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更新时间:2023-08-31 06:3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2005年10月第27卷第5期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Oct.,2005

Vol.27No.5

国民经济管理

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李晓嘉1,刘 鹏2

(1.中央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81;2.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北京100072)

[摘 要]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认为,经济增长能带动就业增长,就业增长反过来也能促进经济增长,而我国的统计数据则显示两者存在着明显的非一致性。通过对不同指标进行比较和实证研究,在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不一致性的原因基础上,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 就业增长; 就业弹性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56(2005)05-0025-04

TheRelationshipbetweenEconomicGrowthandrowth:anEmpiricalLIXiao-jia1,(1.SchoolofPublicManagement,&,Beijing100081;

2.Centrefor,,Beijing100072,China)

Abstract:EconomicgrowthisItisgenerallybelievedthateconomicgrowthspursemploymentgrowthwhereasHowever,statisticsinChinashowanobviousinconsistencybetweenthetwo.Throughthispaperanalysesthecauseoftheinconsistencyandproposessomesuggestions.

KeyWords:growth;employmentgrowth;employmentelasticity

一、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失业问题在经济发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经济增长与人口就业二者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存在着一致性。传统的经济理论表明,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有赖于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加等因素。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应该是互动的和正相关的。经济的较快增长会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可增加就业,降低失业。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进程也证明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这种互动机制。

(一)根据索洛模型分析

宏观经济学通常借助于生产函数来研究经济增长。宏观生产函数可表示为:Yt=Atf(Lt,Kt),式中,Yt、Lt和Kt顺次为t时期的总产出、投入的劳动量和投入的资本量,At代表t时期的技术状况。根

据生产函数,可进一步得到一个描述投入要素增长率、产出增长率与技术进步增长率之间关系的分解

GL+βGK,式中,式,即著名的索洛模型:GY=GA+α

GY为产出的增长率,GA为技术进步的增长率,GL

和G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率;α和β为参数,

它们分别是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索洛增长模型表明,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是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加等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按照索洛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变动趋势在理论上存在着一致性,经济的较快增长会推动就业的相应增加,西方发达国家曾出现过经济衰退与失业伴生的经济事实就反证了这一结论。另外,索洛的经济增长模型还表明,技术进步率、资本投入增长率及劳动与资本的产出弹性均与就业增长率负相关,因为节约劳动型和资本密集型的经济增长会产生就业挤出效应,降低经济增长的就业弹

[收稿日期]2005-08-15

[作者简介]李晓嘉(1978-),女,辽宁沈阳人,中央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财政与税收;

刘 鹏(1976-),男,山东潍坊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宏观经济。

25

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性。

(二)根据奥肯定律来分析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阿瑟 奥肯(ArthOkun)

表1 1978~2003年我国的就业弹性

年 份GDP(亿元)GY(%)L()

19783624.111.74015219794038.27.641024

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4517.84862.45294.75934.57171.08964.410202.211962.514928.316909.218547.921617.826638.1634.44581674462.678345.282067.589468.197314.8105172.3117251.9

7.85.29.110.915.213.58.811.611.34.19.53.89.214.2659.68.87.87.18.07.58.39.39.7

42361437254529546436481974987351258527835433455329-6474965680656895069820706377139472085730257374074432-GL(%)

E

-2.173.263.223.592.523.793.482.782.982.941.833.017.031.151.010.990.970.901.301.261.171.070.971.300.980.941.07

-0.2860.4180.6190.3950.2310.2490.2580.3160.2560.2600.4470.3394.4800.1250.0710.0730.0770.0860.1350.1430.1500.1500.1210.1740.1180.1010.117

根据美国的统计资料,测算出一条关于实际GNP增

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经验规律:若一年实际GNP增长率超过潜在GNP增长率的2.5%,可以使失业率降低1%。人们把这一规律称为奥肯定律,其公式为:g=(Y-Y1)/Y=a(u-u1)。其中,g是事实上的失业率给该国GNP造成损失的百分比;Y为潜在的GNP,Y1为事实上的GNP;a为每1%的失业率给该国GNP造成损失的百分比;u为实际失业率,u1为自然失业率。该公式可以进一步变形为:u=[(Y-Y1)/aY-u1]。由于a和u1一般是常数,失业率就由潜在GNP和实际GNP的差额(Y-Y1)来决定,从而得出结论:经济增长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只有经济增长了,就业才有可能增长。世界各国,无论是处于竞争均衡的西方工业化国家,还是处于结构转换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进程都二、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式来表示:L=f=ay。

式中:L为劳动力,y为产出水平,a为常数,b为GDP的就业弹性系数。如果对公式两端分别求导数,则可以得到一个就业增长率公式:

L′=by′式中:L′为就业增长率,y′为经济增长率,b为GDP就业弹性系数。从这一公式可以看出,就业增长率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经济增长率(GDP就业增长弹性系数一定时,经济增长率越高,就业增长率就越高,经济增长率越低,就业增长率就越低);二是GDP就业弹性系数(当经济增长率一定时,GDP就业弹性系数越高,就业增长率就越高,GDP就业增长弹性系数越低,就业增长率就越低)。中国经济在最近的20年里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GDP平均增长9.7%,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与此相对应,我国就业的增长率却不断降低,出现了高经济增长率与高失业率并存的现象:一是经济高速增长;二是就业的增长率不断下降,失业和下岗人员逐渐增加。这表明我国就业弹性系数在降低。

b

1979~1989年平均

1991~2003年平均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因此,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两者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应首先研究就业弹性。就业弹性是就业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率,表明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之间关系的一种常用指标。从理论上来说,当实际就业量能灵敏地反映劳动力需求变化的时候,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两者基本上可同步变化,就业弹性系数的变化相对比较平缓。笔者采用差分公式,计算出1978年以来我国各年份的就业弹性,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表中,用GY表示经济增长速度,用GL表示劳动投入的增长速度,那么,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为E=GL/GY。从表中可以看出:1979~1989年,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9.5%,同期平均就业的增长率为310%,平均就业弹性为01339;1991~2003年,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917%,同期平均就业的增长率为1107%,平均就业弹性仅为01117。这表明改革开放

26

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比较高的水平,变化的幅度比较大,但就业的增长率却波动不大,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见图1)。但就业弹性系数的波动性比较小,也呈下降趋势(见图2)。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并未引起就业增长的相应变动,就业变动对经济增长率变动的反应迟缓。从反映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GDP就业弹性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GDP就业弹性不断下降。这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排挤就业的

资占了绝对比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可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1989年为26.1%;1997年为3315%,2003年已上升至47.4%。从固定资产投资的就业弹性看,90年代以来呈现下降趋势,并且下降的幅度较大(从1990年的1.09降到2003年的0.03),见表2。投资的就业弹性下降导致高的资本投资率并不能相应地导致较高的工业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率,资本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了。

表2 投资的就业弹性系数(1990~2003)年份

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

图1 GDP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1978~2003

年资料来源:表1

200120022003

就业增

长率(%)2.621.391.171.251.241.131.3309890.801.300.980.9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2.4023.9644.4061.2030.14.1010.1014.8013.0016.9027.70投资就业弹性系数(%)1.090.050.030.020.040.060.090.110.060.090.050.100.060.03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期数据计算而得。

投资就业弹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投资的产业

图2 GDP就业弹性:1978~2003年

资料来源:表1

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投资的主要领域是资本有机构成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而产出的扩张能够扩大就业,而90年代以来,投资增长迅猛的是基础产业、基础设施行业,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输邮电通讯投资等行业。1990年,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增长31.2%,运输邮电通讯投资比上年增长了46.1%,1995年两项数据分别为43.7%和24.6%,到2001年,两项数据分别高达20.4%和13.0%。就占当

三、关于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悖论的解释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不一致的原因何在?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高增长和低就业并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前我国主要是由投资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节约劳动型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就业GDP弹性的下降和就业人数的相对减少,甚至绝对减少。9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走的是一条资本深化的工业

年总投资的比重看,运输邮电通讯的比重在1990、1995和2002年分别达到了14.4%、12.7%和24.9%。90年代以来,投资的西电东送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南

化发展道路,经济增长以资本的推动为主,这不但可能削弱未来增长的潜力,而且增加了解决就业问题的难度。观察不同所有制部门的资本—劳动比可以看出这种变化的趋势。1981年,国有、集体、大中型企业的资本劳动比的增长率分别是0.8%、12.62%和-0.01%;1996年迅速上升到30.88%、23.09%和23.65%,平均增长率分别是1.5%、1.6%和1.3%。

水北调工程、长江三峡工程、铁路主线建设等,均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有机构成相对较高,投资量大、周期长,不利于吸收就业。这正是这一阶段投资就业弹性大幅下降的原因,投资就业弹性的下降导致对增长贡献最大的资本投入,不仅不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反而出现了资本对劳动的替代。

那些原本在80年代对就业做出贡献的传统劳

27

这一时期,我国企业普遍经历了资本—劳动比的显著而持续上升的阶段。在资本形成中,固定资产投

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动密集型产业,食品加工和制造、饮料制造、家具制造等行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也朝着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方式转变,资本密集程度显著提高,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减弱。这些中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所使用的资本比例在大幅提高。以中国家用电器行业为例,该行业经过80~90年代的技术引进、使用及模仿阶段后,资本密集度和劳动生产率已远高于制造业的平均值。1999年,家电制造业的人均资本为32.62万元,而制

等稀缺资源,这也正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当然,发展劳动密集型经济并不意味着排斥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经济,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客观条件来确定。有些地区经过快速发展,资本和技术有了一定的积累,客观上要求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而广大欠发达地区则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选择多用劳动、少用资本的劳动密集型经济,这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迫切需要。因此,现阶段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在实现中国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处理好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对促进社会稳定、扩大就业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缓解失业压力,。目前,。因此,。当前,应结合我国非公有,选择适合的经济政策,促进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之成为我国一个新的就业增长亮点。

(三)努力提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优先发展第三产业,既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的需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人均GDP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必然发生变化。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特别是社会服务业正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热点,而社会服务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为产业结构转换中被调整出来的劳动力提供了一条再就业的渠道。作为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把第三产业发展放到优先的位置,是与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相适应的,符合我国的国情。

造业的人均平均水平为18165万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人均资产为12158万元,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人均资本为25124万元,这说明以家用电器行业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资本密集程度在迅速提高,主要是劳动力用工成本的提高。从整体上看,中国企业走的是一条资本深化不断加速的发展道路,必然会降低生产过程中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率,使得较高的资本投资率并不能相应地导致较高的工业劳动力需求增长率。这不但影响了工业部门就业总量的增长,难,,挤劳动力,道充分消化,90年代以来高经济增长和低就业增长同时存在,就业率相对产出增长率下降成为必然。

四、政策建议

(一)采取扩大就业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宏观政策取向上,应选择能有效扩大就业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面向市场的劳动密集型经济。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本资源、自然资源和技术资源则相对贫乏。根据这种资源禀赋的状况,我国应该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用劳动力资源来替代资本、技术

[

参考文献]

[1]李京文,钟学义.中国生产率分析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王梦奎.中国经济转轨20年[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9.

[3]汤光华.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1999,(增).[4]赖小琼.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3).

[5]杨海燕.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3).

[6]李俊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研究———两者相关性的重新判定[J].中国软科学,2005,(1).[7]姚战琪,夏杰长.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效应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5,(1).

[责任编辑:崔学兰]

2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x5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