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业转移的理论依据及变化趋势对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比较优势动态变化规律的探讨

更新时间:2023-08-25 04:1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20卷第3期

2004年s月

国际经贸探索

Inter腿“蚰alE∞nomics

and

voI.20No.3

1111自g目_ss!!!!!!!!!!!!!!!!!!!!!!!!!!!!!!!!!!s!!s!!!!!!!!!!!!!!!!

TmdeRese盯ch

Mav.2呻4

翔耩产数蓠移豹翟论救搦覆囊纯麴势

——对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比较优势动态变化规律的探讨

胡俊文

(江议大学商学院,湖北武汉430叭6)

摘要:国际产业转移直接影响着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厦其变化,影响着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当今国际产业转移有它的基本规律,其变化趋势利用“头脑”与“躯干”的价值差异,实现“价值链拆分”和“产业空间分割”,实现“头脑产业”和“躯干产业”的国际分工;将品牌经营和加工制造相分离;利用生产线上的前后向联系和市场的关联效应,以史柱产业带动相关联产业向移入国集聚并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比较优势;理论依据;变化趋势中图分类号:m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4)03-0015—05

收稿日期:2003—12—22

晤三1际产业转移,主要指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国际

I==譬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将产业(主要是制造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次发达国家或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带动移入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随着世界经济特别是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发达同家或地区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传统的垂直分工已经向水平分工转变并迅速普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全球制造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

说就是“边际生产”,它主要指按照生产成本排序和对比.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各产业中已经处于比较劣势,或具有潜在劣势的产业。

必须明确,发达国家或地区实行“边际产业”转移,其前提条件必须是转出国的生产函数先进于移人国的生产函数。否则产业转移就缺乏前提条件而变得毫无意义。假设A国为移出国,B国为移人国,且只有x、Y两种产业(商品)进行投资或贸易,其产业状况如下:在A国,xa产业(商品)具有比较优势,Ya产业(商品)具有比较劣势;在B国,xb产业(商品)具有比较优势,Yb产业(商品)具有比较劣势。由于要素积累或经济增长,改变了A国的比较优势的形态,进而形成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即以前具有比较优势的Xa由比较优势变为比较劣势地位.成为了“边际产业”。反之。Ya从具有比较劣势变为具有比较优势,使得生产xa产业的利润率低于Ya产业。这样,A国x产业的各个企业有的转向Y产业,有的则转向B国进行生产.从而使A国的产业得到结构性调整。由于A国的生产函数先进于B国.且xa与xb之间的技术差距较小,比较容易承接,能使B国xb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有较大提高,这样,xa在B国就希望成为比较优势,从而向B国转移。同理,如果存在A、B、c

一、当今国际产业转移的理论依据

(h一)发达国家或地区从“边际产业”入手,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实施产业转移。被转移产业的层次由低到高梯次展开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在经历了20世纪50一60年代的战后恢复以及70一80年代的快速发展后,为r加快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巩固并维持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开始将国内已经处于或即将陷入比较劣势的产业(在此可称为“边际产业”)向其他次发达国家或地区,尤其是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此处的“边际产业”,更确切地

作者简介:胡惶文(1962一),武汉市人,江汉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主任、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

15

万方数据 

经贸论坛

……N国,且有x、Y两种产业(商品),并生产函数依次递减,然后依次从各国的“边际产业”(商品)进行转移,就将形成以A国为起点的产业递次转移链,从而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和在产业之间的动态转移。形成了发达国家或地区(移出国)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移人国)典型的垂直型产业分工结构(见图1)。

投人增加,高级的熟练劳动投入越来越重要.这一时期的产品要素密集性表现为资本密集型(capital一in一tensive),产品的生产技术基本稳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增大,降低成本对提高竞争力的作用增强。此时.创新国企业开始采取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进行产业转移,在国外建立子公司进行生产,移入国一般是那些收入水平与创新国相似,但劳动力成本略低于创新A:xa(比较劣势)‰

“叶Ⅲ“群’_

B:翌‘l:|i笔生慧’‘了Ybf比特害磐、隐

c:::冱荔雾i;、

w比辅竹势、广忍

严,j『隐

N:xn(眦£优势)<=/

“¨‘“5糟)

图1:边际产业递次转移变化图

在此必须强调,这种边际产业的转移,对移人国来说必须是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或称幼稚产业).移人后能促进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区位中心,随着产业(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形成不同的转移模式一种产业(产品)的生命周期.通常可以划分为创新、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技术在产业(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动态变化形成了新型产业(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而使得生产要素的密集性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导致产业(产品)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推动着产业(产品)生产区位中心的动态转移。一

般情况下,创新产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开始于发达国

家或地区,经过若干年的生产和出口,创新产业(产品)便进入了生命周期的晚期阶段,随后生产和出口基地就随之转移到次发达国家或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许多工业品如收音机、电视机、空调、电冰箱等电子产品都经历过这种发展变化轨迹。

在产业(产品)的创新阶段,产品要素密集性表现为技术密集型(TeclIIl0109y—imensive)。技术垄断和产品差别是比较优势的重要来源,尽管价格偏高,但由于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很低.生产成本的差异对企业生产区位的选择影响不大,这时最有利的安排就是在国内生产,通过出口满足国外的需求。此时,国际生产医位中心仍留在发达的技术创新国。在产业(产品)的成熟阶段,知识技术的投人减少.资本和管理要素的

16

万 

方数据国的国家或地区,在此阶段,国际生产区位中心逐渐。

’’’一

’……

(产品)生产转移到工资最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这时国际生产区位中心相继从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在产业(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变化过程中,既导致两国之间比较优势在产业(产品)间的动态转移,区位中心的不同转移模式。即由移出国生产并出口一到其他发达国家或地区投资生产,移出国减少生产和出口一通过直接投资等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生(三】伴随着生产要素密集性的改变.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逐步实现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根据传统的贸易理论.一国的国际贸易形态是由该国的比较优势决定的。由于各国资源禀赋的差异,同种产品在不同国家生产成本也不同。一国将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该国比较丰富资源的产品,而进口使用该国比较稀缺资源的产品。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由于缺乏资本和技术,具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因此。发展中国家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或地区由于具有资本和技术资源丰富的优势,则进口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此必须强调.在对外贸易中.

转移到其他发达围家或地区。在产业产品标准化阶段,创新国企业的产品差别优势已完全丧失,大规模资本投资的约束作用也大大下降,成本优势已成为竞争能力的主要约束因素。这一时期的产品要素的密集性表现为劳动密集型(Labor—irltensive),产业(产品)移出国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等多种方式,将产业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是产业(产品)移出国从技术垄断到技术扩散的变化过程,也是产业(产品)移出国技术要素和资本要素的密集性由强变弱的变化过程,更是产业(产品)移人国技术要素和资本要素的密集性由弱变强的变化过程。两者之间生产要素密集性此消彼涨的动态变化,必将形成在产业(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移出国生产产,移出国停止生产,改由海外进口。

经贸论坛

任何一国的比较优势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将随着一高等要素的不断形成、发展、提升和换代,发展中国家国要素供求状况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劳动力丰富而资本和技术短缺的要素禀赋状况,决定了其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要素禀赋状况必然发生变化。劳动这一生产要素由于不断得到充分利用而变得短缺起来,相应地资本和技术这两种生产要素由于不断累积而变得丰裕起来.这时.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比较优势就南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转移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来.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

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说到底是若干行业的竞争优势问题,影响一国开发其行业竞争优势最大的、最直接的因素有四项:即生产要素、需求状况、行业配套及由此形成的“聚合”效应、企业战略和政府政策等“软件”因素。其中生产要素又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等要素,基本要索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初级劳工等;高等要素包括现代化的电讯网络、高精科技人才、高校科研中心和领先学科等。基本要素对一国来说是“遗传”或天赋的,是一国确立比较优势的源泉。竞争优势更多和高级要素相联系.强调对资源的利用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基本要素的重要性将日益下降.而后犬开发投资而积累起来的高等要素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比较优势是由一国资源禀赋和交易条件所决定的静态优势,是取得竞争优势的条件,竞争优势是~种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的综合能力作用的结果;比较优势作为一种潜在优势,只有最终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形成真正的产业竞争力+其中的关键是生产高等要素的形成和创造。

在国际产业转移中,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转移

和承接相对较为容易,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和

承接相对较为用难,主要是由于发达国家或地区利用垄断优势和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严格控制新技术的转移和扩散,以遏制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技术升级;由于这类产业对零部件和原材料在技术上要求较高,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相应较高,要承接这类产业转移,不仅需要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根据产业(产品)的上下游垂直关系,发展相关产业和配套产业.形成产业链延伸并发展产业(企业)集群.实现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的本地采购以降低产品成本,同时还要求对现有生产设备和业务流程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提高技术管理人员的素质,只有这样,通过比较优势的积累、转换、创造以及

万 

方数据或地区的资源利用效率才能得到提高.才能实现产业(产品)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二,当今国际产业转移的变化趋势

(一)利用“头脑”与“躯干”的价值差异,实现“价值链拆分”和“产业空间分割”,实现“头脑产业”和“躯干产业”的国际分工,是当今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发展趋势如果把一个产业按其价值分为一系列互不相干但又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加工组装、展览营销和营运管理等将构成产品的增值活动,其总和构成了产品的价值链。产业(产品)的投入产出的垂直联系和价值链的不同区段.使得国际分工和由此形成的国际生产中心的分布,不再依赖于各国之间的资源禀赋,而是取决于产业(产品)价值链中各个环节(区段)的要素密集性的变化状况和由此导致的产品成本的高低,取决于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定位和企业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若把一个制造企业的价值链分为四个区段的话.研究开发、展览营销和营运管理是运用大脑的“头脑产业”,而生产制造、加工组装等则是运用手脚的“躯干产业”。制造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转移扩散,使得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跨国公司竞争力的构筑不再依靠对产品价值链的整体占有,而是利用技术力量和充裕的科研经费。使其成为新产品研究开发的发源地,利用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比较优势,抢占价值链的高端,将低附加值的制造和装配等低端增值部分转移到低工资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自己则控制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装备的研发和销售等高附加值环节,并通过知识保护,确保其在产品、工艺和装配等方面的领先地位。依此发展态势,世界企业将被“两极分化”。一类是以实体为基础的“躯干产业”.多为发展中J蜀家和地区的企业:一类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头脑产业”,多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两类企业通过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产业分工。在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跨国公司始终都控制着研发和市场销售网络,仍然是“头脑”和“躯干”产业分工。目前,国际产业转移的变化趋势是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领航企业,只做“脑袋”,少做甚至不做“躯干”。如:美国IBM、微软等大公司,通过开发cPu和软件.其利润率高达25%矗5%:日本和中国台湾等保留了技术和资金密集的制造部分,利润率为15%以5%:劳动

17

经贸论坛

密集型的制造部分转移到以。}|国大陆为主的一些区域,如广东东莞、北京中关村等原材料、零部件的生产地和配装地区,利润率仅8%~12%。

在产品价值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每个环节的成本和效益都直接影响着产品的整体竞争力。一般说来,价值链各个环节的投入要素差异很大。例如,产品研发环节属知识密集型,所要求的主要是具有专业技术和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宽松自由的组织环境和鼓励创新,提高独立思考的企业文化。而产品的装配环节属劳动密集型,需要大量的普通工人和严格的劳动纪律,全面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由于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国与圜之间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为在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的优势。为了实现其全球战略的需要,跨国公司对整个产业(产品)价值链进行拆分和对产业空间分割,把各个环节分布到能更好地实现总体战略目标的地方,实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分别布局到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实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在全球范围内实行产业整合。联合国的一份报告表明,美国波音飞机的零部件是在全世界70多个国家生产的,包括中国在内;美国福特汽车零部件也是在11个国家生产的;波音的尾翼,就是在西安制造的。波音公司和福特公司利用世界各国生产零部件过程中的相对低成本和技术优势,然后组装,生产出成本最低、质量最好、最具有竞争力oEM)也称“原始设备制造商”。主要是指品牌生产者

的飞机和汽车。事实证明,任何一国想关起门来从头到尾生产一个产品,生产出来的产品是绝对没有竞争力的。从发展趋势看,随着价值链的拆分和产业的空间分布,正是迎合了跨国公司实现全球化战略,向无国籍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将品牌经营和加工制造相分离,已成为发达国家或地区实现产业转移的新变化利用品牌优势,采用生产外包(包括“贴牌制造”)等多种方式进行产业转移,特别是“贴牌制造”,是自90年代以来世界制造业国际分工的重要方式。所谓生产外包,主要是指跨国企业将非核心制造业环节外包转移给那些具有专业能力的外部供应商去生产,然后通过外购获得这些产品。从价值链看,跨国企业所控制的价值增值环节集中于少数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上,把依赖性强的高增值部分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把其他低增值部分如简单的生产加工外包给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供应商。

跨国企业之所以不再对生产价值链的备环节通

18

万 

方数据过自行投资或参股供应商、销售企业,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控制而改由外包的方式,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是随着技术高度化和复杂化.价值链的增值环节变得越来越多,结构也口趋复杂.内部采用纵向一体化使企业在每个、Ip务领域都将直接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从而分散了整个企业的资源,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因此,有必要放弃内部纵向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将传统上fh企业内部完成的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企业外部最优秀的专、【k化资源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二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利用其高质量的劳动力素质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加入到价值链中,在某个环节的生产上建立起新的比较优势。随着价值链的不断分解,各环节被转移到优化选择的区域,并通过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具有专业化特色的加工制造基地。三是由于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产品.一般都是已进入标准化阶段的产品,生产工序在技术上的可分性越来越强,在某一产品的各个加工工序之间也存在劳动、资本、技术密集度的差异,跨国企业找出技术特点不同的生产阶段,根据要素密集性不同的要求对不同工序实行外包,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可以将要素资源集中投向高增值的产品开发设计和营销方面,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贴牌制造”(original

equipmentmarnln”mre,

不直接生产产品.而是利用自己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负责设计和开发新产品.控制“销售渠道”,具体的加工生产通过签订契约交给别的企业去做.承接该加工任务的制造商就被称为oEM厂商,其生产的产品就是oEM产品。采用“贴牌制造”这种外包战略的企业可以没有生产工厂.集中资源专攻附加值最高的产品设计和营销业务,产品制造则委托给经过严格筛选,生产成本较低的工厂代为生产。中国格兰仕的成功,就是充分利用了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一些国外企业由于生产成本过高,使微波炉生产由比较优势转变为比较劣势。最终.放弃了在本国生产微波炉.把生产线搬到格兰仕,由格兰仕以oEM方式为其提供成本低廉的产品,国外生产线的免费引进,不仅降低了格兰仕的生产总成本.还使格兰仕相对于国内同类企业形成了技术上的比较优势。从而使其由一个比较优势变成拥有两个比较优势,与国内外企业形成要素密集性差异,对外发挥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对内则发挥其资本、技术的比较优势。

经贸论坛

(三)利用生产上的前后向联系和市场的关联效应,以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带动相关联产业(企业)向移入国集聚并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领域中南一群在地理上集巾,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Ik的厂商和相关机构组成。一个产业往往是通过投入产“{结构垂盲联系的,这种上下游的联系导致上游产业的产品成为下游产业的中间投入品,下游产qk则形成上游产业的市场:而对于市场的易进入性的考虑就会将上游产业吸引到已经有相当多的下游产业厂商的所在地,由于成本的联系,下游产业的厂商如果坐落于已经有相当多的上游产业厂商的所在地.因中间投入品的易获取性,其生产成本也会较低。需求联系和成本联系一起构成了企业在空间位置的向心力。只要存在运输成本、市场的外在性就会激励上游产业(企业)和下游产业(企业)在区位上相互靠近.最终形成由相互关联、配套企业聚集的产业群,以此形成综合比较优势,以提升产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产业集群的地区,产业细化和专业化分工将越来越细化,并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平台,更加促使跨国食业在这些地区集聚。在一些大跨国公司即“龙头企业”的周边,都有大量的配套厂商同着它转,如在法国PAs集团与二汽集团合资的神龙公司落户武汉经济开发区之后,东风本田汽车(武汉)有限公司、东风日产汽车有限公司也相继进人武汉经济开发区,使得世界三大汽车企业会师武汉沌口.带来“成串”日本、台湾省汽配企、lt进入武汉经济开发区,将形成中国汽车超级集群之势;同时+带动汽车销售维修、物流配送、汽车运动展示等下游产业链的发展。

作为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产业集群最适合的是那些产业链长、中间产品交易量大、迂回生产方

参考文献:[1jⅪyoshi

式明显的产业,众多的产业如汽车业、装备业等都具有此特性。产业的转移方式电随着产业集群的形成由来料加工发展到直接投资,甚至将研发总部向这一地区转移。以东莞的美能达打印机、复印机为例.先是来料加工,以后发现在此生产成本很低,总装厂也跟进来,并带来了更多的配套厂家.美能达在东莞的生产成本比在日本至少低30%,人工成本仪为日本的l,13,在竞争的压力F,美能达的主要竞争对手佳能、理光也陆续进入这一地区。

K哪lma:J叩删e

Dlrcd

Inves恤ent

Abroad.IIl记ma【ion“

Ch—sn明Unlve嘣ty,199()[2]RaymondVemon

inthe1966

InteTn砒ionaIInvestmeⅡtand

J0ummof

b1钯matioⅡd1h她

PmductCycle,Quaneny

Ec㈣Ⅱllcs,Vol,舯,No2,

N洲InteⅡⅢon缸

Stadstics.V0l41.

(3]R

V啪on:Tht

Pro血ctqde

mpoth商㈨a

Economics叽d

Envlronment,oxfordBu¨etin0fN04.November】979

【4]V即ables,A

J:”Locmiz砒ion0f

lndustry

Vol

and

nade

Pe咖丌nance“,

oxfordRevkw

of&onolIlic

P01icy

12.№.3,1996

[5j小岛清对外贸易沧.M】(中文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6]小岛清日本的海外直接投资——经济学的角度[M]东京:文真堂

小版社.198&

[7]伯尔蒂尔 俄林.地区|1:lJ贸易和国际贸易:M].(中文版)北京:商务

印书馆.1986.

[8]迈克尔 波特等日本还有竞争力吗?[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9]迈克尔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中文R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0]保罗 克鲁格曼,茅瑞斯 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第五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2

[11]贝毅,曲连刚知识经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兼论知识经济条

件下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8)[12]梁琦跨国公司海外投资与产业集聚[J]世界经济,2(103,(9】.[13]林毅夫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与经济发展[J]中国改革,1999,(8)

ontheTheoretic

Basis卸dVariationof

Intemati咖IIⅡd璐try

Transfer

HUJun—wen

(Jian曲粕u11iver酊Ly,wuban430016,china)

iDtemationalindusⅡy姐nsfer

f0丌|1aⅡon蛐dchangesof山eintemationalindus虹ypatcerIIs

strllcmrc.Tbcpap盯alms

t0

Abstract:Thewell

as

exensdirectjnnuencein

as

in删ustment舭dopti皿zed

basisoft11ejntenla“onal

upgradingofthe

in咖ational砌us仃ial

and

m“ean柚“ysisofthe

ofthecompara石ve

teheoretic

jndusⅡ了岫nsfer

its眦nd

astorevealtlle

to

dyn砌c

ch粕gingpat忙ms

edgesin山et豫nsfcr.乱alsodi5cussesindetailthefeasiblemeasIⅡ℃sKeywordg:IntemationalindustrytraIlsfe“cornparadve

t11a¨eadmetrangfer

edges;劬darnental

rules;varying仃end

(责任编辑杨国川)

19

万方数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yq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