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材料题类型分析与解答方法

更新时间:2023-03-08 04:50:33 阅读量: 初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考历史材料题类型分析与解答方法

中考历史材料题类型分析与解答方法

中考历史试卷中的材料题是最富有历史学科特色的综合性、主观性试题。就命题者意图而言,通过材料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加工的能力、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对学生解题而言,材料题要求学生能够再认、再现历史 知识,通过阅读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进而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见解。尤其是新课改形势下,历史材料题解答时,更加注重考查学生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见解、感悟,以及映自己的价值取向。

新课改形势下,很多地方的历史中考形式改为开卷考试,命制材料题时的“材料”来源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照搬课本内容,而是尽量避免摘抄教材原文;所设问题的立 足点更注重于考查学生独立的历史思维能力。新材料层出不穷,提问灵活性不断提高,更是增加了解题的难度,因而成为复习迎考中的重点和难点。中考中往往成为学生得分“瓶颈”。 如何解答材料题?总的而言可从三步入手:一读:读题是解题基础。如何去读却有讲究。根据笔者辅导学生参加宜昌市中考(开卷)的实践,感觉在读题环节中,先 读设问,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

材料的盲目性,也节约时间。在阅读材料的时候,另外,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二想:读题环节清楚后,就根据材料中有效的信息,联想大脑中所记忆的相关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这是答题的关键点。三答:“问什么回答什 么”,对于开放性的问题,在回答时,一定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意识的反映出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语言精练、准确表达。 下面尝试性归类几种材料题的解答方法: 1.以文字介绍为主的材料题及解答方法:

文字型材料题。这是中考材料题中的传统题型。一般都是选择书上的引文或学生比较熟悉的文章,这类题目一般是问得直接明了,考生较好回答。非课改区中考试卷中,此类型题时常出现,但课改实验区试卷中出现的概率越来越低了。

例:(2004年随州市试题、非改课实验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的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材料二: “一八六三年元月一日起,凡在当地人民尚在反抗合众国的任何一州之内,或一州的指明地

区之内,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合众国政府行政部门,包括海陆军当局,将承认并保障这些人的自由。”请回答:

⑴材料一“宣告”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它出自哪一历史文献?(2分)

⑵材料二是哪一文件的规定?概括它的内容。(2分) ⑶说说这两份文件的历史作用。(2分) 解析:解答此题,可从“一读”开始,先读设问,然后带着问题读材料,注意从材料中收集有效信息,如材料一中的“自由独立的合众国”、“英王”、“大不列颠 王国”这类词汇,“二想”时由“自由独立的合众国”考生可以联想到“美利坚合众国”,由“大不列颠王国”可以联想到英国,由此可以判断材料一中的文献是美 国独立战争时期的《独立宣言》。材料二应注意“一八六三年元月一日”、“奴隶”,由此可以判断材料二中的文献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判断出具体的材料,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余下的工作就是“三答”了。(附参考答案(1)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独立。《独立宣言》(2)《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废除叛乱诸州的奴隶制,奴隶成为自由人,得到法律的承认(3)《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提高了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战 争形势开始有利于北方。) 2、文字、表格和图片结合的材料题及解答方法: 表格型材料题。主要考查

学生对重要的历史表格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表格型材料题往往是考查某个知识的具体方面,虽然考查知识单一,但却包含这一历史事件的各个方面:时间、地点、人物、作用等等。而且这类材料题的设问往往采取递进式设问,因此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弄清表格的构成、表格所列各项的数据或内 容。要对表格进行多方面的分析,特别是比较,力求准确。 例(2004年河南省试题)

项 目 名 称 创办时间 创办人

中国第一所近代学校 京师同文馆 1862年 奕 訢

中国第一个近代兵工厂 安庆内军械所 1861年 曾国藩

中国第一个近代煤矿 开平煤矿 1878年 李鸿章

中国第一个近代钢铁企业 汉阳铁厂 1890年 张之洞阅读上列图表请回答:

①图表中所列内容与哪一次运动有关?该运动的目的是什么?(2分)

②表格中的许多“第一”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有何作用?(2分) 解析:解答此题时,首先注意到此题所设问题均是常规性知识考查,学生只须对第一问中的“哪次运动”

解决了,其他各问就迎刃而解。考生带着问题对表格进行分 析,表格中的例子都和洋务运动有关,因此本题是考查考生对洋务运动的掌握,只要按照教材中洋务运动的目的作用回答即可。 文图表混合型材料题。此类型题的特点是文字材料、表格材料或图片材料同时呈现,这类试题通常考查学生分析表格、识图辨图及文字理解能力的综合能力。 例 (2004年黄石市试题) 阅读材料:

材料一: 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 项 目 全国总产量 平均每人占有量 国民收入 358亿元 66元 粮 食 1.1亿吨 209公斤

钢 1 5.8万吨 0.29公斤材 料二: “大跃进”运动破坏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土法炼钢浪费大,质量差。1958年底,全国生产钢1073万吨,其中300万吨土钢无法 使用。由于从农业上抽调几千万青壮年劳力上山炼铁、炼钢……1960年与1957年相比,农业总产值下降22.7%;粮食产量减少了1030亿斤。材 料三:袁隆平,一个闻名世界的杂交水稻专家。他培育的“籼型杂交水稻”新品种,每亩增产20%至30%,现国内已推广种植12亿亩,每年增产粮食300亿 公斤。籼型杂交水稻技术,已推广到美国,日本,泰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被人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00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请回答:

①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前夕我国残破不堪的国民经济。试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3分)

②结合材料二概括“大跃进”运动给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哪些严重后果?(3分)

③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带来了我国乃至世界粮食产量的大幅增产。这充分体现了一个什么道理?(1分) 解析:本例题的材料部分包括表格和文字,表格表明建国初期我国的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结合教材可以分析出崩溃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二用具体数据介绍了“大跃 进”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危害,结合材料从资源的浪费,农业产量的下降,以及生态资源的破坏分析严重后果;材料三只要介绍袁隆平用科学技术解决粮食问题,涉及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解答这类型的材料题,首先是要读懂图表,把图表和文字材料结合起来理解,其次就是要把图表、文字材料和设问结合认识,进行答案的组织。

3、开放型材料题及解答方法: 从全国课改实验区的试卷来看,开放型试题已经成为试题改革的一个方向,所谓的开放性,一是指所选材料大多脱离教科书,尽可能的新颖,贴近生活,侧重现实性和社会性。二是指试题的设问尽可能的“彻底”开放,“不限定”范围,答案也非唯一性,这是

开放型材料题的本质特点。此题型不仅用于开卷考试,也频频用于闭卷考试。 近年来开放型材料题命制的一个趋势就是选择材料时,是考生熟悉的、非教材中的材料,如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等。材料来源无法预知,但考生应当认识一点:无论材料千姿百态,所选择的材料必定是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所设问题必我所学、必我所能、不会超标!所考问题必然是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在解答这类材料题时,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例(2004年黄石市试题) 以下为《春天的故事》歌词节选: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我们应知道,此歌是歌颂一位中国伟人的。 现请回答:

①一九七九年的“春天”喻指什么?(1分)这位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圈”指什么?(1分) ②一九九二年春这位老人写下的“诗篇”,在这年成为党的什么重大决定?(2分)

③简要列举这位老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历史功绩(2分)(至少列出两点) 解析:此题的材料来源于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歌词,生活气息非常浓厚,但解答时难度不

低。考生往往觉得材料非常熟悉,但设置的问题却感觉无从下手、似晓非晓。就此题而言,解决此题的前提还是熟读材料,“这位老人”的身份确定是个关键,身份确定后,抓住“一九七九年”这个有效信息进行联想,回忆所掌握的历史知 识,解决第一问的中“春天”、“圈”的含义,“春天”的含义理解较广泛,但从结合历史知识的角度回答问题,答案可以是“春天”喻指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可以 是“春天”指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圈”特指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以上答题要素明确后,其他的问题就靠联想大脑中所记 忆的相关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得出正确答案是:②党的十四大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1分),还提出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1分)③土地革命时期,创建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参与指挥了淮海战役等。(注意:此问的答案可以是 教材中表述过的知识,也可以是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知识积累,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就行)(2分) 例(2004年黑龙江安达市试题) 材料一: 1937年12月,大约有1万名年龄在13至30岁的中国人被带出南京城到靠近轮渡码头的长江边,在那里日本人用野战炮,手榴弹,机关枪向他们开火,大部分的尸体被抛到江里……

2001年4月,日本政府审定通过右翼学者编写的初中历史教科书。该教科书极力否认和美化日本的侵略历史。 材料二: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抗日战争后,写的一篇小文章的节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为了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不知杀死了多少中国人,可,文部省竟然歪曲历史,在那本所谓的“历史教科书上”,把这轻轻的抹去了,可怜我同胞的性命……

这场战争我国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共伤亡了三千五百万人,直接财产损失达一千亿美元……最终,中国人民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正视历史,以史为鉴,为避免历史的重蹈覆辙,而共同努力吧! 回答:

①上述语句叙述的是什么事件?现在许多日本人不承认侵华史实,你有什么感想?(5分)

②为了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革命英烈,请你结合我市实际,策划一次纪念活动。(8分)

解析:此题系典型的开放型材料题。无论是“你有什么感想”,还是“策划一次纪念活动”,对考生而言,答案不可能雷同。 笔者期末复习时,让本届初三学生解答此题,发现学生容易陷入下列误区:一是死抠课本,试图在书上找到现成的段落

抄写成答案;一是脱离课本,泛泛而谈,结果史论脱节,思路混乱。三是谈感想时言辞过激,陷入狭隘民族主义怪圈。四是共性有余,个性不足,活动设计可操作性差。 下面结合此题的评价标准,可以发现解题的关键之处: 附评价标准:(1)南京大屠杀。感想:①日本否认侵华历史让中国人寒心,不满,气愤。②自由阐述,凡答出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居安思危,不忘国耻,牢记历史,奋发图强,吸取落后挨打的教训,大力发展国家的实力等意思均可给分。(5分)(2)一等(7—8分):活动主题明确,思想健康,活动设计见解独到,构思精巧,切实可行,活动开展内容丰富。二等(5—7分):主题明确,思想健康,能结合实际设计开展活动。三等(4分以下):主题不明确,思想不健 康,不能结合实际设计开展活动。

从评分标准中的“自由阐述”、“见解独到”、“切实可行”几个词,我们应当认识到开放性材料题多设置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无统一的标准答案,考生答题时,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获得高分的保证。 除上述类型外,材料题还可以分出很多种类。笔者不一一罗列。2005年中考命题思想中,课改精神无疑将进一步体现,尤其是材料题将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这既包括学生对历史之间横向和纵向之间联系的把握,也包括学生处理信息能力的测试,因此在复习和解答材

展的观点认识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及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 2、运用图示法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表示出来(如,从器物—制度—思想)。3、运用对比分析方法分析历史知识,理解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4、运用整合教材 的方法,如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可以以“背景—代表人物—基本内容—发展—历史意义”为线索,提高梳理知识和驾驭知识的能力。5、本主题涉及中国近现代史相关 知识,复习时应联系史实,总结经验教训。 -中考命题透析 这是一个新的主题,也是近几年考试的热点。近年来,各地 中考对本主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洋务运动的目的、内容,康梁的维新变法活动,辛亥革命的性质、进步性及局限性,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代表人物等。本主 题是中考命题范围的重中之重,每年都有考题出现,同时热点问题也不回避,图表寓于其中,历史与现实在本主题中存在着最佳结合点。本主题应是今后中考的重点 命题所在,有可能向考查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发展,题目也将从知识型向综合型过渡。 -综合问题归纳 □制约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不利因素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的近代化是一条坎坷之路。制约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不利因素有:1、先天不足:资金缺乏、技术落后、人才奇 缺、思想僵化。2、面临的政治障碍: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3、缺乏正确的道路:外

国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而中国却是先重工业后轻工业。4、缺乏安全的政治环境: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 □从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特点分析留给后人的历史教训 太平天国是伟大的反殖反封建的农民运动,它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起到了启蒙思想的作用,大大推动了资产 阶级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这三次运动都未能推翻帝国主 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这说明,在近代中国,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只能由无产阶级来 完成。 □比较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异同点 相同点:1、产生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2、主 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3、影响: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爱国和进步意义。4、实践结果:都失败了,没有改变 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的民族危机依然严重。5、失败原因:客观原因是封建势力的强大,都与袁世凯有关。主观原因是本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6、 两者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运动,都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不同点:1、代表阶层:戊戌变法代表的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辛 亥革命代表的是民族

资产阶级中下层的利益。2、变革的手段和目的:戊戌变法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政体,辛亥革命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 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3、性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4、戊戌变法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辛亥革命主张用资本 主义土地所有制取代封建土地所有制。5、实际影响:戊戌变法的法令基本被废除,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打 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中考热点示例 今年的考生应格外关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民主化的问题,注重中国近现代历史前后知识的联系。如,政治民主化是我国近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有关史实回答: 1、列举中国近代史上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重大事件,概括说明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特点。 答案: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特点: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民主化的进程艰难,逐渐由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向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转变。 2、简述20世纪40年代中共为争取民主政治所做出的努力和斗争。 答案:召开七大并通过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赴重庆谈判并签订和平建国纲领《双十协定》;1949年 9月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起了临

时宪法的作用,成为新中国的施政方针;成立新中国,人民当家做了国家主人。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为实现政治民主化实行了哪些重要制度? 答案:实行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等 4、当前我国加快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有利于国家政权巩固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 5、通过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你有何认识? 答案:政治民主化历经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历程,要不断发展、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命题分析:该问题的设置既注重了课本的基础知识,又注重了相关知识前后之间的联系和政史知识的渗透、融合,体现了一定的基础性和综合性。 王老师说,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归纳,尤其是对近两年河北中考试题的解析,不难发现中考试题追求的效果:稳定、连贯,既在“情理之中”,又在考生“意料之 外”。“情理之中”即试题紧扣教材重点,反映时政热点,既贴近生活和实际,加强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又充分发挥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引导了学生全面、健 康发展。试题稳中有变,变中求新。“意料之外”即着重考查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和现实社会的能力,增强了试题的思维含量;同时还从增加试题的开放性和探 究性入手,发挥了考试的导向作用。“同学们明确了中考

试题的设计意图和方向,在复习中做到知己知彼,那么在中考中定会稳操胜券。”

中考专题复习:国家统一材料解析题汇粹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年,邓小平会见台湾、香港知名人士傅朝枢时说:我们要力求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材料二 \搞第三次国共合作,我们是赞成的,愿意的,。中国统一这件事要台湾海峡两岸的领导人和人民来决定。希望台湾的一些领导人把眼界放宽一点,放远一点。统一中国,是中国人民的希望,是中华民族的希望。\请回答:

⑴邓小平所说的\和平方式\是什么样的?其具体含义是什么?

⑵这一构想的第一次实践是在什么时候什么问题上? ⑶国共之间曾经有过哪两次合作?结果如何?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发?

答案:⑴一国两制;其具体含义是:祖国统一后,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台湾、香港、澳门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以实现一平统一祖国; ⑵1997年在香港问题上。

⑶1924 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

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1937年,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由此可 以看出,国共两党的合作有利于中国局势的良好发展,因此,国共两党应力争第三次合作的尽快实现,早日实现中国统一大业。 2.阅读下列材料:

你可知\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的内心的灵魂。三百多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一声乳名:\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925年闻一多《七子之歌·澳门》 (1)《七子之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七子\指列强在近代割占的我国七块领土,除香港、澳门外,请你写出\七子\中其它地方是如何被列强侵占的?(写出2例即可)

(3)今天澳门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盼望祖国统一,早日回到祖国怀抱。 (2)A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 B 19世纪末英国强迫租借威海卫; C 19世纪末俄国强迫租借旅顺和大连; D 19世纪末法国强迫租借广州湾。

(3)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3.阅读下列材料:

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以改革。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现行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我们要同香港各界人士广泛交换意见,制定我们在十五年中的方针政策以及十五年后的方针政策。

--摘自1982年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谈话 请回答:

(1)上文谈话反映了什么构想? (2)这一构想的提出有什么意义? 答案:(1)\一国两制\的构想。

(2)\一国两制\的构想,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我国已成功地实现了香港、澳门的回归。 4、读下面的材料:

\我好比风阁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母亲!我要回来,母亲!\--闻一多的《七子之歌·香港》 结合所学知识,请问答:

(1)材料中的\我\、\母亲\、\海狮\分别指什么?

(2)\我\是什么时候开始被\海狮\割占的?\我\的丧失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3)\我\是什么时候回到母亲怀抱的?

(4)从\我\的丧失和回归中,你能得出怎样的启示? 答案:(1)香港、中国、英国 (2)1842年,清政府腐败无能 (3)1997年

(4)落后就要挨打(或国家强盛才会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z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