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全章节教

更新时间:2023-04-10 19:5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9统编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下册《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全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2.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城镇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理解城镇土地利用类型与城镇功能区的关系。

2.掌握城镇主要功能区的概念、特点,理解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的区位要求。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通过比较法和图文分析法,了解城镇内部不同功能区的形成及其特点、分布。

3.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镇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

2.城镇主要的功能分区及其分布特点。

3.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教学难点:

城镇主要功能区的区位要求及成因分析。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播放《小麦进城》主题曲。

新课导入:城镇是人类文明的中心,更是人们生活向往的地方,《小麦进城》

讲述了农村女人小麦在北京近三十年的奋斗史,最终通过诚实劳动过上了幸福生活。我们大家生活在现代化的城镇之中,请大家先谈谈自己对城镇的了解和认识。

承转:世界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镇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

镇人口的集聚,人地关系和用地也趋于紧张,在乡村和城镇内部的土地都是如何利用的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节看个究竟吧。

(板书)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一、乡村的土地利用

导学与自主探究: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内容,结合投影的图片(图2.3浙江兰溪诸葛村的村落内部空间结构示意)分析相关问题。

问题设置:乡村的土地利用是怎么样的?它是如何形成与变化的?

总结归纳:

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依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为了方便生产,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出现了一些满足居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以提供祭祀、聚会、娱乐、商业、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这样,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居住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提问导入:城镇的内部空间结构是怎样的?

城镇包括城镇和镇,是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城镇里人口相对较多,经济活动多样,出现了土地利用的专业化,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有些大城镇因为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的功能区,如行政区、文化区、旅游休闲区、生态区等。

承转:不同的城镇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必将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镇空间上的集聚,形成各种城镇功能区。

探索问题一:城镇功能分区的形成──认识城镇功能区

1.教师分别投影“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代表性的图片,然后让学生

给各功能区的景观图片取个名字,简要解释同类功能活动的集聚效应形成功能区,指出城镇的功能分区并无明确的界限。

2.列举你所认识的城镇中一般有哪几种功能区?

总结归纳: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镇空间上的集聚形成各种功能区。

1.景观图片1、2、3功能区分别为居住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城镇不同的功能区之间一般没有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例如,居住区里常常也有商店,只是商店用地面积所占的比例较低面已。

2.城镇里人口相对较多,经济活动多样,出现了土地利用的专业化,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有些大城镇因为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的功能区,如行政区、文化区、旅游休闲区、生态区等。

探索问题二:城镇功能区的特点和类型

小组合作学习:阅读教材内容,思考下列有关的问题。

问题设置:

1.商业区一般分布在城镇的什么位置?为什么?说说我们所在的城镇的商业区的分布。

2.随着城镇的发展,居住区会出现怎样的分化?不同等级的居住区有什么差异?

3.中心商务区有什么特点?它和一般的商业区有什么不同?

4.工业区在位置上有哪些要求?为什么?

互动讨论学习:

城镇主要功能:

1.引导学生读图“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说一说图中所示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

2.引导学生读教材图2.5《香港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示意图》,说一说图中所示的香港主要功能区有哪几种。(香港主要功能区有:商业中心区、居住区、工业区、混合功能区)

思考:香港高级居住区和普通居住区为什么会这样分布?

居住区:高级居住区和低级居住区

1.课件投影图片《香港的中高级居住区和低级居住区》,让学生从图中两种居住区的居住环境、单位面积房屋售价、公共设施的配备是否齐全等方面对城镇居住区的类型进行判断,从而得出──在建筑质量上,城镇居住区出现了高级居住区和低级居住区的分化。

2.通过读图,让学生讨论高级居住区和低级居住区分布的位置特点,从而得出──高级居住区多分布在城镇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低级居住区多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联系。进而得出──在位置上,高级居住区与低级居住区出现背向发展的趋势。

“香港的中高级居住区和低级居住区”

商业区:

1.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图2.5“香港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示意图”,分析香港商业区分布在城镇的什么位置。从图中可以看出,香港商业区位于中环和尖沙咀及维多利亚湾两岸,是香港的市中心位置。进而得出──商业区多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2.结合商业活动的特点及商业活动的集聚效应,引导学生分析商业区一般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的原因。从而得出,商业区分布应遵循

市场最优和交通最优的原则。

工业区:

1.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图2.5《香港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示意图》,分析香港工业区在城镇中的分布特点及其位置。由图可见,香港工业区位于港口附近,并且位于城镇的郊区。从而得出,城镇工业区分布的特点──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分布的位置──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2.依据工业生产的集聚效应和工业生产运输量大的特点以及工业生产对城镇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工业区多分布在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的原因。

列表归纳三种功能区特点:

其他功能区: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是城镇地域的基本组成,是各类城镇共有的功能区,有些城镇还有行政区和文化区,而中小城镇这些部门占地面积小,或是分散布局,不能形成相应的功能区。

活动探究:了解唐代长安城的内部空间结构

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城市规划的思想。唐代长安城(现西安市)的规划是我国古都规划的一个典范(图2.6),至今仍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唐代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贸中心,设东市和西市两大市场。东市靠近宫殿区和贵族高官府邸,多服务于达官贵人;西市是平民市场,也是国际贸易市场。

1.读图

2.6,找出唐代长安城的行政区(宫殿区)、商业区(市)和居住区(坊)的分布。

2.说明唐代长安城西市比东市繁荣的原因。

3.讨论东市和西市的布局特点,领悟唐代长安城规划的思想。

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这在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城镇里各种功能的活动都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而城镇土地的供应是有限的。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城镇中心远近两个方面。

思考:

1.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距离的变化有何异同?

2.如果由各类用地的付租能力来决定土地的用途,那么图中OA最有可能成为哪一类功能区?AB和BC呢?

图2.7 某城市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读图指导提示:指导学生从横纵坐标的意义入手解读A、B两交点的含义以及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距离的变化特点及布局。

过渡:实际上,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非常复杂。除了经济因素外,政策、

文化、环境等因素也会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例如,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北京市适时调整空间结构,将市一级政府部门搬迁至近郊通州,并带动中心城区相关功能及部分人口向通州疏解,将通州建设为北京市的副中心。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是随着城镇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在城镇发展的初期,地域范围狭小,它的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分布,并在中心区域自然集中。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通过发展卫星城、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规模的绿地和河湖等生态涵养空间,可以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

通过合理安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可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

通过规划,确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建筑物、街区或村落等,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相传。

五、布置作业

活动:调查学校附近某一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

收集学校所在城镇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或土地利用规划图,分组调查离学校最近的一个商业区或工业区、居住区。

1.调查该功能区的范围和形成过程。

2.讨论该功能区的形成条件,并预测其未来发展。

3.各组将自己的调查和分析结果在全班交流。

2.2《城镇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镇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意义,了解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镇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理解世界不同国家的城镇化进程,了解我国的城镇化和区域差异。

4.解释城镇化过程中对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镇化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5.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城镇管理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读图分析讨论法。

2.案例教学法。

3.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城镇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

2.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盛与衰的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到一条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道路,为国家富强而学习。

教学重点:

1.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2.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应解决措施。

3.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城镇管理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城镇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对比下面两图(图2.11),你会发现,尽管才经过3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镇分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城镇不断涌现,城镇数量急剧增多,原有的城镇规模持续扩大。你的家乡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现象出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

一、城镇化的意义

什么是城镇化?(通过图分析城镇化的内涵,本部分可以采取学生讨论→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

1.城镇化概念: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图2.11中哪些城镇等级升级了,哪些是新增加的城镇。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的结果)2.城镇化标志

(1)城镇人口增加

(2)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

(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城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2.12,引导学生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从图表资料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城镇化的意义

城镇化和区域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城镇是区域的中心,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工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等,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环境改善;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可为城镇的发展增添动力,推动城镇化进程。具体表现为:(1)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城镇化与其它社会要素的相互影响。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过渡】自城镇开始出现以后,城镇化的过程就已经开始。但是,在人类历史的不同的发展阶段,城镇化过程所影响的范围和城镇化的速度在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表现。

1.世界城镇化进程

图表分析:教师指导学生读图2.17“世界城镇人口的增长及预测”,归纳世界城镇人口的增长特点。

【提问】读课文并结合图2.19“城镇化进程示意”回答:世界城市化的进

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教师讲解:该图的纵坐标是城镇人口比例,横坐标是时间,图中的呈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表示世界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城镇化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后期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读图分析:教师指导学生读图2.18“世界各国城镇人口比例(2018年)”,

3.结合图2.19“城镇化进程示意”,分析比较不同国家类型的城镇化进程,

4.世界城镇化发展大约从18世纪中叶开始,到现在席卷全球。不同时间阶

5.案例展示:“英国的城镇化进程”

英国的城镇化进程可以说是世界城镇化发展历程的典型代表,它的发展过程

城镇由106个增加到265个,城镇人口比例

由26%提高到45%。出现了一大批工业城

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等

出现了劳动力

过剩、交通拥

挤、住房紧张、

环境恶化等问

率增高、空旧

房增多、犯罪率

升高、市中心的

空洞化等7.活动探究:了解我国的城镇化和区域差异

的材料,结合图2.22“中国城镇化进程曲线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

37

(1978-2015年)”以及图2.23“中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示意”,回答下列问题: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镇化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点?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的原因。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镇化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城镇化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2.城镇化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地表现

(1)当城镇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超出一定的限度,城镇环境质量就会下降,甚至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

(2)在有些城市,尤其是人口超过百万,甚至千万的大城市,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加上缺乏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城市的基础设施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会出现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现象。

城镇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地方。城镇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城镇环境是多

>50分贝的噪声

教师课件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展现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类型,成因及危害,然后师生共同思考归纳每一种问题对应的解决措施。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活动探究: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出警中的应用

城市110指挥中心在接到报警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指挥警车到达事故地点。为提高出警效率,城市都配备了巡警车。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可大大提高出警效率(图2.28)。

1.110指挥中心要随时掌握每辆巡警车在城市中的位置,可以利用哪一种

地理信息技术?

2.110指挥中心要确定哪一辆巡警车离事故地点最近,可以利用哪一种地

理信息技术?

3.110指挥中心要判定最近的警车至事故地点的道路是否畅通,还需要利

用哪些技术?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塞,110指挥中心又该怎么办?

4.假如你是110指挥中心的调度员,请你设计在接到报警到指挥警车前往事故地点的工作程序。

5.由此例推想,地理信息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城市管理的哪些部门中?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①城市,尤其大城市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地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的方方面面在不断地变化,居民生活不便,城市管理面临很大挑战。地理信息技术在

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公共服务等城市管理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②在城市管理中,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各类空间信息的储存、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导航功能,可为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便利。

③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依托其强大的数据管理、图层分析、制图等功能,为政府、企业等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服务。例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提供优化方案。

五、作业布置

完成自学窗“城镇分布与自然法则”

六、课堂练习

下面图甲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图乙为“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读图,完成1~2题。

1.在图甲中,字母E→F反映的是()

A.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B.城镇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

C.出现逆城镇化现象D.城乡差距扩大

2.图乙中a、b表示不同城镇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b最可能处在图甲中的

A.D时段B.B时段C.E时段D.F时段

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能通过案例分析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形成的作用。

2.结合具体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3.结合城乡景观实例,能够说出其主要特点,并能说出所反映的地域文化特点。

4.对家乡的城乡景观和地域文化开展社会实践调查,评价其开发利用的程度与方向,推出合理化的建议。

5.树立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域文化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中的体现。

教学难点: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镇景观的影响。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师:徽州民居的外部形态主要有大块白色墙体构成。日出到日落,光的投影变幻无穷,犹如一副丹青水墨画。瓦尔帕莱索位于智利首都以西,是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重要海港城市。该城市的房屋依山而建,每一户人家都把自己的住房涂上颜色,赤橙黄绿,异彩纷呈。安徽歙县徽派建筑在选色上反差很大,以黑白为主。这两地的建筑景观风格迥异,是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建筑景观的不同特点,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城乡景观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章乡村和城市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出示材料:草原文化图片(生产方式、娱乐、民居、服饰、饮食)和草原长调歌曲

师:屏幕上所展示的材料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典型的草原文化,它是我国地域文化中的重要代表,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思考:

1.草原文化可以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可能的答案)生产方式、娱乐、民居、服饰、饮食……

2.草原文化的形成与当地自然环境之间有何关系?

生:(可能的答案)当地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为主,因此农业以畜牧业为主,饮食为乳肉产品;为方便放牧,民居是便于拆卸的蒙古包;为方便骑马和御寒,服装为蒙古袍……

3.你能说说你理解的“草原文化”吗?

生:(可能的答案)草原文化是指在草原地区的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

出示图片:中国地域文化空间分布图

师:草原文化是中国地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不同地域依据各地自然环境不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正如俗语“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饮食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板书)地域文化

出示图片:山峦云海、瀑布等自然景观图

师:感受地域文化我们可以从景观入手。地域景观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类,行云飞瀑、高山流水是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欣赏自然景观。

出示图片:俄罗斯教堂、江南丘陵等人文景观图

师:人文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例如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都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景观。

出示图片:上海外滩、周庄、拓荒牛雕塑

师:结合教材P43页文字资料,说一说它们代表的地域文化。

生:(可能的答案)外滩象征了上海东西方文化交融,展现了曾经外交的繁荣;周庄体现了水乡的特色,建筑颜色与当地环境融为水墨画;拓荒牛体现了开拓进取的精神,与深圳城市发展历史密切相关。

师:城乡景观既包括聚落整体,又包括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不同自然环境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给我们生活的城镇和乡村造就了特色各异的景观,并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得我们生活的城镇和乡村具有独特的风貌和个性。

出示图片:浙江金华八卦村、意大利威尼斯水城、窑洞

师:这三张图片分别属于乡村聚落、城镇聚落和典型民居,它们又代表了怎样的地域文化呢?

生:(可能的答案)八卦村从高空俯视,全村呈八卦形,房屋、街巷的分布走向恰好与历史上写的诸葛亮九宫八卦阵暗合;威尼斯水网密布,主要交通工具以船为主,多拱桥连接河两岸的交通,建筑临水而建;窑洞是反映当地降水稀少,黄土深厚,就地取材的典型民居,显示出当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师:因此我们发现可以从城乡景观的角度来探寻地域文化特色及其影响。

板书:城乡景观

出示图片:红河哈尼梯田所在位置图、景观图、景观剖面示意图

师:位于云南红河的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集中体现了生态和谐、山水秀丽、古老农耕文明保护完好、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特点。请大家阅读教材P43-44页活动中的图文资料,思考以下问题:

1.梯田景观属于什么类型的景观?

生:(可能的答案)人文景观、乡村景观。

2.哈尼梯田景观的形成与当地自然地理特征的关系是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降水充沛;山地多,平地少。

3.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体现红河哈尼梯田以下几个方面地域文化的描述。

A.生产活动

B.用水、用地制度

C.价值观、审美情趣

生:(可能的答案)生产活动:一千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哈尼族等民族就开辟了梯田,种植水稻。用水、用地制度:①人们发现森林是涵养水源的宝库,必须保证山上的森林面积足够大,水源才能常年不枯,于是民间规定特定范围的森林不得砍伐。②为了缓解用水矛盾,村民修筑了沟渠,连接各家的稻田。每个村都选出一位正直公正、责任心强的人来担任分水官,负责分配每一田块的用水量。各村之间也有分水的约定。尤其在干旱的季节,分水制度更为重要。这种传

统一直延续至今。价值观、审美情趣:层层水田映照着蓝天白云,宛如一幅幅油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讨论这些地域文化是否可以在代际之间传承、不同地方传播?

生:(可能的答案)据材料中“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可知,地域文化可以在代际之间传承。但伴随经济发展,原有生产方式可能需要调整。由于各地自然和人文条件差异显著,梯田文化很难传播,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可以传播。

5.该文化传承和传播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生:(可能的答案)以景观保护为前提;因时因地制宜,不要生搬硬套……

师: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红河地区的地域文化就蕴藏在哈尼梯田景观中,可见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其实是相互作用的,地域文化影响景观形成,景观又反映出地域文化特色。

板书:由“地域文化”到“城乡景观”之间绘制双向箭头,“地域文化”到“城乡景观”箭头上写“影响”,反向箭头上写“反映”

出示:婺源月亮湾景观图

师:在我国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区,乡村民居多分布在山麓的台地或高地,农田分布在相对较低平的平坦区域。阅读图文资料,思考在丘陵地区“宅高田低”的空间布局有何作用?

生:(可能的答案)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形成人地和谐乡村景观。

师:乡村中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特征影响明显,因此乡村景观能够更加直接反映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出更加鲜明的人地和谐理念。月亮湾的村落与农田的位置关系就能很好的反映出人们顺应自然、趋利避害的生活智慧,这也是地域文化对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的影响。

板书:空间格局

出示图片:土楼景观图、土楼剖面示意图

师:我国南方传统土楼是一种大型民居建筑,以圆楼和方楼最常见,是闽南地区自唐以来“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阅读图文资料及教材P45永定土楼介绍,思考城堡式的建筑土楼有何作用?

生:(可能的答案)适宜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要求,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师:可见,土楼这一典型民居能够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关系、精神追求。所以地域文化还会深深影响乡村聚落中的典型民居。

板书:民居

出示图片:安徽宏村格局示意图

师:阅读“宏村平面图”和教材中案例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1.宏村利用主干道水系统,将流水引导各家各户。请分析宏村构建村落水系的价值。

生:(可能的答案)不仅能够解决村民生产、生活和消防用水,调节气候,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还能营造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的意境,体现了古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

2.以宏村中的具体建筑为例分析乡村景观如何体现地域文化?

生:(可能的答案)树人堂、承志堂、敬德堂等建筑体现家风传承,南湖书院体现耕读文化……

3.请以宏村为例,说明应该如何保护古村落文化景观。

生:(可能的答案)保护古村落的建筑和古老的村落水系,注重保护村落赖以生存的田地、山林、河流及其生态环境,保持村落文化的记忆,重视村落发展诉求,维护村落文化景观发展……

出示图片:爨底下村景观图、山地三合院、高于地面房屋

师:在北京京西地区有一处非常知名的古村落——爨底下村,该村大部分为清后期所建的四合院、三合院,是我国保留比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村里建筑依山而建,依势而就,高低错落,以村后龙头为圆心,南北为轴线呈扇面形展于两侧。

读图思考:

1.山地三合院建筑中什么地方体现了地形、气候的影响?

生:(可能的答案)地形起伏较大,所以院落狭窄;为接受光照,房屋坐北朝南;冬季气温较低,院落较封闭……

2.建筑房屋时抬高地面的目的是什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yr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