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 第1课 导学案

更新时间:2024-03-19 13:0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恩施高中·2013级·历史·导学案·高二上…必修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框架】用“一、二、三、四”巧记“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难点释疑】

一、“百家争鸣”的含义及出现背景

1.百家争鸣的含义:春秋战国时期学者和不同思想学派围绕自然、社会和人生等问题互相诘难、批驳的局面。 2.时代背景:________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春秋战国)

(1)政治经济变动:分封制、井田制瓦解。

(2)社会基础:________阶层的活跃并受到诸侯国的重用。(士)

(3)文化基础:出现________,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教育和学术下移。(私人讲学) 应用思考:战乱纷争的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文化领域的“百家争鸣”局面?

提示:原因在于这一时期根本的时代特征是封建制取代了奴隶制。新兴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解放,剧烈的社会变革及频繁的民族交往为文化自家争鸣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3.如何评价孔子的“仁”、“礼”思想?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但是孔子主张的“仁”是有阶级差别的仁爱,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孔子主张的“礼”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但“礼”实质是维护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 (3)“仁”和“礼”的关系:孔子思想中“仁”和“礼”关系密切。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遵守礼制。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求仁的境界。 4. 孔子的“仁”和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区别?

孔子的“仁”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宣扬奴隶主的“爱人”,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孟子的“仁政”思想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主张爱惜民力,正确认识君民关系,建立和谐的封建统治秩序,更好地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特别提示: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对与孔子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5. 如何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及其体现的人文精神?

(1)思想体系:①孔子的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思想核心是“仁”和“礼”。②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这是其“仁”的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③他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资格,这是其“仁”的思想在教育方面的体现。④他主张“克己复礼”,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保证“礼”。⑤主张“中庸”,通过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保持“仁”的常态化。

(2)体现的人文精神:①“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②“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③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④“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有利于保证教育的发展,推动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特别提示:孔子思想蕴含着古朴的人文精神,其和谐、民本、教育思想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6. 如何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第1页 共4页

恩施高中·2013级·历史·导学案·高二上…必修三

(1)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荣,为当时中国社会变革、转型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

(2)奠定中国后世两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础,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重要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提供了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3)彰显了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对提高民族素质十分有益,而且传到了邻国以至西方,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尤其是孔子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和“和谐”思想,更是为世界人民所景仰和推崇。

特别提示:诸子百家思想虽然打上了深深的时代和阶级烙印,但诸子百家思想在今天依然大放光彩:儒家的“仁政”——今天的“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今天的“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墨家的兼爱、非攻——今天的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因此,对待诸子百家思想的正确做法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7. 百家争鸣的焦点问题有哪些?

方法点拨:百家争鸣的焦点问题要从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归纳分析。

精讲阐释: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阶层立场围绕自然、社会和人生等问题进行了争鸣。 (1)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

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及法家认为 “人性恶”。 (2)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①关于普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孔子提出“爱人”的主张;墨子提出“兼相爱”的观点。

②关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孟子从“人性善”的理论出发,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从“人性恶”的理论出发,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3)人与自然的关系怎样? 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老子认为万物之源的“道”是不可认识;人应顺应自然。 (4)如何治国? 孔子主张“德治”; 孟子主张“仁政”; 荀子用“仁义”“王道”施政;法家实行“法治”; 老子采取“无为而治”; 墨子提出“兼爱”与“尚贤”。 【误区警示】

(1)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但不是简单地继承,而是提出了“仁政”思想,将孔子“仁”的学说扩展到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施政思想。

(2)儒家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民本”思想有本质的不同。现代的“民本”思想含有民主、自由、平等、公平的原则,而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只是为统治者服务,绝无现代“民主”思想意识。 【课后检测】

一、选择题20道,每道4分,主观题1道,20分,共计100分)

1.在世界文明的“轴心时代”(公元前6一前3世纪),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2.杨绛在其著作《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中说,“孔子出门必坐车”。孔子的这一行为最能体现儒家思想中的

A.礼 B.仁 C.中庸 D.德治

3.“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4.“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第2页 共4页

恩施高中·2013级·历史·导学案·高二上…必修三

5.孔子看到鲁国季氏举行家宴却用了天子一级规格的乐舞,愤慨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说明孔子主张 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

C.为政以德 D.克己复礼 6.《中华文化史》把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总体特征各用一个词来概括。下列四词即是对当时四个学派的总体特征的概括,其中属于儒家思想的总体特征的是

A.超逸 B.冷峻 C.敦厚 D.谨严

7.西方园林体现人工美,布局对称、规则、严谨;中国园林追求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下列与中国园林体现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A.万物皆备于我 B.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D.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8.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9.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10.《道德经》载:“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C.主张统治者清静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11.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A.人的平等权利 B.人的善良本性 C.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 D.人的自由平等

1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民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13.“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厚德之不足以止乱。”下列观点中,与该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B.“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 C.“权者,君之所独制也,人主失守则危”

D.“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14.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把握“礼”,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A.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

C.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 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的社会

15.“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众人,那么,他得到的答案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C.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D.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第3页 共4页

恩施高中·2013级·历史·导学案·高二上…必修三

16.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材料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礼治” B.“仁爱” C.“仁政” D.“兼爱” 17.(2014·广东东莞模拟)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道,“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这反映出荀子主张

A.“以德服人” B.“性本恶” C.“施仁政于民” D.“性本善”

18.李白傲睨权贵,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声。他一生狂放不羁,隐逸行乐,其人生价值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

A.孔孟之道的影响 B.老庄哲学的影响 C.韩非思想的影响 D.墨家学说的影响 19.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

A.“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B.“弱者,道之用” 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20.“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下列言论中,与该观点同属一个学派的是

A.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B.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D.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班级 姓名 得分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A 11 C 2 A 12 D 3 B 13 C 4 C 14 A 5 D 15 C 6 C 16 C 7 C 17 A 8 B 18 B 9 B 19 D 10 C 20 A 21.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6分)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8分) 21(1)根本:孝悌。(2分)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4分)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6分)

(3)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8分)

第4页 共4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vt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