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论文 以自然辨证法指导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更新时间:2023-11-25 22:0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xx研究生课程作业

答 卷 纸

考试科目 自然辩证法 院 、所、中心 xxxxxxxxxxxx 专业或专业领域 xxxxxxxxxxxxxx 研究方向 xxxxxxxxxxxxxxx 级 别 xxxxxxxxx 学 年 xxxxxxxxxxxxxxxxx 学 期 xxxxxxxxxx 姓 名 xxxxxxxx 学 号 xxxxxxxxxxxxxxxxx 类 别 ⑥ (①全日制博士 ②全日制硕士 ③教育硕士 ④高师硕士 ⑤工程硕士 ⑥农推硕士 ⑦兽医硕士 ⑧进修)

2013年 月 日 研究生院(筹)制

1

课 程 类 别 课程考试方式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得分 ① ④ 教 师 评 价 任课教师签名: 备注:成绩评定以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分,每份试卷均应标明课程类别(①必修课②选修课③同等学力补修课)与考核方式(①闭卷笔试②口试③开卷笔试④课程论文)。课程论文应给出评语。

2

以自然辨证法指导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面对与日俱增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以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人们开始反思和总结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寻求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和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理论应运而生。1992年7月,《中国21世纪议程》出台。该议程由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组织52个部门和300余专家共同参与编制。议程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以可持续发展为其核心思想,将科技、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密不可分的以人为中心的综合系统,构筑了一个综合性的、长期的、渐进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框架和响应对策,标志着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正式形成并付诸于实践。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基础是农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实现能源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关键是协调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贡献。作为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思想武器的自然辩证法,无疑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农业可持续发展,首要的是发展;不仅包括农业经济的发展,还包括创建良好生态环境、保护并科学利用农业资源,

3

以及农村社会进步。农业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资源为基础, 其发展是用农业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通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使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尽可能减轻对农业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持续稳定地增长, 确保国家粮食的供给,持续增加食物产出总量,既要增加产品数量,又要提高产品质量。农村人口应得到有效地控制并提高人口素质。既要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又要普及农村教育,提高科技含量,采取适度的经营,实现优质、高产、高效、低耗。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象是农业生态系统,而农业生态系统是多层次的复杂系统,从而决定了可持续发展农业的7个特征。

1、层次性:具体包括:农业上的持续性, 即保证农田系统有保持土地生产力长期而持续的能力;微观经济上的持续性,即保持最基本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农户)具有能长期运用,并取得好的经济效益的能力,生态上的持续性,即具有长期保证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的能力; 宏观经济上的持续性,即区域性的农业生产系统在国内外市场上能长期保持竞争的能力。

2、协调性:是指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促进生态平衡;必须在开发、利用、保持

4

和重新培植资源与环境动态过程中来实现,决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

3、制约性:农业发展受到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人口与资源、环境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必须从整体的、全局的观点来统筹考虑,协调解决各种因素之间当前和长远发展的矛盾,实现良性循环。

4、统一性:不仅要注重农业生产的产出率和产品质量、经济效益,而且要把促进社会进步、保护资源和环境放在重要位置,追求农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5、长期性:农业发展的多元性特征决定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性,它不是短期内便能实现的战略。

6、集约性:主要指增长方式是集约的,科技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农业科技的推广使农业组织方式从粗放经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的集约经营上来。

7、规模性:是指农业人口规模要适度,因为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作为生产者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作为消费者又给农业资源环境带来压力。因而必须保证适度的人口规模,才能更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的关系

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为了因势利导地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正确认识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的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vk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