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焦点热点问题
更新时间:2024-04-27 14:0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社会焦点热点问题
一、医疗卫生看病贵
看病贵大诊单大药方检查名目收费医患矛盾突出;推动免费的基本医疗制度(神木);公立医院回归公益事业;新农合(不实用、异地无法报销跨省、报销难、医院乡镇社区医疗水平差);社会医疗机构广告促销电视促销、收费高价买药;基层医疗卫生发展(一方面就不上业,一方面缺医少药)
医院卖药猫腻多;过度医疗问题多;为牟利 医院“宰人”真够狠;医院大开自费药,参合患者吃不消;小病就让住院治,最终医院得实惠;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农村医院缺医药,外出就诊又难报;医保实惠虽不少,异地很难享受到;报销一万就封顶,农民大病不敢治;基层诊所质量差,农民总花冤枉钱。
早在今年年初,《小康》针对“新医改”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结果并不乐观,多数公众(44%)对“新医改”持“观望”态度,其比例超过了“有信心”(32%)。行至年尾,回望这一年,截止6月底,中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经覆盖了超过90%的人口,提前一年完成这一原定于2011年完成的目标。不过,展望前路,仍有困难。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仍将是“十二五”期间医疗改革的着力点。
我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始于2009年。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是改革的大方向。坚持公立医院的主导地位,鼓励多元化办医,推动不同所有制和经营性质医院协调发展。例如,昆明市制定了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优惠政策,一批有规模、有质量、有技术、有品牌的民营医院得到发展,与现有公立医院形成良性竞争。
二、垄断行业收费问题
乱收费蚕食发展成果;导致了分配不公;引起部门腐败 通信收费乱象——通讯垄断行业收费亟需整治;强加于人,几次更换手机卡始终难逃挨宰运;收大学录取通知书,还得买几张贺卡;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上月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如果考虑到收入差距的话,2008年韩国人均国民收入是我国的6.9倍,这意味着我国的宽带资费水平相当于韩国的124倍。”不买有线机顶盒,用户难以看电视;水费交得很冤枉;有线“宰”人没商量;超高水管改造费,全让用户自己掏;邮储短信通知费,开通立马扣一年;物业公司不讲理,超标收取物业费;公告如同豆腐块,银行收费总有理;电力公司收电费,怎么有利怎么收;收费站收费太狠仍在收;火葬场胡乱收费,无中生有没道理。
不久前,媒体报道的一则新闻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在江苏南京市江宁区,两岁的妞妞拥有了一套价值近400万元的别墅,这是爷爷奶奶为她购置的,作为孙女将来的嫁妆。妞妞被称为“南京最小而且最富的房二代”。据称,妞妞的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都在垄断企业工作,家里此前拥有4套房2辆车。痛恨是因为垄断行业依仗“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霸主地位动辄涨价、收费;羡慕是因为垄断行业从业者收入畸高,福利超好,无数人趋之若鹜,打破脑袋往里挤。
主要有行政垄断、自然垄断两大类。其中,行政垄断是指依靠行政权力不许其他企业进入某一领域,由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状况,如军工、烟草、盐业等;自然垄断是指由于资源稀缺性和规模经济效益、范围经济效益等原因,由一家或极少数几家企业提供单一物品和服务的状况,如石油、石化等矿产资源垄断行业,自来水、公共交通、居民用电煤气供应等行业。
我国的垄断企业多是从原来政府有关管理职能部门转变而来的,既有企业的性质,又有政府的特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政企合一”。垄断企业与政府关系密切,相互之间有着千
丝万缕的联系。垄断行业的自主定价、肆意收费等,尽管多年来受到民众的强烈抨击,但政府部门或碍于情面,互相推诿,或听之任之,保持沉默,即便有所动作,也是不痛不痒,“小打小闹”。
垄断地位所导致的垄断定价及肆意收费行为,极大地损害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一些垄断行业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与自己的利益对立起来,演化为利益集团,成了本行业利益的代言人。一些垄断行业打着企业亏损的名义滥用价格听证,将听证会变成了“涨价会”。而这些“亏损”行业的员工,依然拿着高工资,享受高福利。 尤其让民众难以容忍的是他们为所欲为的乱收费行为。老百姓在用水、电、气(天然气、液化气)、打电话、看电视、上网、开车、坐火车、乘飞机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与垄断行业的经营者打交道,稍不留意就挨“宰”。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令百姓眼花缭乱,不胜其烦,不堪其宰!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过程中,本应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是否购买或接受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但面对垄断行业的经营者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消费者没有自主选择权。因此,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人们往往自认倒霉,能够依法维权并获得满意效果的微乎其微。
优越的“老大”地位和政府监管的乏力,使得垄断行业收费乱象愈演愈烈。这种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期盼政府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予以整治,以维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垃圾围村
解决垃圾问题(焚烧、填埋、拉到农村去下乡);综合治理垃圾的方案(征收费用;民众少制造垃圾;法制;垃圾变害为宝);导致民众多种疾病;导致群体事件;农村垃圾处理空白——公用事业怎么发展。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笔下这美丽的田园风光,如今在农村不少地方已经大打折扣甚至不复存在。由于垃圾处理设施和机制没有及时跟上,各种垃圾得不到相应处理,我国农村多数地方仍然是“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垃圾围村现象已是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
垃圾围村不仅是威胁农村人口健康的“隐性杀手”,也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环境。比如,地膜残留在土壤里,不仅破坏了土壤结构,而且影响了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造成作物减产。据农技专家测算,如果所用地膜的46.2%残留在土壤里,可使当年土壤含水量减少4.7%—4.9%,粮食减产15%。同时,随处直接倾倒垃圾和垃圾渗出液的流入,还将导致水体污染;而垃圾中有机物的发酵废气也时刻污染着周围的大气环境。
垃圾围村对农村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同样,城市也无法逃脱。农村环境污染正在影响着城里人的“菜篮子”、“米袋子”和“水缸子”的安全。 “白色垃圾”、农药残留等经年积累的毒素,导致土壤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对土壤中生长的植物产生污染,从而进入食物链。不管是农村人还是城市人,都将因此而深受其害!曾听有菜农称自己“种的菜都是每天拿到市场去卖,自家人根本不吃”,非常吃惊。菜农不吃自家种的菜,粮农不吃自家产的粮,养殖户不吃自家养的鱼的现象应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不可等闲视之!
抬头看蓝天白云,低头见碧水绿地。保护好田园风光仅依靠政府拨款是远远不够的。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提出对农村垃圾要有组织地进行管理、处置。有代表提出,政府应制定具有指导性、权威性的“十二五”全国生态环境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特别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发展规划,把农村垃圾长效管理纳入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列入干部年度绩效管理评价体系中。 与其先污染再治理不如防患于未然。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资源与环境专家李佩成说,
“一份污染过的水得用八至十倍的水来稀释它。治理污染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当然,这需要长时间的宣传和教育来改变人们的习惯。”
在农村,环境意识相当薄弱,多数农民没有养成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应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使广大干部群众逐步提高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改变消费方式,号召村民尽量减少日常生活垃圾,提倡使用那些能够在短时间内自然降解的塑料薄膜和垃圾袋,减少白色污染。
可喜的是,眼下一些地方正在开展农村生态创建活动,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通过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生态家园,带动广大农民参与到环保中来。只要我们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广大农村就会变垃圾围村为处处田园风光,就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道路。
四、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
国家层面上出台政策,民众层面上则是所有民众生活方式。 低碳不仅成为当下“热词”,且已成为许多公民的自觉行动并乐在其中。这种蕴藏、传承于民间的质朴、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的确拥有一种感人的力量,这或许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也是社会能够不断前进的重要动能。
对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来说,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或许要牺牲一些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但任何事情都是,有舍才有得,不舍则难得,关键是我们要权衡利害得失,趋大利而避大害,兼顾眼前与长远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这组读者来信令人感动的是,无论是主动低碳还是被动低碳,他们更关注的是自己从低碳生活中得到了什么,而不是付出了什么,这种情怀、责任感以及其中闪耀的智慧之光,令人感动也让人敬佩。 其实,无论对国家还是对个人而言,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不意味着一定会牺牲某些东西。改变无视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只顾追求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发展模式,是牺牲吗?舍弃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而供给不足的服务业及新兴产业,是牺牲吗?牺牲的恐怕只是GDP增长的可观数字及寄生于此、寄望于此的官员仕途。 追求经济快速发展是为了什么?让13亿国人生存有保障、生活能改善、生命有尊严。如果一种发展模式已阻碍这一目标的实现,它还是国民需要的吗?开大排量汽车,住大而无当的房子,享受丰富的产品却饱受堵车、污染烦恼及饮食不安全、身体不健康忧虑的困扰,或看似辛苦一些、没面子一些地乘公交车,开小排量汽车或骑自行车、电动车,住适宜的房子,吃健康食品、过健康生活,哪一种是人类更需要、更理想的?答案似乎不言自明。 生存安全,生活有趣,生命健康,生长自由,这才是人类尊严之所在。而这些,恰恰是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更易带给我们的。在人类历史上,极度奢侈的生活、无度的扩张欲望等曾让强大的古罗马帝国迅速衰亡,它留给世人的警示之一是:适度才是国家、国民乃至人类的生存之道。
低碳是相对高碳而言的。尽管发达国家在以多年的高排放完成了自己的资本积累、打造出有较高水准的社会生活之后,要求尚且在发展中的、人均排放总量远低于他们的国家与其承担同样的低碳责任明显不公,但我国政府仍确定了自身的“减排”目标,这是为了全人类,也是为了13亿国人。
如今,简单生活已成为一种时尚潮流。低碳生活实际上就是简单生活。抛弃虚荣,摒弃虚妄,只追求必需的东西,不看重拥有多少,也许你就会乐在其中,益在其中,并享受在其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迹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58%-60%,届时中国的城市人口将达到8-9亿人,这势必会推动城市能源消费量和二氧碳排放量的快速增长。因此,采取低碳发展模式,实现城市向低碳化转型,已成为城市化进程的内在要求。2010年,国家启动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广东、辽
宁、湖北、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8市被列为首批试点城市。试点目标着眼于研究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但总体而言,我国的低碳城市规划发展所需关键技术尚不明晰,相关部门也很难进行有效的引导、管理和评价。目前,我国低碳城市发展应该以下述战略目标为突破口:
1、能源低碳化。一是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水能、潮汐能等清洁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其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二是加快研发煤炭制取氢气技术、氢气储存与运输技术、碳中和技术、碳捕获和埋存技术等,实现煤的清洁安全、高效利用。
2、经济低碳化。一是发展循环经济,将减量化放在优先位置,推进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推进节能减排,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二是实现经济结构的低碳化。经济结构决定经济发展的能耗总量和强度,也决定着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因此,应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避免重化工业过度发展,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3、社会低碳化。一是推行建筑低碳化。建筑的建设和使用是刚性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发达国家建筑使用能耗占其全社会总能耗的30%-40%,我国的建筑使用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约28%,且还有上升趋势。二是推动交通低碳化。加大公共交通投入,创建低碳机动化城市交通模式。据测算,同等货物通过铁路运输的碳排放仅为高速公路的5%-20%;自行车作为零排放的交通工具,在城市有限空间内的通行能力是小汽车的20倍。三是引导消费方式低碳化。通过经济激励和宣传教育,促进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选择低碳产品,减少能源浪费,如:尽量使用节能电器、节能灯、新能源小排量汽车,选择公交出行等低碳消费习惯。
4、排放低碳化。排放低碳化指在温室气体从城市系统排出后,通过人为手段对温室气体进行吸收和固定。排放低碳化一是扩大碳汇,即利用林木生长吸收二氧化碳的生态功能,通过植树造林、生物固碳,提高森林捕捉、吸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二是研发和推广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技术,即通过人为技术手段捕获和固定大型发电厂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这将成为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的比较经济、可行的方法。 根据发展低碳城市的战略目标,提出以下具体对策建议:
1、以制度创新推动低碳城市发展。我国城市要向低碳化转型,就要在政府层面建立起完整的制度体系,包括低碳城市建设的目标体系、行动计划、推进机制,相应的法规和标准体系,并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政策的实施。在低碳城市的制度安排方面,应加强能源立法,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新能源开发利用的鼓励政策。充分发挥财政、税收、贸易、产业、政府采购政策的杠杆作用,引导和激励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利用清洁和可再生能源、低碳技术和产品,引导消费者选择低碳生活方式等。
2、以科学规划引领低碳城市发展。一是在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规划方面,应提高高碳产业的规划准入条件,降低其发展速度,加大其退出力度;加大低碳产业的规划发展力度,提高各类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和排放标准,加快经济结构向低碳化转型。二是在交通规划方面,应坚持公交优先的原则,优先规划低碳出行的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设施,同时保证自行车道和人行道系统完备。三是在建筑设计方面,应充分考虑以绿色建筑替代传统建筑,进行建筑节能设计,采用供热计量控制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与产品,提高设计的合理性,延长使用寿命等。通过规划手段增强碳汇能力,就要求在城市规划中,多建生态景观,少建体现“形象工程”的大面积硬地广场和草坪广场,多造树林绿阴地,提高城市绿地单位面积的绿化功能和吸碳功能,保留自然山体和河湖水景,进行城市屋顶绿化等。
3、以低碳技术支撑低碳城市发展。为克服制约低碳城市发展的技术瓶颈,我国应高度重视低碳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工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重点攻关中短期内可获得较大效益的低碳技术,尤其针对提高重化工行业能耗的新技术;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着眼于中长期,做好战略技术的储备。同时,应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争取发达国家的技术转让,如通过清洁发展机制引进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等。
五、关注发票漏洞
审计许多发票问题;一些纳税人偷税漏税——怎样解决包容性增长,收税太过,强国富民的问题。
河南安阳县有关部门在审计中发现,纳税人违反发票使用规定,虚开、代开发票,利用发票偷漏税现象较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纳税人以不开发票可以享受价格优惠为引诱,不开发票或以收据代替发票,如某单位账目中出现的集镇店购食品、烟酒二联单手续。
二是纳税人向消费者开具大头小尾普通发票或过期发票,如一些复印门市部2008年开具的发票为2001年的作废票,金额几百、甚至数千元。
三是纳税人有意混用不同行业发票,降低适用税率,高率低开。或为他人虚开、代开发票,如某单位审计中发现两张票号相连,但印章却不同。
四是购货不要发票,购销都不入账,或者非法购买假发票,如某饭店使用的百元定额票出现同号现象,经查为假发票。
这些现象不但偷漏了国家税款,扰乱了经济秩序,也给税务机关依法征税带来了难度。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发票的管理力度,有效堵塞征管漏洞,确保税收秩序健康有序发展。
六、留守妇女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妇女,独自撑起一片天,生存状态堪忧——维护留守儿童妇女的权益。义务教育问题,解决农民工的问题。都想学习和创业;安全没有保障——孩子、老人、自身、治安;劳动强度大妇科疾病多;感情的需求;文化生活贫乏。解决问题的根本之路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要反哺农业,解决义务教育、承担就业问题;也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在家门口打工,到县城安家)。这些问题也是用工荒的背后原因之一。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改革开放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20年间,青壮年农民大规模进城打工、做生意,我国农村“男耕女织”的传统生存方式在许多地方已不复存在。但由于受户籍、住房、教育等约束,打工农民要携家带口在城市立足并非易事。所以,许多农民工不得不把家人留在农村,自己单枪匹马到城市闯荡。由此,农村便形成了一个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体的庞大留守群体,人称“386199部队”。
中国农业大学一项针对农村留守人员状况的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其中包括2000万留守儿童、2000万留守老人和4700万留守妇女。留守妇女占留守人口的54.2%。她们要照顾家中老人、小孩,要家务、农活一肩挑,长年累月地独自撑起一片天。
留守妇女中,50%以上每天用于家务劳动的时间超过6小时;60%以上独自承担家中所有的劳务活;近70%反映自己有病、身体状况不好;45.20%患有妇科病;14.9%的患病妇女没有钱或没有时间治病,14.69%近5年从未检查过身体。
身兼多重角色,劳动强度大,健康受损。由于丈夫外出打工,留守妇女不得不担起干农活的重任。她们不仅要起早贪黑地操劳于田间地头,还要抽空照顾老人和孩子。农忙时经常忙得顾不上吃饭,累得直不起腰,即使身体不好也得硬扛。
既主内又主外,能力精力有限,疏于子女教育。留守妇女承担着农业生产、家务劳动双重负担,往往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问题。丈夫常年在外,形成不是单亲的“单亲家庭”,孩
子缺少父爱,母亲无暇照料,这种情形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许多留守妇女文化程度偏低,对子女重养不重教,甚至一味迁就、溺爱,容易造成孩子心理、性格的畸形发展,使之成为“问题孩子”。所以,孩子的教育问题也让留守妇女头疼不已。
精神空虚孤单,情感易于抛锚,家庭危机四伏。由于男人不在家,留守妇女普遍缺少安全感。她们既担心老人、小孩和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害,也担心疾病、灾祸等突发事件的发生,还担心身在花花世界的丈夫抛妻弃子当“陈世美”。留守女人除了忙农活照顾孩子和老人外,成年累月与寂寞相伴,一两年甚至三年五载难见丈夫,长期“守活寡”,有些甚至导致家庭破裂。
如今随着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家庭出现了“三多”:夫妻关系矛盾多,留守妇女红杏出墙多,亲子鉴定多。
在我国许多乡村,青壮年劳力大都外出打工,一些不法分子便把留守妇女作为抢劫、盗窃、性侵害的主要目标。尤其一些偏僻农村,常会发生盗抢、强奸留守妇女案件。由于作案者多为同村甚至近邻,多数受害妇女慑于威胁恐吓,不敢声张报案,致使不法分子胆子越来越大,以至于此类案件频发,有的演变成命案。
对丈夫的“三怕”:一怕打工白忙活。丈夫在外打工不容易,就怕他辛辛苦苦换来的是欠工资、打白条,白辛苦一场空。二怕在外遭意外。人在外,最怕碰上大病小灾。守家的妇女格外担心,外出打工的男人若把身体弄垮了或出意外事故,家里的顶梁柱便倒了,今后的日子怎么过。三怕感情出危机。夫妻长年分居,缺少沟通、交流,容易在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价值取向等方面逐渐产生差距,出现感情“隔离带”。近些年来,这部分群体较高的离婚率,成为人们忧思的一个社会问题。
村里的妇女“劳动互帮组”在田里劳动的情景:数十位留守妇女聚在一起,或锄草、或松土,谈笑风生。其中一位年纪稍长的妇女告诉笔者:“大伙儿在一起劳动,劳动强度得到缓解。更重要的是,大伙儿一边劳动,一边聊天,一点都感觉不到疲劳。”
(七)治理教育乱收费治标更要治本
借读费、补课费、教辅材料费、体检费、试卷费、班会费??中小学校五花八门的收费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今年召开的全国治理教育乱收费部际联席会议透露,2009年,全国共清理废止教育收费项目累计1018项。
对教育乱收费问题,我国政府和教育部门多年来屡屡发文禁止,据说已有几百次。就在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还共同发出通知,严禁中小学以服务性收费、代收费名义乱收费。然而,教育乱收费并未因此而销声匿迹。例如,9月刚开学,山西运城市教育局就下发文件,要求各中小学校配合保险公司为学生办理“学平险”。此行为明显违反两部门“以代收费名义乱收费”的通知精神。
择校费、借读费、教辅材料费、补课费、水费等问题,大多是治理教育乱收费中的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热”是因为这些问题在许多地方、许多学校普遍存在,群众反映强烈;“难”是因为各地近年来下了很大力气治理,却收效甚微,群众依然反映强烈。
首先是教辅资料的购买。老师告诉孩子,必须到某一书店购买某一本书,据说是为了方便统一辅导,价格自然不菲。其次,学校要求学生统一穿校服,佩戴胸卡,说是为了方便管理。其实衣服买了一直没穿,胸卡掉了却要补办,一次必须买两个,共3.5元。还有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就餐到食堂刷卡,每月学校要从卡里扣5元水费。虽然都是小钱,但加起来呢?一个学生5元,假设学校有2000人,那就是1万元,再乘以10个月呢?最近孩子毕业了,除了考试乘车买资料等费用外,又交了毕业照费,一张10元。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高昂的教育费用已成为适龄子女居民家庭中一项沉重的负担,有七成家长觉得难以承受,而乱收费更令学生家长苦不堪言。 为什么教育乱收费难以根治,以致成为社会顽疾?一是政府部门对教育投入不足,使学
校难以维持正常运转,更难于发展。二是教育资源失衡,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学校“价码”不断提升,为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到“一杯羹”,家长不得不花大把的钱。三是利益驱使。一些学校私设小金库,巧立名目乱收费,用于教职员工福利等。四是监管不严,查处乏力。对于一些学校顶风违纪乱收费的行为,其主管部门总是以学校困难为由袒护,督查也是走过场,致使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
此外,一些学校为逃避检查,在收取择校费、借读费时,让学生家长承诺交的是“捐资助学费”;收取的教辅材料费、补课费、保险费等费用,也都说是学生家长自愿交的。这种“被自愿”的乱收费行为,让学生家长颇为反感,不堪重负,也使教育乱收费的隐蔽性、危害性增加,治理难度增大。 解决教育乱收费问题,必须标本兼治,且重在治本。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保障教育经费的充足,努力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与此同时,要完善收费公示制度,提高收费透明度,加强监督检查工作,严肃查处违规收费行为。 对于困扰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教育乱收费问题,最近教育部又发布关于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的10条意见,明确表示,力争在3至5年内,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不再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希望在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下,教育乱收费问题能够得以解决。
(八)入园难入园贵
并入义务教育,由政府承担。
幼儿园数量与生源比例失衡,优质幼儿园稀缺,迫使家长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想方设法在幼儿园占个“坑”。 幼儿园还得面试父母和孩子,竞争之激烈胜过高考,费用也超过了大学学费。一位朋友家的孩子上的是私立幼儿园,一个月费用达6000元。其他稍好一些的幼儿园都需要交捐资助学费,每年近两万元,三年或四年的费用一次交清,此外每月还需交数百元的食宿费。最便宜的一家幼儿园每月费用也超过了1000元。
与幼儿园和生源的比例失衡不无关系。近两三年是生育高峰,这一批孩子纷纷到了入园的年龄,可是前些年因为生源减少而减少后的幼儿园显然不足够接纳孩子。尽管北京市出台政策,计划在未来3年内新建120所公办幼儿园,但远水解不了近渴。
与优质幼儿园的稀缺不无关系。入园难归根结底是入优质幼儿园难。拿我家附近的这7家幼儿园来说,有公立的也有私立的,水平参差不齐。公立与私立之间的收费也相去甚远。幼儿园不属于义务教育,不存在就近入园问题,家长们便纷纷把目光投向那些口碑较好的公立幼儿园。
11月25日,《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公布,国务院提出十项意见,着力解决“入园难”问题,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按照意见要求,将加大政府投入,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安全、适用的幼儿园。但不得用政府投入建设超标准、高收费的幼儿园。同时,意见明确,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要占合理比例,未来三年要有明显提高。“入园难”将在三年内有效缓解。
九、爱护自己的根 建设新农村;传承传统文明推动其现代化。
在中国,无论你现在是什么身份的人,若往上追溯两三代,绝大多数都是一个身份——农民。
农耕社会在中国已延续数千年,农业人口在任何历史阶段都是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即便是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这种状况也未完全改变。据权威部门推算,明年,也就是国人推翻皇权统治、向现代社会迈进的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中国城市化水平仍不到50%。 这就是国情,也是为何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12次(21世纪连续7年)成为党
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的主题的原因。今年,一号文件又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惠农资金预计达8000亿元以上。 小时候,我们接受的教育是“为普天下劳苦大众求解放”。在中国这块“天”下面,相比较而言,至今最劳苦的大众是谁?农民。最贫穷的地域是哪儿?农村。收益最低的行业是什么?农业。
2010年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体现在《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给农民所需》以及农村环境问题、农村留守人员问题上。应该说,尽管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部分乡村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大多数农民(包括农民工)在现实生活中负载、承受、付出的是最多的,不信看看他们的脸和手就知道了,岁月的风霜、生活的磨砺、生存的艰辛都刻在上面。
乡里人有很多的愁心事、忧心事、烦心事,还有许多处于穷乡僻壤的人,需要关注,需要爱护,需要帮助,需要改变。关注他们,就是关注自己的根;爱护他们,就是爱护国之基础。
(十)以人为本问题
怎样将以人为本体现在日常生活中、部门、地方、行业制度中:儿童免费身高1.1-1.2;女厕所;农民工群体(老人、孩子、妇女)权益保护。
以人为本对我们国家之重要、之艰难,显而易见。人口基数大,国家底子薄,使得已经走过60年风雨历程的共和国仍面临巨大挑战。但正因其不易,才需要改革,才需要发展,才需要政府与国民的努力与作为。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毋庸讳言,细节也是当今中国的“短板”。粗放型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这一点已成为共识。应该说,中华民族的发展框架已经搭起,现在需要的是细节的设计与填充,需要的是制度、法律、机制特别是执行机制的保障,让“短板”变长。
今天读者来信目光锁定的,便是现实生活中的这样一些“短板”。对此,人们或司空见惯,或目力未及,或被表象所蒙蔽。
旅游景区的儿童票价标准各异问题,相信许多家长都有体会。细心的安徽读者吴小龙,注意到其中的不合理与不公平。从其来信可以看出,目前,国内旅游景区对于儿童游客的收费标准差别很大,同岁不同价、同高不同价问题不仅困扰着家长,也困扰着孩子。在旅游景区,人们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被检票员拦住,要求家长去补票。一些本属于免票年龄的孩子,因为身材长得高,常会遭到逃票的质疑与斥责,家长和孩子都会为此感到屈辱。这样的心灵伤害对未成年人来说是难以估量的。还有,在不同的景点入口,因为免票标准不同,同一个孩子,有的地方就可以大大方方、挺胸昂首地进去,有的就得缩头缩脑、躬身屈背地入门,有的还不得不买票;同高或同龄的孩子,也往往待遇不同。每到这个时候,孩子、家长心里的滋味并不好受。
按理说,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属于国民的(有些文化遗产甚至属于全世界),人们有欣赏享受的权利。当然,为了保持、维护其完好,收一些参观游览费用也无可厚非。但对那些尚无经济收入的儿童也收费,从理论上讲是不应该的。所以,有条件的地方,理应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没有条件的,也应放宽标准,合理收费,解决同岁不同价、同高不同价问题。这不仅事关数亿儿童,也事关社会公平。
公共场所特别是繁华闹市、旅游景点,女厕所前排“人龙”已成为都市及景点一景。面对这司空见惯的场景,公厕的规划者、设计者是否也该为六七亿之多的“半边天”们考虑考虑,如何让在公共场所的她们能及时方便。陕西读者田玉成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这无疑是实实在在的民生问题。
在解决公厕问题的同时,有关部门也不能忽略7亿农民的私厕问题。如今,大多数城市
居民都用上了水厕,而乡村许多农民仍在使用不卫生的旱厕。农厕改造工程是政府的一大惠民工程,可在一些乡村,却演变成“形象秀”。导致农厕改造“有形无象”、中看不中用的原因或许各种各样,但工程推广时的“粗放”想必是重要原因。工程发起及推广时考虑到农村输水管道、排污管道问题没有?这两大配套问题不解决,农厕改造工程难免成为一场“秀”。
如今,进城打工的农民工的权益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许多在乡镇务工的农民工权益却被忽视。在相当一部分地区的乡镇,这一群体中的许多人连最基本的休息权利都得不到保障,其中大都是附近失地农民。这些已经失去土地的农民,因害怕丢掉现有的饭碗而忍辱负重,饱受盘剥。
儿童、妇女、农民,这一社会中相对弱势的人群,尤其需要政府、社会的细心呵护。保护每个人特别是弱者的权利,恰恰是人本主义的核心。
十一、农副产品涨价问题
种粮种菜的少了;土地流失严重;运费——缺少绿色通道,高速公路收费太高;摊位收费——工商局收取严重;也有商贩的囤积炒作。
从“蒜你狠”到“豆你玩”再到“棉花掌”,从去年底至今,由中国网民创造用以调侃物价上涨的网络新词层出不穷,折射出百姓遭遇的物价上涨压力。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词汇因谐音异字,便于记忆,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被网络广泛转载引用。随着生姜、食用油、白糖、苹果、棉花、中药、煤炭等商品价格涨势接连启动,相应的三字新词随即出现,“姜你军”“油你涨”“糖高宗”“苹什么”“棉花掌”“药你苦”“煤超疯”等“侃市场”词汇无不彰显民生问题。不光是哄抬物价,还有城镇化土地、农民的减少,农资产品的提高,天气气候季节,运输,等等问题。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1月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作出修改。修改后的规定草案将相互串通、恶意囤积、捏造散布涨价信息以哄抬价格、牟取暴利的行为作为惩处重点,加大了处罚力度。近期,国家发改委联合商务部、农业部等多个部委密集出台了多个物价调控新政,一系列“组合拳”力度从严,并且手段翻新,一场稳定物价的调控战役就此拉开序幕。
十二、关注年轻人的民生问题
房奴车奴孩奴——解决年轻人的民生问题;无职业、无收入、无房子等“五无”现象严重;马诺“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的背后,是年轻人的经济负担。
就业问题与青年群体密切相关,青年创业是促进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青年的就业创业工作,加强对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领导,通过多种途径,大力支持中国青年创业行动,推动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据一份专门的权威调查分析,目前有七类年轻人有业不就。
第一类是学历低、技能不占优势的青年人,他们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岗位,但又嫌工作苦、收入低而不愿就业。这一类人的特点是高不成,低不就,占30%左右。 第二类是高校毕业生,他们对就业岗位期望值过高,过于挑剔,最后索性不就业。这一类人的特点是心气高,认为低收入岗位使自己“屈才”,大约占15%。 第三类是从单位里下岗的年轻人,他们总是用过去的工作与新工作做比较,新工作如果不比原来的工作好就不就业。这一类人的特点是“恋旧情结”始终解不开,大约占10%。 第四类是以工作太紧张、不适应工作环境、人际关系不好和希望再学习等理由自动离职的人。这一类人的特点是放弃了原有的工作,离职后以“休养”或“读书”为主,他们所占的比例在10%左右。
第五类是“创业幻想型”的年轻人,他们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没有目标,没有项目,看什么都想干。这一类人的特点是,创业不成功,也不愿意给别人“打工”,大约占到不就业人员的15%。
第六类是不停地变换工作岗位的人,他们形成习惯性跳槽,跳来跳去,最后“漂”落到社会上。一项调查显示,95%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存在“工作一年以后就跳槽”的心态。这一类人的特点是,自恃学历高,能力强,所以频繁换工作,但往往因“一眼之差”,最后把工作弄丢了。这类人,占10%。
第七类是父母甘愿供养的人,他们遇到挫折就打退堂鼓。这一类人的特点是,独生子女,父母有能力供养他们,所以不急于就业。这类人,占10%。
青年失业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也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全球化、一体化浪潮的冲击下,青年失业成为全球性的挑战且显得越来越严峻,同时也成为中国政府日益重视的现实课题。对处于继续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年来说,一旦处于失业状态,那么在经济、社会、生理、心理等各方面带给他们的不利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又是难以估量的。
对社会的影响,首先是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即冲击公众教育投资和消费心理。据调查,在我国家庭消费的排序中,68.8%的家庭将教育消费排在第一位或第二位;希望子女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家长占被调查者的89.8%。一旦人们对教育投资回报丧失信心并形成一种社会共识,对投资教育的积极性就会减退,最终造成国民素质下降,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竞争力的提升。其次,道德失范对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失业后为了尽早找到好的工作,一些“能力”较强的青年人极易使用非正常的方法,如跑关系、找熟人、搞贿赂,而一些“能力”较差的青年为了讨好招聘者,甚至还得心甘情愿地“作践自己”。这可能引发新一轮道德失范,对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再次,造成人力资本的巨大浪费。 对家庭而言,许多青年失业者躲在父母羽翼下生活,给家庭带来越来越重的负担。有专家分析说,随着时间的推移。“neet族”的父母,有的加入失业下岗的队伍,有的由于退休而收入减少及医药费支出增加。对于失业青年来说,过去所依赖的经济来源正在失去,将引发更多的矛盾。据本市卢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今年2月中旬公布的一项调查,七成失业青年靠父母抚养。青年失业家庭中,平均每个家庭负担1.2个失业人员。 青年人失业,就个人而言,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有专家指出,现在二三十岁的青年,其共同的特征是:生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及80年代,大多数为家中的独生子女,一直受到“小皇帝”一般的呵护。步入劳动力市场前,他们基本都受到父母很好的照顾。他们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成长起来,没有什么职业技能。青年人失业,首先,会使有的人对前途迷茫,生活空虚,所以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比别人要大;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不工作的时间延长,他们与社会的交流越来越少,适应能力也将下降,以后就更难适应工作的要求;再次,随着时间的推移,造成了很多人缺乏就业危机感,不愿意吃苦受累。
专家指出,我们培养的许多学生不符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标准,已经出现了一批没有吃苦耐劳精神、缺乏坚定信念的人。目前有一种说法,谁要是在北京读了博士还回家乡工作,就是人生的失败。全国各地需要那么多人才,但大量硕士、博士都挤在北京,不愿去西部、中部,不愿去小城市、中等城市,更不用说到边疆去、到农村去,因为怕吃苦!不少人不仅实践能力差,生活能力也很差,甚至不能适应社会、不能自己谋生。缺乏坚强的意志、毅力,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即使有书本知识、考高分,有什么用。
专家指出,在美国,国家教育机构为高中在校生开列了必读书目,并且规定这些书目“数十年不变,且学生要参加相关内容的考试”。他们的目的在于以这些作品展现“美国精神”和“美国价值”。几位委员建议:为了加强我国对中小学生阅读的引导,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的精神境界,在阅读中塑造“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国家应以第一把关人和第一推动者的身份进行“国家引导”,评选并推荐最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图书报刊。
10多年前留学美国的陈先生对刚去美国不久发生的一件事记忆犹新:“我和两位老乡出去逛街,其中一位吃了香蕉后随手把皮丢在路上。一个美国人迎面走来,捡起香蕉皮,扔进
了垃圾箱里。尽管他做得很自然,什么也没有说,但我的脸?刷?地一下就红了。” 这与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忽视德育,或者说口头上重视实际上不够重视德育不无关系。
塑造什么样的时代典型,引导什么样的主流文化,是需要我们社会各界深入思考的。韩剧风行中国靠的是什么?除了文化源头都是儒家文化的内核,中国人易于接受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韩剧满足了人们内心深处渴求积极、乐观、向上并向善的心理。如果韩剧总是没完没了地讲述变态、畸形的故事,不论剧里女人多漂亮,男人多英俊,观众肯定早就倒了胃口。创造适合青少年特点和个性需求的文化产品,与培养有创造性的青年文化人才同等重要和急迫。
十三、逃离北上广
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很多现实是“城市让生活更不美好”。
逃离北上广,即逃离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一线城市,是在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生活压力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在白领中兴起的思潮。要不要逃离北上广,到二三线城市去安放青春,这是两种价值排序,有些人认为中小城市好的人,以降低人生风险为主要目的;认为大城市好的人,以抬高人生收益为目的,选择哪种是性格和每个人具体情况决定的。
俗话说得好,大丈夫能伸能屈,识时务者为俊杰。现实的情况是:在北上广这种一线城市,生活实在艰难。奋斗一年买不了两平米的房子;精英云集竞争惨烈,找工作太难;你还别有病,一个感冒能要你一两千元;即使委曲求全租房结婚,那将来生了孩子,还是会因为没户口而上不了学。
中国还有句俗话,叫衣锦还乡。连个人样都没混出来就从大城市撤退?绝不!在北上广这种一线城市里,生活的自由度和成功的机会是其他城市远远没法比的。回到老家或撤退到二线城市,就等于放弃了出人头地的机会。现在卑微地苦熬,是为了将来的功成名就。逃离北上广,是懦夫的行为。即使再难再苦,我也会选择坚守,为了我心中的梦!
房价飞速飙升的北上广已让很多年轻人在现实中沦为蚁族,求得一个蜗居的想法都相当奢侈。俗话说安居乐业,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也将衣食住行定在金字塔底,然而在这里,繁华背后却是坐不宁、寝不安。无法获得最基本的安全感。
可以肯定,在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确实太高了。其实选择离开一线城市我并不觉得这种选择有多么不好,这是生活方式的选择。但作为大城市的城市规划,还是要以人为本的。要考虑降低一个城市的生活成本,要平衡发展,让人在城市中过得相对舒适。
大城市有大城市的问题,我们在发展中也渐渐看到了。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它形成了固定的产业聚集力,但是城市布局的分布还不是很平均。一个城市地区是否健康关键要看都市区的建立是否合理、都市区的建立是否完善、是否建立了合理的住宅和公共设施。
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的就业需求结构在年轻人流动过程中具有优先选择权,目前没必要担心人口的流动对一线城市产生显著负面效应。当一线城市无法提供适当的就业机会时,年轻人就会回归理性,离开一线城市,在二线、三线城市寻找对口的就业岗位。
在欧洲的很多知名的城市都是二线城市,但他的影响力未必是二线,但是知名度非常高。我们需要一个在一线城市工作的机会,但也需要在二、三线城市放松的场所,当然这也是我们工作的另一个场地,我们会把在一线城市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带给二三线城市。
十四、城市交通心脏病与城市建设问题
“上下班开车花3个多小时,路上不停地踩油门、踩刹车,累得脚都抽筋了。”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何建中12月23日表示,解决城市拥堵问题要大力构建城市公交运输体系,加大公交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倡百姓选择低碳出行。交通运输部近年来把公交运输建设作为工作重点,目前,城市公交管理条例已经完成初稿,正上报有关部门反复征求意见。将通过法律的形式,把公交优先发展等大的原则问题用法规的形式给予明确。
解决城市拥堵问题要大力构建城市公交运输体系,加大公交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
倡百姓选择低碳出行。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也是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令百姓比较揪心的事。治理城市交通拥堵,一要按照公交优先的原则,大力构建城市公交运输体系,包括公交车、地铁、轻轨、出租车等,以轨道交通为主;二要加大对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按照规划,多修路,多开车,让百姓能方便地乘坐上公交运输车。
目前,发达国家大城市旅客出行中,公交分担率在60%左右,我国仅为30%左右。日本有近千万辆私家车,但拥堵状况比北京好,因为上下班开私家车的少。大力发展公交运输体系,让公交运输能为公众提供顺利、舒心的出行,是减少私家车上路的基础。
此外,公众在出行方式上要提倡低碳出行理念,尽量少开私家车,多乘公交系统车辆。通过以上系统措施的实施,通过每个百姓低碳出行,拥堵的问题会治理得好一些。
为了缓解首都的交通拥堵状况,优化北京的发展环境,方便市民出行,北京市交通委公布北京市关于缓解交通拥堵的工作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布以后受到媒体和市民的极大关注。
第一, “建”的措施主要内容有,认真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严格控制中心城建设总量和增量,加快新城建设,有效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加快教育、行政、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向新城配置,鼓励就近就业,从源头上减少市民出行需求,充分发挥交通引导和服务作用。编制实施北京市交通运输综合规划,确保公共交通枢纽场站公共停车等基础设施用地,将大型建设项目交通应该评价纳入审批环节,全面落实配套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加快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全面推进中心城、干道网系统建设。打通一批中心城断头路,建设400公里微循环道路,全面建成北京国家高速公路网和市级公路干道网。加快中心城轨道交通建设,编制完成中心城轨道交通线网加密规划。十二五新线开通中心城到80%,并按两至两分半的发车间隔配制车辆。构建共同快速通行网络,以中心城为重点,依托轨道交通、城市快速路网,公交专用道,大容量快速公交等线路,通过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地面公交站等级系列建设,新增公交到150公里以上,新建九处综合客运交通枢纽,五处公交中心站和25出首末站。
第二,关于“管”的措施,停车价格按照区域和场所实行阶梯价格,研究制定重点路段或区域交通拥堵收费方案,择机实施。改善自行车不行活动,倡导绿色出行,建成1000个站点,积极发展中小学校车服务系统,建成3万个以上出位的换乘停车场。实施疏堵工程,下放部分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和手续,市级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常规疏堵项目和管理,制定开放使用地下环网的管理办法。建设新一代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包括建立交通发布系统、车载导航等,建设交通拥堵收费管理系统,停车泊位管理系统,加强机动车智能化管理。加强交通秩序管理,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一些违法行为,实施连续处罚,加强对火车、黄标车的管控。允许机场大巴、校车等用公交专用道。加强停车治理和经营管理,加强停车泊位的管理,严格停车经营企业资质和从业人员的资格。纳入市区县两级的审核内容,对成绩显著的区县、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大力倡导现代交通理念和开展文明交通活动,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及公益广告,深入开展绿色出行和环保知识等方面的宣传,提高交通参与者现代交通意识,引导交通出行方式的转变。
第三,关于“限”的措施,实行小客车保有量增量的调控,缓解小客车的增长较快的势头。十二五期间本市各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再增加公务用车指标,并严格公务车使用管理。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符合条件的企事业、社会团体法人和个人以摇号方式无偿分配小客车配置指标。继续实施和完善高峰时段区域限行管理措施,继续实施机动车工作日区域限行措施,适时采取重点路段高峰时段机动车单双号行驶的措施。对本市客车、长途客车除外,早晚时段禁止在五环路道路行驶,同时还需遵守工作日高端时段区域限行的有关规定。以上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首都交通科学发展,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主要内容。
十五、网络改变我们
观念——诉求、宣泄、学习、展示,信息社会观念;思维——上网;生活方式——网上购物银行商业行为,感情寄托虚拟,娱乐。
网民问题:经营者恶意竞争;隐私;舆情黑社会水军;安全。
3月23日凌晨,谷歌公司高级副总裁公开发表声明,再次借黑客攻击问题指责中国,宣布将搜索服务由中国内地转至香港。11月3日晚,腾讯发布公告,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360随即推出了“WebQQ”的客户端,但腾讯随即关闭WebQQ服务,使客户端失效,“3Q大战”一触即发;人民微博、新浪微博、搜狐微博、腾讯微博等,微博已经走进和影响着普通人的生活??
11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批评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和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的通报》,对奇虎和腾讯两公司提出严厉批评,责令两公司停止互相攻击,确保相关软件兼容和正常使用,同时也责令两公司自该通报发布5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开道歉。工信部同时也表示,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依法对两公司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行为进行进一步调查处理。
作为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将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手段,维护互联网市场公平、公正、有序竞争秩序,保护用户合法权益,促进我国互联网行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所有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要从本次事件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遵守行业规定,维护市场秩序,尊重用户权益,共同促进互联网行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十六、收入分配公平问题
四大收入差异:城乡;垄断企业和权力部门;管理者与员工;领导老板业绩提成高额收入。
思路:社会保障解决特困人员;公共事业发展投入增加收入;制度改革——幸福社会,公平是基础。
对收入分配的满意程度是衡量收入公平性的主观指标之一。相关调研报告数据显示,53%的北京市民对家庭收入不满意。事实上,分配失衡已引起了城市中低收入市民的不满。公开资料显示,分配失衡还导致了城市居民违法犯罪率的上升。
此外,城市居民分配失衡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常住人口中的很大一部分人的社会保障没有得到解决。改变这种情况需要改革制度,使其体现大多数人的利益,需要从建设公正合理的决策机制入手,探索能够真正代表公众利益的合理的决策机制。
强调“富民”是重大转折。十二五规划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拐点。过去,我国一直在做大蛋糕,但如何分配好蛋糕,如何使蛋糕在做大的过程中能够均衡的发展,这是我们没有衔接好的问题。 所以,这次十二五规划,整体上强调了以和谐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这是一个结构性的变化,如果说我们过多注重“强国”,那么接下来我们可能更加注重“富民”,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
意见中特别强调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不公,或者说收入分配的结构不合理,这是我们内需战略一直不能起来的原因。过去这些年,我们在收入分配中,不管是第一次分配、第二次分配可能都存在问题。
第一次分配中,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由九十年代左右的50%多,下降到去年的39%,这在世界上算比较低的。这说明我们在第一次国民收入分配中蛋糕切的不合理。这块蛋糕的60%被国家和企业拿走了,留下了不足40%给老百姓。
第二次国民收入分配调节也不合理,教育、医疗、社保、就业这四大支出占国家财政支
出的比重,是衡量第二次国民收入分配合理不合理的重要参数。据我所知,我国去年已经下降到28.8%,而世界绝大多数四大支出占当年财政支出的百分比会达到50%。 两次收入分配的不合理,使多数老百姓没有很强的购买能力,加上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行业差距、地区差距比较大,这样使得分配问题越来越突出,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所以说,必须下定决心解决收入分配的问题。这次规划中也列出了很多重要举措,可见政府的决心。
十七、二代问题
“我爸是李刚”的特权二代和社会公平问题。我爸是李刚——这个事件太具新闻要素了,想不火都不行。官二代、豪车、酒后驾驶、大学校园、撞死人、逃逸、多处房产、李刚的官方背景、财产来源、公开道歉、校长抄袭等等,有这些中的一两个要素就可以火,何况一个事件具备了这么多的要素呢?一次教育反思、人生反思、社会反思、全民反思。
年纪轻轻就成为社会栋梁,历来被视为一个人的骄傲,如今却可能传为社会丑闻。24岁的女孩王圣淇,工作不到三年就当上了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真可谓天纵之才。奇怪的是,她不仅没有被当作励志典型来报道,反而在网友偶然发现成为新闻人物之后,很快就从网络上消失了,留下大量你所访问的网页不存在或已删除。
网民猜疑此女提拔非因才能出众,乃是某市长千金之故。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回应称,任命是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的,是校方有意识加大年轻干部的培养,并否认了王圣淇为官二代的说法。既然连官二代都不是,心虚的应该是错怪才女的网民,而网民断无要求各网站统一删帖的权力。帖之不存,其可怪也欤?本来还在质疑与解惑中探寻的舆论,突然之间只剩下一个答案:的确有不可告人之事。即便被冤枉,那也是活该。
这不过是 官二代现象的又一个疑案而已。近几年来,媒体不断揭露饱受权力庇荫的官二代,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关注。有些地方竭力辩解,辩解的理由不外是严格按照规定。然而,不少地方被揭发出来的规定,原来就是照顾干部子女的红头文件。在人们的生活经验中,官二代受关照几乎是家常便饭。脸皮厚的官员,直接把子女安排成自己的“接班人”也无妨;倘若还有些羞耻之心,普遍的做法是单位与单位之间交换关照,比如公安局的干部子弟进检察院,检察院的干部子弟来公安局,谁也不敢怠慢谁。
为什么要这样做?被媒体追问时,人事部门使用得最多的理由是维护公务员队伍的稳定。由于社会资源向权力部门的大量倾斜,当官的好处多如牛毛,大量的社会人才挤破脑袋也要钻进公务员队伍,该队伍何愁不稳定?真正的原因是权力不用白不用。在权力普遍地不受制约的情况下,官员们不为下一代谋好处,反倒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农民工二代问题。农二代,就是全国2.42亿农民工的子女。据国家统计局监测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全国农民工外出就业1.53亿人,本地非农就业0.89亿人。另据有关部门估算,目前在城市生活的农民工子弟已达3000万人之多,而且80后新生代农民工有近1亿人,但已婚者仅占20%,未来几年,农民工子弟的数量还将有大幅攀升。由此,农民工子弟的上学教育问题将日益成为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大力解决的难题。
第一个难题是,公办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弟上学压力巨大。根网络调查数据,作为农民工子女随迁流入规模较为庞大的北京,2010年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共有43.3万人,占北京全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三分之一,公办学校接受来京务工子女就读的比例为67%,仍有三分之一、约14万左右的来京务工子女未能在公办学校就读。这个数据已经给公办学校带来的巨大的压力,同时也还有大量“农二代”未被公办学校接收。
第二个难题是,农民工子弟民办学校办学水平偏低。目前农民工子弟接受义务教育主要
仍是靠民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来解决,但这类学校往往办学水平偏低,主要是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创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准入条件低,企业化运作,容易造成办学条件不达标,办学水平不高;社会对农民工子弟学校与公办学校教师队伍没有一视同仁,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师的晋级、评优、进修培训等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工资待遇上,由于农民工子弟学校收费偏低,加上经营者降低成本的考量,聘用低成本的教师成了必然的选择;政府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和管理没有完全到位等等。
十八、心理健康与国民心态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幸福和健康有了更高的追求。心理健康,这项在早前容易被忽略的人类健康的重要指标,如今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它的衡量标准又有哪些呢? 1、什么是心理健康关于什么是心理健康,国外学者多有一些表述。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 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 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 2、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整体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所处的社会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工业化、现代化、社会化、一体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时间越来越宝贵,人越来越为效益所趋使;自主的、创造性的劳动和高级的智力劳动越来越多;人们的活动范围在不断拓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处理微妙复杂的人际关系为每个人所不可避免;各种各样的竞争强度也越来越巨大,人与人之间的收入、社会地位等差异越来越显著。
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的正常人有许多人整天愁眉苦脸、心烦意乱、以安眠药渡日,长期在苦闷绝望中挣扎、煎熬,甚至走向自杀的绝路;有许多人终日以酒为伴、沾酒就醉,打人骂人;有许多人与人敌对、冲突、诉讼、犯罪;有许多人常常感冒,患高血压、关节炎等非器质性疾病,甚至身患绝症、早亡;有许多人无能、失意、潦倒、贫穷;有许多人学生学习不好;有许多人苦恼于性问题;有许多人不能和人正常的交往融洽相处,整日疑神疑鬼;许多家庭因成员的精神病而搞的苦恼万分;许多夫妻不和、争吵、打闹、离婚??。
国民心态就是国民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面对重大事件或者突发事件时所普遍呈现的认识倾向、心理倾向、情感倾向。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国民心态?综合来看,自尊自信、理性科学、务实进取、开放宽容等是不可或缺的几个方面。培育健康国民心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以强大的“硬实力”为基础,又需要营造良好的软环境;既需要增强紧迫感、积极行动起来,又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既需要党委、政府充分发挥作用,又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急功近利、贪大求全、炫富斗富、小富即安等不健康心态。急功近利,就是目光短浅、
心浮气躁,片面追求速度和眼前效益,不肯沉下心去打基础、谋长远,甚至企求少劳多获、不劳而获。贪大求全,就是脱离实际、不顾需要,一味追求规模和档次,不计成本和耗费。急功近利、贪大求全的心态,会导致大量的短视、短期行为,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损害。炫富斗富,就是缺乏正确的财富观和消费观,讲排场、比阔气,一掷千金、铺张浪费,甚至暴殄天物、为富不仁。炫富斗富的心态,既不符合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也有悖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小富即安,就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现了初步富裕,就沾沾自喜、不思进取,看不到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愿意为更高的目标而奋斗。小富即安的心态,影响人的潜能发挥,销蚀事业发展的动力,是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背离的。
打破封闭、走出自我,眼界宽广、胸怀博大,积极学习借鉴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平和看待成败得失,冷静对待他人的正面与负面评价。开放宽容蕴含着爱心与友善,即以真诚友爱为纽带,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良好关系。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开放宽容还意味着能够正确对待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思想和文化,善于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当今时代,国民只有保持开放宽容的心态,敞开胸怀拥抱世界,认真倾听世界的声音,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发展自己,赢得世界的认同,进而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也是培育健康国民心态的重要前提。社会公正则国民心态平和、心理平衡;社会不公则往往导致国民心态失衡、心气不顺。培育健康国民心态,需要把推动科学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有机统一起来,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将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建立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在内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不断缩小地区差距、行业差距和贫富差距,让国民能够平等地参与社会竞争、平等地获取发展机会。
健康的国民心态不会自发形成,它与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紧密相连。因此,培育健康国民心态,需要切实加强教育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在这方面,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都肩负重要责任、具有不同优势,应各负其责、各扬其长,努力把健康国民心态的培育贯穿和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纳入公民道德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整个过程、各个方面。在开展教育引导的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传统方式,单纯依靠灌输,而应不断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如充分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开展相关主题活动或创建活动,充分发挥重点人群、社会公众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等等。
当今时代,媒体对社会舆论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媒体的报道和节目无不体现和蕴涵着一定的价值导向,无不对国民心态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在培育健康国民心态的系统工程中,媒体的作用不可替代。这就要求各类媒体遵守规范、加强自律,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坚持客观、真实、全面、公正的报道原则,引导国民以健康的心态认识和对待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决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迎合部分受众的心理而渲染和炒作一些极端、非理性的“雷人”、“雷语”,或进行纯粹的情感宣泄。
健康国民心态的培育,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位国民的思想和行动中。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切实加强修养,不断提高境界,真正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发展进步结合起来;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正确看待各种历史问题,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在实践中磨练和完善自己,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努力消除那些不符合健康国民心态的观念和做法。
十九、养老社会保障与养老院发展问题
后顾之忧不解决,老百姓即使收入提高了,也过得不安稳,不敢消费,进而影响生活质量并拖累整个经济运行。
在中国,养老是件大事。谁都想老了以后能“颐养天年”,而不是“老无所依”。然而,《生命时报》近日联合39健康网进行的一项“你对中国养老现状满意吗?”调查显示,参
与调查的14883人中,高达九成多人对目前的“中国式”养老现状并不满意,有着各种各样的忧虑。国人最担心三大养老问题,分别是老了以后,“没有足够的金钱看病”;“养老保障制度不完善”;“生病或不能自理时,没人照顾”。
家住武汉的王继业老人从一家药企退休后,每个月退休金是1500元左右。这些钱用于简单生活,本来绰绰有余,可没想到去年他突发心肌梗死,做了支架手术,光手术费就花了三四万,虽然医保能报70%,但又规定这个不能报,那个不能报,最后算下来,能报销的钱连一半都不到。出院后,他每月光药钱就1000多元,武汉医保规定,门诊开药不报销,得自己负担,这样一来,每月退休金只剩下几百块钱,完全不够生活花销。
为什么我们的医保制度不断完善,但人们还是担心老了没钱看病呢?可能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有些人没有养老或医疗保险;二是有保险却对其内容不了解;三是目前医保还做不到完全保障,比如进口药和有些医疗器材不报销。而且各地政策有别,做得好的地方能报销慢性病用药,有的地方就得让老人自己负担,造成较大生活压力。
其实,最关键的问题在于,目前的养老保障制度没给大家一个稳定的预期。过去人退休后,知道自己每个月固定能拿多少退休金,心里有底。但现在的养老保险计算特别复杂,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两部分,自己退休后能拿多少钱,大家心里没底。相对于在职的人来说,退休人员这十几年来的收入却一直呈下降趋势,对于已退休和没退休的人来说,看到这种情况,都会有一定的担心。
老了之后,难免有一天生病或不能自理,上哪儿找有人照顾又让自己满意的养老地点,成为不少人担心的问题。在“你打算去哪里养老”这一选项中,七成多人选择“在家养老”,不到两成人选择“去养老院养老”,一成多人选择“在社区养老机构养老”。
现在找个好点的养老院太难了!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天津一个养老院,一个床位刚空出来,外面就有1000多个人在排队住进去。如果不是无可奈何,老人们也不喜欢住在里面。目前国际上对养老有两种理论:一是脱离理论,就是把老人放在养老院,剥夺他们对社会事务的参与权,这是一种消极的养老方法,老人会衰老得更快。第二是参与理论,让老人待在家里或社区,积极参与社会和家庭生活,对他们的健康更有利。
有一成多人选择社区养老,说明它还不够普及,大家不知道什么是社区养老。这和中国以家庭为依托的社区养老一直没发展壮大起来有关。如果我们有完善的社区服务中心和医疗设施,为在家的老人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在英国和澳大利亚,社区里中午晚上有志愿者和服务人员用小车推着,挨家挨户给老人送饭;每个老人家里都有呼叫按钮,按下钮就会有人上门服务。这样不仅可以少盖很多养老院,节约财政支出,也能让老人们享受家庭温暖。此外,在外地买房或租房的异地养老、住进老年公寓等新兴养老方式,大家也可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和喜好选择。养老模式因人而异,老人觉得哪儿舒服,就在哪儿养老。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老了以后什么样,谁也说不清。所以选择三四十岁就开始为养老做准备的人,占到五成左右。做得最多的准备,如果用6个字概括,就是“少生病,多存钱”:四成人打算“从年轻时注重养老保健”,三成多人“除养老金外,还买了商业养老保险”,近三成人开始“定期为养老存钱”。
有三成多人选择购买商业养老保险,这不仅是理性的选择,而且标志大家对保险业有了一定的认同。在西方,提倡为养老进行定期投资,而不是光在银行里存钱。定期投资有个经典的计算公式:年龄和风险成反比。年纪越轻,越可以尝试一些高风险的投资。比如30多岁开始,就可以按三七开分配投资:三成买债券等风险较低的投资项目,七成买股票等高风险投资项目。到了40多岁,可以四六开,50多岁,五五开??以此类推,年龄越高,越要选择安全的投资。养老准备做得越早越好:身体越早爱惜越健康;投资越早回报越高。
今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一名教授“语出惊人”,指出在北京等一线大城市,即使有1000
万,也不够养老。这话一出,“到底多少钱才够养老”成为网络和现实中热烈讨论的问题。参与本报调查的读者,有三成半人选择了养老“至少需要10—50万元”;有近三成人选择“有养老保险就够了”;选择“需要500万元以上”的人,只占1.38%。
其实,这里面有个概念混淆的问题。首先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这么多钱来养老,养老三大项支出是医疗、慢性病照顾和基本生活。而医疗支出又和人生不生病、生什么病有很大关系,三者之间花费相差很大。第二,就算需要1000万以上才能养老,也不是指每个人要准备这么多钱。养老花费中,有些是可以从各个制度得到解决的。比如生病了有医疗保险,生活上有养老保险金。
决定我们的养老保险金够不够养老的,是它究竟占社会平均工资的多少。2009年上海的平均月工资是3566元,北京市是3726元。目前有些地方养老保险占平均工资的50%不到,如果将来能保证达到50%,再有完善的医疗保险,这些钱保障老年生活大体没问题。
要想过一个幸福、无忧的晚年,到底需要哪些条件?九成以上的人把“拥有健康身体”当作首要保证,与“有充足的金钱储备”、“有适合自己的地方养老”、“有家人陪伴”、“生病了有人照顾”等,构成了养老必备的五大条件。
这反映了中国人较为务实的养老观。首先,健康的身体除了能提高生活质量,还能减少看病花费;然后,手里有钱、有养老的地方、有亲情和自得其乐的小娱乐,老年生活才基本完美。在选项中,“被年轻人所尊重”和“偶尔参加社会活动”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但在国外,被重视、被认同却是老人更为看重的。与国外老人相比,中国老人并不缺少精神交流。在国外,孤独的老人很多,他们聚在一起活动,而中国老人可以一起打太极、唱歌、扭秧歌,不亦乐乎。相反,国外老人大多有经济保障,而中国人则对年老后缺少经济保障等现实问题有着一定的担心。
钱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关键在于搞好目前还相当薄弱的养老服务体系。谁来提供养老服务?绝大部分人,只能依靠社会的、社区的、公益的办法来解决。要进机构养老的,应该进入机构养老。不愿意进机构养老的,要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服务。
改革养老金双轨制 基本社会保障均等化。两个高工不如一个机关勤杂工,三个高工不如一个小学教师。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政府应推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尤其在新城建设规划中,应将养老服务设施作为必建内容,纳入住房小区建设规划。 现状:“两小养四老”现象普遍
“随着30年前独生子女政策的施行,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明显加快。‘两小养四老’的普遍现象已经越来越突出。”全国政协委员王孝询对重庆老龄化的情况曾做过仔细调查。 截至2009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513万人,占老龄人口总数的16.2%,高出全国3.7个百分点,其中需要照护的高龄老人、失能老人有66.2万人,占老龄人数的12.9%,高出全国1.5个百分点。这些老人不同程度地需要提供护理照料服务。
但另一组数据却显示,养老服务机构的现状让人忧虑。2009年底,全市1262所养老机构只有床位6.8万张。王孝询说,按照3%入住养老机构的社会需求计算,全市513万老人需要15.4万张床位,目前缺口达8.6万张。 问题:高投入低收益导致发展缓慢
市场需求大,养老服务机构为何发展缓慢,甚至出现“一床难求”的状况?
委员们调研发现,主要原因是建设成本高,服务收费低,经营效益差,投资回收期长,从而影响了社会资金的投资积极性。
调查发现,目前我市养老机构每张床位平均造价在7万元以上,其中包括房屋建设费、设施购置费和税费等。而社会办养老机构平均每人每月收费800—900元,全护理老人收费
标准最高不超过1500元。收支相抵后,大多数养老院只能勉强维持营运,甚至略有亏损。如江北区侨发老年公寓,总投资700多万元,自2003年建成开业以来,经营状况一直较好,但到去年才开始赢利25万元。据测算,建设投资需20多年才能收回。
另外,进入养老院的老人大都体弱多病,有的甚至失能失智,容易出现老人意外受伤甚至死亡事件,但目前没有责任界定、赔偿标准等相关制度,养老机构的权利缺乏保障。在调查的30所社会办养老机构中,有14所养老机构发生过意外事故,共赔偿医药费和死亡赔偿金等38.5万元,其中最高的赔偿金额达6万元。
“如此高投入、低收益产业,绝大多数企业不愿投资,一般个人也无能力进入,由此,便形成全市社会办养老机构低投入、低服务、低收费、低效益的低质营运怪圈。”王孝询说。
呼吁:政府大力支持养老机构。“如果养老困局不能得到有效破解,最浪漫的事未必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委员们在集体提案中呼吁,政府应大力支持养老机构的发展。
按床位补贴养老院。提案认为,应该把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十二五”规划,把养老服务业作为一个产业予以扶持,对社会办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营进行补贴。 参考实际情况,建议由财政按新增床位数对养老院给予5000—10000元的建设补贴;按实际收住老人数,每人每月给予50—100元的运营补贴,帮助社会办养老机构新建和改扩建,增强服务能力。
税费及水电气价给予优惠。如果说发补贴是鼓励养老院开起来,减免税收则是减轻养老院营运负担。
委员们建议中央尽快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包括免征养老机构企业所得税、育养服务收入营业税,免征自用房产、土地、车船的房产税和使用税;减免收城市建设配套费、集中绿化建设费、排污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免收水、电、气、电视等的安装增容费、初装费,用水电气按居民价格收费,有线电视维护费减半收取等。 城市改造预留养老院地盘。为了避免养老院无地可建的尴尬,委员们还建议将养老机构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优先解决建设用地。在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规划中,要求住房小区按一定比例配建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设施。 统一购买保险防范风险。针对老年人容易发生意外伤害的现状,提案建议政府健全相关保险制度,制定《养老机构意外事故处理办法》,确保社会办养老机构健康稳定运行。王孝询说,还可以由政府出钱,统一为养老院的老人们购买意外事故保险,提升养老机构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
二十、食品安全问题
2010年,“地沟油”现象屡禁不止,“毒奶粉”重现市场,三聚氰胺“借尸还魂”再度重来。昌黎葡萄酒“造假成风”、三聚氰胺“魅影再现”、“镉大米”引发担忧、“漂白蘑菇”问题重重??2010年以来,诸多“饮食难安”的事件扯动着百姓的神经。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坦承目前“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同时提出2011年要“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食品安全、社会治安和医疗安全,是当前中国人最担心的三大安全问题。社会治安、食品安全、交通安全、职业安全、生产安全、财产安全、医疗安全、环境安全、婚姻安全、隐私安全、信息安全,11项安全问题,你最担心什么?食品安全以72%的比例拔得头筹。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可是在市场、超市能够“放心”地购买各种食品的受访者只占四成。
全民素质问题——经营者利润不惜生命健康作为代价;行业自律;法律法规建设;相关部门的监管。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小农经济,分散的种植和养殖是影响我们食品安全统一监管的制约因素;另外,中国目前有40多万家食品加工企业,90%是中小企业,还有很多是个体作坊,这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带来巨大挑战。
家庭主妇最大的负担:家人吃上安全的食品;病从口入。 这是一个让国人感到羞愧的问题。如今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却在最基本的“吃”上,屡屡出问题,“地沟油”、“毒奶粉再现”、“小龙虾”、“金浩致癌”等连串事件,显得与大国身份极不相称。
今年7月,《小康》开展了“中国人安全感大调查”,结果显示,食品安全是国人最担心的安全问题。
为什么不能阻止伸向餐桌的黑手?公安部治安局副局长徐沪表示,“我们办案中查获的涉嫌生产销售数十吨三聚氰胺问题奶粉的主犯,最后只判了三年有期徒刑,而且缓刑三年。这样的打击力度不足以震慑犯罪。”今年9月,最高法等四部门对外发布了《关于依法严惩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活动的通知》,对食品安全领域刑事政策做出重大调整,从“宽严相济”转向“从重从快”。不过重典毕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制度的、体系的建设更为重要。
发生在食品安全领域的不良事件屡屡发生,网民面对吃什么的问题时经常表示“鸭梨”(压力)大。食品安全问题不仅牵动着网民的心,也是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他们呼吁在新的一年中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务必按照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保障食品安全的“硬杠杠”,健全法制、严格标准、强化地方政府监管责任、加强执法监管,让百姓吃得放心。
不过相对于监管体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更强调生产者即农户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他说,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靠监管出来的,更不是靠检测出来的。但是让中国的2亿多农户遵守农产品的安全标准,在目前这种分散经营的状况下是办不到的。目前在中国,农民自己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或者由一个中间机构把农民组织起来,从事规模化、规范化生产,在一些地方有试点,但在全国推广还不是很快的事。
我国于2009年6月1日正式施行《食品安全法》,2010年1月20日正式成立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好转。但完善食品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系统性的、长期性的工作。以奶粉为例,继2004年阜阳奶粉事件、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之后,2009年皮革奶粉事件为引爆点的奶粉行业的食品安全问题,重大打击了我国乳制品行业,2010年我国婴幼儿配方奶粉产量开始出现下降,且下降幅度在12%-13%,同时严重挫伤了我国乳制品的消费者信任度,2010年我国婴幼儿奶粉的供应量大约56万吨,其中外国品牌的婴幼儿奶粉的提供量已经接近一半,上升明显。
我们认为必须从制度层面上改革创新,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为此,建议: 1、完善现有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健全的法律体系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欧盟的食品安全监管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有赖于欧盟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制定详细、执行到位。其包括一般食品法规、食品污染物规范、饲料卫生规范、动物用药残留规范、农药残留规范、渔产品检疫规范、肉类加工产品规范、基因改造产品规范和植物检疫规范等方方面面。借鉴欧盟的经验,我国在实践中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食品安全法》,且执行落实到位。
2、明确政府责任,建立国家层面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食品安全技术保障体系。目前我国有食品安全委员会、卫生、农业、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等多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之间既存在工作交叉也存在工作盲区。建议在国家层面形成较为完善的、系统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在全国统一执行,同时明确应急机制各部门及其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对主观上故意瞒报、不作为、隐瞒信息的追究法律责任,严格执行问责制。根据食品产业的发展趋势和食品贸易的不断国际化,尽快建立与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相一致、相协调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对已经检出的尚无标准的食品不安全因素尽快制定标准和检测方法。加大科技投入,尽快研制和开发食品安全关键检测技术与设备,提高快速、
准确检测和鉴定食品中危害因子的技术和能力,检测技术和标准也要与世界接轨。
3、确立“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管理。将监管执法重心向下移,建立协作机制,严把食品源头、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严查严办各种违法行为。利用多种宣传手段,加大力度宣传食品安全。在配货方面采取集中管理,支持现代食品流通网络的建设,规范农村食品销售标准,加强对农村集贸市场的管理。充分发挥农村维权网、安全监督网、12315举报网,卫生监督网的作用,建立农村消费维权监督点,设立协管员,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 4、细化并认真执行食品安全召回制度、食品市场巡查制度、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案卷制度。关于食品召回制度。对于因质量问题被召回的食品,生产者应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予以销毁,防止其再次流入市场;对于因标签、标识或者说明书不符合安全标准被召回的食品,生产者在采取补救措施且能保证食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继续销售,销售时应当向消费者明示补救措施。关于食品市场巡查制度。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制定详细的巡查计划,突出巡查重点,完善巡查方式,增加巡查频次,提高巡查效率,层层落实巡查监管责任,从查主体资格、查经销食品、查包装标识、查商标广告和装潢、查市场开办者责任、查经营者自律情况等方面严格巡查操作。关于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案卷制度。既重视监督检查的现场笔录,要求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监督检查,记录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监督检查记录经监督检查人员和食品生产经营者签字后归档;同时重视食品生产经营者安全信用档案,要求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安全信用档案,记录许可颁发、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根据安全信用档案的记录,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增加监督检查频次。
5、及时公开食品安全信息。目前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信息公开情况很不理想,抽样调查的资料显示: 只有少数食品生产企业公开其信用信息,部分政府网站食品安全信息已经一年没有更新。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食品安全法、行政许可法等的规定,与食品安全监管有关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食品生产标准、食品安全执法等方面的信息,都应当得以主动公开、周期性公开,便于人们了解食品安全方面的情况。如果出现重大食品安全问题,要及时进行有关信息的披露,增强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需求。
二十一、改革利益问题
长期来看,教育改革、住房改革、就业问题以及收入分配改革,关注度都呈上升态势。 在经历了房改过度依赖市场而忽视对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后,群众的不满在累积,深化房改的呼声渐高。实际上,从1995年开始的“安居工程”到1998年的经济适用房政策,再到2007年的保障性住房政策,我国的保障性住房也历经了十余年,但发展仍然缓慢。未来五年,有分析指,住房保障措施的“落地”应是重点,30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欠账”应该还清。
这几年,中国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感受尤深。下一个五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就表示,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更加复杂,劳动力供求总量压力、结构性矛盾还很突出,在复杂多变的就业形势下,要贯彻好“就业优先”的目标。
对于中国的教育来说,2010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钱学森之问”引发的反思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带来的憧憬。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杨东平指出,教育改革最难就是体制改革,体制改革是块硬骨头。“我们更看重的还是教育部自身的改革,就是教育部自身的简政放权。”今年发生的“孙见坤事件”和南方科技大学的“准生证”之困,无疑印证了杨教授所言。
近年,中国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愈加突出,公众收入的增长远比不上政府财政的增长,
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健全市场配置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格局就成为当务之急。未来五年,从“国富”到“民富”,将是一个严峻挑战。长期从事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郑功成就认为,应当在“十二五”规划中确立一些基本的约束性指标,比如基尼系数的控制目标、劳动者报酬占初次分配比重提高幅度等,来明确收入分配改革与民生保障的目标预期。
户籍制度改革,中国在1992年就成立户籍制度改革文件起草小组,1993年提出包括“取消农业、非农业二元户口性质,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的户籍改革目标,但18年过去了,改革的目标仍未完全达到。中国有受户籍制度之苦久矣!艰难的旅程、漫长的等待。
近年来,各地继续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做了很多尝试。不过有分析指,一些地方的户改其实是另有打算,有的是单纯为了提高城市化的比重,有的是盯上了农民的土地。一些地方的做法并未如人们预想的那样受到城乡居民普遍认可,大量农村户籍居民对转为城镇户籍不热心、不积极。从全国来看,户籍制度改革进入了改革“深水区”。
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直至21世纪之前, 由于致富手段和机会等因素共同影响, 一些人不论在居住还是在生活方式上都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区隔。因此, 社会上出现了几个具有明显特征的阶层。如私营企业主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经理人员阶层和民工阶层等等相对稳定的阶层逐步形成。而其中一些工人收入上不但没有增长, 反而下降, 少数人甚至因为种种原因失去了收入来源, 沦为城市的贫困人口。而农民由于收入增长缓慢, 能够创收的渠道和能力等限制, 生活质量提升的空间有限。因此农民和工人一道作为弱势群体开始在这一时期承担改革成本。
改革必然会带来利益的分化和重组。与此相适应, 利益群体的差异更加泾渭分明。到目前为止, 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在收入水平、生活方式、社会地位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的社会群体。特别是近年来, 这种利益分化日趋严重, 几个明显的差距格外引人注意, 如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等等。
由于一些人依靠手中的权力资源进行权钱交易, 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一些人则利用权力将国家财产中饱私囊。另一方面,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则由于经济上贫困, 生活上无助, 而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这一切使一些弱势群体, 如工人中的一些人开始对旧的体制怀念和留恋, 进而逐渐对富裕群体产生了对立和矛盾情绪。目前社会的焦点问题表现为贫富之间、干群关系、私营企业总劳资双方、城乡居民之间、国有企业管理者和劳动者之间等等的冲突[ 3]。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已经开始呈现出多样化、深层次和尖锐性的特征。
一方面要避免或减少改革中弱势群体因利益受损而产生不满, 另一方面又必须使受损的人群利益得到补偿。而要做到这一点, 不仅要弥补对弱势群体保护的不足, 加快户籍改革、社会保障和教育投资等等, 同时, 也要制度化地对强势群体进行保护, 使全社会成员的利益要求均得到保障, 这是共享的基础。而关键在于化解社会冲突。为此, 在今天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政府必须注意洞察各阶层的利益需求, 尤其是弱势群体的需求, 防止让大多数人感到在改革中利益受损, 这样才能妥善解决改革中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中的问题, 及时化解矛盾和冲突, 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尊重既得利益并对改革中既得利益受损阶层予以补偿,这是一个不应该回避的问题,否则我们就没有办法解释改革中的许多补偿(或赎买)措施。比如说,计划体制下,相对于农村人,城市人就是既得利益阶层;相对于农民,工人就是既得利益阶层。所以,当政府提高农产品价格时,就必须给城市人副食补助,而当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升时,政府并不补贴农民,因为农民不是计划经济的既得利益者。同样,农民工被辞退企业并不给买断工龄费,也没有失业救济金,因为我们必须尊重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工人的既得利益。国家承认的农民的惟一既得利益就是土地使用权,所以征用土地必须给农民补偿。即使在改革中出现的某些
体制下的新既得利益者,如果要改变这种体制时预期有人会受到损失,也可能要考虑补偿。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最根本的在于不同群体的社会地位不同, 因而拥有的社会资源不同, 从而形成了强势和弱势群体地位具有显著差异。强势群体(包括国有大企业经理、民营企业家等) 依靠资源获得了丰厚的利益。如果社会任其发展, 贫富差距必然不断加大, 单靠个人的能力是无力解决的。为此, 必须靠政府用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 通过多种办法、途径制度化地保障权利, 为协调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十二、拆迁问题
拆迁方面,江西宜黄、山西太原古寨村??各地上演着不应该发生的悲剧。而新拆迁条例《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草案)》的出台很及时。在现有土地财政的经济模式下,《征收条例》势必会增大政府拿地的难度,进而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其抢眼亮点不仅有“补偿市场化人性化”、“房屋征收实施机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等体现,更有“行政强拆被取消”。
高院不能随便判决拆迁案件,也给野蛮拆迁以很大的制约。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最核心的问题要把握好、维护好被拆迁户的利益,让他们在拆迁中不仅利益不受损,而且还能享受的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成果。也请我们的干部可以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是拆你的房子,是你的利益受到损失, 你同意不同意?同样如此,这一点我们作为当政者,首先必须要处理好这个关系。然后再依法按照法定程序,充分尊重民意,引导和依靠群众,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这样,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在拆迁当中,大家感到最头疼的问题就是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实物安置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安置房不是由开发商建,而是由政府统一规划和建设,而且标准不低于市区中等以上小区的水平,同时,过渡费安排也比较到位,还配套建设学校、医院等商业设施。
就近安置,原址回迁。实行产权调换,过去的房价评估有的有产权证,有的没有产权证,而且还要进行折算等,很复杂。看起来合理,实际上社会成本太高,有时还会引发一些腐败问题。很简单的办法是,国有土地上,不管是什么年代的房子,拆50平方米还50平方米,不找价差;集体土地上,按人均45平方米进行补偿。同时,过渡费给的很高,这样群众就比较满意了。
所有的拆迁必需征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同意,由拆迁群众自己成立一个协调委员会,意见统一后由政府来推进执行,政府直接跟群众发生关系,不让开发商和群众发生利益冲突,所有的土地实行净地出让。
建立了三榜公示制度,所有的被拆迁户首先在小区进行公示,经过审核以后第二次在区里面进行公示,第三榜在我们合肥晚报上进行公示。我们把拆迁政策完完本本的交给群众,全过程公开、公平、公正,阳光操作。群众相互之间都非常了解,情况都比较熟悉,三榜公示,可以较好的消除当中的不合理成分,也减少了我们干部犯错误的机会,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二十三、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
垃圾焚烧、气候变化、低碳发展;“十二五”期间或开征环保税和碳税。
我国存在着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了巨大挑战。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3。土地沙化面积达到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12%。生物多样性锐减,有15-20%的动植物种处于濒危状态,高于10-15%的世界平均水平。湿地大量减少,有36%的天然湿地已经消失,8.5万座水库1/3的总库容被泥沙淤积。旱涝灾害频发,近50年平均每年出现旱灾6-8次,洪涝灾害50次左右,危害越来越大。当前,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生态产品已成为当今社会最短缺的产品之一,生态差距已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最主要的差距之一。要通过对生态状况的宣传,让公众感受到形势的严峻性,感到与自己息息相关,就能唤起他们
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可以引领全社会了解生态知识,认识自然规律,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可以引导政府部门的决策行为更加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可以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力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城市聚集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也消耗了世界约70%的能源,产生了约75%的垃圾、排放了约80%的二氧化碳。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城市问题,中国需要在未来20年里,在城镇化道路中实现突围。 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生态城市”。随着中国新一轮改革推进,生态城市正成为中国官方和民间期待可持续发展的共识。
今后十年,如果中国城市化率保持前十年的水平,那么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会由目前的46%提高到58%~60%,城市人口要再增加2亿人;从2020年到2030年,城市化提高速度可能略有下降,估计再增加1亿人;到203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要接近70%。
城市人口增加这么多,用什么样的理念、走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不仅对中国除了人口问题,未来如何实现低碳发展也是当前要思考的问题。与会人士对目前的发展模式普遍表现出忧虑,即当前的发展模式难以突破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的瓶颈。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全球经济发展将会产生重要影响。
另外,现有的城市发展模式也让中国面临日益增长的国际压力,并损害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向绿色转型,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在产业基础之外,城市化中的交通问题特别突出,建立绿色交通运输系统为建设生态城市的第二项工作。这项工作的核心是,加快发展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提高交通综合运输的效率,在大城市建立道路交通和轨道交通并行,私人机动交通为补充,合理发展自行车交通的城市交通模式。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城市交通,加快推广清洁燃油、天然气混合型动力和纯电力公共汽车,鼓励运营汽车、公务车、私家车使用清洁能源。
第三项工作是积极推行绿色建筑。如果从现在开始推动绿色建筑,预计20年后,在总建筑面积增加150亿平方米的情况下,与不推行绿色建筑相比,每年可节约建筑用电3500亿度。
此外,加快绿色社区建设和创建绿色消费模式和文化这两项工作,则着眼于城市微观结构建设。
社区是公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彭森在会上所列举的社区措施中,以完善社区污水排放以及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绿色社区等措施被明确提出。
大力推进绿色消费理念,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节水、节材产品,引导商业企业以节能减排为核心,创新经营销售模式也是政府所思考的工作范畴。
二十四、公共安全、社会治安、社会稳定问题
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非传统安全因素正日益突出。非传统安全则是传统安全领域以外的安全因素,包括能源
安全、环境安全、生态安全、金融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卫生安全、文化安全等涉及社会生活一切领域的公共安全。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环境不断恶化、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自然灾害的破坏性在加大,近年来,中国洪涝灾害轮次发生。此外,一些地区盲目追求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掠夺式开发”,严重忽视了防灾减灾的战略任务,人为地加重了自然灾害。
屡屡发生的重特大生产事故更具突发性、灾难性和社会危害性。近年来,全国每年因安全事故死亡13万多人,伤残70多万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500亿元。全国平均每天发生7.2起一次死亡3~9人的重大事故,每周发生2.5起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每月发生1.2起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 食品安全问题使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威胁。食品恐怖主义正威胁着中国百姓。环境污染直接危及农作物及其产品;而农牧业种植、养殖的源头污染严重,农药、兽药滥用导致有害物残留量超标。此外,食品在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明显暴露出来。毒奶粉重大事件的发生,毁了中国奶制品产业,还使中国食品在国际上蒙耻。
一是在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全部价值判断中,忽视生命的侥幸心理经常是占据上风,而“经济增长”几乎总是第一位的。从而造成政府有关部门对公共安全的责任意识不强,缺乏危机意识,一些不法企业主无视国家法律法规约束,无视政府的安全监管,无视社会各方面监督,无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违规建设、非法生产,导致事故发生。胡总书记表示,从今年以来发生的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事故中看出,一些官员作风轻浮、管理松弛、工作不扎实,有的甚至对群众呼声和疾苦置若罔闻,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这样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
二是一些政府管理部门缺乏权威,公共安全的监管机制不健全。所谓管理,也仅限于送达“限期整改通知书”。例如,中国近年来出现的若干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就充分暴露了中国食品安全的监管机制出现严重问题。而美国在食品安全领域有着严格的法律法规和严密的监管体系,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等机构在食品安全标准制订、审查批准和市场规范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已成为不少国家学习和借鉴的榜样。
三是缺乏成熟的危机应对机制。迄今为止,中国的应对措施仍仅局限于部门或地区性、行业性,还处于被动反应的模式。中国危机管理留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痕迹,条块分割严重。在危机应对方面,横向上是分散管理,即按照突发事件的类型由相关部门进行专门管理;纵向上是集中管理,由中央集中统一指挥应急工作,地方予以配合。遇重大危机事件,由地方或部门行政领导作决策,存在着缺乏专门机构和完善的体系、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错位、绩效考验体系不健全等等弊端。各级政府遇到问题尽量“捂盖子”、“报喜不报忧,多报喜少报忧”,往往存在地区主义、形式主义、迟报、漏报甚至隐瞒等现象。三鹿毒奶粉事件由于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压着不报,使大批毒奶流入市场,最终导致更多的婴儿受害。山西溃坝事故,也是地市级官员欺下瞒上。 另一方面,各地政府的横向监管机制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比如,各地政府的警察部门、消防部门、医院和快速反应部队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几乎没有机会进行沟通和磨合,以致问题出现时手忙脚乱,根本不能进行较好的配合,使得解决问题的成本大增,而结果却很难达到预期。
四是应急救援能力有限。由于装备落后、信息化建设落后,造成应急救援反应迟缓;由于减灾专业技能培训及防灾知识不够、应急救援人力少、力量分散等造成抢险救灾专业队伍实力不强。例如目前全国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力量分散于10多个部门,仅有约15万人。 五是社会公众安全防范意识淡泊,缺乏最基本的识灾、防灾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纠其原因在于中国社会危机教育严重缺乏。日本小学6年教育中有近40个课时的危机教育教学
内容分别被安排在地理常识、历史启蒙、人与自然、国文等课程中。台湾危机教育内容在整个小学教学阶段也达到近30个课程,且延续到大学阶段,内容依次提高。
12月27日,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松江镇一辆送小学生上学的三轮车坠河。据该县党政门户网站发布的事故通告,截至当晚6时30分许,事故共造成14名小学生死亡,6人受伤。事故车辆、司机已被控制。衡南县免去了包括县教育局局长在内的6名相关责任人的职务。 近年来,校车引发的事故屡屡刺痛国人的心。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就衡南校车事故回应时表示,目前中国的交通事故已经成为了中小学生安全事故意外伤亡当中最主要的“杀手”。解决校车安全的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长期以来,国内校车的运营模式可谓五花八门。在城市里,除了学校自备的校车,教育部门下属企业的校车,还有大量私人经营的“地下校车”等。而在农村,连三轮车都成为了“校车”,其混乱程度可见一斑。
教育部门和学校,所能起到的作用,就只有所谓“安全教育”,提醒家长要注意孩子的安全,不要去坐“黑车”。就衡南县来说,当地学校也曾制止家长们租用黑车。但家长们对学校的制止并不理解。虽有安全隐患,但没有更好选择的时候,孩子总不能不上学啊。 毫无疑问,教育部门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须知,教育部门和学校,在学生的校车配备方面,并没有主动权,亦即没有财权——他们也是向政府财政部门要钱花,包括日常办公经费和教师工资。
所以,校车的问题并不是缺乏认识,也不是缺乏规范标准。近年来,针对校园安全、尤其是学生交通安全事故,政府部门下发了不少通知、文件。比如,2007年,针对各地“黑校车”泛滥问题,教育部、国家安全总局曾下发专门的通知。 此外,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的我国首部强制性国家标准《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也于今年7月1日实施。为了确保安全,标准对专用小学生校车的防火措施、安全带、照管人员座位、车窗、出口、车内布置、车内照明等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 但这些通知、文件下发之后,却面临执行的困境,就是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保障。因此,背后的实质问题还是在于,没有把“校车”当作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没有意识到,没有校车、校车管理不好就是政府失职。
因此,不妨借鉴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在制定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各地结合实际统一购买、规范管理。资金由政府财政专项供给,各地政府主要领导(而不是教育部门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全面推动“中国校车安全工程”,并和校舍安全工程一样,设监督举报电话,接受民众监督。
二十五、社会道德风气问题
9月5日,南京永宁开浦口的611路公交车上,一名老太因公交车开过公交站台200多米而拒绝下车,并不顾倒车的危险以及全车乘客的不满,坚决要求司机将公共汽车往回倒,最后,在与司机发生激烈争执中,混乱中老太竟被一名乘客踹下公交车。
6月上旬,国家广电总局连续下发了两份通知,直指当前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和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中存在的“弄虚作假、低俗炒作、混淆是非、误导观众”等问题。这两份通知公布后,立即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主流媒体应该担当起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应该坚守什么样的价值观,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一个针对相亲节目的低俗化的整顿问题,而是一个在社会转型期面临着各种思潮的交集汇合、各种议论、或者是在新媒体技术之下各种融合渠道的一个对民意的反馈的交织,或者是一种争议,那么在这个时候,主流媒体,尤其是电台、电视台应该站出来,应该弘扬主流价值观。
学历门:作为成功人士,作为创业者的楷模和榜样,唐骏的博士学历被方舟子质疑,怀疑是野鸡大学,甚至是假文凭。事件的从头至尾,唐骏都是沉默的,方舟子与唐骏没有正面
交锋。倒是与唐骏同班同学的禹晋永,喧宾夺主,充当了主角。这场轰轰烈烈的学历门之后,唐骏依然是唐骏,禹晋永依然是禹晋永,中国的学历问题依然是一个问题。真假文凭、假真文凭,“假作真时真亦假”。
利意识导致信念意识减弱。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物质财富的“功利”意识空前增强的同时,社会主义信念,集体主义道德,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却相对淡薄了。
自我意识导致社会意识减弱。改革开放以来,打破种种禁锢和束缚,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所谓自我感觉、自我奋斗、自我价值、自我实现、自我意识空前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个人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但是,这种“自我”意识如果超过了一定限度,就会导致社会责任感和道义感的丧失。这种“自我”意识的放大,就是本位主义、地方主义、小团体主义。轻则人情冷漠,见难不帮,见危不救;重则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危害社会。
关系意识导致原则意识减弱。随着社会的开放,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特别是由自然经济、产品经济向现代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变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有的人不能正确把握和处理这种关系,而陷入“关系学”的误区和“关系网”的怪圈之中,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庸俗化。私事私办找“关系”,公事公办也找“关系”,不能办的事通过“关系”可灵活办理,能办的事通过“关系”可加快办理。办得了事情成为有能力的表现,甚至于认为关系就是资源,就是生产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包括法律法规,政策纪律,道德规范被扭曲,甚至被抛弃。
投机意识导致实干意识减弱。要有的人乘某些单位管理松懈之机,损害国家和他人利益,并且得了好处,发了横财。而坚持合法经营、诚实劳动的人却没有真正富起来,或难得很快富起来,以致挫伤了人们的积极性。而导致扎实苦干,刻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意识越来越弱。
缺乏信仰,无道德约束。人没了信仰,同时也就没什么东西能束缚心灵。于是,物欲横流,大部分人开始疯狂 地追求物质利益,而且追求得是那样不择手段。动物的本能体现得越来越多,腐化堕落成风。谦逊、善良、宽容、节俭、助人、尊老、爱幼——人类倡导的这些美德在我们身上越来越少了,人与人之间也变得越来越冷漠和实际。
胡、温大力推行“和谐社会”,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在“共享中共建”的理念正是扭转这一社会风气的良药——没有机会均等,难见道德秩序。
大力褒奖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平民英雄”,旨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见贤思齐、创先争优,推动全社会形成知荣耻、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要创新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方式、手段和机制,遵循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道德体系。要结合正在开展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注重调动和保护群众参与公民道德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公民道德建设人人参与、道德建设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广大党员干部要在道德建设中率先垂范,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民风。社会的道德体系可分为四层:第一层次,包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是维持我们社会得以存在并正常运转的基础层次;第二层次,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是国家从业人员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第三层次,是共产党的党性党风,是社会道德体系中先进的一部分,它代表了人类文化的前进方向;第四层次,是党员干部的官德官风,它比一般党员干部所实践和具备的党性党风更具有先进性,它对于前三个层次的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二十六、城镇化、集中居住问题
中国城镇化是目前世界上有人类历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城镇化,“十一五”期间城镇化已经到了46.6%。中国进城务工半年以上的农民工大概有1.5亿左右,他们是被统计在城市化数据里面的。还有大量居住在小城镇的农民工,大概也有1.5亿左右。因此,如果剔除这部分没有真正变成城市居民的农民工,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恐怕只有35%左右。
一是前30年光注重了数量和空间布局,忽视了质量,在空间布局上还是混乱无序的,
乱建、乱盖,规划落后等。二是内容,文化、配套设施、体育设施不够,注重修道路、修房子;三是还没有解决在城市里常住的一些人,比如农民工的问题。
首先,是城市化进展要有序,空间布局要有序。中国城市化进程,从国家来讲,包括各个省,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空间布局规划,提高建筑质量。
第二个方面,在城市化进程当中首先要关注城市要能产生消费需求和就业需求,制造业是产生供给,城市化是产生需求,消费也是产生需求,而最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城市建起来有就业需求、有消费需求、有文化需求,我对于中国城市化建设说以小城市为主是有异议的,我认为应该以中等城市为主,按照中国过去的说法,小城市是10万人以下,30万人叫中等城市,100万人以下叫大城市,100万人以上的叫特大型城市,如果按照建设10万人以下的城市是不能够产生消费需求和文化需求的,县城的就业岗位很小。
第三,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使已经进城常住的农民工享受市民待遇,但这就出来一个问题,大城市是不可能给农民工真正的户籍这种待遇的,像北京市行吗?北京市现在都在研究怎么限制人口增长的问题。所以,如何在城市发展当中解决发展有序,解决都能合理发展,同时使现在进来的农民工成为市民,中国城市化进程如果不能解决农民工的问题,这个城市化就是一个伪命题,是做不好的。
目前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严重障碍还是户口问题,户口隐藏着更多含金量,包括就业、住房保障、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等,所有这些制度如果不改革,户籍制度是不可能取消的。
城镇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就是一大批农民失去土地。当农民没有土地的时候,如果把征拆补偿费无序地消耗掉,未来没有可依托的生产资料——土地,这部分人将会形成极大的社会风险和隐患。相应的保障机制一定要建立起来。农民土地被征迁之后,政府要在土地征迁补偿费当中拿出一块,开发商在土地收益当中拿出一块,农民在土地征迁补偿费中拿出一块,给农民建立个人账户,帮农民经营、管理起来,在农民50岁、60岁之后,定期给农民发放养老保险。
当前城镇化已经面临不可持续的困局: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生态环境每况愈下,资源耗竭难以为继。如果不能妥善破解这些困境,选择更合适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和路径,将会严重制约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
从土地资源看,中国目前的人均耕地面积拥有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1%,人均草地面积为世界平均水平的9.3%。而且,这些有限的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正在进一步减少。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面积平均每年减少480.5万亩。在中国现有的2800多个县中,人均耕地面积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0.053公顷的生存警戒线的有666个,占总数的23.7%。此外,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也十分严重。历时近三年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9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6.8%;荒漠化土地高达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9%。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耕地的非农化速度将加速进行,中国有限的耕地面积还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各地建设占用耕地总体实现了数量上的占补平衡,但就质量而言,被占用的耕地多数是自然条件较好、生产力较高的优质农田,而补充耕地则多来自未利用地,其质量难以与被占用的耕地相比。此外,在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但出于粮食安全、日后生计保障等因素考虑,再加上农地流转机制的不健全,不愿或无法转让其承包的农地,造成了较大面积的土地抛荒现象。
水资源方面,中国的人均拥有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目前,在全国660多个城市中,己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08座。因缺水和供水不足,每年造成约2300亿元工业产值的损失。以贵州省为例,贵州省是工程性缺水的省份,缺水人口达1000多万,约一半城市的市区地下水污染较严重。同时,由于缺乏合理的管理和有
效的保护,贵州省的地下水资源量正呈现出加剧减少的趋势。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工业、农业和居民生活用水将有增无减。到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5.7亿,以每人每年用水1000立方米计,届时中国总用水量将达到1.57万亿立方米,接近世界公认的警戒线标准,水资源的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支撑能力将显得更加脆弱。
能源方面,中国的人均能源资源仅及世界平均的l/2,美国的1/70,而且能源储备以煤炭为上,优质能源——石油、天然气的储藏量不足。在能源利用上,尽管改革以来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能源利用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状况还没有完全改观。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将逐步向以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转变,而中国在石油和天然气方面保有量十分有限,优质能源的相对不足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也将逐步显露出来。
城市的快速扩张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不足正在给我国制造巨大的环境压力,发达国家在一百多年里面陆续出现的环境问题,我国在三十年内就集中出现。在城镇化中,各类环境污染以不同方式存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排放和噪音污染是城市的主要污染来源。
随着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城市垃圾数量越来越多,危害日趋严重。我国城市传统的垃圾倾倒方式只是将污染物转移,大部分地区都未实现垃圾有效分类和回收,不仅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而且不利于资源有效回收利用。目前来看,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堆放量已高达70多亿吨,侵占土地约6亿平方米。全国668座城市年清运生活垃圾约2.5亿吨,且每年以8%-10%的速度增加①。为了处理好城市垃圾,大城市相继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以北京市为例,目前拟建设的生活垃圾项目包括六里屯、南宫、阿苏卫和高安屯等4个。大量露天堆积的垃圾,对城市环境产生了极坏的影响,占用土地过多,影响大气质量及城市景观,污染水体,造成土壤渣土化,垃圾源构成火灾隐患,垃圾堆成为有害生物传染疫病的巢穴,今后因垃圾污染引发的社会问题将持续增加。
作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能源消耗量近十年来稳步增长,同时,机动车保有量和城市人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迅速增加,这就使得我国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煤气燃烧污染、工业废气、工地扬尘、机动车尾气已成为主要污染源,城市大气污染60%-70%源于机动车尾气排放。世界卫生组织对全世界53个国家272个城市大气进行了测定,中国的北京、兰州等8个城市在全球十大污染城市中榜上有名。严重的大气污染,致使我国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很高。根据世界资源协会(WRI)的统计,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中80%是由于空气污染而产生的肺部疾病所致,城市居民所患呼吸道疾病中20%-30%归因于空气污染。二氧化硫等致酸污染物引发的酸雨,在我国正呈急剧蔓延之势,是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酸雨区,酸雨危害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29%左右。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危害更大,机动车尾气低空排放,恰好处于人的呼吸带范围,对人体健康影响十分明显。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水污染程度逐渐加重,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发展超标排放的工业废水和大量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水体的生活污水。近年来工业废水经过治理有所减少,但城市生活污水却有增无减,占水质污染的51%以上。
目前我国多数城市噪声处于中等以上污染水平,其中生活噪声影响范围广并呈扩大趋势。一是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超标,其中高架道路、轨道交通等引发的交通噪声影响更为突出;二是建筑工地噪声扰民不断,矛盾相对突出;三是社会生活噪声影响面广量大,由第三产业的餐饮、菜场、商店、文化娱乐场所产生的噪声扰民目前呈上升趋势,主要噪声源是油烟排风机、空调机组、娱乐业及各式展览会的喇叭音响等;四是城市工业噪声污染干扰市民的正常生活。
电磁辐射污染又称电子雾污染,目前已被公认为是城市公害。城市里的高压线、变电站、电台、电视台、雷达站、电磁波发射塔和电子仪器、医疗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和家用电器,都会产生各种不同波长频率的电磁波,人们长期暴露在超过安全辐射剂量的环境中就会损伤健康。因怀疑有电磁辐射污染,上海的磁浮列车沿线的房价不升反降,市民以多种形式表达对磁悬浮电磁污染的担忧。
推进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工作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需要,是农村、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需要,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一个重要载体。
一是审批手续不规范。我国对土地采取严格的审批制度,尤其是对耕地的使用,其审批更为严格。但目前我区有的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没有合法的审批手续,有的甚至未取得规划审批。尤其是新建的居住区,大多是占用现有耕地,未按规定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只由当地村镇与承包户签订一份征用或调整土地协议,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后,即开始建设。由于当地政府对这一行为的认可与支持,使得这一行为虽然不符合法律的规定但能够顺利实施。
二是公共设施不配套。许多集中居住区没有文化、体育、医疗、购物、休闲等基本的配套设施。此外,对照环境优美村的要求,这些集中居住区,大多没有完整的雨污分流设施和相配套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三是使用主体不确定。按照我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取得宅基地的主体只能是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成员,符合取得宅基地的条件,并通过合法的审批手续。但现在集中居住区建设中,有一部分使用主体超出了这一范围,出现了部分城镇居民到农民集中居住区购房的现象,而建设者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有时并不认真审查购买者的主体资格,使得购买、使用的主体超出了法律规定的范围。
四是矛盾纠纷多发。由于上述手续和主体的违法,导致建设行为违法,购买合同无效。同时,由于房屋价格、质量问题,承包户对耕地的占用、补偿问题,建设者对建设手续的办理和费用问题,以及购买者对房屋产权的拥有等问题,导致农民集中居住点的纠纷大量产生。
五是法律关系复杂。在土地使用、建设许可等方面,国家都有强制性的规定。而许多农民集中居住区由于征地、建设、买卖等行为不符合相关规定,属于违法行为,致使无法办理相关的产权证明,给权属确认及处理纠纷带来很大的难度。一则难以对征地、建设、买卖等行为作出有效的保护;二则一些行为虽属无效,但由于建设行为的不可逆转性,无法适用无效行为的处理规定,不能进行返还等处理,导致处理难度增大;三则与国家相关法律相悖,不利于政府威信的维护与农村政策的落实,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强制推进集中居住是对农民土地财产权的严重侵害,违背了国家相关法律规定 农村宅基地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满足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生活需要和从事家庭 副业生产的需要而分配给农民家庭使用的住宅用地及附属用地。
强制推进集中居住折射出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存在的若干不良倾向。以政府官员的意图代替村民自愿,忽视农户的家庭支出能力;关注宅基地整理后的土地 开发, 忽视原有宅基地和承包地农户的产权和承包经营权。
强制推进集中居住违背了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农民集中居住最初是一些地方基层政府的自发试验, 主要是为了解决由于当地非农经 济快速发展而出现的“空心村”现象。但是,在后来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某些地方政府在土地 集约中获得了大量的额外收益,因此便不顾当地是否已经具备集中居住的条件而强制推行,这显然违背了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缺乏统筹规划,一味追求向城市看齐,极大地破坏了乡村的自然风景与文化传统。 地方政府无视农民意愿,对农民的补偿不到位,造成农民对政府的不信任加剧。
待。城市的交通,请不要太拥堵;城市的拆迁,请不要太折腾;城市的生活,请增加些包容、文明、安全和浪漫。那遍及全国各大城市的“办证、迷药、发票、贷款、黑枪”的广告,怎么能让生活更美好呢?
三十二、社会矛盾与法治进程
2010年7月30日其在长沙市芙蓉区国税局东屯渡税务分局制造了个人恐怖主义事件,炸死包括原邵阳市市长彭茂吾儿子彭涛等4人,炸伤19人。刘赘衡因其个人生意受挫,无端迁怒他人,进而报复,其制作爆炸装置并引爆炸药,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犯罪性质十分恶劣,情节特别严重,后果极其严重,社会危害性极大。
孕妇做手术产子,不料却在手术台上断送性命。近日,邓州市24岁的产妇贺霞,在湖北省一家卫生院蹊跷身亡。而据贺霞的丈夫李南说,一家人在手术室门口等了近4个小时,也没等到妻子出来。在这段时间里,医护人员纷纷“躲猫猫”。
顺德“婚外情”粉碎了原来幸福美满的家庭。由于无法面对妻子曾某的背叛,顺德的“优秀教师”廖某,最终失去了理智,将妻子活活扼死后分尸,并将尸体抛入西江之中。
为发泄心中的怨恨,女子苏雨(化名)竟然打开了屋里的液化气灶,欲与情人李云(化名)同归于尽。然而,房东碰巧看到李云出现异常,向警方报案。李云捡回了命,苏雨被抓获。
甘肃一青年王鹏举报公务员招考作弊遭宁夏吴忠县跨省追捕。甘肃省图书馆助理馆员王鹏,因为多次发帖举报大学同学马晶晶在公务员招考中作弊,而遭宁夏吴忠市公安局利通区分局民警跨省刑拘。马晶晶的父亲马崇林曾任宁夏固原市泾源县委副书记、县长,现任宁夏区扶贫办副主任。其母丁兰玉曾任宁夏吴忠市委常委、总工会主席,分管妇联和团委,现任吴忠市委常委、市政协主席。王鹏的举报材料称,正是家庭的“高官”这一特殊背景,让马晶晶的公务员考试充满了“内幕”。
四名乐东籍男子将一名女性网友约出溜冰,在返回途中,心怀歹意的男子在一辆货车内对该女子实施轮奸。
10月16日晚,河北省保定市某单位实习生李启铭在河北大学醉酒驾车肇事后,口出狂言“有本事你告去,我爸是李刚。”
湖北武汉市洪山区卓刀泉南路和雄楚大道交叉处的陈家湾大街小巷张贴了一批涉黄“公告”。公告上,刚刚落网的卖淫、嫖娼人员的姓名、年龄、发生违法行为的时间地点、所受处罚等均被详细曝光。尽管当地居民有的拍手称快,但也有法律界人士表示这种“实名曝光”的方式不妥,涉嫌侵权。
7月12日中午,焦作市武陟县新汽车站附近广告架上一名十六七岁少年因向父母要钱未果,欲跳下自杀。记者到现场发现,广告架离地面有6米多高,少年不断在广告架上走来走去,且情绪激动,扬言不给500元钱,将从上面跳下来。救援人员对其展开攻心战术,想方设法稳定他的情绪,劝其下来。事情有了转机,绿茶和三百元钱用安全绳吊了上去。少年拿到钱,开始大口喝着绿茶。少年的母亲赶到现场后,和消防官兵苦口婆心劝解,少年才慢慢爬下来。
三十三、春季“用工荒”
错时返城的“务工流”,“抗旱保苗”的中原大地,遍及城乡的用工紧张,双重调控下遇冷的楼市??2011年的春节,春运、春旱、楼市、用工“春荒”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折射出人们兔年的新期盼。
高铁、动车、特快、普快,今年春运,各大城市火车站内,多种类型的列车运行,折射出春运方式的变革。面对28.5亿人次春运新迁徙记录,通过提速扩容,许多地方铁路部门春节前后都创下了输送旅客新纪录。 记者2月7日在南京火车站采访时,碰到提前返城的安徽芜湖农民工郑友清。这次没过
完年,他和儿子就回南京打工了,一个重要原因是早走能买到普快的票,算下来每人节省40多元。他说:“现在高铁、动车很多,可对咱农村人,还是普快车实在。” 今年铁路部门想出许多新办法改善服务,比如电话订票、网上订票、提前发编号等,“一票难求”得到一定缓解,但新问题也随之产生。华东某枢纽车站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春运期间,电话订票业务空前火爆,平均每天电话订票量达到七八万张。但是由于旅客不熟悉电话订票流程,每天有上万张票无人领取。而网上订票虽然早已推出,但是今年春运仍然无法畅通服务,新技术还有待跟上高铁步伐。
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宋林飞等专家认为,当前运能不断提升,但结构性矛盾也日渐突出。春运的主要人群是2亿多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和数千万在校学生,但增长快的是高铁和动车,线路普遍是发达城市至发达城市,而普通列车却未增多少。这与春运人群从发达地区到边远地区的特点并不相同,票价低廉的普通列车仍是众多打工者的首选。 春节期间,“抗旱保苗”成为中原大地农村人热议的焦点话题。在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域,许多群众过了大年初一就开始奔向麦田,看苗情,架水泵,抗旱浇麦,繁忙景象随处可见。
2月6日,河南省上蔡县蔡沟乡曹庄村农民朱玉兴全家已经守在地头准备浇麦。朱玉兴说:“麦苗旱得已经开始泛黄了,再不浇水,就要影响产量,我在家里坐不住啊。好在灌溉设备比较全,俺家4亩多小麦,不到半天时间就可以浇完。”
连续六年获得“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的河南滑县,农业技术员骑着摩托车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抗旱保苗。孔东庄村“科技示范户”王保军说:“立春过后,气温回升很快,小麦进入返青阶段,现在正是保苗促春发的关键时期。”
农业部统计显示:去年10月份以来,华北南部、黄淮、江淮等地降水持续偏少,旱情日趋严重。截至今年2月4日,河南等8省份冬小麦受旱9611万亩,受旱面积占全国八成以上。
权威专家表示,春季是苗情转化和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旱情不仅可能对夏粮生产造成影响,还关系到全年粮食生产的预期和市场走势。 针对持续干旱,国家已先期安排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粮食生产投资40亿元,中央财政增加安排抗旱支出22亿元,对受旱严重省份进行补助等。农业部4日启动抗旱二级应急响应,向江苏、安徽等省派出了抗旱工作组。北方各省迅速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投入抗旱,科学调度水源,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保苗。
节前,备受关注的房产税终于“破冰”试点,同时出台的“国八条”被认为比2010年的调控更加严厉。双重调控作用下,楼市出现“速冻”现象。
多个城市网上房地产统计数据显示,春节期间,珠三角、长三角、北京、重庆等地楼市交易冷清,创出新低。南京网上房地产统计,南京市春节前6天共认购34套住房,仅相当于1月份日均成交量的七分之一。365网站统计,杭州、合肥、苏州等地春节日成交量在个位数徘徊。
南京市网尚房地产总经理胡光辉说,“国八条”中限购第三套房的政策,比去年出台的只能新买一套房的政策要严厉得多,投资型消费将退出,预计购买力会减少四成左右。如果政策不变,预计开发商到半年后会出现资金紧张,房价打折现象也将出现。 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负责人葛扬教授表示,限购政策对于稳住房价无疑有立竿见影之功效,但是投资性需求在通胀预期下有其合理性,限购也可能会导致购买力积压。如果楼市持续低迷,一旦限购政策撤出,就要防止报复性反弹。
从初三开始,安徽、河南就出现了农民工返程小高峰。早早加入“返城流”的安徽天长农民工孙正红说,“早一天进城能多赚一天钱,早去是为了找到好工作。”
记者采访了解到,春节期间农村劳动力集中回流,加剧了众多大中城市的用工缺口。在
不少城市,春节期间快递员、保姆、钟点工、洗车工全线告急,服务业陷入“半瘫痪”状态。不少餐饮饭店、家政中心,即便开出两倍以上的工资,也很难在节日期间找到人。 华东规模最大的劳务市场之一,南京安德门劳务市场从去年年底开始就出现了用工紧张的现象,不完全统计显示,该市场春节期间每天的用工需求量超过一万个,但日均介绍成功的仅100人左右。
一些传统的劳务输出地,也开始争抢日益紧张的劳动力资源。在江苏省涟水县、东海县等地,从1月20日至元宵节期间,在汽车站和火车站等重点地区,都有由政府牵头组织的招工活动。“留人”还成了当地劳动部门和基层干部的主要工作之一。
江苏省农民工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曹炳泰表示,今年劳务输出地的新变化,反映的恰是产业布局调整的某些成效。现在很多中西部地方政府出台承接产业转移政策,随着这轮产业转移的推进,势必带来劳动力布局的相应变革,这对农民工而言是个“利好”。而对用工单位来说,要想“招人”且“留住人”,就要不断提升薪酬和用工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人性化。
三十四、城市建设问题
公共事业建设不足;反复拆建规划性差;城市建设安全事故和安全隐患多;大拆大建的矛盾突出;脱离实际追求国际大都市。
近30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大发展。但城市建设中的痼疾非但没有得到根治,反而又有新的发展,令人忧心忡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城市规划论证不充分、不合理。人们常说的“规划规划,墙上挂挂”、“政府换届,规划改样”,无视专家意见“搞一言堂”等问题并未得到根治,从而犯了不少常识性错误。超高层建筑防火问题未得到切实解决,就遍地林立。道路交通规划缺乏全面的前瞻性研究,就盲目发展这个中心区那个核心区,以致交通堵塞在许多城市成了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首都效应。所谓首都效应,就是北京干什么,外地也跟着干什么。北京建了国家大剧院、鸟巢、水立方等建筑,地方上也照葫芦画瓢,盖了不少剧院、体育馆。钱是花了,效果如何?任何建筑,要从本地实际需求出发,不仅技术上要可行,经济上也要合理。现在,各地许多标志性建筑都存在经营成本过大、后续利用困难等问题。
千城一面。到大陆城市去看看,感觉每个城市都差不多。类同的规划,类同的建筑,类同的景观,甚至连楼盘的名称也类同。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大家热衷于大拆大建,结果把城市的个性和灵性给扼杀了。真是令人痛心!
高大全思想横行。各地竞相攀比高、大、全——你高我比你还高,你大我比你还大,如同放卫星一样,你一亩地搞1万斤,我就搞2万斤,这难道不是大跃进思维模式的翻版? 建筑师缺乏话语权。建筑的决策权不在建筑师的手里,建筑师往往只能起到参谋、陪衬的作用,政府投资的建筑,大都是谁官大谁说了算。值得注意的是往往还有暗箱操作,导致建筑造价飙升。
非洋莫取。我国在科学技术上还相对落后,所以总在找差距,这是完全正常的。可是,建筑上的差距,往往仅是形式上的差距。要知道,形式上只存在差异,穿衣戴帽各有所好,即使外国是好的,中国人也不一定接受。近年来,我们对外国人的建筑方案奉若神明,如果外国人做了在国外都不敢用的新、奇、特,就更以为了不得啦!总认为洋和尚会念经,瞧不起中国建筑师。1958年我们自己设计的人民大会堂,现在看,也很好嘛!50多年过去了,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自信了?
被破坏的近现代建筑和被不断复制的假古董。对古代建筑,痛定思痛,大家脑子里还有根要保护的弦,可是对近现代建筑,却几乎没有保护概念。10多年来,在城市大发展中,不知拆了多少有历史意义的近现代建筑。有一个城市为了建新楼,把一个一百多年的天文台给拆了,试问全国还有几个百年前的天文台?当年德国人建的济南火车站拆了,哈尔滨的老火车站也给拆了。你说可惜不可惜?相反,各地却热衷于造假古董,“中国传统文化城”、“明
清一条街”,花样翻新,不一而足,甚至有人想复制老北京的“八大胡同”,简直不可思议。这些劳民伤财的假东西又有多少价值?
建筑的质量问题。据有关资料介绍,大陆建筑物的平均寿命只有30多年。在地震的时候我们看到一幢幢的学校、民居在瞬间烟消云散。楼房下陷、倾斜甚至倒塌也时有发生,被网民戏称为“楼脆脆”、“楼歪歪”,这说明在建设过程中缺乏严格的监管、或者在设计上有欠缺、或者存在腐败问题,令人担心的是,这些被曝光的建筑质量问题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建筑质量人命关天,所以一定要尽快进行全面的、扎实的检查及修补。
献礼工程、政绩工程、标志性工程仍大量存在。许多地方政府为了面子,为了政绩,违背科学,不少建筑缺乏充分的前期论证和准备,匆匆上马,赶工期,抢时间,刚剪完彩又花大钱改造,总是这样折腾的话,老百姓受不了,国家也受不了!
第三节 取得的成就及其经验和精神
一、十一五取得的成就
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而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洪涝灾害等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也令经济运行一次次承受严峻的考验。党中央、国务院统揽全局,五年来审时度势,准确判断,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我在来的路上想,是不是可以说我们大事办得漂亮、成功,难事办得稳妥、扎实,急事办得及时、有效。国内生产总值,中国2006-2009年GDP增速分别为11.6%,13%,9.6%,9.1%。2010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11.1%;资源利用效率,“十一五”前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5.6%。今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09%;居民可支配收入,2006-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11759元,13786元,15781元,17175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3587元,4140元,4761,5153元。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 第一,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去年我们完成了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五年年均增长了11.2%,比“十五”时期年均增长速度提高了1.4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4000美元。财政收入达到了83080亿元,比“十五”末增长了1.6倍。
第二,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五年来,总理报告里讲了,城镇累计新增就业的人员达到了5771万,转移了农村劳动力4500万人,大家都在研究收入分配,实际上这五年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去年末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比“十五”末增长了1.8倍,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我们连续七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平均每年增长了10%。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全覆盖。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第三,生态建设和节能减排也取得了非常重要的进展。“十一五”的时候,我们当时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作为约束性的指标提出来,这是一个非常有先见的举措。经过大家的努力,完成了19.1%。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第四,体制改革在不断向前推进。就是在这五年里,我们实际上取消了农民的农业税,集体林权的改革全面在推进,资源税的改革顺利实施,包括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包括教育文化体制改革,整体都在往前推进。
第五,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明显增强。现在大家都在讲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跃居到世界第二位,我们对外贸易额去年一年是2.97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超过了2.8万亿美元,开放型经济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特别是我们有效地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应该说这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做出了贡献。
作为2007年“嫦娥一号”、2008年载人飞船以及如今“嫦娥二号”任务测控系统总设计师,钱卫平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在“十一五”期间的飞速发展。而这不过是近年来我国科
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一个缩影。
“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并明确规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0%、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10%。目标之具体、约束性之强在以往10个五年规划中不曾有过。这些指标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涵,也对增长的质量和方式有了硬性的规定,体现了政府对由量到质的科学发展模式的追求。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传统工业国家、“世界加工工厂”,一度消耗着世界上40%左右的煤炭、50%左右的水泥、60%左右的钢铁和70%左右的油气,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尽管节能减排、治污降耗、淘汰落后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五年内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依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为此,中央在此期间投资2000多亿元用于节能环保工程,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而这些投入只占全国节能环保总投资的10%至15%。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十一五”前四年,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的基础上,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76%,累计实现节能量5.3亿吨标准煤。与此同时,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3.14%,为实现全国完成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快速推进。农村改革使广大农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务改革也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设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十一五’也被誉为民生五年。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理念在“十一五”期间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越来越充分地得以体现——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广大农民从此走上减负增收的致富之路;同年,中央财政拿出1859亿元投向困难群体。此后,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逐年递增,2008年突破万亿元,2010年更是超出1.6万亿元。与此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08年起覆盖到了全国全部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此外,“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新医改方案惠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覆盖全国92%以上的人口。
我们还需清醒地看到,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还存在许多结构性问题,资源环境约束逐渐加大,收入分配机制改革面临重重阻力。也正因为此,对于即将来到的“十二五”,我们充满着深切的期待,也怀有一份强烈的责任。
二、2010年书写的民族之魂
2010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诸多大事件影响着中国命运的发展,也展示着中国强大的凝聚力。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召开,嫦娥二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向世界彰显了非凡的中国实力,极大地增强了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这一年,在青海玉树7.1级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灾难面前,中国再次用不屈的意志抒写着民族之魂。我们能从中提炼出国脉、国威、国魂,上升到精神层面来认识。
三、建立人力资源强国
建立健全科研诚信体系,从严治理学术不端行为。 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各类农民教育培训项目、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主渠道作用。整合现有培训项目,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和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重点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牵头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加快培养农业产业化发展急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和农村经纪人。积极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在
正在阅读:
社会焦点热点问题04-27
福建省宁德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1月)+数学(文)+Word版含答案10-15
个签名心情短语03-09
少先队德育工作管理制度02-29
物理实验思考题答案11-27
国际贸易实务试题及答案10-16
防地震应急预案演练计划12-21
微生物学思考题答案08-27
消毒产品卫生安全评价报告02-26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热点
- 焦点
- 社会
- 问题
- 浅谈人体基因风水的应用
- 《汉语基础》复习资料
- 吐血整理,材料化学专业,APS面试中德双语
- 高考英语词汇手册(完整版)
- 高考作文复习全程训练 第一编 高考作文命题 - 图文
- 模具CADCAM讲稿
- 浙江大学2014—2015学年研究生各类荣誉称号获得者名单
- 基于精细化思想的安防系统安装项目管理研究
- 《诗经》全文鉴赏大辞典
- 山东省“十二五”规划全文
- 品质控制管理中心部门职责及售楼处整体品质服务方案
- 交通工程习题
- 小区物业管理系统系统测试报告
- 个人与团队案例分析
- 电子测量技术试题
- 《数据结构》填空作业题(答案)分析
- 2014届安溪一中高一年上学期第一次单元考
- BOSS系统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魔兽真三无心心得
- 2013-2015年造价师工程师《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真题及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