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稳妥推进新课改 大胆实践创新树特色

更新时间:2024-06-22 03: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积极稳妥推进新课改 大胆实践创新树特色

日期:2011年4月19日 已经有686位读者读过此文 无锡市湖滨中学是一所有着29年艺术素养积淀的美术特色高中。课改以来,学校站在全国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前沿,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按高考规律,坚持专业领先,文化过硬的方针,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文化与美术基础,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校励精图治,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办学条件不断提高。

近三年来,我校公办本科录取率始终保持在50%以上,先后有600多名学生被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以及中央美院、中国美院、鲁迅美院、中国传媒大学等专业类大学录取,创造了中等基础学生大批进入著名高校的奇迹。三年以来我校连续获PHE国际中小学生美术书法大赛组织金奖,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中小学生书法绘画比赛组织一等奖,在各种比赛中有数百名学生分获全国、省、市的各种奖项。

自课改正式实施以来,我校始终把“以美载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生为本”作为办学宗旨,在三年课改中追求“敢为人先,崇真求实,德艺双臻,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把学校建设成教

育优质、科研领先、管理科学、特色鲜明、条件先进、全省一流、国内领先的特色学校”的共同愿景,用现代教育理念逐步确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基本形成人本化、民主化的管理理念,创设吸引学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办学模式,形成鲜明办学特色,不断提高办学品位,在全省率先创建成艺术教育特色普通高中。在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上形成成熟的经验,并较好地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我校根据省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本着“积极应对、稳妥推进、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指导方针,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整合各种资源,积极推进新课改的顺利实施,使学校各项工作蒸蒸日上,校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活力。现将我校三年以来新课程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立组织机构 完善规章制度

教改之初,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指导委员会。构建学校课改三级网络即:①课程指导委员会——统筹学校课程改革实施工作。②教务处、艺教处、教科室——根据课改要求,负责落实课程计划做好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管理。③德育处和团委——配合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成长予以跟踪管理,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予以指导。另外成立学分管理小组、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研究性学习选课指导小组、社会实践及

社会服务领导小组),制定《湖滨中学三年的课程计划》、《学分认定方案》、《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等有关制度性文件并积极付诸实施。

(二)加强校本培训 强化正确观念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主力军,没有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就难以顺利进行。2005年下半年起,全体教师均参加了省、市的通识培训和新教材培训。在此基础上,学校结合校情对任课教师分层次分学科分专题进行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的具体措施:①岗前培训。2005年起每年暑假集中举办新课改培训班,培训内容进一步具体化,从理念到教材,从备课到课堂教学,进行全面培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所有任课教师均持证上岗。②自我研修。全体老师认真研究新课改纲要、新课标、新教材教法的基本问题、热点问题、操作问题,教师参与学校一系列文件的制定,在此期间结合校本培训进行专题学习。学校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办法,请有关专家来我校讲学,05年下半年、08年上半年先后请国家体育课程标准制定副组长来我校指导讲学。③实施青年教师培养方案,06年初学校专门在教代会上通过了《青年培养方案》,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从而提升全体教

师的综合素养。学校为青年教师制订了成长目标:一年达标,三年成熟,五年成才,九年成名。三年来,我校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和媒体,营造课改舆论氛围,让更多的老师理解、认可、接纳高中新课程,努力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升学的价值取向,逐步确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健康的情感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们积极学习新课程理念,并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勤于探索,表现出了自觉参与课程改革的主动性。课堂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善于创设吸引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都有很大程度的转变。

(三)实施校本教研,促进内涵发展

近年来,我校从学校生存的高度着想,从学生兴趣、需要、特长着眼,在不违反国家课程计划的前提下,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因地制宜地开发设置了一些校本课程,如陶艺课、设计课、书法课以及根据学生实际开设的活动课,在发现和培养学生特长等方面显示出成效与活力。在具体的操作上,我们首先让专业教师根据我们的课程计划,结合自己的优势,写出自己的校本课程纲要,然后交教务处、艺教处审核,筛选,在开课教师中指定优秀教师任教校本课程。最后,充分利用课外活动

展示校本课程成果。

学校十分重视以研带教,以研促教。体育组承担了国家组课题“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计划研究”,体育教师根据本校实际,以课题的理论指导实践,将课题的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改革,做到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与提高教师素质相结合,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08年6月已顺利结题。另外,利用学科组备课组活动,开展“说、授、评”,进行自我反思,合作反思,对新课改中的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探索新课改的路子。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以研促教是实现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最实用、最简洁、最有效的方式,在上学期开始,我校开展了“课堂有效教学”教学实验,就是在学习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大力倡导创新实践,积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大胆探索一条适合我校特点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内容中找课题,如:根据教师教学实际及学生的需要开发了“当前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美术专业和其他课程的配置与课堂有效教学的关系”等20个系列校本课程子课题。通过努力,初步建立了以课题为支柱,以教研为平台的研究方式,从而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促进教师和课题共成长。几年来,我校通过学习新课程、实践新课程,依托校本教研,激活了我校师生创造的潜能,

实现了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特色建设的“双赢”局面,促使教师自觉的进行教学研讨,收到了明显效果。 (四)突出综合实践,培养探究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生长点,是独立的一个课程领域,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学校为此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在不违反国家课程计划的前提下,在学校全方位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施。实现三个整合:第一、实施的时间上的整合,利用节假日或各年级允许的时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第二、部门力量的整合,通过教务处、德育处和艺教处的协同合作,将学校具有特长的教师组织起来,各自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共同实施。第三、在不违背上级规定的范围内,努力寻找共同点,实现国家课程(这里指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整合。利用我校特色开展社会写生实践活动和社区慰问服务活动,如:浙江西塘、上海朱家角、苏州同里、安徽西递、宏村都留下了我校师生的身影;每逢重要节假日,在迎龙社区、敬老院的活动中我校师生开展如“写春联”等慰问服务活动成为了亮点。这些活动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学生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多方面能力的发展融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同时,学校还制订《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并自编《研究性学习活动手册》,每周安排一课时,选择有专长、负责任的教师上课,到学期结束前集中一周时间开展研究性学习展示活动,注重各个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注重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注重创设条件、营造氛围以突出学生的主体精神。在对研究性学习的管理中,加强对研究的指导,关注学生进行研究的过程与体验,及时总结反馈有关信息,同时明确相应部门和人员的工作职责,效果比较理想。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报告或论文质量有明显提高,汇报展示活动有声有色。学生的社交能力、研究能力和合作精神等通过实践活动得到提高,学校也将把学生优秀研究性学习成果汇编成册。

(五)、创新学生评价,激励学生发展

我们力求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这个价值目标,逐步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如在学生评价上我们采用了以下做法:

一是发展性评价:通过设立 “学生成长记录袋”等作出关于学生的学习进展的信息反馈;通过设立“学习标兵”、 “进步奖” ,在发展中评估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是发现性评价:通过设立“艺术之星”评比、举办个人画展等项目,如先后举办了孙佳倩动漫画展、荣秦依“迎奥运”画展,在校园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种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有效地激励了学生的个性成长。

与此同时,我校还积极探索与新课程方案相适应的新的评价机制,在实行学分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教学质量评估模式,采用过程与终极评价相结合、多元与单一评价相结合、素质与学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强调评价的主体性、反思性、激励性、导向性,使评价体系更具科学性、真实性、灵活性和可行性。出台《学分管理办法》,扎实推行学分管理,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

(六)、采取多元措施,促进专业成长

按照市教育局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教师、特级教师后备人才五个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方案,从学校实际出发,分别确定相应培养目标,每两年举行一次校级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评选活动。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出台了“优秀教研组、备课组评选办法”,树立榜样、表彰先进。组建学校学科发展研究中心,采用负责人制度,加强学科建设,提高专业水平。

加强专家引领,我校成为市级美术校本教研基地,与著名高校挂钩合作,先后成为鲁迅美术学院等8所著名高校的生源基地,有计划地邀请专家来校讲座和指导。

学校经常有计划、不定期、多形式地组织教师外出培训、观摩、交流:每年都选派美术教师参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全国培训;让教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类进修;鼓励教师多开市级研究课、公开课;

制定名师导教实施细则,完善名师培养工程,通过师徒结对、青篮工程、青年教师沙龙活动、新教师教学评优课展示活动等形式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发动和鼓励全体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课程改革需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活动,确立目标意识,增加自身专业发展投入。2006年3月开展首届“元博杯”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包括解题能力测试、课堂能力考核、说课比赛。

督促全体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科研中去,增强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建立了定时教科研制度: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每二周一次校或教研组学习研究,教导处每周安排2-3节课的校本教研课,每学期一次校级对外公开课活动(邀请专家点评),一学期一次教科研活动周;创办了校刊《致远》,

重印《听课笔记》;学校对参与省市教研活动、校组教研都作出了明确要求,定期进行考核;学校对教师听课、备课等作出明确要求,每学期每人听课不少于18节,定期检查听课笔记和备课笔记;学校为鼓励教师撰写论文,规定参与省级以上论文大赛的评审费由学校统一负责。学校还组织评选了第一、二届“课改积极分子”。以课题研究吸引教师,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学习模式》课题获全国二等奖,一批被省市确定为重点课题正在认真开展研究。鼓励教师结合课改实践撰写论文和“教学创新案例”,04—06年,每年全校教师在全国、省、市评选中获奖或在省级以上发表的论文数均在500篇左右。 三、新课改带来的变化

新课程实施半年多来,广大教师投入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劳动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1.教师教学观念与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堂是改革真正发生的地方,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新课程和新教材具有很好的适应性,能够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实践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探究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尝试新的评价方法。从观念的更新来看,“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

者、帮助者”等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得以体现;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更加注重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注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发现探究。教师对学生鼓励的话多了,苛求的少了。这表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同,表明教师的教学艺术、专业知识正在向新课程的要求看齐。

2.学生学习表现出合作、探究与交流的学习行为。虽然在校学习仍然以听老师讲课为主,但与同学讨论交流的小组合作学习和社会调查已经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并冲击着原有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会了交流合作,学会了搜集、分析、处理和运用信息,学习的内容更加宽泛,作业形式更加灵活丰富。总之,新课程实施半年多来,学生普遍适用了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等新型的学习方式。

3.构建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新的课程改革,不仅带来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而且促进了教师反思与构建新的教师观、学生观以及新的师生关系。课堂较多地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师生关系实现了由传统的“师道尊严”向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相长”转变。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能注意给学生提供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的机会。对有学习困难的学生表现了宽容和帮助,为他们创造参与学

习参与交流的机会。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一份真挚的友谊,能够真正做到平等交流,互相合作,教学相长。

4.评价方式更趋公正、合理。探索真正能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构建,研制了并积极实施《学分认定方案》、《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对学生和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建立多元化、新型的评价体系。

几年来,我校通过学习新课程、实践新课程,依托校本教研,激活了我校师生创造的潜能,实现了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特色建设的“双赢”局面。虽然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但是已走上正轨。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探索性工作,我们不能奢望短期内的成功和完善,也不能过份强调现实而无所作为,它需要的是一种精神,对理想的孜孜追求;需要的是一份理性,在常态中寻求超越,我们坚信,只要能抓住教师这一推进课程改革的决定性因素,立足课堂教学,深化校本教研,加强课程建设,勤耕不辍,持之以恒,新课改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xh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