在企业贷款的发放、企业贷款的贴息、税费的减免、产品的流通运输等方面广开绿灯,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同时,采取更加灵活的优惠政策,鼓励、吸引和扶持本县和外商来兴办种养业加工龙头企业。四是要采取比较灵活的销售举措。采取“龙头企业+经济组织+农户”、“经济组织+农户”、“企业+农户”、“流通组织(中介)+农户”等方式,积极拓宽扶贫产业产品的销售渠道,让农户吃上定心丸,从而促进扶贫产业的规模逐年壮大。 建立发展长效机制。一是建立产业风险抵御机制。对经济林木、果树种植、生猪养殖等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的扶贫产业,可以采取农户自己出一点、上级资金补一点、经济合作组织出一点的方式,为种养农户购买农副产品种养风险保险,以应付突发的不可抵御的自然灾害。二是建立产业协调扶持机制。对于扶贫产业发展,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研究确定扶贫产业的主导方向,协调解决扶贫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扶贫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明确成员单位的职责。各个部门也在按照扶贫产业发展的定位目标,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比如财政部门负责抓好产业补助资金的管理;农业、林业等部门负责抓好产业的技术培训、病虫害疾病的防疫和后期跟踪服务;扶贫部门负责抓好产业的选择,财政扶贫补助资金、小额贴息资金的发放、龙头企业贷款的贴息和互助资金的发放;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负责产业发展的小额信贷资金的审查;乡镇负责本乡镇扶贫产业的组织协调和牵头工作。
六、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以县城和周边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以
35
小城镇为依托,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
(一)小城镇与村庄建设
1、小城镇建设。支持一批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度假、商贸流通、加工制造等小城镇加快发展,加强道路、电力、供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建制镇功能,提高人口集聚能力,引导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适度集中,努力营造和谐平安的人居环境,形成具有浓郁区域特色的小城镇。
专栏14:重点建设 重点抓好县城三期建设的开发建设工作,加快推进中和镇苦竹坝项目的配套建设;推进县粮食储备库项目建设;推进各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特色乡镇。对我县的普洱镇、滩头乡、柿子乡、庙坝乡作为特色乡镇建设。目前我县特色集镇主要是豆沙镇,重点集镇是中和镇、普洱镇、柿子乡。 2、村庄规划建设。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农村村落。鼓励农民向中心村集聚,引导农民建设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传统风貌的住房。整合各类资金,统筹规划建设中心村公用基础设施。
3、移民搬迁。按照自愿原则,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整合生态移民、地质灾害搬迁等项目,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极差、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人口和村落实施移民搬迁。通过对口培训、定向定点招工等形式引导向中小城镇、工业园区移民。把发展特色产业与移民搬迁相结合,切实解决好搬迁户的后续发展问题。
36
4.贫困乡、村整体推进。县政府要加强整村推进规划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整合资源,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一是做好规划前的培训;二是通过听、看、走、访及召开村民大会等多种形式让村民参与项目规划,了解村民需要什么,想建什么,发展什么,充分尊重农户意愿;三是召集乡村干部,知名人士,工程师等对项目建设进行论证,并制定村级规划;四是县政府与乡(镇)人民政府签定项目建设责任书;五是整合部门资金,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六是加大扶贫投入,由于我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农村农民居住分散,山高坡陡,基础设施极为落后,每一个整村推进项目资金仅15万元,既要解决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又要解决农户的增收问题,困难较大。因此,由于投资的限制,导致还有相当比例的贫困农户享受不了党和政府扶贫的优惠政策。
(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1、乡村道路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所有乡镇到县城公路基本达到三级标准,100%行政村通公路,其中95%以上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100%村民小组通沙石路,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安保工程。
2、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生产用电。因地制宜,加强灌区渠系配套建设,修建一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针对贫困人口的需求,制定专门规划,实施山丘区小水窑、小水池、小
37
塘坝、小水渠、小泵站“五小水利”工程。加强农村生产用电保障。
3、土地整治与农田改造。推进土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耕地质量保护”项目,提高耕地质量。发展设施农业。
专栏15:重点设施建设 受自然气候因素的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自然风险约束极为突出,要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必须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升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一是加快中低产田地改造步伐,全县计划改造中低产田地5.5万亩;二是建设高稳产农田7万亩,建坡改梯3.5万亩,三面光排灌渠40条30公里,田间耕作道30公里,旱浇池200口,容量2万立方米;三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0万亩;四是农业机械化建设重力滴灌700亩,建设微型冷库10个,增氧机26台,建机耕道10公里,推广微耕机4000台,农机总动力达16万千瓦。
4、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开展坡改梯及坡面水系工程建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以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小流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合理规划安排小流域内的农林牧业生产用地,加强统一管理,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 (三) 改善人居环境
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鼓励有条件的城市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吸引社会资金和农民投资参与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和管理,提高农村饮用水水质和保障水平。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全面解决边远地区无电农户用电问题,实现户户通电。积极推进乡村公路向较大村民
38
小组和居民点延伸,大力改善人行便道和田间耕作便道条件。完善村组道路管养机制。推广应用沼气、节能灶、固体成型燃料、秸杆气化等生态能源建设项目,适当发展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促进清洁能源广泛使用。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完善农村基本住房保障政策。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四改工程”,加强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控制和降低农药、化肥、农膜等污染源。绿化美化农村“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专栏16:农村危房改造 改造标准:砖混(瓦)结构,3口人40平方、5口人50平方、6口人以上70平方 补助政策:每户1.5-2.5万元,享受1-3万元贴息贷款。对于扶贫对象,专项扶贫资金还可适当补助。
七、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把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培养自我发展能力作为促进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着力点,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不断扩大就业,以增加农民收入和脱贫致富奔小康为核心,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以宣传服务,信息服务、培训服务、维权服务、政策服务为手段,扩大劳务输出渠道,变被动输出为主动输出,变自发输出为组织输出,变盲目输出为有序输出,变无技输出为有技输出,促进劳动力资源的有效流动和合理配臵。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
39
作、能人带动、信息先导,力求外输、内转、回引相结合,不断拓宽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的渠道,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盐津社会目标进程。
(一)规划目标
到2020年,规划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为15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80%,计划开展各种农村劳动力培训11.5万人次,预计实现劳务收入25亿元,比2010年基本翻两番,年人均务工收入达2.1万元,务工纯收入达到1.2万元以上,带动40%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变“农民为市民”。在劳动力资源中形成30%的劳动力在外务工,40%的劳动力进入城镇转移在县内从事二、三产业,10%的劳动力从事季节性用工,20%的劳动力在农村从事耕种土地的第一产业。
(二)就业促进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1、合理调整就业结构。将二、三产业作为扩展就业的方向,调整三产结构,逐步增加三产从业人员比重。构建农村、小城镇、城市三级城乡就业平台,将小城镇作为农村就业转移的主阵地。对农民进行分类引导、差别培训、合理转移,推动兼业型农民转变为职业性、专业性农民。
2、扩宽就业渠道。立足本地开发就业岗位,鼓励县内企业优先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以旅游业为先导,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业、公司制农业企业、小微型企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开辟公益性岗位,支持自主创业、自谋
40
小学都有网络视频收视点和计算机教室。用于教师远程培训和组织远程教学。充分发挥名校、名师的作用。加快开发适合农村教育、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优质教学资源。并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库和成套教学光盘、网上送教下乡等形式,努力实现资源共享。
5、实施教育经费保障工程
从2011年开始设立偏远山区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严格执行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要确保中小学公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达到省定定额标准,同时足额下拨学生公用经费和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的“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和“两免一补经费”,并监督经费的使用情况。
6、实施教育结对扶贫工程
建立和完善县直学校与村级小学的教育结对扶助帮困体系。把改善村级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整体提升办学效益作为帮扶重点,在学校管理、师资培养、教育教学和教育设备等方面进行帮扶,实现教育帮扶社会化。结合实施“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爱心营养餐工程”,深入开展“校企结对子,学校手拉手,教师肩并肩”活动。同步开展“对口扶贫支教工程”和“民族村教育结对子工程”。争取在2015年内使偏远山区学校办学水平有较大提高。
7、实施人才素质工程
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农村中小
46
学教师素质提升和骨干教师培养工作,对农村中小学校的校长、教师采取挂职锻炼、专题进修、专项课题研究等方式,进行免费培训,提高农村中小学校管理水平和师资队伍专业水平,每年培养200名左右学校管理和学科教学带头人,搭建提高农村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的平台。
加大吸纳优秀本科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校任教的力度。鼓励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校任教,并实行5年服务期制度,服务期满经考核合格,本人要求流动的给予优先安排,并在评先评优上进行政策倾斜。积极引导和鼓励名师、高级教师等骨干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校讲学、任教,建立城镇骨干教师为农村中小学校服务责任机制。从2006年起,凡1970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城镇中小学教师,完善农村教师合理流动的机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专栏18:教育扶贫重点建设项目 1、教育扶贫攻坚目标:按照“高中向县镇集中、初中向乡镇集中、小学向村委会所在地集中”的三集中原则,结合新一轮学校布局规划调整,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争到2020年,基本改变村以下学校规模小、条件差、质量低的现状,实现标准化学校至少“一村一校”的目标,缩小城乡学校办学差距。到2020年,规划改扩建和新建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12所,完全小学93所(其中:寄宿制完全小学89所),幼儿园34所(其中:县直幼儿园8所,集镇中心幼儿园8所,村级幼儿园17所,民办幼儿园1所),全县共计改造和新建各级各类学校142所。到2020年,学前1年幼儿在校生2880人,学前3年在园幼儿4560人,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70%;小学在校生达到43400人,7~12周岁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初级中学在校学生18000人,12~15周岁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9%;高中在校生10800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职业高中在校学生2400人。 2、启动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自2011年开始,根据规划保留的各类学校预测的2011~2020年在校生平均数确定办学规模,按照《农村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和《城市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进行校舍改扩建规划测算,保留安全的校舍,加固B、C级校舍,拆除D级危房校舍进行重建,新建缺配的校舍等方式进行全面改造。根据测算新建水田新城高级 47
中学1所,需要新建校舍建筑面积30950平方米,需要资金4642万元;改扩建2所完全中学,需要新建37564平方米,需要资金5634万元;改扩建和新建初级中学12所,需要新建122369平方米,需要资金18355万元;改扩建和新建完全小学93所,需要新建336303平方米,需要资金50441万元;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34所,需要新建41800平方米,需要资金6387万元。2011~2020年的十年间共计需要新建校舍建筑面积568986平方米,需要校舍改造总资金85459万元。 3、启动实施食堂、住宿楼改造工程:在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中,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薄弱改造计划,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改善偏远村小学生住宿和食堂条件,推动农村中小学学生营养计划的全面实施。凡属危房的学生宿舍和食堂都要通过拆除、扩建、加固或新建等方式进行全面改造。力争5年内,改变中小学食宿“脏、挤、乱”的状况,实现生均宿舍建筑面积3~5平方米、食堂建筑面积0.5~l.0平方米、学生宿舍2人1床(高低铺)的目标,从根本上改善寄宿制学校的食宿条件。同时要充分利用省、市为中小学食宿改造配套的优惠政策落实土地指标,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学校通过招商引资和捐资助学来推进食宿改造工程。根据全县各级各类学校食堂和住宿楼现状进行缺配规划,尚需要新建水田新城高级中学食堂1800平方米、住宿楼12000平方米,概算资金2070.00万元;扩建2所完全中学食堂1800平方米、住宿楼20700平方米,概算资金3375万元;扩建和新建12所初级中学食堂900平方米、住宿楼42300平方米,概算资金6480万元;扩建和新建97所完全小学食堂18000平方米、住宿楼107800平方米,概算资金18870万元。2011~2020年的十年间共计需要新建学生生活用房205300平方米(其中:食堂22500平方米,住宿楼182800平方米),需要学生生活用房改造总资金30795万元。以上生活用房改造总资金已经列入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总资金中,本项目仅只作为一个改造实施项目进行单列。 4、全面实施学前教育试点项目工程:努力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并举、优质协调、充满活力的学前教育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为适龄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保障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为幼儿和家长提供方便就近、灵活、多元的学前教育服务。使之形成以县直幼儿园为龙头,乡(镇)中心幼儿园为主,村级幼儿园为辅的学前教育办学模式。以当前启动的“学前教育试点项目县”为契机,全面提升学前教育办学水平。新建和改扩建34所幼儿园,需要新建幼儿园校舍41800平方米,概算资金6270万元。以上幼儿园建设改造总资金已经列入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总资金中,本项目仅只作为一个改造实施项目进行单列。
(二)医疗卫生
1、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重大疾病防控等专业公共服务网络,支持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急救机构建设,完善农村急救体系。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防控和应急处臵能力,有效控制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人畜共患疾病。
48
专栏19: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要有新突破 建立高效灵敏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重点夯实疾病预防控制网底,进一步提高各级疾控人员的工作水平,完善疾病监测和报告体系,提高对疾病的监测、分析和预警能力,确保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反应灵敏、高效运行。加强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加强卫生监督专业队伍、乡镇监督员队伍建设,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水平;进一步落实执法责任制,规范执法行为,健全监督约束机制,保证公正执法。 健全突发公共卫生管理应急机制。加强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建设,建立部门间合作机制和社会预警机制。逐步完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开展卫生应急处置演练,建立高效灵敏的反应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县公共卫生网络信息系统,提高信息监测、报告和预警工作。加强对传染病暴发疫情、急性食物中毒、饮用水安全事故、化学性中毒等涉及社会安全和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控制和应急处置工作,保障社会公共卫生安全。 控制传染病发病。认真实施《传染病防治法》,突出重点,强化管理,落实各项控制措施。加强疾病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科学预测疾病发展趋势,提高疫情处置能力。确保霍乱、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疟疾、伤寒与副伤寒等重点传染病不发生大的暴发流行。甲乙类传染病法定报告发病率低于150/十万。 加强职业病防治。全面控制慢性职业中毒,基本控制特大职业中毒事故;煤炭、化工等重点行业的职业危害基本得到控制,为劳动者提供安全、健康的作业环境,从业者人人享有职业卫生保健。到2015年,职业病每年体检覆盖率达95%。 加强地方病、寄生虫病控制。加强病情监测,加大综合干预力度,开展健康教育,增强群众防病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积极开展患者治疗,减轻患者病痛,恢复其劳动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到2015年,各乡镇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地方性氟中毒患病率显著降低。 认真落实儿童计划免疫制度。全面贯彻国务院《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到2015年,全县儿童“五苗”接种率达95%以上,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达到在医疗机构出生儿童达90%以上,在家出生儿童达到75%以上。 加强妇幼保健工作。以实施《母婴保健法》和《盐津县妇女发展纲要》、《盐津县儿童发展纲要》为重点,加大对从事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从业人员的准入和监管力度,不断提高妇幼保健服务水平。加强医疗机构产科、儿科建设和管理,提高围产期保健和产科服务水平。做好妇幼保健系统化管理,开展生殖保健,提高人口素质。大力普及婚前医学检查,提倡住院分娩,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努力提高妇幼保健水平与质量,孕产妇保健覆盖率达98%以上,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75%以上,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60/十万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23‰以内,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40‰以内。 2、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县级医院和中医院建设。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合格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
49
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放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3、加强医疗保障体系和救助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参保(合)率、筹资和保障能力。通过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资助城乡低保户、农村贫困户和其他经济困难家庭人员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其难以负担的基本医疗自付费用给予补助。提高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补助标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4、改善计划生育服务水平。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基层计划生育设施、设备水平,推进优生优育。完善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优惠政策体系,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和计划生育特别扶助金动态调整机制。
5、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支持和鼓励市(地、州)县级医院通过结对子、对口帮扶等形式,帮助基层卫生院(村卫生室)提高卫生服务能力能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为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积极发展面向农村、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
6、基本建立起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群
50
正在阅读: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期末复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01-07
关于纸箱报价的前提条件05-28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03-08
S7-200温度控制12-13
vcom综合布线实训指导12-22
上学路上作文400字06-29
电影雷锋个人观后感07-30
企业破产清算有关会计处理规定说明11-07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盐津县
- 攻坚
- 片区
- 扶贫
- 区域
- 规划
- 图文
- 发展
- 授权管理协议(品牌代理)律师拟定版本
- 52例小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 2017.9班班通管理工作计划
- 乡镇党委中心组学习经验总结汇报
- 云南旅游攻略大全(刘宽)
- 心理健康网络知识竞赛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 专升本复习资料高等数学
- 基于企业文化的员工激励机制的研究(DOC 16页)
- 施工单位基础工程自评报告
- 小知识汇总
- 新版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平移和旋转》公开课教案(教材80-82
- 信访制度的功能
- 年产500台电梯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正文
- 事业单位对下属企业财务监管的原则与做法探析
- 人学校2018届九年级第三次模拟考物理试题(附答案) - 图文
- 我国各地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比较研究(2则)
- 煤气柜施工方案
- 音标认读(完全版)
- 2016年1月海淀高三上期末英语试题 - 图文
- “八礼四仪”知识竞赛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