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区龙川小学数学教学案

更新时间:2024-03-14 16:3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江都区龙川小学教学案 课 题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 教科书第1~2页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多媒体课件、一个稍大的纸盒及一个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纸盒、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小纸盒、每个小小组准备一个正方体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 学 流 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学习立体图形。(出示物体的课件) 像墨水瓶、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肥皂盒、台灯罩,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里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探究新知: 1、说说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 出示例1: 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⑴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观察学具,直观地回答上面的问题。 ⑵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出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指导学生观察、测量。 ⑶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学生在小组里观察交流,指名回答。 师:因为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画长方体。教师板演画法。 3、请学生对照着长方体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个性化设计 4、出示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用橡皮泥粘成的长方体框架,观察一下: ⑴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⑵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5、 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说说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量出它的长、宽、高。 6、出示例2 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并在小组里交流。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呢?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 7、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习1-4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完成练习第5题。 尝试自己做一个长方体。 教学反思 江都区龙川小学教学案 课 题 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 教科书第3页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强化对长方体面和棱特征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长、正方体形状的纸盒 个性化设计 教 学 流 程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 一、复习引入 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沿着棱剪,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学生尝试操作。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习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连现实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的大小有什么联系? 让学会僧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四、作业 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教学反思

江都区龙川小学教学案 课 题 教学内容 第三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教科书第6页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长方体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个性化设计 教 学 流 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问题: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 追问: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是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做练习第1、2、5题 四、全课小结。 说说你本节课的收获。 五、作业 练习第3、4题 教学反思

江都区龙川小学教学案 课 题 教学内容 第四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教科书第7页 1、进一步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教学目标 算方法,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长方体模型、课件 个性化设计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 学 流 程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 积,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5: 指名读题。 启发思考: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可以怎样计算呢?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一、复习准备 算出结果。 集体交流订正。 2、出示练一练第1题 读题后启发学生思考:这张的商标纸的面积就是那几个面积的面积之和? 明确就是求侧面积。 然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集体交流。指名说说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第6题 学生自己读题。 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3、完成练习第8题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如果要给教室进行粉刷,需要刷哪些面的面积?再结合题目进行解答。 4、完成练习第9题 先画出台阶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 求五级台阶占地多少平方米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求铺瓷砖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练习第7、10题 思考题(选做) 教学反思

江都区龙川小学教学案 课 题 教学内容 第五课时 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科书第10、11页 1、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教学目标 意义。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立体图形的兴趣。 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大小不同的水果、玻璃杯、课件 个性化设计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一、导入 教 学 流 程 这节课老师想先和大家一起进行几个小实 验,考考大家的眼力,愿意接受挑战吗? 二、操作探究 1、学习例6 (1)教师出示一个空杯,给空杯倒满水。 再出示一个同样的空杯:这两个杯子同样大,装的水也是一样多吗? 教师往空杯中装入一个桃,将满杯的水往装桃的杯中倒,直至倒满。 问:杯子中为什么会剩下一些水呢? 引导学生发现桃占去了一定的空间。 (2)教师出示两个水果,分别装入两个空杯,倒满水。你觉得倒入几号杯里的水多?为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验证:将两个杯中的水果取出,以验证哪个杯的水多。 进一步明确:桃占的空间大,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少;荔枝占的空间小,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多。 (3)出示大小不同的三个水果,分别装入三个空杯,倒满水。 引导学生思考:这三个水果,哪一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的杯子里,再倒满水,哪个杯子里水占的空间大? 引导学生比较、推想。操作验证。 (4)师指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体积) 追问:你能举例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吗? 指名学生回答,再同桌互相举例。 2、学习例7 (1)出示两盒书 引导学生观察,哪个盒子里书的体积大? 师:你们看,书的体积大,也就是书盒所能容纳的书的体积大。这个书盒就是一个容积。 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板书:容积) 这两个书盒,谁的容积大一些?为什么? (2)试一试 下面那个玻璃杯的容积大一些,你能想办法比一比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引导学生根据容积的意义进行解释。 2、完成练习第1——4题。 四、全课总结。讲述爱迪生计算灯泡的容积的故事。 五、作业完成相关练习。 教学反思 江都区龙川小学教学案 课 题 教学内容 第六课时 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教科书第12——13页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体积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认识体积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课件、教具正方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模型个性化设计 等 教 学 流 程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容积,谁能 说一说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如例8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你能说说什么是它们的体积吗?指名答。 观察这两个图形,你知道哪个的体积大吗? 学生猜测。当学生有争议时,引导: 想一想,我们学习平面图形时,是怎样比较的?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一、复习引入 突出:可想一想把它们分割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再进行比较。 小结: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我们已经知道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根据这些推想出有哪些常用的体积单位吗? 根据学生发言,逐次板书:(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立方米) 认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请同学们取出自己带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模型,观察它们的形状、大小,量一量它们的棱长各是多少。(板书: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1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1立方分米的体积有多大,身边什么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 认识立方米. 先让学生根据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概念,猜想一个怎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想象1立方米有多大。 教师用棱长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 (3)说明:升和毫升也是体积单位。不过它是用来计量液体的体积的。

直观演示:1平方分米就等于1升。 由此得出:1立方厘米等于1毫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完成练习第5、6、7题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第8题 学有余力者完成思考题。 教学反思 江都区龙川小学教学案 课 题 教学内容 第七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教科书第16~17页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课件、学生按小组分别准备30个左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个性化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 学 流 程 一、导人新课 1、出示萝卜做成的长方体:长是3厘米、 宽是2厘米、高是2厘米。提问:我们刚刚认识 了体积和体积单位,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演示切的过程。切完后让学生数一数,明确长方体的体积是包含多少1立方厘米。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例9 1、操作准备。 (1)提出操作要求: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长方体,要求四人小组内每人摆出的长方体各不相同。 (2)将摆出的长方体放在桌上,并编号。 2.观察思考。 (1)提问:你能看出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吗? 依次记录在表格中。 (2)启发:怎样才能知道这些由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记录在表格中。 (3)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核对填写的结果是否正确;选择一些长方体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数出它们所包含的小正方体的个数的。 3.分析推想。 提问:观察表格中的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它们的体积,再联系刚才数出它们体积的过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三、教学例10 1、依次出示例10中的三个长方体,提问:如果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这三个长方体,各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 2、提出操作要求:先按自己小组的想法摆一摆,摆好后数一数,看看一共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学生动手操作。 3、组织交流:摆出的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这个结果与你操作前的想法一样吗? 四、概括公式 1、提问: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3、你能直接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让学生阅读书本后说说正方体体积的字母公式,并重点追问每个a3的含义,进一步明确a3的读、写方法。 五、应用拓展 1.做“试一试” 2、做“练一练” 3、做练习第2题 六、全课小结(略) 七、课堂作业:做练习第1、3题 教学反思 江都区龙川小学教学案 课 题 教学内容 第八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 教科书第18页 1.让学生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统一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认识两种几何体的基本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数学家在两千多年前就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勇超先贤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件 个性化设计 教 学 流 程 一、以史料引入新课 1.古代数学家求长方体体积的方法. “方自乘,以高乘之即积尺。”即先用边长乘边长得底面积,再乘高就得到长方体的体积. 2.提出探究性问题. (1)看完这段叙述,你想到什么? (2)这段文字中描述的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底面积指的是哪一个面的面积? (3)古代数学家是怎样计算长方体体积的?与我们今天掌握的计算方法相同吗?为什么? (4)怎样将这个长方体变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怎样计算? 二、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1.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1)弄清“底面”、“底面积”的含义. 指出图中哪一个面是底面,说说这个底面积怎样求.学生回答后,课件将这个底面涂上颜色.并标上底面积的计算方法:底面积=长×宽=边长×边长. (2)推出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你们掌握的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再问:“古代数学家是怎样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在上面计算公式的下方对着写: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引导学生对照两个公式,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及之间的联系. 2.推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3.归纳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三、应用统一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1.做书上“练一练”第1、2题。 2、练习第4、5、8题 课件展示后让学生独立作业,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五、布置作业: 练习的第6、7题. 教学反思 江都区龙川小学教学案 课 题 教学内容 第九课时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 教科书第19页 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会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课件 个性化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 学 流 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想想是 怎么推导出来的?请画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上。学生6人一组,回忆并再次经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 请学生代表他们的小组上台述说,并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示意图展示出来. 二、探究新知 1、推导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猜猜看,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呢?你们能应用类似的方法推导出来吗? 学生6人一组,进行探索、推导.教师巡视各组情况并进行指导。 (2)展示推导过程 请1名学生上台述说他们的推导过程:正方体棱长1分米,也就是10厘米,体积就是(10×10×10)立方厘米.并将做好的模型进行展示。 (3)归纳总结:课件动态展示将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分割成1000个棱长1立方厘米的过程并板书: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3.推导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不用操作,你能想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2)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这个正方体分割成棱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体,想想可分割多少个),然后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出: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教师用课件显示出来。 4.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请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把体积单位排列出来,然后说出每个体积单位的相邻单位。 (2)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想好后在书上填空。 5.构建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计量系统. (1)到目前为止,所学的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各有哪些,它们分别是计量物体的什么的? (2)学生将书上的表格填完整,集体订正。 三、练习应用 1、完成练一练 2、完成练习第1、2题 四、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回忆时可按本节课所学知识的顺序来叙述。 五、作业。练习第3、4题 教学反思 江都区龙川小学教学案 课 题 教学内容 第十课时 练习课 教科书第21——22页 1、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 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件 个性化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 学 流 程 一、复习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 率,谁能说一说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它与面积单位、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 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习的第5题。 学生看图算出两堆木块的体积。 引导学生思考:每堆木块的体积与它右边的容器的溶剂有什么关系?再来进行推算。 2、做练习的第6题。 学生独立作业时,再三提醒学生认真审题。 订正时,请学生说一说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做练习的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是引导学生注意每一个计算结果的单位写得是否正确。 4、做练习的第8题。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5、做练习的第9题。 学生读题后,先集体进行分析,在引导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6、做练习的第10题。 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说说从里面量的数据和从外面量的数据分别有什么关系,然后再由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觉得那些地方值得我们引起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四、作业。练习第8、9题。 测量自己家中一件长方体(或正方体)型的物体,算一算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教学反思

江都区龙川小学教学案 课 题 教学内容 第十一课时 整理与练习(1) 教科书第23页 1、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 2、通过练习巩固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 课件 个性化设计 教 学 流 程 一、口答: 1、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2、什么叫表面积? 3、什么是体积? 4、什么是容积? 5、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哪些? 6、怎样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 通过回答上述问题,回顾本单元的有关概念。 二、做练习: 1、填空: (1)长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相对的棱长度( ),相对的面( )。 (2)正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它的棱( ),每个面( )。 (3)长方体或正方体( )叫做它们的表面积。 (4)物体所占( )叫做物体的体积。 (5)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 )叫做容器的容积。 进一步巩固上面复习的内容。 填完后,集体订正。 3、单位的化聚: 3.6平方米=( )平方分米 3.6立方米=( )立方分米 35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48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50立方分米=( )立方米 4.3升=( )毫升=( )立方厘米 5200毫升=( )升=( )立方分米 先填空,然后指名回答; 说出填空的根据。 三、作业: 整理与练习第 1、2题 教学反思

江都区龙川小学教学案 课 题 教学内容 第十二课时 整理与练习(2) 教科书第24页 1、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教学目标 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件 个性化设计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 学 流 程 一、复习总结 谈话:我们来一起复习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 体积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bh 教师:由上面两个体积计算公式概括成的总公式是什么? 指名让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二、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24页的第4题. 教师用课件出示题目。 全班学生独立填表,集体订正。指名说说每个空格里的数是怎样算出来的。 2.做教科书第24页的第5题. 3、做教科书第24页的第6题. 先请一位同学读题,然后教师提问:这道题的第一个问题实际求的是什么?第二个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独立解答,做完后请一位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4、做教科书第24页的第7题。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交流时指名说说每一问实际上是求什么。 6.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思考题 可以让几个学有余力的学生共同讨论一下。 结合正方体的特征,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四、作业 预习准备第8、9题。 教学反思

江都区龙川小学教学案 课 题 教学内容 第十三课时 整理与练习(3) 教科书第25页 1、在实际操作中再次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征。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3、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件 个性化设计 教 学 流 程 可以先出示一个用橡皮泥球和小棒做成的长 方体框架,让学生观察它的特点 再结合对长方体框架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框架时,应该怎样选料。 做好后组织相应的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介绍自己选料时的思考过程。 二、第九题 事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好相关数据,课上进行计算和交流。 三、评价与反思 一、第八题 先让学生阅读表中的评价项目,然后回忆学习每部分内容时的表现,对自己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 四、作业:补充习题相关作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we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