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_特点与趋势_杨风

更新时间:2023-06-07 00:1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0年 第6期 总第201期

兰 州 学 刊LanzhouxuekanNo.06 2010Genera.lNo.201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特点与趋势

杨 风 陶斯文

1

2

(1.济南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2.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研究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 我国很早就有城市的雏形,然而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与限制,新中国成立前根本谈不上城镇化发展,只是少数城市的畸形繁荣。按照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动力的不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镇化发展大致分为五个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表现出六大特点:城镇化发展波浪起伏,城镇化发展落后于世界水平,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早期以中小城市为主,城镇化发展以政府推动为动力,城镇化发展区域不平衡。运用相关模型预测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未来趋势。

[关键词] 中国;城镇化;历程;特点;趋势

[中图分类号]F290 1文献标识码2A 1文章编号21005-3492(2010)06-0075-04 [收稿日期] 2009-03-25[作者简介]杨风,男,博士,济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经济学;陶斯文,男,博士,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人口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9CRK008)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教授指出:/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的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

[1](P168)

城市化0。中国不仅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

都城汴梁人口100多万,成为10)12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明代全国共有大中城市100个,小城镇2000多个,农村集镇4000)6000个,仅上海境内就出现了210余座工商业城镇。然而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和限制,当时根本谈不上城镇化发展,只是少数城市的畸形繁荣。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外国资本趁势大举入侵,/不仅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起了解体的作用,同时又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因为自然经济的破坏,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商品的市场,而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劳动力的市场。0[2](P612)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新技术和大机器生产的浪潮也波及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然而由于我国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城镇化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世界水平。据美国学者斯金纳研究,1843年我国城镇人口2070万,城镇化率约为5.1%(不包括边远地区)。1843)1949年,我国城镇人口由2070万增加到5765万,人口城镇化率由5.1%增加到10.6%,而当时世界人口城镇化率已超过28%。1900年世界人口城市化率13.6%,比我国1949年城镇化水平还高出3个百分点。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发展历程

1949)2009年,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变动状况如图1所示。按照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不同,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大致分为五大阶段:

1.城镇化发展的启动阶段(1949)1957)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全国仅有城市132个,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0.6%。1957年末,城市已发展到176个,比1949年增长了33.3%;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5.4%,比1949年增加了4.8个百分点。1949)1957年,除1955年城镇化率低于上年0.2个百分点外,其余年份城镇化

六大城市带发源地之一。中国的城市文明自产生之日起就从未中断,其丰富的内涵对当代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一)建国前城镇化发展概况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6000多年以前,黄河流域就已经出现了一批原始的居民点,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传说中的尧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舜都蒲坂(今山西永济县西)就是原始社会的遗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出现,这一地区较早地进入了奴隶社会时期。公元前21世纪至17世纪,黄河流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奴隶主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和便于统治(主要是镇压奴隶),开始修筑城池,这些城池便成为我国城市的早期雏形。5墨子#七患6中/城者,所以自守也0;5管子#度地6中/地之守在城,,0;5吴越春秋6中/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0等诸如此类的说法均是佐证。夏末商初,人们已有能力兴建较大规模的城市了。距今3600年前的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周长约7100米,东西长约1700米,南北长约2000米,面积约320万平方米,城内有两处较大规模的铸铜工场,一处陶器工场和酿造工场。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根据自己的政治和军事需要,极力扩建旧城和修筑新城,大大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城市人口规模随之扩大。其中,齐国都城临淄当时有7万户约20万余人,是当时规模最大的都城之一。在其后长达2300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我国当时不少城市人口规模世界屈指可数。宋朝

率均比上年有所增长。

2.城镇化发展的波动阶段(1958)1965)

1958年,我国开展了/超英赶美0、/跑步进入共产主义0的大跃进运动、轰轰烈烈的/全民大炼钢铁0运动以及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政策的实施带来城镇人口的盲目增长。1959年全国总人口比1958年增加了1213万,而市镇人口却增加了1650万;1958)1959年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6.2%飙升至18.4%。1957)1960年市镇人口由9949万猛增到13073万,增加了3124万,增长了31.4%,平均每年增加1041万人,年递增率达到9.53%,特别是1959年比1958年猛增1650万人,增长率达到15.39%,是新中国建立以来

[3](

P247)

最高的一年。

自1978年底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涌现与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伴而生,对城镇化发展形成巨大的推力;与此对应,商品经济发展,投资渠道多元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就业渠道的拓宽吸引大量农民工进城,对城镇化发展产生拉力。根据城镇化发展动力的不同,这一阶段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

(1)以农村改革为动力时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农产品尤其是粮食商品率得以提高,有力地支持了城镇化发展。1978)1984年,城镇化率由17.9%上升至23.0%,1983年曾达到23.5%,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

(2)以城市改革为动力时期。1984年10月,党中央在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全面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同年11月,国务院批转5民政部关于调整建制镇标准的报告6,1986年国务院又批转5民政部关于调整市标准和市领导县条件的报告6。随着市镇标

图11949)2009年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

准的降低,全国城镇数量迅速增加,城镇化水平如影随形,随之得以提升。1984)1992年,城市数目由300个增至517个,建制镇由6211个猛增到1.2万个,城镇化率由1984年的23.0%上升到1992年27.6%。

1978)1992年,全国总人口由96259万增加到117171万,年均增长1.5%,城镇人口由17245万增加到32175万,年均增长4.9%,城镇化率从17.9%提高到27.5%,年均增长3.4%,年均提高0.74个百分点。

5.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1993)2009)

以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及/十四大0的召开为标志,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随着新一轮经济发展,城镇化步入快速发展时期。1993)2009年,城镇人口由33173万增加到62186万,年均增长4.3%,城镇化率由28.0%提高到46.6%,年均增长3.5%,年均提

资料来源:5中国统计年鉴65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6。

/大跃进0运动、/人民公社化0运动的失败与自然灾害的发生祸不单行,为缓解1959)1961年国民经济所遭遇的严重困难,自1961年1月至1965年底,中央被迫对国民经济进行政策调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0,国民经济调整中精简城镇人口、调整市镇建制等措施的实施对城镇化发展带来较大抑制。1958)1965年我国城镇化发展变动如图2所示。

图2 1958)1965

年中国城镇化发展变动

资料来源:5中国统计年鉴6。

高1.24个百分点。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一)城镇化发展波浪起伏

通过对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化发展波动性大,一度出现波浪起伏的特点。

(二)城镇化发展落后于世界水平

尽管我国在过去30年中的城市化速度极快,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但是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9年底,我国城镇化率为46.6%,1851年英国城市化率为51%(世界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农业人口的国家);1931年法国城市化率为51.2%;1955年日本城市化率为56%。1949)2009年,我国与世界城镇化发展水平差距见表1。

表1 1949)2009年我国城镇化发展与世界水平比较

年份城镇人口(亿)城镇化率(%)世界城市化率(%)与世界的差距(%)

19490.5810.628.017.4

19591.2418.431.012.6

19691.4117.537.019.5

19791.8519.040.021.0

19892.9526.249.022.8

19993.8930.946m15.1

20096.2246.649.4﹡4.9

从图2我们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出这一时期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波浪起伏。

3.城镇化发展的下滑与停滞阶段(1966)1978)1966)1976年,我国进入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0时期。动乱期间,经济社会发展遭受全面重创,城镇化发展举步维艰。由于对国际形势估计过于严峻,全国开始了备战备荒的三线建设,工业布局上提出了/山、散、洞0方针,城镇建设不考虑自然、交通等条件,一味强调分散;为保持高积累率,再次提出/先生产后生活0的方针,大规模压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大搞/干打垒0工程。这一阶段城镇建制工作基本陷于停顿,新设市极少,建制镇也减少了,加上数以千万计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城镇化水平长期徘徊不前。

[4](P42)

1966)1972年,城镇化水平甚至一路下

滑,直至跌落到17.1%,形成了一个明显的/谷底0。1972年以后,城镇化发展虽然有所提高,但较为缓慢。1972)1978年的六年间,城镇化率总共提高了0.8个百分点。截至1978年底,我国城镇化率才回升到1966年的水平(17.9%)。

4.城镇化的回复发展阶段(1979)1992)

资料来源:1949)1989年数据来源于谢文蕙的5城市经济学6;m数

据来源于52001世界发展报告6;﹡为2007年数据,来源于5WorldUrbanizationProspects:The2007Revision6;其余数据来源于5中国统计年鉴6。

按照城市人口规模的不同,城市大致分为特大城市(城市人口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四类。1949)2003年各类城市占城市总量的比重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变动如图5所示。

图5 1949)2003

年不同规模城市占城市总量的比重

(三)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

城镇化与工业化量化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类:IU比值0.5、NU比值1.2的国际标准值法以及钱纳里标准法。

IU比值是指劳动力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的比值。如果IU比值=1,表明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相等;如果IU比值﹤1,表明工业化率低于城镇化率,城镇里存在着第一、三产业的劳动力;如果IU比值﹥1,表明工业化率高于城镇化率,农村中存在着第二产业的劳动力。NU比值是指劳动力非农化率与城镇化率的比值。如果NU比值﹤1,表明城镇里存在着一定的农业人口;如果NU比值﹥1,表明农村中存在着一

[5](P45-46)定的非农业劳动力。1978)2008年,我国IU比值与

资料来源:1949)1980年数据来源于许学强、周一星:5城市地理学6,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34页;1985)1993年数据来源于5中国城市统计年鉴6;其余数据来源于5中国统计年鉴6。

NU比值的变动如图3所示。

图3 1978)2008年我国IU、NU

发展变动

由上图我们发现,各类城市占城市总量的比重出现了波动。特大城市占城市总量的比重有三个上升时期:1949)1964年是第一个上升时期;1985)1990年是第二个上升时期;1995)2003年是第三个上升时期。1949年特大城市占城市总量的4.55%(最低值),2003年占城市总量的26.36%(最高值)。

大城市占城市总量的比重出现了波动:1949)1980年是上升时期;1980)1993年是下降时期;1993)2002年是第二个上升时期。1990年大城市占城市总量的6.00%(最低

资料来源:由5中国统计年鉴6相关数据计算。

由上图可以看出,我国IU比值、NU比值由1978年的高位不断分别向0.5、1.2的国际标准值靠拢,2003年时两值最接近国际标准值。自2003年以来,IU比值与NU比值不是继续向国际标准值靠拢,而是发生了偏离。这一现象从侧面说明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历经城镇化滞后工业化y加速城镇化发展y城镇化与工业化相协调y城镇化发展减慢y城镇化再次滞后工业化的轨迹。

根据钱纳里)塞尔昆发展模型,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是一个由紧密到松弛的发展过程。发展之初的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推动的。在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共同达到13%左右以后,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并明显超过工业化。到工业化后期,制造业占GDP的比重逐渐降低,工业化对城市化的贡献作用也由此开始逐渐减弱。

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与钱纳里标准相比,我国城镇化率长期处于滞后状态。其中,1990)2002年我国城镇化率与钱纳里标准之间的偏差如图4所示。

图4

1990)2002

年我国城镇化率与钱纳里标准的偏差

值),2002年占城市总量的42.27%(最高值)。

小城市占城市总量的比重也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1980年所占比重不断下降;1980)1990年所占比重不断上升;1990)2000年所占比重再次下降。

各类城市占城市总量的比重之所以出现如此反复和波动与我国城镇化发展方针密不可分。1978年,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0的方针。1980年12月国务院批转5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纪要6,其中指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0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1984年1月,国务院颁布5城市规划条例6,确认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0的方针。这是我国第一次以行政法规形式确认的城市发展方针。1989年12月颁布的5城市规划法6第四条规定:/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0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0

(五)城镇化发展以政府推动为动力

与西方国家城市化主要靠市场力量推动不同,我国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是由政府发动的自上而下的推进过程,我国的城镇化虽然依靠政府力量避免了西方国家所产生的/城市

资料来源:冯邦彦:5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及省际差异6,5经济经纬6,2005年第1期,第64页。

病0,但缺乏市场机制的作用和民间的力量,加上体制和制度

[6]

的制约,速度却很慢。城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通过以上两种方法测算,都得出我国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的结论。

(四)城镇化发展早期以中小城市为主

/人类既没有力量阻挡它向前发展,也没有力量人为地使它超越必经的各个阶段0,在我国,无论是城市规模分类、区域分布、市镇设置、体制和权限的规定以及对市镇人口的管理

等等,统统由政府决定。此外,政府还具有采取强力措施筹措城镇化建设所需资金的调控能力。总之,在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中处处留下政府作用的印迹。

(六)城镇化发展区域不平衡

我国城镇化发展区域不平衡主要表现在:

1.三大区域城镇化发展有差异。近年来,三大区域的城镇化水平都在不断提升,但东部区域城镇化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城镇化差距不断增大。1995)2008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状况如表2所示。

表2 1995)2008年三大区域城镇化率 单位:%

年份1995199620002005200620072008

东部地区28.929.344.651.752.953.754.7

中部地区28.327.833.539.540.842.143.5

西部地区24.524.627.733.734.836.037.2

(3)进行回归分析(计算过程略),得到相关系数=0.982,判定系数=0.964、调整判定系数=0.963,估计值的标准误=0.089。回归的均方B=8.263,剩余的均方=0.312,F=1032.242,P=0。可认为变量y1和t之间有直线关系。常数项A=1.834,回归系数B=-

0.038,回归系数的标准误=0.001,标准化回归系数=-0.982;回归系数t检验的t值=-32.129,P=0(与方差分析一致),可认为回归系数有显著意义。

由A、B值求得C=6.259,r=0.038,代入方程(1),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时间序列方程式为:Y=

1

(4)

1+6.259e-0.038t

运用公式(4)预测1978-2009年城镇化数据(计算过程略),并与实际值比较,两者差异如图6所示。

图6 1978)2009年城镇化率预测值与实际值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5中国统计年鉴6相关数据计算。

1995年东部地区城镇化率比中部、西部地区分别高出0.6、4.4个百分点,2008年,分别高出11.2、17.5个百分点。

2.省市区城镇化发展有差异。2008年,城镇化率最高的是上海(88.6%),其次是北京(84.9%)和天津(77.2%);城镇化发展偏低的有贵州和西藏,城镇化率分别为29.1%和22.6%。最高与最低的相差66个百分点。

三、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未来趋势

1979年,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Ray.M.Northam)发现,对于各国城市化发展过程所经历的轨迹,可以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城市化水平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1)来表达。

Y=

1

(1)

1+Ce-rt

资料来源:实际值来源于5中国统计年鉴6;预测值来源于预测数据。

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出,1998年前预测值稍大于实际值;1998年后,预测值小于实际值;2003年以来预测值比实际值小3)4个百分点,差值比较固定。

按照此模型预测,2025年我国城镇化率58.2%,2050年78.3%。据5WorldUrbanizationProspectsThe2009Revision6预测,2025年我国城市化率为58.6%,2050年为73.2%。参考文献

[1]田雪原,王国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与发展[M].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168.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612.[3]中国人口#总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247.

[4]赵春淦.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C].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3:42.

[5]孔凡文.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关系分析与判断[J].调研世界,2006(7):45-46.

[6]王建国.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背景和内涵分析)))河南省社科院2007年度学术年会专家发言集锦[DB/OL]./html/Dir/2008/02/17/00/13/99.htm.

其中:Y)))城市化水平;C)))积分常数,表明城市化起步的早晚;t)))时间;r)))积分常数,表明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快慢。

通过对公式变型,公式[1]转化为:ln(1/y-1)=lnC-rt(2)令y1=㏑(1/y-1),A=㏑C,B=-r,公式(2)变为:y1=A+Bt

(3)

为消除城镇化发展剧烈波动所带来的影响,我们选取1968)2009年城镇化率计算y1值。运用spss软件对公式

1责任编辑:刘旭挺2

TheDevelopmentProcess,CharacteristicsandTrendsofChina.sUrbanization

YangFeng TaoSiwen

Abstract:Chinahascityrudimentveryearly,but,duetotheconstraintof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nottomentionthedevelopmentofur-banizationbeforeliberation,therehavebeenonlyasmallnumberofcitiesabnormalprosperity.Accordingtodifferentlevelandpowerofurbanizationde-velopment,China.surbanizationroughlydividedintofivestagesafterliberation.China.surbanizationdevelopmentshowssixcharacteristics:theprocessofurbanizationdevelopmentislumpy,urbanizationlevellagsbehindtheworlds'levelandindustrializationdevelopment,smallandmedium-sizedcitys'developmenthavepriorityoverbigcityintheearlystage,theGovernment.spushisthedrivingforces,ingrelevantmodelpredictsthefuturetrendofChinas'urbanization.

Keywords:China;urbanization;process;characteristics;trend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xj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