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用人艺术

更新时间:2023-06-04 09:5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曾国藩的用人艺术

用人是一门艺术。毛主席也讲,领导的主要职责是用干部、出主意。实际上,用干部就是用人,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善于用人的人。比如汉高祖刘邦,刘邦得了天下之后就问他手下这些大臣,为什么咱们能得天下?我们知道,项羽出身很高,个人能力也很强,但是最终却失了天下,自刎乌江别虞姬。而刘邦出身不高,个人能力也不行,但是最终却得了天下,为什么呢?刘邦和大臣们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范增而不用,所以最终失了天下,虽然刘邦个人能力不行,但是他用了这些有用的人才,所以他得了天下。

咱们的主人公曾国藩是书生出身,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带兵打仗的能力也是很糟糕的。据说,当时打仗,如果曾国藩亲自在前线坐镇指挥,那基本上都失败,如果他不亲自在前线指挥,而是在后方谋划,那么取胜的把握还是很大的。也就是说,曾国藩的带兵打仗的本领是很糟糕的。到太平天国后期,据说遇到重要的战争,临开战之前曾国藩就赶紧走,害怕在前线坏事,但是为什么他又能平定太平天国?就是源于他用了一批优秀的人才。胡林翼说,他跟曾国藩只差一两岁,但是胡林翼总尊称曾国藩为老师。李鸿章也说,我以前跟了很多大帅,最终都是昏昏噩噩,无所作为,直到我遇到曾大帅才如同人生遇到了指南针。可见,曾国藩在用人方面确实是有高明之处。

一、诚心、智慧、度量:用人者应该具备的三大素养

我总结了几条,第一条,用人者应该具备三大素养:诚心、智慧和肚量。

第一,用人要有诚意。

曾国藩认为,驾驭下属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推诚布公,而不是玩弄权术。诚心诚意地对待别人,渐渐地就能使他人为我所用。即使不能让他们全心全意地为我效力,也必然不会有先亲近而后疏远的弊端。光用智谋和权术去笼络别人,即使是驾驭自己同乡都是无法长久的。

有这么一个典故,话说西汉末年,绿林赤眉起义。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和这些绿林人士打起仗来。有一次,刘秀打了个胜仗,打败了一支绿林部队,这支绿林部队号称是有几十万人之众,刘秀就想,这帮人要是投降我该多好。可是,中国人经常说“纳降如纳敌”,如果这帮人不是真心实意地投靠,那无疑是在自己身边放了一个定时炸弹。刘秀就想了,怎么样让这帮人真心实意地投靠我?结果,刘秀在接受这支绿林部队投降的这一天,一兵一卒都没有带,一个人骑着马,连武器都没有带,只身来到了绿林部队的大营当中接受他们的投降。换做往常,接受敌人的投降那肯定是带着大队人马,风风光光地去受降,但是刘秀没有,一个人就来了。我们知道,绿林人士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讲义气,而且这些人的猜忌心是比较严重的,就怕你不信任他。刘秀就针对这个特点,一个人就来了,连一兵一卒都没有带,也没有带武器。这帮人一看,刘大将军怎么这样就来了,立刻跪倒在地痛哭流涕,说您对我们太信任了,您看您连警务员都不带,一个人就来了,立即就表示要跟死心塌地地跟着您干了。

1

曾国藩也讲,当领导不是耍智谋耍手段玩权术,什么是权术呢?权术就是因为你心里面有私心杂念,又不能跟人家说,所以你只能编一些假话欺骗人家。殊不知天下没有真正的庸才,你可以一件事情耍点智谋,耍点手段,玩点权术,但是不能事事如此。对于低级人才你可以用权术用智谋,但是对于高级人才千万不要这样。现在人的EQ、IQ各种Q都很高,如果被他发现你在用智谋权术去笼络他,他会觉得非常地讨厌你。凡是正话、实话多说几句,时间长了人家自然会了解你的心意,即使是直率的话也不妨多说几句,领导给下属最开始提点意见、建议,下属可能不愿意听,但忠言逆耳,如果领导每次都真心实意的跟你交流,慢慢你就会了解这个领导真心为我好,不是诚心给我挑刺。

有一回我去调研,中午在大食堂吃饭。有两个女同志聊天,一个就说了,我们领导对我真不错,干的好的时候会夸奖我,干的不好的时候也批评我,给我各种指导,我怀孕生孩子的时候租了个房子,领导竟然能带着一大姐给我收拾房子去,太令我感动了。旁边的人就说了,你们领导对你确实不错,我们领导最开始也挺关心下属的,天天问你,你们家孩子怎么样?父母怎么样?但是他每次都这么问你,后来你就觉得真假,再后来就感觉讨厌了,他冲我笑,我都觉得皮笑肉不笑的。所以要真心实意地对待下属。

第二,要有识人的智慧。

作为一个领导,光有诚心还不够,还需要有智慧,要有识别人才的智慧。薛福成是中国近代一个著名的外交家,他就讲说,“曾国藩识人之鉴,越轶古今,或邂逅于风尘之中,一见以为伟器,或物色于行迹之表,确然许为异材。”曾国藩识别人才的本领比古今任何一个人都强,江湖之中见到一个人就能断定这个人是伟岸之才,或者通过观察人的相貌仪表就能断定他是什么人才。

据说,曾国藩长于相面之术,大家可能听说过有一本书叫做《冰鉴》,也就是说看您这个鼻子、眼睛是怎么长的,然后能判断你是什么样的人。据说这本书是曾国藩写的,但是后来经过考证发现这个书不是他写的。后人为什么都认为是他写的呢?就是因为他善于通过人才的相貌特点来识别人才。

虽然《冰鉴》不是他写的,但是曾国藩有一个著名的识人口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通过相貌仪表识别人才,可以说是曾国藩的特殊技能。

他的用人标准我归纳了几个方面。什么人可用呢?忠义血性之人可用,就是那种有着强烈的责任感、道义感,能够自觉为大清王朝去奉献、去牺牲的人。再有就是缄默朴实之人,踏实,俭朴,没有官气,不虚夸的人可用。

举个例子,塔齐布,看名字就知道他是满族人。最开始塔齐布的职位不高,是一个小官,他的部队也驻扎在湖南。曾国藩就说,咱们地方的正规军和我的湘军得一块儿训练,很多正规军都不搭理他,而曾国藩发现,每次塔齐布都带着自己的士兵训练得非常严格。据说,有一回下了瓢泼大雨,塔齐布还跟士兵在泥里面、水里面训练,当时有一个县官实在看不下去了,说塔将军我送你一顶草席,你赶紧找个地方躲雨去吧。塔齐布说,那怎么行,我得带着士兵一块训练。而且每次曾国藩来塔齐布部队的时候都发现,塔齐布穿着短衣短裤和士兵在一块儿训练呢。所以,曾国藩就说,这样的人就是缄默朴实之人,虽然是当官的,但是没有官气。

什么人不可用呢?表现欲望太强的人不可用。有点本事,像孔雀一样特别爱表现自己,用咱们北京话说臭显摆,东北话叫做嘚瑟。才大而性格偏激者不可用。他有本事,但是在性

2

格方面有明显的缺陷,这样的人不要用,即使要用也要有限制地使用,你能掌控你就用,掌控不了最好不要用,这是他的用人标准。曾国藩选择将领,第一个要才堪治兵,要有带兵打仗的本领;第二个要不怕死,带兵打仗不能怕死;第三个要不急于名利,不能太重名和利;第四个要耐受辛苦,打仗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情。光有那四条就够了吗?不够,还要有忠义血性,曾国藩说:“大抵有忠义血性,则四者相从以俱重;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终不可侍。”

具备了前面四条,如果没有忠义血性,那也不是一个优秀的将领。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同时,曾国藩考察人才,识别人才还有诀窍。

大致说来,考察人才之道,应该看他的志向与趣味。志向、趣味低下的人,安于现状,囿于世俗的陋规,因而越来越低贱污劣;志向和趣味高尚的人,向往先贤的辉煌功业,因此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尚明达。人才的优劣智愚,由志向趣味就可以区别开来。

怎么看一个人的志向和趣味呢?您别看他怎么说,您得看他怎么做。举几个例子,有一个人叫做罗泽南,长得其貌不扬,而且眼睛高度近视,他们家非常穷,穷到什么地步,据说他的一件袍子典当了七八次,是当地当铺的高级VIP会员,太穷了。

有一回罗泽南外出考试去了,考完试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一进门发现他老婆坐在炕上哭呢,为什么呢?原来他离家考试期间,家里遭遇天灾,庄稼颗粒无收,三个活泼可爱的儿子都生病了,没有钱医治都死了,所以他老婆就哭,眼睛都要哭瞎了。罗泽南一看到这种情况,家已经不成家了,老婆也这样了,孩子也没了,人生遭遇了重大的打击。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等到第二天,人家又早早起床,收拾好行装跟自己的同学一块求学去了。曾国藩就说这个人的意志力非常顽强,虽然家里遭遇那么大的打击,但是仍然不放弃对学业的追求,这人将来可成事业。果不其然,后来罗泽南成了曾国藩手下一员非常优秀的将领。

还有一个人叫做江忠源,曾国藩一见他,就说这个人是奇才侠士,将来必定忠烈而死。怎么回事呢?江忠源有一次去考科举,考试前结识了一个比较要好的朋友,但是,考试要很长时间,考试的环境不太好,他这个朋友就生病了,死了。考试完之后,江忠源亲手扶着朋友的灵柩,走了上千里路,把他的灵柩送回家乡。后来他又一次去考试去,也碰到了类似的情况,又把同学的棺材送回去了。再后来他当了一个县官,为官非常清廉,连小偷都不愿意光顾他们家,因为实在是没什么可偷的。再后来江忠源投靠曾国藩,成了曾国藩手下一员非常优秀的将领,还曾经立过大功,打死过太平天国的王。但是后来他所守的城池被太平军团团围住,江忠源投水自杀,忠烈殉国。正好印证了当年曾国藩对他的评价,奇才侠士,忠烈而死。

还有一个人我们比较熟悉,刘铭传,刘铭传本来是李鸿章的下属。话说太平天国已经被剿灭了,有一次李鸿章带着自己的心腹爱将一起来拜访曾国藩,那天正好是中午,据说曾国藩在睡午觉,结果这几个人在客厅等,等了好半天曾国藩也不出来。刘铭传就跟李鸿章说,李大人您看,我们等了这么久曾大人也不出来,这要是在战争期间不是贻误战机吗?话刚说完,曾国藩推门进来了,跟李鸿章交代完任务之后,就把李鸿章手底下的几个人打发走了,然后对李鸿章说,你唯一要注意的就是刘铭传,这人身上有一股威严之气,威严雄伟,确实我让你们等那么久是我的不对,但是那几个人都不敢指出问题的要害,只有他说出来了,所以这个人将来可成事业。果不其然,后来刘铭传成了福建的巡抚,又成了台湾的首任巡抚。所以您看曾国藩怎么识别人才,通过人的所作所为,观察他们的志向和趣味,这叫识别人才的智慧。

3

第三,要有容人的肚量。

作为领导还需要容人的肚量,你手下的这些人,他们的性格脾气往往和您是不一样的,他们工作当中可能会犯一些错误,有的时候甚至还会顶撞你。昨天刚学了一句话,说人才有用不好用,人才都是有脾气不好用,虽然有本事但是不好用,奴才好用没有用。曾国藩在这方面做得是非常好的,最突出的一件事情是他处理和左宗棠的关系。左宗棠也是湖南人,这人很聪明,但是性格比较高傲,给自己起了个号,叫做今亮,今天的诸葛亮,可见非常高傲。

左宗棠科举考试不顺利,到40岁才考中举人,而这时候,曾国藩已经成为朝廷二品大员了。左宗棠常常为自己的命运不平,总是感叹,我这么聪明,曾国藩比我差远了,都成为朝廷二品大员了。有一次,曾国藩路经湖南,和亲朋好友聚会,这些文人才子无所不谈,谈政治军事文化,谈得很高兴。曾国藩发现在聊天的过程当中,左宗棠总是发表一些惊人的观点,大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态势,而且每次曾国藩说啥,他都表示不同意,曾国藩说东他就说西,曾国藩说南他就说北。聚会结束之后,曾国藩就把左宗棠拽住了,说我有话要送给你。

什么话呢,叫做“季子自鸣高,仕不在朝,隐不在山,与人意见辄相左”。季高是左宗棠的字,你呀自称很高明,既不在朝廷上当官,也不在山林里面隐居,跟我们意见常常不一样,言下之意是说,你今天有点过分,你干嘛总针对我啊,总跟我唱反调。

左宗棠也不客气,笑呵呵地回敬了一句,“藩臣当卫国,进不能战,退不能守,问你经济又何曾?”曾国藩你作为朝廷的二品大员,你何曾知道关心国计民生的大事,明显不把曾国藩放在眼里。

曾国藩并没有跟左宗棠计较,反而找机会去保举他。后来左宗棠也觉得自己在科举方面没有什么前途了,就放弃科举,转而到湖南巡抚做了师爷。当时的湖南巡抚叫做骆秉章,他很欣赏左宗棠,把湖南巡抚上上下下的事情都交由左宗棠处理,左宗棠处理地非常好。当时的湖南人都戏称左宗棠为“左都御史”,因为骆秉章只是右副都御史衔,这个绰号形容左宗棠的权威比骆公还高。

据说,有的时候左宗棠可以不经过骆秉章的同意,直接以湖南巡抚的名义给皇上上折子。有一天,湖南巡抚衙门来了一个客人,是当地的二品武官。这个武官进门之后对骆秉章很恭敬,磕头行礼,起来一看左宗棠坐在那,只是随意问候了一下。然后,这三人就开始讨论工作,临走的时候这个武官对骆秉章很恭敬,作揖表示告辞,没有搭理左宗棠。这个时候左宗棠可火了,大吼一声,你给我站住。这个武官也不客气,说干什么。左宗棠就说了,湖南大大小小的武官,哪个见了我不恭恭敬敬,你呢,进衙门不向我磕头行礼,出衙门不向我作揖表示告辞,你这是何道理?言下之意,我都“左都御史”了,你怎么对我这么不客气。没想到这个武官也不客气,说大清朝有大清朝的章制,我们武官再贱也不比你师爷贱,更何况我是二品武官,你只不过是没有品级的小师爷,我凭什么向你行礼?人家说的是事实,左宗棠顿时语塞,气得是两眼突出,青筋暴起,稍微停顿片刻抬脚就踹,踹了这个武官一个大马趴。二品武官竟然被小师爷踹了一脚,骂了一顿,他回到家之后觉得这是奇耻大辱,立誓要报仇。这个武官把自己的惨痛经历跟朋友们说了,大家伙聚在一块儿给皇上写折子,说左宗棠把持湖南权政,为非作歹。

皇上拿到折子之后,立刻下令杀了左宗棠。在这种情况之下,虽然之前左宗棠对曾国藩不恭,曾国藩还是给皇上写了一个折子替他求情。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皇上一想,这家伙可能还真有点本事,既然你替他求情,那好吧,他就归你管了。于是,左宗棠就成了曾国藩的幕僚,曾国藩很了解他,左宗棠属于

4

什么人呢?才大而性格偏激者,有本事,但是性格脾气不太好驾驭。

后来发生了“曾左失合”的事情,曾国藩和左宗棠失合,为什么呢?在打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的时候,洪秀全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洪天贵福继位,洪天贵福当时是一个16岁的孩子,没有什么本事。湘军围攻天京,洪天贵福就由大将李秀成保护着往城外冲,冲的过程当中两人走散了,李秀成被俘,洪天贵福下落不明。曾国藩就审问李秀成,问洪天贵福哪儿去了。李秀成心想,我这么有本事的人,武功那么高强都被抓住了,他一个16岁的孩子肯定是被马踩死了,或者是被火烧死了。他就跟曾国藩说,洪天贵福已经死了。曾国藩也没有做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就给皇上写折子,说洪天贵福已经死了,被火烧死了。可实际情况是,洪天贵福没有死,被难民给救走了,这消息让谁得到了呢?让左宗棠得到了。按道理来说,曾国藩对你有恩,你得赶快把这个消息告诉曾国藩,让他有一个补救的机会,但是他没有。他直接给皇上写折子,说洪天贵福明明没死,曾国藩非得说他死了,这不是向您蓄意邀功吗?可想而知,当时是同治皇帝,慈禧、慈安垂帘听政,当二位太后拿到这个折子的时候,对曾国藩会是一个什么评价。

后来,曾国藩就说,“左宗棠这个人以德报怨,我心里不可能没有怨意,但是我经常提醒我不要因为这件事和他作对”。毕竟我们都是大清朝的股肱之臣,我跟他作对,于朝廷不利。即便在这种情况之下,在该用左宗棠的时候,曾国藩还是毫不吝啬地保举他。新疆大小和卓叛乱,曾国藩跟人讨论,说现在谁能平定得了这个叛乱?底下人就说,大帅您别不高兴,按照我们的想法,这个事只有左宗棠能胜任。曾国藩一拍大腿,正好说到我心坎里面去了,立刻给皇上写折子保举左宗棠。

再后来,曾国藩已经去世了,有一次左宗棠和自己的幕僚聊天,有一个幕僚毫不客气地批评了他,说左大人,曾大人对您有恩,您却对不起人家。这时候左宗棠也心服口服地说,“曾国藩在世的时候,我非常瞧不起他。但是他去世以后,我越来越尊重他”。但是这时候跟再说对不起已经没有机会了,曾国藩已经去世了,那怎么办呢,左宗棠对曾国藩的后代非常提携,尤其是曾国藩的大儿子曾纪泽受到左宗棠的诸多提携。

二、情感、利益、约束:用人者应该把握好的三大手段

上面是曾国藩用人的三大素养,诚心、智慧和肚量。接着咱们讲三大手段。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人方面还有一些基本的手段和方法。

第一,注重与人才的感情交流。

人的心灵是一扇大门,能够打开大门的钥匙是什么呢?是情感。纵观中国历史,有很多非常善于用情的人。比如说刘备,都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记得长坂坡之战,赵子龙单枪匹马勇闯敌营,七进七出,把幼主阿斗给救了出来。当赵云把阿斗放到刘备手中的时候,刘备是怎么做的呢?放声大哭,为了你这么个小东西差点损了我一员大将,说着就要把孩子往地上摔。这个时候,赵子龙跪倒在地,痛哭不已,托起阿斗说,主公,我就是肝脑涂地也报答不了您对我的恩德。后来有学者研究认为,刘备臂长过膝,他心里有谱,即便是把孩子扔地上,孩子也摔不着,但是他这么一摔却把赵云给收了,所以说刘备非常善于用情。包括刘关张三结义也是如此,三兄弟关系非常好,后来关羽到了曹操那,曹操也很欣赏关羽,送钱送官送美女,最后关羽还是过五关斩六将,还是回到刘备这,实际上这里面都离不开情字。

曾国藩也是善于用情的高手,用他的话说,湘军之中有父子家人之情。虽然湘军总吃败仗,但是我们久经挫折而不散,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彼此之间有一股牢固的感情纽带,您看儿子和爹能断了关系吗?兄弟之间能断了关系吗?

5

塔齐布是绿营的将领。有一次塔齐布和太平军打仗,结果马陷泥潭,迷失了道路,第二天早上也没有回来。手下一看,塔齐布还没有回来,觉得可能是遇难了。曾国藩这时候刚起床,衣服还没有穿好呢,听说塔齐布还没有回来也很着急。就在这个时候,突然有人禀报,塔齐布将军回来了。曾国藩也没有穿好衣服,光着脚丫子跑到大账之外,抱着塔齐布就是一阵痛哭,塔齐布给弄蒙了,说我饿坏了,先给我弄点吃的吧,曾国藩这才破涕为笑。所以你看曾国藩这一哭一笑,可以说都是真挚感情的流露。

后来,塔齐布攻打九江,久攻不下。塔齐布又生了病,又气又急,吐死而死。曾国藩亲自来到塔齐布所在的九江大营,给他主持了一次隆重的葬礼,他抱着塔齐布的棺材痛哭不止,叙述哥俩往日种种恩情。塔齐布的老家在北京,有个老母亲年事已高,还有两个弟弟,工作不太稳定,曾国藩就亲自筹措了一笔银两,给他老母亲送回家中,帮助她过生活,对他两个弟弟的工作也做了一些安排。您看,如果您是塔齐布的家人,您是曾国藩的下属,您看到他这样对待塔齐布,心里是不是也觉得挺温暖、挺温馨的。

还有一个例子是曾国藩与李续宾、李续宜兄弟的故事。李续宾号称是曾国藩手下的全能将领,能文能武,有一次和太平军打仗,孤军猛进。曾国藩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就说,以李续宾那种刚烈的性格,最终肯定会战死疆场,后来果不其然,李续宾全军覆没。曾国藩和李续宾的关系非常好,情同兄弟。即便是他在事前已经预见到了这个结果,但是当他听到李续宾战死的消息之后,还是忍不住当着众人之面放声痛哭,就像死了自己的亲兄弟。李续宾死了之后,由他的弟弟李续宜接替他成为那支部队的主帅,有一次李续宜也受了重伤,在曾国藩的大营当中养伤,曾国藩每天都得到李续宜的床前去探视,问问他吃的好不好,睡的香不香,身体感觉怎么样。不但如此,曾国藩给自己的亲弟弟们写信,说我每天都得到李续宜的床前去探视,他身体很瘦,又经常咳嗽,好像是有了内伤,不过精神还好,静心调养,应该可以痊愈。曾国藩不但自己关心李续宜,还让自己的亲弟弟们跟着关心。一段时间之后,曾国藩看到李续宜身体恢复得不错,又得给自己亲弟弟们写信,说最近续宜身体将养得不错,你们不要跟着我担心了。你看,曾国藩把这些手下的将领当成自己的亲兄弟一般看待。作为领导,一定要了解感情交流的重要性,尤其是当人才处于困难、危难境遇的时候,您要给人家伸出援手,反过头来他会非常感激你,也会更加努力工作来回报你。

在用感情这个手段的时候,也有两点注意事项。第一,感情得是真情实感,别虚情假意;第二,感情不能过,感情不能冲破理性的大堤。我们还说刘备,刘备虽然是个善于用情的高手,但是最终也死在情字上。当年关羽被东吴给抓了,后来给杀了,刘备听说这个消息之后,怒发冲冠,要倾全国之力去伐吴。可是魏蜀吴三国鼎立,蜀、吴实力相当,但是为了给自己弟弟报仇,刘备就要去打吴国。结果怎么样,被陆逊火烧连营,败走白帝城。所以,领导和下属需要拉近感情的距离,但是不能没有距离,不要让感情冲破了理性的大堤。

第二,离不开利益的引导。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曾国藩讲,凡是勇于做事的人,都是因为心中有大的欲望。都知道打仗是要死人的,可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还要跟着曾国藩呢?就是因为大家有利益的诉求。有鉴于此,曾国藩给将领和士兵的工资都是很高的。

您比如说营官,每月白银200两。分统和统领,三千人以上每月白银是395两,五千人以上每月520两,一万人以上每月650两。曾国藩作为朝廷的二品大员,每年的工资收入加上养廉银子这些正常收入,是一万多两白银。曾国藩给他将领的工资很高,如果你能带兵达到一万人的话,每月650两,全年的收入就是七千多两。

6

另外,曾国藩的部队还有一些不太成文的规定,如果您打胜仗了,那么你收缴过来的战利品可以收归私囊。所以最后打完太平天国之后,曾国藩手下的将领都发了财,就连最廉洁的一个将领,叫彭玉麟,也承认打完太平天国自己有60万的家产。据说,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把天京皇宫的宝贝运了二十多船,悄悄地运回他们老家。打完太平天国之后,曾国荃买了万亩粮田,开了多家当铺。所以,跟着曾国藩打仗绝对是高工资高收入。不但将领的收入比较高,普通士兵的工资也不少。曾国藩给士兵的工资是多少呢?每月四两五。曾国藩做过调查研究,说湖南本地的农民,你就是再节俭,再勤奋,一年能攒下来的银子顶多十两,我一个月给你四两五,一年是五十多两,比在家种地强多了。另外,士兵收缴过来战利品也可以悄悄塞到兜里边,只要不被正规军发现,你回家的时候能正常带回家就可以。

据说,“敲竹杠”这个词和曾国藩的湘军有关。这些士兵收缴过来的好宝贝不能明目张胆地运回家去,地方上可能有一些关卡。这帮人怎么办呢?把竹筒掏空,把宝贝塞到里边,一人扛一竹筒回家了。当地这些正规军一看,这帮家伙怎么一人扛一个竹筒?后来才想到,可能那竹筒里边有内容,所以都得敲一敲,这叫敲竹杠。未经考证,只作一听。

曾国藩给将领、士兵的工资是很高的,自然大家会努力跟他干,跟他打仗。可能大家也会有疑惑,说曾国藩是以在籍侍郎的身份带兵,手中无权无钱,他发军饷的钱是从哪儿来的?

第一种方式叫劝捐。我先搞搞调查研究,本地有哪些比较富裕的富户,你们家资产大概多少。然后,找一天请你吃饭,劝你捐款,不捐钱就不让你回去,捐少了也不放你走。

第二种方式叫设卡收税。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当然,他不会说对普通老百姓收税,主要是针对有钱人。你这商品大概多少钱,相应地收点税。

第三种方式就是朝廷拨款。基本上就这三种方式。当然朝廷拨款到他手里的时候已经很少了,很多时候还要靠自己筹。

这是利益的引导。但是,一些将领跟着曾国藩干,除了想得高工资之外,还想在政治上有点发展,最开始曾国藩光注意给高工资了,没注意提拔保举人才,所以很多人就纷纷离他而去。

曾国藩就反思,我是不是品德不行,怎么这么多人都离开我?他手下的谋士赵烈文给他分析,说“阁下爱贤好士,这是天下人所都知道的。可是为什么有很多人还是离开您了?以前的就不必说了,就说最近一段时间相继离开的那些人,是他们有负于阁下,还是阁下以为他们没有用而放弃了他们?都不是。来投奔您的人,除了少数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大部分是为求利而来的。假如得不到发展的机会,那么他们将都会销声匿迹,又怎么会肯来为我所用?所以明智的用人者,一定要满足人才的欲望,这样人才才会认为得到了赏识自己的人,才会竭尽才力来报答您。这样,才能合众人之私,而成一人之公,完成您所从事的事业”。

意思就是,您得注意满足人才的欲望,有的人看中钱,有的人看中发展的空间,满足了他们的欲望,他们才会帮助您完成您所从事的事业,您的成功不是您一个人的成功,是团队的成功,大家一起帮助您,您才能成功。曾国藩听了赵烈文的话之后,每打一次胜仗就注意要保举一些人。据说,打下武昌之后,曾国藩立了个300人的保单,那天皇上高兴都批准了;打下天京之后,曾国藩立了个2000人的保单,当然皇上没都批准,但是肯定会批准相当一批。最后统计,从曾国藩的湘军里边走出来的三品以上的大员有50多个,三品以下不计其数,曾国藩根本不愁无人可用。

曾国藩这个人很有意思,他希望自己成功,他也希望手下的人成功。同时他不断地保举人才,给人才提供发展的空间,也缓解了一个问题,就是人才拥挤的问题。大家都投奔你来

7

了,如果你不注意给人才提拔的机会,就会造成人才的拥挤,可能有的人就会离开你了。所以曾国藩就总结,凡是遇到涉及利益的问题,要注意分配;凡是遇到涉及名声的问题,要注意分享。这样才能成大事。

第三,用人之道要宽严结合。

如果说利益的引导是宽,那么严格约束就是严。曾国藩说,“多一点约束,少一点放纵,人数虽然少,但也能成功。”具体来说,在名和利的问题上要宽,在是非问题上要严。

举两个例子。李鸿章的父亲很欣赏曾国藩,所以让李鸿章拜曾国藩为老师,曾国藩让李鸿章回乡办团练,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但是在官场上混了好几年,饱受倾轧,队伍也没带起来,后来又灰头土脸地来到了曾国藩这儿,成了曾国藩的幕僚。曾国藩有个特点,每天早起,而且要求幕僚跟自个儿一起吃早饭,李鸿章这人爱睡懒觉,结果有一天真是不想起床,心想今天我不去了。等到开饭的时间,就有人来敲他的门,说李鸿章你赶紧起吧,就差你一个了。李鸿章说,今天实在起不来,不如你们跟大帅扯个谎,说今儿我生病了。结果过了一会儿,一堆人来敲李鸿章的门,李鸿章你赶紧起吧,就差你一个了。李鸿章就说,不是跟你们说了吗,我今天生病了。外边人说,大帅嘱咐了,生病也得去吃早饭。结果李鸿章没有办法,胡乱地穿起衣服,跑到前边去点卯。平常吃饭的时候,大家伙开玩笑的,吧叽嘴的什么都有,但是在这天吃饭的时候异常安静。吃完饭之后,曾国藩走到李鸿章的面前跟他说了一句话,少荃,既然你是我的幕僚,我就一个字,诚,诚信的诚。说完把李鸿章晾在那了,李鸿章觉得非常地难堪。后来李鸿章说,我刚到曾国藩那的时候非常不习惯,这老头天天让我早起,我那么爱睡懒觉,简直太痛苦了,但是后来当我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之后,我觉得这习惯对于我来说太好了。

为什么呢?早睡早起就能保持头脑的清静和灵活,尤其是对于带兵打仗的人来说。李鸿章还说,我跟曾国藩吃一顿饭,绝对不会是吃饭那么简单,他在吃饭的时候总是跟我们讨论一些问题,总能教会我们一些于人生于工作有益的东西。

曾国藩对自己的学生要求严格,连早起都要严格要求,同时他又给李鸿章提供发展的机会,李鸿章公文写作写得很漂亮,所以重要的公文,曾国藩都让他写。后来,李鸿章在曾国藩身边历练了几年,曾国藩让他出去打仗,让他去救援上海,李鸿章大胜而归,朝廷封他做了巡抚,但是李鸿章终生都尊曾国藩为老师,对曾国藩非常恭敬。

曾国藩还有个部下叫陈国瑞,是太平军的降将。曾国藩奉命去剿灭捻军,把陈国瑞派到了山东的济宁城驻守,考虑到陈国瑞的兵力不是很足,又派了刘铭传的队伍在济宁城外驻守。本来想的好,让这俩人有所照应。但是,陈国瑞一看刘铭传的部队里有洋枪洋炮,自己没有,就动了抢夺的念头。一个月黑风高夜,陈国瑞带着500精兵,穿着夜行衣,悄悄地潜到刘铭传的部队,见着人就砍,见着洋枪洋炮就抢。可是,刘铭传也不是好惹的,把他这500精兵都给杀了,把陈国瑞关在小黑屋里饿了三天。

俩人找曾国藩打官司,曾国藩痛批陈国瑞,你以前跟着太平军没少干坏事,说得他直耷拉脑袋,然后又表扬他,你这人不贪财,不好色,打仗非常勇敢,咱俩制定个约法三章,希望你做到不扰民、不违令、不私斗。陈国瑞答应得挺好,结果没过几天他又扰民了,又私斗了,又违令了。曾国藩二话不说,直接给皇上上折子,要求制裁陈国瑞,从此以后陈国瑞再也不敢有所造次了。曾国藩就总结,对待陈国瑞这样的既能打仗又爱惹事生非的主,也是两方面要宽,两方面要严。一个是花钱要宽,再有,当皇上有封赏的时候,多给他一些,满足他政治上的虚荣心。两方面要严,一个是礼节上要严,对陈国瑞不能有太多的关心,平时跟

8

9 他交往的时候要严格的上级对下级,是非的问题要严,如果犯错误了,对不起,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这样,两方面要宽,两方面要严,就保障了曾国藩的手下既积极努力,又有所忌讳,这就叫宽严结合,恩威并施。如果你给的利益过多的话,往往就会使人不知道约束。其实在太平天国后期,曾国藩已经遇到了这样一些问题。首先,很多人都得到升迁了,而且钱也够多了,这时候有的人就不愿意再打仗了。这个时候,宽严结合,恩威并施是一个好的办法。曾国藩的用人艺术我们就说到这里。

曾国藩其人其事

关于曾国藩咱们都听说过,我找到了一些比较经典的曾国藩的照片,咱们先来观察一下这个人。

看看这个人单从长相上来说有什么特点?咱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曾国藩最大的特点是三角眼,但是您发现没有,他的眼睛很有神,所以就有人说,曾国藩在看人的时候,那两个小眼珠子就直勾勾地盯着你,往往给你盯出一身白毛汗来。除了眼睛之外,还有什么特点?个头不高。还有吗?大脑门,咱们一般说大脑门的人比较聪明。还有鼻子挺大,耳朵也挺大,基本上符合相面先生口中“贵相”的特点。

总体上来看,曾国藩给大家什么感觉,很严肃,虽然是花白的胡子,年纪看来很大了,但是给人一种很有精气神的感觉。这个老头儿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领尽了风骚,是中国近代史上声名显赫的人物之一。

近百年以来,曾国藩受到很多名人的推崇。

蒋介石说,曾文正公“足为吾人之师资”。据说,蒋介石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地模仿曾国藩。蒋介石还经常跟他儿子蒋经国说,因为要打仗我现在很忙,曾文正公家书所讲的,就是我要教给你的,望你好好学习。也就是说,曾国藩是怎么教他儿子的,怎么教他弟弟的,就是我老蒋要教你小蒋的。你看,蒋介石连教儿子也学曾国藩。蒋介石把《曾国藩全集》长置案旁,终生拜读不休。而且,蒋介石最爱赠送他的爱将两样东西,一个是中正剑,另外一个据说就是《曾国藩全集》。可见,蒋介石对曾国藩是非常崇拜的。

无独有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当年在长沙一师求学,他的老师杨昌济就向他推荐了《曾国藩全集》,毛泽东潜心研读,读完之后还给自己同学朋友写信,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不少学者研究认为,毛泽东之所以在34岁的时候带兵上井冈山,就是受了曾国藩的影响。而且,我们共产党的很多做法实际上和曾国藩的一些做法是有类似之处的。

有人可能要说了,上面举的这几个例子都是离我们比较远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人对曾

国藩非常崇拜呢?给您举几个例子。

TCL集团的老总李东生,他说,曾国藩如何能将一批文雅的书生和务农的乡民练就成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军队?总结其中的成功之道,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扎硬营,打死仗”。在市场残酷的竞争中,我们也需要培养这种“扎硬营,打死仗”的企业精神。

联想集团的柳传志读完唐浩明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之后,他总结了三点感悟:第一,屡败屡战、精神恒久;第二,要有自知之明、要善于用人;第三,曾国藩每临大事都要焚香静坐、默默冥想,我虽然不焚香,但是经常性的静思是一定的。

可以说,我们当今社会各界对曾国藩的评价都是非常高的。而且最近几年咱们经常说一句话,“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由此,我不禁要问了,为什么这100多年来曾国藩一直都是很多中国人喜欢讨论的热门人物和话题?他身上到底有哪些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曾国藩是清朝人,1811年(嘉庆十六年),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

这个地方叫做富厚堂,是曾国藩在做了官之后修的一个府邸,这是目前我们中国保存最完好的乡间侯府,占地面积大概是4万平米,建筑面积一万平米,非常宏伟。

了解曾国藩故居之后,我们了解一下曾国藩的家族。曾国藩兄弟五个,他排行老大,当然还有姐姐和妹妹。曾国藩的父亲叫做曾麟书,爷爷叫做曾玉屏。

我们先从他爷爷说起,在曾玉屏这一代,他们家可以算做当地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但是曾玉屏有一个特点,年轻的时候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他们家本来是比较富裕的,但是架不住他天天这么挥霍,所以家里就日渐衰微。他们家有一个长辈教训他,说曾玉屏你不能再这么鬼混了,你再这么混下去你们家就败落了,曾玉屏还真就一下子顿悟了。从此以后,他再也不去鬼混了,每天很早就起床,带着家里的长工短工一起种田养鱼,没过几年又把这个家打理地是井井有条,又成为比较富裕的农户。咱们经常说一句话,叫做“浪子回头金不换”,说的就是他这样的人。曾玉屏改邪归正之后,不但把自己的家打理地非常好,在邻里之间的威望也是日渐上升。表现在哪儿呢?如果哪两家有点矛盾就喜欢让曾玉屏去做调解人,而且曾玉屏很有本事,很有办法,如果有谁不服他就大发雷霆之怒,声色俱厉,往往使这些人不敢再吱声,有的甚至还得提上两壶酒去给曾玉屏赔礼道歉。曾玉屏在邻里之间的威望日渐提升,在家里他当家,他们家什么事都得他说了算,如果有谁不服,轻则骂你一顿,重则就大打出手。但是,曾国藩却说,我爷爷身上有一股威严之气,威严雄伟,说他老人家只不过是没有机会而已,最终老死乡间。为什么他老人家没有机会呢?年轻的时候游手好闲,没有好好学习,没有考科举。改邪归正之后,三四十岁了,想再博个功名,觉得脑力体力各方面赶不上趟了,所以最终老死乡间。

曾玉屏对后辈子弟的教育是非常严格的,曾玉屏一共有三个儿子,曾麟书是他大儿子,二儿子刚成年就去世了,三儿子一辈子是个老童生,连秀才都没有考上。他的大儿子曾麟书

10

读书很用功,而且在当地还是一个私塾的老师,但是这个人也是科举考试不顺利,考了17次,直到43岁才考中秀才。曾麟书觉得自己在科举方面恐怕也没有太多前途了,于是他又把希望寄托在他的儿子们身上,尤其是他的大儿子曾国藩,所以曾国藩在父亲和爷爷的严格管教之下,六岁就入私塾读书。

曾国藩也很争气,22周岁就中了秀才,紧接着23岁中举人,26岁就中了进士,可以说科举考试是比较顺利的,至少比他爹强多了。那他中的是几等进士呢?第三甲第四十二名进士,这个考试成绩不太好。一甲是前3名,叫做进士及第;二甲是第4名到第100名,叫做进士出身;三甲是100名之后再取200名,叫做同进士出身。曾国藩是一个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的人,他一生以同进士出身为耻。据说,左宗棠娶了一个漂亮的小老婆,很宠,宠到什么地步呢,每天给小老婆洗脚,所以曾国藩就笑他,说你就是为如夫人洗脚,然后人家利马回敬一句,您就是赐同进士出身。正好说到曾国藩的要害之处,曾国藩面色尴尬,恨不得找个地缝赶紧钻进去。

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如果你本科没有考好没有关系,咱们这四年努努力,咱们研究生考一个好学校也可以。对当时曾国藩的来说,也有考研究生的机会,但是那时候不叫研究生,叫翰林,所谓翰林就是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半工半读性质的研究生。一方面您是皇上的学生,另外一方面您还得帮助朝廷处理一些公文方面的事情。1840年,曾国藩考入翰林院,受翰林院检讨,相当于七品小官,从此他就进入翰林院深造了,进入翰林院之后就不得了,毕竟是天子门生,跟皇上近了,此后就年年升迁,到1847年他已经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这相当于什么职务?相当于文化教育部的副部长。

更让他骄傲的是什么呢?从他做了礼部侍郎之后,几年时间他几乎是把朝廷各部的副部长都坐遍了,所以年轻的时候多经历几个工作岗位,对于自己的发展绝对有好处。曾国藩自己也很骄傲,给他们家人写信,说“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湖南像我一样37虚岁就能做朝廷二品大员的没有别人,就咱一个。可以说,早年曾国藩在朝廷上为官顺风顺水。

1851年,中国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他们在广西金田发动起义,几乎占领了南半个中国。最开始,清政府想用自己的正规军,也就是绿营和八旗去平定太平天国起义,但是绿营、八旗不争气,总吃败仗。于是,皇帝下令各省办理团练,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民兵。

在1852年某一天,本来曾国藩奉旨到江西去主持一次科举考试,他当主考官,这可是一个肥差,但是没有想到,他刚走到安徽,他们老家就来信了,说他的母亲去世了。那时候,父母去世,当儿子的得回家守孝三年,曾国藩是一个大孝子,所以给皇上写折子要求回家守孝。就这样,曾国藩变成了在籍的侍郎,虽然还有侍郎的头衔,但是手中已经没有权力了。恰逢此时皇上下令各省办理团练,所以曾国藩回家之后,皇帝又给他补了一道旨意,让他帮助办理本省的团练。

曾国藩的过人之处在哪儿呢?当时朝廷在全国封了40多个团练大臣,最后死的死,亡的亡,逃的逃,只剩下曾国藩一个人。从1852年开始,曾国藩奉旨回乡办团练,到1854年5月份开始率军出征。没想到首战失利,急得曾国藩要跳河,幸亏手底下的人眼疾手快才给救回来,此后他就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个词是他改的。

终于,在1854年10月份湘军打了一个胜仗,把湖北的省会武昌打下来了,这是一个巨大的胜利,因为自从太平天国运动以来,清政府这边基本上就没有打过胜仗,更别说能打下一个省会城市了。当这个胜利的好消息传到咸丰皇帝耳朵里面的时候,咸丰皇帝太高兴了,

11

拍着大腿地乐,咸丰皇帝没想到曾国藩作为一个书生居然能建立这么大的功劳。接着,皇帝就赏了曾国藩兵部侍郎衔,同时让他担任湖北的巡抚,基本上就相当于湖北的党政军一把手了。但是,没有想到这个封赏的命令刚刚下去,不到十天,朝廷就下了撤销令,为什么呢?有军机大臣跟皇上进言,皇上您想想曾国藩一个书生,一个在籍的侍郎,手中无权无钱,竟然能聚集这么多人建立这么大的功勋,将来如果他羽翼丰满反过头来对付咱们的话,您想想该怎么办。

所以皇上立刻就意识到,曾国藩很可能将来会成为自己的心腹大患,所以刚刚下了封赏的命令,不到十天就下了撤销令。这件事对于皇帝来说不会有什么影响,但是对曾国藩的影响非常大。他出来带兵,需要金钱,需要地盘,需要权力,但是他手中无权无钱,所以说想带好队伍是很困难的。因此,最开始曾国藩在湖南带兵,湖南这些地方官总跟他起矛盾起摩擦。然后,曾国藩又跑到了江西,江西这个地方也不太平,这些地方官也总是上折子说他的坏话,地方的正规军也总和他的湘军起冲突。

后来曾国藩就回忆,说在湖南和江西的官场上,没有一个是我的朋友,都是我的敌人,这帮家伙太坏了,总写折子骂我,实际上这也表现出曾国藩早年出来带兵的时候,没有什么丰富的政治经验。就如他所说的,官场伦次,各有职司,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职责,你总是想硬塞进来的话肯定不行,你要想把队伍带好,你首先就得学会处理复杂的官场关系。当然,这是曾国藩后来才意识到的问题了。

1857年,曾国藩和江西当地的官员闹得是水火不相融,正当他不知道怎么处理复杂官场关系的时候,他老家又来信了,他的父亲去世了。按道理来说,他在前线带兵打仗可以不回家守孝,但是曾国藩心想,正好不知道怎么处理复杂的官场关系,不如趁此机会躲避一下,就上折子请求回家守孝。没想到皇帝非常愉快地批准了,皇帝怎么想呢?一是害怕他将来对付大清朝;二是在1856年太平天国内讧,出现了“王打王”事件,韦昌辉、杨秀清打起来了,趁此机会清政府这边也打了几个胜仗。所以皇帝就批准了曾国藩的回乡请求。

曾国藩是非常想出来干事的一个人,在家呆了好几个月,皇帝迟迟没有启用他的意思,而他手中的很多将领不断得到升迁,所以说曾国藩的心情是非常急迫的,他在家经常发脾气,老婆孩子经常挨骂,连自己弟弟、弟媳妇都挨骂。后来,他有一个朋友,就给他带来了一剂药方,说老曾,你得看看中医,你经常发脾气发火,可能是身体什么地方有问题,你要用中医调理一下身体,同时,你还得看看道家的东西,看看老子、庄子的著作,调解一下心理。

我们都知道,曾国藩早年更多地是接受封建儒家的教育,他听了这朋友的话之后,开始研读道家的东西,法家的东西,墨家的东西。当他再次复出为官的时候,他的仕途就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当然这是后话了。

1858年,情况又出现了变化,太平军翼王石达开带着他的军队转移到浙江福建这些地方,又把清政府的部队打得落花流水。清政府迫切需要有人去抵挡石达开,然后就找到了湘军,湘军的这些将领们说行,我们替朝廷分忧没有问题,但是你得把我们的主帅曾国藩请出来。为什么呢?因为曾国藩这个部队建制非常独特,只有他一个人能够真正调动得了整支部队,所以在此情况之下,咸丰皇帝被迫命令曾国藩复出带兵,虽然不想用他,但是没辙,还得用,谁让人家有本事呢。

这次复出之后,曾国藩曾经给他弟弟写信,感悟为官之道。他说,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又每见人家不是。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与四十岁前迥不相同。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

12

发奋图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曾国藩复出之后,还是以在籍侍郎的身份带兵,但是这时候有些地方的官员开始支持他。比如,湖北巡抚胡林翼,这个人也是中国近代非常有名的一个人物。曾国藩在前线带兵打仗,胡林翼在后方帮助曾国藩筹措粮响。曾国藩很会做人,他说我能打下天平天国,一半的功劳得归胡林翼。

1860年,情况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江南大营在哪儿呢?在南京周边,太平军把南京给占了,改名叫做天京。清政府在南京周边设立两个大营,一个江南大营一个江北大营,围下重兵对太平军的贼窝死缠烂打,但是没有想到这一年江南大营被破,一下子清军损失惨重。同一年,在北京也发生了一件事情,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结果皇帝带着老婆、孩子西逃到热河,经过这两仗,清军损失殆尽。在这种情况之下,清政府很明白,要想平定太平天国就得用曾国藩,所以才授了他一个两江总督的实职。您看,曾国藩从1852年开始回乡办团练,到1860年,8年时间才得到一个实际的官职。

1861年,湘军取得了安庆会战的胜利,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转折点。安庆会战之前,湘军是胜少败多;安庆会战之后,湘军是胜多败少。再后来老皇帝死了,同济皇帝继位,慈禧、慈安太后垂帘听政,实际上是慈禧说了算。慈禧很精明,她知道要想平定太平天国还得用曾国藩,所以继续给他加官晋爵,让他节制四省的军事,江苏、江西、安徽三省,再加上浙江。可以说,当时这几省督抚人员的任命都得听曾国藩的意见。至此,曾国藩的职位已经是非常高了。后来,曾国藩很感慨,他说人的一生有很多运气的因素在里面,运气没来的时候,所有人都阻碍你,我回家守孝的时候,那么想出来干事,皇上就是不用我。但是运气来的时候所有人又都帮你,后来为什么朝廷不断地给我加官晋爵,就是我运气来了。

而且他说,在朝廷当官,不要寄希望于上级对你的恩典,关键是靠你的个人实力。为什么朝廷不断地给曾国藩加官晋爵,不是因为他长得帅,不是因为慈禧看他长得漂亮,而是因为他有本事。

1864年,湘军攻克了天京,至此,长达14年的太平天国起义被成功地平定了。曾国藩居功至伟,朝廷授予他一等侯爵。我们知道,汉人在清朝不能封王。爵位分五等,公、侯、伯、子、男,侯爵已经是很高的了。面对各方的美誉嘉奖,曾国藩是怎么处理的呢?他反而以“湘军作战年久,暮气已深”为由,主动请求裁撤湘军,自卸军职。

1870年,他回到两江总督任上,这一年恰逢他60大寿,清政府就赐了一块匾——“勋高柱石”。这块匾现在还有,可见清政府对他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1872年,曾国藩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享年是61周岁。他去世之后,朝廷决定辍朝三日,沉痛悼念曾国藩。

大家都说,曾国藩是忠心名臣之首,他以他个人的能力挽救了大清朝即将失败的命运。曾国藩在1860年之后非常支持朝廷的文化教育事业和洋务运动,支持李鸿章、容闳办江南制造总局。据说,中国第一艘轮船是在他的支持下诞生的,中国第一批留学生是在他的支持下出国的,而且他晚年刊刻各种经史典籍。我们在修清史的时候,是这么评价曾国藩的,说曾国藩是“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他以他个人的能力延续了大清朝将近60年的寿命。

曾国藩的人生经历我就介绍到这儿,方便大家了解他的用人艺术和修养方略是在什么条件下诞生的产生的。

曾国藩的修养方略

13

优秀的领导往往会有一些异于常人的个性和天性,有的是天生的,有的是后天培养起来的。曾国藩年轻的时候毛病缺点也不少,而且这人天资不高,我给大家讲一个曾国藩与贼的故事。

曾国藩小时候,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怎么样,曾国藩很笨的,贼都背下来了,他还没背下来呢。

我总结,能够成功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天资比较高,后天又付出比较多的努力的人,比如说牛顿。还有一种就是天资不高,但是后天付出极大努力的人,就像曾国藩这样的。所以,人有小聪明可喜可贺,但千万不要忘了勤奋和坚持。说了这么多,曾国藩到底有哪些修养方略呢?

(一)男儿自立,须有倔强之气

曾国藩的爷爷从小就教育他,男儿要有倔强之气。美国的第30任总统叫柯立芝,曾经创造了美国的柯立芝繁荣,他就讲,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可以取代毅力。才干也不可以——怀才不遇者比比皆是,一事无成的天才也到处可见;教育也不可以——世界上充斥着学而无用、学非所用的人;只有毅力和决心,才能无往而不胜。为什么那些所谓的天才最终流于平庸?就是因为没有毅力没有决心。曾国藩对这一条是非常重视的。

曾国藩说,男儿以懦弱无刚为耻。他还说,打脱牙,和血吞。把我的牙打掉了,我把牙连着血一块吞下去,你想想那是什么感觉。还有就是,咬牙立志,不甘失败,历尽千辛万苦终不改其志。

曾国藩有个幕僚叫李申夫,曾国藩曾说:“李申夫说我与人怄气从来不说出,而是特别能忍耐,一步步寻求自强之道,因而引用俗话说:好汉打掉了牙,和血吞下去。这正是我咬牙立志的诀窍。我曾经被京城中的权贵所唾骂,被长沙官场所唾骂,被江西官场所唾骂,也经历过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被打掉牙的时候多了,没有一次不是连血一块吞下去的。”

曾国藩的部队分水军和陆军,曾国藩说:“我办理湘军水师,一败于靖港,再败于湖口,但我咬紧牙关将局面维持了下来,而后终于有了重振的机会。安庆没有合围的时候,祁门大营十分危急,黄德的局势也很危险,大家都建议我撤安庆之围,以支援祁门、黄德,但我咬紧牙关不撤,终于打下了安庆。至于南京是一个方圆百里的大城,易守难攻,我却以孤军将南京围了起来,大家都说恐怕要蹈前面清军的覆辙了,然而咬着牙坚持下来,最后竟然立了大功。”

通过以上种种经历,曾国藩就总结,人做事没有志气是不行的,艰难困苦就是上天要把你磨砺成英雄的好机会,天下事只在于人如何去做。如果你连坚持都不坚持,那么连成功的

14

机会都没有了。成功往往在于坚持最后五分钟,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咬牙坚持,没准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少年当有狂者进取之趣

曾国藩说:“人只要能自己立志,那么圣贤豪杰,什么事业做不成?何必借助于人。我想做孔孟那样的人,那么日夜孜孜不倦,惟孔孟之道是学,别人谁还挡住我呢?若自己不立志,那么虽然每天都与尧舜禹这些大圣大贤一起,也不过他们是他们,我是我。对我有什么帮助?”

首先您得立志,你要想成为孔子孟子那样的人,你就天天学他们的东西,看他们怎么做,你就有可能成为那样的人,如果你没有那样的志向,即便你天天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你也成为不了他们那样的人。光立志还不行,还得进取,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天天在那立志,但是光说不做,那是不行的。少年要不怕丢丑,必须有狂者进取之趣,此时不进取,以后年龄大了就更不肯了。年轻人别怕丢人,要像小疯子一样积极进取。

曾国藩是22岁考秀才,23岁考举人,27岁考进士,科举考试的顺利增强了他锐意功名、意气自豪的自信心。后来做了官之后,他曾经给自己弟弟写信,说“君子立志,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男子汉大丈夫就得立大志。再有叫“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不要太重结果,只要你积极努力就可以了。

而且曾国藩讲,古代的很多帝王,都想寻找长生不老药,想再活500年。他说,人如果有了远大的志向,又有了积极进取的精神,那么就像吃了不老金丹一样,立刻会焕发出不一样的青春和活力。您想想是不是,有了远大的志向,有了积极进取的精神,精神状态就不一样了,就像吃了不老金丹一样,这叫进取。

(三)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

中国人经常讲,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当官的更是如此。曾国藩最推崇的,是一种平和恬淡的心境。曾国藩有个弟弟叫曾国华,这个人性情高傲,又爱发牢骚,曾国藩深以为忧,经常写信教育自己的弟弟。您看他这么写:“温弟的天分,在弟弟中算第一,只是牢骚太多,性情太懒……我常常看见朋友中牢骚太多的人,后来一定有碍前程……凡遇到有牢骚要发的时候,就反过来考虑自己有哪些不足,而积蓄了这不平之气,猛然自省,决然去掉。不仅平心谦抑,可以早得科名,也可以养一团和气,可以稍微减少病痛。大约心里抑郁,怨天尤人的人,不仅不可以涉世,也不是可以修养德行的。……所以我对弟弟时常劝以平和二字。”

当然,曾国藩刚出道的时候也不是那么平和,甚至可以说曾国藩年轻的时候是愤青,对很多事情他也看不惯的。最开始出来带兵的时候,曾国藩总是和湖南、江西的官场起冲突,实际上那个时候他还不是平和恬淡的心情,但是曾国藩这人非常注意个人反思,非常注意个人的修炼,不断地调节自己的心境。

曾国藩为他父亲守孝的时候,总是发脾气,这个时候有人托他弟弟给他带来了一副药方,是一本《道德经》。曾国藩细看了很多遍,得出了“大柔非柔,至刚无刚”的感悟。曾国藩反思自己,刚出来带兵的时候,刚烈太甚,伤害了上上下下、左左右右,不但对自己的事业不好,对自己的身体也不好,后来通过研读《道德经》,终于意识到,很多事情大家都想正面过去,都知道直线过去是最简单的,但是很多事情走直线是不行的,这时候不如就迂回绕过,没准绕上几个圈就过去了,这就是老子,迂回,委婉、柔和。

1.知性命

具体来说,怎么样才能做到和平恬淡呢?曾国藩说,首先要“知性命”,什么叫“知性命”呢?对自己来说,世界上可以知道的要尽量知道它,这就是性;对于天来讲,不可能知道的

15

就顺其自然,这就是命……农民耕田种庄稼,勤劳的人就会有好年成,懒惰的人就会歉收,这就是性;种庄稼遭了水旱之灾,到头来庄稼不是涝死就是干死,这就是命。爱人、治理人、以礼待人,这就是性;但爱人而人不爱我,治理人而人不治,以礼待人而人不答以礼,这就是命。

我们之所以赶不上圣人,就在于他们能尽性并达到知命……尽性,那是可以通过学习达到的事情,至于知命,那就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了。当尽性的时候,你的心力已经用到了十分,然而想取得的结果,有的可以达到,有的却达不到。圣人在这点上看得很淡泊……假如是应当尽性的事情,就应当以百倍的努力去完成,而知命的学问,就应该以淡泊的态度为宗旨。

比如说孩子考试,都想得高分,打一百分,然后就努力地复习,但是可能老师真是出了几道特别难的题,就是没拿100分,打了90多分。这个时候应该以淡泊的态度为宗旨,既然咱们已经努力复习了,最后还差那么一点点,就不要太在意,这样你心态就能保持平和。这是第一,知性命。

2.不忮不求

第二,不忮不求。忮,就是嫉贤害能,妒功争宠,自己不能修德进业,又害怕别人修德进业;求,就是贪图名利,安于现状,没有得到的东西想方设法去得到,得到了的东西又害怕失去。

忮并不常见,一般发生在那些名望相当、事业相当、地位相当的人身上。要想自求多福,就必须先去“忮”心。这就是所谓的“人如果能把不想损害他人的心推广开去,仁便用之不尽了”。要想树立自己的品格,就必须先去“求”心,所谓“人如果能够把不挖洞跳墙的心推广出去,那么义就用之不尽了”。“忮”去不掉,满怀都是荆棘;“求”去不掉,满腔都是卑污。

曾国藩给儿子的遗嘱里边就有这条,让他儿子们做到不忮不求。为什么呢?你爹我现在职位这么高,将来你们继承我的衣钵,很容易有这种心思,嫉妒心,贪图名利,安于现状之心。而且曾国藩跟儿子们说,你们最好别从军从政。为什么呢?你爹我在官场上混了这么多年,知道官场上不好混,所以你们最好别从军从政。

所以,曾国藩的后代大部分都是从事文化教育事业,出国留学,教育,卫生,艺术方面比较有成就,可能这跟曾国藩的教育有关,不忮不求。

3.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忌情绪化反应

我们经常会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记住耐烦,不要做情绪化的反应。孙子兵法里有一句话,叫“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君主不能因为生气去打仗,就像刘备那样,主将也不能因为生气去打仗。这里边有个典故,话说当年刘邦、项羽争天下,相当长一段时间俩人就围绕虎牢关来争夺,最终谁能长久地占领虎牢关,谁就将会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最开始,虎牢关被项羽占领,刘邦想夺虎牢关,怎么办呢?他听了张良的建议,派人到项羽的后方去捣蛋,结果项羽很生气,要亲自去收拾,但是虎牢关需要有人把守,项羽就选择了大司马曹咎,让曹咎来把守虎牢关。项羽跟曹咎说,虎牢关易守难攻,你就老实地给我守着,我15天之后就回来。曹咎答应得挺好,行,肯定听您的。

刘邦的部队到虎牢关城下叫阵,曹咎坚守不出。张良他们怎么办呢?骂阵,骂曹咎。曹咎小儿,想你们项王也是英雄,怎么生你这么个酒囊饭袋,竟然不敢出来迎战。曹咎知道不能出去,得听领导的话。张良他们又想一坏招,弄一小分队,一人拿一个小白旗,旗子上画着猪狗不如的东西,然后写上曹咎的大名,绕城谩骂。曹咎这回有点生气,你们这帮坏小子,弄一小分队来骂我,骂累了这帮人还休息,休息完了接着骂。曹咎有点生气,心想,我得趁

16

着这帮人休息的时候,带着队伍出来收拾这帮坏小子,结果正好中了张良的计策,所以很快虎牢关就被刘邦的部队占领了。

正是因为曹咎的愠而致战,不但毁了自己,也毁了项羽的事业。所以曾国藩就讲,“心境要安静,思虑要深远。心境安静则精神爽朗充沛,思虑深远则谋划事情周详。爽朗充沛,志向就不会被扰乱。谋划周详,事业就不会受到阻隔”。

举个例子,这个例子是沈葆桢和曾国藩争饷的例子,沈葆桢的岳父很有名,是林则徐。最开始沈葆桢的职位不高,五品官,曾国藩看到之后觉得这家伙挺有本事,所以就设法去保举他,后来江西巡抚出现空缺,曾国藩就保举沈葆桢做了江西巡抚。这样一跃,沈葆桢就从五品官跃升至二品官,所以曾国藩对他是有恩的。曾国藩为什么要保举他呢?一是因为觉得他有本事;二是因为江西每年要给他的湘军提供一部分粮饷,曾国藩心想把自己的人放在那,将来要粮饷方便。但是没想到,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曾国藩的湘军在围攻天京,围了好长时间也打不下来,迫切需要粮饷供给。江西那块也不太平,也出现了很多农民起义,而这时候湘军已经无暇顾及江西的情况了。沈葆桢一看,你湘军管不了我了,那我自己招募部队,自己维护地方治安。但是,沈葆桢招募部队也需要粮饷,所以他就决定江西不再给湘军提供粮饷了,把这部分粮饷给了自己的部队,谁让你保护不了我呢。

曾国藩由于处在围攻天京的最关键时刻,迫切需要粮饷供给,他就跟沈葆桢要粮饷,沈葆桢就是不给他。曾国藩特别生气,手下人就给他出主意,说大帅对他那么好,他却这样对待您,不如咱们写个折子弹劾他。于是,一帮人就去写弹劾的折子,折子写好了,马上就要送往北京了,拿给曾国藩看。这时候曾国藩的心态开始平和了,他心想,我这块儿缺粮饷,那是实际情况,我因为常年打仗,南京周边的很多老百姓都跑光了,买粮食都买不到,我的军队都保证不了一日三餐了,顶多每天喝几顿稀粥,确实需要粮食。可是沈葆桢自己招募部队,维护地方治安,也需要粮饷。我又那么急迫地跟他要粮饷,我自己做得也有不妥。所以,曾国藩跟手下的人说,“近日因沈葆桢截留军饷,心中很愤懑。然而细心想来,古人办事,被牵制、遇抵触的情况很多,每个朝代都有。人的天性不免会厌恶别人的抵触。我正可以用别人的抵触,来磨砺我的品德修养”。曾国藩没有跟沈葆桢撕破脸皮,他给皇上写折子,说什么呢,“臣统军太多,月需饷额五十余万。前此江西厘金稍旺,合各处入款约可发饷六成,今年则仅发四成;而江西抚臣(指沈葆桢)所统各军之饷,均发至八成以上。臣军欠饷十六七月不等,而江西各军欠饷不及五月。即以民困而论,皖南及江宁各地,市人肉以相食,或数十里野无耕种,村无炊烟,江西亦尚不至此。……今苏浙等省会已克,金陵之长围已合,论者辄谓大功指日可成,元恶指日可毙。故绝不可因粮饷奇缺而动摇人军心,致生功亏一篑之变。”最后这句太给力了,皇上您看看,现在我们把太平军的什么枝枝节节都给您剿灭了,就剩南京这最后一仗了,如果因为缺了粮饷导致功亏一篑,您觉得值得吗?

曾国藩又说,“臣又闻同僚交际之道,不外二端:曰分,曰情。巡抚应归总督节制,见诸《会典》,载诸《敕书》……数百年之成宪,臣不得而辞,沈葆桢亦不得违,分也。军事危急之际,同寅患难相恤,有无相济,情也。沈葆桢于臣处军饷,论分论情,皆应和衷熟商……臣返躬内省,则自觉对沈葆桢而无愧……”

您看曾国藩的折子怎么样,有理有力有节。一方面给皇帝分析当时的形势,另外一方面又引经据典,可以说写得相当好。这个折子也彻底地说服了皇帝,皇帝决定,你们俩也别争了,江西这部分粮饷你们两家一分为二。试想当初他上了弹劾的折子,皇上派了另外一个人来,也未必有现在的结果这么好。所以曾国藩就想,廉能养心,静能升智,人在安静的状态

17

下智慧都会生长。遇到事情千万不要怒发冲冠,要让自己的心静下来,静下心来,计上心来。

再举一个反例,举个曾国荃的例子。曾国藩这人比较委婉柔和,而曾国荃属于这种比较激进的人,权力越大越不嫌大,钱越多越不嫌多的那么一个人。在打完太平天国之后,曾国藩就劝自己的弟弟回乡,辞官不做。实际就是害怕将来皇帝觉得他们俩权力太大,会对朝廷造成危害,所以劝他弟弟回乡。曾国荃就听他哥哥的话辞官回乡。再到后来,湖北巡抚出现了空缺,朝廷就想启用曾国荃做湖北巡抚,而当时湖广的总督叫官文。刚才我讲了,总督原则上是高于巡抚的,可是清政府总督和巡抚十个里边有九个不和的,总督虽然名义上是高于巡抚,但是他没有确切的控制巡抚的权力,而且他俩管辖的范围也差不多,所以十个总督巡抚当中有九个不和。而官文是个什么人呢,满清大臣,皇帝的宠臣,平庸无能,捣蛋有术,贪财好色。曾国荃来到湖北巡抚上任之后就跟官文要权力,对不起,把军权给我,财权给我。所以官文就抵制他,派一个姓唐的布政使抵制曾国荃,告诉他曾国荃向你要什么你都别给。

曾国荃很生气,于是就给皇上写折子,说官文派了一个姓唐的布政使抵制我,跟我不配合。皇上把姓唐的布政使给撤了,同时给官文和曾国荃下了一道共同的旨意,大致是说,你们俩别你参我、我斗你的,要和中熟商嘛。可是曾国荃依然不为所动,还是继续写折子说官文的坏话,说他“贪庸骄蹇,欺罔徇私,宠任家丁,贻误军政”。虽然他说的是事实,但是您别忘了,官文是皇帝的宠臣,所以这回皇帝把他平级调走了,可是等了官文走了之后,对曾国荃的报复是接踵而至。这家伙纠集了一批满清大臣,不断地给皇上上折子说曾国荃的坏话,军务不利,政务不利,最开始可能皇上还不信,但是架不住这帮人天天上折子,后来皇上也不得不信了。曾国荃不得已,只得再次请辞回家,如果再在这留着的话,恐怕自己小命都不保了。所以曾国藩就说你这不是明智之举,既然皇上都告诉你们俩了,和中熟商,你还非要弄个鱼死网破,结果怎么样,反而对你的结果不好。所以说作为领导,遇到事情千万注意要“耐烦”,把自己的心态放平和,不要做出情绪化的反映,要保持良好的心境。

(四)砥砺自己的品性

曾国藩是个很有远大志向的这么一个人,但是刚才我们也讲了,光有志向,但是没有磨砺自己品格,磨砺自己品性的意志力也是不行的。曾国藩20岁之后给自己改号叫涤生。什么意思呢?涤,就是洗涤自己以前身上的缺点;生,就是要取袁了凡的话:从前种种,譬如昨天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以前身上那些不好的缺点,都给他扔掉,以后要求自己做到好的品质,今天都生发出来。所以您看曾国藩给自己改号叫涤生,说明这人有着非常强烈的自律意识。

进入翰林院之后,曾国藩给自己改的名叫国藩,寓意是为国藩篱,而且做了五句箴言以自勉,实际上就是五个词。第一个词立志,要立下远大的志向;第二个词叫主静,就是刚才我讲的保持心态的平和,安静,据说曾国藩每天要拿出一点时间找个小黑屋待一待,有人说他在跟他爷爷对话,其实就是让自己安静下来思考一些问题;第三个词叫居敬,时刻不要放纵自己,以敬畏之心做人做事;第四个词叫谨严,说话要谨慎,不说大话空话假话;第五个词叫有恒,有恒心,铢积寸累,自然能够成功。

曾国藩这个人有个特点,这人写日记,从27岁开始写,到47偶尔会有间断,从47到去世,一天都不曾间断,无论是在前线打仗还是生病在床,每天都要坚持记日记,在日记里边反思自己,反省自己,磨炼自己。曾国藩这个人我刚才讲了,年轻的时候毛病缺点是很多的,你想从农村来的,农村来的孩子刚刚进入北京这种大城市,那个时候刚来京城当官的时候,每天是宴饮不断。后来他就反思,晚上不能这么干了,晚上得学学习,看看书,结果有

18

人请他,他又去了,回来又开始反思自己,晚上不能再去搞这些应酬了,要学习,提高自己,没坚持两天有人请他,他又去了,后来又立志,晚上不能再去出去喝酒了,没坚持几天又去了,又再次立志,终于把晚上爱出去应酬这毛病给改了。

还有,曾国藩立誓不能见色太近。有一次也是到朋友家作客,他那个朋友刚娶了两个小老婆,年方二八,人面桃花,好是漂亮,而且他这朋友还让他这俩小老婆跟着一块招待客人,曾国藩看着那个羡慕,晚上回到家里边一看,自己的夫人,欧阳夫人年龄也大了,身体还不好,人老珠黄了,还病恹恹的躺在床上,结果就想,不行,明我得娶俩漂亮的。第二天醒过来又开始骂自己真不是东西,前天还立志不能见色太近呢,昨天就想娶漂亮小老婆,不行,继续立志,不能见色太近,曾国藩一辈子只娶了两个老婆,一个是欧阳夫人,另外一位是个妾,在他51岁的时候他老婆给他娶了个妾。因为曾国藩老婆的身体又不好,曾国藩的身体也不好,曾国藩长牛皮癣,浑身长牛皮癣,有的时候浑身疼痛难忍,所以他老婆给他娶了个妾,他那个妾娶进门的时候不到20岁,但是只在他们家生活了17个月就死了,肺癌就死了。

而且曾国藩这人戒烟,从20岁左右开始戒烟,17、18岁的时候烟瘾就已经很顽强了,而且偷他们老家那种土烟,结果受到家长强烈斥责。后来曾国藩立志要戒烟,给自己改号叫涤生,也有戒烟的意思。但是每次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说是戒烟了,但是一不抽烟太难受了,吃饭也不香了,喝酒也没有味道了,写东西都写不下去了,结果没坚持几天又抽开了。后来又立志要戒烟,在他们家人面前庄严立誓,我要戒烟,在家人面前不抽了,一到外面就又抽开了,这叫盛情难却。结果这烟戒到第十年,还没戒掉,这天曾国藩起来正襟危坐,托着老烟袋,坐在镜子前就想,我堂堂一个翰林,连戒烟这种事情都做不到吗,不行,继续立志戒烟,这回把自己抽烟的工具也给砸了,烟叶子也给烧了,终于是把烟给戒了。戒了十多年,经过好几个阶段,终于把烟给戒了。所以您看曾国藩这人很有意思的,他不断地立志,又不断的破坏自己的誓言,又不断地重新立志,一步一步的自己跟自己较量,自己跟自己较劲,终于养成了自己这种良好的品行。

曾国藩进入垂暮之年的时候,他的谋士赵烈文就总结了他的一生,说“老师的功劳绝不限于擒渠扫穴,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上。一般人都知道老师用人、治军、筹饷、整饰吏治等各方面很有成就,其实这些都是皮相之论。我跟随老师多年,认为老师有两项功夫为常人所不及。这也是老师能够成功的地方。一是不管什么事情发生,都是岿然不动,二是饮食起居,都有一定的规矩,几十年如一日,此二者烈辈毕生不可仰企。老师之所以成功,在于精神力量坚卓。”

无独有偶,梁启超也是这么评价他的,说“凡自古以来能成大事的,一定是自制之力很强的人。西方人不必说,古人不必说,请让我们看看最近的人物。曾国藩自少年时候就有吸烟及晚起的毛病,后来决心戒烟,开始的时候烟瘾十分顽强,无法克服;而曾国藩视之如大敌,一定要拔其根株而后已。他此后能镇压太平天国,正与他能够克服了十几年的积习是同一精神。从普通人的眼光来看,岂不以为区区小节,无关大要吗?而不知道制之有节,行之有恒,实在是人生品格的第一大事。”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1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sl1.html

Top