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文科附加

更新时间:2024-06-15 23: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1月阶段考试高三年级 语文附加题 说明:1.本卷总分40分,考试时间30分钟。

2.请在试卷指定位置填写好班级、姓名和考试号,并在试卷上直接作答。

一、阅读材料,完成1~2题(5分)

1.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3分,限3处,每处1分)

古人云,诗必穷而后工。盖穷则语多感慨,易于见长耳。若富贵中人,既不可忧贫叹贱,所谈者不过风云月露而已,诗安得佳?苟思所变计,惟有出游一法。即以所见风土人情,或当疮痍兵燹之余,或值旱涝灾祲之后,无一不可寓之诗中借他人之穷愁以供我之咏叹则诗亦不必待穷而后工也。 (选自张潮《幽梦影》)

2.除了“穷而后工”,还有什么方法也能写出好作品?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化常识填空(4分)

3.(1题1分,错一个该题不得分)

(1)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是________所著《文心雕龙》。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论专著是________所著《诗品》。

(2)“王荆公体”是指__________(人名)的诗歌,也被称为“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其中“一祖”是指___________(人名)。

(3)婉约派有四大话旗帜,分别是称为“愁宗”的李煜,称为“闺语”的李清照,称为“_________”的晏殊,称为“情长”的是___________(人名)。

(4)“格调说”是明清时期的诗歌理论,其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清代作家翁方纲的诗论主张是___________,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三、名著阅读:(16分)

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正确的两项是(3分)( )( ) A.“改良维新”的设想还没有来得及实行,就被人扼杀了;“莫谈国事”的结果,却搞得“国事盈门”——特务找他要人,三皇道找他要钱,沈处长、刘麻子找他要房子。在这“三管齐下”、八方受气的情况下,王利发再也没法活下去了,终于悲愤地上吊而死。

B.“司徒妙计高天下,只用美人不用兵”(毛宗岗评本第八回总评),说的就是《三国演义》中司徒王允只是巧用了一条美人计,就制造了董卓和吕布二人的矛盾,使父子反目,最终促使吕布下决心反董。

C.《边城》中顺顺请了杨马兵来老船夫家为儿子说媒,当翠翠得知是为大佬作媒时,内心的慌乱与失措使她“不曾把头抬起,心忡忡地跳着,脸烧得厉害,仍然剥她的豌豆,且随手把空豆荚抛到水中,望着它们在流水中从从容容地流去,自己也俨然从容了许多”。

D.拿破仑称帝后,葛朗台被罢免了市长的职务,但上天似乎是为了安慰他,让他接连继承了岳母、妻子的外公、自己的外婆三个吝啬鬼的遗产,让他取得了新贵族的称号。

E.《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它采用“日记体”的写作形式,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刻画了一个“语言错乱无伦次”的叛逆者形象。

5.下列对有关《红楼梦》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 )( ) A.黛玉临死前去看几近疯癫的宝玉时两人都笑了,此时宝玉的笑是源于对爱情的希望,而黛玉意识到希望已经完全破灭,所以《红楼梦》中说黛玉“此时反不伤心,惟求速死”。

B.《红楼梦》中史湘云要开社作东,宝钗、李纨怕她花费大引起家人报怨,便合资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对于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家境贫寒的邢岫烟,甚至是人见人厌的赵姨娘,都能予以关照。

C.春暖花开之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偷阅读《西厢记》被黛玉发现;宝玉见是黛玉,便把书交给她看,黛玉看得入迷,不知不觉间就马上借《西厢记》中的词句嘲笑了宝玉;于是宝玉也便借书中词句向黛玉表白,倒引得黛玉嗔怒。

D.凤姐的“册子”中,是“一片冰山,山上有一只雌凤”,暗示“冰山一倒,立足无地”,她的冰山,一是老祖宗贾母,二是叔父王子腾,两人一死一放,凤姐就无所依托。

E.黛玉一次梦见贾雨村从南京来接她,贾府众人向她道喜,说她父亲把她许给人做续弦。黛玉不同意,向贾母求救,可贾母说做女人终究要嫁人的,没帮她。黛玉又向宝玉告别,宝玉叫她留下,还把心挖出来给她看,结果宝玉眼睛往上一翻,咕咚就倒了。

6.宝玉在挨打之后,看到黛玉哭红眼睛,为安慰黛玉,就让晴雯送去半新不旧的两条手帕子。林黛玉一时“体贴出手帕子的意思”,百感交集(“可喜”“可悲”“可笑”“可惧”“可愧”)。请列举其中两种情感来,并说一说黛玉接下来是如何处理这两条手帕的?两条手帕的最后结局怎样?(5分)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曹操阵营中有一位猛将死去,后人有诗叹之:“三十年来说旧交,可怜临难不忠曹。知人未向心中识,画虎难从骨里描。”此将是谁?请围绕“临难不忠曹”简单说一说他当时的遭遇、处置方法与结局,并简要说明他最终的死因。(5分)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自然画自成一个世外的世界,令人悠然意远。我们在静穆中领略生气的活跃,在本色的大自然中找回本来清净的自我。这种怡情山水的生活,也是一种“解放”。人为什么一定要困在现实生活所画的牢狱中呢?我们企图作一点对于无限的寻求,在现实世界之上创造一些易与现实世界成明暗对比的意象世界,不是更能印证人类精神价值的崇高么?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这种意象世界是否只在远离人境的自然中才找得出呢?我看到希

腊造形艺术大半着眼在人物,就是我们汉唐以前的画艺的重要的母题也还是人物;我又读到黑格尔称赞人体达到理想美的一番美学理论,不免怀疑我们一向着重山水看轻人物是一种偏见,而我们的画艺多少根据这偏见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

我们不能不明白这些皈依自然,在以往叫做“山林隐逸”的艺术家,有一种心理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或者说,自然与人的冲突——而他们只走到这冲突两端中的一端,没有能达到黑格尔的较高的调和。为什么不能在现实人物中发现庄严幽美的意象世界呢?我们很难放下这一个问题。放下但丁、莎士比亚和曹雪芹一班人所创造的有血有肉的人物不说,单提武梁祠和巴惕楞的浮雕,或是普拉克什特理斯的雕像和吴道子的白描,它们所达到的境界是否真比不上关马董王诸人所给我们的呢?

我们在山林隐逸的气氛中胎息生长已很久了,对于自然和文人画已养成一种先天的在心里伸着根的爱好,这爱好本是自然而且正常的,但是放开眼睛一看,这些幽美的林泉花鸟究竟只是大世界中的一角落,此外可欣喜的对象还多着咧。我们自己——人——的言动笑貌也并不是例外。身份比较高的艺术家,不曾肯拿他们的笔墨在这一方面点染,不能不算是一种缺陷。

我们不禁联想到华兹华斯的名句:你的心灵不久也快有她的尘世的累赘了。习俗躺在你身上带着一种重压,像霜那么沉重,几乎像生命那么深永!

(选自《朱光潜全集》,有改动)

8.在作者看来,中国画家一向着重山水看轻人物的偏见形成的原因有哪些?(5分)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简要说明文章结尾借用华兹华斯的名句所要表达的意思。(4分)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关于绘画艺术,在本文中作者表达了哪些观点?(6分)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yz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