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更新时间:2023-08-29 16:2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浮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浸没在液体和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体验浮力的广泛存在;

②通过探究理解F浮=G排;

③体验由“实践→理论→实验→实践”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浮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了解轮船搁浅的实例,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教具和媒体

氢气球、乒乓球、土豆、弹簧秤、阿基米德演示器、水桶、盆子、盐、鸡蛋、饮料桶、烧杯、水等

设计理念:

1.从生活中浮力现象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2.在研究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科学方法探究,提倡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知识“发现者”、“创立者”,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思考、讨论、实验等方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入手,向学生们提出问题:“氢气球为什么会浮在空中?为什么 人游泳时可以漂浮在水面上?演示实验,乒乓球从水中浮起来,氢气球离开手上升,是什么力使它们上升?这些小例子非常简单, 学生很自然地就会答出与浮力有关, 并 且通过例子还可以发现, 不仅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 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气 体对它的浮力。再让学生搜集生活中浮力的现象,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的发散,从而引出本 节课的课题。 (说明: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入手,学生通过搜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使思维发散。 通过所列举的现象,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

2、探究新知

通过受浮力的例子(投影图片)这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能受到浮力,那么放入水中要下沉的土豆受不受浮力呢?

探究一: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吗?

问题: 首先让学生将石块、木块、曲别针、乒乓球放入盛水的烧杯,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木 块、乒乓球在水面漂浮,而石块、曲别针却沉入烧杯的底部。 学生通过观察有了感性认识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吗?”

猜想和假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水对它的浮力。有的学生认为在水中 下沉的物体不受水对它的浮力, 理由是物体没有被浮起来。 还有的同学则认为在水中下沉的 物体受到水对它的浮力, 因为物体下沉的速度比较缓慢……到底哪种猜

想正确要通过实验进 行验证。

设计、进行实验: 学生再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验方案,然后各个小组进行交流。 实验器材:烧杯、水、弹簧测力计、石块、绳。 实验过程:将石块用线拴好挂在弹簧测力计的秤钩上,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再将 石块浸没在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有无变化。 学生交流实验注意事项:不要将石块放在容器底部,否则容器底部对石块有一个向上 的支持力,会影响实验结果。 明确实验过程之后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交流评估: 各小组学生代表交流实验现象: 实验发现当石块浸入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教师可以用手托住石块, 利用肢体语言让学生更深刻领悟弹簧秤的示数变小了, 说明有一个 力量向上托起了石块, 在水中正是水向上托起了石块, 因此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液体 对它的浮力。

探究二:浮力的方向和大小。

演示实验:找一段较粗的红毛线,将其两端分别固定在乒乓球和大烧杯的底部,将水 注入大烧杯,直到将乒乓球浸没,观察红毛线被在竖直方向拉直。将大烧杯的一端垫高,发 现红毛线仍旧被在竖直方向拉直。此实验说明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浮力大小的测量: 通过受力分析总结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F 浮=G-F 拉。

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引导学生建立 F 浮与 G 排联系: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将空易拉罐按入水中体会浮力的大 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在实验中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将易拉罐下按过程中, 易拉罐所受的浮 力越来越大。要建立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重力有关系的课题需要老师慢慢进行引导。 在此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当将易拉罐下按过程中, 小桶中的水面升高, 升高的这 部分水的体积等于什么?学生经过讨论不难回答出升高的这部分水的体积与易拉罐浸在液 体中的体积相同。 也就是说易拉罐浸在水中部分的体积排开了液体, 因此我们把排开的这部 分水的体积称为 V 排,浮力属于力,浮力的大小与 V 排有关系,还与哪个量更加接近?学生会 比较自然的将 F 浮与 G 排联系在一起。 从而提出课题 “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 引导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验方案,然后各个小组进行交流。分小组进行实验在实验,讨论得出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3.巩固和提高

1.漂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到水对它的___________,沉入水底的铁块也会受到水对它 的_________。

2.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的________。

3.两手分别拿着一个小木块和一个大石块,把它们都浸没在水中,同时松开手,小木 块上浮,大石块下沉,_______受到的浮力大。

4. 交流、评估与小结

小组讨论交流本节课的收获与感受

1)、认识浸没在液体和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2)、知道浮力的方向

3)、知道大小,理解基米德原理

5.布置作业

1.P93 动手动脑学物理。 2.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轮船的排水量。

课后反思

1.对初中学生而言通过实验总结出阿基米德原理难度较大,实验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要求较高,在实验中需要测量四个物理量(G、 F 拉、G 桶、G 桶+排水),记录六个物

理量(G、F 拉、F 浮、G 桶、G 桶+排水、G 排),大部分学生对于 这么多的物理量感到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再加之实验误差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于是在教学中采取将“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水中排开水的重力”两个物理量分开测量再汇总的方法。

2.本节课探究实验较多,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对结论的归纳总结,为保证实验过程合理、有序,使学生在头脑中清楚地认识到如何进行实验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在教学中 采取实验前留有充分的时间小组进行设计、讨论实验方案,在相互启迪交流中形成共识,使学生确实明确实验应如何进行后再分组实验。 这样做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学生实验中减少了盲目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测量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测量物体浸在水中排开水的重力分开(要注意提示学 生保证 V 排相同,在两次实验中采取让物体全部浸没在水中),这样做大大简化了繁琐的实 验步骤,将实验难点分散,效果较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z2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