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统考 新课改

更新时间:2023-10-15 02: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0年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 新课改:创新教育

一、创新教育的界定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创新是有层次的。我们这里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并且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二、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心理创新教育

心理创新教育即加强人的心理教育,不断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心理活动的创新素质,形成具有创造性心理动机、广泛而集中的创造兴趣、热烈而丰富的创造情感和坚定的创造意志等相互融为一体的良好的创造心态。 (二)思维创新教育

思维创新教育是说要加强对人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教育,锻炼人的思维能力,不断培养人的思维创新素质,提高思维创新活动的诸方面能力,诸如思维发散能力、思维想象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思维直觉灵感能力,等等。 (三)实践创新教育

实践创新教育也叫人的动手创新能力教育。俗话说得好:想的好不如做得好,心动不如行动。一个人如果只停留在思维创新而无动手能力的话,那么他(她)就永远只配做行动上的矮子,其创新因无法最终实现而毫无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不能忽视行为操作能力的创新教育,要提高人们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创新教育的特色 (一)全面性

创新教育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具有同样重要的位置。创新教育是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的基础,是创新知识和培养新型人才的基础。创新教育要全面规划和具体实施,既要有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教育理论体系、教育方式手段的创新,又要有教育体制的创新。 (二)发展性

创新教育的思想是建立在对教育长期研究的基础上的,是不断发展的。 (三)现实性

教育的发展应紧密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创新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使命所在。为了创新教育的落实,我们需要关于教育创新的理论支持,也需要中国学派的现代教育创新思想。我们需要指明的是中国传统教育是在中国整个社会变革中不断演变和逐步形成的。创新教育需要稳步推进,不能一蹴而就,它应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创新教育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过程。这种转化,并不是把传统教育抛弃掉,空中楼阁似地去构建一个现代教育,而是通过对传统教育的继承、选择、改造和发展来实现的。中国的创新教育,一方面要接受符合时代要求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包括外国的和中国自己创造的;另一方面又要正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的影响。在创新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既不能简单“泥古”,又不能盲目“崇洋”,必须在坚持民族特性的同时,重视传统观念的转变,以较快地适应时代要求。 (四)世界性

创新是在多元文化的互相冲突和互相学习中产生的;从来没有毫无基础的创新,没有半空掉下的创新。教育既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科学的产物;文化是有个性的,科学却是不分国界的。创新教育需要我们面向世界,了解别国的教育情况,吸收世界各国的教育成果。因此,创新教育促使我们应具有世界眼光。 四、实施创新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传统教育指从历史上承袭下来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即在过去教育实践中形成并得以流传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教育体系。而教育创新要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进行。顾明远先生在《教育:传统与变革》一书自序中说“近十多年来,我最关注的是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因此更多写的是这方面的文章。”他认为了解和认识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认识和理解该国或该民族教育的锁钥。他说:“教育创新要吸纳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一)教师是教育创新的主体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因而,教育创新的根本在于教师。广大教师应不辜负人民的希望和重托,牢记神圣使命,志存高远,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做终身学习的先行者。

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创新教育要紧密联系教师专业发展,要贴近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实际,深入研究解决教师面临的各种问题,超越以往的旧思想、旧模式,创造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思想、新模式。因为,当下的教师已经不像几十年前那样,有知识就能当教师,而是要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质、高超的教育艺术,做一位研究型、反思型、创新型的教师。”

(二)教育创新的关键在于教育思想观念的创新

顾明远先生指出解放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金钥匙。任何改革都要以一种思想为指导,教育改革也不例外。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确立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观念的创新不是凭空就能完成的,既需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又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倡导教育创新、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加强教育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发挥理论先导和引领作用。教育创新离不开已有的经验,要认真总结我们已有的经验,发扬我国优秀教育传统,根据新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教育内容和方法,创造新的经验。 (三)具体做法

1.以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为指导,以全时空的教育观变革封闭式的学校教育观; 2.以正确的多层次人才观变革封建传统“高官厚禄”的人才观;

3.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变革教师有绝对权威、学生仅仅是教育对象的片面观念;

4.以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辅相成的新型教学观变革唯知识论的传统教学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演绎推理。

2010年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 新课改: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许多到达光辉顶点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 ,这是因为,那些自认为自己聪明的人往往会选择走一些所谓的“捷径”,这些所谓的“捷径”往往会丧失一些非常有意义的锻炼机会;而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饱经风霜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么叫成功。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锻炼提高学生潜能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一、挫折教育的方法

1.向学生贯彻遭受挫折的思想

在现实生活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没有知识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会处处碰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贯彻遭受挫折的思想,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至于遭到挫折便束手无策。教师要教育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在逆境中也能够顺利走出来,满怀激情地拥抱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讲解那些身处逆境仍然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人生经历,如:在一个漆黑的山洞中,在没有任何亮光可以凭借的情况下,意志顽强的人是如何走出这个山洞的;在地震过后的废墟中,没有水,缺乏氧气,无助且坚强的人是怎样坚持直到获救的等等,这对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是有帮助的,并且让学生终生受益。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探究精神,从而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2.人为地制造挫折

针对有些学生比较聪明,以及家庭、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生活中遭到挫折的机会可能很少。这种学生在顺境中应对自如,但一旦遭到挫折,便一撅不振,对生活失去信心。对于这样的学生应人为地设置障碍制造挫折,以训练其对逆境的忍受能力,以求更好地适应生活。如可以在考试中出一些比较难的题目让学生去做,学生可能费了好大的劲却无法得出正确的答案,让其人为地遭受挫折,学生在遭受挫折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这对于培养学生忍受挫折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二、对待挫折的正确方法 1 .正视挫折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正视挫折,在现实生活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对待挫折的态度。如果遇到挫折便心灰意冷,没有生活下去的勇气,那么,你的一生将会一无所成。因此,每个人都应当树立这样的思想:挫折使我们又多学到了一些在通常情况下无法学到的知识,是使我们更加倾向成熟的一种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不怕挫折,才能会更加正确地对待挫折。 2 .克服挫折

有了正确的思想,接下来便要有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遭到挫折以后,便要想方设法去克服它。这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一个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在解决问题后对成功的喜悦,这是在其它任何情况下都无法提供的。 3 .避开挫折

在尽可能的情况下,避开挫折是我们的一条较为理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便能够达到我们的目的。但避开挫折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不是一般的人能够做到的,它需要特别的解决问题的熟练程度。 4 .从挫折中学到知识,吃一堑,长一智

不能从失败中学到知识的人是没有什么希望的,人不应当两次在同一个地方跌倒。对于在生活中遭到的挫折,我们要善于总结,以便从中学到一些经验,从而内化为我们的知识,为我们以后使用,帮助我们不要在同一个地方再跌倒,这才是我们要做到的,也是挫折带给我们的礼物。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说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对待挫折的正确方法,才能够对我们的人生有一定的帮助。

2010年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 新课改:和谐教育

一、解读和谐教育

和谐教育起源于古希腊雅典教育,通过体、德、智、美诸育使受教育者养成“身心既美且善”的人。以后历代进步教育家都主张“实施和谐发展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把和谐教育理解为把人的认识与自我表现配合起来的教育,培养“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人。

(一)和谐教育的界定

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现出发,调控教育场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二)和谐教育的内涵

它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价值取向的素质教育模式。其实质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运动的哲学原理及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中“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形成团结、和谐、催人奋进的教育合力”是和谐教育的核心和灵魂。

和谐教育是一种公平正义的教育,教育公平是和谐教育的基石。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其核心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与其它社会领域的公平一样,包括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 (三)和谐教育的表征 1.培养目标和谐

以人为本,五育并重;从满足社会发展和师生身心健康需要的统一实现出发,发展个性,通过“和谐发展”,逐步达到每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理想目的。 2.教育结构和谐

整体优化,全面协调,结构合理,资源配置基本均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差距不大,保证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水平基本一致,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统筹发展,“普、职、成”三教协调发展;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同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处理良好;教育与经济、科技、社会之间应协调发展。 3.教育环境和谐

师生主体,办学民主;公平正义,公民受义务教育机会均等;依法治教,以德育人,安定有序,校风、教风、学风良好;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谐相处;实现学校和教师、学生稳定、融洽的团队氛围。 4.教育原则和谐

“适应与转化”原理是教育的根本原理。教育应当通过适应自然、适应社会、适应思维,将知识、能力、人格最大效率地转化给受教育者。“适应”即“和谐”,“转化”即“和谐”。 5.教育方法和谐

重视创新和整体性的教育,结合学生身心情况及学校实际情况运用教育规律、教育手段和方法,做到真善美统一即和谐,教学做合一即和谐,德才识统一即和谐。 6.教育管理和谐

科学管理、师生协同;管理协调、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通过建立和谐的教育管理体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协调学校中的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教育条件和氛围,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学”与“用”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的和谐、充分发展。 (四)和谐教育质的规定性

和谐教育与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创造教育一样,是实现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教育模式。

和谐教育认为从教育过程的角度看,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基本矛盾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包括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途径、方法、手段等)与学生身心发展(发展需求及发展水平)的不适应。由于这个基本矛盾长期以来未能很好解决,因而引发了

德育实效性不高、学习负担过重、厌学情绪滋长等矛盾的产生。和谐教育紧紧抓住了这个基本矛盾,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着力追求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和谐,即追求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性。

实施和谐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从学生现实的认知特点、认知发展水平与需要出发,对教育教学的要求和内容进行创造地处理,使学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出的综合性教育影响力量,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相适应。

和谐教育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境界是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性教育影响力量,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在和谐基础之上能产生“谐振效应”,促使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其自身最佳程度或最佳状态,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实施和谐教育要求教育者要立足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并结合学生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整体设计和安排学校各种教育要素的结构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使学校的“教”处于和谐状态中。通过和谐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和谐发展。所以,持续不断地追求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和谐性是和谐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和谐教育模式区别于其它教育模式的质的规定性。 二、怎样实施和谐教育?

1.以教学领域“教”与“学”关系为主的学校教育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关系的和谐是实施和谐教育的核心

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优化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教与学在教育实践中是两种行为、两个过程,又统一于学校连续不断的教育活动之中。“教”与“学”和谐的实质就是要使教育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律和谐。这一要素所追求的目标是“节奏适度、激活潜能、思维协调、和谐共振”。

学校各种“教”的活动既要为“学”的活动调整好学生自身内在的学习准备,如激活学生内潜的学习兴趣与愿望,调动起学生的能动精神与积极态度,又要为“学”的过程创设良好的外在环境,如必备的学习设施与材料、良好的条件与氛围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双重社会角色,他们既是社会对年轻一代要求的代表,又是将这些要求转化为学生发展需求的中介。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对学生的发展发挥导向作用,又要为学生发展寻找并创设所需要的条件,做好服务工作。教师要从微观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设计、教学时空的安排、教学情境的设置等方面来调控教育节奏,积极适应和影响学生发展的节律,不断提高“教”与“学”和谐发展的水平和层次。

学校领导要从学校工作的整体层面协调各教育要素的关系,从学校管理角度调控教育的节奏。重点调整好以下几种教育要素的和谐程度:德育、智育、体育等活动的和谐;学校教育目标系统的和谐;课程结构与时空安排的和谐;教育方法系统的和谐;学校教育评价系统与教育目标系统的和谐。

2.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

爱是教育的前提。师生情感本就是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学校教育效果的高低和成败与学校教育环境中的人际关系的状况高度相关。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其中,尤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影响最大。教师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个性品质、以渊博的知识、完美的教学艺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开发学生自身潜能,在师生协力合作融洽的人际氛围熏陶中,学生身心才能和谐健康地成长。

3.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为主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关系的和谐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基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yi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