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2019年文档

更新时间:2024-06-10 00: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大数据背景下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

全球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大数据”又称“巨量数据集合”,新晋成了时尚词汇,人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大数据”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大数据具有大量、高速、多样等特点,是网络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人戏称“大数据”是“未来的新兴石油”,可见其不可估量的发展趋势。海量而多元的信息结构提供了新颖、丰富而有价值的资源,数据信息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使得现代语文的内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阅读媒体已经从单一的纸本阅读改换为纸本阅读和屏幕阅读或网上阅读同时并存的多媒体阅读,语文教学已逐步发展为计算机文字处理技术(即电脑阅读和电脑写作),包括语言文字运用和信息技术运用。语文教学活动成为网络信息环境下的网络组织的互动交往,语文教师作为信息提供和优化者、课程设计者、学生指导者、社会文化诠释者的作用逐渐增强。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作教学也有了新的内涵。语文教师要顺应这种变化,开发新型的写作教学资源。

一、超文本主题阅读――美文促写

阅读为写作提供内容,是折射生活的一种手段;阅读可以提高人文涵养,而人文涵养又是写作的基础。笔者以为,以美文促

写,阅读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部分代替写作的。多年来,笔者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和小品时文,引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研究作者、学习方法、整体感悟、解剖构思、斟酌篇章、咀嚼语句,从而增强写作技艺,丰厚语文素养。初中学生如果美文积累多了,内涵领悟多了,语言感觉便形成了,也便顺理成章能写出个性化作文了。

群文阅读、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是大数据时代阅读的特征,以超文本主题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笔者近年来经常运用的写作指导方法。笔者先从报纸杂志、互联网寻找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较为短小的议论杂感、随笔评论、通讯特写、微型小说和经典散文等“小品时文”,精选适合当今快节奏阅读时代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欣赏口味的精品文章,寻找它们共同点(相似点),确立各种类型的主题与情感、形式与风格、题材与方式,然后进行删选组合,分阶段推荐给学生,分角度指导学生: 读作品,积累词汇,赏析文章语言; 析作品,认真仿写,借鉴章法技巧; 掘作品,就文拟题,开发写作潜能; 研作品,创设情境,激发创作灵感。

经过深入阅读鉴赏,学生丰富了时代语言,领会了写作技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语感,形成了情感体验,丰富了情感世界,提高了思想境界。

如笔者对九年级学生进行了以“怀旧?成长”为话题的写作

指导,过程如下:

先确立主题为“乡情?亲情”,并从互联网上下载、筛改、整理、组合了系列文章四篇:桔猪的《盛满旧时光的槐花饭》、王岫榕的《清粥》、许锋的《冬天里的事情》、徐立新的《双手之间有“滋味”》。接着,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文章,找到文中最牵动人心的精彩亮点,从借助意象的“形”入手,从姿态、颜色、气味、感官、动作等角度仔细分析描摹对象;从修辞与语言的运用,分析表达效果,领悟载体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在文中相关位置加以批注赏析。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四篇文章中能引起作者情感体验的是少年时期吃到的食物,文章的亮点是食物的制作带给人的温暖、亲手参与的那种欣喜以及味蕾中饱含的乡情与亲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到相关语段,有感情地朗读精彩之处,并赏析评价,即时点评。笔者先带领学生重点赏析《清粥》中的语段,朗读且多角度解读语段,以此作为范例指导学生发现另外三篇文章的写作亮点,并由此总结出“运用修辞手法、选用修饰语句、强调细节描写、采用议论抒情,增加文章的生动性、丰富性、思想性,有效地创造文章亮点”的方法。最后,由阅读内容引出写作话题,要求学生以创造文章亮点为目标当场模仿写作。此环节的讲解结合多媒体,学生的批注、写作、交流等也采用互联网方式。

二、超链接套组图片――美图促写

山川河流、花鸟虫鱼、春华秋实、夏雨冬雪,人们常常会被

大自然所陶醉,从而产生记录美丽瞬间的强烈欲望。自然风光、人文环境无穷无尽,笔者根据四季的变化、地点的转换,拍摄和寻找了大量的植物、人物以及风景照片,并根据主题整理成册,再利用多媒体以超链接的方式制成流动的PPT,同时配以相关主题的音乐,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情感。

笔者所在的学校,校门口的道路两旁整齐地排列着银杏树,学生每天都会在树下走过,尤其是秋天,那一地金黄让他们雀跃。笔者尝试给七年级学生进行“银杏”套组作文训练,过程如下: 先让学生每天仔细观察早上到校时那一地金黄的银杏叶,每天捡一片叶子,并用照片和日记记录。然后让学生利用休息时间,和家人或朋友、同学,一起去植物园、银杏长廊等地,观察秋天的银杏,通过视、听、嗅、味、触等独特的个体体验,加入个性化的丰富情感,并结合前期的观察日记,各自独立完成写景随笔(记叙文或哲理散文),上交电子稿。最后,学生收集各方照片,也从互联网下载了不同地方的银杏,笔者再根据学生和自己的观察积累,制作“一叶知秋”超级链接套组照片,并配上充满色彩感的音乐旋律,在课堂演示,进而指导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合理想象,着力感受银杏的色、香、味、形等方面的特点,层次分明地把景物清晰自然地描写出来。学生在经过现场指导之后,自行修改前期的观察日记和随笔,然后上传到指定公共文件夹;笔者评改并挑选出优秀作品作为范文,在文末提出评改意见,上传至班级微信讨论区;学生参考阅读之后,从公共文件夹中自

行选取同学文章,根据老师提供的评改标准评改同学文章并提出评改意见,并根据同学的评改意见修改自己的文章。 用美图促写,这种写景随笔的指导,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审美内涵。 三、非线性多维声音――美音促写

我们可能都听说过声音(音乐)对食欲的影响,或者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无论从生物学角度还是从物理学角度,声音对大脑思维的影响是很大的,对良好的写作思维的形成更是有着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往往会形成“音乐―想象―幻想―童诗―创作”这样的思维模式。笔者以为,音响加音乐就是非线性多维声音,直观的音响世界与有主题的音乐旋律能组成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大自然的声音、日常生活的声音、美妙的音乐,都是可以刺激多维想象的元素,而运用连续性而非线性的声音,可以培养青少年敏锐的直觉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活跃的创作力。大数据时代满足了教师采集声音素材的需要,避免了个人收集的不完整性和不典型性。 笔者常常在写作教学中用西洋音乐的节奏和民族音乐的旋律来营造写作氛围;将一些主题性的音乐如琵琶的温婉、二胡的哀怨、古琴的悠长等用作写作的素材,让学生在乐曲声中找到情感共鸣,激发写作激情;将大自然的声音如森林中的鸟鸣声、动物的嘶鸣声、海浪的冲击声、雨流的渐变声,将日常生活的声音如市场里的吆喝声、车站里的喧嚣声、餐桌上的话语声、物体的

撞击摩擦声,配上主题旋律和应景的画面,制作成超链接PPT,作为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描写生活的方式。如笔者曾经设计了一套非常完整的有关海洋的声音,包括海浪声、海鸟声等,配以关于海洋的轻音乐和各种姿态的画面,辅导学生关于“海洋”主题的写作练习。曾经苦于没有写作素材的九年级学生在美音刺激下,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并对海洋话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进而写出了高质量的文章。

四、超媒体系列视频――美感促写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超文本技术的管理对象从纯文本扩展到“超媒体”,超媒体包含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这些媒体之间用错综复杂的超级链接组织。这是大数据时代常见的处理多种素材元素的方式。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近来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不少写实影像作品,这些电视纪录片运用声音和画面元素制作出了系统的影像支持体系。如《指尖上的传承》用美轮美奂的影视语言展现了中国传统制作工艺的神奇魅力,让观众惊叹于指尖神奇的同时领悟到传统文化的传承精髓。又如《舌尖上的中国》《远方的家》《江河万里行》《记住乡愁》《百年国家博物馆》等作品,让观众动容、动情、动心。这些影视作品仅仅是大数据中的冰山一角,以前只能在电视机前按固定时间收看,现已演变成可以在网络上随时下载,即时重播,反复后退或快进,重点细看或快速略看。笔者在写作教学中,根据主题(话题)的需求将不同的镜头截取、重组,引导学生透过重组

后的声像材料(包括视频、图片、声音等元素),挖掘蕴含其中的深层内涵。写作教学与多媒体网络技术整合所具有的视听震撼力,能够触及学生心灵,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高度。 2022 年第 19 届亚洲运动会花落杭州,《柔美杭州》宣传视频盛传国内外。视频巧妙地展示了杭州的历史与四季的“柔”“美”。笔者结合该视频,从文艺欣赏的角度进行了“柔美杭州――细节描写指导”教学:

笔者以老杭州的身份,带着学生解读了杭州的悠久历史与美丽传说,要求学生选择某个角度,当场写观察日记。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习作过于宏观,没有抓住特征从细处着眼来表现杭州之柔美。于是,笔者重放视频,并运用软件对视频的某几个典型细节和几个重点镜头进行剪辑、拼接、重组,特别是对细节之处如“茶叶漂浮”“桃花翻飞”“古乐声声”“乡韵幽幽”“情意深深”等进行了示范性解读,随后要求学生以“目光”为题,从视频中选取某个细微点切入,强化细节描写,再现杭州之柔美。学生反复播放原视频和教学视频,进行了第二次“柔美杭州”写作训练。他们的二次作品大部分都能从细处落笔,进而凸显杭州之柔美,好句好段好篇频出。笔者将两次写作中的佳词佳句重新整理归类,并用视频转换仪直接播放,学生边评边看边修改,自由发言,相互建议,在快乐中完成了写作,并形成电子稿存档。

两次训练,第一次学生自己品赏,自己选择兴趣点,第二次

教师带着学生寻找细节描写的特征处,不断回放再现、停播静止、循环反复,充分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在大数据背景下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视频材料的下载、截取、切割、拼接等,让学生即看即写,即写即评,即评即改,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多媒体技术形象而直观地延伸了写作课堂教学,提升了学生听读、看读、说读、写读的实践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ww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