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课程 - 德国概况知识点整理

更新时间:2023-10-05 02: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讲:地理、人口、民族和语言 地理和人口: 德国的位置

面积和人口(人口结构和密度、外国人问题)

德国在欧洲的位置,德国接壤的国家(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瑞士、奥地利、捷克、波兰)

德国的面积和人口(面积:357026平方公里、人口:8250.1万 柏林:338万、人口密度:231人每平方公里)

德国最大的城市(柏林、汉堡、慕尼黑、科隆、法兰克福) 德国的人口密度 德国的人口结构

在德外国人统计(从高到低:土耳其、意大利、南斯拉夫)

德国移民法主要内容(为高级工作移民提供优惠条件、为安全放宽驱逐外国人条件、修改政治避难权、为移民融入德国社会制定了具体措施) 地形、资源和气候:

多元化的德国地形(北部低地、中部山区、西南德梯地、阿尔卑斯山山麓地区、阿尔卑斯山高山区) 贫乏的资源 宜人的气候 德国的气温与降水

德国的象征(国旗:黑红黄 国徽:黑鹰 国鸟:白鹳 国花:蓝色矢车菊) 德国国歌(德意志之歌)

日耳曼人及其语言的形成: 德意志人的祖先——日耳曼人

日耳曼语言的形成与发展(日耳曼语言的形成、日耳曼语言想统一德语的发展) 日耳曼人(东支、西支、北支) 日耳曼语言的形成:

第一阶段:氏族语言,公元前数世纪 第二阶段:部落语言,纪元开始后 第三阶段:部落语言,公元四—五世纪

第四阶段:统一的民族语言,公元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

德语的发展历史(古代高地德语(8-11世纪)、中古高地德语(11-14世纪)、近代德语(始于16世纪))

马丁·路德 《圣经》翻译 统一德语 德语和德语区: 德语区

德语在世界上的地位(德语在世界语言大家庭中的位置、德语的地位和贡献、争取德语在欧盟的地位)

德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德国、奥地利、瑞士、卢森堡)

第二讲: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查理大帝和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 王权与教权的斗争和路德的宗教改革 德意志两强兴起和德意志帝国的成立

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和魏玛共和国的建立 一、 查理大帝和神圣罗马帝国

公元前的日耳曼人

阿尔米纽斯领导的战争(9年) 法兰克王国的建立(486年) 凡尔登条约(843年) 神圣罗马帝国的成立(962年) 二、 王权和教权的斗争和宗教改革

基督教势力的发展

萨利安王朝(1024年-1125年) 卡诺萨的耻辱(1077年) 叙任权之争的结果和影响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517年) 德国农民战争(1524年) 奥克斯堡宗教和约(1555年) 三、 德意志两强的兴起和德意志帝国的成立

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

威斯特伐利亚合约(1648年10月24日) 普奥两强的兴起和法国革命对德国的影响 铁血宰相俾斯麦

四、 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和魏玛共和国的建立

威廉二世的国内及国外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的后果、德国的革命和魏玛共和国的诞生

第三讲:德国的分裂和两个德国的产生

魏玛共和国的危机与纳粹党专制统治的建立(一战后德国的困境:经济困境、政治危机 纳粹党的发展)

希特勒其人和他的思想(极端的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赤裸裸的帝国主义和狂妄的霸权主义、独裁专制和法西斯主义)

第三帝国的覆灭和两个德国的并存(希特勒上台后的内外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对德国的处置、两个德国的出现) 对内政策:发展生产、解决失业 扩军备战、发展军事工业和战争经济 政治上实行恐怖政策 文化上实行法西斯主义 正式将迫害犹太人作为国策

战后对德国的处置(非军事化、非纳粹化、非工业化、民主化)

第四讲:战后德国的分裂、发展与统一 德国的分裂 两个德国的并存 德国的重新统一

统一后的德国——发展与现状

德国的分裂: 四个军事占领区的划分

美英法三占区的形成(美英双占区的建立、马歇尔计划和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形成、西方六国会议和三占区的成立) 西德币值改革和柏林危机 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的成立 两个德国的并存:

为重新成为完全的主权国家而努力 冷战背景下的两个德国

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政治制度和历史简介

德国分裂成为持久局面的原因(苏联欲与联邦德国修好、民主德国经济建设成就惊人、美苏两霸在军事上已形成势均力敌的局面) 德国的重新统一:

德国统一的历史背景和内部因素

德国统一的过程(1989 年11 月 7日:民主德国第一届联合政府提出与联邦德国建立“条约共同体 ” ?? 1989 年11 月28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德国统一的 “十点纲领 ” ?? 1990 年 7 月 1日: “第一个国家条约”生效 ?? 1990 年 9 月12日: “2+4 ”方案的确定,六国外长签署 《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 ?? 1990 年10 月 3日:两德统一条约签订) 统一后的德国:

统一德国的政治和经济状况

实现真正融合尚需时日(德国政府东部地区重建代价高昂,效果不明显;德国东部地区政治制度转型尚未完全结束)

第五讲:德国的政党与社会思潮 政党体制与格局(黑、红、黄、绿) 德国政党的参政 极左和极右政党的兴衰

基民盟(企业家、经理人员、官员、专业人员和农场主等) 基民盟现任党主席默克尔 基社盟(成员和基民盟基本一致) 基社盟现任主席胡贝尔

社民党(工人、职员、知识分子和自由职业者) 社民党现任党主席贝克

自民党(企业主、经理人员、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等,自称代表“中产阶层”) 自民党现任党主席维斯特维勒 绿党(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农民) 绿党现任党主席布迪科弗尔与罗特

左翼党(不是革命党,而是没有党章的抗议党) 左翼党现任党主席拉方丹与比斯基 柏林——帝国大厦:联邦议院所在地

第六讲:德国经济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

1、 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2、 社会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实践 3、 社会市场经济的变形和失效

1、 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1.1 什么是社会市场经济

阿尔弗雷德?缪勒?阿尔马克: “社会市场经济就是把市场自由的原 则与社会平等的原则相结合,以竞争 经济为基础,使自由的创新与社会的 发展相结合。” 1.2 社会市场经济的构成要素

社会市场经济既是一种经济哲学思想、一种经济 理论观点、一套经济政策主张,又是战后联邦德 国实行的现实经济体制。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 下内容: (1)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竞争制度 (2)国家的经济职能作用方式和作用范围 (3)社会保障制度

(4)劳资合作和共同参与制度 (5)收入再分配和财产政策

(1)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竞争制度 私有制是整个社会市场经济的基础,占主体地 位;国有制和合作经济只是必要的补充形式, 所占比例不大。 私人经济的分散决策和市场竞争始终处于优先 地位,国家干预调节只是一种辅助的形式。一 定范围内存在的国有经济与合作经济也必须置 于市场竞争之下。

(2)国家的经济职能作用方式和作用范围 社会市场经济强调需要一个强大主动的国家,原 则上,凡是国家能够比市场机制提供更好服务的 地方,都应让国家积极活动。 除提供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和保护货币稳定外, 国家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建

立竞争制度、维护竞争 秩序和维持社会保障两大领域,包括秩序政策、 竞争政策、社会再分配政策、行情政策等。

(3)社会保障制度 在社会市场经济中,为了减少人们在生存、 生活过程中的个体风险,继续保障他们必要 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实现社会发展的平衡和 安全,由个人、企业和国家共同负担 企业和国家共同负担,建立 了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4)劳资合作和共同参与制度 劳资合作是指工会和雇主协会通过定期协商谈判 方式确定劳资关系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如工资标 准、劳动时间、劳动条件等,政府则处于居间调 解地位。 共同参与制指的是通过国家立法,保障工人参与 企业决策和管理的权力和方式。

(5)收入再分配和财产政策 其政策手段包括各种税收和转移支付对市场 的初次分配进行再分配,以防止过度两极分 化,保障社会低下阶层成员的基本生存、生 活需要。

2、社会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实践 2.1 战后情况及相关举措

地理分区和处置构想 1945年2月举行的雅尔塔会议上,决定由 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 德国必须交付战争赔偿。

二战结束后,美、英、法、苏四大同盟国吸 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制裁不成功的教 训,重在从政治、经济上对德国进行民主改 造,铲除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造成 一个在德国发展民主政治的局面,进而建立 一个健全的 主政 体制 个健全的民主政治体制,使德国 为 个 使德国成为一个 民主、爱好和平的国家。 2.2 “经济奇迹”及其基础

(1)“经济奇迹” 作为西方通常称赞的联邦德国“经济奇迹”时 期,20世纪50年代这10年

中德国工业生产的年平 均增长率高达11.4%,期间发电量增长1.6倍,粗 钢增长1.8倍,车辆增长5.4倍,塑料产量增长6.9 倍,工业总产值从487亿马克增加到1.647亿马克, 增长了2.4倍。同时期国民生产总值也从233亿美 元增加到726亿美元,增长2.1倍。 (2)“经济奇迹”的基础 ? 货币及金融改革 ? 马歇尔计划 ? 社会市场经济的实施 3、社会市场经济的变形和失效——德国病

失业率不断攀升,造成国内有效需求不足。 05年11.2%(西部9.4%,东部17.96%) 06年10.6%(西部8.9%,东部17.0% )

国内需求不振。高税收挫伤了民众消费的热情, 私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渐薄弱。 生产成本上升,产品竞争力下降。 欧盟国家平均:22.7欧元/小时 成员平均:4.21欧元/小时 德国:26.54欧元/小时

在企业设备利用不足的情况下,投资率处于停 滞状态。

德国东部地区增装率低于西部地区增长率, 成为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 建筑业长期出现严重危机,每年以1%的速度 下滑。

第七讲:德国的教育

基础教育:小学——愉快教育、中学——定向分流 职业教育:双轨制 业余教育

高等教育——宽进严出 2003年培训职业排名(男性):

?? 机动车机电技术 电工-能源-建筑技术 ?? 卫生、采暖及空调 技术设备 ?? 绘画及油漆 ?? 零售商务 ?? 厨师 ?? 金属加工 ?? 木匠 ??批发及外贸商务 ?? 机电技术

2003年培训职业排名(女性):

?? 办公室职员 ?? 医生助手 ?? 零售业营业员 ?? 牙医专业职员 ?? 美容理发 ?? 工业职员 ?? 食品店专业售货员?? 办公室联络文员 ?? 银行职员 ?? 酒店职员 德国高校统计: 总数:368 所 ?? 综合大学:127 所 ?? 应用科学大学:186 所 ?? 艺术学院与音乐学院:55 所

第九讲:德国的宗教、民族特性与节日 德国的宗教 德国的民族特性 德国的节日

德国的宗教(基督教在德国、宗教团体、教会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教会和宗教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德国基督教人口(罗马天主教:25 684 890 人 ?福音新教:25 385 618 人) 德国的宗教组织

两大基督教团体– 福音新教教会 – 天主教会 ?? 其他宗教组织 – 自由教会 – 犹太教 – 伊斯兰教 – 佛教等 教会与国家关系发展历史: 中世纪:政教合一

16世纪20年代宗教改革后:宗教二元化,罗马天主教势力削弱

双方发展关系非常有利于各自的国家利益:

两国在经济领域有多方面的互补性,在经济上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 两国都互相支持国家的统一 中国方面

致力于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因此力求与经济发达、科技先进、对国际事务与中国有许多相似或相近看法的德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德国方面

借重中国的政治大国地位,争取成为世界政治 大国,同时希望与中国共同推进多元化。 希望从中国庞大市场和日益强大的经济力量中 为德国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在发展欧盟与中国的关系上突出主导作用,凸 现德国在发展对华关系上的独特影响。 两国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人权问题。德国一方面由于自己的历史污点,一 方面也试图显示自己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因此 在把人权作为外交工具方面显得特别积极。

西藏问题。基于其对历史的无知和根深蒂固的偏 见。 “藏独 ”分子年年都到德国活动,达赖也和许 多德国官员甚至个别内阁成员保持联系。

台湾问题。主要还是经济问题,而不像美日等那 样有政治图谋。德国不断扩大对台贸易,议员和 官员频频跑到台湾访问,对中德关系带来某些消 极影响

德国基督教传教团在近代中国的活动

德国天主教传教士来中国活动时间较晚,且直到1890年止处于法国保护下。 传教团的主要活动

开办学校,引进西方近代教育体制,有助于中国社会的文明和开放 建立医疗机构,西医和西药的实际应用,对消除迷信和愚昧有积极意义。 俾斯麦执政时期的德国对华政策:

总的目标:在中国谋求经济扩张,通过自由贸易而不是通过武力来争夺市场 扩大德国在中国的经济利益

谋求一个 “海军据点 ”,保护远东贸易,造成威慑作用

支持洋务派的自强运动,扩大德国军火对中国出口,对中国军事产生影响 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采取符合德国利益又不与其他大国对抗的行动 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 与胶州湾事件:

胶州湾事件的背景:威廉二世 “世界政策”争 夺世界霸权,中国 “甲午战争”失败国力衰弱 导火线:1897年10月7日“巨野教案” 《胶澳租界条约》1989年3月6日,内容: 德国租界胶州湾,租期99年

德军在胶州湾沿岸100里内可自由通行

德国获得修筑胶济铁路权、铁路沿线30里内地 区开矿权 近代中德军事关系:

19世纪7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向德国 陆 军 学 习 。

1873年,清政府兵部在奏折中称: “今泰西陆军之强 今泰西陆军之强 首推德 ”。德国军人纷纷来华,清政府也派遣中国人 去德国学习军事

李鸿章的北洋水师 北洋水师的“洋员” 张之洞的自强军 八国联军侵华

德国在八国联军中的行为 辛丑条约——1901年9月 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门户开放政策与德国对华政策的变化

门户开放政策: 1899年美国提出,实质是在维护列强在华特权的基础上,缓和各国互相争夺的矛盾,以机会均等、利益均沾为原则,使美国在与各国的争夺中,保持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的自由开放地位。

德国态度:原则认可。1898年开放青岛港

德国的 “和解政策 ”:在贸易、文化方面加强对中国势力的扩张,培养政治高层的亲 德势力,缓和与当地中国民众的矛盾 20世纪初的德国对华文化政策

20世纪初,德国对华政策中的文化政策开始成为德国势力在中国扩张的一个重点。重要实施手段是在建立学校。

第一, 建立进行普通教育的中小学,由在中国的德国传教团开办,目的是传授德语基础知

识及文化。

第二, 筹办中等及高等专科学校,由政府出面或者参与,目的是培养传播德国科技文化的

知识精英。

德国对辛亥革命的态度

扶持袁世凯上台 一次大战时的中德关系

北洋政府的对德政策以美日等国的意志为转移

1914 年 8月一战爆发,德国主动提出就归还胶州湾问题与中国谈判,但未果 1914 年 8 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

1915 年11月,袁世凯考虑参战,与协约国代表秘密谈判,受到日本阻挠未果 1917 年 2 月 3日,美德断交,并鼓动中国追随其对德政策。日本亦表示支持

中德断交

1917年3月14日, 北京政府宣布对德 断交,正式收回汉 口、天津德国租 界,停付德国战争 赔款和欠款 孙中山南方政府与德国

第一阶段:1917 年 3月至1921 年 5月,反对对 德宣战,意图借德国之力推翻段祺瑞北洋政府

第二阶段:1921 年 6月至1922 年 5月,争取德 国的外交承认,希望与德、俄建立三国同盟

第三阶段:1922 年 6月至1925年,放弃三国 同盟的想法,加强与德、俄的双边关系。最终弃德联俄。 1919年巴黎和约 《中德协约》的签订

1919年9月15日,北洋政府宣布结束对德战争状态。

1920年7月,德国政府代表卜尔熙来华,就双方关系正常化与中国政府进行谈判。 1921年5月20日卜尔熙与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颜惠庆签订《中德协约》,两国恢复外交关系。

《中德协约》的积极意义

德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外交孤立,逐步与其他 交战国恢复正常关系,重返中国这个大市场,并在文化领域恢复影响。中国人开始将德国与其他在中国仍享有特权的外国加以区别,德国形象得 在中国仍享有特权的外国加以区别,德国形象得 到了一些改变,在中国有了更多的外交活动的空间。 ??

是近代以来中国与列强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不仅增加了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信心和勇气,而且也为此创立了一个范例。与德国建立平等关系后,有利于中国引进德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 魏玛德国政府的对华政策

背景:德国丧失了在中国的一切特权,要在平等关系的基础上扩大在中国的影响、争取获得更大的利益

特点:在放弃直接谋求政治目的的同时,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及文化关系。在承认南京政府后,德国在华活动的近期目标是,通过签订条约,保证德 在华活动的近期目标是,通过签订条约,保证德国在中国继续保持贸易上的最惠国地位,同时通 过参加向中国提供国际贷款的方法,扩大德国在中国经济建设方面的影响。 回到殖民者年代的企图:

1926 年 9月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并企图再此基础上加入 《华盛顿条约 》,目的是在对华 ,政策上取得条约国完全同等的权利。

德国的企图遭到中国的反对。中方指出,相对 《中德协约 》而言,德国企图入盟是明显的倒退,它将影响中德关系。在这一问题上,中国南、北两政府出现了少有的一 题上,中国南、北两政府出现了少有的一 致。 南京政府与德国军事顾问团

德国对中国的军事帮助和抗日战争 纳粹德国的对日对华政策目标 希特勒远东政策的变化:

继续实行魏玛政府时期的远东政策,经济上加强与中国的关系,政治上亲日 选择日本作为同盟者,但同时尽可能维持与中国良好的传统关系 与日本结盟,最终被迫完全放弃中国 二次大战后的中德关系: 中国与民主德国: 1949年建交 ??

50 -70年代:受中苏交恶影响,陷入僵局 80年代:中苏关系解冻,两国关系好转 中国与联邦德国:

50 -60年代: “哈尔斯坦主义 ”,冻结状态,仅有经贸往来和民间交往 70年代: “新东方政策 ” ,1972 年10月建交 中德关系的发展 80年代后:互访频繁

89年北京政治风波后:联邦德国参加对华制裁,关系下降

93年德国政府不批准向台出售潜艇,两国关系出现积极发展势头,1995年全面发展 1996年德国议会通过改善西藏人权状况 ” 的 反华决议,两国关系受到严重干扰 1998 年10月后:施罗德六次访华 中德关系获得高度发展的原因: 两国之间没有历史问题和根本利害冲突

双方发展关系非常有利于各自的国家利益:

两国在经济领域有多方面的互补性,在经济上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 两国都互相支持国家的统一 中国方面

致力于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因此力求与经济发达、科技先进、对国际事务与中国有许多相似或相近看法的德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德国方面

借重中国的政治大国地位,争取成为世界政治 大国,同时希望与中国共同推进多元化。 希望从中国庞大市场和日益强大的经济力量中 为德国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在发展欧盟与中国的关系上突出主导作用,凸 现德国在发展对华关系上的独特影响。 两国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人权问题。德国一方面由于自己的历史污点,一 方面也试图显示自己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因此 在把人权作为外交工具方面显得特别积极。

西藏问题。基于其对历史的无知和根深蒂固的偏 见。 “藏独 ”分子年年都到德国活动,达赖也和许 多德国官员甚至个别内阁成员保持联系。

台湾问题。主要还是经济问题,而不像美日等那 样有政治图谋。德国不断扩大对台贸易,议员和 官员频频跑到台湾访问,对中德关系带来某些消 极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w8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