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六 校园鸟类多样性及其行为观察

更新时间:2023-12-30 06:2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实验十六 校园鸟类多样性及其行为观察

【实验目的】

通过自主设计鸟类多样性及行为观察实验,掌握实验设计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了解常见鸟类的特点和行为特性。

【实验原理】

查找相关资料,根据鸟类生态习性规律,设计观察实验方案。

【实验要求】

按2-3人一组,分别对某一区域的某种或某几种鸟类进行定期定点的观察,并作好详细的观察记录,作为第一手材料,以供写作论文用。要求认真仔细、实事求是、勤奋刻苦、求实创新。

【实验报告】

1.列出所观察校园鸟类的名录。

2.以校园鸟类行为调查、校园鸟类生物学特征或校园鸟类多样性为题写一编小论文。

附1:

家鸽的形态与内部结构

【实验目的】

1.观察家鸽外形与骨骼标本;解剖家鸽,观察其消化、呼吸、循环和泌尿生殖系统,掌握鸟类适应飞翔生括的特征。 2.观察常见鸟类标本。

【实验材料】

活家鸽,家鸽整体骨骼标本。

【实验用具】

解剖器械,骨剪,乙醇,钟形罩。

【实验内容】

1.骨骼系统(图16-1)

(1)脊柱:区分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除颈椎和尾椎外,大部分椎骨已愈合在起,使其背部更为坚强而便于飞翔。

颈椎:13或14个,彼此分离。第一、二颈椎特化为寰椎与枢椎。鸟类的颈椎具有旋 转自如的鞍形椎体,因此头部可旋转半周。

胸椎:5个胸椎互相愈合,每一胸椎与1对肋骨相关节。 愈合荐骨:由胸椎(1个)、腰椎(5-6个)、荐椎(2个),尾椎(5个)愈合而成。

荐椎后方有6个彼此分离的尾椎骨,其后即为尾综骨。尾综骨是由4个尾椎骨融合而成。

图16-1 鸽的骨骼

1.头骨 2.喙 3.颈椎 4.乌喙骨 5.锁骨 6.椎肋 7.胸肋 8.胸骨 9.膝盖骨 10.跗蹠骨 11.爪 12.指骨 13.掌骨 14.指骨 15.桡骨 16.尺骨 17.肱骨 18.肩胛骨 19.愈合荐椎 20.髂骨 21.尾综骨 22.尾椎 23.坐骨 24.耻骨 25.股骨 26.腓骨 27.胫骨 28.趾骨

(2)头骨:组成头部的各骨多为薄的骨片,骨片间几乎无缝可寻。头骨的前部为颜面部;后部为顶枕部,后方腹面有枕骨大孔。头骨的两侧中央有大而深的眼眶。眼眶后方有小的耳孔。上颌与下颌延伸成喙,不具牙齿。

(3)肩带、前肢及胸骨:

肩带:非常健壮,分为左右两部,在腹面与胸骨连接。

肩胛骨细长,位于背方,与脊柱平行。乌喙骨粗壮,在肩胛骨的腹方远端与胸骨连接,锁骨细长,在乌喙骨之前与乌喙骨相连。左右锁骨在腹端愈合成为叉状的叉骨。由韧带与胸骨相连。

肩臼由肩胛骨和乌喙骨形成,同肱骨相关节。 前肢:腕掌骨合并,指骨退化,现代鸟类多无爪。

胸骨:躯干部前方正中宽阔的骨片,左右两缘与肋骨连接,腹面中央有骨突起。 (4)腰带及后肢:

腰带:构成腰带的髂骨、耻骨、坐骨相互愈合形成薄而完整的无名骨;无名骨与愈合荐骨的两侧相愈合。髂骨构成无名骨的前方,坐骨构成其后方,耻骨细长,位于坐骨的腹缘,

构成开放型骨盆。

后肢:胫骨与一部分跗骨合并成胫跗骨,一部分跗骨与蹠骨合并成跗蹠骨。两骨间的关节为跗间关节。注意趾骨的排列情况。

2.外部形态 解剖标本之前,先观察家鸽的外部形态。家鸽躯体呈纺锤形,身体分头、颈、躯干、尾和附肢5部分。除喙及跗躔部具有角质覆盖物以外,全身被覆羽毛;头前端有喙,上喙基部的皮肤隆起叫腊膜,腊膜下方为外鼻孔;眼具活动的眼睑及半透明的瞬膜;眼后有被羽毛遮盖的外耳孔;前肢特化为翼。

3.内部解剖 用乙醚将家鸽麻醉致死,用水打湿腹侧的羽毛,然后拔掉它,在拔颈部的羽毛时要特别小心,以免撕破皮肤。注意羽毛的分布,并区分羽区与裸区。羽毛分区在飞翔时有何意义?从龙骨突起切开皮肤,切口前至嘴基,后至泄殖腔。用解剖刀钝端分开皮肤;当剥离至嗦囊处要特别小心,以免造成破损。分离完毕后,将皮肤翻向外侧,即可看到气管、食道和胸大肌。

沿着龙骨两侧及叉骨边缘,小心切开胸大肌,留下肱骨上端肌肉的止点处,下面露出的肌肉是胸小肌。用同样方法把它切开,牵动肌肉了解其机能。从胸骨与肋骨相连的地方剪断肋骨,剪断乌喙骨与叉骨联结处,将胸骨与乌喙骨等一同揭去,即可看到内脏的自然位置。 (1)消化系统:

口腔:剪开口角进行观察。上下颌的外缘生有角质喙。舌位于口腔内,前端呈箭头状。在口腔顶部的两个纵走的粘膜褶壁中间有内鼻孔。口腔后部为咽部。

食道:沿颈的腹面左侧下行,在颈的基都膨大成嗉囊。

胃:由腺胃和肌胃组成。腺胃又称前胃,上端与嗉囊相连,呈长纺锤形。穿过心脏的背方,被肝的右叶所盖。其右侧有卵圆形的脾脏,贴于肠系膜上。剪开腺胃观察内壁上丰富的消化腺。肌胃又称砂囊,上连前胃,位于肝脏的右叶后缘,为一扁圆形的肌肉囊。剖开肌胃,观察呈辐射状排列的肌纤维。肌胃胃壁硬厚,内壁覆有硬的角质膜,呈黄绿色,内藏砂粒用以磨碎食物。

十二指肠:在前胃和肌胃的交界处,呈“u”形弯曲。 小肠:细长,盘曲于腹腔内,最后与短的直肠联接。 直肠(大肠):短而直,末端开口于泄殖腔。在其与小肠的交界处,有一对豆状盲肠。鸟类的大肠较短,不能贮存粪便。

肝脏:分左右两叶,不具胆囊。在肝脏的右叶背面有一深的凹陷,自此处伸出2支胆管注入十二指肠。

胰脏:着生于十二指肠间的肠系膜上,有3根胰管通十二指肠。 (2)呼吸系统:

外鼻孔:开口于腊膜的前下方。

内鼻孔:位于口腔顶部中央的纵走沟内。 喉:位于舌根之后,中央的纵裂为喉门。

气管:一般与颈同长,以完整的软骨环支持。是鸟类特有的发声器官。 肺:左右2叶。位于胸腔的背方,为1对扩展力较小的实心海绵状结构。

气囊:与肺连接的数对膜状囊,分布于颈、胸、腹和骨骼的内部(可参看示范标本)。 (3)循环系统:心脏位于躯体的中线上,体积很大。用镊子拉起心包膜,然后以小剪刀纵向将心包膜剪开,从心脏的背侧和外侧除去。心脏被脂肪带分隔成前后两部分。前面褐红色的扩大部分是心房,后面颜色较浅的为心室。靠近心脏的基部,把余下的心包膜、结缔组织和脂肪清理出去,暴露出来的两条较大的灰白色管子是无名动脉。无名动脉分出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肱动脉和胸动脉,分别进入颈部、前肢和胸部(锁骨下动脉为无名动脉的直接延续)。用镊子轻轻提起右侧的无名动脉,将心脏略往下拉,可见右体动脉弓走向背侧后,

转变为背大动脉。沿途发出许多血管到其他内脏器官。

再将左右无名动脉略略提起,可见下面的肺动脉分成两支,然后绕向背后侧而到达肺。 在左右心房的前方可看到两条粗而短的静脉干,为前大静脉。前大静脉由颈静脉、肱静脉和胸静脉汇合而成。这些静脉差不多与同名动脉平行。将心脏翻向前方,可见一条粗大的血管由肝脏的右叶前缘通至右心房,这就是后大静脉。 剪下心脏,用解剖刀剖开,观察心脏的4个腔。 (4)排泄系统:

肾脏:红褐色,左右成对,各分成3叶,贴附于体腔背壁: 输尿管:沿体腔腹面下行,通人泄殖腔。鸟类不具膀胱,

泄殖腔:将泄殖腔剪开,可看到腔内具2横褶,将泄殖腔分为3室:前面较大的为粪道,直肠即开口于此;中间为泄殖道,输精臂(或输卵管)及输尿管开口于此;最后为肛道。 (5)生殖系统:

雄性:具成对的白色睾丸。从睾丸伸出输精管,与输尿管平行进入泄殖腔。多数鸟类不具外生殖器。

雌性:右侧卵巢退化。左侧卵巢内充满卵泡。有发达的输卵管。输卵管前端藉喇叭口与体腔相通;后方弯曲处的内壁富有腺体,可分泌蛋白和卵壳;末端短而宽,开口于泄殖腔。

【实验报告】

1.绘家鸽消化系统和泄殖系统图。

2.根据实验内容总结出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特征。

附2:

常见鸟类的形态特征

1.池鹭(Ardeola bacchus) 体型略小(47厘米)、翼白色、身体具褐色纵纹的鹭。繁殖羽:头及颈深栗色,胸紫酱色。冬季:站立时具褐色纵纹,飞行时体白而背部深褐。 虹膜-褐色;嘴-黄色(冬季);腿及脚-绿灰色。 叫声:通常无声,争吵时发出低沉的呱呱叫声。 分布范围:孟加拉国至中国及东南亚。越冬至马来半岛、印度支那及大巽他群岛。迷鸟至日本。 分布状况:常见于华南、华中及华北地区的水稻田。偶见于西藏南部及东北低洼地区。迷鸟至台湾。 习性:栖于稻田或其他漫水地带,单独或成分散小群进食。每晚三两成群飞回群栖处,飞行时振翼缓慢,翼显短。与其他水鸟混群营巢。 注:相似的印度池鹭A. grayii可能在西藏东南部低地有见。

2.白鹭(Egretta garzetta) 中等体型(60厘米)的白色鹭。与牛背鹭的区别在体型较大而纤瘦,嘴及腿黑色,趾黄色,繁殖羽纯白,颈背具细长饰羽,背及胸具蓑状羽。 虹膜-黄色;脸部裸露皮肤黄绿,于繁殖期为淡粉色;嘴-黑色;腿及脚-黑色,趾黄色。 叫声:于繁殖巢群中发出呱呱叫声,其余时候寂静无声。 分布范围:非洲、欧洲、亚洲及大洋洲。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常见留鸟及候鸟,分布在中国南方、台湾及海南岛。迷鸟有时至北京。部分鸟冬季到热带区越冬。 习性:喜稻田、河岸、沙滩、泥滩及沿海小溪流。成散群进食,常与其他种类混群。有时飞越沿海浅水追捕猎物。夜晚飞回栖处时呈\字队形。与其他水鸟一道集群营巢。

3.苍鹭(Ardea cinerea) 体大(92厘米)的白、灰及黑色鹭。成鸟:过眼纹及冠

羽黑色,飞羽、翼角及两道胸斑黑色,头、颈、胸及背白色,颈具黑色纵纹,余部灰色。幼鸟的头及颈灰色较重,但无黑色。虹膜-黄色;嘴-黄绿色;脚-偏黑。 叫声:深沉的喉音呱呱声kroak及似鹅的叫声honk。 分布范围:非洲、欧亚大陆、朝鲜并日本至菲律宾及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地区性常见留鸟,分布于中国全境包括台湾的适宜生态环境。冬季北方鸟南下至华南及华中。 习性:性孤僻,在浅水中捕食。冬季有时成大群。飞行时翼显沉重。停栖于树上。

4.大嘴乌鸦(Corvus macrorhynchos) 体大(50厘米)的闪光黑色鸦。嘴甚粗厚。比渡鸦体小而尾较平。与小嘴乌鸦的区别在嘴粗厚而尾圆,头顶更显拱圆形。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粗哑的喉音kaw及高音的awa, awa, awa声;也作低沉的咯咯声。 分布范围:伊朗至中国、东南亚、菲律宾、苏拉威西岛、马来半岛及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中国除西北部外的大部地区的常见留鸟。亚种mandschuricus于中国东北;colonorum于华东及华南,包括海南岛和台湾;tibetosinensis于西藏西南部及东部、青藏高原东坡、青海东部、四川西部、云南西部;intermedius在西藏南部。 习性:成对生活,喜栖于村庄周围。

5.草鸮(Tyto capensis) 中等体型(35厘米)的鸮类。面庞心形。似仓鸮,但脸及胸部的皮黄色色彩甚深,上体深褐。全身多具点斑、杂斑或蠕虫状细纹如仓鸮。 虹膜-褐色;嘴-米黄;脚-略白。 叫声:响亮刺耳。 分布范围:非洲、新几内亚、日本、澳大利亚、印度次大陆至中国西南及华南、东南亚、菲律宾。 分布状况:罕见留鸟及冬候鸟。亚种chinensis于云南东南部(蒙自)、贵州、广西、广东、香港、福建,北至安徽。亚种pithecus为台湾南部的留鸟。 习性:栖于开阔的高草地。 注:有时被视为东方草鸮 T. longimembris的一个亚种。

6.长耳鸮(Asio otus) 中等体型(36厘米)的鸮鸟。皮黄色圆圆面庞缘以褐色及白色,具两只长长的\耳朵\(通常不可见)。眼红黄色,显呆滞。嘴以上的面庞中央部位具明显白色\图形。上体褐色,具暗色块斑及皮黄色和白色的点斑。下体皮黄色,具棕色杂纹及褐色纵纹或斑块。与短耳鸮的区别在于耳羽簇较长;脸上白色的\图纹较明显;下胸及腹部细纹较少;飞行时翼端较细及褐色较浓,且翼下白色较少。 虹膜-橙黄;嘴-角质灰色;脚-偏粉。 叫声:雄鸟发出含糊的ooh叫声,约两秒钟一次。雌鸟回以轻松的鼻音paah。告警叫声为kwek, kwek。雏鸟乞食时发出悠长而哀伤的peee-e声。 分布范围:全北界。 分布状况:中国北方的常见留鸟和季节性候鸟。指名亚种为新疆西部喀什地区及天山的留鸟,又见繁殖于内蒙古东部及东北部、青海南部、甘肃南部和东北。迁徙途经中国大部地区,越冬于华南及东南的沿海省份及台湾,也有的沿大河流越冬。 习性:营巢于针叶林中的乌鸦巢穴。夜行性。两翼长而窄,飞行从容,振翼如鸥。

7.短耳鸮(Asio flammeus) 中等体型(38厘米)的黄褐色鸮鸟。翼长,面庞显著,短小的耳羽簇于 野外不可见,眼为光艳的黄色,眼圈暗色。上体黄褐,满布黑色和皮黄色纵纹;下体皮黄色,具深褐色纵纹。飞行时黑色的腕斑显而易见。 虹膜-黄色;嘴-深灰;脚-偏白。 叫声:飞行时发出kee-aw吠声,似打喷嚏。 分布范围:全北界及南美洲;在东南亚为冬候鸟。 分布状况:不常见的季节性候鸟。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越冬时见于中国海拔1500米以下的大部湿润地区。 习性:喜有草的开阔地。

8.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 中等体型(58厘米),为家鸭的野型。雄鸟头及颈深绿色带光泽,白色颈环使头与栗色胸隔开。雌鸟褐色斑驳,有深色的贯眼纹。较雌针尾鸭尾短而钝;较雌赤膀鸭体大且翼上图纹不同。 虹膜-褐色;嘴-黄色;脚-橘黄。 叫声:雄鸟为轻柔的kreep声。雌鸟似家鸭那种quack quack quack的熟悉叫声。 分布范围:全北区;南方越冬。 分布状况:繁殖于中国西北和东北。越冬于西藏西南及北纬40°以南的华中、华南广大地区,包括台湾。地区性常见鸟。 习性:多见于湖泊、池塘及河口。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t4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