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刺绣艺术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6-27 22: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中国刺绣的发展轨迹及现状

周代《礼记·祭义篇》中说“古代天子诸侯都有公室养蚕。蚕熟,献茧缫丝,把它们染成红、绿、玄、黄等色,以为“黼黻文章”,即用不同色彩的丝线,在礼服上刺绣成各种图案。据《辞海》,“黼”字解释为在古代礼服上绣半黑半白的花纹;“黻”字解释为在古代礼服上绣半青半黑的花纹。至于“文章”两个字,在古汉语中,用青、红两色线绣称之“文”,用红、白两色线绣称之为“章”。实际上,“文章”二字古意为申绣,后来转义喻文。 “文”的另外一个意义是指画,同“纹”。《礼记·月令篇》说“文绣有恒”,据注释“文,是指画,古代祭祀的礼服上衣是画的,下裳是绣的”。总之一句话,刺绣发源很早,古已有之。商代已有专门的纺织业和缝纫工业。丝织品受王室重视,商王室设专管蚕事的文官《女蚕》。 刺绣最起初的形式是锁绣,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刺绣要数荆州战国楚墓出土的“龙凤虎纹绣罗”了。这是一幅罗地上用锁绣法表现的作品,保存完好。在稍后的汉墓出土文物中,绣品更多了,如马王堆西汉文物中就有绣花绢绵袍、黄绣花袍、红菱纹罗绣花袍等;甘肃武威东汉墓出土一幅绢地刺绣,所用绣线极细,是前所未有的;汉代王充襄邑地方织锦,没有一个妇女手不巧的,眼睛看著,手里活就出来了,看来一点也未夸张。汉代的刺绣,大部分是锁绣(即辫绣),当然也有少数物品是平绣。

一、战国时代刺绣

战国时代的刺绣目前留存的实物较多。以湖南湖北楚墓出土地为主。观其针

法,多用辫子股针法(即锁绣 )绣成于帛和罗上,针脚整齐,并且不加画填彩,配色清雅,线条流畅,将龙游凤舞,猛虎瑞兽表现得自然生动,活泼有力,充分显示出战国刺绣艺术之成就。刺绣工艺进入成熟阶段,成品达到实用性与装饰性高度合一。 这些绣品图案主要是龙、凤、虎等或与神话、信仰有关的动物猛兽。图案结构非常

严谨,有明确的几何布局,如对凤、对龙纹、飞凤纹、龙凤虎纹、花草纹等,手法上浪漫地将动植物形象结合在一起,穿插蟠叠,刺绣形象细长清晰,留白较多,对比强烈的色彩,刚柔曲直的线条,壮丽雄魄的风格是战国时期刺绣纹样的重要特征。

战国浅黄绢刺绣对凤对龙纹面衾

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湖北荆州博物馆藏

以锁绣在白色罗上绣成。绣线有红棕、黄绿、土黄、橘红、黑灰等。绣地轻薄,绣工精细,锁扣较长。纹样为龙、凤、虎和花卉。凤鸟纹具颇具特色,与同时期漆器上的凤纹风格相近。虎纹以土红和黑色相间,动感十足。

战国浅黄绢刺绣蟠龙飞凤纹面衾

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湖北荆州博物馆藏

这是最具战国楚风特点的一件面衾。经拼合复原后,图案精美。锁绣针法发挥到了极致,凤冠凤翅以单行锁绣铺列,其他地方则用深浅色满铺针法。色彩有

棕红、深红、土黄、浅黄。 神奇浪漫的楚汉刺绣

二、汉代刺绣

汉代,刺绣开始展露艺术之美。因为经济繁荣,百业兴盛,丝织造业尤称发达;又当社会富豪崛起,形成新消费阶层,刺绣供需应运而兴,不仅已成民间崇尚广用的服饰,手工刺绣制作也迈向专业化,尤其技艺突飞猛进。从出土实物看,绣工精巧,图案多样,呈现繁美缛丽的景象,堪称为这项民族工艺奠定优秀的传统。

汉代王充《论衡》记有“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足以说明当时刺绣技艺和生产的普及。因为刺绣工艺的成熟,汉代已经在无形中开始区分使用刺绣的人群等

级和种类,刺绣虽然是在劳动中由劳动人民创作产生,但是绝大部分的劳动人民是享用不起高档丝织刺绣品的。普通的劳动人民只能在生活中用简单的刺绣工艺来点缀服饰鞋帽等实用品。 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刺绣残片,它们虽已在地下埋藏了几千年,但出土时仍然精美绝伦,配色、针工都运用得恰到好处,让我们这些现代的绣工们都汗颜。汉代的刺绣工

艺在山东一带也很发达,并早已成为民间妇女的普遍劳动。而四川成都的蜀绣在汉代也很精美。由此可见刺绣工艺在汉代就已经很普及了。

物品名称:长寿绣 织绣年代:西汉

材料:绢

出土时期:1971年

出土地点: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 收藏地: 介绍:

长寿绣是以茱萸纹、如意云纹为主,气势磅礴、粗犷。此幅绣地为绢,在绢地上用四种丝线绣制而成,针法为锁绣法、线条流畅、绣工细密、针脚整齐为当时一种流行的高级绣品。绢面上 10 余朵花穗状的流云分别用浅棕红、紫灰和橄榄绿丝线绣成,流云间穿插着深绿的云纹。代表“长寿”之寓意,因此称其为“长寿绣”。史书记载,汉代像长寿绣这类高档精细的刺绣品,一匹价值 2 万钱。汉代黄金 1 斤值万钱, 2 万钱就是 2 斤黄金,可见刺绣在汉代的确是价比黄金。 物品名称:信期绣 织绣年代:罗 材料:绢

出土时期:1982年

出土地点: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 收藏地: 介绍:

“信期绣”绣品的图案中有云彩、花草、写意的燕子,使人联想到明媚的春光和万物的生长,表达了汉人祈求幸福生活与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信期绣”线条细密,轻云舒展,枝蔓

卷草,连绵不断,很有后世缠枝花纹的艺术风格。“信期绣”纹饰中的长尾小鸟,似

燕,燕为定期南迁北归的候鸟,汉代,家燕的别称就是“信期”,这样就和“信期”之词发生了关联,因此命名。 物品名称:乘云绣 织绣年代:西汉 材料:

出土时期:1971年

出土地点: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 收藏地: 介绍:

乘云绣主要是以五彩祥云变幻造型为饰,因而得名"乘云绣",寓意宝贵吉祥。 汉代王充《论衡》记有\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足以说明当时刺绣技艺和生产的普及。汉代刺绣的针法,主要是运用辫子绣,它是以丝线圈套连接而成的,可以单向锁绣表现轮廓,也可以圈排、并排锁绣成面饰。这种针法圈套浮线短,所以它坚实耐用,是实用型的主要针法。辫子绣以长寿绣、信期绣、乘云绣为代表,表现龙纹与云纹、凤纹与云结合。它在汉代一直占着主导地位。 物品名称:朱色菱纹罗手套 织绣年代:西汉 材料:罗、绢 出土时期:1971年

出土地点: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 收藏地: 介绍:

朱红、浅棕、深绿、鹅黄等各色丝线绣出的穗

状流云和卷枝花草的“信期绣”绢手套, 直筒露指式。其掌面为菱纹罗,指部和腕部均用绢,掌的上下两侧各饰“千金”绦一周。根据古墓出土的帛画和刺 绣品等实物可推知,刺绣工艺在距今三四千年以前的汉代就已经非常发达了。汉代在陕西西安已有专门生产高档丝织刺绣品的地方——“东织室”、“西织室”。

这些高档丝织刺绣品是专门供皇室贵族所享用的。由此可以看出刺绣工艺虽在劳动中产生,但早期布衣百姓是穿不起刺绣丝织品的。

这里展出了长沙烈士公园战国楚墓出土的龙凤纹刺绣图片和马王堆出土的西汉长沙国的信期纹、茱萸纹、长寿纹、乘云纹等绣品。它们都具有浓烈的湘楚文化特征。图案写实与变体共存,龙形与凤纹交织,奔腾翻卷,呈现出巫神文化中天地交融、人神凝聚,浪漫神奇的时代画卷。工艺上以铺绒、辫子股针法为主,针脚整齐,排列均匀,纹理宛转自如,色线 多以朱红、绛红、秋香、藏蓝为主,即华美富丽,又丰富协调。其高度发展的技艺水平也为今人所折服。湖湘地区出土的楚汉刺绣充分说明了它不可移易的特定地域性,这种远古的本土刺绣艺术,乃是湘绣的历史渊源。

据《拾贵记》,三国时,吴主孙权常把魏、蜀未能平定,在军旅作战之际,

总希望得到一个善于作画的人,可以把山川地势、行兵布阵的图象画下来,丞相赵达有一个极善绘画,巧思无双,能在纤纤玉指间以彩丝织出云霞、龙蛇花纹的锦缎的妹妹。赵达就将他的妹妹引进给孙权,称为赵夫人。孙权让她画九州、江湖、平地与山岳的形势,赵夫人说:“丹青之色,甚易歇灭,不可久,妾能刺绣,作列国方帛之上,可以五皇、河海、城邑,行阵之形。”地图绣成后,进献给孙权,吴主看了大喜。当时人称之谓针绣绝活。所以历史上就传流下来,刺绣之成画图,是三国时赵夫人所创。可惜这幅刺绣未能保存下来,仅能供后人推测而已。 在敦煌125-126窟发现了北魏的刺绣佛像残片,是一佛二菩萨说图,下有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广阳王字样。梁沈约有绣像题赞,序言上说:“造绣无量寿尊像一躯”。可见六朝时刺绣之应用已在服装、服饰之外,又开辟了绣佛、绣这个领域。

三、唐代刺绣

唐代刺绣应用很广,针法也有新的发展。刺绣一般用作服饰用品的装饰,做工精巧,色彩华美,在唐代的文献和诗文中都有所反映。如李白诗“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白居易诗“红楼富家女,金缕刺罗襦”等,都是对于刺绣的咏颂。唐代的刺绣除了作为服饰用品外,还用于绣作佛经和佛像,为宗教服务。唐代刺绣的针法,除了运用战国以来传统的辫绣外,还采用了平绣、打点绣、纭裥绣等多种针法。纭裥绣又称退晕绣 ,即现代所称的戗针绣。它可以表现出具有深浅变化的不同的色阶,使描写的对象色彩富丽堂皇,具有浓厚的装饰效果。

刺绣工艺发展到唐宋时期已有数十种针法,其风格也逐渐形成了各个地域的不同特色。刺绣已不单单是绣在服饰上,而是从服饰上的花花草草发展到了纯欣赏性的刺绣画、刺绣佛经、刺绣佛像等等。据传武则天时,曾下令绣佛像四百余幅,赠

予寺院及邻国,由此可见唐代绣佛像已非常盛行 物品名称:红色绫地宝花织锦绣袜 织绣年代:唐(公元618年--907年) 材料:绫地织锦 出土时期:1983年

出土地点:青海省都兰县热水乡血渭吐番墓出土

收藏地: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介绍:

袜体全长50厘米,袜腰为小宝花织锦,蓝地显黄花。袜面为红色回纹绫,上刺绣宝花图案。以绿色圆贴金为中心,采用锁绣针法,绣黄绿两色多层次的六瓣花。

这种全宝花而无宝花的图案排列较为少见。 物品名称: 织绣年代: 材料: 出土时期: 出土地点:

收藏地: 介绍:

物品名称:黄地宝色绣鞯 织绣年代:唐(公元618年--907年) 材料: 绢

出土时期:1983年

出土地点:青海省都兰县热水乡血渭吐番墓出土 收藏地: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介绍:

鞯全长50、宽35厘米。鞯,垫在马鞍之下,以保护马背和防止马鞍滑动的的布垫。这款鞯残片,以黄绢为地。其上用白、棕、蓝、绿等色,采用锁绣针法刺绣出艳丽的唐草宝花。

唐时绣佛亦很盛行,《法苑珠林》载:“康显庆之际,于西京造二十余寺,爰束力内宫式模遗形,造绣像一格,高举十有二丈,惊目骇听, 绝后光前,此为绣像之最巨者。”诗圣杜甫《饮中八仙歌》中有一句“苏晋长斋绣佛前,醉后往往爱逃禅”,也反映了唐朝绣佛之普遍。唐代服装刺绣也开始盛行。据《旧唐书·后妃传》载 ,“宫中供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人多达700人”。宫内如此,官僚当然相互仿效。发展到后来,连皇帝也觉得太过分了,唐代宗大历六年(公元771年)下诏说:“织锦、刺绣,太耗费妇女劳动力......,以后凡织的、 绣的花纹如盘龙、对凤、麒麟、狮子、天马、辟邪级及大繝锦等一律禁止生产。至于长生高丽白锦、大小花绫锦,仍按惯例造。晓谕各级官员,按此招待,不得有误。可是,皇帝的诏书终究抵挡不住历史车轮和时代潮流的前进,刺绣非但尚有被禁止住,反倒更向前发展了。除传统辫绣外,发展平锈类齐针、缠针、套针、接针、针线锈类、平金法、圈金、圈银、拉金锁、铺绒、堆綾、贴绢等技术。套针、切针、滚针为此时期所创。 宋朝时由政府部门设置文绣院。上自天子下至百官,都穿绣衣,按照官阶等级,各式服装均有明文规定。

由于政府倡导,民间风气益盛,刺绣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除文绣院外,还设绣画专科,专门从事依样绣制各类绘画艺术品,分为山水、楼阁、人物、花卉、鸰毛等各科。从此刺绣又分为两道,一道为实用服饰艺术,一道为欣赏艺术。 在

官府这样大力倡导下,刺绣工匠的艺术素质也不断提高,刺绣的运针、绣法都有很大的创新。屠隆《考槃余事》描写宋绣说:“宋代的闺绣,画山水、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有时把丝劈开,只用一根丝的十分之一二,用的针象头发丝一样细,所以人物眉目都很清楚,丝色光彩夺目,神形俱备,设色配色比画还要好,女红手巧,十指春风,真是不可及”。明代书画家、鉴赏家董其昌对宋绣的成就也极度赞赏,他说:“宋代刺绣,设色精妙,无论山水、人物、花鸟,莫不生动有致,精彩处比绘画更妙,妇女刺绣,十指春风,直能胜过画家的笔墨”。文震亨《长物志》也说:“宋绣针线细密,设色精妙,光彩夺目,山水有远近的趣味,花鸟则绰约多姿、亲昵活泼,不可不藏一二幅,以备画中之一格”。在刺绣工艺高度发达的宋代,刺绣名匠相继脱颖而出,如当时的思白、墨林、启美等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台湾博物馆内收藏有宋绣观音大士像,绣长生佛会图,绣老子像,绣老子骑牛图,绣秋葵蝴蝶、梅竹山禽图,绣芝仙祝寿图,绣咸池浴图,绣黄荃(五代工笔画家)花鸟画等,这些都是绣品杰作。

四、宋代刺绣

唐以前之绣品,多为实用及装饰之用,刺绣内容与生活上的需要和风俗有关。

宋代刺绣之作,除为实用品外,尤致力于绣画。自晋唐以来,文人士大夫嗜爱书法并及于绘画,书画乃当时最高的艺术表现,至宋更及于丝绣,书画风格直接影响到刺绣之作风。

宋代是我国手工刺绣发达臻至高峰的时期,无论产品质量均属空前,特别是在开创纯审美的艺术绣方面,更堪称绝后。宋代手工刺绣之发达,由于当时朝廷奖励提倡之故。据《宋史.职官志》载,宫中文绣院掌纂绣。徽宗年间又设绣画专科,使绣画分类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因而名绣工相继辈出,使绘画发展至最高境界,并由实用进而为艺术欣赏,将书画带入手工刺绣之中,形成独特之观赏性绣

作。

朝廷的提倡,使原有的手工刺绣工艺显著的有了几个方面的提高: 1、「平针绣」法富变化,钻研发明出许多新针法; 2、改良工具和材料,使用精制钢针和发细丝线;

3、结合书画艺术,以名人作品为题材,追求绘画趣致和境界。

为使作品达到书画之传神意境,绣前需先有计划,绣时需度其形势,乃趋于精巧。构图必须简单化,纹样的取舍留白非常重要,与唐代无论有无图案之满地施绣截然不同,明代董其昌《筠清轩秘录》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待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谗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此段描述,大致说明了宋绣之特色。

这种纯艺术性的刺绣作品,针法紧密工巧,线色丰富调和,形象写真生动,赢得后世广泛赞美颂扬

物品名称:紫降绢地绣宝相睡莲经帙 织绣年代:北宋 材料:绢 出土时期:1957

出土地点:苏州虎丘山云岩寺 收藏地: 苏州博物馆 介绍:

残片为经帙的中心部分,刺绣一大朵正面莲花,四周枝叶对称缠绕。叶边扣线以作双勾。花枝用接针,圆转自如,两针衔接处藏针不露。莲瓣色彩金黄,配淡绿色宝相花,浅蓝莲叶,绿色缠枝。

物品名称:刺绣海棠双鸟图 织绣年代:南宋 材料:白缎 出土时期: 出土地点:

收藏地: 沈阳故宫博物馆 介绍:

纵27.9厘米,横26.4厘米,方形画幅,《宋刻丝绣线合壁册》中之一页。 物品名称:刺绣梅竹鹦鹉图 织绣年代:南宋 材料:绢 出土时期: 出土地点:

收藏地: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介绍:

纵27.7厘米,横28.3厘米,方形画幅。

五、元代刺绣

元朝于大都设有文绣局。从南宋偏安江南,元王朝建立后,知识份子或苟安为官或隐居庄园,于中国南方兴起地主文化,纯欣赏性刺绣流派以仿绣书画为长,与民间刺绣工艺分离,与绘画艺术结合。平绣类针法处理技巧细腻化与创新发展。彩线刺绣技法已十分成熟,在绣品中自成一格。

元代刺绣的观赏性制作虽远不及宋代,但也继承了宋代写实的绣理风格。入主中原的元人,在全国各地广设绣局和罗局,刺绣的审美和功用,越趋于美术化。佛教题材的出现,始自隋唐,主要图案是宝相花。宋绣独尚名人书画,偶有佛像绣品。元世祖忽必烈为了否定儒家的首一地位,崇推出藏传佛教,中原拜佛信教之风复兴。 元代统治者信奉喇嘛教,刺绣除了作一般的服饰点缀外,更多的则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被用于制作佛像,经卷,幡幢,僧帽,以西藏布达拉宫保存的元代《刺绣密集金刚像》为其代表,具有强烈的装饰风格。山东元代李裕庵墓出土的刺绣,除各种针法外,还发现了贴绫的作法。它是在一条裙带上绣出梅花,花瓣是采用加贴绸料并加以缀绣的做法,富有立体感。 然而,各地绣局仍沿着宋人路子,刺绣名人书画或花卉写生,且工不如宋人。《清秘藏》中则道:“元人用线稍粗,落针不密,间用墨描眉目,不复宋人精工矣!”可见,元代的刺绣工艺较之宋代无多大进步。 物品名称:观音大士 织绣年代:元

材料:发丝和丝线合绣 出土时期: 出土地点: 收藏地: 南京博物馆 介绍:

观音大士像,元代管仲姬作,纵104.9cm 横49.8cm。管仲姬(1262年至1319年),名道升,字仲姬,浙江吴兴人,诗书画绣皆精,元代书画家赵孟頫之妻,被封为“魏国夫人”。后世对管仲姬书法极为推崇。此幅作品发绣、丝绣相结合,绣制精整。

历代才女少有如管仲姬一般多才多艺,且至工至精。其写璇玑图诗,五色相间,笔法妙绝,似天使遗物;画墨竹梅兰,独出手眼,始创晴竹新篁;工山水、佛像。元仁宗甚爱管氏书法,曾谕旨作千字文一卷,并敕命玉局工匠为玉轴,送秘书监,装池收藏。又命赵孟頫籀隶真行草六体千字文六卷,其子赵雍书一卷。仁宗赞曰:“令后世知我朝有善书妇人,且一家皆能书,亦奇事也。” 物品名称:刺绣韦驮像 织绣年代:元 材料: 出土时期: 出土地点: 收藏地: 介绍:

刺绣韦驮像,元代刺绣,具体出品年代不详,作者不详,纵31.2厘米,横27厘米,仿宋绣风格局部绣制,作品所用线色丰富,为历代刺绣藏品所罕见,绣工精细,人物脸部绣制细腻逼真传神,物件、飘带,火焰绣制简单而不粗糙,衣着盔甲用色丰富,棱角块面分界清晰,用色用线恰到好处,将人物英武、飘逸以及威严体现的淋漓尽致。

物品名称:龙型刺绣衣边 织绣年代:元末 材料:

出土时期:1964 出土地点:苏州

收藏地: 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

介绍:

此款龙型刺绣衣边,于1964年苏州出土,墓主为元末明初曹氏。一个普通的墓主,所绣衣边图案竟为五爪金龙,实在有违中国传统文化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后据考证,此墓主人为元末起义领袖张士诚母亲之墓,张士诚于泰州起事,后占领江苏、浙江大片富庶城池,于元末自称为王,改国号大周。想必其母衣服衣边龙型刺绣就是由此而来。

六、明代刺绣

明代于北京设有刺绣作坊。因染织技术精练,发展多元化的色相彩度色丝。妇人多擅长女红, 绣制家庭所需绣品,收藏和鉴赏精妙绣品成为上层社会风尚。民间顾绣脱离生活实用成为独立的欣赏工艺。上海露香圆顾家发扬宋元绣画技法,以古今名人书画作品为底稿,运用各式材料入绣画,如蒲草、胎儿细发等。其构思讲究、用材精妙天成,绣工善美,吸收西方浪漫主义突显透视的效果,风格得以闻名传世、名噪一时。

明代是我国手工艺极度发达的时代,承继宋代优良基础的刺绣,顺应时代热烈风气,继续蓬勃昌盛,而且更上层楼。 明代刺绣工艺也表现了多项特色:

一是用途方面,广用流行社会各阶层,制作无所不有,与后来的清代,成为我国历史上刺绣流行风气最盛的时期;

二是绣艺方面,一般实用绣作,品质普遍提高,材料改进精良,技巧娴熟洗练,而且趋向迥异宋代的繁缛华丽的风尚;艺术绣作,承袭宋绣优秀传统下,能够推陈出新有新发明,特别是明代已经出现以刺绣专业的鸣世家族和个人如有名的「露香园」绣,为上海顾家所创,发明绘画刺绣结合的「绣画」作品风靡至清不歇;这种刺绣家纷然崛起广受社会推崇的风气,也以明末清初最盛。

三是衍生其它绣类方面,刺绣原本仅以丝线为材料,明代开始有人尝试利用别的素材,于是有透绣、发绣、纸绣、贴绒绣、戳纱绣、平金绣等出现,大大扩张了刺绣艺术的范畴。

明代刺绣以洒线绣最为新颖突出。洒线绣用双股捻线计数,按方孔纱的纱孔绣制,以几何纹为主,或配以铺绒主花。洒线绣是纳线的前身,属北方绣种,以定陵出土明孝靖皇后洒线绣蹙金龙百子戏女夹衣为例,它用三股线、绒线、捻线、包梗线、孔雀羽线、花夹线6种线、12种针法制成,是明代刺绣的精品。属北方绣 物品名称:百子图 织绣年代:明 材料:罗

出土时期:1958年 出土地点:北京 收藏地:定陵博物馆 介绍:

这件明代罗地刺绣百子女夹衣,长71厘米,袖通长166厘米,两襟对中,方领、广袖、束腰、斜摆式。衣面为穿丝针绣几何纹红罗。纹样以云龙百子为主题,以海水江牙、山石、树木、花卉相衬托。前后襟均绣双龙戏珠,两袖也饰龙戏珠。龙纹均以金线盘绣。龙纹外锈百花山石树木,又有百个体态肥胖、生动活泼的童子穿插其间,构成四十余个画面;有扮作博戏官员出行的;有鞭陀螺、玩鸟的、摔跤的、耍大头和尚的;也有观鱼的、捉迷藏的、跳绳的、跳舞的、放爆竹的、讲故事的,等等,表现得惟妙惟肖。百子衣色彩鲜艳明快,以红、蓝、绿、黄、白等主色和十余种间色配合使用,主次分明,和谐统一。并以十一种针法,用丝线、绒线、金线和孔雀羽线绣成,令整个画面光彩夺目。百子图寓意多福多寿多子孙。此衣从

图案内容、构图设计、配色、用线、施针等方面都显示了刺绣艺人的高超技艺,具有明代宫廷刺绣的艺术特色。 物品名称:荷花鸳鸯图轴 织绣年代:明 材料:缎 出土时期: 出土地点:

收藏地: 故宫博物馆 介绍:

鲁绣荷花鸳鸯图轴,纵135.5厘米 横53.7厘米。“鲁绣”是山东地区的名绣。它所用的绣线大多是较粗的加捻双股丝线,俗称“衣线”,故又称“衣线绣”。此图以湖色缠枝牡丹暗花缎作底,用十五六种颜色的线绣作荷花、鸳鸯、竹子、石榴、蝴蝶以及山石等。采用了平针、打子、套针、接针、钉线等刺绣针法。构图生动,设色浓丽,绣线较粗,花纹古机,绣工平整,耐磨力强,具有当地民间艺术的特点,是明代鲁绣的代表作品。

鸳鸯是雌雄合居的鸟类,相伴相生,而荷花也有贞洁的吉祥意思。二好成一好,祗因为要祝福吉祥。画面的色彩暖暖的,用针运线,绣法高超精湛。生动、吉祥的气氛似乎在这张篇幅不大的绣品中活跃起来。有这种图案的挂轴,多是用作婚礼贺品,挂在室中,借助如此温罄的用意,预祝家庭生活再添美满。婚庆时以刺绣赠贺佳人,是一种十分兴盛的风俗。绣品的肌理疏朗平阔,风韵豪放,映衬出了当地居民的豪迈个性。 物品名称:葡萄松鼠图

织绣年代:明 材料:绫 出土时期: 出土地点: 收藏地:故宫博物院 介绍:

此图为顾绣《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册》之第六幅,在白色绫地上绣成。一根虬屈苍劲的葡萄藤盘曲而出,一只松鼠窜跃其上,似欲攫取成熟的累串果实。这是秋季自然界中倏忽即逝的一帧小景,作者敏锐地捕捉住这一瞬间,将其定格于画面。画幅上松鼠仰爬于葡萄藤上,活脱灵动的身姿和炯炯有神的眼睛,将松鼠警觉机敏、垂涎欲滴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妙趣天成。

在刺绣技法上,由于松鼠粗长的尾部在画面中占据显要位置,故刻画尤为精心,其茸毛劈丝如发,细密入微,从尾部中心到四周,毛发由浓密而至稀疏,及至边缘,细如毫丝,质感逼真。画幅配色鲜明,用色有深绿、浅绿、淡绿、黑、黑灰、黄、浅黄、蓝、浅蓝等。黑灰色的松鼠置身于淡绿色草坡和绿色葡萄叶及蓝色的葡萄之间,色彩反差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作品对细节的刻画逼真入微,如一片葡萄叶被虫蛀后形成的蛀洞和蛀洞边的枯黄色均反映了出来;葡萄叶色彩的深浅过渡自然,叶的主脉和支脉清晰可见;葡萄以蓝、淡蓝或淡蓝、浅白表现,反映出葡萄成熟度的不一致。这些细微之处无不显示出作者对生活细致深入的观察及其深厚的绣艺功力。

七、清代刺绣

清代织绣工艺仍分为官营刺绣和民营刺绣两种形式,官营集中在南京、苏州和杭州,称为江南三织造, 以最精良的技术生产帝王官员用品,因而产生技术水平

惊人的作品。 城市中出现经营刺绣工艺品的行庄,许多画家参与刺绣画稿设计工作,刺绣品类万千,日用品为刺绣主流,刺绣商品出口至日本、南洋及欧美等地。\钝妇无不巧、恒女无不能\,精致璀璨、各家百花争艳的风格,于全国各地形成地方特色的刺绣系统,如四大名绣: 苏绣(江苏) 、蜀绣(四川)、粤绣(广东)、湘绣(湖南)。 清朝道光元年出刊有史以来第一本刺绣专书《绣谱》,为丁佩所著。

清末西学东渐,沈寿融会西方写实表现,创《仿真绣》,针法多变且富立体感。沈寿同时也是杰出的刺绣教育家以及艺术理论家,于多处执教刺绣,并口述著撰《雪宦绣谱》。 清代早期继承明代传统,多用几何图案和大型缠枝、折枝花卉,以及传统吉祥图案,色彩以浓艷的重色为主,风格古朴、典雅、庄重、大方。清代中期花纹图案趋向小巧精细,受西画影响,使用西洋花卉图案,用色艷丽豪华。晚期刺绣题材大量运用吉祥图案。服装上的图案组织常见有团花、皮球花。开光、满地、锦纹等刺绣图案组织亦相当流行。乾隆时期用色喜金色,清朝晚期出现水墨绣及三蓝绣等特殊风格。数十种针法成熟融会运用,劈绒彩绣为针法主流。

清代初中时期,国家繁荣,百姓生活安定,刺绣工艺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和提高,所绣物像变化较大,富于很高的写实性和装饰效果;又由于它用色和谐和喜用金针及垫绣技法,故使绣品纹饰具有题材广泛、造型生动、形象传神、独具异彩、秀丽典雅、沉稳庄重的艺术效果。折射出设计者及使用者的巧思和品味,体现了清代刺绣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艺术价值。 清代刺绣,另有两点值得视为突出成就:

一是地方性绣派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着名的除有“四大名绣”苏绣、粤绣、蜀绣、湘绣,还有京绣、鲁绣等,各自树立自我特色,形成争奇斗妍的局面。

二是晚清吸收日本绘画长处,甚至融和西洋绘画观点入绣,江苏苏州沈寿首创的「仿真绣」,为传统刺绣注入新血和新面目。

物品名称:缂丝加绣三星图轴 织绣年代:清乾隆 材料:缂丝 出土时期: 出土地点: 收藏地:清宫旧藏 介绍:

缂丝加刺绣乾隆御题三星图轴,清乾隆,纵412cm,横135cm。清宫旧藏。

图为彩缂加绣,有福、禄、寿三星和苍松、鹤鹿等象征长寿的纹样。作品采用平缂、长短戗、搭缂等技法,为表现不同物象的质感,在一些细微处,辅以丝线刺绣,如人物的衣纹、鹤鹿的躯体等,用钉金线、散套针和施毛针等绣出。整幅画面使用色丝多达30余种,构图饱满,缂绣精美。

缂御笔行书“锡羡增龄”及韵文《三星图颂》:箕畴五福,居一斯寿。富即禄也,继而为偶。曰寿曰禄,资福以受,必有司焉。丽天拱斗,旭日和风,松苍花茂。境乎仙乎,神霄携手,相好天福,垂黻佩玖。司禄抱子,肫然慈母。众星唯寿,如现于酉。岳岳彬彬,紫垣三友。锡祉延龄,佑我九有。于万亿年,视此丝绺。乾隆壬寅清和月御笔。

并缂“乾隆御笔”、“古稀天子之宝”、“犹日孜孜”、“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等八玺。

物品名称:桐荫玩鹤图 织绣年代:清乾隆 材料:缎

出土时期: 出土地点: 收藏地:清宫旧藏 介绍:

刺绣御制题桐荫玩鹤图挂屏,清乾隆,画心纵70cm,横38cm。清宫旧藏。画幅以白色缎为地,运用平套、散套、戗针、施毛针、滚针、斜缠针和打籽等针法绣坡上高士与板桥旁的一只丹顶仙鹤相向而戏,周围清溪环绕,桐荫浓翳。画面右上方以蓝色丝绣画名:“御制题桐荫玩鹤图”。其左绣诗一首:“过乳乔梧弗待洗,嘉荫高士立苍苔。步桥羽客自成蒙,不是邻翁问字来。”诗末绣署款“臣谢墉敬书”,绣“臣墉”和“敬书”印二方。

图中人物清雅闲逸,鹤姿安详优雅,周边草木青葱,山水简约,画面一派远隔尘嚣的恬淡氛围。此图屏针法细腻灵活,表现物象的质感效果颇佳,构图静中寓动,用色以偏冷色青蓝为主调,以渲染画面恬静清幽的意境。

物品名称:耶稣绣像 织绣年代:清晚期 材料:绢 出土时期: 出土地点: 收藏地:南通博物院 介绍:

原绣稿二十一英寸宽十五英寸(?),绣品时值一

万三千美元。 民国三年(1914),沈寿应张謇之邀,赴南通办女工传习所,并任所长。此时适逢即将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向中国征集展品,沈寿决定利

用“仿真绣”的手法,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刺绣。为了让世界公众更加容易接受中国的精湛技艺,她选中了一张意大利明信片上印的耶稣画像为原本,开始了再度的创作。这幅原作为文艺复兴晚期意大利画家琪特的油画,取材于《圣经》耶稣遇难再生的故事。沈寿创造性地运用了虚实针、旋针等新针法,并根据人物肌肤丝理的需要和油画明暗层次的变化,精心选用自己染就的100余种不同色泽的丝线,将这幅《耶稣绣像》绣织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更为巧妙的是,沈寿还将这件绣品中所用的100多种不同色彩的丝线各取一根,在绣像的上方绣成一个十字架,供观众审辨,以此证明这幅绣像的所有部位无一处是绣后染色的。《耶稣绣像》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被评为这届博览会的一等大奖,使得这届世博会成为对中国影响非常大的一届世博会。

物品名称:刺绣床挂件 织绣年代:清 材料: 出土时期: 出土地点:

收藏地:苏州刺绣博物馆 介绍:

清代初中期,社会的安定繁荣,百姓的生活富足,使刺绣的工艺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刺绣品的分类更是种类繁多,琳琅满目,更多的刺绣作品被百姓溶入到生活中去,除去做工考究细腻宫廷专用的绣品外,在百姓的衣食住行中处处都有刺绣的出现。

此款床头挂件,做工细腻,色彩典雅又配以流苏,从整个挂件来看,无论是制

作工艺,还是设计构思,均为佳品,估计为清宫廷中流出的用品。

八、民国刺绣

民国初年有不少传承清朝时期的刺绣艺术家,在各重要刺绣产地亦有刺绣研究所成立。非帝制下的新时代统治者,不再使用刺绣为装饰的官服,民间刺绣学习及从事刺绣工艺的风气 ,因崇尚西风及国家战乱的情况下逐渐式微,刺绣工艺虽然续有发展,但不复见家家户户从事刺绣的盛况。

民国刺绣,存世量极少,因晚清政府腐败带来的国家百姓生活困苦还未得到改善,随即又面临国民新政府的上台,新政府政治上缺乏收拾烂摊子的能力,空虚的国库更是没有能力迅速的带领百姓从困苦的边缘解脱。庞大国家的经过这么多年的国外列强欺凌和内部军阀的混战,再加上国民政府的四大家族疯狂敛财,百姓的生活确实的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艺人们也都在颠沛流离中疲于解决生存问题,根本无暇顾及业余的生活和艺术创作的追求。因此,民国刺绣的发展几乎停顿,流传至今所见绣品基本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艺术和观赏角度出发的刺绣艺术精品非常罕见,而做为刺绣收藏的作品更是难得。 物品名称:彩绣榴花白头图轴

织绣年代:民国湘绣创始于楚国,西汉时期即达到针脚整齐、线条洒脱、绣工纯熟的境界。清末、民国期间走向鼎盛,“色景墨润,浑笔墨无痕,不审视不知其为刺绣画也”的美誉。它以彩色散丝作绣线,除运用“齐针”、“接针”、“打粉针”等针法外,独创“掺针”法,掺针针脚参差自如,使不同色的线相互掺合,逐渐变化,色彩丰富饱满,色调和谐。湘绣的图案借鉴了中国画的长处,所绣多为山水、人物、花鸟、翎毛、走兽,生动逼真,长于绣狮、虎题材。湘绣之所绣的虎,虎毛刚劲而坚硬,力贯毫端,充分表现了虎的雄健和百兽之王的威武。在 1912年和1933年意大利都灵博览会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湘绣绣品分别获得最优奖和一等奖。

材料:缎 出土时期: 出土地点: 收藏地:故宫博物院 介绍:

此图轴由20世纪刺绣名家金静芬绣制而成。纵102cm横43cm,作品在本色缎地上彩绣石榴、白头翁、湖石和花草等纹样,采取二至三色间晕与退晕相结合的装饰方法,施以平针、叠绣、平套针、

散套针、缠针、打籽、钉线等针法。画上以墨线绣“榴花开到三千岁,青鸟飞来也白头。灿选女士金静芬写”,朱绣“金静芬印”、“灿选女士”印章。

此画吸收了清代画家恽寿平“设色没骨法”的风格,兼取工笔,既重视写生,又强调传神。物象真实,设色淡雅,清润明丽,去尽铅华。花鸟的逸趣、湖石凹凸明暗的质感跃然绣面。作品构图平稳,晕色自然和谐,纹样刻画细致入微,充分反映出金静芬高超的刺绣功力,为其代表作品之一。

物品名称:紫藤双鸡图轴 织绣年代:民国 材料: 出土时期: 出土地点: 收藏地:故宫博物院 介绍:

此作品长113cm,宽40cm,绣工简单,颜色单调,只用套针和斜缠针两种针法,但作者运用套针一批套一批的特点,将紫、深灰、浅灰、褐、黑等色巧妙地融

入绣线的丝理中,似清代画家华喦兼工带写的“小写意”花鸟。双鸡身上绣出的斑点和尾部,即融进率意潇洒的水墨技巧,似干湿笔并用,这种绣法既有细节描写,又不失笔墨的简逸,是华喦捕捉自然生物中的天趣所创造出的生动多姿形象的模式,勾勒、没骨、设色、水墨兼而并用。此绣画是根据倪田的画稿由薛文华绣成,为民国时期的织绣精品。 物品名称:刺绣嫁衣 织绣年代:民国 材料:绢 出土时期: 出土地点: 收藏地: 介绍:

民国刺绣普遍用于百姓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此款

衣物,绣工精致,从衣服颜色搭配以及衣物所绣颜色来看,应为北方地区大户人家女儿出嫁时所用。所绣画面色彩含蓄而不缺喜庆之色。红色裙摆又突出了衣裙穿着者喜悦之情。南方同类衣着,不管男女,喜好全套同以红色为主。选料颜色夸张,大红大绿。绣工稍嫌粗糙,颜色基本以金、红、绿三色为主。

九、文革刺绣

解放后,人民生活刚刚稳定,物质和精神的追求仅仅满足在最底的需求上,国家的发展趋势以及国际的局势都不容乐观。时代精神与社会局势,部分解决了温饱地区的人民群众没有迫切的建设和发展的需求,文化艺术创作成了业余生活的主要目标,大量的优秀刺绣作品应运而生,刺绣针法的运用与实践上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刺绣技术的革新与成熟度又提高到了历史以来又一个新的层面上。

虽然,解放初期的手工刺绣工艺到达一个新的历史高点,但是,由于国家局势与各种条件的限制,所有绣品的题材选择基本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作品题材局限于描写国家的建设、政治人物或者突出解放初期人民群众政治生活与政治精神面貌的作品。

自1966年-1976年,刺绣又遭遇了十年文革运动,全国的经济建设停止,刺绣行业也无例外的停止了前进的步伐,创新以及创作几乎为零,其间少有新做问世,也还是与政治有关。

解放初期至文革结束,为刺绣的又一个历史时期。这些少量存世的题材单一、技艺优秀的绣品,随着时间的迁移,应该可以做为刺绣收藏的一个热点,相信有着大幅度的价值提升空间,有刺绣收藏爱好的投资者机会适当可多加关注。

绣品名称: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刺绣书籍首页 织绣年代: 材料: 出土时期: 出土地点: 收藏地: 介绍:

1976年,由苏州刺绣研究所编制,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发行,上海市印一厂印刷的《苏州刺绣》,在1976年9月发行。绣品名称:《韶山》 织绣年代: 材料:

出土时期: 出土地点: 收藏地: 介绍:

以下为《苏州刺绣》原著对此绣品的文字描述——韶山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故乡,是全国人民向往的革命胜地。绣面上,一幢尖劈的农舍,坐落在万绿

从中,人们怀着对毛主席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越过千山万水,前来瞻仰毛主席的故居,学习毛主席的伟大革命实践,缅怀中国的革命史迹。绣面远处,巍巍群山环抱,雄伟壮丽;近处青松、脆竹,苍尽、挺拔,郁郁葱葱。刺绣工人经过努力,用乱针绣法绣出了韶山新貌。

绣品名称:东海女民兵 织绣年代: 材料: 出土时期: 出土地点: 收藏地: 介绍:

以下为《苏州刺绣》原著对此绣品的文字描述——在我国东海前哨,一位英姿飒爽的女民兵,肩荷钢枪,威武屹立在突起的礁石上,守卫着祖国的海疆。一双警惕的眼睛,如同海水一样清澈、明亮,注视着前方。充分体现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时代风貌。原处,几艘军舰正在海面上巡逻,反应了军民联防,时刻准备着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来犯之敌的战斗激情。

粤绣有记载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805年)广东南海卢媚娘的事迹。艺人以孔雀羽毛扭为绒缕,绣制服饰,金翠夺目,用马尾缠绒,作为勒线,绣制轮廓,增强了表现力。解放以后,粤绣得到进一步发展,不断出新。粤绣构图饱满,繁而不乱,装饰性强,色彩浓郁鲜艳,绣制平整光滑,金银垫绣富于立体感,富丽堂皇。粤绣题材广泛,以百鸟朝 凤、博古类最多,其中的广绣、潮绣两大流派风格, 刺绣不尽相同。

蜀绣集中于四川成都。蜀绣在晋代被称蜀中之宝。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用晕针、切针、拉针、沙针、汕针等100种针法,充分发挥了手绣的特长,形成了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蜀绣题材多为花鸟、走兽、山水、虫鱼、人物,品种除纯欣赏品绣屏以外,还有被面、枕套、靠垫、桌布、头巾、手帕等。 中国刺绣除上述四大刺绣外,还有浙江温州的瓯绣,河南开封的汴绣、湖北武汉的汉绣等。 但要论及中国四大名绣之首,还应归属江苏的苏绣,又名苏州刺绣,享有中华第一绣之赞誉,苏绣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最为悠久。宋代刺绣已有相当规模,明未清初的沈寿,吸收西洋和日本美术,以及中国各地方刺绣的长处,创造了有光线效果的仿真绣。

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创造了乱针绣。 1957年,苏州成立了刺绣研究所,加强了刺绣研究工作。苏绣自古以精细、素雅著称。构图简练,主题突出,其技巧特点概括为“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个字。最细的将一根丝线掰成四十八股,一般人用肉眼无法看清。双面绣是在绣品的正反两面绣图案,两面的形象、针法相同,针脚藏而不露。现在苏绣的针法,可分为9大类48种,用色和谐典雅,不露生硬跳动的痕迹,行针疏密一致,毫无参差之处。苏锈的题材,多以 人物、

山水、花鸟、动物为主,有绣片、册页、屏条、屏风等,苏绣作品参加了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在海内外名声日隆。

刺绣工艺虽然续有发展,但不复见家家户户从事刺绣的盛况。 只是小部分艺人进行小量制作。

另外现代人将刺绣工艺进一步的研发,发展了很多绣品机器,用机器生产代替了人力,这样商业生产的大批量需求得到满足,,生产时间也进一步缩短,尤其在服装,装饰的行业有快速的发展。

渐渐绣花机也成为绣花行业的主力,电脑绣花已经成为主力军。

但是人工刺绣的经典仍然不会断绝。因为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还有很多热衷于我们的传统文化

第二章 中国刺绣流派

苏绣:历史悠久,在宋代已具相当规模,在苏州就出现有绣衣坊、绣花弄、滚绣坊、绣线巷等生产集中的坊巷。明代苏绣已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影响较广。清代为盛期,当时的皇室绣品,多出自苏绣艺人之手;民间刺绣更是丰富多采。清末时沈寿首创“仿真绣”,饮誉中外,她曾先后在苏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收徒传艺,培养了一代新人。30年代,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绘绣科主任杨守玉,创始乱针绣,丰富了苏绣针法。苏州刺绣,素以精细、雅洁著称。图案秀丽,色泽文静,针法灵活,绣工细致,形象传神。技巧特点可概括为“平、光、齐、匀、和、顺、细、密”八个字。针法有几十种,常用的有齐针、抢针、套针、网绣、纱绣等。绣品分两大类:一类是实用品,有被面、枕套、绣衣、戏衣、台毯、靠垫等;一类

是欣赏品,有台屏、挂轴、屏风等。取材广泛,有花卉、动物、人物、山水、书法等。双面绣《金鱼》、《小猫》是苏绣的代表作。苏绣先后有80多次作为馈赠国家元首级礼品,在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有100多人次赴国外作刺绣表演。在1982年荣获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双面绣《金鱼》杂1984年第56届“波兹南国际博览会”上获金质奖。

湘绣: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是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的。清代嘉庆年间,长沙县就有很多妇女从事刺绣,光绪二十四年(1898),优秀绣工胡莲仙的儿子吴汉臣,在长沙开设第一家自绣自销的“吴彩霞绣坊”,作品精良,流传各地,湘绣从而闻名全国。清光绪年间,宁乡杨世焯倡导湖南民间刺绣,长期深入绣坊,绘制绣稿,还了创造了多种针法,提高了湘绣艺术水平。早期湘绣以绣制日用装饰品为主,以后逐渐增加绘画性题材的作品。湘绣的特点是用丝绒线(无拈绒线)绣花,劈丝细致,绣件绒面花型具有真实感。常以中国画为蓝本,色彩丰富鲜艳,十分强调颜色的阴阳浓淡,形态生动逼真,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湘绣以特殊的鬅毛针绣出的狮、虎等动物,毛丝有力、威武雄健。1982年,在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比中,湘绣荣获金杯奖。

粤绣:亦称“广绣”。泛指广东近2、3个世纪的刺绣品而言。粤绣历史悠久,相传最初创始于少数民族,与黎族所制织锦同出一源。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朱启钤《存素堂丝绣录》都描述:远在明代,粤绣就用孔雀羽编线为绣,使绣品金翠夺目,又用马尾毛缠绒作勒线,使粤绣勾勒技法有更好表现;“铺针细于毫芒,下笔不忘规矩,……轮廓花纹,自然工整”。至清代粤绣得到了更大发展。国内收藏以故宫藏为最多而有代表性。构图繁而不乱,色彩富丽夺目,针步均匀,针法多变,纹理分明,善留水路。粤绣品类繁多,欣赏品主要有条幅、挂屏、台屏等;实

用品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头巾、台帷和绣服等。一般多作写生花鸟,富于装饰味,常以凤凰、牡丹、松鹤、猿、鹿以及鸡、鹅等为题材,混合组成画面。妇女衣袖、裙面,则多作满地折枝花,铺绒极薄,平贴紬面。配色选用反差强烈的色线,常用红绿相间,眩耀人眼,宜于渲染欢乐热闹气氛。18世纪纳丝绣,则底层多用羊皮金(广东称“皮金绣”)作衬,金光闪烁,格外精美。1982年粤绣以《晨曦》、《百鸟朝凤》等作品,荣获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

蜀绣:又名“川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历史悠久。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载,当时蜀中刺绣已很闻名,同蜀锦齐名,都被誉为蜀中之宝。清代道光时期,蜀绣已形成专业生产,成都市内发展有很多绣花铺,既绣又卖。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题材内容有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针法经初步整理,有套针、晕针、斜滚针、旋流针、参针、棚参针、编织针等100多种。品种有被面、枕套、绣衣、鞋面等日用品和台屏、挂屏等欣赏品。以绣制龙凤软缎被面和传统产品《芙蓉鲤鱼》最为著名。蜀绣的特点: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富有立体感,短针细密,针脚平齐,片线光亮,变化丰富,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1982年,蜀绣荣获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银杯奖。 四大名绣:

苏、蜀、粤、湘刺绣作为一个地域广泛的手工艺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在我国除了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这\四大名绣\外,还有京绣、鲁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名绣,我国的少数民族如维吾尔、彝、傣、布依、哈萨克、瑶、苗、土家、景颇、侗、白、壮、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绣。

四大名绣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它的产生除了本身的艺术特点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绣品商业化的结果。由于市场需求和刺绣产地的不同,刺绣工艺品作为一种商

品开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其中苏、蜀、粤、湘四个地方的产品销路尤广,故有\四大名绣\之称。

第三章 四大名绣的区别及特点

中国的传统刺绣工艺品当中,常常将产于中国中部湖南省的\湘绣\,中国西部四川省的\蜀绣\,产于中国南部广东省的\粤绣\和产于中国东部江苏省的\苏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中国的刺绣工艺在秦汉时期便已达到较高水平,是历史上\丝绸之路\运输的重要商品之一。中国最为突出的刺绣是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及四川的蜀绣。 湘绣

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湘绣,向来以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风格独特,品类繁多而闻名海内外。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湘绣制品,是长沙马王堆一号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墓葬出土的一件丝织品,它所使用的针法与现代湘绣所差无几,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湘绣工艺就已经产生了。此后经过漫长的发展,湘绣逐渐将国画传统特点引入其中,从而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格。至清末民初(20世纪初期),湘绣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甚至超越了苏绣,在中国刺绣业中独占鳌头。新中国成立后,湘绣工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致力创新,使湘绣工艺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湘绣主要以纯丝、硬缎、软缎、透明纱、尼纶等为原料,配以各色的丝线、绒线绣制而成。它以中国画为神,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达到构图严谨,形象逼真,色彩鲜明,质感强烈,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绣品中既有名贵的欣赏艺术品,也有美观适用的日用品。 蜀绣

蜀绣也称\川绣\,它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蜀绣的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多达100多种,充分发挥了手绣的特长,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蜀绣题材大多为花鸟、走兽、虫鱼和人物等,品种除了绣屏之外,还有被面、枕套、靠垫、桌布、头巾等等。 明式家具. 早在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蜀绣之名就已誉满天下,汉朝政府还在成都专门设置了\锦官\进行管理。汉以后至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60年),四川相对安定的局面为蜀绣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大,刺激了蜀绣业的飞速发展。到了宋代(公元960~1279年),蜀绣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绣品在工艺、产销量和精美程度上都独步天下。清朝(公元1644~1911年)中叶以后,蜀绣逐渐形成行业,当时各县官府均设\劝工局\以鼓励蜀绣生产。新中国成立后,在四川设立了成都蜀绣厂,使蜀绣工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技术上不断创新,品种日益增多。

蜀绣起源于川西民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蜀绣作品的选材丰富,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水鱼虫、人物肖像等。针法包括12大类共122种,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讲究\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绣品的种类繁多,包括被面、枕套、衣、鞋和画屏等,既有巨幅条屏,又有袖珍小件,是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备的精美艺术品。 粤绣

粤绣也称\广绣\。它是出产于广东省广州、潮州、汕头、中山、番禺、顺德一带刺绣品的总称。据史料记载,唐代的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广东南海县一位名叫卢媚娘的少女曾在一块一尺左右的绢面上绣出七卷《法华经》,粤绣从此名扬

天下。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广州港的繁荣促进了粤绣工艺的飞速发展,粤绣品开始输出国外。明代(公元1368~1644年),广州的刺绣艺人已经能够娴熟地运用各色丝绒线刺绣,并创造性地使用动物的尾羽缠绒作线,使绣品更加自然生动。到清代的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第一个粤绣行业组织\粤绣行\在广州成立,当时从事刺绣的艺人众多,粤绣在工艺和针法上都得以不断发展完善。1915年后,粤绣作品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等国际赛会上多次获得大奖。

粤绣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各民族民间艺术的影响,在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绣品主要取材于龙凤、花鸟等,图案构图饱满、均齐对称,色彩对比强烈、富丽堂皇。在针法上具有\针步均匀、纹理分明、处处见针、针针整齐\的特点。在种类上粤绣可分为绒绣、线绣、金银线绣三类,品种包括戏服、厅堂装饰、联帐、采眉、挂屏和各种日用绣品等。 苏绣

苏绣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苏州刺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就有了关于苏绣制作的记载。此后经过历代的不断发展完善,到明代(1368~1644年)时,苏绣已成为苏州地区一项普遍的群众性副业产品,形成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局面。清代(公元1644~1911年)的苏绣以\精细雅洁\而闻名,当时的苏州更有了\绣市\的誉称。清代中后期,苏绣在绣制技术上有了进一步发展,新出现了精美的\双面绣\,仅苏州一地专门经营刺绣的商家就有65家之多。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由于常年战乱,苏绣业曾一度衰落。新中国成立后,苏绣得到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1950年后,国家专门设立了苏绣研究所,并开办刺绣训练班。苏绣的针法由原来的18种发展到今天的40余种。 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绣技具有\平、齐、细、密、和、光、顺、

匀\的特点。\平\指绣面平展;\齐\指图案边缘齐整;\细\指用针细巧,绣线精细;\密\指线条排列紧凑,不露针迹;\和\指设色适宜;\光\指光彩夺目,色泽鲜明;\顺\指丝理圆转自如;\匀\指线条精细均匀,疏密一致。在种类上,苏绣作品主要可分为零剪、戏衣、挂屏三大类,装饰性与实用性兼备。其中以\双面绣\作品最为精美。

苏绣的历史长达2000多年。苏绣自古便以精细素雅著称于世,其构图简练,主题突出,技巧精湛。仅以苏绣所用最细的线以为一般人的肉眼所能看清楚为例,足见其精细之极。湘绣是在吸收苏绣和其它刺绣的优长处发展而来的。湘绣使用不同颜色的线相互掺和,逐渐变化,色彩丰富饱满,色调和谐。湘绣的图案借鉴了中国画的长处,所绣内容多为山水、人物、走兽等,尤其是湘绣的狮、虎题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粤绣构图饱满,繁而不乱,装饰性强,色彩浓郁鲜艳,绣制平整光滑......。粤绣的题材广泛,多为百鸟朝阳、龙凤等图案。

第四章 传统刺绣的材料及工具

一、传统刺绣的材料和工具 (一)针法

传统刺绣工艺繁多、技巧复杂。从古至今刺绣针法极为丰富。据统计经初步整理的蜀绣针法有套针、晕针、斜滚针、旋流针、参针、棚参针、编织针等一百多种。绣法上有:包梗绣、镂空绣、补花绣、贴线绣、金银线刺绣、阴影绣、雕绣、抽绣、缎带绣、绳绣、串珠绣等多种针法。因地域和民族的不同而呈现出风格各异、效果不同的刺绣绣品。刺绣人员会根据不同的刺绣布制、色彩及题材。灵活综合运针,充分表现物体形象的质感和风格。对于传统刺绣艺术而言,一件精美的绣品中至少要用到的针法就有几十种之多。刺绣人员必须有娴熟的技艺和较高的艺术修养。有野苏绣皇后冶之称的姚建萍老师历经一年时间,应用几百种不同的针法、上万根丝

线绣出了作品《父亲》。这一杰作的问世是她多年来潜心研究肌肉造型、色彩、绘画以及刺绣针法,将刺绣艺术与人物造型结合的成果。我国少数民族妇女几乎个个都是技艺精湛的绣娘,与其从小耳濡目染受到刺绣艺术的熏陶是分不开的。 类别:直绣、盘针、套针、擞和针、抢针、平针、散错针、编绣、施针、辅助针、变体绣 直针

完全用垂直线绣成形体,线路起落针全在边缘,全是平行排比,边口齐整。配色是一个单位一种色线,没有和色。针脚太长的地方就加线钉住,后来就演变成铺针加刻的针法了。 盘针

表现弯曲形体的针法。包括切针、接针、滚针、旋针四种。其中切针最早,以后发展到旋针。 套针

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至明代的露香园顾绣,清带的沈寿时,就进一步发展了。

单套 :又名平套。其绣法是:第一批从边上起针,边口齐整;第二批在第一批之中落针,第一批需留一线空隙,以容第二批之针;第三批需转入第一批尾一厘许,尔后留第四批针的空隙;第四批又接入第二批尾一厘许??;其后,依此类推。 擞和针

有称长短针。这种针法是长短针参差互用的,后针从前针的中间羼出,边口不齐,有调色和顺的长处,可用来绣仿真形象。 抢针

又叫戗针,是用短直针顺着形体的姿势,以后针继前针,一批一批地抢上去的

针法。可以说,这种针法是直针的发展。 平针

是用金银线代替丝线的绣法。其方法:先用金线或银线平铺在绣地上面,再以丝线短针扎上,每针距离一分到一分半,依所绣纹样而回旋填满,有二、三排的,也有多排的。扎的线要对花如十字纹,如同扎鞋底花纹。 散错针

它以多种针法变化运用,达到阴阳浓淡适度,力求所绣的形体逼真。 散整针:是套针、施针、接针、长短针兼用的混合针法。 编绣

是一种类似编织的绣法。它包括戳纱、打点、铺绒、网绣、夹锦、十字桃花、绒线绣等。这些针法都适用于绣图案花纹,所以也可将它们称为“图案绣”。 饶绣

是一种针线相绕、扣结成绣的针法。打籽、拉锁子、扣绣、辫子股和鸡毛针,都属于这一类。 打籽:它是苏绣传统针法之一。可以用它绣花蕊,也可以独立地绣图案画。 施针 (二)绣线

传统刺绣需要绣线、品种花样繁多、有人造丝、涤纶长丝、棉尧丝、金银线、缎带、毛线、变色绣花线等。根据刺绣的需要,有时要将一根花线劈为1/48加以应用,可见其工艺要求之精细。除了绣线,现代刺绣也将新型的装饰品应用到刺绣作品中。如院珠管、粒珠、金属亮片、人造宝石、贝壳等。 (三)基布

传统刺绣的基布不受限制。任何材质的纺织品比如院棉、麻、丝、毛、化纤、

混纺、皮革、经编、纬编等都可以作为刺绣的基布。选择绣布时刺绣人员会考虑基布的材质与刺绣纹样的风格协调和统一。丝光滑爽的真丝刺绣服装、内衣一直立足于高档产品之列。 (四)图案

传统刺绣图案品种齐全、画面丰富、变化多端。如油画系列、国画系列、水乡系列、花卉系列、贺卡系列、歌谱系列、花瓶系列等,如表示爱情的鸳鸯戏水,表示富贵的凤凰牡丹,表示家庭和睦、人丁两旺的五子登科,表示长寿的松柏仙鹤、图案主要以民间流行的题材为内容。一般是取寓意或谐音来表达某个含义。常取吉祥喜庆等群众心目中美好的愿望为题目。传统刺绣工艺的图案只是一张平面图。刺绣人员要依靠自己对色彩的认知和掌握能力来选、配色。传统刺绣纹样品种繁多,风格各异,其刺绣过程复杂且繁琐。 (五)色彩

传统刺绣讲究色彩的过度和视觉效果。图案设计偏重于色彩提取。以牡丹花绣品为例,传统刺绣工艺需要十几种色线才能完成,具有绣面平服、针法丰富、线迹精细、色彩鲜明的特点。色彩变化也十分丰富。它以线代笔、通过多种彩色绣线的重叠,并置、交错产生华而不俗的色彩效果。尤其以套针针法来表现图案色彩的细微变化最有特色,色彩深浅融汇、具有国画的渲染效果。可以说传统刺绣就是线性空间混合在织物上的展现。传统刺绣色彩的地域特征和民族气息非常浓厚。有些作品具有强烈的乡土味,从而使作品落于俗艳之列、难登大雅之堂。这也是导致传统刺绣业衰落的主要原因。传统刺绣在构图上往往追求满地绣、有野繁花渐乱迷人眼之嫌。不能达到有效的视觉突出和强调的目的。 (六)工具与操作

传统刺绣的绣花针品种繁多,要根据刺绣的内容和风格选择。如丝绣选择细小

的绣花针而毛线绣则要选择针孔长大的针形。粗长针适合于民间鞋垫之类的质地厚实的绣品等。

传统刺绣在工艺、审美和创造能力上对操作者都有较高的要求。虽然电脑绣花技术将人们从繁琐的刺绣劳动中解脱出来,形式多样的刺绣作品花样繁多、风格各异且精美院缎带绣、丝线绣、珠绣、亮片绣、绳绣、毛线绣、激光镂花绣等,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满足消费者对刺绣的基本需求,但是在个性化消费背景下,千篇一律的机械化雷同又给产品的销售带来很大的压力。作为弘扬民族文化和装饰、鉴赏所需的绣品,必须手绣才能体现传统艺术的精髓。

第五章 刺绣制作技法

刺绣制作四大步骤

刺绣是一种长时间坐着操作的安静的劳动,又是一种艺术性的劳动。通常,一件普通30厘米规格的绣品就要用半个月的时间来完成,因此,对刺绣者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刺绣者不仅要具备相当的艺术修养,还要懂得一些基本画理,同时,还要有耐心细致、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和持之以恒、刻苦钻研的精神。 ·预备阶段

首先要将制作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及工具准备好:

要准备的材料有——底稿、棉布、绣花线(可以从市场上购买)、绑线、连绑线、胶皮线;工具有——绷框(市场上有卖)、站架(市场上有卖)、手扶板、剪刀、羊毛针、绣花针、卷尺。

别看需要的材料工具不多,但如何选择好这些东西可不是那么简单的。

·制作底稿

底稿是将图案通过专业打印机喷绘打印到丝绸布上的成品,它是绣品的模板。苏绣底稿的来源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专为苏绣而作的画稿;另一种是选自名家的作品,包括国画、油画、照片等。我们可以直接从市场上购买,也可以选出自己喜欢的图案,或者自己设计好的图案,到专门的打印店打印出来。 ·准备绣花线

苏绣对绣花线的要求比较严格,我们可以从市场上购买,要根据自己所需要的颜色,挑选色泽鲜艳、有光泽、粗细均匀的线。 ·准备绑线及连绑线

这两种线用普通的家庭用线即可,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通常我们都会选择比较粗的棉麻线来做绑线,而连绑线用普通缝衣服的线即可。

第六章 民间刺绣艺术

民间刺绣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出土的汉代文物中,就发现很多挑花刺绣品,说明早在汉代以前,刺绣已在我国流行。

一、山西民间刺绣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vr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