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80国学堂--智慧箴言

更新时间:2023-08-11 02:08:01 阅读量: 经管营销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2580国学堂(第5期)

今天为大家讲述篇章:《智慧箴言》--多闻阙疑,多见阙殆

多闻阙疑,多见阙殆。----孔子

这句话来自《论语》中“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是孔子对学生子张说的,子张为了谋生想去找事做,问孔子应该注意些什么。同我们现在人一样,不管上不上大学,都面临谋生问题。即便是有工作做的,做生意、做公务员,不管做什么,也面临如何保住工作,把事情做好的问题。而古今中外,大部分人出来做事,是考虑如何得到更多的报酬、薪资、财富,或者升官、出名,同时兼顾为社会、国家做出一些贡献,只有少数人能坚持为理想、道义、公益而努力。

孔子深通人情世故,知道谋生是每个人的常规需要,他没有批评子张胸无大志,给子张讲理想啊、道义啊,而是很平实地答复子张:“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什么意思呢?

“阙”在这里同“缺”,表示空缺、保留。“阙疑”就是有不清楚的地方,暂不做结论,留待查考。“寡”在这里表示少,“尤”在这里表示犯错误,“殆”在这里表示危险的事,“悔”是后悔,“禄”表示衣食资源、福气、薪资。

这几个字解释了以后,整句话连起来解释,就是说:要多听、多看、多虚心请教,不要自作聪明,自以为是,有怀疑不懂的地方,不能急于判断下结论,不要乱讲话、乱表态、乱猜疑,不可轻率地批评、评价,要了解清楚全部情况,要请教人家,谨言慎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自欺欺人,这样就会少犯错误。多看,多阅历,积累经验,多了解做人做事的深浅、分寸,知道怎么样做会有危险的后果,说话做事不要过分,不要夸张,不要被自己的情绪左右,内心保持冷静、公正,这样为人处事就会减少后悔。

一个人这样去修养自己,会具备从事一分职业的基本修养、基本条件了,再加上职业本身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就变为一个可以共事的人了,别人会愿意与你相处,事情交给你也比较放心。这样去谋生,三百六十行,随便干哪一行都可以,都会有饭吃的。反之,如果没有这个修养,就会常判断错误、说错话、办错事,当然被归到不称职的行列,就没饭吃了。

谋生、做事难免不与人打交道,与人交往就需要做人做事的基本修养。多闻阙疑,多见阙殆,不仅适用于谋生职场的做人做事,也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基本修养。因为每个人每时每刻,处理每件事时,都有自己的盲点,都有自己不了解、看不到的地方,这常被我们忽略,却恰恰是要特别小心的地方。

我们所不知道不了解的,就如同黑暗,对黑暗不能不谨慎小心。又如同我们的眼睛长在头部的前面,想看身体的左右侧和后面,要转过头甚至转身才能看到,不可能同时看到全面整体,看近处清楚,看远处模糊,看表面容易,透视就做不到。我们的心也同眼睛一样。人们往往相信眼睛、耳朵,认为所看到、听到、想到的,就是真实的或全面的情况, 事实却往往相反,要么是片面的、偏颇的,要么是误会的、错误的。

如同“盲人摸象”的故事,六个盲人各自 摸到大象的一部分,就自认为大象就是那个样子,结果彼此各执一端,争论不休。每个盲人都摸到了大象的局部,每个都摸到了一点道理,就局部而且是局部的表面而言,每个盲人讲的道理都是对的,可是将局部的道理扩大到全体,认为那就是大象,就不适合了。

再比如,法院判案,往往要经过警察局、检察院、法院各自反复调查案情,在法庭上还要原告、被告、证人、律师同时在场,当面锣对面鼓,当堂辩证,宣判以后还可以上诉、申诉,即便如此,还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发生冤假错案。这就告诉我们,要彻底了解清楚一件事、公正地评判、处理一件事,是很不简单的。我们平时那样简单轻率地判断一件事、一个人,是靠不住的。

即便你很有学问、经验、阅历、地位、才能,也要同样随时小心自己看不到的盲区、盲点,问题往往来自于那里。对已经看到的听到的,也要冷静甄别,慎重深入了解,不要乱猜疑,也不要轻率地批评、评价,决不轻易做结论。

所谓旁观者清,其实旁观者也迷。局外人对局内的情况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三……所谓“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人们讲出来的只是一小部分,而且还是经过个人思想情绪加工编辑过的,更多的情况是别人难以了解的。可是我们都容易犯这个毛病,置身局外,对局内的事似乎洞若观火,很容易做轻率的批评、评价。轻率地评价是很省力的事,似乎自己代表了正确和高明,这就违反了“多闻阙疑、多见阙殆”的古训。

我们对从小到大积累的知识、经验、观念,对别人的观点、思想、评价,也不要盲从迷信;对古今中外的任何事物,在未深入全面了解之前,都不要轻易下结论、作批评。否则,不管您是谁,都必定犯错误。 另外,为人处世要通过多听、多看、多问、多揣摩体会,增长知识阅历经验,由此渐渐懂得为人处世的深浅、分寸、本分。否则就成了不知深浅、没有分寸、非分过分了,必定错误百出,给自己和别人添麻烦添乱,既不能好好做人做事,还会误事误人乃至危害社会,也会犯“好心办坏事”的错误。

12580国学堂(第10期)

今天为大家讲述篇章:《智慧箴言》--家有良田千顷,不如一技在身

家有良田千顷,不如一技在身。----民谚

这是古人总结的经验之谈。人活着,就离不开衣食住行,所以谋生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中国这三十多年来,重视上大学胜过读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不高,专业设立与培养细节粗疏而泛泛,在百姓眼里,上大学层次高、地位高、职业好、收入多,究其实,还是围绕着谋生的考虑。可是,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为普遍现象,职业技能好的人员非常短缺。而且很多年青人大学毕业后,不会为人处事,工作做不好,却要求高待遇,对社会对单位的要求很高,对自己却很放纵,这都是本末倒置。

古人经验,是“家有良田千顷,不如一技在身”,积累再多的财富,继承再多的财产,也不如掌握服务社会、服务人群的一技之长,有了一技之长,可以走遍天下有饭吃。没有社会人群需要的一技之长,就坐吃山空了。所以,好职位、好待遇、富有的家庭,都不是金饭碗,学会社会人群需要的技能,才是金饭碗。

不论在农业社会还是工商业、信息社会,技术发明创造革新的主力军,永远都是第一线的劳动者。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发明,也要跟大众生产结合起来才有用武之地。因此,社会国家各行业的繁荣,综合国力的提升,要寄托于培养具有最广大群众基础的创造力,首先就要鼓励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整体设计与细致培养,用价值观引导,用务实而非形式化的就业门槛与考核奖罚手段,鼓励引导人人皆有一技之长甚至多技能在身,而非眼睛盯着大学文凭。在全社会树立这样的价值观:靠正当劳动服务社会人群而谋生是光荣的,每个职业虽然不同,每个人格是平等的,职业劳动是服务社会国家同时解决谋生问题的渠道。

不论家庭背景、运气如何,人人都应学习服务社会人群的技能,服务社会人群,谋求正当生存资源,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那些投机取巧、好吃懒做、不劳而获、眼高手低、巧取豪夺的行为,应该被全社会所鄙视。

同时,综合创造力的提升,不仅仅来自于职业技术的掌握和提高,还来自于综合修养的充实与提升。综合修养从哪里来呢?来自于做学问。做学问不是指读书,而是向一切人、一切众生、一切事学习,向大自然学习,当然也包括读书,因为书是别人经验教训观点想法的记录,当然值得借鉴,也包括文学、艺术、体育的修养,这些修养,可以帮助我们提升智慧、境界,开拓心胸,拓展经验、阅历,学会善于调节抒发情绪、整理思想,保持身心健康。

所谓学问学问,一半靠学,一半靠问。会学习的人就要善于问问题,问自己,问别人。中国字的“学”与“觉”相通,学习靠自觉、觉性,学习也培养启发自觉、觉性,学习的目的也是觉悟,觉悟为人处世的学问,觉悟做事的学问,觉悟宇宙人生的真谛。

谋生与做学问是两件事,谋生是要靠一技之长服务于社会人群的。做学问则是随时随地反省、学习,从做人做事中学习,从大自然学习,从阅读中学习,会学习的人随时随地都会启发自己提升自己。做人做事对了就是真学问,有效自觉、提升生命境界意义就是真学问。做学问是一辈子的事,一辈子改善自己,提高综合修养,如同一辈子玩不厌的玩具,人生因做学问而富于意义,富于乐趣,回味无穷。

现在社会上,许多人在谋生中,希求一夜暴富,甚至不择手段,而且除了谋生致富享乐以外,没有用综合修养来提升心灵的深度、质量与意义,生命、生活因此而变得空虚乏味,欠缺健康的乐趣与人生的意义。而且不只是已经就业或待业的人,甚至从小学生到大学生,很多都在这个怪圈里迷惑住了,因而感到生命没有意义,甚至厌世自杀。这些问题,归根结蒂,是因为谋生的价值观错位,也不了解做学问提升综合修养对生命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谋生与做学问是人生的两个车轮,一个解决衣食住行、服务社会的问题,一个解决精神心灵的困惑,提升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两个车轮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12580国学堂(第15期)

今天为大家讲述篇章:《智慧箴言》--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这句话是说孔子的修养做到了这四点,也是孔子对自己的要求警策。“毋”是“不要”的意思。所谓毋意,是说不要太主观,认为自己的意见就一定对,别人的意见就不对,这是每个人常犯的毛病。每个人都随时在主观里面跳不出来,自己却不自觉。所以,对一件事的看法,每个人都不同,十个人会有几十种看法、观点。所谓观点,就是观察的只是一、二点,而不是全部全面。

可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客观的。真客观,就观点看法一致了,不会不同了。所以,人与人之间才有误会,才需要沟通;也所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难,必是常态。所以人们才会感叹“理解万岁”!

所以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对正反面的意见都要听,不要先入为主,主观就容易犯错。进一步说,自己曾经坚持的任何看法、观点,也都是相对的,会变化的。

毋必,是说不能要求一件事、一个人必然如何必然怎样,天下事都是各种因素、因缘的错综复杂交互作用,其中任何因素都是变化的,我们自己的身体、心念也在随时变化中,怎么可能要求一件事、一个人、一个团体必然如何呢?在一段时间内、一定范围内,你可以把握的因素也是有限的,人对自己的身心状态还常常把握不好呢,更何况还有很多其它把握不了的因素呢。所以,务实的态度、原则,是尽心尽力做好自己能做的,然后可以随缘安心了。

毋固,是说不要固执己见。我们常犯固执己见的毛病,有时候是认为自己对,有时候是面子问题。

毋我,是指不要处处以自我为先。遇事要替别人想想,换位思考,为别人着想,帮忙别人,就是帮忙自己。同时,遇事要从事情本身考虑,先要把自我摆在旁边,专心于事,搞清楚做好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和要点,尽心尽力做好你能做的。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也是同理,把自己先放下,单纯地专心把事情做好,反而对自己有益。

老子《道德经》中的另一句话“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与“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有相通的道理。真有智慧的人,不论普通人对待自己,还是做领袖带领别人,先把自己的主观放下,把自我放下,内心空灵清净,为人处事时,看清自己、看清别人、看清大家的真实心理取向,看清时间空间的因缘,因势利导,导引自己、导引别人、导引事情、导引大家步入正轨正道,使之各得其所,而不是一味地站在主观、自我的立场与自己、与别人、与事情相争。

同时,在个人修养境界与智慧的提升上,如果能按“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原则随时警策自己,就可以随时清理内心的污染、迷惑,渐渐启发智慧,恢复空灵洒脱的自在境界,一切烦恼会如过往云烟,荡然无存。

12580国学堂(第20期)

今天为大家讲述篇章:《智慧箴言》--不如意事常八九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民谚

十有九输天下事,百无一可意中人。----民谚

这两句话都是古人总结的人生经验之谈。“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是说,人生所经历的事情中,不如意的占了八九成,只有一二成是比较如意或马马虎虎的。可是呢,人生那么多事情,能够讲给别人听的,不到二三成。其实这句话说得还比较保守客气。每个人的一生中,经历了无数的事情,每天的心境也千变万化,大多数人的感慨,是不如意的事、不如意的心境达到99%,能够讲给别人听的也不过1%左右。 “十有九输天下事,百无一可意中人”,讲的是天下的事情,十件有九件(90%)都没有达到目标,成功的只有一成比例。用人、选人、与人合作时,可心的满意的得力的人选极其少见,可遇而不可求。如果用《易经》的道理,凡事只有四种可能:吉、凶、悔、吝。吉是好的,凶是不好的、糟糕的,悔是会后悔的,吝是不顺利。平均来看,每件事很好的结果只有四分之一的可能,很糟糕的可能也有四分之一,后悔的、不顺利的可能也各有四分之一。

这些话都是前人总结的人生经验,也表达了世间的常态。所以,释迦牟尼叫我们这个世界是“娑婆世界”,什么意思呢?是说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苦恼烦恼众多,可是大家都还在忍受、甚至以苦为乐的世界。 讲到这里,估计大家很灰心,觉得人生好无奈。其实,深入追究下去,我们要知道,这些经验的总结,都还是以人们平常的心态为衡量标准,人们平常习惯的心态、吉凶祸福的观念都是“意”的作用,“意”如汽车的方向盘,将感知到的一切事情境界,演变为有选择导向的心境;“意”又如同杠杆,因为主观尺度标准、主观砝码摆放位置的不同,会将情绪、观念、感受放大或缩小数倍、甚至数十数百倍,甚至完全变形变态变质。 所谓“不如意”,终究是以“意”为衡量标准,所谓苦乐,虽然有身体感觉的苦乐和心理的苦乐之分,但身体感觉的苦乐也是要反映到心里,配合生老病死得失好坏的观念,变成心理的各种感受,所以还是离不开“意”。因此,如果从平常习惯的根深蒂固的“意”着手改变,整个局面就大不同了!

其实,人生的一切,本来是宇宙万象一体的大变化、大造化中的一小部分,如同一个大化学炉子中的局部变化现象,本来没有吉凶祸福,都只是刹那变化的作用而已。所谓吉凶祸福,是以“我”为中心,主观地截取大变化、大造化现象中的一小段,加以主观的比较判断,才产生的观念,同样,得失成败是非生灭等等相对观念,也是如此。

“自我”也是我们主观从大变化、大造化中,截取了一小段现象,假设的观念。其实我们与天然宇宙是一体的,生老病死都与宇宙整体没有分开过,没有真正独立的个体,真独立就不会彼此发生关系、彼此知道了,个体是相对比较的观念,是在整体的背景中相比较的。所以,“我、你、他”“心、物”“生、老、病、死”“得、失、成、败”“吉、凶、祸、福”“如意、不如意”“苦、乐”……都是在先天一体不二的背景内,后天假设的观念,但我们却当真了、执着了、习惯了,习惯成自然,习惯到自己甚至觉察不到。于是,我们就被这些假设的观念随时左右着心境,颠颠倒倒,永无宁日。

于是,改变“意”,从“意”的不良习惯、观念体系中超脱出来,就可以从苦恼、烦恼、困惑中解脱出来,变成自在、大自在。我们要从“意”的篮子里,丢掉不好的观念、习惯,更新为好的智慧的观念、习惯,把握好“意”这个方向盘,将其转向为通往智慧自在喜乐;改变“意”这个杠杆的使用方法,用智慧与慈悲的砝码撬开、对冲掉一切烦恼困惑。

但是改变旧的观念、习惯、格局是很难的,因为旧的观念习惯已经成系统,势力很大了。所以,人的自我改善也是很不容易的,如同爬沙子山,爬几步就退一二十步。所以人们在改善自己时,常感到挫折与无奈。但是,你可以培养新的好习惯,旧的习惯摆在一边维持现状,每天培养一点点新的习惯,如同种一棵树种,每天浇浇水,培养一点,付出不多,压力不大,时间长了,新的习惯力量就成长壮大为大树了,可以依靠了。如此,一个个新的好的习惯、观念系统的培养,慢慢就形成壮观的森林了,旧的习惯势力自然就被替代了。

好习惯、好观念很多,古今中外一切圣贤们乃至普通百姓的经验总结,变成很多至理名言,可以选择了种到心田中,慢慢培养变成新的习惯,建立好的心理习惯、生活习惯,会受益终身乃至无穷。比如:知足常乐,少私寡欲心自安,为善最乐,知道一切各有因缘而不强求,知道一切都在变化而因势利导,尽心尽力而后随缘安心,……,很多很多,以后我们会陆续介绍。

12580国学堂(第25期)

今天为大家讲述篇章:《智慧箴言》--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论语》

这句话是孔子说的,告诉我们出来做事、工作,要有这么一个心态。“君”代表上级;“事君”表示跟上级、领导一起做事,其实就代表出来做事、工作;“事”代表工作,“食”代表薪水、待遇。

“敬其事而后其食”,是说不要先想着赚多少薪水,先想着升官发财,那就本末倒置了。应该怎么样呢?应该首先想着“敬其事”,对工作、事情的态度很敬重、严谨,决不马虎、轻率、懒惰、疏忽,务求尽心尽力做好,不出差错。把工作做好是因,待遇合理是果,不是不能谈薪资,而是这个本末的因果不能倒置的。

现在求职招聘时,也会先谈薪资,但参加工作以后,还是要抱着“敬其事而后其食”的心态,先把工作做好为本。

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礼记》

这句话是《礼记》开篇的第一句话,也是一切礼仪的核心精神原则,核心就是诚敬,不只是对人,也包括对自己、对任何事、对万物,都应该诚敬。“礼”这个字未简化以前写作“禮”,最开始写作“豊”,后来加个“示”补,表示与祭祀、上天垂下启示有关,豊的甲骨文字形如上图,是象形字,下面的豆表示高脚碗中装着五谷杂粮,碗中央插着像麦穗又像香一样的祭祀器具,豊就表示祭祀时供奉的器具。

为何用祭祀表示礼呢?因为祭祀时,必须要诚恳恭敬,也有严格的礼仪规范秩序,而诚恳恭敬是所有礼仪规范秩序的核心精神,所以用豊表达礼(禮)的精神。当你恭敬诚恳时,自然宁静安详,诚恳恭敬天地万物众生时,你与天地万物众生之间的内心隔阂与界限对立,就消失了,小我与天地的大我融为一体,自他不二,当然会和谐安详了。

任何时代,古今中外,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意见、情绪和利益冲突,所以必须用礼仪来做人际关系的润滑剂,用礼仪、伦理来理顺人与人的一切关系、交往、共事。古今中外,各有各的礼仪、伦理、民俗。但是不论怎样制订、改变礼仪、伦理,如果离开了诚敬的精神,就必定倒向“伪”“烦”“乱”“错”的反面。

中国这一百多年来,旧的礼仪、伦理系统打破了,新的尚未建立完善成熟,但是各位不要慌,大家只要内心重启、保持礼仪、伦理的核心精神----诚敬,外表神情与行为就自然不会偏差多远,自然会引发人性中其他的优秀品质,我们的身心将因此而愈加强健,庄敬自强、仁人爱物的精神将蔚然成风,国家民族的精神力量将因此而愈加强大。

改善社会、建设美好社会,不要推托责任给别人,发牢骚很省力气,却不解决实际问题。要从我做起,从每个人发起真实的诚敬心做起,踏踏实实地帮助我们自己,帮助我们的社会与国家民族。

我们现在解释一下这句话,“毋”是不要,“俨”是恭敬、庄重,“若思”是若有所思的样子,“毋不”是用双重否定的句式表示强调语气。“毋不敬”,是说不论自己独处还是与人相处,乃至对待一切事、一切物,一定要发自内心地恭敬诚恳,不是做做样子。千万不要不恭敬不诚恳,否则一切恶念、恶行就会乘机而出动,会伤害自己和他人,社会国家也将因此而走下坡路。“俨若思”,是说内心恭敬、庄重、沉静、安详,外表似乎若有所思的样子。“安定辞”,“辞”是讲话,这是说内心安详宁定,讲话做事稳重从容,不要讲话轻率、作风飘浮、毛毛草草。

“安民哉”,是说如果做到了“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用之于自己,则身心安祥宁定自在,不论百姓或领导人,若人人能如此修养自己,相互影响,则可使庄敬自强、仁民爱物的风气普及风行,天下自然步入正道,安定祥和。不只是人民安定和谐,万物也会各得其所。因为人们尊重万物,自然不会破坏浪费万物资源,万物资源会得到保护、培养与节约合理的利用,当然一切安祥和谐。

要知道,人心中有很多优点美德智慧,也有很多弱点坏习气。美德智慧的启发以诚敬为钥匙,美德智慧的培养以庄敬自强、仁人爱物为基石。美德智慧不启发彰显,缺德愚蠢就会甚嚣尘上。但是,不是一个人诚敬了,天下就自然都诚敬了。

不论大人物、小人物,都对他人有影响力,影响力大小因时间、地位、形势而不同,但人对人的影响是逐渐的,而且不论任何人,心中的弱点坏习气会随时作祟反扑的。要每个人反求诸己,各自在本位上努力,从发起并保持真实的诚敬做起,那么全社会的变化改善才会很快很可观了。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曾经担心别人不尊重自己。“证明自己重要,证明自己存在”的动机,导致了各种行为。其实,内心真的诚敬,既是尊重他人与万物,也是自重自尊,其外表仪态自然会令人尊敬,这种自然而然的尊敬,不是看你有钱或有地位、有学问、有名气,而是来自于你“发乎中,形于外”的自然感应感召,你的内心如何,外表气质自然不同。

同时,诚敬庄重与活泼灵动轻松并不矛盾,完全可以相得益彰。譬如历史上描述孔子,就有“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话,还有他和学生们幽默开玩笑的记载。

o

12580国学堂(第30期)

o

o

o

o

o

o

o

o

o

o 今天为大家讲述篇章:《智慧箴言》--敖不可长,欲不可从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 这句话是《礼记》的第二句话,敖通骄傲的傲,从通放纵的纵。这句话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内心修养原则。骄傲的心理不可以发展、滋长,《易经》六十四卦中,只有一卦全都是好的,就是“谦”卦,诚恳的谦虚总不会错,内心知道自己有很多不懂、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保持谦虚谨慎,就会保持清醒,会改善进步。 所谓“谦受益,满招损”,是必定的法则。一骄傲,人就头脑不清醒了,换言之,不清醒了才会骄傲。所谓“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水正因为比别人的站位低,才能百川归流而成大海;山不自以为高明而骄傲,才能更加高尚高明而接近蓝天。 再比如,孔子曾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不仅辅助周成王安定天下,而且整理中国文化集其大成,孔子对周公推崇得不得了。 孔子说,一个人,即便是有周公那样的伟大才能与美好德行,如果一下骄傲了,或者犯了吝啬的毛病,不肯帮忙别人、鼓励别人、同情包容别人,那他就该出问题了,就没什么好看的了。

o

o

o

o

o 欲不可从,就是欲不可纵。欲望人皆有之,谁没有欲望呢?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男女是最普遍的最显著的欲望,要吃要喝,两性相吸引,其他的欲望就种类更多了。 其实,欲望就像鱼缸里面小鱼吐的气泡,小鱼优哉游哉地在鱼缸里游,鱼缸就是它博大的世界,它一会儿吐一个气泡,然后追着气泡游。前一个气泡灭了,它就再吐一个气泡追着游。 我们的每个欲望,在满足了以后,就消失了,可是心中会生起下一些欲望。我们的人生,就在不断追逐欲望的气泡中渐渐消逝。欲望多了,会变成沉重的负担与烦恼。少私寡欲,知足常乐,就少烦恼少负担。所以说,欲望不可以纵容、放纵,一纵容就给自己给别人添很多烦恼负担了。

o

o

o

o

o

o

o 志不可满,是说不可在满足意志、实现目标的时候,得意忘形,自大自满,飘飘然,昏了头。我们不妨借“志不可满”,做更多的引申,“满”可以引申为有所局限,心志有所局限可以称为志满,人的修养,要心志胸怀空灵博大如虚空,不要被狭小的格局所局限。 如同所谓“君子不器”,“君子”代表修养好的人,“器”就是器具,比如茶杯、锅碗瓢盆都是器。君子不器,就是说要想成为修养好的人,胸怀、智慧、才能,不能像器具里面的空间格局一样有所局限,应该拓展得博大精深。同时,又可以引申为,心中不可被太多的意志、志向所充满,意志、志向太多了,给自己下的指令太多了,就不知所措、疲于奔命、反受其乱了。 乐不可极,是说不可过分追求享乐,谁都喜欢享乐,离苦得乐是众生的天然冲动。但是享乐必须要有节制,否则身心必受其害,也会害人害物。 例如饮食男女的享乐过分,就会百病丛生。日本当代中西医学专家春山茂雄,在《脑内革 命》一书中记述了他的科研队伍所做的科学实验,实验证明,我们常见的各种享乐,在脑内分泌导致快乐消除痛苦的激素β内啡肽(安多芬)时,都有其极限,到了这个极限时,不论你怎么刺激,也会停止分泌的。 但是,当人真的发善心,做利他的善事时,β内啡肽的分泌是持续而且没有上限的。这项研究证明了“为善最乐”这句话,不是劝善的教条,而是古人实际的经验总结。

o

o

o

o

o

o 同样,《礼记》的开篇两句话,“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也不是空泛的教条,而是人生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曾被苏轼极为推崇的北宋范祖禹,有一句名言“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就是说古代建立的那么多礼仪、规范,其核心精神,就是“毋不敬”,一切礼仪规范皆以诚敬为灵魂,“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皆从“毋不敬”中来,“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也是从“诚敬”中来。 可以说,骄傲是“自我”的膨胀、自以为是;欲望也来自“自我”,欲望多了放纵了,“自我”就发狂了。意得志满,心胸不宽,得意忘形,追求享乐,也是以“自我”为基石的。 如果放下对“自我”的观念执着,骄傲、欲望、烦恼就无处落脚,变成了无源之水。“自我”如同地球,一切烦恼如地球上寄托的生物。地球化为虚空,这些生物也就消失了。一念放下“自我”观念,一念就空灵洒脱自

在;一念执迷“自我”观念,一念就局限困扰不安。

o

12580国学堂(第40期)

o

o

今天为大家讲述篇章:《智慧箴言》--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ve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