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经典语录语句

更新时间:2024-02-11 00:58:02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净空法师的名言

世间人恩怨复杂,有爱有恨,今天两个人再好,明天说不定就反目成仇。而且爱得愈深,恨得愈重。我们了解事实真相,看破放下,心地自然就会清净。

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就是要做一些真正有利於眾生的事,也就是把文化传统一代一代的延续下去。文化是一切幸福的根源,如果捨弃文化,所有的事情做得再好,也只是曇花一现,不能持久。

修行人一心一意為佛法、為眾生,一生就让佛菩萨安排,我们自己不必操心。

佛法一定要回归到「教育」,才能够创造光明的前途,普遍利益一切眾生。因為宗教的范围是天道、鬼神道和仙道,各各宗教之间,都划清界线,產生对立,只有佛陀教育涵盖十法界,有广大的包容性,能够给予眾生真正的利益。

如果有机缘,我们应该尽心尽力的把净土法门介绍给大眾;没有机缘的时候,就自己认真修行。有机缘而不帮助眾生,这是小乘人,念佛的功夫再好也不能往生,因為极乐世界是大乘菩萨的世界。所以帮助别人认识佛法、修学佛法的工作,我们一定要积极去做。

一个团体要有人才,彼此互相尊重、和睦相处,才能兴旺。如果互相嫉妒,很快就会衰败。尤其在佛门,嫉妒障碍就是破坏僧团。世间人破坏一个国家,比不上破坏僧团所造的罪业重。所以,自己如果不能与大眾和睦相处,就应该离开,这是爱护僧团的作法,也是个人德行的表现。

现代社会环境复杂,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的诱惑很大,修行的确不容易,如果没有很深的定力,坚强的道心,往往会退转。所以我们要记取古大德的教训,谨言慎行,小心保护自己的清净心。

日常生活待人处世,能够恒顺眾生、随喜功德,这是「权智」;自己保持清净心,一尘不染,这是「实智」。我们不要以佛法的标準,去衡量所有的人,处处看不顺眼,这是大错特错,所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离开世间法,就没有佛法可言。这些我们应该认真去学习。

我们口头上说利益眾生,眾生得不到真实利益,必须自己真正有修持,才能帮助眾生。所以在自己没有成就以前,自度比度他重要;等到功夫成就的时候,利益眾生就是我们最重要的事业,这才是真正的慈悲和智慧。

佛陀教我们自行化他,不但是自己明白道理,认真修学,更要尽心尽力的把佛法介绍给大眾。眾生早一天认识佛法,就能够早一天觉悟,离苦得乐。多少人听闻佛法之后,都深深感叹自己学佛太晚。所以我们传播佛法的速度要快,我们耽误别人,将来别人也会耽误我们。无心的耽误,虽然没有罪,但是一定有过失,有心的耽误,造的罪业就更大。

一般人容易招致魔障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喜欢神通感应。魔有神通,诸佛菩萨当然也有神通,但是佛菩萨怕眾生对於正法、魔法混淆不清,所以用讲经说法度眾生,对於神通感应

的事,绝口不提。

真正能够帮助眾生得到真实利益的只有念佛法门,问题就在於我们是不是真正放下身心世界,老实念佛。真正用功,业障一定是快速消除,觉得轻安舒畅,法喜充满,生活过得安乐、自在。

能够度自己才能帮助别人,不能自度绝对没有办法帮助别人,这是事实。

处乱世一定要坚持两个原则:第一、有道心,道心就是真诚心。第二、要护持佛法,绝对不能障碍佛法。

戒定慧表现在日常生活上,有种种的形态,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是最好的例子。有时候我们看他破戒,事实上并不然,反而那些作法,是真正的持戒。

学养,「学」是学问,样样都知道;「养」是修养,知道运用什麼方式,待人处世最恰当。所以不管在乱世或者治世,佛弟子与世间圣人君子都会随机应变,运用善巧方便处世待人接物,但是「真诚心」、「恭敬心」的大原则,绝对不改变。由此可知,无论在何时何地,修行都是成就我们的戒、定、慧。

度眾生要看机缘,好比採果实,先熟的先採,还没有成熟的,等过些时候再採。

弘扬佛法真实的功德利益,是帮助眾生觉悟,降伏烦恼。如果帮助眾生增长贪瞋痴的,绝对不是善知识。

大眾共修,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想法、看法统统放下。真正念佛人,没有妄想,也没有见解,一心一意就想离开这个世界,还有什麼想法跟看法?我们只想求生净土、见阿弥陀佛,别人提出看法,我们还是一句佛号老实念,所有的业障都能够消除。

在这个时代,我们道场就依靠无量寿经所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建立共识。我们没有大乘菩萨明心见性的境界,也没有小乘人的禪定功夫,只要能够守住这一句「阿弥陀佛」,今生一定能够脱离轮迴。所以这八个字,的确是我们了生死、出三界的唯一生路。

在大灾难中,佛菩萨不会建立制度,因為建立制度,立刻会被魔破坏。魔已经造太多罪业,佛菩萨不忍心让他堕落得更深,所以一定会等到大灾难过后,才建立制度。所以我们在乱世弘扬正法,一定要採取低姿态,等灾难过后,正法才会真正的复兴。

我们个人修学的原则是三福、六和、三学,接触大眾的时候,则是歷事练心,要遵守六度、十大愿王,保持心地清净,才能够成就自己的道业。

平日处世待人接物,都要用清净、平等、慈悲的心。慈悲要有理性、觉而不迷,不是感情用事;清净心是随缘不攀缘,凡事顺其自然。心地清净,不管环境再复杂,也能看得清楚明白;心不清净,想看也会看错。所以清净心能生智慧,这是自性的本能,我们现在失去本能,是因為妄念很多、心散乱,如果心清净,有定力,六根能力自然就恢复。

中国几千年来没有灭亡,是因為有伦理道德来维繫社会秩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具什麼身分就尽什麼义务,一辈子都能够遵守不违背,这是社会安定的基础。

自古以来,中国对於伦理道德非常重视,因為这是安定社会重要的教育,统治者的责任,也就是要维护道统。所以不管他自己作得好不好,能够维护道统,并且将之发扬光大,就是很大的功德。

在这个时代要想建立制度非常困难,根源在於世间人道德伦理丧失,谁也不愿意服从谁,所以世界秩序大乱,大灾难必定会降临,能够逃过劫难的人,一定是有大福德之人。

世间无论如何变,万变中我们要求不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时局险恶,灾难频繁,我们想做好事,而好事多磨,没有清净心、没有智慧和定力,没有办法应付灾变。所以心一定要清净,要能够定,才有智慧知道如何解决问题。

学佛的人,心有所求最好劝人求佛菩萨,求「人」求不到,我们会生烦恼。求佛菩萨、相信佛菩萨,缘成熟的时候,佛菩萨自然会為我们安排一切。

学佛人平时修一切善法,绝对不求现在的善果,不求这个福,修福不愿意享受这个福报,愿意在什么时候享?留到临命终时享。为什么?临命终时不生病,神智清楚,正念分明,佛号念得清清楚楚,这是大福报。

处事难,处人更难;处事待人都要做得圆满如法,这些就是修行。

布施,不是说你布施的钱愈多,你将来得到的愈多,不是这样的。布施是看你的心跟力,你的心真诚,你的心恭敬,布施钱财虽然很少,得的福报很大,不可思议!如果你布施的钱财很多,你的心并不恭敬,并不真诚,你得的福报反而很小。

我们真正效法古人為法忘躯、不疲不厌,一定会得三宝加持。如果还有贪、瞋、痴、慢,就不能感应,纵使感应,也是妖魔鬼怪的加持,帮助我们造恶业。

歷史是一面镜子,我们读歷史不是研究学术,而是要看看各个朝代兴盛、灭亡的原因,对於善恶、因缘、果报,人情事理之变化有更深刻的体会,我们要通晓世出世法才能弘扬佛法、护持佛法,否则往往做出毁谤正法、破坏三宝之事,自己还不知道。

我们真正发菩提心自行化他、弘法利生,一生都让佛菩萨安排。别人对我毁谤、讚誉不必放在心上,身心才会清净、自在。

学佛不论出家、在家,即使不学佛,也以「和」為贵。论语上说:「礼之用,和為贵」,无论大、小团体,只要能做到人事和睦、财政公开,这个团体必定兴旺,否则一定是流弊百出。我们既然发心学佛、积功累德,这两条是德行基础。

俗语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是障碍,不要说佛门外,佛门裡面都有障碍。佛教不是没有力量,而是不团结、不和合。

在这个社会,我们虽然出家,但是离不开人群,要知道敬重君子,远离小人,否则受人利用、被人欺骗都不知道。

真正聪明人,绝对不作领袖,因為肩负的责任很重。譬如县、市长做得不好,是罪过;做得好,是本分。既然肩负起责任就应当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世、出世间真正的领袖,大多是佛菩萨示现。

世尊示现八相成道、讲经说法,就像一齣舞台剧,有正面的角色,也有负面的角色,目的都在教化眾生。例如,阿难请佛讲经,是眾生正面的榜样,提婆达多处处想破坏佛法,也是大权示现,从反面来教化眾生。所以一切法都离不开因缘,佛法也是如此,等到眾生因缘成熟的时候,自然感应诸佛菩萨来示现说法。

儒家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佛家讲「广结法缘」,都是提醒我们随时随地都要保持平等心,不要跟任何人好过头。

人生在世,不要跟人结冤仇,也不必刻意结善缘,佛教我们「广结法缘」。善缘好过头会变成恶缘,只有广结法缘,才是身心清净没有染著。

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一个人能够获得大家的尊敬,没有其他原因,就是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我们每个人最大的障碍,是自己的毛病、烦恼、习气,能够一一克服,必定有成就,中国古人「悬梁刺股」,為的就是克除自己的毛病习气,否则要想成就,非常困难。

看到别人有过失,必须是真正的同参道友,才能够规劝,而且劝不要超过三次,以免结冤仇。与大眾相处,心地要保持清净、平等,道场是佛菩萨建的,谁不如法,佛菩萨自然会迁单。即使是离开道场的同修,我们还是平等看待,一切都交给佛菩萨安排。

起心动念想到自己就是「迷」,念念希望利益一切眾生才是觉悟,尤其是弘扬净土法门,帮助眾生念佛求生净土,这是真正彻底的觉悟。

学东西一定要有耐心,世出世法之成就,就在於功夫深;没有成就,就是没功夫。加拿大张老居士的书法,刚开始练习一个字,每天要写一百次。整整练习五十年,到现在七十六岁,仍然谦虚不已,不耻下问,处处请教人。这种好学不倦的精神,最值得我们效法记取。名人名言

修什麼布施,可以最快速得到丰富的收穫?布施佛法是最好的方法。我们印经、製作录音、影带,把佛法流通、推展到全世界,介绍给一切眾生,财、法、无畏三种布施都圆满。所以这是改造命运最快速而有效的办法。

处在乱世,每个人都觉得很苦恼,如果不学佛,往往不知道怎麼作。在乱世中,最重要的是修善积福,有福的人到任何环境,都能够安定自在,所以福报非常重要,我们称佛為「二足尊」,就是讚叹佛的福报、智慧都圆满。

处在逆缘就要想到「万法皆空」,没有一样是真的。心地自平静。

锋芒毕露的人没有福报,所谓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孔老夫子的思想中心是「中和」,古人讲「忠恕」,「恕」就是中和,与佛法讲的随缘是同一个意思,能够随缘就是很大的智慧。

处在动乱时期,「忍」字最重要;愈是动乱的时候,愈要能够忍耐。能够忍耐,身心才能安定,头脑清楚冷静,处理事情自然有条不紊。

处世待人要学习谦虚、忍让,对於是非、善恶、真假、邪正能够分辨,这是智慧。

佛法一定要以固有文化為基础,才能够建立,因為文化是根本的根本。这种文化的复兴工作,是大家看不到的,所以要能够捨弃名闻利养,默默去做,这的确是一项真正伟大、了不起的事业。

人生在世,就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这四种缘分,生生世世没完没了,一世比一世结的缘更深,而且恩情会变成怨恨,怨恨却不会变成恩情;乐的事会变成苦,苦事永远不会变乐,所以佛经上常说:「三界统苦」,在六道裡面没有真实的快乐。我们明白这个事实,要彻底觉悟,绝对不跟任何人结冤仇。

篇二:净空法师语录

净空法师语录.txt13母爱是迷惘时苦口婆心的规劝;母爱是远行时一声殷切的叮咛;母爱是孤苦无助时慈祥的微笑。净空法语辑录 (1)本书的对象是佛门弟子。对于尚未皈依佛门,而对佛法有兴趣的人,也可从中了解到佛法的大意。佛法并不是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样,只是烧香磕头而已,而是有其深刻的意义和道理的。

欢迎翻印流通 不得以此谋利

前 言

凡是认真地听过净空法师讲经开示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茅塞顿开,讲得太好了。经常温习法师的教诲,对于修行人必有裨益。

弟子在听经和阅读讲经记录的过程中,摘录了几百条语句或段落,都是值得细心体会和牢记的。包括有关佛学的基本概念、修行的要领或警句。每次温习,都有收益。如果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编排出来,就更方便阅读。 所以发心把它编辑成书。经2006年一年的努力,基本完稿;今年又略有增减。

本书的内容主要是有关行持方面;分为五章:

第一章 什么是佛法 关于佛法的一些基本原理。

第二章 修行科目修学的基本内容。

第三章 修行要则 修行中的实际问题,及其对治的方法。

第四章 净土法门净宗修行的专门问题。

第五章 总结。

第一章的内容有相当的深度。不理解也不要放弃。因为它很重要。慢慢会理解的。其他内容是关于行的问题。是我们修行者的镜子。认真地对照自己,有利我们的修行。

内容主要来源于法师对《无量寿经》的讲解,包括1989年第一次、1994年第二次在新加坡,1990年在台湾的讲经,以及其他专题报告或解答。

未经法师本人审阅,仅供参考。由于水平和时间所限,不妥之处,请予批评指正。

编著者 恒扬海益 2007年11月23日

目录

第一章 什么是佛法 - 1 -

佛、佛法、佛教 - 1 -

宇宙人生的真相 - 3 -

一切法由心想生 - 3 -

真心和妄心 - 4 -

智慧 - 5 -

体与相、空与有 - 6 -

实相、真相 - 8 -

一真法界 - 9 -

有为与无为 - 10 -

迷惑与障碍 - 11 -

妄想、分别、执着 - 11 -

烦恼 - 13 -

我执 - 13 -

贪嗔痴 - 14 -

情与爱 - 16 -

六道轮回 - 17 -

因果报应 - 18 -

永恒的定律 - 18 -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 19 -

人生的真相-恩怨相报 - 20 -

命由自己定 - 21 -

命也可以改 - 21 -

苦空无常与离苦得乐 - 22 -

苦空无常 - 22 -

妄想、分别、执着是一切苦难和烦恼的根源 - 24 -

清净心 - 25 -

清净心怎么修? - 26 -

转境界 - 28 -

第二章 修行科目 30

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 30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34

十善 36

三皈 37

持戒 39

持戒之意义 39

何谓持戒 39

如何持戒 40

弟子规 41

五戒和十善 42

菩提心 43

礼敬 45

布施和供养 47

布施 47

布施的意义 48

如何布施 49

供养 49

忍辱 50

禅定 51

忏悔业障 52

行为与造业 52

何谓业障 53

如何忏悔 53

老实念佛是最好的忏悔和改过 54

魔障 55

魔障如何消除 56

福与德 57

第三章 修行要则 59

重实质不重形式 59

要真修行 61

发心与精进 62

看破放下 65

要知过 67

依教奉行 70

落实在日常生活中 71

家庭要和睦 73

对人要真诚 74

只见自己过不见别人过 74

要逆来顺受,要忍让 76

要感恩 78

感激文 78

吃苦和惜福 78

健康和病苦 80

起心动念之初 83

念念为众生 84

一切随缘 87

度众 88

度人先度己 89

第四章 净土法门 91

净土法门之殊胜 91

最殊胜的一真法界 91

一生成佛 91

三根普被平等成佛 92

永不退转 93

第一法门 93

方便究竟之门 95

净宗修习之内容 96

为什么要求生净土 97

信解愿行 99

信愿 99

解 101

行 102

为什么要念经 103

为什么要念《无量寿经》 105

经要怎么念 106

一门深入长期熏修 107

一向专念 109

为什么要一向转念 109

何谓一向专念 110

念佛要用心念 112

如何对治妄念 112

念佛与日常生活 114

放下万缘 114

十念法 115

佛像与佛号 116

念佛要发菩提心 117

功夫之深浅 118

得力 118

深浅 119

道场与道友 121

感应和神通 123

往生 126

第五章 总结 129

第一章 什么是佛法

佛、佛法、佛教

佛是觉的意思。通达一切法者称为佛。佛的意思就是一个觉悟的人。‘佛’这个字,有体有用。从它的本体上说是‘智慧’;从它的作用上说是‘觉悟’。佛法是智慧之方法。佛学是智慧的学问。

佛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圆满的明了,没有一丝毫的迷惑,也没有一丝毫的误差,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智慧。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现前的世界,他方无量无边的星球刹土,无一不清楚。

佛告诉我们,这样圆满的智慧德能,一切众生本来具足。《圆觉经》中说得很清楚:‘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华严经》上也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的智慧、能力都丧失了。佛又说,丧失并非真的丢失,是暂时迷失,因为智慧是自己本来有的,当然可以恢复。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要修行?就是为了恢复自己本有的智慧德能。

通达佛法,明白佛理,我们这一生就过得很快乐、很幸福、很充实,这一生没有白过,不是盲目的,前途一片光明,清清楚楚。这就是佛法的真实利益。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内容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学佛是为了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自己的生活;宇宙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自己跟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搞清楚了,不再胡思乱想,心定、心安,安了就快乐。

以佛菩萨的心肠入世,世间法就是佛法。以凡夫的心肠入佛法,一切佛法都是世间法。所以,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不在事相上,是在个人的心上。佛法不坏世间法。佛教化众生,没有改变他的生活方式,只是修正他的观念,帮助他从迷信的生活回归到觉悟不迷的生活。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佛教的目的是破除迷信,启发真正的智慧,让我们有能力在现实环境里识别真妄、邪正、是非,乃至善恶、利害。然后帮助一切众生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慈悲济世的宇宙人生观,让我们每个人在这一生中得到幸福、快乐,家庭美满,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大同。

佛教本来不是宗教,现在变了,不像过去的寺院丛林每天八个小时讲经说法,八个小时修行(坐

禅或念佛)。现在的佛教道场每一天供佛、作法事。这就成了宗教了。宗教是感情的。感情就是污染。宗教要是没有狂热的情操就不是宗教。所以,宗教是建立在情执的基础上。而佛法讲理智,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破迷开悟是佛教的宗旨。这是它们的不同处。现在有些大学开‘佛经哲学’这门课,把佛教变成了‘哲学’。还有一种是邪门外道的佛教,利用人性的弱点,拿着佛法作招牌,欺骗众生、伤害众生,扰乱社会。

宇宙人生的真相

【一切法由心想生】

佛告诉我们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一切法由心想生’。真的是心想事成。

一切法都是自己的真心变现出来的,一切法还归自性。‘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所以尽虚空遍法界,就是心识的变现。一切法不离自性。[‘法’字,在此指万事万物。‘自性’,即是真心。]

【真心和妄心】

‘真心’就是自性,就是本性,也就是哲学里所讲的宇宙万有之本体,其实就是清净心。本体能生万法。

佛在大乘经上常讲‘真心离念’。真心离一切妄念。真心就是正念。真心不生不灭,清净无为。一切唯心所现的境界也是不生不灭的,称为‘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自己的真心。 什么是妄心?生灭心就是妄心,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

把本性比作水,把不明的心比作波浪。水在平静的时候就象一面镜子,外面山河大地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波浪虽然还是水,但它观照的作用失掉了,就不明了。

心为什么会失掉本性?因为心动了。起心动念就是波浪。

一切法本来是寂静的。这心一动,一切法都对立了,就有生有灭,有来有去,有是有非。在一真法界里面,即是真实境界里面,非有非无,没有分别、没有执着。

有念就是妄念,就是妄心。不要以为妄想只是胡思乱想,起心动念就是妄想。只有一念执着就是妄心,一念分别也是妄心。真心里没有分别,没有执着。

如果迷了自性,不生不灭的真心,就变成生灭心。这个生灭心称为‘识’,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如何变?唯识所变,也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

意识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分别、计较、思量都是妄念。不是真性起用。真性起用没有妄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一切平等,一切自然。

佛菩萨观察事物是舍识用根,一接触就明了,用不着思考。离心识是真智慧。六根接触六尘。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用根是指用根之性。见,用见之性去见;闻,用闻性去闻,不用识。识是污染。性是光明,是真心,也叫真如本性。

我们学佛,最重要的就是见性。性从哪里见呢?离相离念就见到了。我们今天在相上见不到性,是着了相,是动了念。如果不着相,不动念,你就见到了。见到了之后,才晓得万法如

一。[起心动念就是着相]

【智慧】

智慧跟聪明不一样。聪明人没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聪明。智慧能辨别真妄,辨别邪正,辨别利害,这是智慧。

世间法说的‘智慧’,是分别智,就是上面说的妄心。‘般若’是智慧,是无知。般若无知,起作用时无所不知。不起作用时叫无知。无知是根本智,无所不知叫后得智。有根本才有后得,后得是枝叶。智慧从清净心来,从禅定来,从一心不乱来。

【体与相、空与有】

篇三:净空法师的六句话

净空法师的六句话

从善至善

正式会员

4

?

举报 |

2012-01-03 11:32

回复

从善至善

正式会员

4

? 1楼 作者:净空法师我写了六句话,诸位都看到过,「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赶我们走的,毁灭我们道场的,是我们的恩人。我们做得不错,做得很好,就像三武一宗一样,把佛法灭掉来考验佛弟子,你们是真佛弟子还是假佛弟子。真佛弟子不争,假佛弟子一定抗议,一定要告状、要争夺,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你没有放下。我们永远要记住,这是给我们的考试,看看我们学习的功夫够不够,功夫不到家不来考试你,功夫到家才来给你考试。所以我这个六条。 顶 22 2楼 第一个「感激斥责你的人」。他来批评你,他来指责你,不一定是合理的,不一定合情合理,统统接受,没有话说,为什么?「他助长了你的定慧」。 在这时候看你有没有定功,你是不是心浮气躁,是不是愤愤不平,那没用,你考试得零分,你失败了。看看你有没有智慧,定生慧,心里有情绪,生烦恼,不生智慧。我们如果用这个心态处事待人接物,你的道业、你的智慧天天增长,那就是惠能大师的话,惠

能见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怎么晓得他常生智慧?批评他的人太多,骂他的人太多,瞧不起他的人太多,轻慢他的人太多。没有念过书,是个樵夫砍柴的,到这个寺院里面来,谁瞧得起他?他能够说一句他常生智慧,你就晓得,他什么都能忍受, ??? ? ? ??

而且怎么样?笑面对人。

举报 |

2012-01-03 11:33

回复

从善至善

正式会员

4

? 人家给他批评一番,无理的批评,错误的批评,他还谢谢人家指教,这个了不起。到以后知道他是大彻大悟的人,你说那些当年批评的人心里惭不惭愧?才想到那时候恶言恶语恶态度对待他,他对他那么恭敬,菩萨!要学!你的定慧在哪里长?就在这个地方长。无缘无故无理的羞辱你,在这里头成就你的定慧,你要不要?你听了很不高兴,还要发脾气,还有怨恨心,甚至於还有报复心,完了,那错了;有报复心,冤冤相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这个不能不懂。 3楼 第二个「感激绊倒你的人」,他来障碍你,无论你是为自己还是为大众,你做一点好事,他障碍,他不高兴,他看到不高兴,他要把你的好事给摧毁。我们要感谢他,「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你的定慧、你的德能不断向上提升。 绊倒怎么?还爬起来,爬起来更强壮,不是一倒永远倒了,不是。即使被人杀了,把你整个消灭,有没有倒?没有,为什么?那是形相,形相是假的。这个世界毁灭了,他方世界我去了,我不断

向上升,造罪业的人他不断往下降。你不可以责备他,你不可以怨恨他,你要怜悯他,感谢他帮助,提升我们。把我杀掉,我在这个世界死了,天上生了,你看不是把我升等了吗?

我们在台湾一个小道场,住的是公寓,面积只有二百五十坪,一坪是香港三十六尺,我们只有二百多坪,所以面积不大。把我们赶出去,我们没法子,离开了,我们到澳洲,现在我们在澳洲的土地有三百英亩。一英亩是六个中国亩,差不多合中国亩有二千到三千亩,中国的亩。如果我们不离开台湾,永远就是二百五十坪。你看这不是把我们提升了吗?我们要用感恩的心对待他。我们在这个世界被人驱逐出境,我们到极乐世界去,我们的活动空间是遍法界虚空界,你能不感激这些人吗?所以往远看,往后面看,后福无穷。这说明为什么要感恩,感恩那些找我们麻烦的人。 ? ? ? ??

? 举报 |

? 2012-01-03 11:33

?

? 从善至善

? 正式会员

4

?

? 举报 |

? 2012-01-03 11:33

? 回复

? 从善至善

? 正式会员

4

?

? 举报 |

? 2012-01-03 11:33

? 回复 4楼第三,「感激遗弃你的人」,为什么?「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该自立」。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诸佛菩萨叫「无依道人」,不依赖任何人,不依靠任何势力。 依什么?依自己的法性,自己的法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所以佛称无依道人。我们对他好,我们对他效忠,他不满意,把你赶走,遗弃你,这是什么?缘不一样。 5楼第四个「感激鞭打你的人」,为什么?「他消除了你的业障」。 你做的是真正好事,一丝毫私心没有,一点为自己的念头都没有,反而遭人家鞭打,你过去生中、这一生中所造的业障消除了。所以鞭打我们的人是恩人,他不鞭打,我的业障消不掉。不可以有怨恨,不能躲避;我不接受,逃避,不可以,那你就是不接受消业障,那业障还在。所以,要欢欢喜喜承受,这在世间讲是难事,觉悟的人说是应该做的,迷惑颠倒他才有怨恨

? 从善至善

? 正式会员

4

?

举报 |

2012-01-03 11:33

6楼第五个「感激欺骗你的人」,为什么?「增长你的见识」。 经历多次的欺骗,你慢慢学聪明了,再欺骗你怎么样?随他去,我要有能力就让他骗。如果真的通达因果,这是真的,因果里面跟我们讲,我们命里头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头没有的,求也求不来。我命里有的他夺去,今生后世他还要还来的。我们要不要他还?要还那就还搞轮回,不要了,算了,布施给他好了,我们超越了。我们虽然不要他还,他有性罪,就是虽然他不要偿债,但是他还有罪业,没有说造作罪业没有果报的,没这个道理。 所以不怕人欺骗,我们对人要有信心,我们讲经讲了多少次。谚语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讲了多少次,防人之心也没有必要,你天天防人你多累,防什么!佛给我们讲万法皆空,《般若经》给我们讲「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防什么?有防人之心,增长分别执著,谁吃亏?自己吃亏,分别执著障碍你明心见性。为什么你学佛见不了性,你的清净心不能现前,你的真诚心不能现前,大概就是常常有防人之心,错了。诸佛菩萨不要说,连阿罗汉,永远没有防人之心,为什么?人都是佛菩萨,只是有觉、有迷不一样。不管是迷、是觉,统统是佛菩萨,人性本善。 如果你肯定这个事实真相(这是诸法实相)是真的,防人之心就除掉了,你说你多自在,多快乐。欺骗我的,夺取我财产的,夺取我功名的,不要紧,不要放在心上,他会还给你。你要是不舍的话,这个债你要不舍,来生后世遇到,他要加倍偿还,为什么?里面还有利息,谚语所谓放来生债,这个话里头有很深的道理在。 7楼 末后一条,「感激伤害你的人」,为什么?「他磨炼了你的心志」。 都是好事,没有一样不是好事,这是佛菩萨教我们的。我们要是吃了亏,受了伤害,要是有怨恨,错了,你不是佛弟子,要有报 ? ? ?

?

?

4 从善至善 正式会员 复,你更不是佛弟子。你看看释迦牟尼佛在世,琉璃王,当时有一个国王,这个国也非常强盛,侵略释迦牟尼佛的迦毗罗卫国。迦毗罗卫国没有能力抵抗,只有逃避,这个国被他灭了,里面的

人民被他杀了,释迦牟尼佛知道。当时像舍利弗、目犍连,实际上他们都是古佛再来,他们同台唱这场戏,他们也装著像我们一般人民一样,有气愤、有报复。向佛陀建议,我们怎样保护这些人民,免除这个灾难。世尊就说,这是定业,佛也没有办法改变众生的定业,他必须要受这个果报。

佛讲这段事情的起因,前世,不是这一世,释迦族是一群渔夫,打鱼的,是这么个行业,释迦族。他说有个很大的池塘,这里面鱼很多,这些渔夫把池塘的水放掉,把池塘的鱼一网打尽,当然也全都杀了,也全都把它们吃掉。世尊说现在的琉璃王他们这群人,就是当年那个鱼塘的鱼,这一世他们得人身,释迦族那些渔夫也还不错,也建立一个小国。业因是在前世,前世你消灭他,这一生他消灭你,冤冤相报。如果还有怨恨,还不服,来生遇到的时候又要报回来,像拉锯战一样,生生世世两边都痛苦。佛把这个因说出来,大家心平了,就没事了。而目犍连有神通,大家晓得他是神通第一,他用他的钵,把他的钵变得很大,救了释迦族五百人,装在钵里头,把这个钵送到忉利天。下面遭灾难,国灭掉了,再把救的这些人拿回来,结果拿回来一看,钵里面的人没有了,是血水,都化掉了。

佛就讲,定业!你没有能力救他,不是你把他移到别的地方就能避难,不行,他的定业,逃不了的。这桩事情告诉我们,人生在世必修的功课,就是不跟一切人结怨。无论这个人侮辱也好,障碍也好,找麻烦也好,都不能有冤仇。要用什么?要用善心、要用清净心、要用智慧心来对待,表现在外面决定是真诚的感恩心。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wl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