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视野中的基督教精神

更新时间:2023-07-18 14:2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作者:颜佩静

导师:荆学民

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6月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北京交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特授权北京交通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提供阅览服务,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袖佩翰导师签名:耆1善屯签字同期:≯/o年6月一日签字日期:~c‘r年舌月

中图分类号:学校代码:10004

UDC:密级:公开

北京交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视野中的基督教精神

ChristianitySpiritintheMarxistReligious,VisualFieldinChina作者姓名:颜佩静学号:08122260

导师姓名:荆学民职称:教授

学位类别:哲学学位级别:硕士

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信仰学

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6月

致谢

本论文的工作是在我的导师荆学民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荆老师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对我影响至深,荆老师渊博的学术知识、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以及宽容的待人风范也使我获益颇多,这些都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在此衷心感谢两年来荆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指导。

田立年老师和杨蔚老师对于我的论文都提出了许多的宝贵意见,两位老师的指导使本文进一步的完善起来,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此我还要感谢所有专业课老师,老师们把我带入了哲学的神圣殿堂,教我用哲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使我对于人生有了新的感悟。感谢老师们无私的教导。

另外,班主任张映伟老师和辅导员陈博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上也给予我不少帮助,谢谢两位老师。

在撰写论文期间,吴艳、颜秉玺等同学对我论文的相关资料查找、以及论文格式修改、摘要翻译等相关问题给予了热情帮助,在此向他们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最后,也感谢家人特别是我的母亲,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使我能够在学校专心完成我的学业。

——一1jt塞童垣太堂亟±堂僮途塞虫塞擅噩

中文摘要

摘要: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在宗教自由政策的贯彻下,我国各种宗教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基督教的发展势头最为迅猛。对于现阶段我国宗教发展,我们应当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科学认识宗教,一方面应当去其糟粕,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宗教在当今社会发展中起到的积极作用,积极引导信教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本文对我国基督教发展的基本状况进行探讨,对基督教基本派别、我国群众信仰基督教原因和我国基督教发展面临的矛盾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基督教的真正精神是本文的核心之处,笔者把基督教的真正精神概括为爱、感恩、救赎和守序,通过对这四种基督教精神的分析,提出基督教精神对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启示。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对基督教信徒与不信教群众的矛盾原因分析,并提出以加强沟通理解等方式解决这一矛盾冲突。另外,对基督教的真正精神的分析和基督教真正精神对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启示亦是一个创新点。

关键词:宗教观;基督教;信仰分类号:B:BO.0

ABSTRACT

ABSTRACT:InChinesesocialtransformationperiod,economygrowssteadily,people’Slivingstandardimproves,underthecarryingthroughofreligiousfreedompolicy,variousreligionsinourcountryallhadasubstantialdevelopment,especiallythedevelopmentoftheChristianity.ForthedevelopmentofreligionsinOurcountryinthepresentstage,weshouldinsistthatChinaturnsaMarxistreligiousview,recognizereligiousscientifically,ononehandwemusteliminatethefalse,ontheotherhandwemustnoticereligions’positiveeffectsnowadaysinthesocialdevelopment,guidetllecrowdprofessingreligionsactively,andmakeOurowncontributionstobuildaharmouioussocialistsociety.AfterthatthisthesiscarriesonastudytothebasicconditionsofChristianitydevelopmentinOurcountry,andpointoutmyownviewontheChristianitybasicgenres,thereasonthattheChinesepeopleprofessingChristianityandthedevelopmentcontradictionsofChristianityinChina.TherealspiritofChristianityistheplaceoftextualgore,thewritergeneralizestherealspiritofChristianityfortheloveandfeelgrateful,redeemandguardapreface.ThroughtheanalysistothesefourkindsofChristianityspirits,theauthorputforwardaChristianityspirit’Sapocalypseforpresentstageofourcountrysocialdevelopment.

Theinnovationpointofthethesislieintotheself-contradictbetweenChristianityfollowersandthecrowdnotbelieveChristianity,andputforwardasolutionthatstrengtheningcommunicationwitheachother.Besides,itaswellisainnovationpointthattoanalysisChristianityrealspiritandelaboratetheapocalypseoftherealspiritofChristianitytosocialdevelopment.

KEYWORDS:viewofreligion;Christianity;beliefCLASSN0:B:BO-0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明确指出了宗教的本质:“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1恩格斯的这段话可以说是对宗教的科学揭示。宗教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产物。另一方面,宗教也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宗教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一种特殊的精神力量,而且由于它具有有形的教堂、教会、庙宇,也就形成了一种社会实体;宗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世界各民族的文明,无论它本身的形式如何变化,它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

国内外诸多学者以中国社会转型为背景,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了现阶段我国宗教问题。2008年7月出版的《中国宗教报告(2008)》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宗教蓝皮书。该书指出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变化。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执行、宗教活动的逐步恢复、对外学术交流的日益繁荣,为中国的宗教研究提供了一个宽松的氛围,也提供了动力与挑战。报告认为宗教问题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王作安在《我国宗教状况的新变化》一文中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宗教状况出现一些新变化,中国宗教状况出现的这些新变化和新趋势,应当深入到社会变革、现代化进程和国际大背景中去探究其根源,同时又要深入研究在这种处境中宗教本身的反应及发展规律。深入研究这些新变化,对妥善解决涉及宗教的各类矛盾,促进宗教关系和谐,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基督教的精神问题,也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刘春晓在《基督教精神与西方传统文化》一文中指出,基督教的真正精神往往和基督教会组织之间有着很大的冲突,作者认为基督教的精神可以归纳为三点:秩序,约和博爱。刘春晓认为基督教精神是中西方文化碰撞融合中产生的一种世界性文化,是属于世界的文化。罗春霞在《中国宗教与基督教精神之比较》一文中指出:中国宗教以人为核心,基督教则以神为核心;中国宗教最求现世的幸福,基督教则最求死后的完满;中国宗教具有宽容的精神,基督教则比较独断。徐鹤森在《论西方文明1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三联出版社,1950.

与基督教精神》一文中,反对了传统的排斥基督教的观点,他认为基督教精神是西方文明的基础,为西方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基督教精神的正面意义价值值得我们研究,并应当适当给与肯定。

学界相关研究很多,限于篇幅这里只摘录一部分简单介绍目前国内对于宗教特别是基督教的相关研究现状。

总之,宗教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宗教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哲学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问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对于己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之一的我国现阶段宗教问题,诸多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以巨大变化的社会现实为基础,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对新时期的宗教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当前对我国宗教现状进行的探讨和研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宗教的种类繁多,本文以较有代表性的基督教为例,对我国现阶段的基督教发展、基督教精神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目录

中文摘要………………………………………………………………………….iiiABSTRACT……………………………………………………………………………………………….iv序……………………………………………………………………………………………………、,1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构成…………………………………………l

1.1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述…………………………………………………1

1.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内涵…………………………………:………3

1.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适应观……………………………………3

1.4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安全观……………………………………5

1.5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和谐观…………………………………….7

1.5.1实现宗教和谐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彼此的共同要求……….7

1.5.2宗教和谐是中国共产党宗教工作不懈追求的目标…………….8

1.5.3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9

2我国现阶段基督教的基本状况……………………………………………….12

2.1我国现阶段宗教状况…………………………………………………..12

2.2我国现阶段基督教发展状况…………………………………………..14

2.2.1我国现阶段基督教基本派别…………………………………….14

2.2.2我国现阶段基督教徒的信教原因分析…………………………15

2.2.3我国现阶段基督教带来的矛盾问题及解决对策………………16

3基督教的内在精神………………………………………………………………20

3.1基督教的经典和基本教义……………………………………………。20

3.1.1基督教经典………………………………………………………20

3.1.2基督教基本教义…………………………………………………20

3.2基督教的内在精神……………………………………………………。22

3.2.1基督教精神中的爱………………………………………………22

3.2.2基督教精神中的感恩……………………………………………24

3.2.3基督教精神中的救赎……………………………………………25

3.2.4基督教精神中的守序……………………………………………26

4基督教精神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29

4.1爱的意识对我们的启示…………………………………………………30

4.2感恩的意识对我们的启示……………………………………………..31

4.3救赎的意识对我们的启示………………………………………………324.4守序的意识对我们的启示……………………………………………一33结语……………………………………………………………一:……………………………………35参考文献…………………………………………………………………………一36作者简历…………………………………………………………………………38独创性声明………………………………………………………………………一39学位论文数据集…………………………………………………………………40

1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构成

1.1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述

所谓宗教观,就是人们对宗教和宗教问题的基本认识,以及在这种认识基础上表明的对宗教的态度和提出的解决宗教问题的办法。1由于人们所属的民族、阶级、阶层不同,信仰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各异,科学教育素质各有不同,认识宗教的世界观、方法、角度有一定的区别,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宗教观。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和方法,阐述了宗教的本质、根源、作用和变化规律,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后来列宁又进一步论述了宗教的社会根源和社会作用,以及无产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等等,普列汉诺夫等人也对宗教有所论述,进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实质上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生活过程在人们头脑中的曲折反映,归根到底是依赖于人类的物质生活的,为人类的社会生活过程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决定。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理由下列几方面内容构成:

一、宗教的本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此问题作了回答:“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3这段话深刻揭示了宗教之所以为宗教的本质规定性,并把宗教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区别开来,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第一,恩格斯说明了宗教作为意识形式的本质特征“一切宗教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宗教所信仰和崇拜的对象都是幻想出来的,客观上是不存在的。第二,恩格斯揭示了宗教幻想的内容和对象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这说明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并不是超出经验之外、不可捉摸的神秘力量,而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时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第三,恩格斯认为宗教观念采取了“超人间化”的特殊形式,这说明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的头脑中反映,并不直接以自’卓新平.‘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董立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发挥宗教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J].理论界,2008,(7).3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三联出版社,1950.

‘确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2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等等“人间力量"所固有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表现为“超人间"力量的形式,所以具有超自然、超人间的神圣性。第四,恩格斯也揭示了人间力量超人间化的原因,以及宗教观念的世俗基础和客观根源。二、宗教的发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完善为揭示和阐明宗教发生和发展的进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工具。恩格斯对宗教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宗教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的历史形态,先后提出过三种图式。第一种为从原始社会的“自发宗教"到阶级社会的“人为宗教";第二种是从“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第三种为“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马克思、恩格斯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宗教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指出宗教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1,只有到现实社会中才能找到宗教最深刻的社会根源。马克思、思格斯还进一步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揭示了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就在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以及对这两种不合理关系缺乏科学的认识和由此带来的心理上不能把握自己,从而使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人成为盲目起作用的、异己的支配力量,将宗教的根源问题真正

三、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存在的最深刻的根源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使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人成为盲目起作用的、异己的力量。“只有当实际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为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神秘的纱幕揭掉。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j

四、宗教的社会功能。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是维护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本质是历史上统治阶级用来维护其统治秩序的工具。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也并不否认那些被压迫的人民利用宗教进行反抗斗争的事实。

五、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将随着使其消亡的历史条件逐渐成熟而消亡;宗教应当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教分离的政策。恩格斯所指出:“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本身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界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岫.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朱西周.论宗教产生和发展的根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985.

jE塞变通太堂亟±堂僮途塞!虫国丝呈壶星圭竖塞熬理鳆基奎捡盛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1这就是说,宗教是人们在生产力极端低下,对自身和外部自然都不能科学认知的情况下的产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宗教必定会逐渐走向消亡。毛泽东同志反对人为地取消或破坏宗教,他说:“只要人民还相信宗教,宗教就不应当也不可能人为地去加以取消或破坏。”2宗教的消灭,只有在人类消灭了阶级,并且生产力高度发达,人类可以有控制自然和社会的能力的时候,才有可能。

1.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内涵

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对宗教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这些观点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发展的最新成果、最新阶段。这些观点是结合中国国情和宗教教情提出的与时俱进的创新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产物,我认为可以称之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笔者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主要归纳为适应观、安全观、和谐观三个主要方面。

1.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适应观

宗教适应观,即关于宗教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指宗教适应社会,尤其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内涵和途径的观点。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适应观主要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并逐步完善的。

2001年12月,江泽民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通观我国和世界的宗教历史,可以发现一条共同的规律,就是宗教都要适应其所处的社会和时代才能存在和延续,十六世纪基督教发生的宗教改革运动就是一个例子。川也就是说宗教的存续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并且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里所说的相适应,既不能因为坚持社会主义而要求宗教人士放弃信仰宗教,也不能尊重其信教而放弃社会主义,而是二者的统一。“一方面,从我们党和政府来说,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尊重和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力、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这样一些长期不变的基本政策;另一方面,从宗教界来说,要坚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3何虎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J].世界宗教研究,2007,(9).4江泽民.论宗教问题.‘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定不移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坚持在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开展宗教活动。”1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是党对宗教的要求,也是宗教自身的要求,是必然的、可行的,二者相辅相成。党和国家要积极引导,宗教也要主动适应国家的要求,从根本上解决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问题。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多方面的。在政治方面,“我们必须团结、教育和引导这部分群众(注:信教群众),把他们在生产和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依靠和团结全体人民共同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2要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思想信仰上互相尊重"的原则,“不断巩固和扩大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在经济方面,“希望宗教界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为‘两个文明’建设做出新贡献”。“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贡献"。在文化方面,宗教界要“改革不适应社会主义的宗教制度和宗教教条,利用宗教教义、宗教教规和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4。在社会方面,要“运用宗教来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服务。”“鼓励宗教界多做善行善举’’,“从事一些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公益、慈善活动。”“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5这既肯定了宗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又对宗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和途径。党的宗教政策,为此提供了基础和可能。党的宗教政策明确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6

要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我们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大力加强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的团结,把他们的力量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目标上来。"这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必然要求。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要做到“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同时,“应该看到,民族和宗教问题中的矛盾,大量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一定要做好人民内部矛盾的疏导工1江泽民.论宗教问题.‘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同上.

3同上.

4同上.

5同上.

6同上.

7同上.

作,即使出了点乱子,也要始终立足于信任、争取、团结最大多数群众,以利于坚决、准确地孤立和打击极少数敌对分子。川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也是相当重要的。“越是在扩大开放的形势下,越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不动摇,越要做好抵御渗透的工作。”2做到这些才能保证中国宗教健康有序的存续。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社会适应观,揭示了宗教与社会发展和变化的关系,宗教和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内涵和途径,明确了宗教和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宗教和社会主义相适应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多方面,宗教和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和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坚持这些原则,有利于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1.4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安全观

宗教安全观,即关于宗教对国际社会和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表现及其应对措施的观点。3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宗教安全观同中国宗教的具体现实和宗教对国际社会安全的影响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安全观。

宗教危害国际社会安全的表现。江泽民指出:“在人类历史上,由宗教引起的矛盾和冲突、打着‘宗教’旗号进行的侵略和战争多得很。’’“在当今世界上,宗教更是为各派政治和社会力量所加紧利用。一些国家和地区矛盾激烈、冲突不断,往往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卷在一起。当狭隘民族主义与宗教极端主义相结合时,就有可能产生很大破坏力。"“各派宗教都积极在世界范围内扩展自己的影响,向其他国家发展信徒。"4

“策划和参与911事件的恐怖主义分子都是宗教极端分子。”“长期以来,国际敌对势力一直把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作为遏制或颠覆社会主义国家和他们所不喜欢的国家的重要手段。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过程中,国际敌对势力就利用了宗教。’’5在历史和当代社会,宗教对社会安全,曾经和正在产生着深刻影响,我们应当要足够重视这个现象。

国内外敌对势力一直没有放弃利用宗教危害中国国家安全。一是“国内外敌对势力一直把利用宗教进行政治渗透作为他们对我国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一个重

1江泽民.论宗教问题.‘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同上.

3何虎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J].世界宗教研究,2007。(9).

4江泽民.论宗教问题.<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同上.

要手段。"1二是“达赖喇嘛及其集团从来没有放弃‘西藏独立’的主张,也从来没有停止分裂祖国的活动。刀分裂主义分子“利用‘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或打着其他旗号,在我国某些地区煽动分裂的图谋。"2三是“一些地方滥建、扩建寺观教堂,频繁进行大型宗教活动,信教群众的宗教负担加重,有的地区竟达到年纯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利用宗教干涉行政、司法、教育、婚姻和群众生产、生活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地方甚至恢复了早已被废除的宗教封建特权和压迫剥削制度。有的地方教派纷争,发生流血事件。川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因素主要有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妄图颠覆我国政权,民族分裂主义、暴力恐怖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利用宗教的活动和邪教势力的危害,以及其他不安定的因素。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安全观,提出了解决宗教威胁国际社会安全的原则。一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否则围绕不同的现实政治、经济利益进行的斗争和争夺,以及宗教在这种斗争中的介入和作用,就会长期存在’’4。二是主张对危害国际社会安全的打着宗教旗号的恐怖主义和邪教,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解决宗教危害国际社会安全的问题,需要全球合作,强国不能因解决宗教问题引起的争端而形成新的霸权主义。5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安全观,也提出了解决中国国内利用宗教危害国家安全的原则。第一点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要继续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在独立自主、平等友好、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增进与各国人民及宗教界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积极贡献。"6第二点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把对宗教的管理纳入社会主义法治的轨道,做到“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第三点要分清性质,正确处理好宗教领域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引导宗教成为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有利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积极力县8里。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安全观,揭示了宗教对国际社会特别是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措施,指出宗教影响国际社会安全的根源是不公正的国际

1江泽民.论宗教问题.‘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同上.

3同上.

4同上.

5何虎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J].世界宗教研究,2007,(9).

6江泽民.论宗教问题.‘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同上.

8何虎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J].世界宗教研究,2007,(9).

政治、经济秩序,宗教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实质是政治问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安全观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认识宗教与国际社会和中国国家安全的关系,认清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渗透、颠覆的实质,增强防范意识。11.5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和谐观

宗教和谐观,即关于宗教与社会、宗教与宗教、宗教内部群众之间相和谐的条件、本质属性和实现途径的观点。2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和谐观是中国共产党,尤其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逐渐提出的。

1.5.1实现宗教和谐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彼此的共同要求

宗教求得生存、发展和发挥作用,必然要与社会相适应。宗教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宗教与所处的社会相适应,既是宗教自身存在和延续的客观规律,也是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3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信教群众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的团结,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4把党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宗教和谐也是中国宗教不懈追求的境界。中国宗教强调宗教之间的互相包容,如佛教与道教就由冲突走向融合,道教与民间宗教也长期处于融合的状态;强调爱人利他,如佛教的平等慈悲、容忍布施的观念,道教的“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的思想,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爱人仁慈、慈善公益的主张,都有助于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强调爱国爱教,如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道教的“弘道扬教,即所以救国",伊斯兰教的“国家兴亡,穆民有责"等主张,都体现了宗教的爱国、护国的崇高精神和宗教与国家的和谐;提倡关爱自然,如佛教的缘起共生论,认为人与自然都是各种原因、条件而相结合形成的,道教视天、地、人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主张善待万物,提倡

1何虎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J].世界宗教研究,2007,(9).

2同上.

3刘延东.中国宗教团体领导人研讨会议上刘延东的讲话[N].人民政协报,2006年11月14日.

4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政协报,2006年10月20日.

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共产党追求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与中国宗教追求宗教和谐,构建和谐宗教是一致的。1宗教界是党团结信教群众的纽带,在促进宗教和谐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5.2宗教和谐是中国共产党宗教工作不懈追求的目标

宗教和谐主要是说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之间和谐相处。做到宗教和谐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彼此尊重。“尊重每个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2这就明确了信教与不信教群众应互相尊重。中国还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信仰不同宗教的群众也应互相尊重。其次,要平等相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信教和不信教以及信仰不同宗教的群众,他们在这种信仰上的差异是比较次要的差异,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相同的。"3第三,要团结合作。“无神论者和有神论者思想信仰虽然不同,但在爱国、维护祖国统一、拥护社会主义等涉及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原则问题上是可以一致的。因此,必须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4努力实现“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和谐相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5宗教内部群众之间的和谐就是要实现民主有序。“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宗教通过开展反帝爱国运动和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政治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6但目前宗教领域仍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党和国家指出:“绝不允许恢复已被废除的宗教封建特权和宗教压迫剥削制度。’’7防止宗教内部信教群众之间的不和谐,以促进和谐共存。宗教与宗教之间的和谐就是维护好中国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特征向量,在中国‘和’文化的海洋中浸润千年的中国各宗教,很早就形成了多元共存、和合共生的优良传统。’’8“我们尊重历史上形成

1何虎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J].世界宗教研究.2007,(9).

2‘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M]。1982.

3叶小文.社会主义的宗教论[J].求是.2003,(9)

4江泽民.论宗教问题.‘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王瑛.不同的信仰共同的目标——“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积极作用”研讨会综述[J].中国政协,2008(12).

6tT"泽民.论宗教问题.‘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同上.

8胡锦涛.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主动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N】.新华网,2007年12月9日.

的我国五大宗教的格局。”1各宗教也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团结起来,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因此,“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民族的整体利益。"2在教言教,宗教信仰者与其他信仰者之间和谐共赢。人们的信仰是多种多样的,除宗教信仰外,还有政治信仰、群体(或社团)信仰、文化信仰和其他信仰等,这就需要“信仰上互相尊重",不信教群众“不要妨碍信教群众的信仰,不要伤害他们的宗教情感"3。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处理好宗教信仰和世俗信仰的关系也是很重要的方面。依法管理,可以为处理好宗教与社会其他方面的关系的提供保证。宗教活动本身具有社会功能,但“宗教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宗教活动不得妨碍社会秩序、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5,这为宗教与其他方面的和谐提供法律保证。

1.5.3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建设和谐社会要发挥宗教在爱国爱教、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宗教界人士要做爱国爱教的典范。2005年2月3日,胡锦涛主席在接受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 确吉杰布拜见时,“希望他以十世班禅大师为榜样,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为巩固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作出自己的贡献,成为爱国爱教的典范。”6爱国爱教是对第十一世班禅的要求,也是对整个中国宗教的要求。2006年11月14日,贾庆林与参加全国宗教团体领导人研讨会全体成员座谈时指出:“要把抵御渗透作为宗教团体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认真贯彻《宗教事务条例》,结合各宗教的实际情况,制定和采取一些具体措施,有针对性地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州宗教也要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作

1江泽民.论宗教问题.‘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同上.

3同上.

4同上.

5同上.

6第十一世班禅拜见胡锦涛[N].京华时报,2005年2月4日.

7李薇薇.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巩固和发展宗教界和谐稳定良好局面[N].新华社,2006年11月14日.

出努力。2006年8月,贾庆林在青海湟中塔尔寺看望和慰问宗教界人士时,勉励他们“继续发扬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坚决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1。强调“我们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宗教关系,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2宗教要在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中作出努力。2006年11月,刘延东要求中国宗教界积极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继续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强与港澳和台湾宗教界的联系,做好“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工作,以宗教特有的方式,增进港澳台同胞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推动两岸联系更密切、感情更融洽。3

建设和谐社会要发挥宗教在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慈善事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2006年7月,胡锦涛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要处理好宗教关系,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使信教群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下最大限度地团结起来。2005年2月,胡锦涛指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是要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努力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42006年5月,贾庆林在会见中国伊斯兰教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代表时指出,宗教“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坚持以维护社会稳定、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为己任。"5宗教要在参与社会慈善事业中作出努力。2005年2月,胡锦涛指出:“积极弘扬宗教教义中扬善抑恶、平等宽容、扶贫济困等与社会主义社会道德要求贴近的积极内容。"62006年5月,贾庆林会见中国伊斯兰教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代表时指出:“要力所能及地广泛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树立新形势下伊斯兰教服务社会的良好形象。川这是对伊斯兰教界的要求,也是对中国宗教界的要求。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和谐观,揭示了宗教与社会、宗教与宗教、宗教内部群众之间相和谐的条件、本质属性和实现途径,明确了宗教和谐是中国宗教的内在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党和国家宗教工作的目标是追求宗教的和谐,要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这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最新理论成果,有利于明确发挥宗教积极作用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1抓住机遇促进发展贾庆林主席青海省调研纪实[N].人民政协报,2006年8月25日.

2同上.

3刘延东.中国宗教团体领导人研讨会议上刘延东的讲话IN].人民政协报,2006年11月14日.

4第十一世班禅拜见胡锦涛IN].京华时报,2005年2月4日.

5李斌.贾庆林会见中国伊斯兰教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代表IN].云南日报,2006年5月12日.

6第十一世班禅拜见胡锦涛IN].京华时报,2005年2月4日.

7李斌.贾庆林会见中国伊斯兰教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代表[N].云南日报,2006年5月12日.

社会的关系,明确中国宗教追求的价值目标与中国共产党宗教工作追求的目标在促进和谐方面的一致性。1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宗教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解决中国宗教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并将丰富的实践进行理论的提升,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本质观、历史观、安全观、适应观和和谐观,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2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全面阐述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和充分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的理论,提出了团结信教群众和宗教界人士的新原则,解决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法律难题,扩大和巩固了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进而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新境界;从中国宗教的长期性出发,阐释了社会主义社会宗教的本质特征、基本问题、基本状况,与其在党和政府工作中的地位,把对宗教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新变动出发,阐明了宗教在这一变动中的变化,并可能引发和已经引发的新变动,对世界宗教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并得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它既包括认识中国宗教问题的基本思想,也包括解决中国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方面的思想,还包括中国宗教工作的基本原则、方针和目标方面的思想,是一个新的完整的理论体系。3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关系到党的未来发展、国家的长治久安甚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自身的和谐及其与社会其他方面的和谐不仅关系到宗教自身的健康发展,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4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我国社会中存在的宗教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一项重要课题,而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宗教问题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1何虎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J].世界宗教研究.2007。(9).

2同上.

3同上.4同上.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yp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