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校史

更新时间:2024-01-03 22:3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南大校史论文

题目论南京大学校训演变与其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 作者帖鑫 指导老师唐建 系别匡亚明学院 学号 151242040 完成时间 12月10日

摘要

南京大学是拥有百年历史的悠久名校,其校训必然承载着南大人特有精神和价值取向。更是表达了每一代南大学子渴望通过一己之力去改变社会或是向社会传递正能量的诉求。

随着历史的延续,南大校训也在发生着改变。本文就是希望通过对南

大校训以及校史的分析。从而寻找到校训和南大历史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从这些联系中寻求对新时代南京大学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校训校史联系启示

1

目录

1 南京大学校训校史的阐述

1.1南大校训的演变………………………………………………………..........2 1.2南大校史的具体内容………………………………………………………..3 2.校训的理解

2.1不同时期校训所传递的内涵……..…..…………………………………3 2.2 各时期校训的异同点……………………………………………………….5 3.校训与校史所带来的启示

3.1 南大校训与校史之间的深刻联系…………………………………….6 3.2 校训和历史的借鉴对新时代的指导…………………..…………….9

1 南京大学校训校史的阐述

1.1南大校训的演变

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所大学的灵魂便在于创新的...........意识,自由的思想,科学与人文传统等等。这些都是一所高等学府的精神支柱。不同的大学有着不同的校训,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大学其校训亦会有所不同。

南京大学的校训演变主要分为四个过程。 (1)

两江师范学堂时期:由当时的两江师范监督李瑞清先生提出的:“嚼得菜根,

2

做得大事”。

(2)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时期:建校伊始,经过全体师生的广泛讨论,最后由南京高等师范学院的创办人兼校长江谦先生确定以“诚”字为校训。

(3)

东南大学时期:校长郭秉文先生继承和发展了江谦的教育主张,以诚为训,以德为高。并由此提出新的校训“止于至善”。

(4)

中央大学时期:校长罗家伦先生在就职后的第一次全校集会上,发表了《中央大学之使命》的演讲,宣布治校方略,并且提出将“诚朴雄伟”作为校训。

(5)

解放后南京大学时期:2000年,南京大学在筹备百年校庆过程中,广大师生建议学校在百年校庆之际确立南京大学新的校训。为了进一步弘扬南大优良传统与校风,南大决定进行校训的征集工作。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遴选比较,学校决定将“诚朴雄伟,励学敦行”作为南京大学新的校训。

1.2南大校史的具体内容

南京大学拥有两个源头:其一是两江师范学堂,另一个是金陵大学。

两江师范学堂的前身是1902年筹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即肇始于此。期间迭经变革,先后更名为两江师范学堂(1906)、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4)、国立东南大学(1921)、第四中山大学(1927)、江苏大学(1927)和国立中央大学(1928),自1949年解放后定名为南京大学,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金陵大学堂成立于1910年,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888年由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汇文书院。金陵大学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会大学之一,1951年由政府接办,又并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改建为公立金陵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南京大学的工、农、师范等学院及相关系科独立,同时并入金陵大学的文、理学院,仍名南京大学。

3

2.校训的理解

2.1不同时期校训所传递的内涵

自最早的“嚼的菜根,做的大事”的校训,我们可以看出校长李瑞清先生对于学子极高的要求与期望。正如先生自己在文章中所说:“故中国之言文学者,必数东南。..............今学校肄业士,非诸先生子弟,即乡里后学,愿毋忘其先,溺于旧闻,一志力学,为.....................................中国之培根、笛卡儿耶?廓美纽司耶?陆克、谦谟耶?非希、威尔孟耶?国且赖之矣。”......................................“嚼的菜根”是指能够忍受旁人所无法忍受的辛苦,在生活之上不求奢华,力求质朴节俭。以此来锻炼自己的心性,磨练自身的意志,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做的大事”打下坚实的基础。

校长江谦先生提出以“诚”为校训,这是对于学生品格的要求。《孟子》中有言:“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中庸》中亦有论述:“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质之终始,无诚不物。” 便是肯定了“诚”这一精神实体化生万物的作用。唐代学者李翱更是将“诚”视为“圣人之性”,是至静至灵寂然不动的精神。

理学家朱熹对于“诚”的解释是“诚者,真实无妄之谓”。想来江先生所想与朱熹亦有共通之处。便是要求学子修身养德,做到为人坦荡。勇于说出真话,实事求是,反对虚伪与狡诈。

郭秉文先生提出的“止于至善”,谓处于完美的境界。朱熹的解释是:“止者,必至于是而不牵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亲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

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若是上升到人性的层面便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从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

4

可以明显地看出“止于至善”的校训依旧是对学生品行的规范。但是这样的要求显得

更加苛刻而难以做到了。这正是体现出了校长郭秉文先生对于学子的殷殷期盼 罗家伦先生的“诚朴雄伟”四字因与南京大学现如今的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有重叠,便不加赘述。其内涵的解释便合并在一起。 现对这八字一一进行论述:

“诚”对待学问要有诚意,不可怀有借助学问攀上高枝之念。 “朴”即朴实,简朴之意,这是对于生活作风上的要求。

“雄”即大雄无畏之意,需改变中国人骨子里由于封建残留所余下的一种奴性。破除

柔弱萎靡的风气,真正做到一种大无畏的气概。

“伟”乃是伟大崇高的意思,这便是要求学子要胸怀宽广,不可心存门户之见,故步

自封。

“励学”乃是劝勉学子以学位为重,坚持勤奋学习。

“敦行”源于《礼记》“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这意味着要坚守良

好的品行,不懈怠。做到这一点方能是成为君子的重要条件。

2.2 各时期校训的异同点

由以上的校训内涵阐释可以看出,从两江师范学堂到今日的南京大学历经清末明初,

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新中国成立直至今日,随着政权交替,社会背景的演变,教育政策的改变,校名更迭,校址一迁再迁。然而“诚朴”之风一直贯穿其中。从“嚼得菜根,做的大事”到“诚朴雄伟,励学敦行”,校训制定皆涉及“诚朴”二字,而且都是以“诚”为根本与核心。、

但是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又融入了其时代具有的特色。李瑞清先生乃是因为有感于当

时的奢靡浮躁之风,希望学生能做到“诚恳待人,俭朴立世”;江谦校长是响应当

5

时教育部的号召,将“诚”解释为“有信心,有信力,信心为体,信力为用”;校长郭秉文先生视“诚”为德育,智育,体育之本,要求师生“至诚”以“止于至善”;罗家伦先生为正中央大学的学风,将“诚”指向对学问的诚意,对使命的诚意;而在新时期蒋树声校长解释更具有深远的意义“基本的道德修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勤奋的治学态度。”

3.校训与校史所带来的启示

3.1 南大校训与校史之间的深刻联系

(1)南大前身三江师范学堂诞生的背景是中国大地饱受列强侵略,封建教育制度日益空疏腐败,官私学教师不学无术,世风日下。有识之士渴望“御外侮,求变革,变科举,兴学堂”。

无疑李瑞清先生是一位伟大而无私的教育家,他始终坚持着“淡泊名利办教育,嚼得菜根做大事”的理念。这种理念也是他所希望传递给当时学堂弟子的。在那个历史时期,这短短八字的校训指引着学子们洁身自好,磨练心性。同时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拯救国家与民族于危难之间。可以说这是李先生结合了当时社会的困境提出的具有着深远意义的思想。

这一校训无疑也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两江师范学堂教师淡泊名利,以诚治教;学生俭朴立世,老实求学。其面貌也焕然一新。并且培养出了大批学者,如国学大师胡小石等等。

(2)随着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国教育也崭新出全新的面貌。孙中山先生说过:“欲四万万人皆得到教育,必倚重师范。”为了确立资产阶级新教育,教育界展开了对清末教育的改革。南京高等师范学院正是诞生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民国伊始,人心思治,办学之风盛行。江谦校长接受任命,在两江旧址重建南高

6

师。“为同种之学校,又为同等之教育,教育目的也相同”,当时教育部确定“诚”为师范学校的校训。

《中庸》有言:“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这是诚之古意。江谦先生将其引申为:训育,

智育,体育。

当时的教育理念很大程度上还受着中国古代封建思想的束缚,但是江谦先生敢于破旧推新。

提出了与现代教育理念极其相似的思想。可以说这种思想是超越了当时历史的。

以“诚”为核心的校训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当时的南高师学子们。正如张其昀先生在《南高的

学风》中写道:“南高学校生活确实是整个的。教授和同学的努力好像有完全的协调,有深切的内心统一。”陈训慈先生在《南高小史》中也写道:“略以言当时共通之佳风,曰诚,曰爱,曰勤,曰俭”这些都是当时南高师学风真实的写照。

(3)五四运动前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着较大的变化。中国教育开始学习欧美。独立与合并

的争论愈演愈烈。当时担任南高师的校长郭秉文先生力主合并。在郭先生的眼中:在综合性的大学里,学科交叉和知识互补,是有利于真正师资的培养的。所以先生在一次报告中呼吁“增设大学刻不容缓”。

在此基础之上国立东南大学诞生。郭秉文先生之后便提出了“止于至善”的校训。

《礼记大学》开篇即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大学之要,诚意而已。诚意至极,止于至善而已矣。”所以“止于至善”是诚的最终目的。

在这一校训的指导之下,五四运动到来之际,国立东南大学校园思想活跃,学者敢于挑战权

威。

同时在“止于至善”的基础之上,郭校长为了防止出现崇尚空谈,放弃学业的现象出现。提

出了“钟山之崇高,玄武之恬静,大江之雄毅”的要求,并且希望学生能做到“唯真是求,唯美力修”。

正如梁实秋先生这样写道:东南大学这里的学生没有上海的浮华气,没有北京的官僚气,很

7

似清华学生的活泼质朴。

(4)1928年起,国立东南大学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经过数次的更换校长历经整顿,直至罗

家伦先生临危受命出任校长,并由此提出了“诚朴雄伟”四字校训。

当时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中大又饱受学潮和易长风波之苦。张其昀先生如斯评价:“中

央大学的学风比起南高师时代差得远了,现在的学生既缺乏良师,又缺乏益友,其实谈不上学风”。

而罗校长正是在这样一个南大历史上的转折点出现并且挽救了这所悠久的高等学府。罗先生

将办理大学视为要认清和负起大学对于民族的使命,由一校之风,移全国之风。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犯我国疆土,国难愈发深重。在此背景之下,罗校长在就职演说之上提出将大学教育与民族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学子做到“诚朴雄伟”四字。

显然校长的努力收到了回报,动荡的中大终于安定下来,不像前几年的干戈纷扰了。呈现出群英荟萃,学术欣欣向荣的面貌。可以说这也是贯穿南大历史始终的“诚”字校训的回归

(5)新时期的南大在一个相当稳定且相较自由的学术氛围之中稳步发展。作为全国领先的高等学府。南大是在不断变革和创新之中力求突破的。正如蒋树声校长在征集新校训之时提出的一条基本原则:面向未来,与时俱进。

南大近年来实施的三三制改革,培养拔尖人才计划,悦读经典计划等等,都离我们现在的

南大学子极为相近。

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变革并没有脱离“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的指引。南大一直在努力

达到世界一流名校的水平。

如何在这股浪潮之中坚守住百年南大独特的精神特质,就需要这八字箴言时刻提醒着我们南大学子要端正坚实,朴厚诚恳,以及养成勤奋创新,严谨治学的求知

8

态度。

3.2 校训和对历史的借鉴对于新时代的指导

在这个尔虞我诈的社会,是极其需要诚信来填补道德上的空缺。而我南京大学极具长远的眼光,一直将“诚”作为育人的首要任务,开创了独具特色的百年“诚朴”之风。在新时代中,校训中“诚朴”的内涵也将进一步丰富,包括了个人荣誉,社会规范,科研成果性质等等。尤其在这剽窃造假横行的时代,更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和治学态度。拒绝粗制滥造和蓄意造作。抵制学术上的腐败,弘扬社会的正能量,讲究“以德治学”。并希望一次去感染整个社会。宣扬学术正气,以优秀的学术成果和人才服务整个社会。

诚朴之风,南大百年一以贯之。在新时期这些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更应该留存下来,并不断指引后辈的南大人。

不同的历史时期,诞生了不同的校训。可以说南大的校训是南大发展历程的一种精神上的诠释。也可以说南大的校训指引并推动了南大历史的发展。

新时期南大的八字校训是不会又较大变动的了,这也是南大此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决定的。但是这“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八个字并不是一尘不变的。我们需要不断丰富她的内涵,就好像每个南大人都会在校史之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遥想先辈们不断为南大添砖加瓦,方有现在的规模。他们为我们留下了精神与物质财富。在继承的同时,我们所需要的是向前看。让这一切的一切都转化为南大发展的强有力的动力吧!

9

参考文献

【1】陈寅恪《王国维纪念碑铭》 【2】罗家伦《中央大学之使命》 【3】《永恒的魅力》 【4】《南大逸事》

【5】李瑞清《清道人遗集》 【6】孟子《孟子离娄上》 【7】《礼记中庸》 【8】李翱《复性书》 【9】朱熹《朱子语类》 【10】朱熹《大学章句》

【11】孙中山《在广东女子师范第二校的演说》 【12】张其昀《南高的学风》 【13】陈训慈《南高小史》 【14】《礼记大学》 【15】梁实秋《南游杂记》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vw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