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第三版)陈建明,刘国荣课后习题答案
更新时间:2024-07-11 15: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离散数学辅助教材
概念分析结构思想与推理证明
第一部分
集合论
刘国荣
交大电信学院计算机系
1
离散数学习题解答
习题一 (第一章集合)
1. 列出下述集合的全部元素:
1)A={x | x ∈N∧x是偶数∧ x<15}
2)B={x|x∈N∧4+x=3} 3)C={x|x是十进制的数字} [解] 1)A={2,4,6,8,10,12,14}
2)B=?
3)C={0,1,2,3,4,5,6,7,8,9} 2. 用谓词法表示下列集合:
1){奇整数集合}
2){小于7的非负整数集合}
3){3,5,7,11,13,17,19,23,29} [解] 1){n?n?I?(?m?I)(n=2m+1)};
2){n?n?I?n?0?n<7};
3){p?p?N?p>2?p<30??(?d?N)(d?1?d?p?(?k?N)(p=k?d))}。 3. 确定下列各命题的真假性: 1)??? 2)?∈? 3)??{?} 4)?∈{?}
5){a,b}?{a,b,c,{a,b,c}} 6){a,b}∈(a,b,c,{a,b,c}) 7){a,b}?{a,b,{{a,b,}}} 8){a,b}∈{a,b,{{a,b,}}} [解]1)真。因为空集是任意集合的子集; 2)假。因为空集不含任何元素; 3)真。因为空集是任意集合的子集; 4)真。因为?是集合{?}的元素;
5)真。因为{a,b}是集合{a,b,c,{a,b,c}}的子集; 6)假。因为{a,b}不是集合{a,b,c,{a,b,c}}的元素;
2
7)真。因为{a,b}是集合{a,b,{{a,b}}}的子集; 8)假。因为{a,b}不是集合{a,b,{{a,b}}}的元素。 4. 对任意集合A,B,C,确定下列命题的真假性: 1)如果A∈B∧B∈C,则A∈C。 2)如果A∈B∧B∈C,则A∈C。 3)如果A?B∧B∈C,则A∈C。
[解] 1)假。例如A={a},B={a,b},C={{a},{b}},从而A∈B∧B∈C但A∈C。 2)假。例如A={a},B={a,{a}},C={{a},{{a}}},从而A∈B∧B∈C,但、A
∈C。
3)假。例如A={a},B={a,b},C={{a},a,b},从而ACB∧B∈C,但A∈C。 .5.对任意集合A,B,C,确定下列命题的真假性: 1)如果A∈B∧B?C,则A∈C。 2)如果A∈B∧B?C,则A?C。 3)如果A?B∧B∈C,则A∈C。 3)如果A?B∧B∈C,则A?C。
[解] 1)真。因为B?C??x(x∈B?x∈C),因此A∈B?A∈C。
2)假。例如A={a},B={{a},{b}},C={{a},{b},{c}}从而A∈B∧B?C,但
A?C。
3)假。例如A={a},B={{a,b}},C={{a,{a,b}},从而A?B∧B∈C,但A?C。 4)假。例如A={a},B={{a,b}},C={{a,b},b},从而A?B∧B∈C,但A?C。 6.求下列集合的幂集:
1){a,b,c} 2){a,{b,c}} 3){?} 4){?,{?}}
5){{a,b},{a,a,b},{a,b,a,b}}
[解] 1){?,{a},{b},{c},{a,b},{a,c},{b,c},{a,b,c}}
2){,{a},{{b,c}},{a,{a,b}}} 3){?,{?}}
4){?,{?},{{?}},{?,{?}}} 5){?,{{a,b}}}
7.给定自然数集合N的下列子集:
3
A={1,2,7,8} B={ x|x2<50}
C={x|x可以被3整除且0≤x≤30} D={x|x=2K,K∈I∧O≤K≤6} 列出下面集合的元素: 1) A∪B∪C∪D 2) A∩B∩C∩D 3) B\\(A∪C) 4) (A′∩B)∪D
[解] 因为B={1,2,3,4,5,6,7},C={3,6,9,12,15,18,21,24,27,30},
D={1,2,4,8,16,32,64,},故此
1)A∪B∪C∪D={1,2,3,4,5,6,7,8,9,12,15,16,18,21,24,27,
30,32,64}
2)A∩B∩C∩D=? 3)B\\(A∪C)={4,5}
4)(A′∩B)∪D={1,2,3,4,5,6,7,8,16,32,64} 8.设A、B、C是集合,证明:
1)(A\\B)=A\\(B\\C)
2)(A\\B)\\C=(A\\C)\\(B\\C) 3)(A\\B)\\C=(A\\C)\\B [证明] 1)方法一:(A\\B)\\C
=(A∩B′)∩C′ (差集的定义) =A∩(B′∩C′) (交运算的结合律) =A∩(B∪C)′ (deMorgan律) =A\\(B∪C) (差集的定义) 方法二:对任一元素x∈(A\\B)\\C,则x?C,同时,x∈A\\B,x∈A,x?B,
所以,x∈A,x?B∪C,即x∈A\\(B∪C),由此可见(A\\B)\\C?A\\(B∪C)。 反之,对任一元素x∈A\\(B∪C),则x∈A,且x?B∪C,也就是说x?A,x?B,x?C。所以x∈(A\\B)\\C,由此可见A\\(B∪C)?(A\\B)\\C。 因此A\\(B\\C)。 2)方法一:(A\\B)\\C
=A\\(B∪C) (根据1))
4
=A\\(C∪B) (并运算交换律) =A\\((C∪B)∩Ⅹ) (0—1律) =A\\((C∪B)∩(C∪C′)) (0—1律) =A\\(C∪(B∩C′) (分配律) =(A\\C)\\(B∩C′) (根据1) =(A\\C)\\(B∩C) (差集的定义) 方法二:对任一元素x∈(A\\B)\\C,可知x∈A,x?B,x?C,x∈A\\C。又由x?B,x?B\\C,x∈(A\\C)\\(B\\C)\\(B\\C)。所以(A\\B)\\C?(A\\C)\\(B\\C)。 反之,对任x∈(A\\C)\\(B\\C),可知x∈A\\C,x?B\\C。由x∈A\\C,可知x∈A, x?C。又因为x?B\\C及x?C,可知x?B。所以,x∈(A\\B)\\C。因此(A\\B)\\C?(A\\B)\\C。
由此可得(A\\B)\\(B\\C)?(A\\B)\\C。
3)方法一:(A\\C)\\C
=A\\(B∪C) (根据1)) =A\\(C∪B) (并运算交换律) =(A\\C)\\B (根据1))
方法二:对任一元素x∈(A\\B)\\C,可知x∈A,x?B,x?C。由为x∈A,x?C,所以,x∈A\\C。又由x?B,x∈(A\\C)\\B。所以,(A\\B)\\C?(A\\C)\\B。 同理可证得 (A\\C)\\B?(A\\B)\\C。 9. 设A、B是Ⅹ全集的子集,证明: A?B?A′∪B=X?A∩B′=? [解](采用循环证法) (1)先证A?B?A′∪B=X;
方法一:A′∪B=A′∪(A∪B) (因为条件A?B及定理4)
=(A′∪A)∪B (∪的结合律) =(A∪A′)∪B (∪的交换律) =X∪B (互补律) =X (零壹律)
方法二:A?B?A∪B=B (定理4)
?B=A∪B (等号=的对称性) ?A′∪B=A′∪(A∪B) (两边同时左并上A′) ?A′∪B==(A′∪A)∪B (∪的结合律)
5
?A′∪B=(A∪A′)∪B (∪的交换律) ?A′∪B=X∪B (互补律) ?A′∪B=X (零壹律)
方法三:因为A′?X且B?X,所以根据定理2的3?)就有A′∪B?X;
另一方面,由于B?A′∪B 及根据换质位律可得B′?A′?A′∪B,因此,由互补律及再次应用定理2的3?),可得X=B∪B′?A′∪B,即X?A′∪B;
所以,A′∪B=X。 (2)次证A′∪B=X?A∩B′=?;
A′∪B=X?(A′∪B)′=X′ (两边同时取补运算′)
?(A′)′∩B′=X′ (de Morgan律) ?A∩B′=X′ (反身律) ?A∩B′=X′ (零壹律)
(3)再证A∩B′=??A?B;
方法一:A=A∩X (零壹律)
=A∩(B∪B′) (互补律) =(A∩B)∪(A∩B′) (分配律) =(A∩B)∪? (条件A∩B′=?) =A∩B (零壹律) ?B (定理2的3))
方法二:A∩B′=??B=B∪? (零壹律)
=B∪(A∩B′) (条件A∩B′=?) =(B∪A)∩(B∪B′) (分配律) =(A∪B)∩(B∪B′) (∪的交换律) =(A∪B)∩X (互补律) =A∪B (零壹律) ?A?B (定理4的2))
10. 对于任意集合A,B,C,下列各式是否成立,为什么?
1) A∪B=A∪C?B=C 2) A∩B=A∩C?B=C
[解] 1)不一定。例如:A={a},B={a,b},C={b}。显然有
A∪B=A∪C,但B≠C。
2)不一定。例如:A={a},B={a,b},C={b,c}。显然有
6
A∩B=A∩C,但B≠C。
11.设A,B为集合,给出下列等式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
1) A\\B=B 2) A\\B=B\\A 3) A∩B=A∪B 4) A?B=A
[解] 1)A\\B=A∩B′,由假设可知A\\B=B,即A∩B′=B。由此可知B=A∩B′?B′,
故此B=B∩B′=?。
由假设可知A=A\\?=A\\B=B=?。所以当A\\B=B时有A=B=??。 反之,当A=B=?时,显然A\\B=B。 因此A\\B=B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B=?。
2)设A\\B≠∈?,则有元素a∈A\\B,那么,a∈A,而由假设A\\B=B\\A。所以a∈B\\A,从而a?A,矛盾。所以A\\B=,故A?B。另一方面由B\\A=A\\B=?。可得B?A。因此当A\\B=B\\A时,有A=B。 反之,当A=B时,显然A\\B=B\\A=? 因此,A\\B=B\\A的充要条件是A=B。
3)由于A∪B=A∩B,从而A?A∪B=A∩B?B,以及B?A∪B=A∩B?A故此A∪B=A∩B,有A=B。
5) 根据定理6的1)有A??=A,由已知条件A?B=A,可得A?B=A??。 从而由对称差的消去律可得B=?。 反之,若B=?,则A?B=A??=A。 所以A?B=A的充分必要条件为B=?。 12. 对下列集合,画出其文图:
1) A′∩B′ 2) A\\(B∪C)′ 3) A∩(B′∪C) [解]
7
A B X A B C X A B C X A′∩ B′
A \\ (B∪ C ) ′ A∩ (B′∪ C )
13. 用公式表示出下面图中的阴影部分 [解]
14. 试用成员表法证明
1)(A?B)?C=A(B?C) 2)(A∪B)∩(B∪C)?AB′ [解] 1)成员表如下 A B C 0 0 0 0 0 1 0 1 0 0 1 1 1 0 0 1 0 1 1 10 1 1 1
成员表中运算结果?C及A?(B?C)的两列状态表明,全集中的每一个体对它俩有相同的从属关系,故 (A?B)?C=A?(B?C) 1) 成员表如下:
A B C 0 0 0 0 0 1 0 1 0 0 1 1 1 0 0 1 0 1 1 10 1 1 1
8
x A C (A∩C) \\B
B A
C B
x
(A∪B∪C)∪(A∩B∩C)′
A?B 0 0 1 1 1 1 0 0 (A?B)?C 0 1 1 0 1 0 0 1 B?C 0 1 1 0 0 1 1 0 A?(B?C) 0 1 1 0 1 0 0 1 A∪B (B∪C) (B∪C)′ 1 0 0 0 0 1 0 1 1 1 0 1 0 1 1 1 0 1 1 1 0 1 0 1 (A∪B)∩(B∪C)′ 0 0 0 0 1 0 0 0 B′ 1 1 0 0 1 1 0 0 A∩B′ 0 0 0 0 1 1 0 0 成员表中运算结果(A∪B)∩(B∪C)′及A∩B′的两列状态表明,全集中的每一个体,凡是从属(A∪B)∩(B∪C)′的,都从属A∩B′,故 (A∪B)∩(B∪C)′?A∩B
注:自然数集N取为{1,2,3,??,n,??}
9
习题二(第二章 关系)
1.设A={1,2,3,},B={a,b}求
1)A3B 2)B3A 3)B3B 4)2B3B [解] 1)A3B={(1,a),(1,b),(2,a),(2,a),(3,a),(3,b)}
2)B3A={(a,1),(a,2),(a,3),(b,1),(b,2),(b,3)} 3)B3B={(a,a),(a,b),(b,a),(b,b)} 4)2B={?,{a},{b},{a,b}}
2B3B{(?,{a}),(?,b),({a},a),({a},b),({b},a),({b},b),({a,b},b)}
2.使A?A3A成立的集合A存在吗?请阐明理由。
[解] 一般地说,使A?A3A成立的集合A不存在,除非A=?。
否则 A≠?,则存在元素x∈A3A,故有y1,y2∈A,使x=(y1,y2),从而y1,y2∈A3A,故此有y1,y2,y3,y4,使y1=(y1,y2),y2=(y3,y4),??。这说明A中每个元素x,其结构为元组的无穷次嵌套构成,这不可能。我们讨论的元素的结构必须是由元组的有限次嵌套构成。 3.证明A3B=B3A?A=?∨B=?∨A=B
[证] 必要性:即证A3B=B3A?A=?∨B=?∨A=B
若A3B=?,则A=?或者B=?
若A3B≠?,则A≠?且B≠?,因此对任何x∈A及任何y∈B就有(x,y)∈A3B,根据A3B=B3A,可得(x,y)∈B3A,故此可得x∈B,y∈A,因此而得A?B且B?A,所以由?的反对称性A=B。
充分性:即证A=?∨B=?∨A=B?A3B=B3A 这是显然的。 4.证明(A∩B)3(C∩D)=(A3C)∩(B3D)
[证]证法一:(元素法)对任一(x,y)∈(A∩B)3(C∩D) 有x∈A∩B,y∈C∩D,于是x∈A,x∈B,y∈C,y∈D。因而(x,y)∈A3C,且(x,y)∈B3D,所以(x,y)∈(A3C)∩(B3D)。因而(A∩B)3(C∩D)?(A3C)∩(B3D)
另一方面,对任一(x,y)∈(A3C)∩(B3D),于是有(x,y)∈A3C且(x,y)∈B3D,因而x∈A,y∈C,x∈B y∈D。所以x∈A∩B,y∈(C∩D)。所以(x,y)∈(A∩B)3(C∩D)。因而(A3C)∩(B3D)?(A∩B)3(C∩D)。
10
综合这两个方面有(A∩B)3(C∩D)=(A3C)∩(B3D)。 证法二:(逻辑法)对任何x,y (x,y)∈(A∩B)3(C∩D) ?x∈A∩B?y∈C∩D ?(x∈A?x∈B)?(y∈C?y∈D)
?(x∈A?y∈C)?(x∈B?y∈D) (?的结合律、交换律) ?(x,y)∈A3C?(x,y)∈B3D ?(x,y)∈(A3C)∩(B3D)
由x,y的任意性,可得:(A∩B)3(C∩D)= (A3C)∩(B3D) 。
5.下列各式中哪些成立,哪些不成立?对成立的式子给出证明,对不成立的式子给
出反例。
1)(A∪B)3(C∪D)=(A3C)∪(B3D) 2)(A\\B)3(C\\D)=(A3C)\\(B3D) 3)(A?B)3(C?D)=(A3C)?(B3D) 4)(A\\B)3C=(A3C)\\(B3C) 5)(A?B)3C=(A3C)?(B3C)
[解] 1)不成立。设A={a},B={b},C={c},D={d},则(a,-d)∈(A∪B)3
(C∪D),但(a,-d)?(A3C)∪(B3D)。所以(A∪B)3(C∪D)=(A3C)∪(B3D)不成立。事实上有:(A3C)∪(B3D)?(A∪B)3(C )?(A∪B)3(C∪D)。
2)不成立。设A={a},B={b},C=D={c},则(a,c)∈(A3C)\\(B3D)但(a,c)?(A\\B)3(C\\D)。因而(A\\b)3(C\\D)=(A3C)\\(B3D)不成立。事实上有:(A\\B)3(C\\D)?(A3C)\\(B3D)。因为A\\B?A,C\\D?,故有(A3C)\\(B3D)? A3C;又若(x,y)∈(A\\B)3(C\\D)故此x∈A\\B,从而x?B,y∈C\\D,从而y?D,故此(x,y)?B3D综合这两方面,有(A\\B)3(C\\D)?(A3C)\\(B3D)。
3)不成立。设A={a},B={b},C={a},D={b},则(a,b)∈(A?B)3(C?D),
但(a,b)?(A3C)?(B3D)。所以(A?B)3(C?D)?(A3C)?(B3D)不成立。又设A={a},B={b},C={a},D={c} 则(a,c)∈(A3C)?(B3D),但(a,c)?(A?B)3(C?D)。所以(A3C)?(B3D)?(A?B)3(C?D)不成立。因此(A?B)3(C?D)与(A3C)?(B3D)无任何包含关系。总之(A?B)3(C?D)=(A3C)?(B3D)不成立。
11
4)成立。证明如下:对任一(x,y)∈(A\\B)3C,有x∈A,x?B,y∈C 于是(x,
y)∈A3C,且(x,y)∈(A\\B)3C,且(x,y)?B3C(否则x∈B),所以(x,y)∈(A3C)\\(B3C)。因而 (A\\B)3C?(A3C)\\(B3C)。
又对任一(x,y)∈(A3C)\\(B3C),有(x,y)∈A3C,且(x,y)?B3C从而x∈A,y∈C及x?B。即x∈A\\B,y∈C,故此(x,y)∈(A\\B)3C。所以(A3C)\\(B3C)?(A3B)3C。
因而(A\\B)3C=(A3C)\\(B3C)。 另一种证明方法: (A3B)3C
=(A∩B′)3C(差集的定义)
=(A3C)∩(B′3C)(叉积对交运算的分配律) =(A3C)∩(B3C)′
(因(B3C)′=(B′3C))∩(B3C′)∪(B′3C′) 但(A3C)∩(B3C)′=((A3C)∩(B′3C))∪?
=(A3C)∩(B′3C))
=(A3C)∩(B′3C)(差集的定义) 证法三:(逻辑法)对任何x,y (x,y)∈(A3C) \\ (B3C) ?(x,y)∈A3C?(x,y)?B3C ?(x∈A?y∈C)?(x?B?y?C)
?(x∈A?y∈C?x?B)?(x∈A?y∈C?y?C) (?对?的分配律) ?(x∈A?x?B?y∈C)?(x∈A?y∈C?y?C) (?的结合律、交换律) ?(x∈A?x?B)?y∈C (?及?的零壹律、?的结合律) ?x∈A \\ B?y∈C ?(x,y)∈(A \\ B)3C
由x,y的任意性,可得:(A \\ B)3C=(A3C) \\ (B3C) 。
5)成立。证明如下:对任一(x,y)∈(A?B)3C,故此x∈A?B,y∈C于是x∈A且x?B,或者x?A且x∈B。因此(x,y)∈(A3C)?(B3C)。所以(A?B)3C?(A3C)?(B3C)。
对任一(x,y)∈(A3C)?(B3C)。则(x,y)∈A3C且(x,y)?B3C,或者(x,y)?A3C且(x,y)B3C。因此x∈A,yC,x?B,或者x
12
∈B,y∈C,x?A。所以x∈A\\B,或x∈B\\A,并且y∈C,故此 x∈A?B,y∈C。因此(x,y)∈(A?B)3C,即(A3C)?(B3C)?(A?B)3C。 综合两方面、就有(A?B)3C=(A3C)?(B3C)
另一种证明方法:(A?B)3C
=((A\\B)∪(B\\A))3C(对称差的定义)
=(((A\\B)3C)((B\\A)3C)(叉积对并运算的分配律) =((A3C)\\(B3C)∪(B3C)\\(A3C))(根据4)) =(A3C)?(B3C)(对称差的定义)
6.设A={1,2,3},B={a},求出所有由A到B的关系。?[解]:R0=?,R1={(1,a)},R2={(2,a)},R3={(3,a)},
R4={(1,a),(2,a)},Rs={(1,a),(3,a)},R6={(2,a),(3,a)},
R7={(1,a),(2,a),(3,a)}
7.设A={1,2,3,4},R1={(1,3),(2,2),(3,4)},R2={(1,4),(2,3),
(3,4)},求:R1∪R2,R1∩R2,R1\\R2,R1′,?(R1),?(R2),?(R1),?(R2),?(R1∪R2),?(R1∩R2)
[解]:R1∪R2={(1,3),(1,4),(2,2),(2,3),(3,4)}
R1∩R2={(3,4)} R1\\R2={(1,3),(2,2)}
R1′=(A3A)\\R={(1,1),(1,2),(1,4),(2,1),(2,3),(2,4),(3,1),(3,2),(3,3),(4,1),(4,2),(4,3),(4,4)} (R1)={1,2,3},?(R1)={2,3,4}, (R2)={1,2,3},?(R2)={3,4} (R1∪R2)={1,2,3},?(R1∩R2)={4} 8.对任意集合A及上的关系R1和R2,证明
1)?(R1∪R2)=?(R1)∪?(R2) 2)?(R1∩R2)??(R1)∩?(R2)
[证] 1)一方面,由于R1?R1∪R2,R2?R1∪R2,根据定理1,有?(R1)??(R1
∪R2),?(R2)??(R1∪R2)故
?(R1)∪?(R2)??(R1∪R2)
另一方面,若x∈?(R1∪R2)那么存在着y∈A,使(y,x)∈(R1∪R2)因此(y,x)∈R1,或者(y,x)∈R2,从而x∈?(R1)或者x∈?(R2)于是x∈?(R1) ∪?(R2),所以?(R1∪R2)??(R1)∪?(R2)。
13
11.设A={1,2,3,4},定义A上的下列关系
R1={(1,1),(1,2),(3,3),(3,4)},R2={(1,2),(2,1)}
R3={(1,1),(1,2),(2,2),(2,1),(3,3),(3,4),(4,3),(4,4)} R4={(1,2),(2,4),(3,3),(4,1)}
R5={(1,2),(1,3),(1,4),(2,3),(2,4),(3,4)} R6=A3A,R7=?
请给出上述每一个关系的关系图与关系矩陈,并指出它具有的性质。 [解]:
1)
1 0 0 2
?1 ?0? R1???03 0 0 4 ??0R1是反对称的,传递的。 2)
100?000???
011?000???0?1?R1???0??0R2是反自反的,对称的。 3)
100?000???
000?000???1?1?R1???0??0(R1∪R2)=?(R1)∪?(R2)。
100?100???
011?011??R3是自反的,对称的,传递的,因此是等价关系。循环的 综合这两方面,就有2)由于R1∩R2?R1,R1∩R2?R2,根据定理1,有?(R1∩R2)??(R1),?
(R1∩R2)?R2,所以?(R1∩R2)??(R1)∩?(R2)反方向的包含不成立,反全由第7题可得,那里?(R1∩R2)={4},?(R1)∩?(R2)={2,3,4}∩{3,4}={3,4}因此
14
?(R1)∩??(R2)?(R1∩R2)
9.设A有n个元素的有限集合,请指出A上有多少个二元关系?并阐明理由。
[解] A上有2n2个元关系。因为叉积A3A有n2个元素,因而A3A有2n2个子集,而每个子集都是A上的一个二元关系。
10.定义在整数集合I上的相等关系、“≤”关系、“<”关系,全域关系,空关系,
是否具有表中所指的性质,请用Y(有)或N(元)将结果填在表中。 性质 关系 相等关系 ≤关系 <关系 全域关系 空关系 4)
自反的 Y Y N Y N 反自反的 N N Y N Y 对称的 Y N N Y Y 反对称的 Y Y Y N Y 传递的 Y Y Y Y Y 1??0?0 R4???03??4??1?2100?001?? 010??000?R4是反对称的,循环的。 5)
1??23??0?0 R5???0??4?1111?011?? 001??000?R5是反自反的,反对称的,传递的。 6)
1??23?
?1?1 R6???1??4?115
111?111?? 111??111?
R6是自反的,对称的,传递的,循环的。从而是等价关系。 7)
1??23??0?0 R7???0??4?0000?000?? 000??000?R7是反自反的对称的,传递的,循环的,反传递的,反对称的。
12.设A是A上的关系,证明 1)R是自反的当且反当IA?R
2)R是反自反的当且仅当IA∩R=?
?3)R是对称的当且反当R=R
4) R是反对称的当且仅当R∩R?IA 5)R是传递的当且仅当R?R?R [证] 1)必要性
若R是自反的,则对任何x∈A,都有(x,x)∈R,但是IA={(x,x)|x∈A},所以IA?R。
充分性
若IA?A则由IA={(x,x)|x∈A},可知对任何x∈A,都有(x,x)∈R,所以R是自反的。 2)必要性
若R是反自反的,则对任何x∈A,都是(x,x)?R,从而(x,x)∈R′,由IA={(x,x)|x∈A} 可知IA?R′。于是IA∩R?R′∩R=?,另外??IA∩R,所以IA∩R=?。
充分性
若IA∩R=?,则R是反自反的。否则,不是反自反的,那么应存在某一x0
∈A,使得(x0,x0)∈R。但是(x0,x0)∈IA,从而(x0,x0)?。这不可能,矛盾。 3)必要性,
若R是对称的,则对任何(x,y)∈R,就有(y,x)∈R。于是根据逆
????关系的定义,可得(x,y)∈R,于是R?R;对任何(x,y)∈R,由逆关
?系的定义,可得(y,x)∈R。再次利用R的对称性有(y,x)∈R,于是R?
16
?R;综合两方面,有R=R。
充分性
若R= R,则对任何(x, y)∈R,由R=R可得(x,y)∈R。从而由逆关系的定义,可知(y,x)∈R这说明R是对称的。 4)必要性
???∈R,从逆关系的定义,就有(x, y)∈R及(y,x)∈R,因此,利用R的反对称性,可得x=y。于是就有(x,y)=(x,x)∈IA,所以R∩R?IA。 充分性
??若R是反对称的,则对任何(x,y)∈R,即有(x, y)∈R及(x,y)
???若R∩R ?IA,则对任何(x,y)∈R及(y,x)∈R,从逆R关系的定
???义,可得(x,y)∈R及(x,y)∈R,也即(x,y)∈R∩R,利用R∩R =IA
可得(x,y)∈IA,于是x=y。所以R是反对称的。 5)必要性
若R是传递的,则对任何(x,y)RоR,由复合关系的定义可知,存在着y∈A,使(x,y)∈R且(y,y)∈R,从而利用R的传递性,可知(x,y)∈R。所以
RоR?R。
充分性
RоR。从而利用RоR?R可得(x,y)∈R。所以R是传递的。 证法二: 1)?):对任何x,
x∈A
?(x,x)∈IA (IA是幺关系,因此是自反关系) ?(x,x)∈R (R是自反关系) 所以 IA?R ; ?):对任何x∈A,
x∈A
?(x,x)∈IA (IA是幺关系,因此是自反关系) ?(x,x)∈R (因IA?R) 所以,R是自反关系; 2)?)首先 ??IA?R ;
其次,对任何x,y∈A,若
17
(x,y)∈IA?R ?(x,y)∈IA?(x,y)∈R
?x=y?(x,y)∈R (IA是幺关系,因此是自反关系) ?(x,x)∈R
则与R是反自反关系,(x,x)?R矛盾。故IA?R?? ; 因此,由包含关系?的反对称性,可得 IA?R=? ; ?):对任何x∈A,若
(x,x)∈R
?(x,x)∈IA?(x,x)∈R ?(x,x)∈IA?R
?(x,x)∈? 则与空集不含任何元素,(x,x)??矛盾。 故对任何x∈A,(x,x)?R ; 所以,R是反自反关系; 3)?)对任何x,y∈A
(x,y)∈R
?(y,x)∈R ?(x,y)∈R?
所以,R=R?;
?):对任何x,y∈A
(x,y)∈R
?(x,y)∈R? ?(y,x)∈R 所以,R是对称的; 4)?)对任何x,y∈(x,y)∈R?R?A
?(x,y)∈R?(x,y)∈R? ?(x,y)∈R?(y,x)∈R
?x=y ? (x,y)∈IA 所以,R?R??IA ; ?):对任何x,y∈A
18
(IA是幺关系,因此是自反关系) (因IA?R=?) (R是对称关系)
(R=R?)
(R是反对称关系) (IA是自反关系) ???(x,y)∈R (R=R)
?(y,x)∈R 所以,R是对称的;
13.设A、B为有穷集合,R,S?A3B,MR=(xij)m3n,MS=(yij)m3n
1)为了R?S,必须且只须?i?j(xij≤ yij)
2)设MR∪S=(Zij)m3n,那么Zij=xijVyij,I=1,2??,m,j=1,2,??n. 3)设MR∩S=(tij)m3n,那么tij=xij^yij i=1,2,??m;j=1,2,??,n. [证] 由于A、B是有穷集合,不妨设
A={a1,a2??,am},B={b1,b2,??,bn} 1)必要性
若R?S,则对任何i∈{1,2,??,m},对任何j∈{1,2,??n},若(ai,bj)∈R,则R的关系矩阵MR=(xij)m3n中第I行第j列元素xij=1,根据R?S,可得(ai,bj)∈S,从而得S的关系矩阵MS=(yij)m3n中第I行第j列元素yij=1,由于是1≤1故此xij≤yij;若(ai,bj)?R,则R的关系矩阵MR=(xij)m3n中第i行第j列元素xij=0,因此由S的关系矩阵MS=(yij)m3n中第j列元素yij≥0,可得xij≤yij。总之,有(?i)(?j)(xij≤yij)。 2)充分性
若(?i)(?j)(xij≤yij),则对任何(ai,bj)∈R,就有R的关系
矩阵MR=(xij)m3n中第i行第j列元素xij=1,由于xij≤yij,所以yij≥1,故此yij≥1这说明S的关系矩阵MS=(yij)m3n中第i行第j列元素yij为1,因此必有
(ai,bj)∈S,所以R?S。
2)对任何i∈{1,2,??,m},对任何j∈{1,2,??,n}若Zij=1,则(ai,bj)∈R∪S,故此(ai,bj)∈R或者(ai,bj)∈S,于是xij=1或者yij=1。从而 bj)?S,于是xij=0且yij=0。从而xij∨yij=0。因而Zij=xij∨yij=0; 综合上述两种情况,就有zji=xij∨yij,i=1,2,??,m,j=1,2,??n,。 3)对任何i∈{1,2,??m},对任何j∈{1,2,??,n}。若tij=1,则(ai,bj)∈R∩S,故此(ai,bj)∈S且(ai,bj)∈S,于是xij=1,且yij=1从而xij∧yij=1。因而tij=xij∧yij=1;若tij=0,则(ai,bj)?R∩S,故此(ai,bj)?S,于
(x,y)∈R
19
是xij=0或者yij=0,从而xij∧yij=0。因而tij=xij∧yij=0。
综合上述两种情况,就有tij=xij∧yij,i=1,2,??,m,j=1,2,??,n。 14.设A={1,2,3,4},R1,R2为A上的关系,R1={(1,1),(1,2),(2,4)},
R2={(1,4),(2,3),(2,4),(3,2)},求R1оR2,R2оR1,R1оR2оR1R13
[解] MR1?1?0???0??0100??0?0001?? ,MR??2?0000???000??0001010100?1?? 0??0?1)
MR1?R2?MR1?1?0?MR2??0??0100000000??0?01????0??0??0??0001001001??00?001????0??00??0??0010001?0?? 0??0?1?2?3?4?
1?2?3?4?R1 R2
1?2?3?4??0?0?MR1??0??0
无论从复合关系图还是从复合关系矩阵 都可得R1оR2={(1,3),(1,4)}
2)MR2?R1?MR2001001001??1?01????0??0??0??0100000001??0?01????0??0??0??0000000000?0?? 1??0?
1?2?3?4?
1?2?3?4?R2 R1
1?
2?3?4? 无论从复合关系图还是从复合关系矩阵 都可得R2оR1={(3,4)}
20
正在阅读:
新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数与代数内容的复习》教学设计06-03
The Defining Decade经典读后感10篇12-12
高考英语书面表达讲解与训练 - 如何写好情景写作(一)01-06
重力式挡土墙的设计要点和施工方法05-25
0第2课文化对人的影响06-29
人大代表视察致辞06-22
第三章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05-22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陈建明
- 离散
- 课后
- 习题
- 答案
- 数学
- 刘国
- 5.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导学案
- SOP-SB-1015 PLG型 配料罐标准操作规程
- 项目临建设施建设管理规定
- 精装修技术标、施工方案 - 图文
- 钦州市中小学2013至2014学年度校历规定
- 2017-2018年新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反比例》习题(精品试卷
- 小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 商业联盟协议书(精选多篇)
- 管-板自动焊接机器人系统设计 - 图文
- 视频点播器后台管理设计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 闽价房168号
- 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全文
- 耕地、农用地、基本农田、农用地转用及建设用地的区别附中国现行
- 河海大学英语课文翻译
- 压缩机油分芯烧毁原因案例分析
- ±0.000以下施工阶段(地产项目)
- 给排水系统维护作业指导书
- 峨眉山市2017年二调考试历史试题 - 图文
- 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械装配技术”赛项规程 - 图文
- 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考核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