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4-02-13 08:14: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XXXXXX中学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学反思

教 师:XXXX

所任学科:历史

所任班级:高二5班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

XXX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5班的班主任工作,同时在高二历史教学中,为使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海洋里感受到探索与思考的乐趣。力图发挥历史学科的启智与育人功能,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以生动而充满时代精神的历史事迹去吸引他们,让他们感到学习历史能丰富自己的学识,开阔自已的眼界。以历史的人文精神和凝重历史责任去感召他们,使他们认识到学好历史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增强现代公民的使命感;同时也讲明历史学习的特点与方法,使学生感到历史不是难记难背枯无味的东西,只要有严谨的乐于思考与探索的精神,一定能学好。上好第一节引导课,还能转变学生传统的,把历史课当作付科来应付的心理,以积极热情的求知心理投入到学习中,推动教与学的互动良性循环。

其次,发挥各班科代表的作用,认真抓好课前预算习。在学生预习这一环节上,耐心指导学生制作预习提纲,鼓励他们在学习中

大胆质疑,积极思考,半年来,我所任教的班中,大多数学生都认真做到了这一点,每个班的课代表一直自觉地将每节课前学生预习时提出的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记录下来,要求老师参与讨论共同解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思维的学习精神,同时对我的教学也起到有力的推动。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方法到学习内容,我都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及现代公民应具备的思想理念为准则。对教材中一些陈旧的甚至背离时代精的内容,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向他们介绍一些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教会他们用自已的头脑去客观分析和认识历史,不要人云易云,如在学到反右派斗争这年史实时,我要求学生认真翻阅有关历史史实,了解事件的真相,并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冷静对待党在过去犯的一系列错误,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在社会生活中处理好各种矛盾。另外,课本中关于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一课,教材认为三大改造结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而之后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国企改革使大批国有企业破产,私营经济蓬勃发展,我国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吗?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越来越困惑,我便组织学生认真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教材上的观点完全是按前苏联的思维方式作出的评价,而当时中国的决策者们正是受苏联斯大林体制

的影响所进行的违背中国国情的改革,这是错误理论指导下的错误实践。之后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正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进一步探索后,转变观念而作出的正确决策。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邓小平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那就是解放发展生产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又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因此公有制的建立,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通过讨论和分析,学生搞清了过去始终困扰他们思想的历史困惑,从中也懂得学习的过程需要大胆质疑,开动脑筋思考,才能有所收获,有所作为。

第四.在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培育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的同时,我也重视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在每个重要的知识点上,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设置不同类型的题目,并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也养成提出问题设置问题的习惯。另外在每个单元结束后,我都会指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根据教材的写作思路把握史实与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用书面的形式将历史知识结构整理出来,并将优秀习作在各班进行交流,使学生在学习中重视学习方法的探索与总结。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我感到最大的满足是教和学之间的互动进入一个良好状态,师生间平等民主的探索与交流,推动了我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

篇二:高二历史教学反思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担任了高二年级六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其中两个文科班,两个理科班,教学的进度和难度不一。从教以来,如何有效地使用历史新教材,如何使不同班级、不同层次学生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是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的问题:

一、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我觉得以下几个问题是首次必须要做的准备工作:(1)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要从课程性质上明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所阐释的有关教材与教学课程理念以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并依此建构科学的教学目标;(2)认真研究高中历史教材,要从教材的角度揣摩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从课程标准的角度评价高中历史实验教材的特色;(3)认真研究学情,即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状况,据此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二、如何有效提高利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成果

历史教材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不仅要使用,而且要优化。对于历史教师来说,用之于教学是职责,完善并使之利于教学也是职责。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有两种现象要力求避免:一种是本本主义,教学“不敢越雷池一步”;一种是将教材边缘化,教学远离教材。 客观地讲,教材在体例结构、内容旨趣、图文结合、自我检测以及拓宽学生视野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切实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但从教学实践的情况来看,教材内容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补充和加工。

(一)内容的补充。先行人教版的高中历史课本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以专题史为标准,所以很多学生在历史基础的薄弱上比较薄弱,尤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弥补学生在这方面知识的欠缺。比如:必修(三)教材最后附有:“中外历史大事年表”按照发展进程,将历史事件进行了一次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就时常会让学生翻开这个表格,进行同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比较,一方面,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历史事件之间的共性,以及这种共性背后的缘由。另一方面也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对比、归纳、对比的能力。

(二)适当的结构的调整。《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的教学时,课本教材安排是两课:《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如果按照的教材顺序进行教学,会让学生容易产生误解:比如忽略了三民

主义,比如有学生搞不清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什么时期。所以在进行15课教学之前,必须要把下一单元内容和本单元的联系进行必要的说明。这样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根据最近新课程改革的尝试,我们感到,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应成为高中历史教材完善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科建设本身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

三 、探索历史教学的有效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课时与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尤其是文科班,需要深化的内容较多,需要巩固的时间较多,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要立足历史课堂,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摸索有效的教学模式。

随着教学的不断积累和摸索,在课堂教学中,我逐渐的做到了以下两点:(1)“三不讲”一是教学内容学生看书能会的不讲,就让学生看书;二是学生之间通过谈论能够解决的不讲,就让学生讨论;三是学生讨论不得,经老师点拨,能够解决的也不讲,就引导、点拨、启发学生。(2)“讲”就讲学生思而不得,经老师点拨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讲就要讲彻底,打开学生的思路。当然,这是我追求的目标,实际操作中并不一定都能达成预期效果。比如在学习《16课 三民主义》的时候,三民主义的内容,学生看书可以直接指出来。然后,引导提出问题: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要解决当时中国的哪些问题?学生讨论会得出一部分内容,这时老师再进一步指出: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解决的问题区别在哪里?学生经讨论,思考往往也能得出来。最后如何对三民主义进行评价?怎样理解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学生往往思而不得。那么,老师就要引导结合内容来评价,学生往往还不能解决,这时教师就要指出:三民主义三个主义主要涉及的其实是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一个是经济要求,这两个要求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而且这两个要求代表了当时中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纲领中包含了这些方面我们就可以说它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了。在这过程中,只有最后的评价问题确实有些难度,需要教师讲解,其他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学生看书和讨论,由学生来解决,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三: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前备课的教学反思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我发现,课堂教学的质量高不高,与课前备课到不到位有非常大的关系。甚至,备课的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所以,课前备课,是教师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所以,我总结了一下这学期以来我的备课与上课的效果之间的联系,得出了以下的教学经验与教学反思。

一、 首先要弄清楚即将要讲的这一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

历史书当中的每一课,都与前面学过的一课和后面的新课有着必然的联系。 所以,我每次在备课的时候,都会将这一课与整个教材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理清整个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也就是这个知识是如何从上一课发展而来,又将如何发展到下一课的,简单地讲,也就是知识的延续性。

例如,我在备《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这一课时,首先将它与前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联系起来,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了伟大的历史性的转折,就是因为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间,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太多的曲折与坎坷,比如社会主义改造过快遗留下的问题;比如人民公社、大跃进造成的发展问题,再比如文化大革命对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破坏,这些都能让学生体会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曲折,也就能够体会到为什么1978年是如此的伟大。同时也要将这一课和下一课联系起来,达到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就让学生对于本课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二、 其次就是要认真分析本课内容,找到其中的线索和联系

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就要对整课的内容进行逐字逐句的剖析。每一个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之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这种联系有时候可能不太明显,但它又是必须存在的联系,所以这种情况的话作为老师更应该找出其中的联系,并且通过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例如,我在分析《罗斯福新政》这一课中的“新政的实施”这一目时,我发现,罗斯福新政有5点内容,其中看似关联不大,但如果与前面经济危机的表现一起来看,就能发现,新政的顺序与经济危机带来的危害的顺序是一模一样的。比如,经济危机首先发生在金融领域,所以新政的第一点就是整顿金融市场;接着经济危机带来的危害是企业破产,所以新政第二点就是恢复工农业生产;后面的以此类推,也是如此。所以,当我找到了这条线索之后,学生理解起本课来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三、 本课的课堂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在新课标前提下,三维目标成了历史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也就是这节课想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就全部体现在这样的三维目标里面。所以,提前拟定好这个目标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显得尤为重要。

每一节课的历史教学目标,决定了我如火如荼组织教材,选择教法,尤其是如何制作多媒体。所以,每次进行到这一步的时候,我都尤其的认真。怎样将每一课的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有清晰的认识;怎样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不觉得乱;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都成了我备课的重点。例如,每次上课的板书,一定要选择本课的重点知识点,而且我的板书都必须精简,因为学生对板书

的映像应该是每一课中比较深刻的,所以我将知识点精炼地写出来,让学生明白这一课到底要达到怎样的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其次,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当中,对于重点知识点用大号字体加红色,使之更加醒目,让学生知道这个就是重点。再次,讲到重点知识点的时候说话的语速语调也做相应的调整,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这些都是我的备课的时候要注意到的因素。

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准备与设计,我的着重点是在多媒体上面。我会寻找一些与生活有着直接关系的材料,尤其是身边的图片,比如我会将我们身边的一些与学习有关的景物事物等用手机照下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现,原来书本上的知识其实与生活相距并不远,学习历史原来可以从生活中来,然后又回到生活中去。例如,在准备《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这一课时,有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就是秦朝开创的郡县制,为了让学生对这个知识有更加直观的了解,我准备了仁寿县的历史信息,让学生通过认识家乡,了解家乡,进而对书本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再例如,在准备“人民公社”这个内容的时候,我会去向我的祖辈们询问当年的情况,用这些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来作为教学素材,让同学生觉得,历史,其实离我们很近。

四、 组织和处理教材

我每次在拟定了自己的教学目标之后,为了能够达到这个教学目标,我都会根据本课的内容,以及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对于这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来处理教材,使书本内容更加简化,也符合课标要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我每次在组织和处理教材的时候,对于杂乱的时间、地点、人物的组织都会花非常多的精力与时间。中学历史教材中历史人物、地点、时间都非常多且杂,所以,如何将杂乱的内容精简就是我每次要注意的事情。而且我本人认为,记住历史的时间跟记住英语的单词一样重要,是学好历史最基本的要素,所以,我非常注重对于时间的中外联系记忆。比如,学生经常会记不住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而学生对于五四运动的年份却非常清楚,所以,我在组织教材的时候,特意的列出了五四运动的年份,也就是1919年,让同学们明白1917年的十月革命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之间是有非常重要的联系的,也就是俄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对我国无产阶级的鼓舞作用,这样,学生基本上就都能记住了。

以上就是这段时间以来我在教学上关于备课这一重要环节的一点反思与见解,当然,肯定还有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纠正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己,让自己的工作更上一层楼!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wm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