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笔记

更新时间:2023-09-07 09:17: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题 目 毛概课堂笔记整理

姓 名 袁 斌

学 号 1002022078

日 期 2012年 5 月 28日

指导老师 王明华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102班

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 5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 5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 5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 8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9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 10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 12

第一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 12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 12

第三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 13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14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 14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 15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 17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20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 20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 2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22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 22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 22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 25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 25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2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 27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 32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 34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 35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 35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 36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 37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 38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38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 4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 42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43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 46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 46

第二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50

第三节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 52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54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54

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54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 55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 56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56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56

(一)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 56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 56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 57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 57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 57

第三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 58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 58 (二)发展教育和科学 ............................... 58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 59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60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60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 61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 62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 62

第二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 63

第三节 台湾问题与新形势下“和平统一、 .................... 65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 70

第一节 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 70

第二节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73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 75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 75

第二节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 78

第三节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现代化 .......................... 79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 80

第一节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 80

第二节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 82

第三节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 83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2、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第一、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有历史经验上升为理论。

第三、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之中。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的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两大理论成果: (1)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2)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1840至1919年的中国及世界政局变动

2、理论来源--马克思列宁主义

3、阶级基础--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深入开展

4、实践基础--近现代中国民主革命运动

二、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开始萌芽时期(1921~1927年)

1、认清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3、初步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4、认识到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2、初步形成时期(1927~1935年)

1、初步创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2、初步形成人民军队建设的理论和军事战略战术思想

3、提出了正确的党的建设原则

4、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5、制定的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

3、走向成熟时期(1935~1945年)

(1)哲学思想系统化

(2)军事思想系统化

(3)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完善

(4)完整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5)统一战线思想系统化

(6)党的建设思想系统化

4、继续发展时期(1945~ )

解放战争时期:十大军事原则;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总政策和土地

改革的总路线、总政策;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等。

建国后:过渡时期总路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思

想;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思想;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思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思想和正确处理两类矛盾的学说。以农业为基础,按照农轻重发展国民经济的思想,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等等

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科学体系

1、毛泽东思想科学涵义

(1)、毛泽东思想的提出

1941年3月,延安的理论工作者张如心最早提出“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这样的概念。 1942年7月,陈毅在为纪念中共建立二十一周年而写的《伟大的二十一年》中,认为毛泽东的思想体系已经开始确立。

1942年7月1日的《晋察冀日报》头版上邓拓以醒目的标题刊出《纪念七一,全党学习掌握毛泽东主义》。

1943年7月,王稼祥为庆祝建党二十二周年时写的纪念文章在《解放日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道路》一文中,首次使用“毛泽东思想”一词。

1945年4月,刘少奇在中共七大所作的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正式提出并阐述了毛泽东思想。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

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表述为 :“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共十二大的政治报告中,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有作了重要补充,在《决议》中“中国革命”后加了“和建设” 。即表述为: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 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 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一)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

四、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第二、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政治基础

第三、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2、必须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首先,完整准确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其次,要把毛泽东晚年错误思想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严格区分开来

第三,要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3、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

第一,毛泽东的伟大地位

第二,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第三,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但这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内容

第四,综观其一生,功大于过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一、 邓小平的不凡经历

寻求真理、转战前线、开国元勋、文革磨难、总设计师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二)时代背景:当代国际形势的新发展

(三)历史根据:

社会主义国家建设道路上

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

(四)现实情况: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三、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一)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走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二)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上,要一切从社会主义中国处在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三)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上,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四)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上,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我国现代化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上,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实行台阶式的发展战略。

(八)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上,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而依靠的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团结。

(九)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完成。

四、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二)邓小平理论始终贯彻着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

(三)解放思想 是实事求是 的前提。

(四)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是为了达到新的实事求是。

五、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 新的科学水平。

(三)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四)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中全党全国人民集体的智慧,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总结我们党和世界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高度作出的战略思考和理论概括。

“三个代表”: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时代背景: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世情)

实践基础: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变化(国情)

现实依据: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党情)

理论来源: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及主要内容

(一)“三个代表”的形成与发展

1、1994年 江泽民提出把党的建设确立为“新的伟大工程”;

2、1995年 江在北京提出要在党内进行“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1998年“三讲”教育活动全面展开;

3、2000-2-21 江在广东高州“三讲”教育动员会上首次提出“三个代表”;

4、 在江浙沪视察时深刻论述“三个代表”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5、2001-7-1 江发表建党八十周年“七.一”讲话,全面阐述其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

6、2002-5-31 就如何落实“三个代表”作进一步阐述;

7、2002-11 十六大把“三个代表”写进党章,作为党的基本指导思想。

(二)“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

第一,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

的生活水平。

第二,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三,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三个代表”的科学体系与主要内容

1、科学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2、 主要内容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分配制度的思想;关于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思想;关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面向21世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一、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1、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过程

2、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

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人与人、社会、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兼顾多方利益关系及发展需要。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提出改革开放、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抓住机遇快发展,兼顾速度和效益等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

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2、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

3、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第一,以人为本,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无论从共产党宗旨中的服务对象而言,还是从共产党执政的权力来源而言,都是人民。

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

不协调的“五大表现”

第一,经济发展了,经济结构调整了,但社会结构没有相应地调整过来;

第二,经济发展了,但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没有相应的发展,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

第三,社会管理相对落后,各类事故频发,造成人、财、物的莫大损失;

第四,社会事业的管理体制落后;

第五,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协调。

四、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的“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五、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一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定义:思想路线又称认识路线,通常指一个政党认识世界的基本指导原则,是认识世界所遵循的方向和道路,也是制定和执行各个历史时期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思想基础。 党内曾经存在着三种错误的认识路线:自以为是、以本为是、实事求是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1、邓小平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一:与“两个凡是”针锋相对,提出要准确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第二:旗帜鲜明地批判“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第三:发动新的思想解放运动,领导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2、解放思想的意义:理论上讲,一是对原先的认识进行再认识。这其中又包括对原先的认识中正确部分的坚持和对错误部分的纠正两种情况;二是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识。

3、邓小平在解放思想上:(1)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2)创办经济特区

(3)引 进 外 资

(4)发展乡镇企业

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

1、恢复并重新表述了毛泽东确立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突出强调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时代特征。

三、对党的思想路线认识的继续深化

思想路线内容的相互关系图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党的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 1、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2、要做到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理论联络实际、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本人与时俱2、后人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

(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们抵制各种错误倾向的思想武器。

第三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精髓

精髓就是集中人民最精致最珍贵的思维成果的时代精华的哲学思想。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1) 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解放思想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

(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之母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1、体现时代性,就是要认清形势,顺应潮流;

2、把握规律性,就是要明辨发展趋势,一切从实际出发;

3、富于创造性,就是要有创新的胆识,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 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1、理论创新 2、制度创新 3、科技创新

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一)近代中国的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2)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3)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依旧存在,而且还保持着优势;

(2)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3)皇帝虽然被推翻,但中国仍然实行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

(4)中国虽然保持独立的形式,但实际上已丧失了独立主权;

(5)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统治,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6)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人民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国情的突出表现是:

外无民族独立,内无人民民主,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贫困,国力衰微,经济文化极端落后且发展不平衡。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矛盾

(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阶级矛盾

(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鸦片战争—辛亥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运动--)

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

(1)农民不是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他们缺乏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理论的指导,因而不可能建立一个完全崭新的社会制度以彻底摧毁封建旧制度;

(2)农民长期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的地位,也使他们难以在斗争中形成一个

坚强统一的领导核心,农民队伍抵御不了统治阶级意识的侵蚀,因而也阻止不了农民革命队伍本身的蜕变;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康有为、梁启超)

资产阶级改良派:谭嗣同、康广仁、杨深秀、林旭、刘光第、杨锐

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孙中山)

中国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见PPT30页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证明:见PPT32页

中国工人阶级的特殊优点:见PPT34页

(三)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PPT35页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过程:一大——>二大——>三大——>四大——>八七会议

——>抗日战争——>39年《共产党人发刊词(三大法宝)》40年《新民主主义论》、45年《论联合政府》——>解放战争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总路线)》

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

(1)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

(2)关于革命领导权和革命武装的理论

(3)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4)关于人民军队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5)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1、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首要对象

政治上,侵占中国领土主权

经济上,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文化上,实施文化侵略政策

2、封建主义是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又一主要对象

3、官僚资本主义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领导权问题,是新、旧民主革命最根本区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关系到革命的成败。

无产阶级能够领导中国革命的原因:

第一,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

第二,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革命最坚决、便于工农联盟、分布集中),决定其成为最革命的阶级

第三,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实现领导。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为什么无产阶级(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二步走):

第一步: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第二步:经过社会主义革命(改造),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包括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和政体两部分:

国体: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人们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政体:民主集中制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为什么要保护(必要性)?

第一,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动力之一;

第二,旧中国经济落后,需要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第三,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创造条件。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

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

民族的:强调文化的民族形式

科学的:强调文化的科学内容

大众的:强调文化服务的方向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一)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1、城市中心论的由来

城市中心论来源于西欧和苏俄的革命经验

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一般特征:PPT3页

2、中国共产党执行城市中心论的三起三落

左倾盲动主义错误——结果:南昌起义,长沙起义,广州起义失败

左倾盲动主义——结果:三个月便遭惨败

左倾教条主义——结果: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

3、中共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标志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反对本本主义》从党的思想路线高度对教条主义进行了批判,从思想路线上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提供了依据。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1、依据,必要性:第一,中国革命没有和平道路可走

第二,敌人不但强大而且凶残

第三,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也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

可能性: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良好的群众基础

继续发展的革命形势

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共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

(三)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2、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4、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对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一)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指无产阶级政党为了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逐步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同一切可能联合的阶级、阶层、政党和集团在一定的目标下所结成的广泛的政治联盟。从本质上讲就是无产阶级争取同盟军的问题。

1、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第一,它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和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

第二,中国社会具有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的社会基础;

第三,中国社会复杂的矛盾,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2、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历史发展

(1)国民革命统一战线(1923年-1927年)

(2)工农民主统一战线(1927年-1937年)

(3)抗日民主统一战线(1937年-1945年)

(4)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5年-1949年)

解析:(1)阶级成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组织形式:改组后的国民党,各阶级联盟( 党内合作)

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因此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阶级成分:工人、农民和贫苦的城市小资产阶级

主要任务:反对国民党新军阀

缺陷:下层统一战线

突出表现:福建事变

(3)组织形式:党外合作

阶级成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部分亲英美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特点:

1)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性;

2) 两个党、两个军队、两个政权的合作;

3)没有共同的纲领和组织形式。

(4) 阶级成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海外侨胞和其他爱国分子在内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组织形式:多党合作

主要任务:反对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

3、坚持和发展革命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

(1)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的关系

工人阶级与其它劳动人民的联盟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

工人阶级与其它非劳动人民的联盟

工人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特定时期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第一,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之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 第二,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第三,正确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它们相互促进。

(2)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

独立自主:

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

(3)革命统一战线的经验

策略原则——对资产阶级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策略总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对顽固派坚持的斗争原则:有理、有利、有节

(二)武装斗争

(一)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

1、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内无民主,外无民族独立,反动统治异常残暴。和平革命的道路被堵死了,那么武装斗争便成了无选择的选择,即以革命的暴力对抗反革命的暴力。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特点:

它是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

武装斗争和民众结合。

武装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3、人民军队建设

4、人民战争思想和战略战术原则:

(1)人民战争思想:人民战争是革命的正义的战争 ,是为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战,这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5、武装斗争必须与非武装斗争相配合

(三)党的建设

1、党的建设的必要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v9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