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思想与现代战争的关系

更新时间:2023-09-19 10:53:01 阅读量: 小学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军事思想与现代战争的关系

2015109178刘 楠091506护理

一、上乘的用兵之法

上兵伐谋:上兵,即兵之上者,就是指上乘的用兵之法。伐,原意为功劳,这里活用作动词,建功的意思。伐后省略介词,伐谋就是\伐于谋\,谋就是谋略。意即凭谋略建功,指使用策略取胜,不需动用武力。整句翻译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使用谋略胜敌。上兵伐谋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其进一步在下文中体现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思想。

公元前204年,韩信灭赵之后,采纳赵国广武君李左车的建议,按甲休兵,镇抚赵民,遣辩士奉咫尺之书赴燕,示以欲伐,炫耀军威,燕于是屈服于汉。

《旧唐书·列传第七十郭子仪》载,公元765年,吐蕃、回纥、党项、羌浑、奴刺、山贼任敷、郑庭、郝德、刘开元等,30余万人进犯,唐京师大震。朝廷急召郭子仪视师。子仪知兵力单薄,战必不胜。但自忖彼等多系自己旧部,且又素结以恩信,度彼等必不忍以兵刃相向。于是,亲率数骑直奔回纥营寨。回纥诸酋长纷纷下马罗拜。子仪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对回纥诸酋长陈说利害,并责其负约。诸酋长谢过,子仪即召与饮,并馈绵彩结欢,誓好如初。郭子仪利用了吐蕃与回纥之间的矛盾,争取与回纥结盟,吐蕃势孤,只好退兵。唐之危机随之化解。

1935年遵义会议期间,曾多次提到孙膑运用孙子兵法的思想围魏救赵、大败魏军的战例。在解放战争中,毛泽东成功地运用孙武的“伐谋”思想,创造了战争的奇迹。北平和平解放就是典范。北平和平解放谈判,始于1948年11月18日,先后进行了3次:第一次谈判是在1948年12月中旬。当时平津战役已经打响,

1

北平正在被军事包围。傅作义派代表同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进行了谈判,取得了初步的进展。第二次谈判是在1949年1月6日至10日。当时傅部主力35军被歼,平津战役胜负大局已定。傅作义派代表同平津前线司令部领导人林彪、聂荣臻、罗荣桓和刘亚楼进行谈判。我方提出了改编国民党军的方案,双方草签了《会谈纪要》。第三次谈判是1月14日至17日。14日上午人民解放军向天津守敌发起总攻。当天傅作义派代表,与林彪、聂荣臻、罗荣桓和刘亚楼进行谈判。谈判取得了成功。16日,双方签署了《关于北平和平解决的初步协议》。22日,傅作义在《关于北平和平解决问题的协议书》上签字,并发表广播讲话。人民解放军入城接管防务,北平宣告和平解放。由此可以看出,强大的军事实力为三次谈判奠定了基础。

1936年“双十二事变”的和平解决,粉碎了亲日派借机发动内战的阴谋。也是一个“伐谋”的成功典范。

孙武“上兵伐谋”的思想,在我国几千年历史上给政治、军事领域的斗争以极大影响,给近代其他国家也有相当影响。《孙子新研究·总论》记载,德国威廉二世失败后,逃到荷兰,读到《孙子兵法》时,懊悔没有早些读到孙武的书。现代战争无论怎样发展,“上兵伐谋”都不会失去其指导意义。

上兵伐谋不仅仅用在战争中,其实在很多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在处理一些矛盾纠纷的时候,如果一味的动粗则会适得其反,反过来,如果认认真真的讲道理,摆厉害则同样可以取得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而且还更加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二、兵民是胜利之本

《论持久战》毛泽东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发表的《论持久战》中专以\兵民是胜利之本\为标题,论述了全面抗战,全民抗战的观点。他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

2

存在于民众之中\,主张进行广泛的热烈的政治动员,解决兵源、财源等困难问题,达到\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的目标。这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片面抗日,主张全面抗战思想的集中表述。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民兵制度。对于民兵制度,毛泽东曾这样说道:“抗日自卫军制度,是抗日战争中使全体人民军事化的一种优良制度,游击队有了他们得到大大的助力;正规军有了他们得到兵力的补充,真正是一个顶好的人民抗日制度。”这段话代表了毛泽东对于民兵制度地位和作用的基本评价。 民兵制度是组织和武装群众的重要形式。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指出:“ 民兵如没有组织,是不能表现其抗日力量的。”“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那么,采取何种形式才能把民众组织起来,并发挥民众在战争中的伟大作用呢?那就是建立民兵性质的群众武装组织。 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民兵制度是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政权建设的需要建立和发展民兵制度,是毛泽东重视民兵制度建设的原因之一。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曾根据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指出,不能等待群众觉悟了,革命的力量形成了,再来建立革命政权,而应首先建立革命政权,并在此同时建立群众武装,以保卫和巩固革命政权。为此,苏区各级政府都编设了军事部,专门负责人民武装力量建设和使用。在解放战争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中,广大民兵成了带领群众向地主斗争的骨干力量,群众称民兵是贫苦农民的“台柱子”。在解放初期,各地区纷纷组织自卫队、保家队等群众武装,

3

实行联防抗匪,有力地保卫了新生人民政权。1951年以后,由于义务兵役制和预备役制度的实行,民兵建设曾受到一些影响。对此,党中央在1954年8月作出的《关于民兵工作的指示》中重申:“民兵制度必须保留,绝不能取消,而从巩固农村治安的意义上来说,还必须适当加强。因实行义务兵役制或认为天下太平无事,而取消民兵或放松对民兵的领导,都是错误的。”1964年,毛泽东在党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强调指出,地方党委要管军事、管民兵,不能只管文不管武,只管钱不管枪。为使民兵制度成为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领导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党统一领导下的,地方党委、政府和军事系统对民兵工作实行双重领导”的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不仅成为民兵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有力地加强了民兵建设,并保证民兵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正规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早在毛泽东领导创建中央苏区的时候就基本形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加以确立和完善,后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建设的基本模式。三结合武装力量体制是实施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基础,同时又是发展壮大人民军队的重要保证。许多战绩卓著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师、团都是由成建制的民兵组建起来的。

4

三、军事理论课程意见与建议

我特地在百度上查了下,百科中给出的定义是这样的:军事理论,即有关军队和战争的概念、范畴、原理、原则等的体系。科学的军事理论是军事活动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来源于军事实践,经理论概括后给军事实践以指导,并在不断接受军事实践检验的基础上得到丰富和发展。

意见谈不上,说实话本来我对这门课是没一点兴趣的,因为对军事不感冒,所谓的国防也就仅限于一点点武器方面的知识。刚上课时根本没仔细听,但随着课堂气氛的越来越活跃,我意识到我错了,错的还很离谱:兴趣是培养出来的,谁会天生就被某种东西所吸引呢?

建议么,我的看法是,能否增加互动的环节,虽然课堂的时间很是宝贵,但所谓的理论联系实践,我们应该通过对历史事件或者案例的分析来提高我们对军事的认知,同时也能加深大家对国防及军事的印象,提高大家的国防意识。再者就是希望老师能够想法将学习与国防联系起来,加深爱国意识的同时也刺激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说不定将来很多人会因此参加国防建设呢。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xr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