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打造重庆市对外开放门户前沿的对策研究

更新时间:2023-12-17 18:1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形势下打造重庆市对外开放门户前沿的对策研究

涪陵区委党校课题组

为抢抓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和全市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要机遇,涪陵区委三届三次全会委提出“以扩大开放为第一动力,把涪陵建成全市对外开放门户前沿”奋斗目标,旨在通过实施开放战略实现涪陵跨越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资本国际化的今天,区域经济的发展及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区域的开放度。在重庆新一轮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涪陵如何打造全市对外开放的门户前沿,从而实现开放式跨越发展值得深思和研究。

一、涪陵建成全市对外开放门户前沿的内涵及其评测指标体系 (一)涪陵建成全市对外开放门户前沿的内涵

“涪陵建成全市对外开放门户前沿”是涪陵在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中,立足自身实际,提出的奋斗目标,其内涵丰富,寓意深刻,至少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首先,涪陵建成全市对外开放门户前沿的立足点是内陆开放。较之沿海和沿边地区,涪陵地处内陆腹地,远离海岸线和边境线。由于地理空间上的制约,沿海、沿边地区那种“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显然不适合涪陵。涪陵立足于内陆实际,强调内陆开放发展道路,把地区经济发展纳入到全球化和国际化视野当中,通过加强与外部的战略协调,吸引和聚集国内外生产要素,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培育先进生产力和体制机制来推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其次,涪陵建成全市对外开放门户前沿的出发点是实现开放跨越。由于不靠海、不靠边,长期以来,在经济发展中涪陵主要依靠自身要素内循环,以及与周边省份要素的交流,来推动经济发展,发展模式更多呈现的是内生性、封闭性。我国改革开放尤其是东部地区发展成功的经验表明,在封闭系统内发展难以发生突变,难以实现跨越,当一个系统自身活力发挥到极限时,要实现更好更快、更高层次的发展,必须借助外力。在新一轮的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和全市扩大开放的大背景下,涪陵提出建成全市对外开放门户前沿目的就在于此。

最后,涪陵建成全市对外开放门户前沿的实质是打造内陆开放高地。“门户”原意是指正门、入口,喻意出入口或必经之地,“前沿”就是先进、前列;而“高

1

地”愿意是指地面突出的部分,后用来比喻比较突出的部分。从喻意上看,“门户前沿”就是“高地”的意思,把涪陵建成全市对外开放门户前沿就是把涪陵建成全市对外开放高地。因此,涪陵建成全市对外开放门户前沿的实质就是把涪陵打造成为重庆内陆开放高地。

总之,涪陵建成全市对外开放门户前沿就是深入发掘内陆地区的比较优势,通过扩大开放战略,加快融入国家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建立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经济运行机制。

(二)涪陵开放型经济发展程度的评测指标体系

开放型经济,从广义上来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境内外同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商品、生产要素的交换、交流、往来与合作等各种经济活动的总称。因此,从内容上来看,开放型经济包括利用内外资、国内外贸易、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旅游等诸多领域。由于覆盖面较广,建立开放型经济的评测指标体系是一件十分复杂的工作。本课题对于涪陵开放型经济发展程度的评测,主要考察的是要素流动的活跃程度。通常这些要素包括自然条件与历史基础、人口与劳动力、资本、科学技术、组织与管理等。然而,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中,自然条件与历史基础在中短期内是较难改变的;在我国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人口相对稳定;科学技术、组织与管理是伴随着商品和资本的流动体现出来的效益。因此,对于涪陵开放型经济发展程度的评测其重点是分析国内外投资与贸易的要素流动效应,即投资与贸易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按照代表性、科学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从开放型经济所包含的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二大方面八个指标进行综合评测。基本框架如下图:

国内贸易额 内贸依存度 开 放 型 经 济 发 展 程 度 对内开放 利用内资总额 内资依存度 出口贸易额 出口依存度 对外开放 实际利用外资额 外资依存度 涪陵开放型经济发展程度评测指标体系

2

1、对内开放方面的指标

对内开放方面的指标,主要反映涪陵与国内区域之间要素交换的程度,本课题主要选取国内贸易额、内贸依存度、利用内资总额、内资依存度四个指标。

(1)国内贸易额,即内需市场的规模,通常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代替。 (2)内贸依存度,反映地区经济对内需市场的依赖程度,用公式表示为:内贸依存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区国内生产总值。

(3)利用内资总额,即吸收利用内资的规模。

(4)内资依存度,指在一定时期内利用内资总额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份额,用公式表示为:内资依存度=利用内资总额/地区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2、对外开放方面的指标

对内开放方面的指标,主要反映涪陵与国际之间要素交换的程度,本课题主要选取出口贸易额、出口依存度、实际利用外资额、外资依存度四个指标。

(1)出口贸易额,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对外贸易方面出口的总规模。 (2)出口依存度,反映经济总量的实现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用公式表示为:出口依存度=出口贸易额/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所以选择出口依存度是因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最终取决于本地产品占领国际国内市场的能力,与外贸依存度相比,它更能反映一个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参与国际经济的程度。一般来说,该指标越高,对外经济活动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越重要,国民经济对进出口依赖程度越大。

(3)实际利用外资额,指我国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通过对外借款、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以及用其他方式筹措的境外现汇、设备、技术等。

(4)外资依存度,指在一定时期内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份额,用公式表示为:外资依存度=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地区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二、涪陵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总体情况,发展向好

2009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5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57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6.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8 %,其中出口0.86亿美元,下降28.9%;进口5.24亿美元,增长20.5%。全区新增11户企业(现共有81户)获外贸自营出口经营权。全年新签订和续建招商引资项目283个,其中新签项目184个,协议资金257.60亿元,到位资金28.74亿元;在新签约项目中,市内项目141个,市外项目40个,境外项目3个;工业项目58个,农业项目10个,三产业项目116个;新签约中上

3

亿元的项目45个,协议资金233.46亿元,到位资金25.23亿元,占协议资金的8.3%;全年新签、续签项目实际到位资金80.55亿元。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297万美元,增长19%。全年实际利用内资64.57亿元,比上年增长219.9%。

(二)纵向比较,发展可观

1、地区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快,发展质量越来越好。2009年涪陵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5亿元,较2004年增长163.4%。三次产业结构由2004年的12.5:53.3∶34.2优化调整为2009年的7.5:55.6:36.9。人均GDP跃上5000美元新台阶,达到5055美元,比2004年增加3704美元(见表一)。

表一 2004—2009年涪陵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年 份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004 134.9 13.9 2005 160.8 14.6 2006 185.3 14.3 2007 234.2 18.4 2008 312.4 25.5 2009 355.0 18.1 同比增长率(%) 数据来源:《涪陵区2010年统计手册》

2、国内贸易发展速度快,对地区经济贡献较大。2004—2009年,全区国内贸易保持了年均19.4%的增长幅度,比同期地区经济总量增长率高出2个百分点。2009年全区实现国内贸易总额865747万元,是2004年的2.47倍。国内贸易对地区经济作用较为显著,2004—2009年,内需市场对地区经济的贡献率年均高达24.5%(见表二)。

表二 2004—2009年涪陵区国内贸易发展情况

年 份 国内贸易额(亿元) 2004 35.0 16.5 25.9 2005 40.3 15.1 25.0 2006 46.8 16.1 25.2 2007 55.4 18.4 23.6 2008 71.1 28.4 22.8 2009 86.6 21.8 24.4 同比增长率(%) 内贸依存度(%) 数据来源:《涪陵区2010年统计手册》

3、吸收利用内资增长迅猛,地区经济对内资的依赖性越来越强。2004—2009年,涪陵全区实际利用内资保持了迅猛的增长势头,年均增长高达81.6%。2009年涪陵区实际利用内资比2008年增长219.9%,内资占全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35.6%,比2004年高出26.2个百分点,内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见表三)。

4

表三 2004—2009年涪陵区实际利用内资情况

年 份 利用内资总额(万元) 2004 43794 66.0 9.4 2005 55734 27.3 11.2 2006 62944 12.9 10.2 2007 2008 2009 133881 201833 645731 112.75 15.9 50.8 15.4 219.9 35.6 同 比 增 长 率(%) 内 资 依 存 度(%) 数据来源:《涪陵区2010年统计手册》

4、出口贸易总体增长平稳,对地区经济发展作用不强。2004—2008年,涪陵区对外出口贸易保持了较为平稳的增长,年均增长13.2%。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下半年国际消费市场疲软,致使2009年全区对外出口贸易急剧下滑,2009年全区只实现出口贸易额8541万美元,比2008年下降了28.9个百分点。尽管未来国际市场形势仍不明朗,不确定性仍很大,但从2009年全区对外贸易情况来看,已经从前三季度的高负增长中步入第四季度的正增长轨道,涪陵区对外贸易前景仍然看好。另一方面,从涪陵区的出口依存度来看,由于涪陵出口贸易总额偏小,地区经济发展对出口的依赖性不强,2004—2009年,涪陵全区出口依存度年均只有3.3%,这表明外需市场对涪陵的地区经济发展影响有限,涪陵的开放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见表四)。

表四 2004—2009年涪陵区对外出口情况

年 份 出口贸易额(万美元) 同 比 增 长 率(%) 出 口 依 存 度(%) 2004 7465 15.3 4.6 2005 7860 5.3 3.9 2006 8752 11.3 3.6 2007 10489 19.8 3.3 2008 12016 14.5 2.6 2009 8541 -28.9 1.6 数据来源:《涪陵区2010年统计手册》

5、实际利用外资波动较大,地区经济对外资依赖性不强。2004—2009年涪陵实际利用外资年均保持了28.6%的高速增长,但波动较大,6年中其中有3年出现负增长。尽管增长速度快,但由于总量小,外资对地区经济的作用力不强,2004—2009年,涪陵外资依存度年均仅1.02%,远低于内资依存度,反映出涪陵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够,水平不高(见表五)。

表五 2004—2009年涪陵区实际利用外资情况

年 份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5

实际利用外资额(万美元) 1069 385 1350 1076 1098 2.04 0.57 1297 18.1 0.49 同 比 增 长 率(%) 外 资 依 存 度(%) -14.6 -63.9 250.6 -20.3 1.9 0.6 1.7 0.9 数据来源:《涪陵区2010年统计手册》

(三)横向比较,有优势有差距

为了更好地反映涪陵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努力查找差距,我们选取重庆市的渝北区、万州区、黔江区与涪陵区进行横向比较。选择三区的原因是:1、三区区位优势独特,能体现重庆市不同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渝北区依华蓥,挟两江,素有山城北大门之称,是规划中的“两江新区”的主要基地;万州区地处长江上中游结合部,历为渝东、鄂西、陕南、川东的物资集散地,素有夔门之称,是重庆主城外最大的中心城市;黔江区于重庆市的东南边缘,是渝、鄂、湘、黔四省市的结合部,素有“渝鄂咽喉”之称,是重庆的“东大门”。2、三区地区经济综合实力较强,能集中代表各自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渝北区是重庆主城都市发达经济圈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集中代表,近年来多项指标位列重庆市首列;万州区是重庆第二大城市和“一圈两翼”战略中渝东北翼的中心,其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是渝东北地区的集中代表;黔江区是渝东南片区唯一的中心城市和“一圈两翼”战略中渝东南翼的中心,其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是渝东南地区的集中代表。3、涪陵与三区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在全市新一轮的扩大开放进程中,渝北区提出打造“重庆对外开放第一门户”的奋斗目标,涪陵则提出建成“全市对外开放的门户前沿”的奋斗目标,涪陵与渝北的“门户”竞争不可避免。因此,选择渝北区是检验涪陵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最好标杆;涪陵与万州同处三峡库区腹地,都是重庆区域性中心城市,两区经济综合实力最为接近,竞争异常激列;涪陵素有渝东南门户之称,涪陵要巩固这一位臵,将直接面临作为“一圈两翼”战略中渝东南翼中心的黔江区的挑战。其具体情况如下:

1、从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涪陵区要好于黔江区,与万州区较为接近,但与渝北区差距较为明显。在四区中,渝北区无论从总量水平、人均水平、还是结构水平都是最好,2009年渝北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9.4亿元,比四区中第二的万州多出近73亿,人均水平比四区中的涪陵区高出近2000美元,产业结构中非农产业比重高达96.3%,并且其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也是四区中最好的。涪陵区与万州区相比,经济发展水平较为接近,二者各有优势和不足,万州区在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上要好于涪陵,但经济发展质量涪陵区要好于万州区。2009年

6

万州地区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速度分别比涪陵高出32.42亿和7.6%,而体现经济发展质量指标的人均GDP和非农产业结构,涪陵分别比万州高出1375美元和0.2%。四区中的黔江区无论是从经济总量、增长速度、人均水平,还是产业结构水平,与涪陵区和其它二区都还有较大的差距(见表六)。

表六 2009年四区经济发展情况 指 标 渝北区 万州区 黔江区 涪陵区 地区经济总量 (亿元) 经济增长率(%) 人均GDP(美元) 产业结构比 3.7∶54.8∶41.5 7.7∶51.2∶41.1 11.7∶48.7∶39.6 7.5∶55.6∶36.9 459.40 386.45 79.10 355.03 15.3 25.7 16.1 18.1 6957 3680 2649 5055 数据来源:《四区2009年度统计公报》

2、从国内贸易发展情况来看,涪陵区要好于黔江区,但与万州区和渝北区存在明显差距。首先,从总量来看,涪陵与万州区、渝北区差距较大。涪陵区的国内贸易正在向“100亿俱乐部”努力,而万州区已经进入“100亿俱乐部”,渝北区更是向“200亿俱乐部”迈进。2009年涪陵区实现国内贸易额86.54亿元,而同期折渝北区和万州区内需市场规模则分别达到179.84亿元、106.35亿元(见表七)。其次,从内需市场的成长性来看,涪陵区不如渝北区和万州区。2006—2009年“十一五”期间,涪陵内需市场的增长率年均只有21.2%,而同期渝北区和万州区则分别为40.8%、21.5%,分别比涪陵高出19.6%、0.3%。最后,从内需市场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来看(见表八),渝北区和万州区也要好于涪陵区。2006—2009年“十一五”期间,涪陵内需市场的依存度年均只有24%,而渝北区、万州区则分别为34.7%、33.4%,由于总量相对小,与渝北区、万州区相比,涪陵内需市场对地区经济的贡献相对较低,涪陵的内需市场还有较大潜力可挖。但值得注意是,黔江区内需市场的依存度最高,2006—2009年均40.4%,这是由于其外需市场即出口贸易极低,导致地区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内需和投资,这可见(表十一)。

表七 2006—2009年四区国内贸易发展情况

2006年 总 额 (亿元) 2007年 总 额 (元) 2008年 总 额 (亿元) 2009年 总 额 (亿元) 增长率 增长率 增长率 增长率 (%) 36.2 (%) (%) (%) 渝北区 51.27 83.44 62.7 115.21 38.1 179.84 26.3 7

万州区 56.67 黔江区 16.81 涪陵区 46.76 16.1 14.4 16.1 67.12 19.92 55.37 18.4 18.5 18.4 86.8 24.87 71.07 29.4 106.35 22.1 24.9 28.4 29.92 86.54 20.3 21.8 数据来源:《四区2006、2007、2008、2009年度统计公报》

表八 2006—2009年四区国内贸易依存度情况 单位:%

年 份 渝北区 万州区 黔江区 涪陵区 2006年 27.8 37.2 42.1 25.2 2007年 33.9 35.2 40.5 23.6 2008年 38.2 33.9 41.1 22.8 2009年 39.1 27.5 37.8 24.4 数据来源:根据《四区2006、2007、2008、2009年度统计公报》整理

3、从吸收利用内资情况来看,涪陵区要好于万州区、黔江区,但与渝北区差距较大。2004—2009年,涪陵区吸收利用内资无论从规模上还是增长速度上看,都保持了较为好的态势,年均吸收利用内资26.1亿元,年均增速99.8%,年均内资依存度19.3%,并且地区经济发展对内资的的依赖性逐年增强;而同期的的万州区、黔江区年均吸收利用内资分别只有24.0亿元、6.71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36.4%、174.5%,年均内资依存度分别为14.1%、11.1%,从年均总量看,分别比涪陵少出2.1亿元和19.39亿元,尽管黔江区吸收利用内资年均增速高于涪陵,但这是由于黔江区利用内资总量偏小的原因。与渝北区相比,涪陵在利用内资规模和速度上差距明显,并呈现扩大趋势,2004—2009年,渝北区年均利用内资61.4亿,年均增长183.5%,分别比涪陵多出35.3亿元和85.7%。尽管内资依存度涪陵略高于渝北,但由于二区在总量上的差距过大,从实际效果上看,渝北区要好涪陵区(见表九、表十)。

表九 2006—2009年四区实际利用内资情况

2006年 总 额 (亿元) 2007年 总 额 (亿元) 2008年 总 额 (亿元) 2009年 总 额 (亿元) 增长率 增长率 增长率 增长率 (%) (%) (%) (%) 渝北区 15.79 544.6 39.49 150.0 83.27 万州区 14.48 黔江区 涪陵区

11.0 106.95 28.4 29.9 51.3 50.8 34.62 30.5 44.3 -1.7 20.41 40.9 1.90 32.3 26.51 2.88 1.43 20.62 615.9 64.57 219.9 6.29 12.9 13.38 112.7 20.18 8

数据来源:《四区2006、2007、2008、2009年度统计公报》

表十 2006—2009年四区内资依存度情况 单位:% 年 份 渝北区 万州区 黔江区 涪陵区 2006年 5.6 14.2 5.5 10.2 2007年 12.3 15.9 4.8 15.9 2008年 23.4 13.4 5.2 15.4 2009年 28.1 12.7 28.9 35.6 数据来源:根据《四区2006、2007、2008、2009年度统计公报》整理

4、从出口贸易情况来看,涪陵区要好于万州区和黔江区,但与渝北区相比,差距较大,并呈现扩大化趋势。2006—2009年,涪陵年均出口贸易额9949.5万美元,年均增长4.18%;而同期的万州区、渝北区年均出口贸易额分别为3760.8万美元、61613万美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6.2%、48.4%,涪陵比万州年均出口贸易额多出6188.7万美元,但却比渝北少出51663.5万美元,涪陵年均出口贸易额不足渝北的1/5。由于总量上的不平衡,出口贸易对四区的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也不平衡,涪陵区要好于万州区和黔江区,但与渝北区差距明显(见表十一、十二)。这表明,涪陵区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要强于万州区和黔江区,但又落后于渝北区。

表十一 2006—2009年四区出口贸易情况

2006年 总额(万美元)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增长率 增长率 总额(万增长率 总额(万增长率 总额(万(%) 60.2 -31.4 --- 11.3 美元) (%) 美元) (%) 37.3 83.1 108.8 14.5 美元) (%) 渝北区 28352 万州区 黔江区 涪陵区 2534 --- 8752 64400 127.2 91000 2942 967 10489 16.1 --- 19.8 4860 2019 12016 62700 -31.0 4707 262 8541 -3.2 -87.0 -28.9 数据来源:《四区2006、2007、2008、2009年度统计公报》

表十二 2006—2009年四区出口依存度情况 单位:%

年 份 渝北区 万州区 黔江区

2006年 12.1 1.3 --- 2007年 19.2 1.1 1.4 9

2008年 20.6 1.3 2.3 2009年 9.3 0.8 0.2 涪陵区 3.6 3.3 2.6 1.6 数据来源:根据《四区2006、2007、2008、2009年度统计公报》整理

5、从实际利用外资情况来看,涪陵区要好于黔江区,但与渝北区、万州区相比,差距过大。2009年黔江区实陵利用外资实现零突破,达到106万美元,而2004-2009年,涪陵区年均实际利用外资1205亿元,但同期的渝北区、万州区则分别达到41145亿元、3113亿元,涪陵区年均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只相当于渝北区的2.93%和万州区的38.7%(见表十三)。另一方面,由于总量偏小,外资对涪陵的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有限,并呈现弱化趋势(见表十四)。2006—2009年,涪陵年均外资依存度为0.92%,并逐年下降,而同期的渝北区、万州区年均外资依存度分别为8.5%、1.25%,均高出涪陵。因此,从实际利用外资这一方面来看,涪陵地区经济发展较之渝北区、万州区开放性不够,吸收国际资本的能力有待加强。

表十三 2006—2009年四区实际利用外资情况

2006年 总额(万美元)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增长率 增长率 总额(万增长率 总额(万增长率 总额(万(%) 35.2 110 0 250.6 美元) (%) 77.8 -5.4 0 -20.3 美元) (%) 94.1 28.8 0 2.04 美元) (%) 渝北区 19000 万州区 黔江区 涪陵区 1910 0 1350 33788 1807 0 1076 65591 2928 0 1098 46200 -29.6 5807 106 1297 98.3 -- 18.1 数据来源:《四区2006、2007、2008、2009年度统计公报》

表十四 2006—2009年四区外资依存度情况 单位:%

年 份 渝北区 万州区 黔江区 涪陵区 2006年 5.3 1.5 -- 1.7 2007年 7.7 1.0 -- 0.9 2008年 12.6 1.0 -- 0.57 2009年 8.3 1.5 0.1 0.49 数据来源:根据《四区2006、2007、2008、2009年度统计公报》整理

三、涪陵打造重庆市对外开放门户前沿的SWOT分析

为了全方位的把握涪陵打造重庆市对外开放门户前沿所面临的新形势,我们将通过SWOT分析方法,努力查找涪陵的各种主要优势因素(Strengths)、弱势

10

因素(Weaknesses)、机遇因素(Opportunities)和威胁因素(Threats)。

(一)涪陵相对的竞争优势(Strengths)

1、强劲的经济优势。直辖以来,涪陵一直都是重庆市的一流经济强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一直都位列重庆市40个区县前列。“十一五”期间,涪陵区以“项目主题年”为载体,全面推进“五个涪陵” 建设,地区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9年,涪陵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5亿元,总量位列全市第5位,是“1时经济圈”中除主城区外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8.1%,位列全市第3位,是“1时经济圈”23个区县中增长最快的区县;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0.2亿,总量位列全市第3位,是重庆市除主城区以外实现地方财政收入最多的区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80.3亿元,绝对值位列全市第3位,是重庆市除主城区以外实现工业增加值最多的区县。涪陵较为强劲的经济优势,为其打造全市对外开放门户前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独特的区位优势。涪陵地处重庆“T”字型版图的中心地带,在地理上,涪陵扼长江、乌江交汇要冲,顺长江而下可通华中、华东各省,逆乌江而上可达湖南、湖北边界及贵州东部各地,有承东启西和沿长江、乌江辐射的战略地位,历来有川东南门户之称。在重庆经济版图上,涪陵是重庆“一圈两翼”战略中东部增长极,是“一圈”辐射带动渝东北和渝东南“两翼的重要节点,是重庆中部的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经济中心和商贸物流中心,是重庆主城区外“一小时经济圈”中唯一的大城市。涪陵处于长江经济带、三峡库区、乌江干流开发区、武陵山扶贫开发区的结合部,是重庆主城连接渝东南20多个区县的城乡经济走廊,历来是乌江流域的物资集散地和乌江连接长江干支流直达的中转枢纽,是渝东南、黔北地区等经济腹地资源开发和生产力布局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涪陵独特的区位优势,为其打造全市对外开放门户前沿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3、雄厚的工业优势。涪陵是重庆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各项指标一直位居重庆市各区县前列。自2002年以来连续8年入选重庆市“十强工业区县”。2009年,涪陵实现工业增加值180.3亿元,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50.8%,工业增加值总量仅次于九龙坡区和渝北区,居全市第3;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19户,新涪、太极、建峰、涪陵烟厂、涪陵化工、东升铝业等6户企业长期以来位列重庆工业50强。涪陵是长江上游最有影响力的综合化工基地之一,全国最大的中成药、榨菜、苎麻生产加工基地,长江上游最大的船舶装备制造基地,亚洲最大的豆油加工基地。已基本形成了化工、医药、食品、装备制造、材料、纺织、电子电器等七大支柱产业,每个支柱产业都基本聚集了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在国内、重庆市及相关行业内都具有一定竞争力和知名度。涪陵卷烟厂是川渝烟草集团下属企业中效益最好的企业,榨菜集团是全国同行业的排头兵,新

11

涪公司是亚洲最大的豆油生产加工基地,医药行业中的太极集团是全国最大的中成药生产企业和中国企业500强,化工行业中的中化涪陵化工磷酸一铵产销量居全国第一,建峰化工总厂的尿素生产能力排在全国前10位以内,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川东造船厂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造修船和钢结构生产企业,在国内特种船舶修造业中位居前列;有乌江、辣妹子、腾升等5个“中国名牌产品”,有乌江、辣妹子、太极、建峰等4个“中国驰名商标”,有建峰化工的农用尿素、中化涪陵化工磷酸一铵、中化涪陵化工复合肥料、涪陵榨菜集团蔬菜罐头、辣妹子等5个“国家免检产品”,有桂楼1个“中华百年老字号”。在全市新一轮的扩大开放战略中,涪陵完全可以立足自身工业优势,将本地企业筑成“引凤巢”,积极承接国际国内的产业转移。

4、便捷的交通优势。涪陵是重庆市的交通副枢纽,水、陆、空、铁综合交通运输方式齐备,是重庆主城区以外交通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首先,水运方面,涪陵是重庆三大枢纽港之一,是万吨级船队能够常年到达的长江上游最西端港口,境内长江、乌江岸线108公里,现有码头115座,泊位163个,集装箱吞吐能力40万标箱,码头数量、水运企业、造船企业、水运运力、水路货运量以及化危品运力在重庆市位列第一。其次,公路方面,涪陵是重庆市公路主枢纽次中心,境内有3条高速公路(渝涪高速公路、重庆三环高速公路、重庆沿江高速公路)与周边省市相通,是主城以外唯一具有3条高速公路小环线的地区。再次,航空方面,涪陵距重庆江北国际机场100公里,约50分钟车程。最后,铁路方面,涪陵是重庆市铁路枢纽次中心,已建成的渝怀铁路,和正在开工建设的南涪铁路、渝利铁路及渝怀铁路复线,将形成涪陵“一专一干一支”三铁交汇的铁路小枢纽,打通涪陵与广州、上海、长沙、贵阳等周边省会城市的连接。此外,涪陵还是长江上游地区的水陆物资转运的重要枢纽,是重庆中部综合运输体系和长江、乌江水运主通道上的重要节点,正在建设的北拱物流园区将是长江上游最大的铁公水联运物流园区。涪陵可凭“通江达海”的交通便捷优势,发挥经济的聚集辐射效应,激活渝东南、渝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引领重庆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全面快速发展。

5、突出的资源优势。政策资源方面,涪陵是重庆市唯一具有六大政策“叠加”优势的地区,即国家普惠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三峡库区产业发展扶持专惠政策、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特惠政策、重庆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一小时经济圈”政策,使涪陵成为重庆最优惠的经济区域,这有助于转移到涪陵的企业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对于涪陵吸引投资、扩大开放具有强大的政策促进效应。自然资源方面,全区水能蕴藏量14.8万千瓦,可供开发量7.46万千瓦,可建单机容量50万千瓦电站124处;区境内主要有煤、天然气、铁矿、砂金、

12

铝土矿、石灰石等矿产,具备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拥有无冻害、无检疫病害的良好自然环境,高品质农产品出口优势明显,这种资源优势有助于涪陵承接资源精深加工企业,通过发展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出口优势,提高经济的开放度。

6、显著的综合成本优势。涪陵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区内有大专院校3所,在校学生4万人;各类技能专业学校13所,在校学生2万人;有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10万人;有30万农民工,最低工资标准580元/月,劳动力综合成本1200元/月。工业用地价格便利,参考价10万元/亩,并可根据项目情况实行“一企一策”。工业用电价格便宜,不但低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平均电价,也低于其他大多数一线城市的电价。工业水价,仅有长三角地区平均水价的70%、珠三角地区平均水价的80%。工业用气价,仅有长三角地区平均气价的50%、珠三角地区平均气价的40%。这些都对我国东部沿海企业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有助于大规模承接东部沿海劳动力密集产业的转移。

7、良好的承接平台优势。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涪陵有李渡、白涛、龙桥三个市级特色工业园区。三个工业园区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度高、规模效益显著,李渡工业园区规划面积20km2,是重庆千亿级的工业园区之一,重点发展医药食品、机构装备和船舶零部件、电子信息、轻工业等产业,目前已有65家企业落户;白涛工业园区,规划面积20km2,是重庆市三大化工基地之一,重点发展天然气化工、氯碱化工、石化工下游产品加工、化肥和农药等产业,目前已有12家企业落户;龙桥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5km2,重点发展天然气化工、精细化工、PTA下游产业、现代物流等产业,目前已有22家企业落户。目前三个工业园区按照产业项目、公用工程、环境保护、物流配送、综合服务五个一体化的要求,正加快建设进度,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工业园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涪陵三大工业园区良好的承接平台,将为涪陵集聚更多的国内外生产要素创造积极有利条件。

8、开放的人文优势。涪陵亲商、安商文化底蕴深厚,开拓开放意识强。改革开放以来,涪陵实施了“大开放促大发展”战略,培育了“外来企业无小事”、“视企业为衣食父母”等开放理念,建立健全了“外来企业直通车制度”、“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良性机制,实践奉行了“政策跟着项目走”、“保姆式服务”的服务方式,基本形成了“人人、事事、时时、处处为外来企业服好务”的发展氛围,并培育了“团结求实、文明诚信、艰苦创业、不甘人后”的涪陵精神,这些都构成了涪陵打造全市对外开放门户前沿的软实力。

(二)涪陵相对的竞争劣势(Weaknesses)

1、产业配套能力较弱。涪陵工业基础雄厚、门类较齐全。但产业结构层次

13

低,大多属传统产业,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产业整体实力仍然较弱,缺乏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特别是在着力培育的新兴产业如电子电器、通用机电、汽车摩托车等,更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力强、配套企业相互衔接、关联企业紧密对接的完整产业链。这主要是由于过去涪陵抓工业,偏重于单个企业“点”上的发展,比较缺少对产业链条“面”上的研究和突破,到目前基本上还没有具备完整链条的产业。小水泥、小榨菜等行业在涪陵工业企业中占了相当比重,如船舶修造企业达26户、户均产值仅1.04亿元,企业发展“小而全”,专业分工水平不高,同质化严重,致使真正能够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为数不多。产业转移中,大项目能否落地,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看有无承接大项目的产业链。许多外商反映,转移到内地的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配套企业,一些当地的产品或原料又常常达不到转移企业的要求,企业所需的零配件仍需要到东部地区或国外采购。这必然增加企业负担,抵消涪陵等内陆地区在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成本方面的优势,最终影响企业落户的意愿。

2、物流成本偏高。涪陵等西部内陆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最大的劣势就是地理位臵相对偏僻带来的物流成本高昂。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由于自身创新型的不足,外向型经济仍然是以低附加值的产业为主。外向型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就是以承接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制衣、制鞋、玩具等轻工产业而发展起来的。这些行业往往“两头在外”,即生产原料从境外来,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又销往境外。从事这类加工行业,由于生产者获得的附加值非常低,所以对物流成本非常敏感。对于这些产业,沿海地区利用海运作为物流的主要手段拥有内陆地区无可比拟的优势。首先,海路运输的运费比铁路、公路运输要低。据统计,海运运费一般约为铁路运费的1/5,更远低于公路运输的费用。其次,海路运输的通过能力大。海上运输利用天然航道四通八达,可根据环境、政治、经济、军事等条件的变化,随时改变航线驶往有利于装卸的目的港。再次,海路运输的承载量大。船舶是运输能力最大的运输工具,现代的大型油轮都有50万~70万吨承载量,普通散装船也有16万~17万吨的承载量,而一列普通火车的承载量只有大约3000多吨。相较内河运输而言,其运载能力也是大得惊人。因此,发展附加值不大的外向型产业,沿海地区拥有最好的区位优势。近年来,在沿海地区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作用下,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迁移。但对于像涪陵这样地处内陆腹地的区域来说,尽管这里的土地、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但是那些外向型的轻工业产品是不大可能把生产基地迁移到此地的。原因很简单,物流费用的高低对这类产品的成本至关重要,所以物流费用高昂是内陆地区最大的发展障碍之一。

14

3、外向型产业基础薄弱。涪陵的产业结构外向度较低,出口产品主要以原材料和粗级产品、资源性产品为主,如:苎麻染色布、船用舱口盖、铝锭、榨菜、麻棉布、复合肥、苎麻布、电解锰、罐头食品等,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适销对路、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不多,再加上出口产品和市场结构的单一,致使出口产品总量偏小、后劲不足。外向型产业基础薄弱,出口产品潜力不大,这也成为涪陵打造全市对外开放门户前沿的主要障碍之一。

4、经济外向性总体偏低。一是对外出口总量和实际利用外资总量偏小。2009年,涪陵实现出口0.86万美元,重庆市实现出口42.80亿美元,涪陵只占全市出口的2%,不足渝北区的14%(见表十一);实际利用外资1297万美元,重庆市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0.16亿美元,涪陵只占全市出口的0.3%,不足渝北区的3%(见表十三)。二是出口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偏低。2009年,涪陵的出口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分别为1.6%、0.46%,而同期重庆市的出口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则分别为4.5%、5.15%。三是对外贸易方式单一,境外加工贸易仍是空白。涪陵区对外贸易以一般贸易为主,境内加工贸易较少,境外加工贸易虽有潜力但一直尚未实现零的突破。经济外向性总体偏低,将成为涪陵打造全市对外开放门户前沿的主要障碍之一。

5、环境建设尚需加强。一是投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主要是港口建设、大通关建设、配套物流建设等都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发展要求,如渝涪高速公路到涪陵成了断头路,由于港口、码头建设滞后,长、乌两江“黄金水道”作用未能充分显现,而与周边区县联系还缺乏快速通道,导致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无法发挥。二是行政服务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一些优惠政策的底线对不同的客商有所差异,这是一种变相的歧视和不公平的竞争,容易导致客商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在引进企业办理落户和建设有关手续过程中,部门过于注重法规,不能主动变通办理等,这些都直接影响涪陵的对外开放形象。

6、专业性人才缺乏。目前涪陵区干部队伍和企业经营管理队伍,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多数对市场经济、法律、营销、国际经贸知之不多,现代金融、商务谈判、会计统计、物流、翻译等领域专业人才奇缺,这客观上导致了从事开放型经济的专业人才的不足。

7、思想观念性障碍突出。从总体上讲,涪陵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开放的眼光和的战略思维较缺乏,统筹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能力较弱,较普遍存在封闭保守的思维定式和行为习惯,计划经济思想还很严重,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新观念、新知识、新本领还掌握得不够,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竞争的勇气和魄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政策还需进一步优化,过分强调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机制障

15

碍仍然存在,促进开放、发展的办法、措施显得不多,既没有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也没有按市场经济要求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急功近利心态比较强烈,在经济发展中重模仿、轻创造。

(三)涪陵面临的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

1、国际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约每隔20年左右的时间跨国公司就展开新一轮的全球产业布局,它们将加工、生产、销售、服务甚至研发、设计等各个环节纳入到全球的重新布局之中,以最大限度降低公司运营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产业的区域转移随之成为当今世界制造业全球化的具体表现之一。过去30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通过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承接国际制造业的转移,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一举成为“世界工厂”和“全球制造业基地”。近些年来,随着制造业要素价格上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部分产业出现了对外扩展和再转移的势头,这是世界范围内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前奏,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加快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这不仅给地处内陆的涪陵在新的层次上引进资本、技术带来了可能,也为涪陵企业的发展壮大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巨大而广阔的舞台。

2、国家大开发大开放的机遇。继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提出“沿海发展战略”,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后,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陆开放,提升沿边开放”的开放新战略,确立了我国新的开放格局。随着开放新战略的实施,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内陆地区在资金、政策、产业等方面的扶植力度,如批准重庆成立中西部首个保税港区,这为内陆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创造了有利的发展契机。

3、重庆新一轮扩大开放的机遇。2007年10月,商务部与重庆市签署了《共同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合作备忘录》,使重庆成为内陆首个部市共建开放型经济的“试验田”, 商务部的一系列鼓励、扶持、优惠政策和措施将为重庆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更大、更灵活的空间。为加快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推动重庆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7月,重庆市委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在全市新一轮扩大开放的浪潮中,涪陵又面临着新一轮大开放大发展实现经济腾飞的黄金机遇。

4、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战略机遇。2009年,重庆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 其中在国务院频发的3号文件中的10个部分、共38条内容,有9个部分26条都直接提到了工业的发展,内容涉及到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扩大开放、技术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建设等工业领域发展的方方面面。重庆“建设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的这一定位,以及“鼓励优质产业向综合条件较好的万州、涪陵等库区城镇布局”

16

明确要求,为涪陵积极争取国家对重大项目布局、核准、要素保障、资金支持等方面,进一步做大做强涪陵工业,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5、“1小时经济圈”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机遇。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什曼认为,不论什么理由,一个经济要增长,必须首先发展其内部的一个或几个地区中心的经济力量,应当在区域中少数几个经济实力易于形成较快发展的中心城市建立经济增长点,而涪陵就是重庆市的这样一个经济增长点。涪陵既是“1小时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重庆中部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还是重庆辐射带动渝东南、渝东北地区均衡发展的战略节点。涪陵其独特的战略位臵,将为其在全市新一轮的扩大开放中,迎来更为广阔的舞台和发展空间。

(四)涪陵面临的外部挑战(Threats)

1、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发展充满着众多不确定因素,将对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产生直接而又深远的影响。一是全球化经济复苏依然过度依赖美国经济增长,复苏的基础还不够稳固。美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财政和贸易的双赤字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控制,存在着引发通货膨胀的隐忧,日本和欧元区仍面临着许多结构性障碍;二是国际石油价格持续处于多年来的高位,并存在着走高攀升的长期趋势;三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此外,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债务危机、区域性冲突隐忧以及反恐等,都将影响内陆开放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区域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新一轮产业转移,不仅仅是面向西部地区,还面向本区域欠发达地区、中部地区以及国外(如东南亚地区),因此,身处西部的涪陵区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所面临的竞争异常激烈。一是沿海本区域欠发达地区的竞争。广东、江苏、浙江纷纷出台政策,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省内发达地区产业向落后地区转移,如广东省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关于广东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关于支持山区建设用地的实施意见》等文件,鼓励粤北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二是沿海周边相邻省份的竞争。湖南、江西、湖北、安徽、广西等地区,利用其与紧靠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纷纷加入争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三是东南亚国家的竞争。一些东南亚国家,如越南、老挝、柬埔塞,利用其更为低廉的成本优势也加紧争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四是本区域内部的竞争。当前重庆市各区县均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为争项目和资金,各地竞相攀比优惠政策,部分区县采用“零租金”、“零地价”等特殊的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争夺重点企业,给涪陵的招商引资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

3、普惠形式的政策导向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优

17

惠政策一直是我国吸引外资的基本手段之一,这些政策对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的促进作用是毋庸臵疑的。然而,客观来讲,在对外开放从沿海地区扩展到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时候,优惠政策正在普及化,作用也在逐步弱化。尤其是随着我国入世承诺的逐步兑现,中国对外商投资逐步从非国民待遇(包括超国民待遇和低国民待遇)过渡到国民待遇,国家给外资的优惠将逐步减少,今后招商引资主要靠良好的市场经济规则和比较优势。这也对包括涪陵在内的欠发达的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涪陵打造全市对外开放门户前沿的对策措施 (一)夯实基础,强化服务,优化开放型经济发展环境

发展环境是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衡量社会管理水平、民主法制程度、社会文明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尺度,已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涪陵地处欠发达的西部内陆地区,只有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技术、资本和优秀企业来涪创业。

1、进一步改善投资硬环境

(1)加快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充分利用涪陵建成重庆交通副枢纽平台,建设快捷高效的出境通道。主动融入重庆市郊“二环六射”铁路环线,即渝怀线、南涪线、万南线、三万线、渝黔线组成的重庆主城—长寿—涪陵—南川—万盛—綦江—重庆主城的城市铁路环线,和渝川线、渝怀线开行的主城—长寿—涪陵城市铁路射线,与重庆大物流体系融为一体;建成“123”对外高速公路交通圈,即涪陵与重庆主城及毗邻区县之间的1小时核心交通圈,与重庆其余五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四川东部、贵州北部及湖北西部部分区域的2小时交通圈,完全覆盖重庆川东、黔北以及湖北西部大部分地区的3小时外围交通圈,加快构建涪、万、黔交通环网,合理布局换乘枢纽,促进“一圈两翼”三大板块的经济交流互动。

(2)加快工业园区平台建设。按照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服务的要求和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进一步强化各部门的责任,完善李渡、龙桥、白涛三大园区道路、交通、供水、供气、供电、供热、通讯、网络、污水处理等公用服务设施,夯实硬件基础,丰富园区功能。同时,加快园区的功能开发和载体建设,大力推进与建立现代制造业相适应的各类特色功能载体建设,积极在园区创建研发中心、科技工业园、贸易加工区,逐步完善行政服务区、商务服务区、生活区、物流区等配套设施和公共管理服务系统,增强开发功能,加快实现从土地开发向功能开发和特色开发的转变。

(3)加快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开放呼唤大市场,大市场带来大流通。涪陵应紧密依托七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完善特色专业市场体系,着力打造富有特色、有强大辐射能力的、在重庆、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市场,

18

努力构建服务重庆、辐射西部的集购销、仓储、加工、转运于一体的商贸物流基地,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同时,进一步加快海关和检验检疫机关建设,利用重庆已设内陆第一个保税港区机会,积极争取设立保税仓库,不断改善通关和物流环境,力争国家二类开发口岸早日申报成功,为周边区县,渝东南地区和乌江流域的物资集散以及借船出海提供便利,届时,涪陵港口集散效应将更加吸引国内外目光。

(4)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拉大框架、扩大规模、完善功能、增强经济实力和辐射力的发展思路和“减量、留白、增绿、添色”的原则,积极推进江南旧城改造,全面启动李渡新城建设,搞好两江四岸的控规和绿化美化,建设好“滨江路风光带”,努力改善城市形象,为外来投资者和市民提供优美适宜的环境。与此同时,加强城市的社区建设,逐步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及城市道路、教育医疗、绿化美化等设施,努力增强涪陵的产业聚集能力、人口吸纳能力、要素集约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2、进一步优化投资软环境

(1)增强服务意识,营造服务氛围。继续强化“企业无小事”、“纳税人是衣食父母”的服务理念,逐渐实现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积极开展“让投资者满意”为宗旨的服务型机关和服务型部门创建活动,切实提高服务的意识和水平,让“你创业,我支持,你发财,我服务”成为涪陵的主流意识,逐步形成舆论导向“亲商”、政策措施“扶商”、办事高效“利商”、银企互动“活商”、依法维权“护商”、社会稳定“安商”的社会氛围。

(2)推进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本着“简化、高效、便民”的原则,减少环节,简化手续,提高效率,积极创新审批方式,在行政审批中心“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的基础上,推行“全程办事代理制”,帮助投资者跑手续、办批文,避免投资者直接与职能部门打交道,从源头上杜绝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在办事中“吃拿卡要”的恶习,努力做到“管理零收费、服务零距离、客户零投诉”。

(3)规范行政行为,建设诚信政府。大力推行限期办结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将各类管理信息分类、定期向社会披露,接受社会监督,对在招商引资中出现的腐败行为严惩不贷,构建一个透明、公开、诚信、廉洁的行政环境,最大限度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4)完善企业投产后的经常性服务体系。通过不定期上门、现场办公会、外商联谊会等多种形式,加强联系、加强沟通,及时解决企业反映的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5)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目前,国际投资产业及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

19

部转移的步伐逐渐加快,且转移企业中多为外向型企业,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下,外向型企业发展面临一系列困难,尤其是在资金瓶颈、汇率风险规避等金融需求方面问题,需要政府、银行和企业共同应对。涪陵要建成全市对外开放门户前沿,应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加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承接此轮产业转移。一是建立协调机制,搭建融资服务平台。鼓励金融机构为转移企业提供开户、结算、融资、财务管理等多元化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根据企业需求开展业务创新;二是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指导和帮助有条件的转移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允许转移企业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和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筹集资金;三是鼓励保险机构做好转移企业的保险服务工作。 (二)突出重点,拓展路径,促进承接产业转移大突破

涪陵要打造全市对外开放的门户前沿,产业是关键。在新一轮的扩大开放中,吸收更多的优质产业集聚涪陵,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政府应密切关注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变动趋势,做好产业规划,促进涪陵承接产业转移的大突破。

1、在产业承接的重点上,应围绕支柱产业展开。根据涪陵优势产业的特点, 涪陵工业形成了食品、医药、化工、化纤纺织、机械装备、材料、电子电器等七大支柱产业,农业形成了榨菜、桑麻、畜牧、蔬菜等四大支柱产业。涪陵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重点搞好这些支柱产业的承接,有针对性的引进缺失链条、补强薄弱链条、提升关键链条、延伸上下游链条,努力形成产业关联度高、专业分工细、协作配套能力强的产业集群,从而形成规模经济效用。 2、在产业承接的区域分布上,应立足突出重点区域、巩固传统区域、拓展薄弱区域。(1)重点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一直以来,长三角地区是涪陵承接产业转移最多的地区,其中又以江苏、浙江两省最为突出。“十二五”期间,应通过以商招商、对口支援、经济合作等方式,继续保持和巩固这一区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年来,浙江省对口支援涪陵的政策安排为涪陵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难得的空间和机遇,由于对口支援机制的作用,在转移产业的市外企业中,浙江企业是最多的。在承接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中,应充分发挥这一机制的作用,争取更多的浙江企业来涪投资兴业。

(2)大力拓展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这些年来,涪陵区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一直较少,这主要是由于广东省在转移产业过程中强调就近转移,并出台了激励政策鼓励珠三角地区企业向广东省内相对偏僻、相对落后的地区转移,如粤北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告诉我们,珠三角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将呈必然趋势。涪陵应加大攻坚克难力度,充分利用深圳招商办事处,大力拓展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重点跟踪该地区电子、玩具、灯具等产业转移,强化点点上门招商,把招商工作做细、做实,力争引进一个,带动一批。

20

(3)积极承接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西三角经济圈将是继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之后,我国又一个重要的增长极。在西三角经济圈中,重庆形成了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和冶金三大支柱产业,此外有电子信息、金融和商贸等重要产业;成都形成了航空、机电、冶金、化学、轻纺为支柱产业,此外还有电子信息、石油化工、酒业、中药业等;西安形成了能源、机械、电子、纺织、航空航天、食品、烟草、医药和化工等为产业支柱。不难发现,涪陵与陕、川、渝三地的产业互补性强,由于地缘和人缘上的优势,合作有利条件多。涪陵应抓住机遇,主动出击,加大对西三角地区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西三角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食品、医药、化工、装备制造、材料、电子电器等产业的转移。

(4)主动参与周边区县之间的产业互动和区域合作。树立“区外即外”的广义开放意识,主动参与周边区县、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协作,分享区域一体化成果。深化与长寿区的经济协作,力争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天然气精细化工产业发展、特色轻型加工、现化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等领域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加快实现与长寿的产业互动和经济互补。积极推动渝南黔北区域合作,不断深化涪陵与南川、万盛、武隆等兄弟区县在铝加工、化工、煤炭电力、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物流和旅游等重点领域的合作,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在产业承接的类型上,积极拓展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领域。涪陵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称过程中既要立足支柱产业,搞好产业链延伸,又要积极拓展新的领域,培育新的产业。但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三峡工程的完工、基础设施的完善,使涪陵的交通效率得到极大改善,但对低附加值的产品,其物流成本仍然高昂,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加工产品的出口前景,各种因素的限制使涪陵不能走沿海地区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老路,而应以依托西部市场、抢占国内市场、兼顾海外市场为目标,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的转移。

(1)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经过多年快速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工业的东部地区资本相对饱和,本地市场已难以满足资本增值需要,再加上土地、劳动力、能源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产业升级压力增大、企业商务成本居高不下、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急需完成从规模扩张向结构提升的转变。据估算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将达到1.4万亿元,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家具、食品、五金等。并且分析人士还指出,下一步产业转移将从原来的单个项目、单个企业或者说是单个产业转变为产业系统整体性转移。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涪陵必须做好承接准备。

(2)积极承接产品内销型产业转移。后金融危机时代,由于国际市场需求不

21

确定性增加,出口企业对内销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为了帮助企业“过冬”,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鼓励出口企业拓展内销。东部沿海出口为了打开中西部市场,纷纷选择把工厂和生产线建立在产品主销区。涪陵应密切关注这一变化趋势,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区域市场潜力,选择性地搞好承接工作。 (3)积极承接生态环保型产业转移。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由于一些原因,三峡库区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承接了不少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产业,其中重化工产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加之城市垃圾、生活污水以及农村面源污染,使得库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加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任务变得十分紧迫。因此,库区具备发展环保产业的现实条件和市场需求,尤其是对工业废料、城市废料、农业废弃物等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和有效利用潜藏巨大商机,完成可以在保护库区生态环境、实现投资者利益以及培育新兴产业诸多方面找到最佳结合点,实现多赢格局。

(4)积极承接资源加工型产业转移。当前依托本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产业也存在承接转移的重要商机。这些产业包括特色农产品加工、矿产品开发、水电开发、旅游开发、花卉苗木种植、药材种植及加工等,在这方面,涪陵既有资源、也有特色,完全可以有新的突破。

(5)积极承接出口导向型产业转移。涪陵地处内陆,物流成本高,承接出口导向型产业优势不明显,挑战较多。但值得注意的是,出口导向型产业是地方重要的税收增长点,因为出口导向型企业收入留地方、退税在中央。涪陵要借重庆设立寸滩、西永保税港区的契机,不遗余力的承接出口导向型产业转移。 (6)积极承接现代服务型产业转移。现代服务型高端产业受地域、交通等因素影响不明显,对运输成本不敏感,适合西部内陆地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型产业往往是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如电子信息、产品设计研发、营销服务、服务外包等。2007年,重庆获批为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软件出口软件示范基地,所以承接信息技术产业的转移也应是涪陵大力开拓的承接产业。要积极吸引这些高端产业转移到涪陵,以此推进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三)转变理念,创新方式,开拓招商引资新局面

招商引资是扩大开放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新一轮区域发展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招商引资的竞争。涪陵要打造全市对外开放的门户前沿,更需要加大招商引资工作的力度。要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积极转变理念,创新方式,在务求实效上下功夫、求突破。

1、确立全要素的招商引资理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认为具备一定的土地资源、优惠的政策及便宜的劳动力,就可以吸引投资者,就可以招商引资。

22

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投资者投资的交换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土地资源、优惠政策、便宜劳力上,而是扩大到对其他经济资源和要素上,由管理(包括政策)、人才(包括劳力)、资本(包括土地资源)、信息(包括项目)、网络(包括技术)等要素构成地区经济要素已成为投资者考察的重点。这就要求涪陵在新一轮的扩大开放中,应积极转变观念和思路,在注重引资规模的同时,更要注重引“智”,将引“智”放在比引资更为重要的地位,大力引进技术、管理和人才,大力引进研发机构、分支机构,实现由引进资金向引进全要素的转变。

2、创新招商方式,提高利用外资成效。(1)充分发挥前期外资优势,实施“以外引外”,变零星投资为集群投资;充分发挥民营经济资源多的优势,积极引导“以民引外”,进一步拓展利用外资空间;充分发挥外贸企业信息资源多的优势,积极探索“以贸引外”,努力在全区形成“三外互动”的招商引资联动机制。(2)切实做好产业项目的包装策划。抓住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西移和主城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适应国内产业、资本转移的新态势,把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等战略细化为具体项目,重点围绕天然气精细化工、医药化工、服装纺织、电子电器、汽摩配件、机械制造、建筑材料、农业产业化、现代服务业、休闲观光业以及市政建设、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方面开发招商项目资源,把开发项目工作延伸到各个领域,建立完成全区招商项目库,把项目包装策划和储备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水平。(3)突出招大招强。针对世界五百强、国内、市内大型企业,认真分析其投资动向,找准产业梯度转移的切入点,制作“一对一”投资项目,定点攻坚,重大引资项目实行区领导跟踪联系制度,要有针对性的提前介入,提前走访企业,提前联络客商,及时跟进,促进项目落实,力争引进一批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牵动性的大项目、好项目。

3、创新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方式。(1)创造条件,鼓励外资以收购兼并方式进入涪陵。传统的举办“三资企业”的引资方式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占全球跨国投资主导地位的收购、兼并方式将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育、完善而成为我国吸引外资的重要方式。这样,将为涪陵企业(包括上市公司)加强与国际资本的合资合作提供新的通道。当然由于我国A、B 股市场尚未合并,还不允许外资进入国内证券市场买卖人民币股票,外资还不能收购国内的上市公司,但可以创造外资间接收购国内上市公司的条件。比如,可以另行在国外注册公司或在国内注册公司(不上市) ,使其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的控投公司,这样,外资就可以通过收购该上市公司的控股公司或主要持股公司自身的股权,达到间接控制国内上市公司的目的,为外资打开进入涪陵的另一个通道。(2)积极利用BOT 方式引进外资。BOT方式是一种利用外资的新渠道,采用BOT 融资政府无需担保,也无需支付项

23

目贷款,从而不会增加外债负担。在新一轮的扩大开放中,涪陵可积极利用BOT 项目融资方式进入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这样可以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于辖区居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

4、创新吸引间接投资方式。在涪陵招商引资中,外资总量小,外商直接投资占了绝大部分,这已不适应国际投资多样化的新趋势。自上个世纪90 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就落后于国际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而且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国际间接投资在国际投资总额中比重越来越大,日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和发展前途。国际经验表明,凡是在对外经济竞争力方面提升迅速的国家或地区,基本上都是采取吸引国际间投资为主的投资新方式。因此,在新一轮的扩大开放中,为了吸引更多的外资参与涪陵经济社会建设,必须积极地开拓利用国际间接投资。国际间接投资方式主要有:国际贷款、国际股票投资、国际债券投资、国际租赁、国际投资基金等,涪陵可考虑适当增加利用国际商业贷款;选择一些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利用发行企业债券的方式加速推进国际债券融资;大胆尝试通过美国纳斯达克、伦敦技术板(TECHMARK) 、新加坡、香港以及我国创业板等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四)增强实力,挖掘潜能,扩大对外出口贸易

目前涪陵区已基本形成外贸公司、自营出口生产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三路出口大军共同发展的格局。“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实施“大经贸”战略,不断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

1、着力增强企业外贸出口的经营能力。(1)引导企业技术改造,积极探索外贸企业与生产企业、科研院所的工贸结合、技贸结合的发展思路,开发技术含量、附加值高的产品,增强其出口创汇能力。(2)建立健全鼓励企业开拓市场的政策措施,如可设立外经贸发展基金,积极引导各类外贸出口企业找准自已的产品市场定位,围绕主营产品确定经营策略和目标市场,认真研究进入和拓展市场的方针,大力开拓新兴市场。(3)提供有效的政策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向市外经贸委极力争取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出口融资担保等出口鼓励政策,推动经营有规模、产品有潜力、出口有效益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2、继续调整优化出口的商品结构与市场结构。(1)加快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减少资源型和初级加工产品的出口,着力推动机电产品、医药产品出口,对现有的出口大宗商品,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努力降低出口换汇成本,提高这些产品在主要国际市场的出口份额,形成我区出口的支柱产品。(2)进一步调整优化出口市场结构,按照重点突破、多元发展、全方位开拓的方针,在巩固和发展亚洲、北美和欧盟三大主体市场的基础上,逐步开拓中东、南美市场,目前特别是要在非洲市场打开新局面。

24

3、进一步培育名牌产品与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新形势下,要大力扶持和培育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 把竞争优势从产品的价格优势转换成质量和品牌优,重点培育和发展以普乐菲进出口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医药产品、以明康电子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机电产品、以涪陵化工有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化工产品等的发展壮大。

4、积极采取多种营销方式扩大出口。组织参加各类展会,把涪陵的企业、涪陵的产品推介出去。除参加厦洽会、渝洽会、支洽会、渝南黔北经贸洽谈会等全市统一组织的大型经贸活动外,还要充分利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络,把产品通过电子商务网推向国际市场,扩大产品的知名度。 (五)增进交流,推进合作,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涪陵外经业务比较薄弱,在“十二五”期间,应逐步强化对“走出去”战略意义的理解,要坚持以外经与外贸互促发展为原则,以扩大外经载体为着力点,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拓展外经领域,实现外经工作新突破。

1、推进外派劳务合作。引导外派劳务服务中心发挥职能职责,完善功能,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范围,增加培训工种,逐步建立劳务人员培训和储备机制,为符合条件人员提供更多境外务工机会。

2、推进企业参与境外合作。以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和境外资源合作开发为重点,努力把涪陵区骨干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引导和培育有实力的企业到“老挝(重庆)农业园区”、“韩中国际产业园区”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产业园区,从事种、养、加工业,发展境外加工贸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森林、矿产等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参与投资资源开发项目;培育具有资质的建筑企业成为境外工程承包的跨国公司,并带动劳务输出。

3、推进对外投资合作。积极发展具有所有权优势、技术优势、地缘优势的对外投资。支持和鼓励区内企业采取承包工程、投资办厂、跨国购并、股权臵换、境外上市以及设立研发中心、创办工业园区、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和战略合作关系等多种形式进行对外投资,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涪陵的对外开放,实现双赢。

(六)加大引进,注重培育,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

经济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发展开放型经济需要有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作支撑。人才紧缺是当前外商对投资环境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也是高起点推进开放型经济新跨越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1、抓好高层次人才和高素质技术工人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开展紧缺人才招聘和交流活动,在密切相关的管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有计划地引进和培育一批精通外经贸业务、熟悉国际规则、具备较高工程技术水平和语言交流能力的

25

中高级人才,激励各类招商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来涪陵发展;依托重点高校,建立工商管理培训基地,为各种所有制企业的管理人员提供系统的现代管理知识培训服务。

2、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加大高素质专业技工人才的培养力度,满足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建立经贸人才信息和交流平台,为企业选才用才创造机会、提供条件。在职校资源整合、职业技能鉴定、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就业服务等方面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完善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举措,营造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3、营造集聚各方人力资源的用人环境。高度重视人才的管理和使用,真正让想干事的人有机遇,能创业的人有舞台,肯干事的人有个好心情,干成事的人有个好待遇,切实加强涪陵既有人才、潜在人才和后备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切实尊重和合理使用经济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切实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切实加快涪陵开放型经济紧缺人才,如高级管理人才、涉外管理、涉外法律、外贸、报关、外语等的引进和现有人员的专业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

2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t2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