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含三维目标)
更新时间:2024-04-11 12:0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9S16、智取生辰纲
施耐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巩固小说的有关知识:小说的概念及三要素。 2、了解《水浒传》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倾向。 过程与方法: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认识杨志的性格发展变化及形象特征。 2、学习本文环境描写和衬托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走进古典文学名著,主动阅读古代优秀作品,在历史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提高文学修养呵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认识杨志的思想性格。
2、学习作品明暗两条线索的特殊叙事方法。 教学难点: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的过程。 教学方法:问题导读法、妙点寻踪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情景导入,渲染气氛 播放歌曲《好汉歌》(多媒体显示歌词) 学生交流听后的感受。
引入课题:梁山一百单八好汉的故事在我国民间盛传不衰,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佩服好汉们的英雄豪气,喜欢他们的侠肝义胆。梁山好汉们殊途同归,但他们各自的出身、地位、命运、投奔梁山的动机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青面兽杨志。
二、阅读课文,感知情节,划分课文层次。 1、字音
趱行 嗔 虞候 朴刀 恁地 聒噪 1、 文学常识
《智取生辰纲》出自《水浒》第十六回,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我国古代四大古代小说是《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 3、划分课文层次
开端(1 — 4)杨志押送金银担,军汉天热行路苦 发展(5 — 9)黄泥冈军汉歇凉,黑松林吴用下钓 高潮(10—11)众军喝酒中巧计,七星智取生辰纲 补叙(12 段 )打破谜底说根由,枣客原是七好汉 三、分析本文的双线结构
杨志押送金银担(明)————→ 时间、地点 ←—吴用智取生辰纲(暗)
↓ ↓ ↓
开 杨志凉行热歇 内部 五月十五前平坦大路 秘密行动 端 杨志凉歇热行 矛盾 五、七日后尴尬去处 秘密行动
↓ ↓ ↓
挑夫歇凉 六 到 七星歇凉
发 杨志盘问 月 黄 七星巧答 展 干预买酒 外部 初 泥 白胜卖酒
杨志观风 矛盾 四 冈 吴用下药 中计吃酒 枣客送酒 高潮 杨志失宝 明暗相会 七星取宝 补叙 交代卖枣人和卖酒人是谁(暗线转明) 复习巩固。什么是双线结构?
线索是贯穿在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中情节发展过程的脉络。由两条线索贯穿全文的结构方式叫做双线结构。 四、课堂小结
《水浒》作为在话本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小说,非常注重人物的塑造。《智取生辰纲》就通过“智”的“决斗”,是我们既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类型的矛盾,又把握了杨志鲜明的个体形象和晁盖等英雄群像的特征,仔细咀嚼,这些人物如浮雕般凸现于纸上,使人感到亲切、自然。
五、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三组矛盾。 六、板书设计:
杨志押送金银担(明)————→ 时间、地点 ←—吴用智取生辰纲(暗)
↓ ↓ ↓
开 杨志凉行热歇 内部 五月十五前平坦大路 秘密行动 端 杨志凉歇热行 矛盾 五、七日后尴尬去处 秘密行动
↓ ↓ ↓
挑夫歇凉 六 到 七星歇凉 发 杨志盘问 月 黄 七星巧答 展 干预买酒 外部 初 泥 白胜卖酒
杨志观风 矛盾 四 冈 吴用下药 中计吃酒 枣客送酒 高潮 杨志失宝 明暗相会 七星取宝 补叙 交代卖枣人和卖酒人是谁(暗线转明) 七、教学后记:
9S16、智取生辰纲
施耐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巩固小说的有关知识:小说的概念及三要素。 2、了解《水浒传》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倾向。 过程与方法: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认识杨志的性格发展变化及形象特征。 2、学习本文环境描写和衬托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走进古典文学名著,主动阅读古代优秀作品,在历史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提高文学修养呵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认识杨志的思想性格。
2、学习作品明暗两条线索的特殊叙事方法。 教学难点: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的过程。 教学方法:问题导读法、妙点寻踪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二、分析本文的矛盾冲突。
1、阅读第一部分,讨论第一组矛盾: 杨志与军汉←—→歇与行的矛盾
杨志 观点:早晚歇,正热走,不准歇树林。 理由:路途不太平,强人出没。 众军汉 观点:早晚走,正热歇,要歇树林。 理由:天气炎热,行路艰难。 杨志态度 对军汉:谁停步,轻则骂,重则打。(专横暴烈)对虞侯:骂他们说话如放屁。 (态度不恭) 对都管:责备他没分晓,不知艰难。(不敢得罪) 解决矛盾的途径:买枣人的到来,化解矛盾。 2、阅读第二部分,讨论第二组矛盾
军汉与杨志←—→买酒与不准买酒的矛盾
众军汉要买酒解渴,杨志不准买酒,怕被蒙汗药麻翻。
解决矛盾的途径:卖枣人先吃一桶,再吃半瓢,解除杨志疑心。 3、阅读第三部分,讨论第三组矛盾 杨志与白胜←—→买酒与不卖酒的矛盾
杨志同意军汉买酒,白胜假意不卖,故意说由蒙汗药,更减杨志疑心。 解决矛盾的途径:七星劝白胜,提酒军汉吃,杨志中计,珠宝被劫。 三、分析人物性格
1、三组矛盾冲突反映了杨志怎样的性格?
A、身处险境,对形势的判断很准确。江湖阅历丰富,经验老到,办事精明、谨慎。
B、尽管他最后失败了,但他高度机警,严密监视对方,暗中提防,每一处都细致观察,不漏掉任何疑点。
C、性情暴戾,急躁,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对军汗专横暴烈,对虞侯态度不恭,对老都管不敢得罪,媚上欺下。
2、讨论:杨志为什么对人会有不同的态度?
明确:这与杨志的人生观与生活经历有关。我们看节选课文以外,小说是怎样写杨志的经历和性格的?
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出身武将世家,从小习得一身好武艺,应过武举,做到殿司制使官。所以一心想做大官,博个“封妻荫子”。因失陷花石纲而丢官,落魄卖刀。无意中杀了泼皮牛二,因此充军,不料因祸得富,在梁中书门下又做了军官。最后又失陷生辰纲,只有亡命江湖,最后只好去二龙山落草。概括小说中杨志的故事,只写了三个大的情节,归结如下: 卖刀——失意 升官——得志 失陷生辰纲——幻灭
他一心要做官,费尽心机往上爬,赔尽小心,结果依然落得一场空,无奈之下落草为寇,最后上梁山入伙。 对于杨志,他虽然最终上了梁山,人们同情他的遭遇,但鄙视其为人。他是一个骨子里一心想往上爬,而最终未爬上去的潦倒形象。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样一场\\'智\\'的激烈斗争,我们在小说中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类型的矛盾冲突中不同的人物形象,这里有个体形象,又有群体形象,作者把他们放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去展现自我,并且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五、思考题:八好汉智取生辰纲,究竟智在哪里? 六、教学后记:
9S16、智取生辰纲
施耐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巩固小说的有关知识:小说的概念及三要素。 2、了解《水浒传》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倾向。 过程与方法: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认识杨志的性格发展变化及形象特征。 2、学习本文环境描写和衬托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走进古典文学名著,主动阅读古代优秀作品,在历史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提高文学修养呵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认识杨志的思想性格。
2、学习作品明暗两条线索的特殊叙事方法。 教学难点: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的过程。 教学方法:问题导读法、妙点寻踪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二、讨论布置的思考题:
八好汉智取生辰纲,究竟“智”在哪里?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1智:假扮客商,装怕歹人;麻痹军汉,稳住杨志。(瞒天过海计) 2智:白胜挑酒,故意不卖;激化矛盾,增强诱惑。(欲擒故纵计) 3智:枣客买酒,当面吃下;酒中无药,杨志减疑。(笑里藏刀计) 4智:故意抢酒,消除疑虑;假戏真做,巧下麻药。(偷梁换柱计) 5智:白胜装气,枣客调解;送酒送枣,杨志上钩。(反客为主计)
这五智,充分利用了押送队伍面临的困难和内部矛盾,使聪明的杨志防不胜防,最终上了圈套,智取的关键是围绕“酒”作文章。 三、思考讨论:
刻画杨志的机警和内部矛盾对八好汉起何作用?为什么?
起反衬的作用。 原因:1、作者越是着力刻画杨志的机警,精明干练,却仍然偏偏身不由己底钻进八好汉的圈套,越能反衬起义英雄的多谋善断,机智勇敢,比杨志棋高一着。 2、押送队伍内部的矛盾,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主奴之间,奴才之间的派别等级,受宠程度和相互倾轧的重重矛盾。它决定了杨志押送金银担必然失败的命运,也反衬起义英雄团结合作的精神。
四、环境描写的作用。
本文的环境描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天气炎热。(二)黄泥冈的环境。 作用: 1、渲染气氛。描绘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敢。
2、烘托人物。杨志明知天热,偏要趁热行,足见其精明、谨慎。好汉们料知热渴,施计解暑,料事如神。
3、推动情节。天热难行,激化了押送队伍内部的矛盾,使八好汉有可乘之机,于是才出现歇凉、卖酒等情节。
五、课文总结
智取生辰纲是梁山英雄们第一次计划周密的联合斗争,打击了蔡京,鼓舞了起义英雄的斗志。后来,八好汉成为梁山起义队伍的骨干。因此,这回书在全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 六、课堂小结
为什么一个如此精明、谨慎、多智的杨志押送生辰纲仍不免失败的命运呢?杨志到现在仍然想不明白,请同学们替他总结一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没有处理好内部关系
(2)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智多星吴用计谋比青面兽杨志的计谋要高明。杨志棋差一招。杨志之智,更加衬托出吴用之智的高明。可以说杨志输智,吴用有用。
杨志失败的外因:急功近利,欠理智,人不和;杨志失败的内因:天外有天,棋差一招。
七、布置作业
1、古典小说每一章回的题目,讲究用对偶句。下列句子都是《水浒传》中的回目,请给以配对。
①花和尚单打二龙山 ②林冲水寨大并火 ③三山聚义打青州 ④颜统军阵列混天象 ⑤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⑥晁盖梁山小夺泊 ⑦众虎同心归水泊⑧宋公明梦授玄女法 (①)与(⑤),(②)与(⑥),(③)与(⑦),(④)与(⑧)。 2、下列一首诗所写何事( 林冲雪夜上梁山)
天理昭昭不可诬,莫将奸恶作良图。若非风雪沽村酒,定被焚烧化朽枯。 自谓冥中施计毒,谁知暗里有神扶。最怜万死逃生地,真是魁奇伟丈夫。 3、下列一首诗所写何人(宋江)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八、板书设计:
智取生辰纲
施耐庵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明线﹚ ﹙暗线﹚ 杨志 吴用 押 }智{ 夺 上路 策划 六月初四正午
中计 黄泥冈 用计 松树林
失
纲 劫纲
九、教学反思:
9S17、杨修之死
罗贯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掌握文中的文言词语。 2、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2、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方法:问题导读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背一背曹操的诗歌,如《观沧海》、《龟虽寿》等等,从这些诗作中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说说你所了解的曹操,要求学生说出具体的故事情节,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望梅止渴”等等。要求学生指出哪些是从史书记载中得到的,哪些是从《三国演义》中得到的。
二、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三、故事背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四、熟读课文,把握情节;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进一步研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一共写了几件事?你能否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课后习题一、1) 1)解“鸡肋”遭斩。 2)“门”中添“活”解操意。 3)分食“一合酥”遭操忌。 4)解“梦中杀人”遭操恶。 5)告发曹丕阴事。 6)教曹植斩门吏而出。 7)为曹植作《答教》。 2、请同学们再认真研读这几件事,能否对这些事情作一分类,或者说,这七件事情,触使曹操产生杀杨修之心的有哪些?
明确:阔门事件、一盒酥事件、杀近侍事件属于杨修的小聪明,数犯曹操之忌;后三件事,杨修已经卷入曹丕、曹植的兄弟间的世子之争,属于政治活动的范畴。杨修的存在,已成为曹操的身后大患,故杀之。
四、理清脉络,赏析技巧:
1、这篇课文以简要的语言叙述了七件事,是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的吗?为什么? 学生交流后让学生按事情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内容。
2、课文中的顺序与我们叙述的顺序,两者各有什么优劣?说说作者为什么采取这样的顺序?
明确:课文采用的是插叙,先写“鸡肋”事件,再一步步地交待曹操对杨修的情感变化,使文章波澜起伏,也可以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严谨,再者“鸡肋”事件也是曹操杀杨修的直接诱因。
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写,属于顺叙,条理清晰,但缺少波澜。
3、除“鸡肋”事件外的六件事,又是按照何种顺序进行介绍的,其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从事情的程度轻重来介绍的,前三件是杨修与曹操比个人才智的问题,后三者则涉及到了曹操立世子的核心问题,影响曹氏政权的稳定。这也是曹操对杨修的态度越来越恶劣的原因。
五、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三。 六、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1)解“鸡肋”遭斩。 2)“门”中添“活”解操意。 3)分食“一合酥”遭操忌。 4)解“梦中杀人”遭操恶。 5)告发曹丕阴事。 6)教曹植斩门吏而出。 7)为曹植作《答教》。 七、教学后记:
9S17、杨修之死
罗贯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掌握文中的文言词语。 2、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2、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方法:问题导读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分析死因:
下面我们以“杨修之死死于 ”为话题,开展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1、杨修之死死于曹操嫉妒才能。杨修能够摸准曹操的心思,以曹操看法,留杨修这样的人在身边,总可能酿成祸患。
2、杨修之死死于杨修自己的不明智。杨修屡次卖弄自己的才思,屡犯曹操之忌,并煽动他人作归计,确实是扰乱军心,身遭杀戮,也不能怨得他人。
3、杨修之死死于对政治的不敏感,将自己置身于世子之争的漩涡之中,必然会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杨修之死,再所难免。有人认为:曹操杀杨修的实质是维护曹氏根本利益,曹操为防止袁绍“废长立幼”招致的兄弟俱亡的惨痛教训再次发生,当然要巩固太子曹丕的地位,而必须剪除植党势力,
4、杨修‘恃才放旷’不过是表面,关键在于他冲撞了固有的封建等级秩序──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杨修的悲剧就在于对自己的奴才命运缺乏认识。在主子君临上界,掌握生杀予夺之权的现实社会里,奴才所表现出的‘自主’精神和‘平等’要求,不论是何种形式,在原有的框式之内,“都只能以悲剧告终。” 二、感知人物形象:
“我认为曹操(杨修)是一个的_____人,这从中可以看出 ”的方式来答题,做到有看法,有依据。
1、曹操:既心胸狭窄、嫉妒才能、阴险狡诈,又深谋远虑,善于收买人心。 2、杨修:才华横溢,却又恃才放旷、狂妄轻率。 三、拓展延伸:
对于杨修的死,我们深感惋惜。现在我们尝试着为杨修写一副挽联、写一句墓志铭,表达我们对他的追思与缅怀之情。 示例:“满腔才华遭主忌,两字军令迎死来”;“聪慧机智才华横溢堪称英才,恃才放旷目无军纪却酿苦果”;“为人可恃才无须放旷,做事贵忠诚定要三思”,等等。 四、辩证阅读,客观分析:
第一个角度是艺术作品中的曹操(主要是指《三国演义》),第二个角度是历史上真实的曹
操。
要求学生在介绍曹操时,先介绍其事情,然再分析其性格特征。
艺术作品的曹操:奸雄的代名词。如杀吕伯奢一家、追杀匈奴使等等。
历史的曹操:是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非常重视人才,胸襟广阔。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起到一定的作用。他领导的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用多的战役。他善诗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后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帝。
引导学生讨论: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曹操阴险狡诈,奸诈狡猾,被称为“天下第一奸雄”,但这只是他性格中的一个方面,他还是个任人唯贤,善于招纳贤才,又有雄才大略的人。 五、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基训。 六、板书
“我认为曹操(杨修)是一个的_____人,这从中可以看出 ”的方式来答题,做到有看法,有依据。
1、曹操:既心胸狭窄、嫉妒才能、阴险狡诈,又深谋远虑,善于收买人心。 2、杨修:才华横溢,却又恃才放旷、狂妄轻率。 七、教学反思:
9S18、范进中举
吴敬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文学常识。 2、了解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
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手法。 3、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重点:
1、梳理故事情节,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了解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古小说的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讨论论辩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导入新课:
由简单介绍科举制度导入。交流有关科举的知识。
童生:要取得正式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 生员:录取入学的童生称为生员。 秀才:生员肆业后称为秀才。
举人: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的成绩优良的秀才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之后,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其他的称亚元。
贡士:举人于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进士:贡士参加殿试,取中后称进士。进士分三甲---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二、检查预习
1、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清代安徽全淑人。代表作《儒林外史》。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胜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由于家族的影响,吴少时曾热中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唯一追求。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吴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青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正因为吴的个人经历,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故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儒林外史》: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故事情节没有主干,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毒害,讽刺因热中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风俗画。
3、有关课文内容相关的情节。
范进宗师周进长期未能进学,后来他的朋友为他捐了一个秀才的资格,他才能考上举人,最后考上了进士。 他特别注意老童生,看到了衣衫褴褛的老范进,他就特别关照。周进看范进的卷子,根本就看不懂,不知在说什么。又看了几遍后,说了这样的话:“这样的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所以在别的卷还没有看,就给范进填了第一名,范进因此中了秀才,并嘱他参加乡试。课文中说“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就是指这些内容。 范进中举后不久,他的母亲喜极而逝。范进为自己所谓“功名”着想,为了做官,便隐秘不报。又在张静斋的唆使下去高要县汤知县处打秋风,最终成了一个贪婪的人。 三、感知课文: 1、梳理情节。 第一部分(l~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一层(1段):写范进进学回家,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 第二层(2段):写范进向胡屠户借盘缠应乡试,遭到拒绝和辱骂。 第二部分(3~结束):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第一层(3~5段):写范进上街卖鸡和喜极而疯。 第二层(6~10段):写胡屠户治疯。 第三层(11~结束):张乡绅拜会和胡屠户受赠。 2. 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 第一层写昏厥。用“看”“念”“拍”“笑”写范进喜极的动作,用“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写范进昏厥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嗷”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好了”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实现,富贵荣华滚滚而来。 第二层写疯跑。用“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这些动作描写,写足了范进的疯劲。用重复的语言,写狂喜的心情。
第三层写跌倒。用富有讽刺性的外貌描写,写范进一脚踹在塘里的丑态,“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 第四层写疯走上集。“拍着笑着”的动作描写,写尽范进的疯态。 3. 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未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四、课堂小结:
课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颠狂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睑,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五、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习题二 六、教学后记:
9S18、范进中举
吴敬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文学常识。 2、了解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
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手法。 3、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重点:
1、梳理故事情节,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了解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古小说的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讨论论辩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复习导入
二、研读赏析,感知人物:
1、范进形象: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可从范进对待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判断)热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 范进对功名的热衷除了从他坚持不懈地参加考试中可以看出之外,还有一处细节可以体现:即平日他不是一个感情容易外露的人,所以他可以忍受胡屠户的辱骂,可以冷静地卖鸡救命,但一见喜报帖便欢喜得疯起来,鲜明的反常,可以充分表现他的利欲熏心、可悲可笑。 范进形象的典型性、典型意义。 思考:范进中举喜极发疯,在当时类似的状况并非仅有,课文中哪里透露这一社会状况? 报录人在范进发疯后镇定地提出了解救方法,可见他见过类似的情形。这也便是范进形象的典型意义所在,从范进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批“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的儒生形象。 2、胡屠户 (l)语言描写:中举前,胡屠户可以任意辱骂范进,中举后,称范进是“贤婿老爷”等。 (2)动作描写:中举前,(略)中举后,(略)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倔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小结:胡屠户: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 3、其他人物形象:
(1)张乡绅: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一霸。范进中举的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与范进称兄道弟。这就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和目的的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性格。
(2)众乡邻:嫌贫攀富,前倨后恭,说明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他们身上足见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三、把握刻画人物的方法: 小说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1、典型环境下人物的言行描写。 如范进中举后发疯一段的描写(课文第5段)。
这一段精彩的描写,既形象展现范进疯狂丑态,又将各色人等的趋炎附势的心态展露无遗。
2、以人物自己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如范进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先前的“岳父”到中举后的“老爹”。
3、运用细节描写、侧面烘托。如范进喜疯的过程。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等。 4、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范进中举惊喜得发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但并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会有实情”的,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痴如醉,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对比手法主要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三、领会作品的讽刺艺术:
1、请同学们找出作品中具有讽刺意味的语言,加以品味与揣摩。 2、归纳作品运用的讽刺手法:
(1)夸张手法。范进中举后挨了一个巴掌才清醒过来,这个离奇的故事情节,就是运用夸张手法虚构出来的。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
(2)对比手法。如对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等人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折射他们丑恶的灵魂。特别是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迥异的表现。
(3)典型细节揭露人物的矛盾。如范进发疯时的“大笑”、“飞跑”、“揣在塘里,挣起来”、“拍着笑着”等等;又如写胡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怀里揣”,这些传神的动作与相矛盾的语言,传神刻画出市侩嘴脸。 3、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想一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明确: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
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作者借小说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四、课堂小结:
通过对《范进中举》的学习,以及对范进这个典型形象地认识,让我们思考,在科举制度盛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文人、读书人是怎样一年又一年地跋涉在科举的漫漫长途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心灵、他们的人格又是怎样受到巨大的扭曲。由范进这样一个个案,我们可以想像当时很多文人共同的命运。当然造成这种命运不是他们个人的原因,而是社会的原因,是那个社会逼他们这样做的,这是那个社会提供给他们改变自己命运的惟一途径。所以他们极力步入科举之路,而在极力的步入科举之路后,他们又忘乎所以,忘记去改变这种制度,忘记去改变这个社会,而且与社会风气同流合污。 《范进中举》它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遭遇的变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举制度腐蚀读书人灵魂、摧残人才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穷形尽现地表现了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对各类市侩小人,进行了有 力的鞭笞和嘲讽。 五、布置作业: 1、《儒林外史》或其他文学作品中还有哪些儒生和范进同类? 2、完成本课基训。 六、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中举前:范进中了秀才,胡屠户虽来贺喜却数落他。
范进向胡屠户借钱赴考,被他痛骂一顿。
中举后:范进放榜当日因高兴过度而疯了。
范进被胡屠户打了一巴掌清醒了。
范进醒后人们对他的巴结。 七、教学反思:
9S19、香菱学诗
曹雪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生字词,丰富语言积累。
2、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过程与方法:
1、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2、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教学重点:
1、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2、探究香菱学诗的过程,从香菱身上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反复品读法,迁移拓展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导语设计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判词说的就是今天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香菱。 二、资料助读
1. 曹雪芹(约1724~1764),名露,字芹溪,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康熙二年(1663)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赋要职,其第一任就是雪芹的曾祖曹玺,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一共约60年。康熙帝非常信任曹氏父子,他在位期间五次南巡都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到雍正初年,雪芹大约四岁的时候,其父曹撷因与宫廷斗争有牵连,被免去江宁织造;过了一年,又被抄家。待到乾隆继位。曹家被起用为内务府员外郎,家道稍稍复兴。到雪芹二十岁刚出头的时候,曹家再次遭三重大打击,从此这个“百年望族”就一败涂地了。 势败家亡之后,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他善画,只能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生活。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冬之间。雪芹唯一的儿子病死,他因伤感太甚,于这年除夕那天病逝。《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 2.《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风、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
3.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受尽乏辱、折磨。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这使得香菱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萌发了强的精神追求。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更为不堪,很快便被折磨死了。 三、泛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并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及文学常识。 2.学生利用圈点勾画法,标示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并画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四、启发探究,突破重点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研讨课文。
1.请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2.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3.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谈到了哪些问题?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何特点? 4.香菱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5.你对香菱的三首咏月诗怎么评价?
1.香菱学诗的过程可以有多种表达,有四分法:读诗、悟诗、谈诗、作诗;有三分法:拜黛玉为师、品味王诗、边读杜诗边写诗;有二分法:黛玉指导读诗、香菱练习写诗。 2.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再加上她良好的资质、较高的领悟力;其次是有较好的老师指点,特别是善教的黛玉;第三是与大观园这个优雅、美好、洁净的环境分不开的,环境造就人,香菱在这里得到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才得以显露出来。
3.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主要谈到四个方面的问题:重立意,不以词害意;重内容。格调、规矩是末事;重领悟,崇尚名家方成高品位;重研究讨论,方能长进。 黛玉的教学方式很独特,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诗‘什么难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重视积累和感悟,先读王维的诗,体会情景统一,进入诗情画境;再读杜甫的七律,体会“真景物,真感情”;读李白的七绝,培养诗的个性和想象力。她强调自学,强调实践、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力主创新,“只管放开胆子去做”。 4.香菱是一个精敏灵秀、悟性极高、心性拔俗的女子。
香菱极富文学气质,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偷空看几首旧诗。进入大观园后,香菱深藏内心的饥渴一下子激发出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甚至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她对王维诗的品读,足见她的领悟力极高。 5.这是一道开放题,答案不拘一格,可从思想内容或写作特点等方面进行评论。
第一首诗意浅显,了无韵味;用词陈腐,堆砌前人咏月辞藻;无真情实感,无新意。 第二首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较前一首有进步,但有些淡而寡味,不耐咀嚼。 第三首“新奇而有意趣”,句句写月,句句写离别。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如果说对离愁这种深沉的感情的抒写,那第一首是肤浅的,第二首是游离的,第三首是实的,意境真切,余韵悠长。 五、课堂小结
香菱学诗,意趣无穷,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捷径。本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值得反复玩味、终生思考的。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课课练》 七、教学后记:
9S19、香菱学诗
曹雪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生字词,丰富语言积累。
2、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过程与方法:
1、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2、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教学重点:
1、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2、探究香菱学诗的过程,从香菱身上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反复品读法,迁移拓展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复习导入
二、赏读课文,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教师提示:曹雪芹是横绝千古的天才,他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红楼梦》中4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感。人物出场入场、一颦一笑、来龙去脉、口角眉梢品头话尾、舌尖牙缝、歌哭笑骂、正经胡调等没有不是活灵活现的。
1.学生筛选描写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并作简短点评。 香菱面聆黛玉教诲后,于是按要求借书吟读。“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赞叹。
当香菱拿到写作诗题后,“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或坐卧不定”终得一首,因措辞不雅要求重写,“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说明浮想联翩;“抠土”说明反复斟酌;“皱眉”说明用字不妥:“含笑”说明有了奇句,感到满意、欣慰。 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了“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
对这样一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描写了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借鉴。
2.聚焦侧面描写,体会人物形象的丰满、生动。 如: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宝玉:“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侧面烘托会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更具体感人。
三、思读课文,质疑问难,互动深化
1.香菱诗的第三稿系梦中所为一事是否有失真实?
2.塑造香菱这一艺术形象,作者倾注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课文中的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如何理解这与她多愁善感、孤傲尖刻的主体性格的差异?
4.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提示:1.要联系香菱写诗的全过程来看,要认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辩证关系。看似梦中所得,实为多次锤炼、苦心追求的结果。
2.作者热情讴歌了这个钟灵毓秀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女子,竟和极端粗陋鄙俗的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香菱的境遇着实让人同情。封建社会扼杀人才的本质由此可见一斑,也体现了作者的美学观。 3.《红楼梦》中的黛玉羸弱多病、多愁善感、孤傲尖刻。在本文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位学识渊博、热情大方的林姑娘,她热情、自信,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情怀。富有才情的林姑娘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就是读诗、作诗,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可供这位寄人篱下、冰清玉洁的孤弱女子自由翱翔。她与香菱同命相怜,对香菱表现出极大的同情、热情是自然的。 4.曹雪芹以精细的笔墨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如袅娜风流的林黛玉、生性热情刚烈的晴雯、不惜用生命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等。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的新思想.热情赞颂了女子的才艺德行,提倡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冗分体现了曹雪斤反对封建伦埋纲常的超人能勇气和远曲子卓总值。 七、延伸阅读、探究思考
通过林黛玉指导香菱学诗这情节,《红楼梦》体现了曹雪芹怎样的诗歌创作思想?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启示?
1、要多读; 2、学一流的诗。 3、大胆创作,敢于想象。
4、要有自信,树立学习的信心;做学习的有心人,提高学习兴趣,让自己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有所获;③要重诵读、理解、感悟,多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勤于实践,不怕失败。 八、课堂小结
香菱学诗,意趣无穷,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捷径。本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值得反复玩味、终生思考的。 九、布置作业 《课课练》
十、板书:香菱学诗的过程,印证了古人的治学三境界:
第一境界——“悬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苦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顿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十一、教学反思:
正在阅读:
工程造价控制试卷03-23
区环保局2021年依法治理环境工作总结暨2022年工作规划08-03
毕业实习指导及工作记录表10-26
3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模拟试题12-31
2007-2011最新五年中考物理分类汇编专题十--浮力 - 图文11-16
学校毕业证明怎么写02-06
女孩独立- 上海市光明初级中学03-26
世界著名艺术酒店05-10
完全弹性 碰撞的速度公式推导过程12-28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三维
- 上册
- 人教
- 教案
- 单元
- 年级
- 目标
- 如何建立LBO模型
- 丽江市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调研报告
- 2018重庆中考考纲必背古诗词理解背诵专项训练
- C语言程序设计习题集及答案
- 六级大纲词汇完美打印版
- 医学影像试题
- 论文全部材料 - 图文
- 各国投资环境分析(蒙古)
- 2015电大现代产权法律制度专题(教学考一体化)答案必过
- 当前社会风气存在的问题
- DEDECMS标签手册
- 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地理教学的探1(1) - 图文
- 敬老院各岗位工作职责
- 2013届高考生物考点专题精讲精练试题8
- 企业并购中税收筹划浅析(毕业论文)
- 2016心理学题库及参考答案
- 《伶官传序》教案
- 人教版九年级英语Grammar-Focus句子汇总(2016) - 图文
- 笔记本显示屏的保养
- 艺术类网络选修课程 - 西方美术欣赏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